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控制因素述评

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控制因素述评

一、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操应长,远光辉,杨海军,王艳忠,刘可禹,昝念民,葸克来,王健[1](2022)在《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之一,整体低渗-致密背景下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甜点。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深度为4~8 km)碎屑岩仍可发育原生孔隙主导型、次生孔隙主导型、孔-缝复合型和裂缝主导型优质储层;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中,古生界储层以次生孔隙型为主、原生孔隙型为辅,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储层以原生孔隙型为主、次生孔隙型为辅,新生界储层原生孔隙型和次生孔隙型均可大量发育,且中生界勘探突破深度整体深于古生界和新生界。浅层—深层多成因溶解成孔作用控制了深层—超深层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构造作用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早期胶结作用(绿泥石包壳、碳酸盐胶结壳)、浅层流体超压、烃类早期充注和低时间—温度指数(TTI)型埋藏史—热演化史控制了不同地质背景下储层中孔、缝向深层—超深层的有效保存。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的发育是有利的沉积作用、埋藏史—热演化史、流体压力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油气充注史等相互耦合的结果,其发育存在:(1)中—浅层流体超压、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原生孔隙主导型,(2)浅层绿泥石包壳主控、中—浅/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3)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压主控、中—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4)地表淋滤成孔、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次生孔隙型,(5)多成因溶解主控—晚期烃类充注的次生孔隙型5种典型模式。缺少大规模断裂系统沟通时,埋藏溶解作用增孔量有限,多种类型的"浅成-深保"是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碎屑岩油气储层孔隙的保存极限决定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下限,深层—超深层油气储层中"烃-水-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持续影响储层质量和油气质量演化,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约束的储层孔隙保存极限深度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韩强[2](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王霞[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碎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储层类型,构建适用的致密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体系是评判该类致密储层质量、预测相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本文以周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致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致密储层孔、渗、饱解释模型,确定有效储层下限标准,构建多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对致密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认识如下:周长地区长9油层组构造相特征表现为总体西倾单斜背景下,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近北东向鼻状隆起及小型背隆,断层不发育,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构造裂缝局部发育,孔隙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其中Ⅱ类中排驱压力-小孔细喉型为主要类型;储层孔隙度中值为8.4%,渗透率中值为0.40×10-3μm2,属于特低孔、致密储层,延长组沉积期构造-沉积-成岩演化及油气侵位共同导致储层致密化,区域构造热事件及盆地沉降-抬升均对储层次生孔隙形成及致密化有重要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受源区母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砂体规模、物性、横向相变化是控制油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鼻状隆起构造对油层分布亦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构造的幅度直接影响着油水分异程度以及油井产量和含水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针对致密储层现有测井参数解释模型适应性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适合致密储层的测井参数解释方法:在曲线标准化和岩心归位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曲线,多元回归建立泥质含量、钙质含量计算模型,计算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泥质含量、钙质含量平均分别为8.8%和17.3%;综合测试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致密储层泥质、钙质含量对孔隙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泥质含量影响更为显着,引起的孔隙度变化量为0.6%左右,利用声波时差测井,建立基于泥质含量和钙质含量的考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进而由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基于研究区岩电数据特征,以孔隙度7%为界进行样品分组,分段建立致密油饱和度测井计算模型,以上解释模型相对于常规模型更适合于致密储层测井参数解释;综合试油试采资料,确定长9有效储层下限标准为渗透率为0.15×10-3μm2、孔隙度6.0%、电阻率27.0Ω·m、声波时差215.0μs/m。动静态结合,优选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砂岩厚度、变异系数、存储系数、储油系数和地层系数、单井产能及砂体成因、孔隙类型等指标,采用权重分析法,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长9致密储层分成三类,其中Ⅰ类好储层,是后期重点开发对象。

王斌[4](2020)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为了解决深层砂砾岩勘探中遇到的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不明和地震预测技术精度不高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分析、地震岩石物理测试和甜点储层预测方法的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甜点储层形成机理,并开发了高精度的甜点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基础地质研究明确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然后结合岩石物理测试总结甜点储层主控因素对岩石弹性性质变化的影响,建立能反映深层砂砾岩沉积与成岩演化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利用该模型指导研究区的甜点储层预测。这项研究既可以为玛湖地区面向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油气勘探与有利区优选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对其他地区深层碎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4点成果和认识:(1)在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中首次引入致密砂岩中利用储层临界物性判别储层和封堵层的研究思路,建立临界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按照成岩作用系统论的思路定量分析深层砂砾岩储集能力随每个沉积微相和每种成岩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玛湖地区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的甜点储层发育模式。综合研究后得到玛湖地区甜点储层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以远岸或近岸水下分流河道中具有强溶蚀、早期硅质胶结和弱压实成岩相的中细砾岩和粗砂岩为主的认识。(2)在玛湖地区率先开展了深层砂砾岩的高频岩石物理测试,并结合岩石微观结构和动、静态弹性特征测量的结果,对研究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储层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并建立了能反映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岩石储集能力的岩石物理模型。从研究区样品的测试结果来看,由沉积和成岩作用造成的矿物组分含量的差别、矿物的赋存方式以及孔隙类型和形状的差异对研究区样品的弹性参数及储层参数影响较大。其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包括:(1)当岩石中石英含量较多时,大量发育的早期硅质胶结物会有效抑制压实作用对原始孔隙的破坏,从而比早期泥钙质胶结的岩石具有更高的孔隙度和更低的纵横波速度比;(2)在玛湖地区受物源的影响,岩石中普遍发育火山岩岩屑和粘土等塑性矿物,而这类矿物极易受压实作用挤压变形而充填孔隙,减小样品的孔隙度并增大样品的速度。但由于这种情况下纵波速度的增大率要大于横波速度,因此样品的纵横波速度比会随纵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研究区塑性碎屑的含量与赋存方式会对砂砾岩样品弹性参数和孔隙度造成很大影响的根本原因。(3)根据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按沉积相分级分类,从砂体到储层由粗到细,逐级控制”的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甜点储层预测新方法。在考虑沉积和构造演化背景的基础上首次研发了经过倾角校正的古地貌恢复技术,并且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解释技术对标志层进行解释从而得到了地层真厚度,提高了有利相带预测的精度。为了有效提取OVT域地震资料中的地质信息,我们初次通过Ruger方程建立具有古地貌和沉积微相等地质背景的优势道集部分叠加模板,并利用该模板在研究区对OVT域资料进行解释性处理,这样就可以为针对深层砂砾岩的相控甜点储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预测我们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获得的甜点储层敏感参数。利用该方法在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共预测甜点储层发育区2100km2,为有利勘探区的寻找和增储上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4)针对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分布规律不明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玛湖地区异常高压具有“封闭条件、构造挤压和晚期高熟油气充注”三重因素控制的分布模式。通过设计模拟孔隙超压的高频岩石物理实验,首次总结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且利用岩石物理测试结果建立了新的有效应力系数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与Biot有效应力系数进行对比后可知,新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更适用于玛湖地区砂砾岩。最后利用新的有效应力系数改进双相介质模型后建立了低渗透砂砾岩地层压力预测模型,提高了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并在玛湖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闵华军[5](2020)在《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页岩气勘探中,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效果尚不理想。此类页岩是否具备页岩气富集潜力以及如何在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区实现勘探突破,是当前页岩气地质研究和勘探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扬子板块西南地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以期为该类型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大量露头、钻井、地球化学、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压汞等资料,以沉积学、地球化学、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页岩储层成岩演化、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对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变差原因、储层发育影响因素、高氮低烃页岩气形成原因、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物质基础较好。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分布主要受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区域古地貌控制:拉张槽区,可容纳空间大,总有机碳(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可达70m以上;研究区东部古地貌低地区,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一般在30m~50m。不规则底形模式(拉张槽区)和上升流模式(研究区东部)是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模式。(2)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有机质成熟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破坏阶段(Ro<1.1%~1.3%)、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Ro=1.1%/1.3%~2.0%左右)和晚期孔隙破坏(Ro>2%左右)3个大的阶段。原生孔隙破坏阶段,孔隙度逐渐下降,机械压实和沥青充填作用是页岩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有机质孔隙大量形成,孔隙度增加。晚期孔隙破坏阶段,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直至停止,深层压实作用对孔隙持续破坏,孔隙度下降。有机质孔隙的形成对次生孔隙贡献大,溶蚀等其它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贡献小,几乎可以忽略。(3)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主要受埋深增温影响。峨眉地幔柱活动对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影响,但不能造成有机质高过成熟,最大埋深大是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差。与优质页岩储层相比,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具有有机质成熟度高、孔隙度低,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发育差,孔隙连通性偏低,比表面积、孔体积低等特征。较低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造成页岩储集性较差。(5)深层压实是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深埋阶段压实作用对页岩储层孔隙的破坏仍然较为可观,页岩中有机质由于承压,更容易受到压实影响,TOC越高影响越强烈。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破坏主要与压实作用有关,而非石墨化导致。压实作用下,有机质承压易发生变形、迁移,有机质孔隙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化,甚至消失。随着埋深/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或停止后(Ro大于2%左右),压实作用成为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页岩孔隙持续破坏,比表面积、孔隙度单调下降。当埋深达到一定深度,页岩孔隙破坏严重,孔隙度下降至2%以下,页岩失去储集层意义,这一深度可定义为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可能在8000m~8500m左右。(6)(热成因)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无构造热事件情况下,生油高峰后,页岩储层孔隙度随深度/Ro呈抛物线型变化,指示有效页岩储层或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存在深度窗口,这一深度窗口亦为页岩气富集的最大潜在窗口,本次称为页岩气勘探的深度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门限深度为湿气窗口的门限深度,该门限深度是优质页岩气储层开始发育的深度及页岩气富集的气源保证。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为页岩储层发育下限深度,该下限深度是页岩气富集优质储层的保证。无构造热事件地区,地层最大埋深与Ro对应较好,可以用Ro来标定页岩气的勘探窗口(即页岩气勘探的Ro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深度在盆地构造沉降能力范围内,对页岩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7)研究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页岩储层特殊的埋藏演化历史有关,筇竹寺组底部不整合及区域偏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次要影响因素。深层压实排烃(强烈)以及喜山期构造抬升、地层压力下降引发的排烃是筇竹寺组页岩气散失的主要过程,高氮低烃页岩气是绝大部分气体排出页岩后的残留。研究区及邻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大面积分布是其形成主要与自身因素有关的体现。(8)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地层压力常压区(且无构造热事件),高过成熟页岩孔隙破坏较严重,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较低。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区,压实对页岩孔隙的破坏滞后于常压区,有机质高过成熟期(至少在高过成熟早期),页岩孔隙保存较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

何治亮,李双建,刘全有,杨天博,张英[6](2020)在《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科学问题与攻关方向》文中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战略,同时也是地质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油气勘探认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更是中国常规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中都发现了与深部地质作用相关的H2、He、CO2、地热等共伴生资源的规模聚集。因而,探究深部地质作用及其对深层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梳理了盆地深部地质作用对深层烃源岩生烃与演化、储层发育与保存、油气运移与聚集及油气共伴生资源富集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研究进展和面临的科学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科技攻关的方向。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形成分布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有:深部地质作用下有机质成烃化学动力学与多元生烃潜力;深部高温高压超临界体系流体—岩石—烃类相互作用机理及超深层储层的有效性;深部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转化、运聚成藏及保存机制;深部特殊地质环境下油气共伴生资源的形成与富集。深入开展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油气资源研究,需要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演化入手,围绕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选择深部流体活跃的典型盆地为解剖对象,揭示深部层系物理化学作用机理,阐明不同深部地质过程对不同类型资源(油气、H2、CO2、He、地热及干热岩)形成与聚集的控制机制,探索深部资源新领域。未来的主要攻关方向包括:深部地质动力学背景与地质作用机制;深层生烃动力学与生烃量估算;深层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深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深层共伴生资源差异性富集机理。通过攻关,丰富完善盆地深部地质作用影响下油气富集理论与评价方法,也为深部其他战略性共伴生资源的评价与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李胜玉[7](2020)在《白音查干凹陷陡坡带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成因及致密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北部塔拉断裂构造带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储层为典型的低渗透型砂岩油藏,具有多变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储集空间结构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等特征。加深成岩环境特征、储层发育制约因素及孔隙演化过程的认识,是研究区低渗透含砾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关键和开采技术创新突破的前提。针对研究区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北部陡坡带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储层成因及致密化过程为研究重点,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衍射、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方法,开展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成岩环境演化、储层成因、储层孔隙恢复的研究。论文取得认识如下:(1)明确了研究区腾格尔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含砾砂岩体研究区腾格尔组沉积时期对应于湖盆强烈陷期,从而形成多物源、近物源、相变快、相带窄的扇三角洲含砾砂岩体。此类砂体的碎屑组分复杂、结构成熟度低;岩石类型包括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及少量长石石英砂岩;残留粒间孔隙和次生孔隙为主;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型储层特征。(2)首次构建了研究区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多重成岩环境演化序列在成岩作用和成岩流体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研究区腾格尔组含砾砂岩体储层成岩环境演化序列。研究区腾格尔组储层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B期,期间发生三期油气充注,经历了早期碱性与埋藏成岩期酸碱交替的成岩环境演化过程。早成岩A期,沉积地层水呈弱碱性,成岩现象主要为压实排水和泥晶碳酸盐胶结;早成岩B期,第一次酸碱交替成岩环境,有机质逐渐成熟形成了短暂的弱酸性成岩环境,成岩现象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随后转为碱性的成岩环境发育早期碳酸盐胶结和部分长石加大,期间发生第一期油气充注;中成岩A期,有机酸控制的酸性成岩环境,碳酸盐及长石质矿物受有机酸的影响发生溶蚀,形成的粒间或粒内溶孔改善了储层物性,同时见石英加大和自形晶体,期间发生第二期油气充注;中成岩A期末,随着有机酸浓度逐渐降低,转为碱性成岩环境,石英和高岭石发生溶解,同时晚期碳酸盐胶结发育,为第二次酸碱交替成岩环境,期间发生第三期油气充注,部分石英发育加大边;中成岩B期,有机酸逐渐被消耗,成岩现象为晚期碳酸盐胶结、黄铁矿、伊利石及绿泥石组合特征,证实成岩环境转变为弱碱性并持续至今。(3)明晰了研究区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沉积组构和沉积微相等原始沉积条件为研究区腾格尔组储层形成提供了先天条件,确定了砂体成因类型。成岩作用的差异性是决定腾格尔组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好坏。压实或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建设性成岩作用如溶蚀作用促使长石或岩屑颗粒形成次生溶孔,提高了储层孔隙度。长石储层和岩屑储层的成岩作用演化模式呈现差异,前者表现为强胶结、弱压实、中溶蚀,后者表现为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构造作用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构造高部是研究区腾格尔组油气藏形成的关键。(4)查清了研究区腾格尔组成岩相类型及分布特征桑合地区扇三角洲平原的成岩相特征主要表现为压实作用强度中等至强、胶结作用弱、溶蚀作用弱至中等,储层物性极差;查腊格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均发育强压实成岩相,储层物性差,为研究区主要的储层类型;桑合地区和古尔地区扇三角洲前缘河道间薄砂层、分流河道主砂体侧翼发育强胶结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差;桑合地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发育少量弱压实弱胶结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好;桑合地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远源浊积扇等各粒级净砂岩发育中等压实作用、弱至中等胶结作用、强溶蚀作用的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好。(5)首次定量恢复了研究区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区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表现为先致密后成藏,致密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沉积埋深小于1100m,早期弱碱性成岩环境石英溶解作用贡献的增孔量为0.10%,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储层减孔量为15.37%;埋深范围为1100m~1300m,长石颗粒等溶蚀作用贡献的增孔量为0.90%,石英加大作用造成储层减孔量为1.20%;埋深范围为1300m~1500m,溶蚀作用增孔量为2.60%,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储层损失孔隙度2.78%,埋深1500m~2000m,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5.08%,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为3.34%,石英和高岭石溶解增孔量为0.45%;埋深2000m~2500m,压实和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21%,次生溶蚀孔隙和微裂缝增孔量为1.74%;溶蚀作用增孔量0.30%,胶结作用减孔量0.22%。

徐燕红[8](2020)在《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方法、技术的进步,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因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被人们所重视。低渗透砂岩储层往往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变得致密,储层物性普遍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保存较好的物性形成有效储层,即相对优质储层。低渗储层在我国沉积盆地内分布范围广,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渐新统珠海组是凹陷内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但勘探结果显示珠海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其埋深大,成岩作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寻找优质储层,即相对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区带和层位是珠海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加强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过程的认识,明确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和孔隙发育机理,是优质储层预测的基础,对文昌A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充分利用地质、录井、测井资料,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实测物性、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毛管压力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珠海组低渗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模式,明确低渗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探讨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孔隙发育机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表明:珠海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铸模孔,压汞参数表现为中-高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进汞饱和度较高而退汞效率较低,说明储层喉道较细,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度平均值11.5%,渗透率平均值24.18×10-3μm2,整体表现为低-特低孔、渗的孔隙型储层,六号断裂带局部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珠海组处于中成岩A-B期,埋深普遍大于3000m,现今平均埋深3800m。储层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强烈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强度及特征成岩矿物,完成了成岩相划分,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成岩相垂向单井识别和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珠三南断裂带中深层发育弱压实弱胶结原生粒间孔相和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深层发育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六号断裂带中-强压实绿泥石包壳相和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则较发育,埋深较浅的珠海组一段局部发育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通过综合研究,认为珠海组低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流体活动通道的控制。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储层原始岩石组构的差异,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珠海组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成岩过程中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晚期自生伊利石充填,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断裂对热流体活动的控制导致了靠近断裂带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沉淀。次生溶蚀作用则能有效的改善储集性能,微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为酸性流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珠海组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在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溶蚀孔的发育。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包括有利沉积环境、绿泥石包壳和早期烃类充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水道砂体连续性好,具有较高的砂岩成熟度,刚性颗粒含量高,有利于深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的保存;绿泥石包壳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生长,是原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早期烃类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一定程度上保护原生粒间孔隙。多期的溶蚀作用使得研究区次生孔隙较为发育,现存的次生孔隙多与有机酸溶蚀和热流体溶蚀相关。综合研究认为,粗粒、较弱压实、强溶蚀及发育绿泥石包壳的砂岩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李森[9](2020)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源—汇—岩—储”一体化优质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混积岩与“源-汇”系统均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混积岩发育由于受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形成共同控制,具体受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物源、古气候等复杂因素影响,使得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尚不明确。目前,关于混积岩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相划分、沉积-储层-成岩特征描述、主控因素分析等方面,以实例解剖和现象总结为主,且侧重微观储层结构与成岩作用分析,对宏观因素考虑较少,没有形成从宏观“源-汇”到微观“岩-储”一体化的分析思路及流程。近些年来,越多越多学者发现“源-汇”系统与混积岩储层发育实则具有密切关系,母岩类型、构造背景及沉积相带等宏观“源-汇”要素对混积岩发育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混积岩研究十分适合纳入“源-汇”系统开展分析。本论文主要针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典型混积岩区开展“源-汇-储”宏观储层发育规律与“源-汇-岩-储”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两个层次的研究。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时期在多个构造带发育独特的混合沉积现象,其中就包括黄河口凹陷。论文主要以层序地层学、“源-汇”系统、地震地貌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借助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薄片、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黄河口凹陷古近纪不同时期“源-汇”系统研究及岩性-古地貌恢复,系统剖析不同混积岩区沉积学、储层物性、典型成岩作用等特征,结合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时期古环境及构造背景,探讨“源-汇”系统在宏观及微观尺度对混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最终建立研究区不同混积岩“源-汇-岩-储”耦合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恢复了渤南低凸起古近纪沙河街组不同时期母岩岩性特征。沙三段沉积时期,渤南低凸起西支南部以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为主,凸起东支西部太古界变质花岗岩、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成岩与孔店组砂砾岩均有出露,东支东部以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为主;沙二段时期母岩分布继承自沙三段,西支变质岩面积有所扩大,东支火成岩面积有所减小;沙一段时期,西支变质岩出露面积持续扩大,东支碳酸盐岩母岩区面积有所扩大。(2)建立了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并完成对渤南低凸起古近纪不同时期古地貌恢复。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流程主要包括现今残余地层厚度获取、源-汇系统分级划分及参数统计、地层剥蚀量恢复与沉积古地貌重建四个步骤。在对渤南低凸起东、西支“剥蚀区”、“超剥区”、“沉积区”识别刻画及参数统计基础上,完成了古近纪不同时期凸起古地貌恢复。结果显示,渤南低凸起东支最大高差持续大于西支,自沙三向沙一沉积时期,东、西支剥蚀范围持续缩小,最大高差持续减小。(3)明确了黄河口凹陷沙一二时期混积岩“源-汇-储”宏观储层展布特征。黄河口凹陷古近纪沙一二时期混积岩地震反射特征整体以中至中强振幅、中高频、中强连续反射为主,与围层具有明显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刻画结果显示,沙二段时期渤南低凸起南部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呈裙带状分布,混积滩仅在局部发育,整体规模较小;沙一段时期,扇三角洲规模小于沙二段时期,这一时期是混积滩发育的鼎盛期,在渤南低凸起南部多个部位发育大规模混合沉积。(4)解剖了黄河口凹陷典型混积岩发育区储层发育特征。BZ27-2与BZ29-4构造区发育钙质致密胶结砂岩、砂砾岩夹薄层生屑云岩,BZ36-2构造区发育钙质胶结砂岩与生屑、粒屑云岩垂向互层。生屑粒内孔、铸模孔及胶结物溶蚀粒间孔等次生孔隙为混积岩发育主要孔隙结构类型。整体储层物性BZ36-2区>BZ29-4区>BZ27-2区。生屑云岩与粒屑云岩等云岩为主混积岩储层品质好于钙质胶结砂岩、砂砾岩等陆源碎屑为主混积岩储层。(5)总结了影响混积岩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查明了钙质致密胶结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及溶解作用三类主要影响混积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机理,结合岩相学观察及成岩作用产物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生过两起胶结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与两期溶解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6)建立了典型混积岩发育序列及BZ36-2构造区“多级旋回性”沉积序列。参照浊积岩中鲍马序列,建立了湖相混积岩发育典型序列,自下而上包括岩性逐渐变细的五个层段(A-E)。完成对BZ36-2构造区沉积序列的系统划分,共划分成两个长期旋回,其中长期旋回1包括三个中期旋回,中期旋回内部还可以细分若干短期旋回。一、二、三级旋回主控因素分别为沉积物供给方式发生根本转变,陆源碎屑供给强度相对差异,以及陆源碎屑供给的周期性停歇。(7)建立了黄河口凹陷沙一二时期混积岩“源-汇-岩-储”优质储层耦合模式。“外源注入型”耦合模式混积岩受陆源碎屑强烈供给与钙质致密胶结作用影响,浅水生屑滩短暂发育,整体储层较为致密;“内生交互型”耦合模式受陆源碎屑与钙质胶结作用影响较弱,浅水生屑滩长期大规模发育,经历多期次溶解作用,整体储层较好。

王彤[10](2020)在《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逐渐由浅层向中深层拓展,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由于埋藏深(大于2500m)、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成岩作用强、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中深层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本文以莱州湾凹陷北洼沙河街组主力产油层系沙三段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测井、录井以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有效储层的形成机理,并对有利储层开展分类评价及预测。岩心观察及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含量较低,以长石粒内溶孔为主;物性分析实验表明,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48%,平均渗透率为166.31m D,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储层类型,平面上物性自西向东逐渐变差,断层附近物性明显较好,垂向上发育两个异常高孔带。通过计算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3种成岩参数,分别对其相应的成岩作用强度进行定量表征,进而对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储层孔隙的改造量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其绝对减孔量为16.47%,溶蚀作用增孔量为7.19%,对储层物性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强度+孔渗性能”的命名原则,划分出5种定量成岩相类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构造埋藏史和异常高压控制,经历了初始快速浅埋阶段压实减孔、早-中期长期缓慢浅埋早期胶结减孔和酸性溶蚀增孔以及中期快速深埋晚期胶结减孔的储层演化过程。综合物性、压汞及试油资料,确定沙三段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14.5%,渗透率下限值为8.25m D。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综合沉积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成岩演化史等耦合研究结果,建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有利储层多发于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研究区西块储层质量较好,中块次之,东块储层质量较差。

二、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超深层的界限及其内涵
2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现状
    2.1 全球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
    2.2 中国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
3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
    3.1 深层—超深层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深层—超深层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3.3 深层—超深层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1) 原生孔隙主导型。
        (2) 次生孔隙主导型。
        (3) 次生孔隙-裂缝复合型。
        (4) 裂缝主导型。
4 深层—超深层储层有效储集空间成因
    4.1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4.1.1 大气淡水淋滤成孔机制
        4.1.2 有机质热演化生酸溶蚀成孔机制
        4.1.3 黏土矿物转化生酸和黏土-碳酸盐矿物反应生酸溶蚀成孔机制
        4.1.4 硅酸盐矿物逆风化生酸溶解成孔机制
        4.1.5 BSR和TSR溶解成孔机制
        4.1.6 碳酸盐矿物倒退溶解成孔机制
        4.1.7 深部热液溶解成孔机制
        4.1.8 碱性溶解成孔机制
    4.2 (微)裂缝的形成机制
    4.3 原生(次生)孔隙的保存机制
        4.3.1 早期(浅层)胶结作用
        (1) 颗粒包壳和环边(颗粒微尺度)
        (2) 碳酸盐胶结壳(砂层大尺度)
        4.3.2 早期烃类充注
        4.3.3 浅层发育的流体超压
        4.3.4 低时间—温度指数型埋藏史—热演化史组合
5 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发育模式
    5.1 “中—浅层流体超压、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2 “浅层绿泥石包壳主控、中—浅/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3 “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压主控、中—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4 “地表淋滤成孔、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次生孔隙主导型
    5.5 “多成因溶解成孔主控、中—晚期烃类充注”的次生孔隙主导型
6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储层研究方向
    6.1 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藏中“烃-水-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
    6.2 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储层孔隙有效保存下限深度的确定
7 结 语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的定义
        1.2.2 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1.2.3 致密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5 长9 油层组研究现状
        1.2.6 存在主要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沉积特征
    2.4 地层特征
        2.4.1 地层划分的依据
        2.4.2 地层划分的原则
        2.4.3 长9 地层特征
    2.5 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控制
    2.6 长9 沉积特征
        2.6.1 沉积物源
        2.6.2 相标志
        2.6.3 沉积微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2.6.4 沉积微相剖面演化特征
        2.6.5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结构特征
        3.1.2 碎屑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结构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层内非均质性
        3.4.2 层间非均质性
        3.4.3 平面非均质性
    3.5 储层控制因素
        3.5.1 源区母岩
        3.5.2 沉积环境
        3.5.3 成岩作用
        3.5.4 构造裂缝
        3.5.5 构造演化与储层致密关系
第四章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心归位
    4.2 四性关系研究
        4.2.1 岩性与含油性
        4.2.2 岩性与物性
        4.2.3 物性与含油性
        4.2.4 电性与岩性
        4.2.5 四性综合图
    4.3 测井参数模型
        4.3.1 孔隙度计算模型
        4.3.2 渗透率计算模型
        4.3.3 饱和度计算模型
    4.4 测井识别油水层
        4.4.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4.4.2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4.4.3 油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参数
    5.2 综合评价方法
    5.3 综合评价标准
    5.4 综合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培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物理研究现状及在砂砾岩中的应用情况
        1.2.2 不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
    2.1 玛湖地区勘探概况
    2.2 玛湖地区沉积特征
        2.2.1 玛湖凹陷沉积背景
        2.2.2 玛湖凹陷沉积微相特征
    2.3 玛湖地区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特征
        2.3.1 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成岩环境及主要的成岩作用综述
        2.3.2 玛湖凹陷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关系
    2.4 玛湖地区主要微相的成岩演化特征
        2.4.1 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2 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3 扇三角洲前缘远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5 甜点储层特征总结
        2.5.1 不同微相岩石学特征的差异
        2.5.2 不同微相岩石物性特征的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层砂砾岩动、静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 玛湖地区砂砾岩动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1 密度与速度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2 纵、横波速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3 速度与孔隙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4 不同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变化规律
        3.1.5 饱含水条件下砂砾岩样品的声学特征
        3.1.6 岩石物理建模
    3.2 玛湖地区砂砾岩静态声学参数特征测试与分析
        3.2.1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静态弹性特征
        3.2.2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动静态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玛湖地区砂砾岩甜点储层预测技术
    4.1 甜点储层成因分析
        4.1.1 甜点储层特征
        4.1.2 甜点储层成因
    4.2 有利相带及河道砂体预测
        4.2.1 有利相带预测
        4.2.2 河道砂体预测
    4.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4.3.1 基于OVT域资料的处理技术
        4.3.2 OVT域资料的叠前道集分析与处理
        4.3.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5.1 异常高压成因及分布规律
        5.1.1 异常高压研究的意义
        5.1.2 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成因
        5.1.3 环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分布规律
    5.2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1 计算上覆岩层压力的方法
        5.2.2 计算有效应力的方法
        5.2.3 岩石物理驱动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4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新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的误差分析
    5.3 压力预测新模型的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细粒岩沉积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概况
        2.2.1 早寒武世扬子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2.2.2 扬子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概况
        2.2.3 绵阳-长宁拉张槽
    2.3 研究区筇竹寺组地层概况
第3章 筇竹寺组沉积相及古沉积环境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与展布
        3.2.1 岩相类型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相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
        3.2.4 沉积相模式
    3.3 古沉积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3.3.1 古环境重建
        3.3.2 沉积环境演化
        3.3.3 有机质富集模式
第4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1 岩石中的成岩矿物
        4.1.1 石英
        4.1.2 粘土矿物
        4.1.3 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黄铁矿
        4.1.6 磷灰石
    4.2 主要成岩作用
        4.2.1 机械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交代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有机质热成熟作用
    4.3 成岩作用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4.4 筇竹寺组埋藏-热史模拟及有机质高过成熟原因
        4.4.1 模拟方法
        4.4.2 关键参数
        4.4.3 埋藏-热史模拟及分析
    4.5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4.5.1 成岩阶段划分
        4.5.2 成岩序列与孔隙
    4.6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演化
第5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
    5.1 黑色页岩分布
    5.2 黑色岩系岩石类型
        5.2.1 泥质粉砂岩
        5.2.2 泥岩
        5.2.3 硅质岩
        5.2.4 碳酸盐岩
    5.3 矿物组成特征
    5.4 有机地化特征
        5.4.1 有机质丰度
        5.4.2 有机质类型
        5.4.3 有机质成熟度
    5.5 物性特征
    5.6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6.1 储集空间类型
        5.6.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第6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6.1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1 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2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6.2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2.1 与国内外优质页岩储层对比
        6.2.2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3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6.3.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6.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6.4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探讨
        6.4.1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的提出
        6.4.2 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影响因素
        6.4.3 国内外相关实例
    6.5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6.6 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成因
        6.6.1 页岩含气性
        6.6.2 页岩气高含氮气原因
    6.7 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勘探的指示
        6.7.1 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
        6.7.2 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
        6.7.3 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成果分析
        6.7.4 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科学问题与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资源勘探现状
2 面临的科学问题
    2.1 深部地质作用下有机质成烃化学动力学与多元生烃潜力
    2.2 深部高温高压超临界体系流体—岩石—烃类相互作用机理及超深层储层的有效性
    2.3 超深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转化、运聚成藏及保存机制
    2.4 深部特殊地质环境下油气共伴生资源的形成与富集
3 科技攻关方向
    3.1 深部地质动力学背景与地质作用机制研究
    3.2 深层生烃动力学与生烃量定量研究
    3.3 深层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研究
    3.4 深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研究
    3.5 深层共伴生资源差异性富集机理研究

(7)白音查干凹陷陡坡带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成因及致密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低渗透型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1.2.2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
        1.2.3 储层成因研究现状
        1.2.4 孔隙定量恢复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1.7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地温场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集物性特征
    3.3 储集空间特征
        3.3.1 孔隙类型及含量
        3.3.2 孔隙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成岩环境演化过程
    4.1 成岩环境的识别
        4.1.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2 成岩阶段的划分
        4.1.3 成岩环境类型及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盐度特征
    4.3 成岩环境演化过程
        4.3.1 多重成岩环境演化特征
        4.3.2 成岩环境演化纵向物质表现
        4.3.3 成岩环境演化序列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5.1 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
        5.1.1 沉积组构
        5.1.2 沉积微相
    5.2 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关键
        5.2.1 成岩作用的差异性
        5.2.2 成岩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5.3 构造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
    6.1 孔隙度定量恢复研究方法
    6.2 腾格尔组储层致密化过程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研究现状
        1.2.3 低渗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沉积特征
        3.1.1 物源体系分析
        3.1.2 珠海组储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岩石组分特征
        3.2.3 碎屑结构特征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喉道类型
        3.3.3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3.3.4 孔隙结构分类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特征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1.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演化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孔隙演化规律
        4.3.1 孔隙演化差异对比
        4.3.2 孔隙演化模式
    4.4 成岩相分析
        4.4.1 成岩相类型划分
        4.4.2 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4.4.3 成岩相测井识别及预测
第五章 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5.1 沉积因素
        5.1.1 沉积环境的影响
        5.1.2 粒度的影响
        5.1.3 碎屑成分的影响
        5.1.4 泥质杂基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因素
        5.2.1 机械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5.3 流体活动通道的影响
        5.3.1 微裂缝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5.3.2 断裂与热流体活动
第六章 优质储层发育机理
    6.1 原生孔隙保存机理
        6.1.1 有利的沉积环境
        6.1.2 绿泥石包膜
        6.1.3 早期烃类充注
    6.2 次生孔隙发育机理
    6.3 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9)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源—汇—岩—储”一体化优质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积岩“源-汇”系统研究现状
        1.2.2 混积岩沉积、储层、成岩研究现状
        1.2.3 “源-汇-岩-储”一体化研究
        1.2.4 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1.2 黄河口凹陷断裂发育特征
        2.1.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
        2.2.1 前古近系地层
        2.2.2 古近系断陷或断坳地层
第三章 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源-汇系统重建
    3.1 渤南低凸起现今岩性-地貌特征
        3.1.1 渤南低凸起母岩类型
        3.1.2 渤南低凸起母岩分布特征
        3.1.3 渤南低凸起岩性-地貌特征
    3.2 渤南低凸起古近纪时期岩性-古地貌恢复
        3.2.1 源-汇系统单元三级划分方法及结果
        3.2.2 黄河口凹陷钻井岩屑特征
        3.2.3 不同时期母岩岩性恢复
        3.2.4 沉积古地貌恢复方法
        3.2.5 不同时期沉积古地貌恢复结果
    3.3 渤南低凸起古近系沉积物搬运通道分析
        3.3.1 物源通道类型及地震反射特征
        3.3.2 物源通道平面展布特征
    3.4 黄河口凹陷古近纪沙一二时期混积岩沉积相分析
        3.4.1 混积岩沉积特征
        3.4.2 重点区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
        3.4.3 沙一二时期混积岩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
    3.5 混积岩“源-汇-储”宏观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探讨
第四章 黄河口凹陷沙一二时期混积岩储层成岩特征
    4.1 研究区混积岩储层发育概述
    4.2 混积岩储层岩石学分析
        4.2.1 岩心观察特征
        4.2.2 薄片镜下特征
        4.2.3 混积岩岩石学特征
    4.3 混积岩储层物性分析
        4.3.1 混积岩储层孔隙结构
        4.3.2 混积岩储层物性特征
    4.4 混积岩储层典型成岩作用
        4.4.1 BZ27-2构造区典型成岩作用
        4.4.2 BZ29-4构造区典型成岩作用
        4.4.3 BZ36-2构造区典型成岩作用
    4.5 BZ36-2构造区“多级旋回性”沉积序列
        4.5.1 典型混积岩发育序列
        4.5.2 “多级旋回性”序列沉积特征
        4.5.3 “多级旋回性”序列X衍射特征
        4.5.4 “多级旋回性”序列发育机制
    4.6 混积岩储层差异成因分析
        4.6.1 生物碎屑/陆源碎屑比例
        4.6.2 白云岩化强度
        4.6.3 胶结物含量
        4.6.4 小结
第五章 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源-汇-岩-储”耦合关系
    5.1 混积岩“源-汇-岩-储”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探讨
        5.1.1 “源”—混积岩物质基础
        5.1.2 “汇”—沉积相带配置关系
        5.1.3 “岩”—典型成岩作用
    5.2 混积岩“源-汇-岩-储”系统耦合模式
        5.2.1 “外源注入型”混积岩源-汇-岩-储耦合模式
        5.2.2 “内生交互型”混积岩源-汇-岩-储耦合模式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10)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
        1.2.2 异常高孔带研究现状
        1.2.3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充填特征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区域断裂特征
    2.3 层序及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分析
        3.1.2 岩石成分特征
        3.1.3 岩石结构特征
    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3 孔喉结构特征
    3.4 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块储层物性特征
        3.4.2 储层物性垂向发育特征
    3.5 异常高孔带
第4章 储层成岩演化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1.4 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沉淀机制
    4.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及演化序列
        4.2.1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定量成岩相特征
        4.3.1 孔隙演化过程定量计算
        4.3.2 成岩作用强度评价参数的定义与分级
        4.3.3 定量成岩相划分
        4.3.4 定量成岩相特征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1.1 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
        5.1.2 沉积的微观控制作用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2.1 破坏性成岩作用
        5.2.2 建设性成岩作用
    5.3 构造埋藏史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4 异常高压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5 储层形成机理及演化模式
第6章 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6.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6.2 基于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
        6.2.1 Q型聚类分析原理
        6.2.2 判别分析原理
        6.2.3 实例分析
    6.3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6.4 有利储层分布及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J]. 操应长,远光辉,杨海军,王艳忠,刘可禹,昝念民,葸克来,王健. 石油学报, 2022(01)
  •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D]. 王霞. 长安大学, 2021(02)
  • [4]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王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闵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科学问题与攻关方向[J]. 何治亮,李双建,刘全有,杨天博,张英.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5)
  • [7]白音查干凹陷陡坡带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含砾砂岩储层成因及致密化过程研究[D]. 李胜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徐燕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混积岩“源—汇—岩—储”一体化优质储层预测[D]. 李森.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10]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D]. 王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标签:;  ;  ;  ;  

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控制因素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