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技术在短跑中的应用知识

鞭打技术在短跑中的应用知识

一、鞭打技术在短跑中应用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悦[1](2021)在《羽毛球运动员左后场蹬转一步起跳步法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6名羽毛球一级运动员左后场蹬转一步起跳步法的运动学数据采集,并根据技术动作要领和技术考核标准将动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启动阶段、移动击球阶段、回动阶段。依此来了解羽毛球运动员所测试动作下肢各关节的基本运动学特征和规律,分析6名运动员各关节发力时的运动学结构,找出共性与差异性,从而来进一步优化运动技术。方法:使用北京诺亦腾公司产高精度光惯混合动作捕捉系统Perception Neuron Studio对6名羽毛球一级运动员左后场蹬转一步起跳步法的下肢运动学参数进行采集,实验地点在天津体育学院羽毛球馆。使用系统自带python解析网页版对原始导出的bvh数据进行解析处理,结合excel2019绘制曲线图并结合解剖学、基本力学原理等学科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启动阶段:动作时间特征:6名运动员完整动作平均用时2.76s,用时最长的为A3运动员2.83s,用时最短的为A2运动员2.59s。在启动阶段A2运动员用时最短,0.67s,最长用时为A3运动员0.8s。移动击球阶段:A4运动员用时最长,0.81s,A5运动员用时最短,0.77s。回动阶段:平均用时为1.29s,A5运动员用时最长,1.30s,A2运动员用时最短,1.12s。关节活动度主要特征:A2运动员最大左髋屈曲角度为77.24°,最小为A4运动员48.79°,左髋伸展角度为1.23°。A6运动员左髋关节最大内旋角度9.60°。A1运动员左髋关节最大外旋角度为4.67°,A4、A5运动员左髋内收最大角度为2.82°、1.46°。A1运动员左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为23.17°,A2运动员左膝外旋角度为37.82°。A2运动员左踝屈曲角度最大为16.22°,A4运动员右踝伸展最大角度为43.44°A6运动员右踝最大内翻角度6.18°,6名运动员之间关节活动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移动击球阶段:关节活动度主要特征:A2运动员最大屈曲角度为100.96°,A4运动员为61.23°,左髋最大外旋角度A4、A5、A6运动员平均比A1、A2、A3运动员高出约23°。A2运动员右髋最大内收角度明显比其他运动员高出约13°。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A1、A2、A3运动员平均比A4、A5、A6运动员高出约40°。髋关节屈曲角度A1、A2、A3运动员平均比A4、A5、A6运动员高出约20°左右,A3、A4运动员的左膝伸展角度均小于其他运动员,为1.39°、1.03°。回动阶段:关节活动度主要特征:A2运动员左髋最大伸展角度为8.56°,比其他运动员低13°左右。A1A2A3的左膝最大内旋角度分别为7.4°、4.04°、4.55°,比其他运动员平均低13°。A1、A3运动员左踝最大屈曲角度为9.72°、8.51°。A1运动员右踝外旋4.65°,A5运动员最大为48.45°。结论:启动阶段:6名运动员均采用启动步蹬转至侧身落地缓冲时刻,启动时动作过程保持较快,平均用时0.73s就完成了启动,通过调整自身的关节角度来控制启动过程,均表现出良好的动作顺序。移动击球阶段:6名运动员的髋关节做了加速扭转和制动的过程,下肢各主要关节协调运动,力的传导顺序依次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从蹬伸起跳开始时刻,不同的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下肢屈曲角度,往往较大的屈曲角度有助于促进向上蹬伸的高度。回动阶段:为移动击球阶段的衔接动作,表现为回动步法轻盈流畅,重心平移稳定,为下一拍的启动做好准备。呈现出周期性与交替性的运动,从回动阶段踝关节着地时刻的翻转角度来看,加强对小腿及足部之间的协调性,有助于缓解落地时刻地面对膝关节与踝关节的冲击力。

韩宝良[2](2021)在《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前四强球队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文中认为

王瑞霞[3](2021)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短跑途中跑阶段,根据现代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要求选取训练中较新型的器械弹力带小栏架设计训练手段及方案,对普通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途中跑阶段外部表现与内部机制,合理的安排专项技术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平面二维定点高速拍摄与影像解析法,将河北农业大学16名短跑男子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采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运动学指标及100米成绩进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16名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普遍存在着地阶段和后蹬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过分伸直、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的问题。2.支撑与腾空时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腾支时间比和步频指数更加趋向优秀运动员;对照组训练后,相关运动学参数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及实验组。支撑与腾空空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步长增加,且支撑距离、步长和步长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后,步长和前支撑距离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步长指数、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和实验前差距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3.实验组训练后,对下肢的运动学参数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和膝角角度减小,踝角增加,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储存弹性势能,在跑进过程中更好的支撑与缓冲,更好的发挥水平速度;在支撑腿离地时刻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髋关节向后伸展幅度加大,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更符合现代“屈蹬”式技术;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扒地速度提高,步幅增加,髋关节得到充分前送。4.对照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学参数的优化作用不如实验组明显。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膝角踝角有所减小,但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和现代短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后蹬阶段离地时刻支撑腿髋、膝角角度减小,踝角角度增加,但变动幅度较小,屈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在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角、踝角有所减小,有利于加快脚的扒地速度,加快转动角速度,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5.实验组训练后,100米成绩得到显着提升,提升幅度为0.16秒;对照组训练后,100米成绩也有小程度提升,提升幅度为0.1秒,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

余健[4](2020)在《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标枪运动员多次打破亚洲纪录,标识着我国标枪运动正在崛起,身为我国标枪项目的后备军(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同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本篇文章以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及相关数据。利用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助跑后程及最后用力技术阶段的动作技术进行不间断拍摄,获取运动员在交叉步中的踝关节与膝关节、在最后用力前运动员在交叉步中身体重心运动轨迹与水平速度的变化、最后用力阶段等重要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测量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技术特征对比,找出我国大学生与世界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存在的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使我国大学生标枪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和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交叉步的步长、步时、平均速度等数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均值相差0.38M和0.07S。由于步长步时较短,导致在左侧支撑时,下肢支撑的完成度不够,最后一步时躯干形成的“满弓”的身体姿态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技术动作。从而在节奏上表现为“哒-哒-哒-哒”,所以这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为5.45M/S,比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慢了2.35M/S,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身体重心起伏过大,在交叉步过程中出现屈膝抬腿,导致减小了右腿的摆动半径、减弱向前的动力,而且手臂和下肢没有伸展开,下肢摆动的幅度过高,就会使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的速度降低,从而影响了标枪出手时的连贯性。我国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瞬间的技术动作,只有躯干后倾角20.5°,基本达到合理的角度。左侧支撑角为34.84°、握点到左侧支撑点距离为1.86M与世界大学生的差距较大,部分运动员出现在交叉步倒数第二步有意识拉大步伐,导致助跑速度从高速状态转为中低速。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手速度为22.84M/S、出手角度41.3。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慢了3.82M/S、出手高度高出3.4°,过高的出手高度和较慢的出手速度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因素。

舒瑶[5](2019)在《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田径投掷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心柱稳定性练习是指对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身体核心柱区域的力量和稳定性进行练习。本研究将新兴的核心柱稳定性练习融入传统的大学田径投掷必修课教学中,探究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对于投掷教学课的影响。将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安排在准备活动阶段,并与传统的准备活动进行比较。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实验对象是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共22名男生,其中11名为实验组,11名为对照组;实验时间为6周,16次课,32个学时。测试指标主要为身体素质指标(3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俯卧撑)、核心柱稳定性指标(八级腹桥、单足闭眼测试、T形跑)和功能动作筛查(FMS)。问卷调查法主要是编制了身体疼痛问卷和课堂效果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身体疼痛情况和学生对课堂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查。将客观的实验数据与学生的主观感受相结合,通过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对于运动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和上肢力量,对于增强躯干支柱的稳定性具有显着效果。2.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可以有效提高躯干支柱的稳定性以及不平衡状态下躯干的控制能力,对于增强运动过程中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以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关节的活动度和身体的对称性,保证动作质量。4.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对于铅球和标枪的技术学习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于技术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课堂效率。5.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对于课堂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黎萌[6](2019)在《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标枪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合作学习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模式,在改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着,被广泛应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对合作学习法在标枪普修课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赣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级网球专项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12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素质前抛实心球项目中存在显着性差异。(2)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技评成绩在投掷步技术、最后用力技术、器械飞行姿态和完整技术上与对照班的平均技评成绩存在着显着性差异。(3)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标枪成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并不明显,实验班的总体标枪投掷成绩更好。(4)教学实验后,传统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在标枪教学中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合作意识,但是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合作意识都要高于对照班,且增长速度更快。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合作意识存在显着性差异。(5)合作学习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学习氛围、人际交往、教学形式以及掌握程度四个指标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从整体上来说,合作学习法在标枪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传统教学法更好,更能被大多数学生认可。

李竹青[7](2018)在《网球发球过程中上肢环节链鞭打动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网球发球中上肢环节做鞭打动作时肘关节角、腕关节角变化对末端速度的影响,分析发球时,不同的肘关节角、腕关节角变化与上肢各环节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而计算出末端动能,分析鞭打的一般规律,为网球运动运动员获得最大击球速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完成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测量法,软件工程法。。1)文献资料法具体为: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EBSCO等数据库,以“鞭打”、“网球发球”、“tennis serve biomechanics”、“生物力学”、“多刚体建模”、“仿真”等为检索词,查阅了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论着,全面了解了网球发球过程中上肢鞭打动作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实验测量法具体为:筛选取6名聊城大学体育学院的网球专选运动员(年龄19.5±0.5岁,身高179.5±2.5 cm,体重69±6 kg,绝对力量为563.5±24.5 N)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两台JVC-GC-PX100型号相机对6名运动员的发球进行采集,通过发光二极管进行同步,Simi Motion 9.1进行剪辑、关节点的标定,通过运动学数据的输出,得出了6名测试运动员的肘关节、腕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得出了拍头的末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发球进行了运动学分析。3)软件工程法具体为:网球发球时除去力量因素对发球速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发球技术对网球发球速度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腕关节角,肘关节角的变化。采用Matlab GUI编程的方法,将上肢简化为3个刚体环节,编写了肘关节角、腕关节角与转动惯量的程序,对简化的刚体进行了一般力学分析,列出了关节角和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程序实现了肘关节角、腕关节角与转动惯量之间的计算,得出了肘关节角-转动惯量、腕关节角-转动惯量的曲线,整合运动学分析得出的数据,对上肢发球环节进一步讨论,分析发球中上肢环节的鞭打动作。研究结果1)6名网球运动员在发球时肘关节角有两种形式的变化,其一为肘关节角先减小,此处是引拍环节储存能量;其二为肘关节角增大的阶段,此时挥拍击球。腕关节角有两种形式的变化,减小和增大,减小阶段为储存能量。2)6名运动员有着不同的发球方式,其主要的差距表现在引拍阶段、击球阶段肘关节角、腕关节角。通过进行相关计算和Simin Motion得出的数据知,不同的关节角度使末端有不同的转动惯量,从而末端有着不同的转动动能,且球拍末端获得的速度与参与发球末端环节的动能变化量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通过运动学分析,计算机辅助结果分析知,提高发球速度除了增大肌肉力量外,通改变发球技术亦可以提高发球速度。改进动作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任务。2)对网球发球时关节点位移速度的变化分析知,网球发球时有上臂环节到前臂,从前臂到拍头的动量传递,上肢鞭打时依次发力保证动量传递,使末端获得更大速度。根据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知,制动有利于动量矩的传递,增加末端速度,因此合理的鞭打动作存在近端环节的制动。3)对网球发球时角速度变化的分析知,存在着动量矩的传递,但通过计算其合外力矩不为零,得出局部环节不满足动量矩守恒定理。计算动量矩的减少量以及转动惯量的变化曲线发现,相对制动有利于动量矩的传递,使末端获得更多的动量矩,对鞭打制动的进一步描述为相对制动。4)网球击球时上肢各环节作同向运动,且击球时末端转动惯量是增大的。根据转动动能定理,要获得较高击球速度,增大转动惯量或增大角速度,转动惯量通过改变转动半径改变,角速度主要通过增大肌肉力量。5)肘关节角、腕关节角影响着上肢鞭打动作的转动惯量。发球过时肌肉做功改变肘关节角,影响着角加速度;击球时肘关节角增大,末端的转动半径增大,末端转动惯量增大,使末端产生较大转动动能。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知,最佳的击球角度为肘关节角、腕关节角依次逐渐增大。

曹俊峰[8](2018)在《不同时机的录像反馈对100米技术和成绩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录像反馈在竞技体育的短跑训练中被广泛运用,但反馈时机的问题还未达成共识。本研究运用即刻录像反馈和延迟录像反馈两种方法,对业余体校短跑运动员进行干预;观察实验前后的起跑蹬伸膝角、起跑蹬伸髋角、途中跑髋角、着地缓冲角度、重心投影距离5个技术指标的变化,以及技术指标改善对100米成绩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进行录像反馈产生的机制,寻求提高100米成绩的有效途径,为业余体校100米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贡献。方法:选取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短跑队18人(男生12人,女生6人,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3.8岁),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分为即刻反馈组和延迟反馈组,每组9人;进行为期5周每周4次的干预;在每次的训练课上,对受试者的技术动作进行录像,根据5项技术指标(起跑蹬伸膝角、起跑蹬伸髋角、途中跑髋角、着地缓冲角度、重心投影距离),通过观看录像给予反馈,即刻反馈组每次练习后即刻给予反馈;延迟反馈组在训练课结束时给予反馈,;受试者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100米测试,同时对起跑和途中跑部分进行摄像,利用取点软件对视频进行解析,算出5项技术指标的相关角度,分析各角度的变化及与100米成绩的影响;运用SPSS22.0对两次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五周干预后,(1)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100米成绩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延迟反馈组比即刻反馈组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在5项技术指标(起跑蹬伸膝角、起跑蹬伸髋角、途中跑髋角、着地缓冲角度、身体重心投影)中,延迟反馈组除途中跑髋角外,其余4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刻反馈组仅在起跑蹬伸髋角指标上有显着提高(P<0.05),其他指标无显着性变化(P>0.05);(4)延迟反馈组和即刻反馈组的起跑蹬伸膝角变化幅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他指标变化幅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延迟反馈和即刻反馈都能对100米技术动作的改变起到积极影响,延迟反馈比即刻反馈更利于技术动作的改变2、技术动作的改变是造成100米提高的主要原因,延迟反馈和即刻反馈都能促进100米成绩的提高,但延迟反馈比即刻反馈更利于100米成绩的提高。

陈小康[9](2017)在《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技术运动学与上肢肌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运动员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训练至疲劳过程中的运动学和上肢表面肌电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认识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技术动作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名男性国家一级羽毛球运动员进行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训练至疲劳,对疲劳前后运动学参数以及表面肌电时域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训练至疲劳后,持拍手握力会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疲劳前后的简单反应时无显着性差异(P>0.05);疲劳前后上肢肌肉放电持续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下降最为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疲劳前后上肢各肌肉的积分肌电与均方根振幅整体呈下降趋势,疲劳前三角肌积分肌电和贡献率最大,分别为6.464±1.487uvs和29.83%,而疲劳后三角肌积分肌电和贡献率则最小;疲劳后的上肢各环节线速度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环节线速度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如下:1、疲劳后持拍手最大握力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短时间、高强度的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训练后上肢骨骼肌肌力下降。2、运动性疲劳对上肢肌电的影响表现为积分肌电和均方根振幅的下降。说明运动员在疲劳前的上肢肌肉肌细胞募集可能处于饱和状态,但随着疲劳程度的逐渐加深,运动员上肢肌肉放电逐渐下降。3、运动性疲劳是导致上肢各个关节角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就大幅降低了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腾空正手杀球的威胁程度,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腾空正手杀球的失误率和肌肉损伤的风险。4、运动性疲劳后上肢各环节线速度明显下降,腕关节线速度下降最为显着,疲劳后的上肢各环节线速度并不是从近端至远端依次递增。

王俊平[10](2016)在《短跑伸髋高摆鞭打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短跑中鞭打扒地、伸膝蹬地和伸髋高摆鞭打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伸髋高摆鞭打技术的动作结构变化及其在短跑训练中的应用.

二、鞭打技术在短跑中应用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鞭打技术在短跑中应用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羽毛球运动员左后场蹬转一步起跳步法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在步法中的重要性
        1.3.3 羽毛球基本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1.3.4 体育领域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学研究
        1.3.5 国外学者在运动学方面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动作时间特征分析
    3.2 启动阶段下肢运动学特征分析
        3.2.1 启动阶段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2.2 启动阶段髋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2.3 启动阶段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2.4 启动阶段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2.5 启动阶段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2.6 启动阶段膝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2.7 启动阶段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2.8 启动阶段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2.9 启动阶段踝关节翻转角度变化特征
    3.3 移动击球阶段下肢运动学特征分析
        3.3.1 移动击球阶段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3.2 移动击球阶段髋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3.3 移动击球阶段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3.4 移动击球阶段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3.5 移动击球阶段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3.6 移动击球阶段膝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3.7 移动击球阶段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3.8 移动击球阶段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3.9 移动击球阶段踝关节翻转角度变化特征
    3.4 回动阶段下肢运动学特征分析
        3.4.1 回动阶段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4.2 回动阶段髋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4.3 回动阶段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4.4 回动阶段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4.5 回动阶段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4.6 回动阶段膝关节内收外展角度变化特征
        3.4.7 回动阶段踝关节屈伸角度变化特征
        3.4.8 回动阶段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特征
        3.4.9 回动阶段踝关节翻转角度变化特征
    3.5 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1 启动阶段下肢髋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2 启动阶段下肢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3 启动阶段下肢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4 移动击球阶段下肢髋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5 移动击球阶段下肢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6 移动击球阶段下肢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7 回动阶段下肢髋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8 回动阶段下肢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3.5.9 回动阶段下肢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特征对比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启动阶段
    4.2 移动击球阶段
    4.3 回动阶段
5 结论
    5.1 启动阶段
    5.2 移动击球阶段
    5.3 回动阶段
6.局限性分析
7.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短跑专项力量相关研究
        1.4.2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研究
        1.4.3 组合训练
        1.4.4 弹力带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5 小栏架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录像拍摄解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计划制订分析
        3.1.1 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3.1.2 训练手段的设计分析
    3.2 受测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3.2.1 身体形态分析
        3.2.2 年龄情况分析
    3.3 受测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3.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4 受测队员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步长与步频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2 支撑与腾空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着地缓冲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后蹬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5 折叠前摆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受测队员100 米成绩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5.2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附件3 阶段安排
    附件4 训练计划

(4)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内投掷标枪的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2.2 国内投掷标枪技术中持枪助跑技术的研究现状
    2.3 投掷步躯干后倾角的研究现状
    2.4 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现状
    2.5 掷标枪技术运动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2.6 国外对掷标枪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影像测量法
        3.2.3 影像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中外优秀大学生标枪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技术特征的分析
        4.1.1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步长、步速及步时的技术分析
        4.1.2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及水平速度的分析
        4.1.3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膝与踝关节的运动轨迹分析
        4.1.4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投掷过程中最后用力技术瞬间的特征分析
    4.2 关于标枪出手角的分析
    4.3 关于出枪的高度
    4.4 出手速度分析
    4.5 关于国内外训练理论研究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致谢
7.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田径投掷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投掷项目在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2 核心柱稳定性练习的重要意义
        1.1.3 核心柱稳定性练习与大学田径投掷课结合的重要意义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核心柱稳定性练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2.2.2 铅球教学特点的研究现状
        2.2.3 标枪教学特点和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时间与实验地点
        4.1.3 实验实施方法
        4.1.4 实验程序
        4.1.5 实验中测试项目的介绍
        4.1.6 实验组练习手段的安排与计划
        4.1.7 实验器材
        4.1.8 实验控制
    4.2 实验前两组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4.3.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柱稳定性指标的对比分析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功能动作筛查(FMS)得分的对比分析
    4.4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4.4.1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4.4.2 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柱稳定性指标的对比分析
        4.4.3 对照组实验前后功能动作筛查(FMS)得分的对比分析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4.6 实验后两组铅球成绩的对比分析
    4.7 实验后两组标枪成绩的对比分析
    4.8 问卷调查结果
        4.8.1 学生身体疼痛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4.8.2 课堂效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
    附录A 相关测试记录表
    附录B 专家访谈纲要
    附录C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D 专家问卷效度检查表
    附录E 运动损伤调查问卷
    附录F 课堂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G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具体练习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标枪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学方法的概念
        2.1.2 合作的概念
        2.1.3 传统教学法的概念
        2.1.4 合作学习法的概念
    2.2 合作学习理论分析
        2.2.1 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2.2.2 合作学习构成要素
        2.2.3 合作学习法的原则
        2.2.4 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标枪教学的研究现状
        2.3.4 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4 标枪普修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4.1 合作学习设计
        4.1.1 确定合作学习目标
        4.1.2 合作学习分组
        4.1.3 合作学习在标枪教学中的进度安排
    4.2 结合标枪教学内容讨论合作学习的应用
        4.2.1 持握枪合作学习教学的应用
        4.2.2 投掷步技术合作学习教学应用
        4.2.3 全程助跑投掷技术合作学习应用
    4.3 合作学习的实施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5.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和素质情况分析
        5.1.2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标枪的情况分析
        5.1.3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非认知因素情况分析
    5.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标枪技评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标枪投掷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非认知因素情况分析
        5.3.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动机情况分析
        5.3.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合作意识情况分析
    5.4 教学实验后合作学习法和传统教学法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7)网球发球过程中上肢环节链鞭打动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鞭打动作技术相关概念
        2.1.1 鞭打技术概念
        2.1.2 鞭打技术的分类
        2.1.3 鞭打技术的重要性
    2.2 网球上手发球中动作技术的相关研究
        2.2.1 网球发球动作概述
        2.2.2 网球上手发球的运动解剖学分析
        2.2.3 对网球上手发球中动作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2.2.4 对网球上手发球中动作技术的动力学研究
        2.2.5 对网球发球中上肢鞭打动作的肌电研究
    2.3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体育运动技术的相关研究
        2.3.1 MATLAB概述
        2.3.2 计算机辅助技术概述
        2.3.3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意义
        2.3.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实验测量法
        3.2.1 实验概述
        3.2.2 实验对象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软件工程法
        3.3.1 软件工程概述
        3.3.2 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一般步骤
        3.3.3 网球发球中上肢鞭打动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概述
        3.3.4 计算机辅助分析过程的实施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网球发球中上肢鞭打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1.1 运动员网球发球中各环节变化及分析
        4.1.2 运动员发球过程中肘关节角分析
        4.1.3 运动员发球过程中腕关节角分析
    4.2 网球发球中上肢鞭打动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4.2.1 上肢发球辅助分析平台介绍
        4.2.2 上肢发球辅助分析平台功能说明
        4.2.3 上肢发球辅助分析平台结果输出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体育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8)不同时机的录像反馈对100米技术和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反馈时机的研究
        2.1.1 反馈时机的分类
        2.1.2 国内外关于反馈时机的研究
    2.2 录像反馈技术在运动中的研究
        2.2.1 反馈形式的分类
        2.2.2 国内外关于录像反馈的研究现状
    2.3 短跑相关技术指标的研究现状
        2.3.1 起跑完全蹬伸时各关节角度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2.3.2 髋关节角度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2.3.3 着地缓冲角度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2.3.4 身体重心投影距离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图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测试前的年龄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4.2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实验前后技术指标比较
    4.3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实验前后100米成绩比较
    4.4 两组实验前后100米成绩增长和技术指标增长幅度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的基本信息与分组情况
    5.2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技术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5.2.1 两组技术指标的组内比较
        5.2.2 两组技术指标的组间比较
        5.2.3 起跑完全蹬伸时髋关节角度分析
        5.2.4 起跑完全蹬伸时膝关节角度分析
        5.2.5 途中跑阶段着地缓冲角度分析
        5.2.6 途中跑髋关节角度分析
        5.2.7 重心投影距离分析
    5.3 延迟反馈组与即刻反馈组100米成绩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5.3.1 两组100米成绩的组内比较
        5.3.2 两组100米成绩的组间比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致谢

(9)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技术运动学与上肢肌电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3.2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概念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肌电在体育科学中的相关研究
        2.2.1 肌电评价肌肉运动协调性与贡献率的相关研究
        2.2.2 肌电评价不同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肌电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中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肌电在羽毛球运动中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运动学在体育科学运动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表面肌电的结果与分析
        4.1.1 运动性疲劳对握力、简单反应时的影响
        4.1.2 运动性疲劳对肌肉发力顺序和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
        4.1.3 运动性疲劳对积分肌电(IEMG)的影响
        4.1.4 运动性疲劳对均方根振幅(RMS)的影响
    4.2 运动学的结果与分析
        4.2.1 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技术的定义
        4.2.2 运动学研究范围的确定
        4.2.3 运动性疲劳对上肢各个关节角度特征的影响
        4.2.4 运动性疲劳对上肢各环节线速度特征的影响
        4.2.5 运动性疲劳对下肢运动特征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致谢

(10)短跑伸髋高摆鞭打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伸髋高摆鞭打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1.1 技术理念分析
    1.2 伸膝蹬地和伸髋高摆鞭打技术分析
2 伸髋高摆鞭打技术的训练学分析
    2.1 专项体能和专项技术训练
    2.2 专项心理训练

四、鞭打技术在短跑中应用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羽毛球运动员左后场蹬转一步起跳步法的运动学分析[D]. 赵文悦.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前四强球队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D]. 韩宝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D]. 王瑞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4]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D]. 余健.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5]核心柱稳定性练习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田径投掷课中的应用研究[D]. 舒瑶.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6]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标枪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黎萌.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网球发球过程中上肢环节链鞭打动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D]. 李竹青. 聊城大学, 2018(10)
  • [8]不同时机的录像反馈对100米技术和成绩的影响[D]. 曹俊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腾空正手杀球技术运动学与上肢肌电影响的研究[D]. 陈小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短跑伸髋高摆鞭打技术探析[J]. 王俊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6(06)

标签:;  ;  

鞭打技术在短跑中的应用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