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边坡生态工程技术

岩土边坡生态工程技术

一、岩土坡面生态工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相波,李丽慧[1](2020)在《热水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与协同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热水河流域的老洼沟和分叉沟两处典型泥石流沟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勘查分析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揭示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沟道上游地形陡峻,沟域形态近似呈扇形,为物源和降雨、径流等的汇集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崩滑坡积物及沟床松散堆积物构成了丰富的泥石流物源;雨季充沛的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则是良好的水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共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发育。然后利用矩阵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MatDEM评价不同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减灾效益。在只有岩土工程措施的情况下,泥石流物源块石携带的能量有62.3%在沟道运移过程中转化为热能,其余37.7%的能量则由拦挡结构承载;而在生态-岩土工程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物源携带的能量有70%在与上游生态工程和沟道的碰撞、摩擦过程中消耗,30%的能量在与下游拦挡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消耗。基于此,分别对老洼沟和分叉沟设计对应的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作用防治方案,为建立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减灾模式提供参考。

王瑞鑫[2](2020)在《不同类型陡峭工程边坡的生态恢复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工程建设产生了大量高陡裸露边坡,导致了原有植被破环和土地损毁,极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等问题。边坡生态工程技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来治理各种复杂类型的裸露边坡,实现了边坡防护、植被重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然而,在山西省矿山边坡生态治理过程中,由于年均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黄土结构疏松、湿陷性强等环境条件的限制,利用客土喷播技术恢复的边坡存在植被退化,群落物种单一,人工土壤垮落,铁丝网暴露与断裂等问题,而且具有相同施工年限及环境条件的不同类型的边坡之间生态恢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边坡类型的不同是否会对边坡的植被恢复及稳定性产生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测定相结合,探究了不同类型工程边坡的生态恢复5年后的工程概况、植被演替特征、人工土壤特性以及根系力学锚固特征(抗拔力和抗剪强度)。本研究可为山西省矿山裸露边坡的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有效应用和矿山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工程边坡的植被恢复特征边坡植被类型为草本群落,铁杆蒿为坡面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不同类型工程边坡植被盖度的趋势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混合边坡;地上生物量的趋势为:岩质边坡<混合边坡<土质边坡。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趋势均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混合边坡。Simpson指数趋势为:岩质边坡>混合边坡>土质边坡。2.工程边坡的人工土壤特征不同工程边坡的人工土壤的容重和总孔隙度结果表明,岩质边坡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不同工程边坡的人工土壤水分指标显示,人工土壤在未降雨即自然状况下的土壤含水量为5%左右。不同类型工程边坡人工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上明显大于未进行恢复的裸土边坡(OS)。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中坡位对人工土壤养分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影响(P>0.05),植被覆盖对养分的分布有显着影响(P<0.05),另外土壤p H未受到坡位的显着影响(P>0.05),但边坡类型和植被与边坡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p H均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养分指标在坡面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速效磷的变异程度最大(110%),为强变异;岩质边坡的坡面养分的变异程度与土质边坡和混合边坡相比更高。3.根系力学锚固特征与工程边坡稳定性植株抗拔力和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是评价植被对边坡稳定的加固作用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根系固坡力学效应和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对边坡代表性优势植物铁杆蒿进行野外原位拉拔试验,结果显示,岩质边坡的植物抗拔力小于土质边坡和混合边坡,而土质边坡与混合边坡的植物抗拔力差异不大,且抗拔力的大小与植物植株的根系生物量显着正相关(P<0.05)。通过对岩质边坡不同含水量梯度根土复合体和无根素土的直剪试验,发现由于根系存在,人工土壤抗剪强度增加,粘聚力C提高而内摩角φ呈减小趋势。试样的抗剪强度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粘聚力C增加而内摩角φ减小。本研究试样的抗剪强度随含水量梯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幅度呈减小趋势,内摩角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类型边坡根土复合体在含水量20%时的粘聚力大小趋势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混合边坡,这表明在降雨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相对低,这结果与边坡工程概况调查时土质边坡的人工土壤层出现整片垮塌的现象相符合。综上所述,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类型工程边坡间的生态恢复特征及根系力学锚固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工程边坡的坡面植被主要形成以乡土植物铁杆蒿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且不同类型工程边坡的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存在差别;岩质边坡人工土壤结构疏松、持水性差;土壤养分分布受坡面植被覆盖的影响,而坡位不对人工土壤养分产生影响。坡面优势种植物根系力学锚固特征结果显示,岩质边坡优势种植株根系抗拔力小于土质和混合边坡;土质边坡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要明显小于岩质边坡和混合边坡。基于我们对工程边坡的工程概况的调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工程边坡的类型可能会通过坡体组分不同造成的立地生境的差异,进而影响工程边坡的生态恢复特征及稳定性。

杨建辉[3](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汪德诚[4](2020)在《庄墓河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河道防护主要考虑行洪排涝、堤防及水土保持等方面问题,忽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随着环保需求的增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防护形式已无法满足生态和谐的河道需求,河道防护逐步向生态和谐方面发展。因此需研究满足生态和谐理念下的防护技术,以达到和谐的生态水利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先对国内外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的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总结,提出河道边坡生态防护上存在的问题。随后对河道边坡及失稳因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目前河道边坡的四种加固方法。对河道生态防护技术进行总结并列出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通过综合比较适用性与经济性,得出植物—工程相结合的防护技术更适合当前的河道岸坡防护。接着分析植物在河道边坡防护中的力学效应,归纳植物在河道边坡生态防护中的生态、景观、护坡三大作用,在总结岸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河道岸坡防护植物的选取原则及配置依据。本文以庄墓河G206国道—S17合阜高速区段河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开展生态防护前的必要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及《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的规范要求,对研究区庄墓河进行水质监测,通过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水质分析得出:研究区庄墓河水质为Ⅴ类水,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是TP、COD、TN;参考《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NY/T1669-2008》及《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LY/T1820-2009》要求,采用标准样方法对研究区内植被调查,结果参照《安徽植物志》和长丰县县志进行辨别分类得出:域内乔木类植物有27科、占比32.6%;灌木类植物有19科、占比21.3%;草本植物有53科、占比46.1%。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占比约为1.5:1:2.2。根据收集的研究区气象要素信息、水文洪峰流量、灌区周围土壤N、P元素去向特征,结合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有关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污染指标的去除效率的研究结论,选出适宜在研究区进行防护的最佳植物组合,并进行植物—工程相结合的生态防护设计。最后对生态防护设计方案进行生态防护质量预评价。评价方法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重要性标度构造出层次矩阵,利用MATLAB及EXCEL软件进行生态防护质量的量化分析,最终得出研究区内河道边坡生态防护设计综合得分N=8.507,生态防护效果为良好。本文以庄墓河为研究对象,设计出可行的河道边坡生态方案,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丰富河道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城镇河道的生态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张丽娅[5](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优化和筛选适合南水北调渠坡的植被,以河南新郑段的南水北调中线渠坡的土壤和适种植被为研究对象,开展适合南水北调渠坡植被物种选择及植被生长适应性的研究。在对郑州周边南水北调渠坡护坡植被的生长状况及后期管护方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渠段进行渠坡土壤取样分析,探讨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定因子。根据渠坡土壤特性,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的草种进行适种试验,通过实时观测草种生长情况,选出适于南水北调中线渠坡推广应用的植物,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及建议,为南水北调渠道边坡的防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经验,有效缓解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主要结论如下:(1)选取植草长势不同的典型渠坡进行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而土壤性状差异不明显,说明渠坡植草生长状况除了土壤自身性质外,还跟渠坡渗水保墒能力差、干旱时间、修剪情况以及建植措施和日常管理养护有关。(2)通过选择适种植被的原则,选取5种草本植物进行单播试验测定了植物的物后期、生长各指标(盖度、长势特征、植株密度、根系长度)等。马蹄金和野牛草的表现较好。两者均在成坪后基本不需灌溉,不需修剪,盖度较大,少有杂草,管理简单及建植容易,适于南水北调中线渠坡推广应用。(3)为了解试验地适种植被后的土壤状况及主要养分变化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分析了适种植被不同盖度3种典型样地不同季节、不同层次土壤总氮(TN)、速效氮和有机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状况不断向好,随着植被生长时间的延长,不管是浅层还是深层土壤TN、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植草护坡对渠坡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4)通过分析不同放水条件下野牛草、马蹄金、狗尾草、高羊茅等不同草被与裸露坡坡面的各类侵蚀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使用常用的草种植被护坡,均可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的抗径流剥蚀率、侵蚀产沙强度等,并可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对于防止南水北调边坡径流冲刷、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5)南水北调渠坡植草的目的主要是固土护坡、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渠水质、增加景观效果。所以达到渠坡的要求即可,在南水北调渠坡植草护坡,很难像公园绿化一样,修剪得低矮平整,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只要草种盖度达到70%以上,能够有效固土护坡,不枯死,不退化,均匀整齐,草层高度符合管理要求即可。

吴迪[6](2019)在《射洪县双柏树村滑坡体生态修复与效应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得以迅速实施,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较复杂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依靠特定的工程措施很难达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需要各种方法的合作和全面实施,以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恢复生态环境。同时由于不同区域防护效果不同,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尚未形成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本文依托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双柏树村滑坡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立足双柏树村滑坡体边坡景观修复的实际需求,以射洪县双柏树滑坡生态修复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的相关方法和理论,从景观效应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滑坡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评价,并以植被恢复、景观重建为基础提出滑坡体生态防护工程方案,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滑坡体修复景观效果开展了评价体系构建,使滑坡体灾害防治与景观协调有机的结合,实现景观与环境协调的生态治理,以达到保护、优化景观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本文在现有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通过大量现场原位测试以及室内直剪试验分析植物根系对双柏树滑坡的稳定性以及坡面土体抗剪强度的提升效果;通过根系的拉拔试验分析深根对土体的锚固效果。在室内直剪试验中,随着含根量的提高,紫穗槐的根土复合体试样粘聚力增量为9.1 kPa-21.4 kPa,增幅为29.2%-68.6%,狗牙根的根土复合体试样粘聚力增量为7.5 kPa-18.1 kPa,增幅为24.0%-52.9%,而内摩擦角φ仅提高0.32.0°;在原位剪切试验中,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增幅为24%-47.2%,残余强度的增幅为25%-70%。以上数据表明,含植物根系的复合体对比素土粘聚力C值明显增加,而对内摩擦角φ的影响较小,当土壤的含水量和干密度维持恒定时,随着根的含量和根系体积比的提高,复合体的粘聚力值显着增加。根据植物根系的拉拔试验,直径范围在0.22mm-0.74mm的根系,其所能承受拉力的范围1.93N-12.0N,抗拉强度为80.80MPa-23.73MPa,表明随着植物根系直径的变大,根系的抗拉力逐渐增加,而根系的抗拉强度则逐渐降低。(2)以国内外研究和工程实例为基础,根据双柏树村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灾害破坏程度,综合分析滑坡体边坡稳定性后提出采取危岩稳固、挡土墙技术等工程防护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采取蜂巢格式、厚层基材喷播植被防护工程等方法恢复双柏树滑坡的植被环境,植被配置以乔-灌-草、灌-草及草本型等形式,选取的植物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等。(3)基于双柏树滑坡体生态防护现状效果,从边坡植物的防护功能、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三个角度出发,选取12个评价指标(包含:坡面抗侵蚀性、坡面抗滑性、坡面土层渗透性、植物多样性、自然融合程度、环境质量改善程度、植物群落稳定性、植被综合抗性、植被覆盖度、绿期、景观协调性、植物空间层次感),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建立边坡植物防护质量评价体系。从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其植物防护的总体质量为“良好”。

张晓奕[7](2019)在《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边坡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沿线华丘元宝山、呷尔镇大铺子后山、狮子神山、汤古乡神仙坝边坡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搜集、整理与边坡景观设计相关的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总结出了边坡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内容,运用边坡景观设计方法对研究区的实地调研,基于边坡立地条件和人文环境对研究区边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研究区边坡的现状问题并进行设计策略研究,根据设计目标,提出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沿线华丘元宝山、呷尔镇大铺子后山、狮子神山、汤古乡神仙坝边坡景观设计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道路边坡景观设计理论。道路边坡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行为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遵循安全性、因地制宜、环境保护、美学、地域性、可持续性等原则,通过对场地详尽的调查,综合分析边坡立地条件和人文环境,提出科学合理的边坡景观设计方案。提出边坡景设计的内容可概况为边坡场地设计、边坡绿化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设计三个方面。(2)对研究区边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综合分析,为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思路。进行基于现状调查的边坡现状条件分析、基于现场观察和访谈的使用者需求分析、基于地域文化元素挖掘和提炼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分析等综合分析。对于大型边坡地形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现场勘查结合Arcgis地形分析工具分析获得。(3)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方案,为其他边坡景观设计提供参照。基于生态性、地域性、美学以及经济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分别对研究区场地设计、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地域文化在边坡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进行阐述:在场地功能和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上要结合旅游人群的需求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并应用到边坡景观设计之中,提升空间品质。重点展现了地域文化在游憩空间设计、道路视域景观空间及景观建筑小品中的表达。对于边坡绿化景观,从坡面的处理、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栽植与管护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郗红超[8](2019)在《植被混凝土干湿效应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植被混凝土边坡修复基材的工作性能受原料组成、边坡特征、植物种类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导致基材开裂、脱落、强度下降、养分流失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边坡的修复效果,因此围绕基材的优化与性能改良,开展干湿交替下基材性能优化的对比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干湿交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撕裂、错动等剪切破坏问题,对6个龄期和7个干湿周期基材剪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了基材剪切强度与秸秆水泥掺量、龄期及干湿周期变化关系。2)针对干湿过程中基材结构改变、养分流失与植物萎蔫等问题,分析干湿作用下紫花苜蓿盆栽基材植物长势、根茎抗拉拔力及根土体剪切强度与秸秆水泥掺量的变化关系,研究了基材质地、砾石含量、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等随水泥秸秆掺量和干湿周期的变化趋势。3)针对基材干湿开裂和结构破坏问题,初选12种配比进行干湿交替并提取裂隙发育图像,研究了基材内部裂隙发展过程与水泥秸秆掺量及干湿周期的变化关系。4)综合各项试验结果,选取37个试验指标,采用熵权法与TOPSIS法对初选的12种配比的基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确定了干湿环境下基材最佳配比范围。图34幅;表5个;参92篇。

赵晓芳[9](2018)在《湿陷性黄土生态护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越来越多,而湿陷性黄土边坡植被护坡的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还相对较少。本文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窦家山校区内树形源教学楼基础西南侧湿陷性黄土为例,研究并分析了关于兰州城关区以东窦家山区域湿陷性黄土生态边坡绿色植被护坡技术的工程措施。以往加固或防护湿陷性黄土边坡的方法多数是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挡土墙等被动措施,随着“绿色工程”理念深入人心,以掌握湿陷性黄土不同倾角边坡的受力规律及植被修复情况分析,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基础边坡生态植被护坡的修复工程,进而具体实施相应的护坡绿化,不仅稳定了边坡,还实现了水土保持,美化了环境,同时也为今后的同类型湿陷性黄土边坡植被修复提供一定的植被修复的施工技术参考。兰州城关区以东窦家山地区湿陷性黄土生态边坡绿色护坡技术研究,通过植被调查研究、植被恢复效果试验,依据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于本地区种植且根系生长快、且根系不太发达的草本植物即缕草,其品种较低矮、种植密列整齐、并且对西北地区外部环境适应性强,而且根系不太发达对土体自重几乎不产生影响以及对土壤适应范围广,在湿陷性黄土的土壤中能很好生长,是针对湿陷性黄土来说保持水土、固土护坡的好方法。修复过程通过护坡植被修复可以进一步提高湿陷性黄土坡面的稳定性、抗滑陷性,从而提高护坡植被恢复的实用性。对于湿陷性黄土一般来说:边坡的坡度小于25度以下,常规种植草皮即可;边坡的坡度在25-35度,除这种上述植物以外,还要增加一些灌木丛生类植物;坡度在36以上就要考虑种植-些密丛型草本植物,还要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护坡措施,现将本次工程案例的湿陷性黄土生态护坡研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湿陷性黄土由于植被修复作用,其粘聚力增大,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水分入渗率呈现出幂函数逐步减小的趋势,黄土的湿陷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由于护坡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湿陷性黄土边坡的植被修复护坡的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有效防止湿陷性黄土边坡滑坡、滑塌、沉陷,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曹建生,张万军,阳辉,郝小华,刘秀萍,王贺辉[10](2018)在《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针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中段东坡的低山丘陵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本文通过30年研究历程回顾、研究与展望,总结了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的进展与展望。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研究初始阶段(1986—1996年),确定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理论,建立了以水土富集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是提升发展阶段(1997—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了影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子与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与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在径流林业研究方面,研制出了太行山水土富集工程带间距计算公式;在降水资源转化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方面,明晰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降水-土壤水-裂隙水的基本补给路径,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与裂隙网络"优先流"的运行转化规律,阐明了浅层风化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耗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降水资源调控利用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生物集雨新材料、营养调理剂和生物集雨面建造施工工艺。三是全面创新阶段(2008年—),重点探讨了山区生态产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发了经济林土壤扩蓄增容技术、石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经济林生态隔离带调控技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开发技术,以及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的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扩展,重点开展以国土绿化、景观建设、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现代干扰条件下山地灌丛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降水资源调控与水源涵养,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为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与水源涵养功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山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二、岩土坡面生态工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土坡面生态工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热水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与协同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
    1.1 研究区地质环境
        1.1.1 地形地貌
        1.1.2 地层岩性
        1.1.3 地质构造
        1.1.4 降雨和水文条件
    1.2 泥石流成因机制
2 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减灾效益评价
    2.1 矩阵离散元建模
    2.2 岩土防治措施减灾效益评价
    2.3 生态-岩土协同措施减灾效益评价
3 泥石流协同防治方案设计
4 结论

(2)不同类型陡峭工程边坡的生态恢复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边坡生态恢复与边坡分类
        1.2.2 边坡植被恢复特征
        1.2.3 边坡生态恢复中的人工土壤特征研究
        1.2.4 植被护坡的根系力学效应与边坡稳定性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样地设置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样地与试验小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群落调查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土壤分析方法
        2.2.4 物种多样性计算与地上生物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类型陡峭工程的植被恢复特征与植物多样性
    3.1 工程边坡植物群落组成
    3.2 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坡面人工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养分分布
    4.1 人工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及水分特征
    4.2 不同类型工程边坡人工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3.1 工程边坡人工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3.2 工程边坡人工土壤养分分布及其与边坡类型、坡位和植被覆盖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根系力学特性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植株抗拔力试验材料选取
        5.2.2 工程边坡坡面优势种植株的原位抗拔力试验
        5.2.3 工程边坡坡面人工土壤抗剪强度试验设计及方法
        5.2.4 抗剪试样原状土块的野外获取
        5.2.5 不同含水量梯度的原状土块试样制备与测定
        5.2.6 不同含水量梯度的无根素土试样制备与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类型工程边坡优势植物的植株抗拔力特征
        5.3.2 不同类型工程边坡根-土复合体及无根素土的抗剪强度特征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庄墓河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工作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4.1 工作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河道岸坡失稳性分析及生态防护技术
    2.1 边坡分类
    2.2 岸坡失稳性分析
        2.2.1 失稳原因
        2.2.2 影响因素
    2.3 岸坡加固措施
    2.4 岸坡生态防护技术
        2.4.1 纯植物河道边坡防护技术
        2.4.2 植物—工程措施复合护坡防护技术
        2.4.3 河道边坡生态防护技术适用性及造价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道岸坡生态防护中植物功能及选取原则
    3.1 植物的生态功能
        3.1.1 植物的水质改善作用
        3.1.2 植物的滞尘减菌作用
        3.1.3 植物的消音减噪作用
        3.1.4 植物的其他生态作用
    3.2 植物的护坡功能
        3.2.1 植物的水文效应
        3.2.2 植物的机械效应
    3.3 植物的观赏功能
    3.4 植物选取原则及配置理念
        3.4.1 选取原则
        3.4.2 配置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庄墓河水质分析及植被调查
    4.1 庄墓河水质分析
        4.1.1 研究区域与水功能区划
        4.1.2 监测断面布置与取样方法
        4.1.3 分析仪器及检测方法
        4.1.4 分析结果
        4.1.5 水环境质量评价
    4.2 植被调查
        4.2.1 植被调查方法及依据
        4.2.2 调查路线及标准地设置
        4.2.3 研究区陆生植物
        4.2.4 研究区水生植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庄墓河河道岸坡生态防护设计
    5.1 设计背景及环境条件
        5.1.1 设计背景
        5.1.2 气象条件
        5.1.3 水文条件
        5.1.4 土壤地质条件
        5.1.5 生态环境
    5.2 生态防护方案设计
        5.2.1 工程措施
        5.2.2 生态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庄墓河河道生态防护质量评价
    6.1 评价指标的确定
    6.2 AHP确定指标权重
    6.3 定性指标量化与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调查表
附录2 :河道生态防护设计指标量化赋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5)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边坡生态防护的概念
        1.3.2 国内外植被防护技术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渠道护坡植被现状及适应性调查分析
        1.4.2 适应性实验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现状
3 渠道护坡现状植被适应性调查分析
    3.1 渠道护坡植被调查
        3.1.1 样地的选取
        3.1.2 调研结果
        3.1.3 小结
    3.2 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1 样地布设
        3.2.2 调查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小结与讨论
4 渠道边坡植被建植试验研究
    4.1 试验地选取
    4.2 植草实验模式(草种)选择
        4.2.1 草种选择的原则
        4.2.2 选择的草种
    4.3 建植方法
        4.3.1 基础处理
        4.3.2 建植
5 渠道边坡植草适种试验及评价
    5.1 植被适应性观测分析
        5.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适种植被与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变化
        5.2.1 研究的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
    5.3 水土流失防治能力观测分析
        5.3.1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5.3.2 试验设计依据
        5.3.3 试验设计方案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5 不同植被边坡防护效益评估
        5.3.6 小结
    5.4 养护管理及建议
        5.4.1 灌溉
        5.4.2 施肥
        5.4.3 修剪
        5.4.4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射洪县双柏树村滑坡体生态修复与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气候资源
    2.6 水文条件
    2.7 生物资源
    2.8 社会经济
第3章 滑坡植物根系防护试验研究
    3.1 边坡植物防护的作用机理
        3.1.1 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机制
        3.1.2 边坡植物防护的水文效应
    3.2 植物防护效应研究的试验方法
        3.2.1 根-土复合体室内直接剪切试验
        3.2.2 植物固土护坡效应原位测试
        3.2.3 植物根系抗拉强度测试
    3.3 植物防护效应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3.3.1 室内直剪试验
        3.3.2 原位剪切试验
        3.3.3 根系抗拉强度测试
    3.4 采用植物护坡的优势
第4章 双柏树滑坡体生态修复
    4.1 边坡现状分析
        4.1.1 滑坡体基本特征
        4.1.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4.1.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4.1.4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5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综合评价
        4.1.6 滑坡体防护设计原则
    4.2 边坡工程治理设计
        4.2.1 危岩锚固
        4.2.2 重力式挡土墙
    4.3 边坡植物防护设计
        4.3.1 护坡植物选择
        4.3.2 植物群落配置
        4.3.3 植物护坡方案
第5章 双柏树滑坡工程景观生态效应评价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方法选取
    5.2 评价指标确定
        5.2.1 指标确定的思路
        5.2.2 指标体系的组成
    5.3 评价指标涵义
        5.3.1 防护功能(B1)
        5.3.2 环境质量(B2)
        5.3.3 景观效果(B3)
    5.4 指标阈值确定
    5.5 评价过程
        5.5.1 评价流程
        5.5.2 综合评价结果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边坡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道路边坡景观设计理论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1.2 景观美学理论
        2.1.3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2.2 道路边坡景观设计原则
    2.3 边坡景观设计方法
        2.3.1 边坡现状调查
        2.3.2 边坡景观设计前期综合分析
        2.3.3 边坡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3.4 方案构思与设计
    2.4 边坡景观设计内容
        2.4.1 边坡场地设计
        2.4.2 边坡绿化景观设计
        2.4.3 景观建筑小品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环境概况
    3.3 社会环境概况
第4章 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现状综合分析
    4.1 边坡现状条件分析
        4.1.1 地形地势分析
        4.1.2 土壤现状
        4.1.3 植被现状
        4.1.4 道路交通现状
        4.1.5 地权地类
        4.1.6 水土流失情况
    4.2 使用者需求分析
        4.2.1 人群构成
        4.2.2 行为需求分析
    4.3 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分析
        4.3.1 甘孜州九龙县地域文化的挖掘
        4.3.2 甘孜州九龙县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方案
    5.1 设计策略研究
        5.1.1 问题分析
        5.1.2 设计策略
        5.1.3 设计目标
    5.2 设计依据与原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3 绿化物种的选择
    5.4 场地设计
        5.4.1 场地设计构思
        5.4.2 场地布局设计
    5.5 边坡绿化专项设计
        5.5.1 坡面处理
        5.5.2 边坡绿化配置设计
        5.5.3 栽植设计
        5.5.4 抚育管护设计
    5.6 地域文化景观专项设计
        5.6.1 地域文化元素在游憩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5.6.2 地域文化元素在视域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5.6.3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建筑小品中的表达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植被混凝土干湿效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被混凝土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发展简史
        1.2.2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植被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材剪切性能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不同养护龄期基材剪切强度试验
        2.2.2 不同干湿周期基材剪切强度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湿交替下植物长势与基材理化特征研究
    3.1 试验设计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植物长势特征
        3.2.2 植物根茎抗拉拔特征
        3.2.3 根土体剪切强度特征
        3.2.4 理化指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湿交替下基材裂隙结构演化特征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材干湿效应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选择与基本步骤
        5.1.1 熵权法具体步骤
        5.1.2 TOPSIS法具体步骤
    5.2 基材干湿效应评价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材颗粒质量分布图
附录 B 基材质量评价分析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湿陷性黄土生态护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湿陷性黄土概要
    2.2 工程概况
    2.3 地质构造和地形及地层岩性
    2.4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2.4.1 室内试验
        2.4.2 试验结果
    2.5 边坡稳定性分析
        2.5.1 条分法原理
        2.5.2 计算方法与结果
    2.6 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7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8 边坡黄土湿陷性评价
    2.9 绿色植被对生态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10 湿陷性黄土边坡植被护坡的局限性
3 湿陷性黄土边坡滑塌的的数值模拟过程及因素确定
    3.1 湿陷性黄土边坡滑塌过程
    3.2 土的粘聚力对湿陷性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3 湿陷性黄土边坡的浅层区域植物根系加固机理
    3.4 湿陷性黄土的浅层区域植物根系锚固作用分析
    3.5 黄土湿陷性评价
    3.6 树行源教学楼边坡种植前后湿陷性黄土地表沉降分析
    3.7 基础护坡植被修复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分析
4 方案比选
    4.1 方案拟定
    4.2 抗滑桩的位置对湿陷性黄土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 黄土浅层边坡根土复合体分析
    4.4 不同边坡角度的湿陷性黄土植被修复措施稳定性计算
    4.5 边坡绿化两年后取土样进行条分法数值计算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历程
    2.1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立
    2.2 林业生态工程影响机制的研究
    2.3 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3 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 研究展望
    4.1 山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
    4.2 干扰条件下山地生态系统过程、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
    4.3 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与水资源调控利用技术
    4.4 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4.5 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能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4.6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
5 结语

四、岩土坡面生态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水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与协同防治研究[J]. 高相波,李丽慧. 工程地质学报, 2020(05)
  • [2]不同类型陡峭工程边坡的生态恢复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王瑞鑫. 山西大学, 2020(03)
  • [3]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庄墓河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D]. 汪德诚. 合肥学院, 2020(03)
  • [5]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D]. 张丽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射洪县双柏树村滑坡体生态修复与效应评价[D]. 吴迪.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边坡景观设计[D]. 张晓奕.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植被混凝土干湿效应试验研究[D]. 郗红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湿陷性黄土生态护坡技术研究[D]. 赵晓芳.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10]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 曹建生,张万军,阳辉,郝小华,刘秀萍,王贺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0)

标签:;  ;  ;  ;  ;  

岩土边坡生态工程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