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料储存设施

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料储存设施

一、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物贮存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李政[2](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王吉波,谢玉菡[3](2018)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文中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全球核能开发产生了影响。虽然事故发生后,各国对其所有在运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评估,并且全球范围内核电站的安全要求普遍得到强化,但各国的政策应对却不尽相同。这些应对包括逐步淘汰核能或加快淘汰步伐,减少对核能的依赖,或者相反,继续追求或扩大核能项目。该研究考察了核能政策以及事故前后计划的变化,并企图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与影响核能决策的其他因素对核能政策的冲击区分开来,特别是电力市场经济学、融资挑战和来自其他能源(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还研究了各国定量的长期预测随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揭示了核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趋势。

金达(Daouda KINDA)[4](2016)在《核武器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一直是如何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全。除了自然灾害,这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人类的许多行为造成了自身普遍的不安全感。到目前为止,世界已然经历了两场灾难性的全球战争,在此期间交战国使用了最具破坏力的武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使用过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伤亡。许多领导人希望能够采取行动使得人们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大部分措施都因为地缘政治因素和大国争霸的野心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失败。1945年两颗原子弹被投放在广岛和长崎后,美国和苏联都走上了军备竞赛的道路。目标是制造出一种武器,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敌人的进攻。从1945年到1991年,两个超级大国建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军火库的数量不可估量。而确保一种能够毁灭对方的大规模杀伤力是冷战时期美国和俄罗斯的目标。这两个国家贮存的核弹头占世界上总和的90%以上。正是核武器使得冷战之所以成为冷战,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美国和苏联几乎宣战,核战争几乎一触即发。此外,这两个国家以间接的方式援助盟国获得必要的手段来制造地区冲突。今天,有九个国家拥有核弹。问题的关键是,所有这些国家都存在一种情况:与一个或更多的国家存在潜在的冲突。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朝鲜和中国。21世纪其中一个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日益普及的国际恐怖主义。恐怖分子使用越来越复杂的手段,使得可能造成的伤亡大大增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对国际安全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针对巨大的安全问题采取更多的国际合作和行动。而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完全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些国内还没有理由制造核武器的国家继续把核武器视为其国防和安全战略的心脏,而这对国际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此外,针对类似朝鲜这样的政权研发任何形式的大规模杀伤的武器的行为,必须采取强硬的措施。一个零核的世界符合整个人类的利益。

姜志达[5](2014)在《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快速崛起,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权力格局与利益格局,成为东亚地区秩序重塑过程中的新因素。美国基于自身实力的相对衰弱,更加倚重规范与制度的作用,希望通过规范与规则约束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从而达到维护其在东亚霸权地位的目的。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因此也重视通过规范与制度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两国围绕规范的创建与推进展开了竞争。与此同时,作为亚太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中美有维持东亚地区和平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国责任,因此,中美在规范竞争的同时也进行着规范合作。由于两国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双方在东亚的竞争也是克制的,有限度的,不会导致地区的失序,相反,中美规范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妥协的过程,这表明双方对对方的存在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由于东亚的历史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呈现出一种混合秩序的特征,即权力秩序与规范秩序同时在东亚并存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东亚未来的国际秩序。作者从理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东亚规范与权力的考察,得出三种秩序模型。第一种秩序是“两极化”地区秩序,这相当于当前的东亚地区秩序;第二种地区秩序是“二元兼容,规范平衡”地区秩序,是本地区多数国家追求的一种地区秩序,也是中长期内东亚地区可能实现的一种秩序。第三种秩序是“一元化规范治理”。在这种秩序类型下,地区国家之间以及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较高,规范在地区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地区秩序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治理秩序。这是东亚国际秩序的远景目标,也是一种理想的秩序形式。作者选取中美规范竞争和规范合作各三组案例,对秩序规范之间的竞争、合作与融合进行实证研究,并从中推导出今后东亚地区的可能的秩序模式。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围绕规范创建及推进是当前东亚秩序转型斗争的焦点。在东亚地区秩序转型过程中,要辩证看待权力的作用,同时要确保中美两国在东亚的良性竞争。

王睿[6](2013)在《核能废弃物处理的国际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能废弃物是具有放射性或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可抛弃物,凡涉及核子反应,必然会产生核能废弃物,而其中又以核能发电过程中所产生核能废弃物数量最多。核能和平使用初期,人们几乎是以盲目接受的态度面对,而科学界和政府都全力对外推广使用这种新能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核能废弃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核能废弃物与其他工业废弃物、人类活动所制造出的废弃物不同,它具有放射性,会不断产生高能量辐射,对生命体和环境造成伤害。辐射又依核能废弃物所含放射性核种半衰期的长短,可能存在相当长时间,远超过人类的平均寿命。若核能废弃物不能妥善处理,所含的放射性可能透过大气、水流跨越国界,影响邻近国家,引发国际争端。核能废弃物由于其放射性,和核能使用一样,处理上并不限于核能国家的内部事务,而必须接受国际间规范。面对普遍存在的反核浪声,如何积极化解并以理性沟通是人们必须谨慎面对的;此外,核能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更是重要课题,在国际法方面仍有许多瓶颈有待科学家集思广益,继续追求创新以及超越。本文从核能废弃物的概念开始叙述,再引出妥善处理核能废弃物的必要性。其次研究核能废弃物处理的现有法律依据,包括国际间制订的相关重要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制订的相关法规以及典型国家的相关立法,从中了解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本质以及处理经验。虽然各国对使用核能态度各有不同,但处理核能废弃物的做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可以作为我们在使用核能时应该要如何处理核能废弃物问题的参考。接下来在吸收和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国际法角度对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核能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外部制衡;第二,完善国家责任,国家应对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承担责任;第三,加强国际合作,进行资金、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与协商;第四,建立赔偿制度,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最后一部分则是本文的落脚点,即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法律制度,分析中国在处理核能废弃物方面的法律依据,并对中国的相关立法从制定核领域的基本法、规定中长期评估制度、及时修改立法内容和完善赔偿制度四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房慧贞[7](2012)在《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正式回应国际社会对其发展道路的种种猜测并具体解释中国发展的目的、方式以及结果:中国通过合作、自主、科学的方式,要实现自身以及世界共同利益,以建设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从此,中国政府表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提倡“和谐世界”的政策理念,向世界说明中国所追求的理想的国际秩序以及其具体落实的方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宣布就表示,不但世界而且中国自身对“中国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其所带来的变化、影响以及结果有了新的认识,而中国与以往不同持着积极的态度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为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发展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还没有比较完备的实施经验作为分析依据,而中国国内外都仍在考验中国的和平发展。为此,笔者,从琢磨为何中国要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和平发展的问题开始想找出如何验证其可行性和可信性问题的答案。中国作为自助理性的行为体,在以权力安排为中心的国际体系里,根据其权力地位追求国家利益,因而每个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追求国家利益,以提高其权力地位。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与其他行为体进行合作,追求国家利益,而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增加会使得中国在国际体系里的权力地位上升。然而,由于世界已在制度规范的体系里相互依赖,中国追求国家利益,在有关制度规范的范围内要考虑其他合作方的攸关利益。中国和平发展宣布就意味着,中国认识到了其与其他国家和世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决定彻底调整其追求国家利益的方式。那关于为何中国要和平发展的问题,若能够证明中国通过进行合作,扩大其国家利益,并且用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来考虑其他合作方的利益,这可以回答。但中国在其他合作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不一定放弃追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国家利益与制度规范之间的关联需要加以解释。为此,笔者借用国际机制的制约性以及建构性可以解释,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机制,对其制度规范的共有观念予以认同,接受制度约束,进行合作,追求国家利益,而合作后中国不但得到其国家利益的增加还是获得新的身份认同。从此,可以发现中国在进行合作前后的国家利益上有了质量变化:合作前,中国的国家利益是由其权力地位决定的,然而,合作后,除了合作利益的增添以外,认同以及制度约束等观念因素在其国家利益内。笔者,注重于国家利益的变化,运用一个“国家参与国际机制后发生的其合作利益的变量“,即共有利益作为理论假设.笔者认为,通过分析共有利益以及其与国家利益增进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可行性可以提出客观、符合实际的新解释。再者,通过具体分析共有利益的增加与认同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解释中国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持续增进,努力调整其身份认同而获得共有利益的增加,即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可信度会增加。笔者基于国际关系三大理论以及先行研究的成果,运用“共有利益“的概念,通过观察中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行为,可以探索中国发展以及由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形成与变化过程,进而还可以对中国发展的性质和趋向加以分析与预测,能够验证中国和平发展的可行性和可信性。这样做,可以进一步解释自助的国家行为体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的原因——根据权力对国际机制以及国家利益的影响,可以解释国际机制内存在的不平等性和成员国之间共有利益的差距;利用国际机制的功能以及观念性因素对国家利益形成、变化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解释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和国家利益变化的过程,这样还可以在摆脱以权力为中心思考的前提下说明“施动性”所起的作用。

李宝林[8](2011)在《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任是国家遵守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信任指信任者关于被信任者倾向于相互合作,而不是利用信任者合作的信念。遵守是指国家行为与国际制度相关规定相一致的一种状态。根据形成动因,信任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观念性不信任/信任、战略性不信任/信任。这些类别共同构成信任光谱,预示着不同的信任关系和不同的不信任/信任程度。不同类型的信任关系对国家遵守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存在着观念性不信任关系的国家之间处于零和状态,他们倾向于怀疑对方遵守承诺的可信性,而且这一猜疑可能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存在观念性信任关系的国家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他们倾向于认为对方将遵守承诺,关注外部环境对对方的不利影响,并共同努力消除这些影响。存在着战略性不信任/信任的国家属于非敌非友,他们根据具体的成本收益预测对方是否可信,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以信任关系为基础,本文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核缔约国分为三类:第一类,与美国存在着观念性不信任的国家,如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和伊朗等国。美国一直谴责这类国家违反NPT,并威胁将对其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的态度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抵抗,并有可能导致他们最终违反NPT。第二类,与美国存在着观念性信任的国家,如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自由安全共同体”成员。这类国家的安全受到美国保护,他们发展先进核技术的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倾向于遵守NPT。不仅如此,他们还与美国一道防止核扩散。第三类,前两类之外的国家。这些国家可能与他国存在纷争,但其国家和政权安全不受严峻威胁。当纷争得到有效解决之后,这类国家倾向于遵守NPT。为了进一步说明信任关系对NPT无核缔约国核政策的影响,本文选取伊朗、日本和埃及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信任关系对他们核政策的影响。

王青[9](2011)在《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现实的表现、未来的趋势等,都是国际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核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核恐怖主义作为恐怖主义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具有与其他恐怖主义活动相似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借助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我们一方面可以丰富国际刑法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刑法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对恐怖主义问题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是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刑法、国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的选取与对恐怖主义的不同认识有重要关联。研究核恐怖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层面上,它事关国际社会秩序和国际整体局势;在国家层面上,它事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法依据,建立以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核心的全球核安保机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并推进核安全在国家层面的实现。应当看到,核恐怖主义犯罪的最终消除只有根除它滋生的土壤才能完成,这有赖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渐进落实以及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以2010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核安全峰会为切入,结合恐怖主义犯罪发生的趋势和后果探讨了选题的由来。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肌体的顽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历史车轮的运转的同时,也塑造着恐怖主义的新面孔。频发的恐怖袭击是人类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爱好和平的人们从未停止反恐怖主义的斗争。在目睹了“9.11”恐怖袭击的灾难性后果之后,我们不能再坐等一场核“9.11”的来临,为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发生,这即是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核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是全面认识和寻找对策的基础,也是对恐怖主义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前提。国际政治学中的国家利益、国际格局、国际关系等相关理论为研究核恐怖主义带来了很好的启迪,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国际犯罪问题也契合于国际刑法的两重性——国际属性和刑法属性。历史的研究方法、比较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也是研究核恐怖主义犯罪不可或缺的方法。尽管人类社会至今尚未出现严重的核恐怖袭击后果,但是其潜在危险性已经十分明显,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发生,意义重大。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和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面临的困境。在介绍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前,笔者给出了相关的概念以及该类犯罪的类型与特征。以《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国际法律文件对核恐怖主义做出了相关规定,并确立了防范和制止核恐怖主义犯罪的条文基础和制度框架,彰显了国际社会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决心和行动。应当看到,在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上,我们还有改进的空间,主要包括公约等法律制度方面、国际社会合作方面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等,如资金和应急管理与处置。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基点,这是集中体现本文理论深度的一章。理论基点的不同选择,将带来对国际问题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导致国家在国际法律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首先,是从国际关系视角去认识和分析核恐怖主义犯罪。国家利益理论、相互依存理论以及全球化理论分别对包括核恐怖主义在内的恐怖主义有独特的解读,依据不同理论确立的国家战略和制定的国家政策直接影响着反恐的立场和行动。核恐怖主义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并非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给国际关系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的事物,其中挑战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格局构成的冲击、使国家安全利益内容复杂化、致使原有规则体系失效和对国际合作进行实质性的考验等方面;机遇主要包括了密切了国际主体间的利益联系、使核安全和反恐怖地位凸显以及对新型合作模式的寻求等方面。其次是统一国际刑事政策的确立与实施。统一国际刑事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以科学、法治和国际原则为指导。针对原有刑事政策的不足,防范核恐怖主义的统一国际刑事政策倡导从事后打击到事前预防、从军事打击到综合治理和从单边主义到国际合作,将复杂多变的核恐怖主义犯罪现象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刑事法律相连接,为防范这种超级恐怖主义犯罪确立了理论根基。第四部分针对当前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中存在的不足并依据相关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在国际层面上应当完善公约等配套法规、建立统一的国际反恐联盟和加强核恐怖主义事件的管理等内容。法律文件的完善包括了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的完善两个方面、限制核能军用和促进核能民用两个辅助部分;反恐联盟的建立需要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加强集体安全制度、优化机构职能、调整国家核安全战略等方面;加强核恐怖主义事件的管理需要完善硬件装备和软件技术、严格保管核材料和核武器、加强教育和提高认识等内容。第五部分回归中国实际,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犯罪威胁,探讨了在国际社会核恐怖主义犯罪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入相关国际条约并使其尽早内化的努力,以及坚持限制核能军用、发展安全清洁的民用核能的基本立场。无论是构建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体系还是加强反核恐怖主义的实践,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在新形势下寻找防范核恐怖主义的新路径,并且愿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就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作出各种尝试。

蒋帅[10](2011)在《北极核污染治理和国际合作框架》文中指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步入重工业发展时期后,进入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逐渐增多。尤其是东西方冷战后,随着世界大国核设施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个敏感而又持久的后果,那就是核污染。北极,一度被人们视为远离喧嚣、纯净圣洁的“净土”,渐渐被核污染的阴霾笼罩。放射性污染物管理的疏忽懈怠已经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科技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北冰洋核污染由一个局部性环境问题演化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环境灾难。北冰洋核污染加速了海洋环境的恶化(这些放射性物质不仅对海洋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深海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由于缺乏充分的研究数据,对于北极核污染的科学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地理层面、地区还是区域政治层面,北极地区放射性污染物的治理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各国仍需加强关于北极核污染的信息收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公开性。与此同时,国际组织也应在制度层面发挥其协调作用,制定相应的监督、执行机制,敦促各国削减军事领域的核武器使用、民用领域实现核能安全化,使北冰洋核污染治理的举措落实到实践中。在北极核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伦敦公约》和“摩尔曼斯克倡议”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北极利益争夺的“白热化”,北极核污染治理在制度层面上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管理“失灵”和制度“空白”。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北极核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亟需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北极利益争夺现状。美国与俄罗斯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同时也是环北极八国中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们在北极核污染治理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两国在不同的利益问题上所坚持的立场和实施的政策各不相同,这是北极核污染治理面临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这一障碍也为两国点明了今后需要突破和发展的方向。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不断恶化的北极放射性污染问题,世界核大国及各种国际北极环境保护组织积极参与和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增强对北极环境安全观的认识和加深北极环境保护意识。但是,由于北极地区在地球环境和国际战略格局中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工作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北极环境保护与环北极国家北极权益争夺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各国北极权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北极生态环境及全球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物贮存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物贮存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知识特征
        三、价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与制造业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与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主体参与
        二、多种情境过渡
        三、双身份多导师
        四、工学交替运作
        五、周期灵活设计
        六、教学评结构化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一、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知识的迁移
        四、知识的创新
        五、知识间的联系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论文提纲范文)

3引言
4区域政策应对
    4.1东亚
        4.1.1 中国
        4.1.2中国台湾
        4.1.3日本
        4.1.4韩国
    4.2东南亚
        4.2.1马来西亚
        4.2.2泰国
        4.2.3越南
        4.2.4该地区其他国家
    4.3中东、中亚和南亚
        4.3.1 孟加拉国
        4.3.2 印度
        4.3.3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4.3.4约旦
        4.3.5哈萨克斯坦
        4.3.6巴基斯坦
        4.3.7 沙特阿拉伯
        4.3.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4.3.9该区域其他国家
    4.4欧盟
        4.4.1比利时
        4.4.2法国
        4.4.3德国
        4.4.4意大利
        4.4.5瑞典
        4.4.6该地区其他国家
    4.5欧洲 (非欧盟国家)
        4.5.1 亚美尼亚
        4.5.2白俄罗斯
        4.5.3俄罗斯
        4.5.4瑞士
        4.5.5土耳其
        4.5.6乌克兰
        4.5.7该地区其他国家
    4.6北美洲
        4.6.1 加拿大
        4.6.2墨西哥
        4.6.3美国
    4.7中美洲和南美洲
        4.7.1阿根廷
        4.7.2 巴西
        4.7.3该地区其他国家
    4.8 非洲
        4.8.1南非
        4.8.2该地区其他国家
5结论

(4)核武器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和创新和困难
        0.3.1 研究方法
        0.3.2 创新和困难
1 核武器威胁
    1.1 什么是核武器?(WMD)
        1.1.1 核武器
        1.1.2 核武器对世界的威胁
    1.2 混乱和不平等的国际体系
        1.2.1 核武器的风险
        1.2.2 恐怖分子团体使用核武器的危险
2 核武器的历史
    2.1 第二世界大战(冷战到冷战后)
        2.1.1 有核国家(五巨头)
        2.1.2 非官方的有核国家
    2.2 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核武器:多边机构和法规
        2.2.1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2.2.2 防扩散条约
3 如何结束核武器的威胁?
    3.1 所有官方和非官方有核国家的必要裁军
        3.1.1 不同的行动者在核控制上的责任
        3.1.2 国际组织在核管控上的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梳理以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规范与秩序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规范在东亚秩序转型中的作用
第三章 中美主权与干涉规范竞争
    第一节 中国维护主权规范的努力
    第二节 美国极力推行干涉规范
    第三节 中国关于主权和干涉的辩证观
第四章 中美多边安全合作与同盟规范竞争
    第一节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多边安全合作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扩大亚太同盟体系
    第三节 美国对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转化
第五章 中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竞争:亚太机制 vs 东亚机制
    第一节 美国倡导 TPP 合作机制
    第二节 中国支持 RCEP 合作机制
    第三节 两种经济规范之间的竞争与融合
第六章 中美在东亚的防扩散规范合作
    第一节 美国的防扩散政策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政策与实践
    第三节 中美防扩散合作
第七章 中美反恐规范合作
    第一节 美国的反恐政策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的反恐政策与实践
    第三节 中美两国反恐合作
第八章 中美在气候变化的规范合作
    第一节 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实践
    第二节 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
    第三节 中美气候变化合作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核能废弃物处理的国际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概述
    (一) 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概念
    (二) 妥善处理核能废弃物的必要性
        1. 妥善处理核能废弃物可保护生命健康
        2. 妥善处理核能废弃物可保护国际环境
        3. 妥善处理核能废弃物可避免国际争端
二、 核能废弃物处理的现有法律依据
    (一) 《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条约》
        1. 目标
        2. 安全管理
        3. 辐射防护
        4. 紧急应变
        5. 管制架构
        6. 跨国界运输
    (二) 《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三) 《关于放射性废物国际越境转移的业务守则》
        1. 基本原则
        2. 跨国境运送
    (四) 《高阶核能废弃物地底掩埋安全原则与标准》
        1. 安全目标
        2. 地点选择
        3. 掩埋
    (五) 典型国家的相关立法
        1. 美国《核能废弃物政策法》
        2. 法国《放射性物质及废弃物长期管理法》
三、 核能废弃物处理现有法律的不足及完善
    (一) 核能废弃物处理现有法律的不足
        1. 鼓励性条款过多
        2. 国家责任缺失
        3. 国际合作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4. 赔偿制度不健全
    (二) 核能废弃物处理现有法律的完善
        1.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2. 完善国家责任
        3. 加强国际合作
        4. 建立赔偿制度
四、 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的法律制度
    (一) 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法律
        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 《放射性废物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二)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法律的不足及完善
        1. 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法律的不足
        2. 中国核能废弃物处理法律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研究问题
        (一) 中国和平发展之争
        (二)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机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范围以及意义
第一章 国际机制与中国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机制
        一、 国际机制的定义
        二、 国际机制论梳理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有关分析综述
        一、 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情况
        二、 国外学者的相关分析综述
        三、 中国学者的分析综述
    第三节 树立主流论点以及提出疑问
第二章 共有利益:国家利益的变化
    第一节 国家利益分析层次
        一、 国家层次的国家利益:权力
        二、 国际层次的国家利益:共同利益与认同变化
        三、 国际体系层次的国家利益:共有利益
    第二节 共有利益理论框架
        一、 国家利益的根本来源是权力
        二、 国家参与国际机制形成共有利益
    第三节 共有利益理论假设
        一、 共有利益的形成表示对国家追求共同利益行为的可行度
        二、 共有利益的增加表示对国家行为规范化的可信度
第三章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第一节 核不扩散的概念错
    第二节 本文研究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界定
    第三节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本形成
        一、 国际原子能机构
        二、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第四节 防止核武器扩散机制的发展错
        一、 技术控制机制
        二、 出口控制机制
        三、 无核武器区建设
        四、 核武器扩散处理
第四章 共有利益分析: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第一节 拒绝参与:追求在国家层次上的国家利益(建国至1970年)
        一、 防止核武器扩散规范与共同利益
        二、 新中国发展核武器与拒绝参与
        三、 “局外者”身份认同与拥核
        四、 “制度外反抗者”身份认同与共有利益
    第二节 消极参与:保留共同利益的实现(1971年至1983年)
        一、 安全环境变化与中国政策转变
        二、 开始接触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三、 消极参与:共有利益有待实现
    第三节 实质性参与:形成共有利益 (1984-1998)
        一、 和平与发展以及新安全观
        二、 正式接受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三、 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共有利益的实现
        四、 决定获得新的身份认同
    第四节 全面积极参与:共有利益的增加(1998年至今)
        一、 中国和平发展与身份定位
        二、 全面积极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三、 共有利益的增加以及身份认同
第五章 结语:共有利于与和平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8)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四、结构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信任与遵守: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信任概念的界定
        二、遵守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既有遵守理论及评价
        一、国际关系的遵守研究
        二、国际法的遵守研究
    第三节 信任与遵守
        一、影响信任的因素
        二、信任关系分类及对遵守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信任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
    第一节 NPT及其他防扩散措施
        一、NPT谈判历程及内容
        二、其他防扩散措施
        三、不扩散规范
    第二节 信任与NPT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
        一、观念性不信任与核政策
        二、观念性信任与核政策
        三、战略性信任与核政策
    第三节 案例的选择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信任与伊朗核政策
    第一节 美伊信任关系的演变
        一、巴列维国王时期:美伊战略性信任
        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美伊观念性不信任
    第二节 美伊战略性信任与巴列维时期伊朗核政策
        一、巴列维时期伊朗的核发展计划
        二、巴列维时期伊朗不发展核武器的政策
    第三节 美伊观念性不信任与伊朗核问题
        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核发展计划
        二、伊朗核问题
        三、美伊观念性不信任与伊朗核问题
    第四节 伊朗核政策的前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信任与埃及核政策
    第一节 埃以信任关系的演变
        一、敌对时期:埃以观念性不信任
        二、缓和时期:埃以战略性信任
    第二节 埃以观念性不信任与埃及核政策
        一、埃及对以色列秘密核计划的反应
        二、埃及拒绝批准NPT
    第三节 埃以战略性信任与埃及核政策
        一、埃及对NPT的批准
        二、埃及的防扩散政策
    第四节 埃及核政策的前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信任与日本核政策
    第一节 美日观念性信任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核政策
        一、日本的核能政策
        二、日本不发展核武器的政策
        三、日本的防扩散政策
    第三节 美日观念性信任与日本核政策
        一、美国在日本核能发展中的让步
        二、美国对日本不发展核武器政策的影响
        三、日本防扩散政策的矛盾性
    第四节 日本核政策的前瞻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一、信任与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
    二、信任视角下的国际不扩散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9)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核恐怖主义犯罪概述
    1.1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含义、类型与特征
        1.1.1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含义
        1.1.2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类型
        1.1.3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1.2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与发展
        1.2.1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
        1.2.2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趋势
第2章 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基点
    2.1 国际关系理论与核恐怖主义犯罪
        2.1.1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2.1.2 核恐怖主义犯罪给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挑战
        2.1.3 核恐怖主义犯罪给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机遇
    2.2 统一国际刑事政策与核恐怖主义犯罪
        2.2.1 统一国际刑事政策的基础
        2.2.2 统一国际刑事政策的原则
        2.2.3 统一国际刑事政策的内容
第3章 国际层面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完善
    3.1 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的现实与问题
        3.1.1 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体系及其不足
        3.1.2 核安全合作机制及其缺陷
        3.1.3 实践层面上的困境
    3.2 公约及配套法律规范的完善
        3.2.1 防范与惩治核恐怖主义犯罪公约之完善
        3.2.2 反扩散的 NPT 之完善
    3.3 统一国际反核恐怖主义联盟的建立
        3.3.1 联合国框架内集体安全制度的加强
        3.3.2 联合国机构的组织协调与职能优化
        3.3.3 调整国家核安全战略并切实履行国际义务
    3.4 核恐怖主义事件的管理与处置措施的完善
        3.4.1 核恐怖主义事件的管理
        3.4.2 核材料与核武器的保管
        3.4.3 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第4章 中国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路径选择
    4.1 中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威胁
        4.1.1 来自周边地区的威胁
        4.1.2 潜在的核和辐射源危险
        4.1.3 境内恐怖分子实施核恐怖袭击的企图
        4.1.4 外围领域存在的漏洞
    4.2 中国惩治与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
        4.2.1 中国的基本立场
        4.2.2 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体系及其完善
        4.2.3 加强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的实践
        4.2.4 完善核恐怖主义事件的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10)北极核污染治理和国际合作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手段
    一 技术层面——处理北极放射性核污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一) 北冰洋放射性核污染的监测和预警手段
        (二) 研究和监测、预警过程中的数据空白和未来需求
    二 制度层面——预防和保护未来北极放射性核污染的法律机制
        (一) 1972 年的《伦敦公约》
        (二) 摩尔曼斯克倡议
第二章 主要环北极国家的核污染治理
    一 苏联(俄罗斯)——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 俄罗斯的“优势”
        (二) 俄罗斯清除北极核废料的具体措施
        (三) 俄罗斯关于北极放射性核污染的研究项目
        (四) 对俄罗斯治理北极放射性核污染的评价
    二 美国的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在环境安全掩盖下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
        (一) 1984 年北极研究政策法
        (二) 美国联邦关于北极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议程
        (三) 美国关于北极放射性核污染的研究项目
        (四) 美国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政策的特点
        (五) 美国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三章 国际合作框架的形成和内容
    一 政府机构在应对北极放射性核污染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 美国与俄罗斯在环境保护领域达成一致——从“纳恩-卢格”计划到“戈尔切尔诺梅尔金”委员会
        (二) “挪威-美国-俄罗斯”主张共同处理来源于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核污染
        (三) 国际机构加紧提高核安全
    二 国际组织在处理北冰洋放射性核污染的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
        (一) 国际原子能机构北冰洋评估项目及评价
        (二) 北极理事会在北极放射性核污染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 军事合作在应对北冰洋放射性核污染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 倡导建立北极“无核区”
        (二) “北极军事环境合作宣言”的签署
    四 国际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 北冰洋放射性核污染治理与环北极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 北冰洋环境利用的个体性与北极放射性核污染问题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三) 北冰洋放射性核污染治理过程中环北极国家之间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论文

四、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物贮存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J]. 王吉波,谢玉菡. 科学观察, 2018(01)
  • [4]核武器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D]. 金达(Daouda KINDA). 辽宁大学, 2016(02)
  • [5]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 姜志达. 外交学院, 2014(02)
  • [6]核能废弃物处理的国际法研究[D]. 王睿. 辽宁大学, 2013(01)
  • [7]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 房慧贞. 外交学院, 2012(12)
  • [8]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 李宝林. 复旦大学, 2011(12)
  • [9]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 王青. 吉林大学, 2011(08)
  • [10]北极核污染治理和国际合作框架[D]. 蒋帅.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俄罗斯将允许挪威检查其核废料储存设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