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一、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邢博[1](2021)在《无线电/声探测模块设计及目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旋翼无人机的普及和换代,针对旋翼无人机的监管和反制问题也亟待解决。弹药反制无人机在众多反制手段中硬反制的特点让多方关注。战场环境日渐复杂,改善弹药及引信环境适应性,提高探测可靠性成为各国时下重要的研究方向。复合探测可以有效解决单模探测环境适应性不足、识别概率不高等问题,开展无线电/声复合探测原理及目标识别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战场需求和科研价值。本文针对近场环境下旋翼目标的探测识别,采用无线电/声复合探测模块解决复杂环境及虚假目标的干扰问题。通过对目标微多普勒特性与气动噪声分析,完成探测器设计选型并建立微多普勒频率、气动噪声频率与桨叶转速的目标关联特征。根据无线电/声复合模块的工作机理,设计基于模糊理论的改进型模板匹配法,完成对旋翼目标的识别。基于室内实验获取单桨叶的目标信息,提取微多普勒频率和幅值特征、气动噪声频率和分贝值特征以及复合关联特征信息;结合室外环境下对自组装式四旋翼无人机收集到的幅值数据,建立改进型模板匹配法的标准库,并完成对大疆型航拍无人机的实际探测,并完成数据处理。在仿真和实验环节,以无线电探测收发模块和被动声探测模块为硬件平台,收集了室内和室外多次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型模板匹配法后,复合模块探测精度由65%提升至80%,设计的改进型模板匹配识别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探测模块的识别精度。

余睿[2](2021)在《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保护区采用护林员巡逻方式进行自然防护及动物寻踪,但往往效率较低,且人力物力消耗较大。通过部署保护区通信系统,可以较好的改善信息闭塞的现状,一方面,可提高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的传输灵活性;另一方面,能降低护林员定期维护巡回的频次。不同环境及需求的保护区,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网络架设方案:对有配套供电、线缆及机房条件的保护区,可部署有线视频传输系统;对仅有供电条件的保护区,可部署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系统。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无公用网络、无常规供电条件、且需要建立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保护区业务场景,对能承载点对点链式接力传输,且具有低功耗特性的无线传输设备开展了研究与设计,并最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解决方案。具体工作由以下两部分构成:1.实现硬件电路。本文设计的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作为射频子节点接入保护区链式接力传输网络。该设备以EZR32WG330F256R69芯片为核心,采用ARM Cortex-M4内核架构,配备双供电模块、多时钟模块、接口交互模块、及射频收发模块,可实现在434MHz的ISM工作频段下最高16d Bm的发射功率,对应55m A的发射功耗、26m A的接收功耗、及4m A量级的待机功耗,支持最高500Kbps的空中速率和-133d Bm的接收灵敏度,能够满足系统的无线及功耗性能指标。整板电路面积控制在24cm2,在确保轻量化的同时散热能力良好。2.配置驱动程序。本文在完成链式接力传输的网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效率、低功耗、易部署的特点,对设备进行了驱动程序优化设计。驱动程序提供了丰富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完整的射频状态机以承载无线协议,并加装了灵活的交互界面便于调试控制。其中,上位机可通过发送预置命令直接对设备的无线传输参数(如:收发工作频率、功放增益,空中速率等)进行设定,在确保设备功能完备的同时降低了控制复杂度。

葛钊[3](2021)在《基于时间反演的回溯天线阵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更高通信效率的追求,大批智能天线技术涌现,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方向自动溯源的收发系统,它能够针对未知方向的来波信号,在不需要先验条件的情况下,使回传的信号具备自适应传往来波方向的能力。在国际相关技术发展史上最先出现的是角反射器、Van Atta阵,到后面技术逐步发展后产生的相位共轭电路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本文研究目的是设计和制作出可以实现方向回溯功能的天线阵系统。本文首先总结和对比了各种方向回溯天线阵技术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然后研究了如何通过相位共轭变换来实现时间反演,并在天线阵中验证了该理论的可行性,最终选择了使用相位共轭混频电路实现方向回溯功能的技术路线。其次,研究超外差混频电路的结构和原理,表明该电路能够实现相位共轭功能,并通过先进设计系统软件搭建超外差混频电路模型,针对该电路的信号处理功能进行仿真验证,总结了实现相位共轭混频电路功能所需的模块如放大器、锁相环、混频器等的原理和性能指标,完成了合适的器件选择和时间反演电路部分结构的设计。基于印刷电路板的设计规则和原理,利用软件Altium Designer软件来构建相位共轭信号处理功能的电路设计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结构图。进一步地,选用正交极化贴片微带天线设计收发天线阵电路部分,结合时间反演电路部分构成完整的方向回溯天线阵系统。对整个系统模型进行全波电磁仿真验证,获得该系统在不同来波方向情况下的方向回溯性能,验证并实现通过改变射频信号处理电路的放大器的增益来使得整个系统实现准确和可靠的重定向能力,其中,样机的散射状况可以通过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来进行表征。最后,基于设计原理图和仿真结果制作出时间反演方向回溯天线阵样机实物。

王毅[4](2021)在《基于QCM的液相测试系统硬件设计》文中指出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精密测量领域,具有成本低廉、体积小方便携带、测量精度高等优点。QCM的谐振频率会随着表面吸附物的质量或所处环境的物理特性(如密度、粘度)的变化而发生偏移。本文简要分析了石英晶体微天平谐振频率的测量技术及其优缺点,介绍了一种被动测量方法,以该方法设计出一种简易的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测量出了QCM在液相条件下的谐振频率。该系统通过信号发生器对石英晶体微天平施加特定频率的正弦激励信号,测量出不同频率下石英晶体微天平的阻抗,把最小阻抗频率作为QCM的谐振频率。本文就上述目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AD9834的扫频信号源设计。本系统采用ADI公司的AD9834芯片设计信号发生器,要求该信号发生器具有扫频功能且频率切换速度足够快。由于数字频率合成具有量化误差,使输出频率信号带有高频噪声,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五阶巴特沃兹低通滤波器滤除DDS输出信号的高频成分。2.设计混频电路。为了得到QCM的电学特性,需要测量晶体两端的电压幅度和相位差,实验中使用的QCM谐振频率在MHz量级,为了降低设计成本,本设计通过下混频将兆赫兹级的信号下混频到音频再进行采样,这样使用采样率低得多的ADC就可以满足设计需求。3.设计采样计算电路。本设计将对下混频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和运算,采样部分使用了一颗TI公司的音频编解码芯片,能够以常见的音频采样率(如48KSPS或44.1KSPS)对电压信号进行采样。将采集的电压信号用单片机运算后得到傅里叶级数系数,从而可以计算出QCM两端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差。本系统选用意法半导体公司的主流微处理器STM32F103系列MCU作为主控制器,其主频高达72MHz,负责控制DDS扫频源的输出频率、音频编解码器的数据传输和运算等功能。4.使用本系统测量基频为13MHz的QCM晶片在空载时的阻抗-频率曲线,将测量曲线与QCM的真实阻抗-频率曲线对比,验证本测试系统的测量精度,最后通过凝血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在液相条件下的测试性能。

张泽旺[5](2020)在《楼宇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传统的可视对讲系统采用数字编解码技术直接传输各基带信号,信号易受干扰或失真、数据通信稳定性差、且存在连接线多、布线复杂、联网分配困难等弊端;若采用无线通信技术的系统,又存在稳定性差,或不兼容用于已装有语音对讲的旧楼改造工程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用载波调制解调及频分复用等技术方案,设计了音视频调制解调系统、数据收发系统、频分复用系统、电源系统和MCU控制系统等硬件系统,设计了双向载频放大器和馈电型系统用户分配器,还进行软件控制系统及功能设计,完成了整机电路板级设计和进行了提高信号完整性的设计举措,实现了将系统电源、视频图像、对讲语音、控制数据等载波信号在一根同轴线或二线制差分平衡线上进行远距离双向传输与分配。经过测试,视频传输效果达到电视广播级水平,图像全实时传输,没有出现丢帧和延时现象;语音信号失真度小于3%,其频率响应范围为180Hz-12k Hz,达到调频广播的音质水平;控制数据接收端信号频率、占空比与发送端一致,在传输及测试过程中没有出现误码等情况;系统整机各控制功能均能实现通信及控制任务,较好地完成了系统的设计目标,整机系统稳定可靠。

侯杰[6](2020)在《U波段监测接收机毫米波前端电路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长期以来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对社会整体生产还是对人们生活便利的方面来说,其发展已经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电磁波长久以来,作为无线通信的主要载体,电磁频谱资源一直是无线通信系统中非常宝贵并且稀缺的资源。近年来,通信领域逐渐将研究方向投入到了更高频段的通信传输技术当中,尤其是频率更高、频带更宽、波长更短、保密性更强的毫米波段,希望开拓更大的信道容量与传输速率,并具备更好的抗干扰能力。本文研究的正是应用于毫米波段通信的接收机前端系统,研究内容来自于科研项目课题,主要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U波段毫米波监测接收机前端电路,对U波段内指定的监测频段信号进行扫描接收,经过下变频输出到中频进行相应的数字解调处理,作为监测接收系统平台整体的前端工作,应用于空间通信当中。本文的研究方式为先结合理论分析设计方案,仿真验证,后进行实物测试,主要的工作内容为:1.首先介绍毫米波接收机前端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态。然后分析了常见的接收机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的参数指标,以及锁相环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指标分析确定接收机电路各模块的基本架构。2.根据确定的架构,给出整个毫米波接收机的设计方案,并分别完成接收链路与频率源模块的结构方案设计,以及对应电路的元器件选型,采用Genesys软件进行链路仿真,验证设计方案可行性。3.针对接收链路上要用到的单元模块元件,采用ADS软件进行设计与仿真,调谐并优化元件模型电路的尺寸参数,并将设计完成的单元模块元件导入到PCB设计图中。4.完成接收机系统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采用AD软件设计并制作出整个接收机前端系统PCB实物,最终实现的接收机尺寸为76.5mm*69mm,实现了小型化设计以及兼容整个硬件平台的目标。最后搭建测试平台,对接收机系统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频率源模块与接收电路的设计基本达到系统的指标要求,能够实现毫米波段信号的监测接收功能。

张维佳[7](2020)在《应用于5G通信系统的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业务量快速增加,高频率、大带宽、多频段一体化的技术需求对未来电子系统提出巨大挑战。作为射频接收前端核心模块,振荡器直接决定着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能力。鉴于传统微波振荡器在进一步提升相位噪声、频率调谐范围等指标方面的困难,引入微波与光子技术结合的光电振荡器(Optoel Ectronic Oscillator,OEO)技术解决射频接收前端关键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5G通信系统射频接收前端为应用背景,建立了耦合式光电振荡器(Coupled Optoel Ectronic Oscillator,COEO)的相位噪声相位域以及频率调谐模型,进而深入研究了宽带频率可调谐COEO的关键技术与系统设计。结合本振对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影响的量化模型,设计了一种双本振架构的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同时验证了可调谐COEO的性能。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为实现COEO的宽带可调,首次提出一种压控可调光纤法布里泊罗耦合式光电振荡器(Fiber Fabry-Perot Coupled Optoel Ectronic Oscillator,FFP-COEO)的设计方案。振荡器无需激光光源提供能量,通过电压控制法布里泊罗腔腔长,进而改变起振频率,实现COEO频率可调。振荡器工作带宽为24-38GHz,在输出频率为24GHz时,边模抑制比可达47.4d B,输出功率大于11d Bm,能够为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5G新空口(5G New Ratio,5G NR)FR2波段(24.2-52.6 GHz)提供高性能本振信号。(2)结合5G NR通信FR1频段(450MHz-6GHz)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Sagnac环的低相位噪声频率可调COEO。通过调节光纤光栅Sagnac环臂长差和光谱波长间隔改变起振频率,振荡器工作带宽为1.3-18.3GHz,频率调谐步长20.2MHz/0.01mm。通过改进光环路滤波性能以及增加二次锁模环路,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相位噪声,在产生18.3GHz微波信号时,振荡器的相位噪声仅为-126d Bc/Hz@10KHz。(3)深入分析了本振对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的影响,建立了本振直流偏置电压及相位噪声对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影响的量化模型,并通过Optisystem软件仿真及数据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可为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设计提供参考。(4)针对5G NR通信FR1频段(450MHz-6GHz),结合量化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Sagnac的可调COEO与微波压控振荡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VCO)的双本振结构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并通过实验对系统各通路性能进行了验证。系统采用复用本振源架构,通过鉴频鉴相器(Phase Frequency Detector,PFD)以及电压比较器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划分为高、低频段,由比较器输出控制光开关选择本振。双本振结构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既解决了光电振荡器难以提供低频本振信号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通信频段的需要,增减本振通路数量,实现系统接收频段的拓展。该架构的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具有较强的可重构性。本文研究了应用于5G通信的耦合式光电振荡器,采用光环路替代激光光源结构,通过调节梳状滤波腔参数改变输出光谱模式间隔,从而达到宽带调谐目的。与现有OEO相比,具有低相噪、宽带可调等显着优势。此外,结合本振源对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影响的量化模型,通过设计双本振结构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进一步验证了宽带频率可调谐COEO的性能优势。论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5G通信系统的发展应用。

柏兴飞[8](2020)在《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微波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对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向着高性能、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方向不断发展。接收机作为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接收机链路的小型化、集成化设计也备受关注。振荡器和混频器作为传统无线接收机链路中实现频率变换的关键电路单元,其电路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面积较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自振荡混频器(Selfoscillating Mixer,SOM)能够利用单个有源器件产生振荡信号并以此为基准频率来实现频率变换的功能,为实现接收机链路的小型化、低功耗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传统的超外差接收机结构为基础,采用自振荡混频器代替超外差接收机链路中的本振和混频电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振荡混频器的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结构,与超外差接收机结构相比具有更小的电路面积和更低的功耗。本文介绍了主要的接收机系统结构,分析了衡量接收机性能的主要技术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系统设计方案和各级电路单元的关键设计指标参数。本文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确定了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案和指标参数,详细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各部分电路的设计方法,完成了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设计和制板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低噪声放大器在10.010.5GHz工作频段内,噪声系数小于1.6dB,增益大于18.2dB,输入输出端口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5。本文分析了负阻振荡器的基本理论,对X波段负阻振荡器进行了仿真设计和制板测试,测得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约为12.01GHz,输出功率约10dBm,在100KHz频偏处的相位噪声优于-94dBc/Hz。在此基础上确定了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设计方案和指标,同时对镜像抑制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进行了设计,完成了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仿真设计和实物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自振荡混频器在10.010.5GHz的工作频带内,得到中频信号范围约为1.52.0GHz,变频增益大于3dB。本文最终完成了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的整体化设计和实物测试,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指标,验证了采用自振荡混频技术实现接收机系统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邵勐[9](2020)在《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设计及优化》文中提出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器件具有精度高、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可无源无线等优点,随着对不同工作原理的SAW传感器件的研究,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器件性能要求大有不同,因此对SAW器件本身性能的优化、实现无源无线功能的匹配天线设计以及信号传输电路设计的研究对提高SAW传感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声表面波传感机理,设计新型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并对与其匹配的无线传输模块进行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点:(1)基于声表面波传感机理,对传感器的压电基底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压电基底的适用场合和适用范围,确定SAW传感器件基底材料;通过对等效电路模型的分析,设计叉指换能器(Inter-digital Transducers,IDT)结构和反射栅结构,并建立单对叉指的IDT模型,研究IDT中不同结构设计参数对SAW器件本征频率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参数拟合曲线,考虑加工工艺和模型误差,优化出本征频率为915MHz左右的IDT结构设计参数。通过有限元算法分析基底材料的应力应变和压电效应,确定传感器IDT结构和反射栅的实际刻蚀位置,并对实际加工基片进行测试,研究SAW压力传感器工作性能。(2)为解决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的信号传输问题,通过天线理论研究,分析天线设计性能参数,与SAW工作原理结合,设计声表面波传输匹配天线。通过HFSS软件仿真天线各结构长度对工作频率和特性指标的影响,确定信号传输天线的具体结构尺寸。通过HFSS软件验证,设计工作带宽为105MHz,阻抗为(50.335+2.095j)?的天线,再通过对天线小型化技术的研究,将设计天线进行小型化处理,最终得到工作带宽为84MHz,在915MHz处,天线的阻抗为(50.845+4.535j)?的天线设计。(3)为解决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工作频率高、信号在高频段采集的准确率低等问题,本课题设计了声表面波信号调理电路,提高SAW器件的信号采集精度。通过双路信号发信电路减少因外界环境引入的干扰;通过对信号进行混频处理,降低信号频段,减少高次杂波的干扰;再利用信号处理电路,通过滤波、放大整形等电路设计,保证声表面波被测变量的准确性,增加被测变量的可读性;最后通过Multisim高频设计软件对设计电路建模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本课题建立的信号调理电路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号处理能力。

刘鉴德[10](2020)在《基于PCI-E总线的气象传真接收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远洋航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气象传真接收机作为获取海域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目前常用的气象传真机大多需要配备主机板卡,并且在向上位机传输图像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系统主机资源,由此可见其系统集成度不高且效率较低。如今船用电子设备正朝着数字化、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因此需要研制结合当今电子设备发展趋势的新型气象传真接收机设备。针对现有气象传真接收机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第三代总线接口技术的应用环境,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CI-E总线的气象传真接收机设计方案。本文设计的传真机系统将传真机板卡与主机板卡相结合,使得系统的集成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大大提高。传真机系统作为子节点设备应用于综合导航信息系统中,接收的气象传真图像通过PCI-E总线上传至节点主机,再由节点主机作相应处理后汇总到综合导航信息系统主机中。本文设计的气象传真接收机系统主要包括射频前端处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电路三部分。其中,射频前端处理电路主要由频段选择滤波电路、射频放大电路、本振电路、混频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组成;模数转换电路主要由抗混叠滤波电路、单端转差分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组成;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电路是基于AM5718异构多核处理器平台,其主要包括NOR Flash电路、SD Card电路,PCI-E总线接口电路等。系统工作流程大致如下:天线接收的气象传真信号,首先经过射频前端处理电路进行两次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再对模拟中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数字信号送入主控芯片DSP核进行数字解调处理,同时ARM核作为系统主控制器负责传真机系统整体控制任务,最终由ARM核将图像文件通过PCI-E总线上传至上位机。本文对气象传真接收机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说明,对比其他结构的气象传真接收机分析了本方案设计的传真机系统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分析与测试,同时对系统整体进行了调试与验证,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气象传真接收机系统方案的正确性。

二、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电/声探测模块设计及目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旋翼无人机类别及反制技术
        1.2.2 目标识别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1.2.3 复合探测体制及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2 无线电/声探测原理及目标特征分析
    2.1 无线电探测分类
    2.2 无线电探测原理分析
        2.2.1 多普勒效应原理
        2.2.2 系统原理组成
    2.3 旋翼目标微多普勒特征分析
    2.4 声探测原理及目标声特性分析
        2.4.1 声探测原理
        2.4.2 目标声特性分析
    2.5 无线电/声复合探测体制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复合探测模块硬件设计及测试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无线电收发模块设计及选型
        3.2.1 收发机主要结构
        3.2.2 收发机内部主要电路
        3.2.3 微带贴片天线
        3.2.4 微波开关分类及选型
    3.3 声探测模块设计及选型
    3.4 微多普勒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3.4.1 信号处理电路指标
        3.4.2 电路设计及制作
        3.4.3 测试分析
    3.5 主控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线电/声复合体制下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4.1 复合探测目标识别思路
    4.2 单模特征分析及多模复合特征关联信息提取
        4.2.1 无线电特征细化及目标识别
        4.2.2 声特征细化及目标识别
        4.2.3 复合特征提取及目标识别
        4.2.4 目标特征关联及目标识别
    4.3 基于改进型模板匹配的目标识别方法
        4.3.1 传统模板匹配法
        4.3.2 模糊识别理论分析
        4.3.3 改进型模板匹配法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室内平台搭建及结果分析
        5.1.1 室内实验方案组成
        5.1.2 室内实验过程
        5.1.3 室内实验结果分析
    5.2 户外实验搭建及实验过程
        5.2.1 户外实验方案组成
        5.2.2 户外实验过程
    5.3 户外实验结果分析
        5.3.1 对自组装式旋翼无人机探测结果分析
        5.3.2 对大疆MAVIC2四旋翼航拍器探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多组四旋翼无人机探测数据汇总表
    附录2 改进型模板匹配法贴合度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保护区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架构与方案选取
    2.1 系统架构
        2.1.1 网络结构及层级
        2.1.2 功能及性能指标
    2.2 方案选取
        2.2.1 开发平台选取
        2.2.2 主控射频方案
        2.2.3 开发可行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器件选型
        3.1.1 无线MCU选型
        3.1.2 供电及接口转换
        3.1.3 晶体谐振器选型
        3.1.4 其他器件及BOM清单
    3.2 原理图设计
        3.2.1 基本供电模块
        3.2.2 时钟供给模块
        3.2.3 接口交互模块
        3.2.4 射频匹配模块
    3.3 PCB设计
        3.3.1 PCB基本参数
        3.3.2 布局布线要点
        3.3.3 PCB板图及实物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程序设计
    4.1 总体状态机及低功耗设计
    4.2 数据接口模块的驱动设计
        4.2.1 通用异步串口UART的驱动设计
        4.2.2 集成电路总线I2C的驱动设计
    4.3 定时器模块的驱动设计
        4.3.1 时钟源及计数模块设计
        4.3.2 定时器初始化驱动设计
    4.4 射频模块的驱动设计
        4.4.1 基本结构
        4.4.2 无线协议设计
        4.4.3 初始化及状态机设计
        4.4.4 故障排查及调试
    4.5 调试交互模块的驱动设计
        4.5.1 初始化及判断链
        4.5.2 驱动层级及路径
        4.5.3 命令及功能列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5.1 电路基本功能测试
        5.1.1 供电及调试测试
        5.1.2 基本外设测试
    5.2 驱动程序状态机测试
        5.2.1 指令交互链路测试
        5.2.2 数据收发链路测试
    5.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5.3.1 数据压力测试
        5.3.2 无线性能测试
        5.3.3 功耗测试
    5.4 实地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BOM 清单及电路设计原理图

(3)基于时间反演的回溯天线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时间反演的方向回溯天线阵的综述
    2.1 已有的方向回溯天线理论
        2.1.1 角反射器
        2.1.2 Van Atta天线阵
        2.1.3 基于相位共轭混频电路的天线阵系统
        2.1.4 基于锁相环的相位共轭电路
    2.2 时间反演方向回溯理论
        2.2.1 时间反演理论
        2.2.2 基于相位共轭的方向回溯理论
    2.3 基于相位共轭电路实现方向回溯
        2.3.1 超外差混频相位共轭电路的原理
        2.3.2 相位共轭混频电路ADS仿真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反演的相位共轭电路设计实现
    3.1 射频电路理论、性能指标及主要模块
        3.1.1 射频电路理论
        3.1.2 性能指标
        3.1.2.1 射频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3.1.2.2 射频电路中的噪声
        3.1.2.3 射频电路的灵敏度
        3.1.2.4 射频电路的动态范围
        3.1.3 主要模块
        3.1.3.1 射频混频器
        3.1.3.2 射频放大器
        3.1.3.3 锁相环
    3.2 接收机发射机的结构和性能指标
        3.2.1 接收机结构和性能指标
        3.2.1.1 接收机结构
        3.2.1.2 接收机性能指标
        3.2.2 发射机结构和性能指标
        3.2.2.1 发射机结构
        3.2.2.2 发射机性能指标
    3.3 基于锁相环的本振信号源的设计
    3.4 时间反演电路的实现
        3.4.1 基于锁相环的本振模块设计
        3.4.2 放大器模块设计
        3.4.3 时间反演电路中的混频器和滤波器模块设计
        3.4.4 相位共轭电路设计
        3.4.5 功分网络设计
        3.4.6 方向回溯系统相位共轭电路PCB版图设计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时间反演的回溯天线阵系统整体功能验证
    4.1 系统基础相关理论
        4.1.1 天线技术理论
        4.1.2 天线阵技术理论
    4.2 时间反演电路中的天线阵列设计
    4.3 整体设计实现
    4.4 天线阵系统特性分析及仿真
        4.4.1 天线阵系统特性分析
        4.4.2 天线阵系统仿真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QCM的液相测试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QCM测量的基本原理
    2.1 石英晶体的结构和特性
        2.1.1 石英晶体的结构
        2.1.2 压电效应
        2.1.3 石英晶体的切型
    2.2 石英谐振器的电学特性
        2.2.1 等效电学模型
        2.2.2 阻抗-频率特性
    2.3 QCM测量原理
        2.3.1 振荡电路法
        2.3.2 扫频分析法
        2.3.3 QCM-D耗散因子法
    2.4 系统测量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设计与调试
    3.1 整体方案
    3.2 DDS扫频源设计
        3.2.1 频率合成技术
        3.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3.2.3 基于AD9834的频率源设计
        3.2.4 LPF设计
        3.2.5 DDS模块调试
    3.3 混频器电路设计
        3.3.1 混频器原理
        3.3.2 吉尔伯特双平衡混频器
        3.3.3 混频器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样模块
        3.4.1 TLV320 电路设计
        3.4.2 采集模块调试
    3.5 单片机控制电路
        3.5.1 STM32F103 简介
        3.5.2 STM32 最小系统
        3.5.3 单片机程序调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搭建与实验
    4.1 QCM液相测试系统搭建
    4.2 QCM空载实验
    4.3 凝血实验
        4.3.1 实验背景
        4.3.2 实验原理和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楼宇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可视对讲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视对讲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传像基本原理
    2.2 分解力与图像清晰度
    2.3 频分复用载波调制原理
        2.3.1 视频信号的载波调制
        2.3.2 音频信号的载波调制
        2.3.3 数据信号的载波调制
        2.3.4 复合载波信号的频谱
    2.4 视频图像传输制式
        2.4.1 NTSC传输制式
        2.4.2 PAL传输制式
    2.5 可视对讲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1 数字基带型可视对讲系统
        2.5.2 基于载波调制可视对讲系统
        2.5.3 系统方案设计与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 主机硬件系统设计
        3.2.1 主机硬件系统组成
        3.2.2 主机音视频发射调制电路设计
        3.2.3 主机语音接收解调电路
        3.2.4 主机语音功放电路
    3.3 分机硬件系统设计
        3.3.1 分机硬件系统组成
        3.3.2 分机音视频接收解调电路
        3.3.3 分机语音发射调制电路
    3.4 数据收发系统设计
        3.4.1 数据基带信号调制原理
        3.4.2 超再生发射与接收原理
        3.4.3 主机数据发射调制电路
        3.4.4 主机数据接收解调电路
        3.4.5 分机数据发射调制电路
        3.4.6 分机数据接收解调电路
    3.5 频分复用系统设计
        3.5.1 频分复用系统结构
        3.5.2 主机频分复用电路
        3.5.3 分机频分复用电路
    3.6 MCU控制系统及接口电路设计
        3.6.1 PIC16F微处理器概述
        3.6.2 控制接口电路
        3.6.3 按键扫描电路
        3.6.4 显示驱动电路
        3.6.5 外部存储电路
        3.6.6 射频刷卡电路
        3.6.7 人脸识别模块
    3.7 传输分配系统设计
        3.7.1 传输分配系统组成
        3.7.2 双向传输放大器
        3.7.3 分配器性能指标
        3.7.4 分配器反向传输
        3.7.5 用户分配器设计与实现
        3.7.6 分配器实物与外观设计
    3.8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8.1 电源系统方案选择
        3.8.2 开关稳压电源原理
        3.8.3 系统主机电源电路设计
        3.8.4 系统分机电源电路设计
        3.8.5 分配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9 PCB板级设计及信号完整性
        3.9.1 Altium Designer软件简介
        3.9.2 板级设计流程
        3.9.3 板级设计规则
        3.9.4 信号完整性分析
        3.9.5 PCB图及实物板图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4.2 主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4.2.1 主机软件控制系统
        4.2.2 主机软件系统功能
    4.3 分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4.3.1 分机软件控制系统
        4.3.2 分机软件系统功能
    4.4 摄像监视
    4.5 应答对讲
    4.6 呼叫报警
    4.7 留言留影
    4.8 门禁刷卡
    4.9 人脸识别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5.1 系统装联与调试
    5.2 系统S参数的测量
    5.3 传输分配系统测试
        5.3.1 用户分配器测试
        5.3.2 传输放大器测试
    5.4 整机系统性能测试
        5.4.1 系统载频信号频谱测试
        5.4.2 图像载频滤波特性测试
        5.4.3 视频图像传输测试
        5.4.4 语音通话传输测试
        5.4.5 控制数据传输测试
        5.4.6 系统传输性能检测报告
    5.5 整机系统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U波段监测接收机毫米波前端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态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毫米波段接收机系统结构与原理
    2.1 接收机结构与指标分析
        2.1.1 接收机的基本结构
        2.1.2 接收机的主要指标
    2.2 锁相环结构与基本原理
        2.2.1 频率合成技术
        2.2.2 锁相环路的基本结构
        2.2.3 锁相环路的特性分析
        2.2.4 锁相环路的相位噪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毫米波段接收机方案设计与仿真
    3.1 接收机系统整体方案
        3.1.1 接收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3.1.2 整体方案设计
    3.2 接收链路方案设计与仿真
        3.2.1 接收链路结构设计方案
        3.2.2 接收链路元器件选型
        3.2.3 接收链路系统级仿真
    3.3 频率源模块方案设计
        3.3.1 频率规划与模块设计
        3.3.2 锁相环路的设计
        3.3.3 倍频支路的设计
        3.3.4 接收机前端频率源完整设计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元模块的独立设计与仿真
    4.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4.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设计理论基础
        4.1.2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4.2 分支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与仿真
        4.2.1 分支线定向耦合器设计理论基础
        4.2.2 分支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与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毫米波段接收机实现与测试
    5.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5.2 接收电路设计
    5.3 PCB整体设计与制作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7)应用于5G通信系统的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电子系统发展与5G通信技术需求
        1.1.2 微波光子技术
        1.1.3 微波光子技术在5G通信中的应用
    1.2 光电振荡器国内外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本文创新点
        1.3.1 存在的实际问题
        1.3.2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光电振荡器基本理论分析
    2.1 光电振荡器原理及指标
        2.1.1 基本原理
        2.1.2 指标与模型
    2.2 光电振荡器的关键器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调谐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耦合式光电振荡器模型
        3.1.1 相位噪声相位域模型
        3.1.2 频率调谐模型
    3.2 基于二倍频输出的可调耦合式光电振荡器
        3.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可调光纤法布里泊罗腔的压控耦合式光电振荡器设计
        3.3.1 FFP滤波器特性分析及测试
        3.3.2 结构及工作原理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基于光纤光栅Sagnac环的可调耦合式光电振荡器设计
        3.4.1 可调光纤光栅Sagnac环特性及测试
        3.4.2 结构及工作原理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本振源对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的影响
    4.1 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本振偏置电压影响模型
        4.2.1 模型分析
        4.2.2 仿真验证
    4.3 本振相位噪声影响模型
        4.3.1 模型分析
        4.3.2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于5G通信的双本振微波光子下变频系统设计
    5.1 系统工作原理
    5.2 系统各通路设计
        5.2.1 基于可调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的下变频通路设计
        5.2.2 基于微波压控振荡器的下变频通路设计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基于可调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的下变频通路实验分析
        5.3.2 基于微波压控振荡器的下变频通路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缩略语对照表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致谢

(8)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振荡混频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自振荡混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自振荡混频技术在接收机系统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接收机的理论基础与系统设计方案
    2.1 常见的接收机系统结构
        2.1.1 超外差接收机
        2.1.2 零中频接收机
        2.1.3 低中频接收机
        2.1.4 镜像抑制接收机
        2.1.5 数字中频接收机
    2.2 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关键技术指标
        2.2.1 噪声系数
        2.2.2 灵敏度
        2.2.3 线性度
        2.2.4 动态范围
        2.2.5 镜像抑制度
    2.3 X波段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
        2.3.1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指标
        2.3.2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方案
        2.3.3 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指标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低噪声放大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3.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指标
    3.3 有源器件与基板材料选型
    3.4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原理图的仿真设计
        3.4.1 静态工作点确定
        3.4.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3.4.3 稳定性仿真分析
        3.4.4 输入输出匹配电路设计
        3.4.5 整体电路原理图的仿真设计
    3.5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版图的仿真设计
    3.6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波段负阻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
    4.1 微波振荡器的理论基础
        4.1.1 反馈型微波振荡器设计理论
        4.1.2 负阻型微波振荡器设计理论
        4.1.3 微波振荡器的关键技术指标
    4.2 X波段负阻型FET振荡器的设计
        4.2.1 振荡器设计指标
        4.2.2 有源器件选型
        4.2.3 静态工作点确定
        4.2.4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4.2.5 反馈网络设计
        4.2.6 谐振网络设计
        4.2.7 输出匹配网络设计
        4.2.8 整体电路的仿真设计
        4.2.9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研究与设计
    5.1 基于辅助源的谐波平衡分析法
    5.2 X波段自振荡混频器的设计
        5.2.1 RF信号输入方式选择
        5.2.2 设计方案与设计指标
        5.2.3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5.2.4 输入匹配网络设计
        5.2.5 镜像抑制带通滤波器设计
        5.2.6 中频输出低通滤波器设计
        5.2.7 整体电路的仿真设计
        5.2.8 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接收机电路的整体化设计与实现
    6.1 接收机整体电路仿真分析
    6.2 接收机整体电路实物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声表面波原理分析
    2.1 声表面波的传输原理
        2.1.1 声表面波的传输特性
        2.1.2 声表面波的压电效应
    2.2 压电基底分析
        2.2.1 压电基底材料参数分析
        2.2.2 压电基底材料分类
    2.3 叉指换能器原理
        2.3.1 基本结构
        2.3.2 叉指换能器工作机理
    2.4 反射栅
        2.4.1 反射栅结构
        2.4.2 反射栅工作原理
    2.5 声表面波传感器的分类
        2.5.1 延迟线型声表面波传感器
        2.5.2 谐振型声表面波传感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声表面波传感器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SAW器件设计基本模型分析
        3.1.1 δ函数模型
        3.1.2 等效电路模型
        3.1.3 P矩阵模型
    3.2 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设计
        3.2.1 叉指换能器设计
        3.2.2 反射栅设计
    3.3 叉指换能器模型参数分析
        3.3.1 参数分析
        3.3.2 参数拟合
    3.4 射频信号收发器设计
        3.4.1 时域信号收发器
        3.4.2 频域信号收发器
    3.5 SAW传感器应力仿真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天线仿真设计
    4.1 天线设计原理
        4.1.1 天线的工作原理
        4.1.2 天线的特性参数
        4.1.3 天线仿真软件简介
    4.2 传输天线模型设计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参数仿真
    4.3 传输天线小型化处理
        4.3.1 小型化原理
        4.3.2 小型化模型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调理电路分析
    5.1 声表面波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5.1.1 振荡电路原理
        5.1.2 信号发生电路仿真设计
    5.2 声表面波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5.2.1 混频及滤波电路设计
        5.2.2 放大整型电路设计
    5.3 声表面波调理电路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PCI-E总线的气象传真接收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气象传真机发展现状
        1.2.2 气象传真机系统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体系与方案设计
    2.1 传真通信基本原理
    2.2 总线接口技术概述
    2.3 传真机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2.3.1 零中频体系结构
        2.3.2 超外差体系结构
        2.3.3 数字中频体系结构
        2.3.4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射频前端处理电路
        2.4.2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2.4.3 数字解调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象传真机系统硬件设计
    3.1 气象传真机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3.2 射频前端处理电路设计
        3.2.1 频段选择滤波电路
        3.2.2 本振电路
        3.2.3 混频电路
        3.2.4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3.2.5 放大电路
        3.2.6 电源电路
    3.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3.1 抗混叠滤波电路
        3.3.2 单端转差分放大电路
        3.3.3 模数转换电路
        3.3.4 电源电路
    3.4 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3.4.1 AM5718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4.2 NOR Flash电路设计
        3.4.3 SD Card电路设计
        3.4.4 PCI-E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象传真机系统软件设计
    4.1 气象传真机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2 数字解调算法
        4.2.1 数字解调算法原理介绍
        4.2.2 数字解调算法仿真
    4.3 DSP核软件设计
        4.3.1 DSP程序初始化
        4.3.2 前端处理电路控制模块
        4.3.3 ADC控制及解调算法模块
    4.4 ARM核软件设计
        4.4.1 传真机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4.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4.4.3 ARM程序初始化
        4.4.4 ARM核控制任务设计
        4.4.5 PCI-E相关寄存器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真机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各模块功能验证及分析
        5.1.1 前端处理模块测试
        5.1.2 第一本振模块测试
        5.1.3 数字解调算法测试
        5.1.4 SD Card读写测试
        5.1.5 核间通信测试
    5.2 系统整体功能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电/声探测模块设计及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 邢博.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保护区点对点低功耗无线传输设备设计与实现[D]. 余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时间反演的回溯天线阵设计[D]. 葛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QCM的液相测试系统硬件设计[D]. 王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楼宇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泽旺. 浙江大学, 2020(02)
  • [6]U波段监测接收机毫米波前端电路设计[D]. 侯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应用于5G通信系统的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研究[D]. 张维佳. 天津大学, 2020(01)
  • [8]基于SOM的X波段接收机设计[D]. 柏兴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设计及优化[D]. 邵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基于PCI-E总线的气象传真接收机设计与实现[D]. 刘鉴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射频接收系统晶体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