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

一、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冬,曾伟,刘荆陵[1](2021)在《股四头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是运动医学中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移植物的选择在重建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理想状态下的移植物应该与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 ACL)具有相似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同时在选择移植物时还要考虑患者生活方式和手术医生的经验[1-2]。目前,主要移植物包括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及人工材料如LARS韧带等[3]。由于使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再次撕裂率较高,自体肌腱移植已成为前交叉韧带重建

李铠湘,殷浩荣,高锋,刘晓强,杨海宝,王洪伟,陈广辉[2](2021)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挤压钉偏移骨隧道的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挤压钉偏移骨隧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交叉韧带重建术(术中使用挤压钉)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X线、CT、MRI检查确定挤压钉与骨隧道的关系,评估重建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36个月。9例挤压钉偏移骨隧道,其中3例韧带重建失效,均行翻修术; 5例韧带松弛,予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后1例出现重建韧带失效而行翻修术,另4例无进一步韧带松弛失效情况; 1例韧带稳定性良好,观察3个月无明显异常。结论挤压钉偏移骨隧道是导致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韧带失效的原因之一,建议术中将挤压钉导针与重建的韧带一起通过胫骨骨隧道内口,术中螺钉拧入方向应与骨隧道方向一致及选择合适直径的挤压钉可有效的避免偏移现象。

李飞[3](2021)在《股四头肌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股四头肌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对文献进行检索,确定已发表比较股四头肌、骨-髌腱-骨自体移植物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5月31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运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对患膝与健膝前向移位差值、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IKDC(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客观等级、膝前疼痛和移植失败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91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95例股四头肌自体移植与420例骨-髌腱-骨自体移植。Meta分析结果显示:股四头肌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在胫骨向前移位差值小于3mm[OR=1.53,95%CI(0.68,3.44)P=0.31]、3-5mm[OR=0.64,95%CI(0.31,1.35)P=0.24]、大于5mm[OR=1.18,95%CI(0.33,4.22)P=0.80],Lachman试验阴性率[OR=0.88,95%CI(0.38,2.02)P=0.76],轴移试验阴性率[OR=0.63,95%CI(0.24,1.68)P=0.3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在Lyshlom评分[MD=-0.14,95%CI(-2.62,2.35)P=0.92],IKDC客观等级A或B级[OR=0.87,95%CI(0.47,1.60)P=0.66]及移植失败率[OR=0.76,95%CI(0.28,2.02)P=0.58]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减少膝前疼痛方面,股四头肌自体移植优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OR=0.16,95%CI(0.09,0.29)P<0.00001]。结论:股四头肌自体移植的临床和功能结果以及移植物存活率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相当,且股四头肌自体移植可以减少膝前疼痛。鉴于此,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股四头肌自体移植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合适的移植替代物。

刘德健[4](2021)在《基于三维有限元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研究正常成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应力分布特点并确定前交叉韧带解剖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研发一套3D打印个性化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隧道定位器,探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MRI数据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0°、15°、30°、45°、60°、75°、90°、105°和120°)三维数字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不同角度时前交叉韧带及其骨端足印区应力分布特征,寻找直接纤维止点;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CT、MRI DICOM数据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并以前交叉韧带骨端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为骨隧道定位点设计个性化定位器,3D打印成型后进行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实际获得定位点与设计时定位点的位置;进一步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并确诊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和3D组(40例),其中,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左膝18例,右膝22例;平均年龄(28.8±5.2)岁。3D组:男18例,女22例;左膝17例,右膝23例;平均年龄(27.7±6.2)岁。常规组患者行膝关节镜下常规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3D组患者采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直接纤维止点)重建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术中定位时间、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月和12月患膝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1-3天内行膝关节CT平扫,基于上述CTDICOM数据重建出所有研究对象患膝术后三维模型,对比分析3D组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骨隧道位置,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实际骨隧道位置;通过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两组术后3、6、12月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以及膝关节6个自由度(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的变化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并与健康成人膝关节运动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MRI数据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0°、15°、30°、45°、60°、75°、90°、105°和120°)三维数字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不同屈曲角度时前交叉韧带及其骨端足印区应力分布情况,根据数学平均理论、通过网格法获得前交叉韧带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具体的空间位置,股骨:距Blumensaat线(35.8±2.6)%,距股骨外侧髁后壁(26.3±3.1)%;胫骨:距胫骨平台前缘(38.8±0.9)%,距胫骨平台内侧缘(47.7±1.1)%;②通过运用基于CT数据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获得的实际骨隧道定位点与设计时定位点的位置无明显偏差;③经临床应用,3D组术中定位时间、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常规组短(P<0.05),3D组术后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骨隧道中心点无差异(P>0.05)。与3D组相比,常规组股骨隧道中心点的位置偏前、偏低(P<0.05),胫骨隧道的位置更靠近胫骨平台的后缘和内缘(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3月,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3D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无差异;④两组术后3、6、12月时最小步长、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3D组术后3月时最大步长、屈伸角的变化范围与正常成人无差异,但略大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最大步长、屈伸角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3D组术后3月时步频、内外旋角、前后位移的变化范围与正常成人无差异,但略小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步频、内外旋角、前后位移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结论]①多屈曲角度下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网格法可精确量化前交叉韧带直接纤维止点在股骨、胫骨的具体空间位置;②基于更为真实、结构完整的膝关节多屈曲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的直接纤维止点为精准重建前交叉韧带提供了理论基础;③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网格法确定的前交叉韧带直接纤维止点定位骨隧道位置,通过前内侧入路技术定位股骨隧道的方式设计3D打印个性化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器是可行的,该定位器也具有良好的精准性;④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提高了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中定位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可更早地下床活动,减少了术后住院天数,早期患膝功能恢复效果较为满意;⑤采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直接纤维止点)重建可使患侧膝关节运动时的旋转及前向稳定性在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地恢复。

赵正吕[5](2021)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的临床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变化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P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减张组和传统组,每组44例。其中减张组应用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治疗,传统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PCL及术后常规康复治疗,不应用内减张技术。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月IKDC评分、HS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术前和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部分患者于术后1~2年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依据敖英芳教授改良版二次镜检评分标准和MAS评分标准对两组PCL移植物形态学进行评估分析。3.使用OptiKnee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并记录健康志愿者44例和纳入研究的8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 Ⅰ期愈合,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月复查X-ray、CT、MRI提示韧带与骨隧道均愈合良好。2.减张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6例,Ⅱ度松弛4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10例,Ⅱ度松弛8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有2例术后3月复查时关节僵硬,行手法松解后恢复尚可。3.两组内IKDC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各时间点组内比较评分均逐渐提高(P<0.05);除术后6月减张组较传统组获得较好的HSS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减张组较传统组术后各时间点获得更好的患膝屈曲角度(P<0.05)。4.术后1~2年减张组16例,传统组14例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MAS评分减张组优良率为87.5%,传统组优良率为78.57%。减张组改良版二次镜检韧带评分较传统组在韧带完整性、韧带张力、韧带滑膜覆盖的评分稍高,但两组间移植物愈合形态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重建韧带无再次断裂,少量病例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粘连,部分纤维束断裂,韧带张力减弱、滑膜覆盖和色泽尚可。5.术前两组患者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内外旋角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间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膝关节步态分析数据比较中,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步频均值、屈伸范围、内外翻范围、内外旋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内外位移范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较术前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屈伸角度是逐渐恢复至正常。7.术后3月两组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上下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且术后12月减张组前后位移范围要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结 论]1.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可提高患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尽早恢复患膝功能。2.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早期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运动学功能,膝关节的前后向松弛明显改善。

任忠明,谢国庆,金文孝,申世源,吴鹏,杨坤[6](2020)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海警总队医院2013-02至2019-02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患者30例(30膝)临床资料,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6~70个月)。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KT-2000差值进行分析,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前方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Lysholm评分术前(48.33±5.43)分,末次随访(82.92±4.13)分;Tegner评分术前(2.18±0.91)分,末次随访(6.52±1.12)分;IKDC评分术前(48.32±5.54)分,末次随访(76.45±3.86)分;KT-2000屈曲90°差值术前(6.95±1.21)mm,末次随访(2.23±0.84)mm,KT-2000屈曲30°差值术前(6.62±1.01)mm,末次随访(2.34±0.4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术前30例全部阳性,术后全部阴性,膝关节功能术后提高明显。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近中期疗效满意。

王豪[7](2020)在《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临床上经辅助内侧入路(Accessory Medial Portal,AMP)与内侧入路(Medial portal,MP)重建ACL的患者股骨隧道的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行ACL重建手术的患者,选取76位患者(76膝)进行研究,按照手术入路分为MP组(40膝)和AMP组(36膝),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使用行三维CT重建,通过应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关节影像重建,切除股骨内髁,对比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股骨侧韧带弯曲角度(bending角)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术后12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关节活动范围,术后使用针灸联合六味地黄丸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2.1)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在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ysholm评分的比较中,AMP组在术后3个月高于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6周、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比较中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股骨隧道位置的比较中,根据Mochizukis定位法发现MP组股骨隧道位置较AMP组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bending角的比较中,AMP组均小于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MP组在bending角劣于MP组,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IKDC评分与MP组无明显差别。AMP组在股骨隧道位置、长度、内口面积、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隧道体积以及术后3个月的Lysholm评分方面均优于MP组,在腱骨愈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同时术后康复建议联合针灸与内服六味地黄丸以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王弘德[8](2020)在《使用杂交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之一。由于前交叉韧带周围滑膜的存在,损伤后的前交叉韧带断端无法形成血痂为前交叉韧带愈合提供稳定的支架,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无法自愈,常导致半月板损伤及骨关节炎的发生。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旨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使患者重返伤前运动状态。目前最常用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物为自体腘绳肌腱,相比于自体骨-腱-骨移植物,腘绳肌腱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部分患者腘绳肌腱细小,无法满足前交叉韧带重建所需的力学强度。另一种常用的移植物是同种异体移植物,其主要优势在于,无供区并发症,并可按照需要自行增减移植物数量。正因如此,许多学者指出,使用同种异体移植物作与自体腘绳肌腱混编成杂交移植物,可以解决患者腘绳肌腱细小的问题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目前,关于杂交移植物的研究仅限于部分临床疗效的评价,且研究结果并不明确,缺乏对杂交移植物更全面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研究。同时,肌腱干细胞在肌腱、韧带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为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杂交移植物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研究将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研究角度分析使用杂交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际效果及应用前景,并尝试用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愈合,探讨提高杂交移植物愈合能力的新策略。第一部分: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临床研究目的:对比使用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接受杂交移植物与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在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接受了杂交移植物重建,29例患者接受自体移植物重建。患者主观评价内容包括主观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主观IKDC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评价包括overall IKDC评分、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和KT-1000测量;失败率评价主要通过患者主观评级、体格检查、MRI评价以及术后关节镜下二次探查证实。结果:术后3年发现,两组患者在轴移试验(P=0.013)和Lachman试验(P=0.027)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杂交移植物组失败率为14.3%,自体移植物组失败率为3.4%,但两组间失败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8)。在KT-1000测量方面,自体移植物组为2.5±1.0 cm,杂交移植物组为3.5±2.0 cm,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杂交移植物组在Lysholm评分(P=0.00)和主观IKDC评分(P=0.006)方面显着低于自体移植物组。结论:接受自体移植物重建的患者在主观评价和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优于接受杂交移植物重建的患者。两种移植物的使用在术后失败率方面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使用杂交移植物的患者术后仍有较高的失败风险,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杂交移植物韧带化和腱骨愈合能力较差有关。第二部分: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在大鼠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目的:在大鼠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中,对比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在生物力学、影像学与组织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将6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自体移植物(AT)组中的33只大鼠接受单侧自体移植物重建,杂交移植物(HB)组中的33只大鼠接受单侧杂交移植物重建。分别于术后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显微CT定量与组织学评价。在显微CT定量评价中,股骨与胫骨侧骨隧道分为三部分,即隧道内口部分(IA)、隧道中部分(MT)和隧道外口部分(EA)。选择直径为1.4mm,高度为50层(股骨侧)或100层(胫骨侧)的圆柱体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用来研究隧道内新骨形成;选择内径为1.4mm,外径为2.0mm,高度为50层(股骨侧)或100层(胫骨侧)的管状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用来研究隧道外骨变化。分别对同一区域的两个感兴趣区的骨体积比(BV/TV)参数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第8周和第12周,AT组具有较高的失败负荷(第8周P=0.006,第12周P=0.008)与刚度(第8周P<0.001,第12周P=0.00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骨隧道内的新骨形成方面,术后第8周(IA P<0.001,EA P=0.030)和第12周(IA P=0.010,MT P=0.041,EA P=0.003),AT组在胫骨侧骨隧道具有更高的BV/TV,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骨隧道周围骨重塑方面,术后第8周(MT P=0.007,EA P=0.030)和第12周(IA P<0.001,MT P<0.001),AT组在胫骨侧骨隧道具有更高的BV/TV,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周,自体移植物组可见夏贝氏纤维形成,成纤维细胞大量减少于术后第12周。AT组在术后第4周(P<0.001)、第8周(P=0.002)与第12周(P=0.001)腱骨结合界面宽度较HB组狭窄,两组间腱骨结合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自体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相比使用杂交移植物,术后移植物生物力学表现更佳,并能促进骨隧道内新骨形成,促进隧道周围骨重塑,促进腱骨界面愈合。第三部分: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回顾当前已发表的文献,对比接受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在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进行检索,纳入主题为自体移植物与杂交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疗效对比的相关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中关于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二级证据等级文献1篇,三级证据等级文献9篇。自体移植物组398例,杂交移植物组341例,平均随访时间范围分别为24.0-69.6月与24.0-70.8月。患者主观评价包括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与主观IKDC评分,共8篇文献进行了报道;膝关节稳定性评价包括KT-1000测量、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及overall IKDC评分,共4篇文献进行了报道;纳入的10篇文献均报道了术后失败率。在患者主观评价、失败率与KT-1000测量方面,杂交移植物组与自体移植物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证据,使用自体移植物与杂交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在患者主观评价与失败率方面并不统计学差异。在膝关节稳定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由于缺乏有关膝关节稳定性的证据支持,目前仍是未知的。第四部分: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目的:围绕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成纤维细胞作用进行研究,模拟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关节内移植物韧带化的早期影响,探讨肌腱干细胞促进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愈合的新策略。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肌腱干细胞,并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表面标记物鉴定及多项分化潜能鉴定。使用传代纯化后第三代细胞与无双抗、血清的DMEM培养基制成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对比NIH/3T3细胞在加入DMEM培养基(对照组)与加入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条件下生长情况,检测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面相关m RNA的表达。结果:肌腱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80.02%和99.92%。造血来源干细胞标记物(CD34和CD45)与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表达均低于1%。经成脂诱导液诱导后,细胞脂质积累,脂滴变大合并后呈串珠状,油红O染色呈现鲜红色;经成软骨细胞诱导液诱导后,形成质地较硬的软骨样组织,软骨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被阿利辛蓝染液染成蓝色;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后细胞内有钙化沉积,茜素红染色后钙化结节呈现红色。Mki67 m RNA在TDSCs-CM组成纤维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的表达量为2.27±0.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量(P=0.010));Col1a1m RNA在TDSCs-CM组成纤维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的表达量为1.09±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量(P=0.012);Acta2 m RNA在TDSCs-CM组成纤维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的表达量为1.41±0.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量(P=0.011)。结论:通过消化法可以获高纯度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的潜能的大鼠肌腱干细胞。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及胶原合成的潜能,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促进移植物韧带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曹世男[9](2020)在《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隧道位置的选择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不同股骨隧道位置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同时也探讨理想的股骨隧道位置,为指导我们对ACL损伤治疗提供详尽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前交叉韧带直径8mm,胫骨附着点以解剖足印区为中心,股骨附着点设定解剖足印区以及以解剖足印区为中心8个不同方向(解剖足印区上方、后上方、后方、后下方、下方、前下方、前方、前上方),股骨近端及髌骨固定,模拟Lachman实验,测定髌股关节压力以及髌骨、股骨所受应力。结果:ACL移植物股骨端不同位置对髌股关节压力及髌骨、股骨应力均发生变化。在屈膝90°时,解剖足印区上方及后上方移植物位置不仅对髌股关节压力最小,而且对股骨、髌骨产生的应力也是最小的;而解剖足印区前下方移植物位置对髌股关节压力及髌骨的应力最大;解剖足印区前方的移植物位置对股骨产生的应力最大。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时,股骨隧道的位置对髌股关节压力以及髌骨、股骨所受应力有直接影响,可能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髌股关节摩擦音、髌骨疼痛的主要原因。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端移植物在屈膝90°时放置在解剖足印区后上方位置髌股关节压力,髌骨、股骨所受应力最小,符合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环境。

王小龙[10](2020)在《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及失败危险因素》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仅通过解决复发性髌股不稳中的韧带影响因素,即单纯性MPFL重建术是否足以产生良好的临床结果,从而避免过度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我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因复发性髌股不稳接受了单纯性MPFL重建术(均采用髌骨带线锚钉固定法)的患者,共纳入69名患者(78例膝),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范围1.6-3.1年),其中5名患者(6例膝)失访,因此我们对64名患者(72例膝)进行了分析,其中我院30例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2例膝。所有手术均由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进行单纯性MPFL重建术,术后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管理和康复指导。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评估包括Kujala评分、恐惧试验、髌骨外推试验。通过膝关节正位片、标准侧位片、轴位片以及膝关节CT/MRI获取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髌骨倾斜角的变化。结果:患者Kujala评分由术前的66.7±7.8分提高到术后90.4±8.7分(P<0.001),髌骨倾斜角由术前的20.6±2.5°降至11.3±1.6°(P<0.001)。除需翻修的病人外,所有患者术后恐惧试验、髌骨外推试验均为阴性,复发性髌股不稳经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后,共9名患者(9例膝关节)出现髌股不稳而需要手术翻修(12.5%)。结论: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在目前短期(平均2.5年)的随访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成功率较高(87.5%),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可得到良好的改善。第二部分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失败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失败病例分析哪些危险因素对临床结局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失败风险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高危”患者,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对患者及的预后进行分析。如果这些高危患者在首次脱位后被预测有显着复发不稳定或持续症状的风险时,那么可以考虑对这些高危患者行MPFL重建术时联合其他的手术方式。方法:我们根据最后一次随访的结果是否再次出现不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不稳组,其中对照组共55名患者(63例膝),不稳组共9名患者(9例膝)。通过膝关节正位片、标准侧位片、轴位片以及膝关节CT/MRI获取影像学资料,根据滑车发育不良进行Dejour分型,采用Caton指数(CDI)评估髌骨高度,并测量胫骨结节-滑车沟(TT-TG)距离和髌骨倾斜角。分析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将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失败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包括年龄、侧别、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髌骨倾斜角、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Kujala评分术前的68.6±9.3分提高到91.3±6.7分(P<0.001),不稳组Kujala评分由术前的64.8±7.8分提高到89.6±5.4分(P<0.001),两组之间Kuja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组中滑车发育不良(尤其是Dejour D型)的比例、高位髌骨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不稳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了2个单纯性MPFL重建术失败的危险因素:严重滑车发育不良(OR,3.08;95%CI,1.38-8.72;P=0.03)和高位髌骨(OR,1.86;95%CI,1.25-7.56;P=0.01)。结论:1、严重滑车发育不良(尤其是Dejour D型滑车)和高位髌骨是行单纯性MPFL重建术的失败危险因素。2、单独的TT-TG距离增加(≥20 mm)并不会造成单纯性MPFL重建的失败,但是当合并严重滑车发育不良时会增加患者术后翻修的风险。3、高位髌骨与滑车发育不良的水平未发现相关性。

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论文提纲范文)

(1)股四头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股四头肌腱的解剖
2 股四头肌腱的生物力学
3 股四头肌腱移植的发展应用
4 股四头肌腱重建ACL的临床效果
    4.1 供区疼痛和膝前疼痛
    4.2 供区并发症
    4.3 膝关节术后稳定性及活动度
    4.4 移植物失败率
    4.5 术后康复
5 股四头肌腱移植的并发症
6 总结及展望

(2)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挤压钉偏移骨隧道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挤压钉固定的优、缺点
    3.2发生挤压钉偏移骨隧道的原因
    3.3 挤压钉偏移现象的预防措施

(3)股四头肌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选择
    3.2 本研究的发现
    3.3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三维有限元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膝关节多屈曲角度三维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及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点的确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3D打印个性化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器的研发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移植物的选择
    3.2 骨隧道的选择

(7)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例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情况
2 治疗方法
    2.1 麻醉方法与体位摆放
    2.2 手术方法
        2.2.1 MP组手术方式
        2.2.2 AMP组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3.1 术后复查及用药
        2.3.2 术后功能锻炼
3 观察指标
    3.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3.2 股骨隧道位置、长度、股骨隧道内口面积、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股骨隧道体积、股骨侧韧带弯曲角度(bending角)的比较
    3.3 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IKDC评分、Lachman实验及轴移实验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5.2 股骨隧道位置
    5.3 股骨隧道长度(L)、bending角及股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α)
    5.4 股骨隧道内口长轴、短轴、面积及体积
    5.5 膝关节活动范围、Lachman试验及轴移实验
    5.6 Lysholm评分
    5.7 IKDC评分
    5.8 并发症
6 讨论
    6.1 研究结果分析
        6.1.1 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位置、长度、α角、bending角比较
        6.1.2 两组患者股骨隧道内口长轴、短轴、面积、体积及形状比较
        6.1.3 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KT-2000及VAS疼痛评分比较
    6.2 ACL损伤的中医治疗
        6.2.1 针灸治疗对ACL重建术后康复的作用
    6.3 ACL重建股骨隧道定位方法
        6.3.1 四格表法
        6.3.2 Watanabe法
        6.3.3 Mochizuki法
        6.3.4 Takahashi法
    6.4 移植物的编织方式及长度对ACL重建的影响
        6.4.1 不同移植物编织方式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6.4.2 移植物长度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6.4.3 移植物直径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6.5 股骨隧道外口位置与术中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关系
    6.6 骨道位置对ACL重建术的影响
    6.7 中老年患者行ACL重建术的术后效果
    6.8 青少年患者行ACL重建术的术后效果
    6.9 ACL损伤手术技术新进展
7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使用杂交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在大鼠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杂交移植物与自体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在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与失败率方面的meta-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肌腱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隧道位置的选择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髌股疼痛
    参考文献
致谢

(10)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及失败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单纯性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失败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MPFL重建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四、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论文参考文献)

  • [1]股四头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J]. 杨冬冬,曾伟,刘荆陵. 实用骨科杂志, 2021(11)
  • [2]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挤压钉偏移骨隧道的情况分析[J]. 李铠湘,殷浩荣,高锋,刘晓强,杨海宝,王洪伟,陈广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21(05)
  • [3]股四头肌与骨-髌腱-骨自体移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的Meta分析[D]. 李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三维有限元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疗效分析[D]. 刘德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D]. 赵正吕.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行翻修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J]. 任忠明,谢国庆,金文孝,申世源,吴鹏,杨坤. 武警医学, 2020(08)
  • [7]经辅助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D]. 王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使用杂交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王弘德.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隧道位置的选择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D]. 曹世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股不稳及失败危险因素[D]. 王小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