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一、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奎[1](2019)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坚持“四个优先”》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四个优先"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基础。

陈亚通[2](2014)在《中心镇培育与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奉化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心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础,发挥着推动城乡资源有机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制度和文化有机融合等功能。本文通过对奉化市溪口镇、莼湖镇、松岙镇等三个中心镇的观察,揭示中心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性、问题和阻抗力等,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心镇与新农村协同发展、政府培育与市场调节并举、特色中心镇培育与农民安居乐业同步、立法与管理服务体制创新等方面,对中心镇培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作一思考。

李江为[3](2013)在《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又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困扰我国发展和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顽症。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定位就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村工作。在今年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讲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上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所做出的郑重承诺,也凸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其解决的艰巨性、复杂性。全面审视“三农”问题当中,农民增收又是目前最突出、最要紧的问题,是整个“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这方面的研究是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研究者往往是就收入来谈收入,忽略了收入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曲解了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从而淡化了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难度;对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些表层和直接方面关注比较多,对其他深层和间接的方面重视不够;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忽视规范分析,缺乏理论深度,使得人们在一些基本问题的判断上经常出现失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方法、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与主要贡献;第二部分为农民增收理论研究概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农民增收的理论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三部分为影响农民增收主要因素的分析,对于农民增收相关的七个方面(社会分工、市场化、城镇化、社会资本积累、公共产品供给、国家宏观土地政策以及农村分配制度)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质与量、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第四部分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在第三部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次研究丰富了农民增收理论研究的成果,本文以影响农民增收的“社会分工、市场化、城镇化、社会资本积累、公共产品供给、国家宏观土地政策以及农村分配制度”等七个主要因素切入,视角独特,分析全面,具有开拓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六个因素的正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这方面已有的探讨与研究很少。本文添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丰富,了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对政府和有关部门探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根平[4](2013)在《把握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文中研究说明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10年下发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创了江苏"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持续发展。2012年粮食总产674亿斤,位居全

杨萍[5](2011)在《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三农”问题逐渐显现。农村社会组织缺失、经济发展波动、徘徊,农民收入水平下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2004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历来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农民最关注、最直接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农村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十三个“一号文件”为基础,相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两个趋向”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进步和稳定。在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三农”工作的新时期,系统地总结十六大以来的惠农方针政策和具体内容,分析新时期惠农政策呈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剖析和提出惠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关于惠农政策的研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打破已有成果研究视角的局限,从实证性、适用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崭新视角对十六大以来党的惠农政策进行纵深研究分析,旨在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政策因素,切实解决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农村惠农政策调查、亲身感受惠农政策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掌握第一手实证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研究十六大以来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呈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为核心问题,运用相关的政策理论和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惠农政策的发展过程,并针对中国惠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十六大以来我国惠农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较为客观、准确地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执行的一系列可行性建议:拓宽惠农政策的宣传途径,提高农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增强政策落实和执行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完善惠农政策的制定机制;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改变惠农补贴方式,提高惠农资金使用效益等,完善惠农政策的执行机制;健全惠农政策的监督制度,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改进和创新惠农政策监督管理机制等,完善惠农政策的监督机制;健全惠农政策信息反馈制度,调动农民对惠农政策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完善惠农政策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周建群[6](2010)在《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文中提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即"十论三农"(重中之重论、统筹城乡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强农惠农论、两个趋向论、以工促农论、以城带乡论、新农村建设论、现代农业论、新型农民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何腊生[7](2009)在《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文中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三农"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两个趋向"的新论断、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关键环节等重要思想,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体系。

任生德[8](2008)在《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五次农村改革为脉络,以农村改革中的权威变化与秩序演变为研究对象和核心,借鉴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政治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近年来在公共选择和国家治理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运用定量分析、规范研究以及经验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并解构农村五次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效应及机理,并在尊重和借鉴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从实现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系统提出了强化农村改革中的管理权威和构建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秩序的对策建议。全文分三个部分共十章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在简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集中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学术的发展是累积性的,问题的确立离不开对既往研究的梳理,另一方面,建立在既有研究理论基础之上的本文最终理论分析框架,不仅需要交待其来源,更需要有一个对比认知。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到第八章的内容共同构成,主要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次农村改革历程及绩效评价。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与农村改革现实现象的解读,得出结论:新中国五次农村改革迄今为止50余年,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1978年农民自下而上的自发改革探索,以及目前中央政府正在推进的主导型改革——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权威领导。秩序的存在和服从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同样也发现,正是因为部分改革的失误和扭曲导致了政府权威遭到侵蚀并被消解,以至于每一次改革紧随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之后,接着就是经济增长的缓慢,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凸现,改革乃至发展失序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常态。而失序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和激化了政府权威在农村的流失和弱化,并演变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第三部分由第九章和第十章两章内容组成。这是本文研究中的最重要的结论和观点归纳以及对策建议部分。第九章主要从农村改革中的权威功能、构建及其秩序效应研究入手,分别在农村社会层面和政治系统层面研究权威与秩序之间的演变历程,为当前和今后权威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探寻路径。第十章主要从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即路径依赖角度,拓展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并延伸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进行观察。并在尊重和借鉴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从实现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利用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权威与秩序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异化,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威与秩序问题,社会资本与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秩序再建的推动等等做出解释,并就新时期执政党的权威构建系统提出自己的观点。

周凤霞[9](2008)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文中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它的提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任务和原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业难、三农问题、社会保障滞后、教育不平等、党群关系紧张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现实,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农民切身利益,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方辉振[10](2008)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文中研究表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它既体现了近年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市场经济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性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二、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心镇培育与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奉化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心镇培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聚散要素的功能,推动城乡资源有机配置
    (二)发挥城乡耦合的功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发挥示范引领的功能,促进城乡制度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中心镇培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一)城镇偏向型思维,导致中心镇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协调
    (二)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定位,导致中心镇难以真正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中心作用
    (三)普遍弱小的经济实力和缺乏特色的主导产业,使中心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有较强带动力
    (四)忽视民生和利益诉求,使中心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失去持续推动力
三、中心镇培育: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中心镇培育与新农村建设协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中心镇政府培育与市场调节并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中心镇培育与特色产业互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动力
    (四)中心镇培育立法和管理服务体制创新同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力保障

(3)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基本思路
        1.3.2 内容结构
2 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研究概述
    2.1 国外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概述
    2.2 国内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概述
3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社会分工因素与农民增收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
        3.1.1 社会分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分析
        3.1.2 社会分工对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分析
    3.2 市场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2.1 市场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3.2.2 市场化与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
    3.3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3.1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正相关关系
        3.3.2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
    3.4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4.1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的正相关关系
        3.4.2 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
    3.5 土地政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5.1 土地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分析
        3.5.2 土地政策与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
    3.6 社会资本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6.1 社会资本与农民增收的正相关关系
        3.6.2 社会资本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关系
    3.7 农村分配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3.7.1 农村分配与农民增收的正相关关系
        3.7.2 农村分配与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
4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1 基于社会分工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2 基于市场化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3 基于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4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5 基于土地政策的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6 基于社会资本的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4.7 基于农村分配对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把握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5)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十三个“一号文件”:中国惠农政策的发展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的新变化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的新特点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寻弊惠农:十六大以来惠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给力惠农:十六大以来惠农政策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胡锦涛“三农”思想是科学理论体系
    1、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
    2、这一理论的逻辑体系是:
    3、这一理论的指导思想是:
二、胡锦涛“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1、重中之重论。 (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 )
    2、统筹城乡发展论。 (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3、城乡一体化论。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4、强农惠农论。 (200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
    5、两个趋向论。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6、以工促农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7、以城带乡论。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
    8、新农村建设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9、现代农业论。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
    10、新型农民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三、胡锦涛“三农”思想的理论特色

(7)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定位——“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方略——统筹城乡发展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论断——“两个趋向”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20字全景描绘
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增加农民收入
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现代农业

(8)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权威理论与秩序基础
    第一节 权威认识及认同
        一、权威的学术认识
        二、当代社会权威谱系
        三、权威的特点
        四、权威认同及其后果
    第二节 秩序要素和构建及实现
        一、秩序范畴与分类
        二、秩序要素与构成
        三、秩序实现路径
    第三节 权威、秩序及社会关联
        一、权威与秩序关联
        二、权威、秩序与社会稳定关联
        三、权威、秩序与农村改革关联
第三章 农村改革历史背景及历程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历史渊源
        一、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现状
        二、中国共产党对“三农”的认识
        三、农村改革的萌芽与实践
    第二节 土改演变与传统农业改造
        一、政治的土改
        二、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
        三、人民公社运动
    第三节 历史机遇与农村改革拐点
        一、基本背景
        二、改革的基本历程
        三、改革的整体脉络
第四章 历次改革遗产与绩效评价
    第一节 历次改革经验与历史遗产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二、历史遗产之一:政治遗产
        三、历史遗产之二:经济遗产
        四、历史遗产之三:社会遗产
    第二节 农村历次改革绩效评价
        一、农村改革的经济效率
        二、历次改革效益对比分析及差异化分析
        三、改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及解释
    第三节 改革的困境与疲态
        一、城乡差距
        二、农村改革的“黄宗羲定律”
        三、机制性脱序:外力退出后的公益困境
        四、权威的消解与隐伏
第五章 农村改革异化成因解构
    第一节 制度及其效率
        一、制度设计不符合实际
        二、制度弹性过大
        三、部门利益作祟
    第二节 制度供给及执行效率
        一、政策传递效率
        二、政策执行效率
        三、政策执行的零效率—改革的形式化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中的负效率—利益博弈
        一、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二、利益冲突下的直接对抗
        三、权威遮蔽下的违纪与腐败
第六章 农村再改革的条件与议题
    第一节 农村再改革的外部压力
        一、“三农”问题与中国发展瓶颈
        二、社会稳定的乏力与疲态
        三、执政党合法性认同出现危机
    第二节 农村再改革的内在需求
        一、改革的民意诉求
        二、市场经济改革的需求
        三、地方政府创新需求
    第三节 农村再改革及议题
        一、农村再改革启动
        二、农村再改革议题
        三、农村再改革路径
第七章 农村再改革中的秩序与控制
    第一节 农村再改革的秩序需求与控制
        一、稳定:社会稳定与有序
        二、秩序:改革行动的组织化与有序
        三、保障:改革风险管理与控制
    第二节 改革过程再认识与讨论
        一、“三农”问题与城乡差别认识
        二、改革规律再认识
        三、城乡融合
    第三节 农村再改革的秩序保障机制
        一、矫正与补偿:农村改革路线之变
        二、冲突与调适:国务院统一领导和指挥
        三、整合与优化:政治改革配套
        四、约束与控制:中央纪委介入
第八章 农村再改革绩效评价
    第一节 农村再改革绩效
        一、“三农”问题得到缓解
        二、农村综合改革推向纵深
        三、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节 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再犯形式主义
        二、改革政策被异化
        三、改革遮蔽下的违纪与腐败
    第三节 改革失序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改革资源缺失
        二、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
        三、认识能力不足
        四、监管不力
第九章 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演变及其效应
    第一节 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及其效应
        一、农村改革秩序的权威功能
        二、农村改革中的权威建构
        三、农村改革中权威的秩序效应
    第二节 农村改革秩序与权威的演化
        一、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合约—一般分析框架
        二、中国农村社会秩序演变的合约解释
        三、农村社会秩序下的法律权威和道德规范构架
    第三节 农村改革秩序与政府权威演变
        一、全能政治下的秩序机制
        二、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博弈
        三、条块体制下的利益分割
第十章 当代权威理论建构与政府权威重塑
    第一节 当代权威认识与理论建构
        一、现象困局与困惑
        二、理论框架构建
        三、权威供求分析:对困局的解释
    第二节 强国战略与权威政府的生成
        一、强国战略的权威逻辑
        二、权威政府的特征
        三、权威政府及生成
    第三节 农村社会权威重建
        一、政治:赋权农民
        二、经济:构筑集体经济
        三、社会:社会资本重建
    第四节 当代政府权威重塑
        一、社会秩序的新思维
        二、执政能力建设(三个能力建设)
        三、制度体系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与原因分析
    (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二) 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障碍
    (三) 就业难问题有不断加重趋势
    (四) “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
    (五) 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六) 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
    (七) 党群关系亟待改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
    (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二) 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
    (三) 运用经济杠杆,扩大就业渠道
    (四) 提高农民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五)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六) 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七) 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成为新的思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现了近年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二、体现了市场经济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性
三、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四、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坚持“四个优先”[J]. 刘成奎. 中国果业信息, 2019(05)
  • [2]中心镇培育与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奉化市的实证研究[J]. 陈亚通.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4(11)
  • [3]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江为.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4]把握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J]. 杨根平. 群众, 2013(03)
  • [5]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研究[D]. 杨萍. 聊城大学, 2011(09)
  • [6]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J]. 周建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7]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J]. 何腊生. 探索, 2009(02)
  • [8]农村改革中的权威与秩序[D]. 任生德.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5)
  • [9]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D]. 周凤霞.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10]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 方辉振. 大连干部学刊, 2008(02)

标签:;  ;  ;  ;  ;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