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泥鳅新记录种

中华泥鳅新记录种

一、中国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纪录种(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莹,黄静,覃艳艳,罗柳娟,秦玲[1](2021)在《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种类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地面水与地下水及鱼类资源丰富。为了解保护区鱼类各类组成,采用渔具捕捉法、访问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调查了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种类共有66种,隶属于3目11科46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鱼类的生态类型包括江河型、山区急流型和洞穴型等。保护区鱼类动物区系属于华南区系,鱼类的特有程度高,中国特有种类23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滕航[2](2021)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黑水河是金沙江下游一级支流,是金沙江下游鱼类的重要栖息生境和优先保护支流,鱼类资源较为丰富。黑水河干流从上到下依次建有苏家湾、公德房、松新和老木河4个梯级水电站,其中老木河水电站已于2018年12月拆除。电站建设、过度捕捞以及采砂等人类活动对黑水河鱼类群落结构造成严重的干扰和损害。本研究基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调查数据对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和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黑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水河共采集到鱼类44种,隶属于4目10科33属,其中鲤科14属15种,占鱼类总种类的34.09%;鳅科7属12种,占27.27%;平鳍鳅科3属3种,占6.82%;鲿科3属7种,占15.91%;鰕虎鱼科1属2种,占4.55%;鲇科、鮡科、钝头鮠科、合鳃鱼科、丽鱼科各仅1属1种,各占2.27%。44种鱼类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分别为鲈鲤(Percocypris ping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山鳅(Oreias dabry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anterodorsal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4种、濒危(EN)物种1种、近危(NT)物种2种,四川省保护动物4种。入侵物种1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2.黑水河优势鱼类包括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gatus)、短须裂腹鱼、大桥高原鳅(Triplophysa daqiaoens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短体副鳅和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6种,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28.44%、28.01%、16.66%、7.18%、5.09%和3.36%。不同河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苏家湾坝上河段和765回水点以下河段相似性指数最低,为24.32%;苏家湾坝上河段和松新坝址至老木河坝址河段相似性指数最高,达61.90%。通过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黑水河鱼类群落以亲流型、口下位和杂食性类群为主。黑水河从上游到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变化整体上差异不显着(P>0.0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黑水河鱼类群落结构整体上受到中度干扰。研究结果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黑水河鱼类存在小型化趋势,需加强保护。3.依据调查、文献记录和长江水产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黑水河流域共有鱼类71种,隶属于4目10科47属。剔除1种引入种后,根据传统的和区系存在度的方法在目、科、属3个水平上对黑水河鱼类进行区系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结果差异较大,在传统方法中占据优势的科、属,具有较低的区系存在度。相反,一些地方性分布,以及小的科和属,具有较高的区系存在度。因此,区系存在度的分析结果能更好说明黑水河鱼类的构成特征。此外,黑水河与金沙江、牛栏江和大汶溪的鱼类区系相比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4.以黑水河河口、水文站上游和825回水点作为参照点,经过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等指标筛选,从27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8个指标用于构建黑水河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体系。使用1、3、5赋值法和比值法计算各采样点的IBI分值以评价各采样点健康状况,并将河流健康状态划分为:“无鱼”、“极差”、“较差”、“一般”和“健康”5个等级。结果显示,1、3、5赋值法和比值法的结果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趋势是一致的。黑水河大部分采样点的健康状况处于“较差”和“一般”水平。

张慧[3](2020)在《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鳅属(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花鳅科(Cobitidae),是一种栖息于沙质缓流中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在我国除了青藏高原以外均有分布。本文对我国淮河以北的花鳅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进行了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与线粒体Cyt b基因对我国淮河以北的花鳅属鱼类进行分类整理,目前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共六个物种,即黑龙江花鳅(Cobitis lutheri)、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花斑花鳅(Cobitis melanoleuca)、细长花鳅(Cobitis gracilis)、乔氏花鳅(Cobitis choii)和瓦房店花鳅(Cobitis wafangensis),其中瓦房店花鳅为新描记物种,乔氏鳅为我国新纪录种。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花鳅属鱼类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L)系统发育树,我国花鳅属鱼类未按地理位置聚类,形成两大分支,淮河以北的六个物种则分属于这两大分支,表明我国花鳅属鱼类可能存在南北两个分化中心。以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分子钟,花鳅属鱼类与花鳅科其他属的分化时间约为33.7 Ma,处于渐新世早–中期;花鳅属鱼类的祖先起源于我国的南方。以线粒体基因Cyt b作为遗传标记,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五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学: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分析了淮河以北3个水系5个样点共86尾黑龙江花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共检测到40个单倍型,3个地理种群均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显示3个地理种群具有显着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3个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绥芬河种群(SFH)为较古老的类群。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不同地理种群有扩张现象,3个种群扩张时间在0.201–0.052 Ma前。分子钟表明黑龙江花鳅分化时间约在14.5 Ma前。推测黑龙江花鳅是由朝鲜半岛北部扩散到我国绥芬河和乌苏里江等流域。在间冰期时,乌苏里江个体沿水系扩散至松花江水体。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分析了淮河以北7个水系9个样点共156尾北方花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共检测到79个单倍型,除小凌河种群(XLH)外,其他种群均表现为高核苷酸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显示,7个种群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主要体现在地理距离远近和不同水系之间,表现为地理距离远且不同水系间种群遗传分化大。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7个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黑龙江种群(HLJ)为较古老的类群。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黑龙江种群、复州河种群(FZH)和滦河种群(LH)3个种群在近期历史上经历了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在0.190–0.029 Ma前。分子钟表明北方花鳅分化时间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约2.4 Ma前,我国北方花鳅起源于黑龙江上游。冰期时,辽河种群则随着冰缘地带向南扩散至滦河流域及辽河周边水系。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分析了淮河以北3个水系5个样点共89尾花斑花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3个地理种群,均表现出低单倍型多样性与高核酸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显示3个地理种群具有显着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3个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滦河种群(LH)为较古老的类群。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海河种群(HH)和西辽河种群(XLH)历史上经历了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在0.127–0.078Ma前。分子钟表明花斑花鳅与北方花鳅的分化时间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约2.4 Ma前,花斑花鳅是北方花鳅在我国扩散过程中分化的物种,花斑花鳅以滦河为扩散中心,先扩散至海河水系,后扩散至辽河水系。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分析了淮河以北2个水系3个样点共93尾细长花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共检测到32个单倍型,2个地理种群均表现为较高的核算多样性,其中黄河种群表现为高单倍型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显示2个地理种群几乎无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2个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黄河种群(HH)为较古老的类群。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鸭绿江种群(YLJ)历史上经历了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在0.076–0.062Ma前。分子钟表明细长花鳅的分化时间约9.7 Ma前,表明细长花鳅在晚第三纪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在我国北方有分布,我国细长花鳅可能起源于鸭绿江下游,后扩散到黄河水系。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分析了淮河以北4个水系5个样点共99尾瓦房店花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共检测到23个单倍型,淮河种群(HH)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与高核酸多样性,其余种群均表现为低单倍型多样性与高核苷酸多样性。AMOVA分子方差分析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4个种群间均存在中等以上的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4个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淮河种群为较古老的类群。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卫河种群(WH)与复州河种群(FZH)历史上经历了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在0.097–0.041Ma前。分子钟表明瓦房店花鳅分化时间在约在第三纪上新世早期4.0Ma前,淮河种群(HH)先扩散至黄河水系,我国瓦房店花鳅通过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陆桥,扩散至辽东半岛,形成复州河种群。

郭苗[4](2019)在《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殖吸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鱼类、水生及陆生脊椎动物的扁形蠕虫。单殖吸虫具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世界已记录500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单殖吸虫已记载577余种,指环虫属(Dactylogurus)是单殖吸虫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属,全球共记录900余种,我国共记载400余种,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现已记录77种,我国共记录35种。鉴定指环虫属和撒氏虫属单殖吸虫,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具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对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德泽段鱼类寄生撒氏虫属和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感染情况、分类、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记录新物种、新宿主及地理分布新纪录,同时,基于28S rDNA和18S rDNA+ITS1+5.8S rDNA联合序列初步研究了撒氏虫属及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呈现了金沙江水系鱼类单殖吸虫部分物种的多样性,丰富了我国单殖吸虫动物志,为后续开展单殖吸虫–宿主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研究中共采集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德泽段鱼类标本317尾,隶属于3目6科15属15种,于鲶(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Hemiculter leucisculus)、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四种鱼类上检获单殖吸虫2科2属16种,包括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9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指环虫属(Dactylogyrus)7种;其中新种2种,已记录种4种,未定种3种,宿主新纪录1种,中国地理分布新纪录6种。结合形态学和基于28S rDNA、18S rDNA+ITS1+5.8S rDNA联合序列对本研究中撒氏虫属和指环虫属单殖吸虫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鲶(S.asotus)的牛栏江撒氏虫(T.niulanjiangensis sp.nov.)为科学上1新种,撒氏虫属未定种(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G1-6)、撒氏虫属未定种(Thaparocleidus sp.isolate I3-1)分别为科学上1未记录种;寄生于鲫(C.auratus)的左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uoi sp.nov.)为科学上1新种,指环虫属未定种(Dactylogyrus sp.isolate B14)为科学上1未记录种。

卢丽锋[5](2018)在《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流域健康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江是珠江流域的第3大水系,是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流溪河是珠江第二水系北江支流,全流域都分布在广州,是广州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东江和流溪河鱼类资源衰退,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本研究对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进行河流健康评估研究,旨在为鱼类资源养护和河流生态修复决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东江干流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对东江干流17个江段进行了8次调查,采集到12目26科80属117种鱼类,包括已报道的2009-2011年东江干流6个江段的85种鱼类中的82种,新增外来物种锦鲤(Cyprinus haematopterus)、奥里亚罗非鱼(Tilapip aureus)、短盖巨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等3种。与上世纪80年代7个江段的95种鱼类相比,有26种鱼类未被采集到(其中6种为河海洄游性和咸淡水鱼类),新增21个记录种;外来物种则增加9种;物种相似性系数仅有0.50。G-F指数分析表明鱼类物种多样性在降低。古竹镇河段α多样性最高(C=0.97,H=3.83,E=0.90,R=10.49),而石龙镇河段最低(C=0.83,H=2.15,E=0.76,R=3.38)。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河段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枫树坝河段与四都镇河段群落差异最大(βC=21.0,βL=70.0%,I=0.18,BC=0.89)。根据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及其对受干扰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构建适合于东江干流的9指标IBI评价体系,对东江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为:枫树坝、老隆镇、佗城镇、义合镇、古竹镇、汝湖镇河段一般,东水镇、四都镇、蓝口镇、源城区、下角村、博罗县、潼湖镇、桥头镇、企石镇河段差,临江镇、石龙镇河段极差。东江干流IBI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可能与东江干流众多的梯级水电站建设和环境污染有较大关系。2)流溪河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流溪河9个河段3次调查,共采集到7目17科63属79种鱼类。与赵俊等研究结果相比,15种历史记录鱼类未被采集到,新增20个新纪录种,种类相似性为0.62,采集到7种外来物种,占总种类数的8.9%。G-F指数分析表明流溪河鱼类物种多样性在降低。就α多样性而言,流溪河上游河段物种多样性低于流溪河中、下游河段。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流溪河鱼类群落具有纵向分布特点,各河段之间鱼类群落差异较大,尤以上游三桠塘河段与下游蚌湖大桥河段差异最显着(βC=18.0,βL=100.0%,I=0,BC=1.0),鱼类群落组成不存在相似性。根据流溪河鱼类群落纵向分布和鱼类群落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分别构建适合于流溪河上游河段4个指标IBI评价体系、流溪河中、下游河段7个指标IBI评价体系。IBI评价结果显示:新联村、吕田镇、良口镇河段IBI等级为好;北溪村、三桠塘、从化街口河段IBI等级为一般;碧水湾、太平镇、蚌湖大桥河段IBI等级为差,表明自上游至下游,随着人为干扰活动频率增加,健康状况逐渐恶化。鱼类IBI调查结果表明,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河流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渔业资源衰退,梯级电站建设、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

易文婧[6](2014)在《中国原缨口鳅属鱼类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缨口鳅属隶属于鲤形目、爬鳅科、腹吸鳅亚科,是生活在山涧急流环境中的一类小型底栖性鱼类,表现出对急流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越南、老挝等地。目前我国此属已描述的物种数目达12种,但部分物种的有效性有待验证,物种多样性被低估。本研究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结合外部体色式样、可数性状等,分析中国大陆原缨口鳅属鱼类种间外部形态差异,依据分析结果,评价这些物种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鉴定为平舟原缨口鳅(Vanmanenia pingchowensis)的标本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物种,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清江流域、湖南洞庭湖水系澧水和江西鄱阳湖水系信江的标本代表了一个未曾描述的新种,即大斑原缨口鳅(Vanmanenia maculatA),而珠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沅江上游的标本为平舟原缨口鳅(V. pingchowensis);2.建议恢复原平舟原缨口鳅的同物异名多鳞原缨口鳅(Vanmanenia polylepis)的分类地位,虽该种只见于原始描述,但根据描述中的侧线鳞数目差异,与平舟原缨口鳅(V.pingchowensis)模式产地(贵州平塘县)的标本不同,故多鳞原缨口鳅(V.polylepis)应为有效物种;3.我国分布的横斑原缨口鳅应为Vanmanenia striata,为有效种,分布于越南的四须原缨口鳅Vanmanenia tetraloba的种名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4.锯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serrilineata)为我国新纪录种,发现于我国南部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属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水系。

刘良国,杨品红,杨春英,邹万生,王文彬,韩庆[7](2013)在《湖南境内澧水鱼类资源现状与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洞庭湖一级支流,澧水对洞庭湖乃至长江水系鱼类资源的维持或补充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澧水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4月2011年12月,对湖南境内澧水水系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鉴定鱼类95种(包括1种湖南鱼类新纪录,4种外来种),隶属于8目19科59属。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0.53%。多样性分析表明,澧水不同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好或丰富状态,在空间分布上,鱼类物种数按上、中、下游依次增加,多样性指数也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相似性及聚类分析表明,澧水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类群,即:上、中、下游类群;上游与中游类群为中等相似,与下游类群为中等不相似,中游与下游类群相似性总体小于与上游类群相似性。澧水鱼类在洄游、摄食、栖息习性等生态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江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主要以鲤、鲫、翘嘴鲌、蒙古鲌、鲇、黄颡鱼、、银鮈、中华花鳅、子陵吻鰕虎鱼等湖泊定居性或山溪流水性鱼类为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极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原因分析主要与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有关。

陈小勇[8](2013)在《云南鱼类名录》文中提出该文在《云南鱼类志》等文献基础上,参照最新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成果,对云南鱼类名录进行整理,对各分类阶元、水系进行统计,并列出了云南鱼类分布及主要参考文献。至2013年,云南省共记录鱼类13目42科198属620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1583种)的39.17%,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土着种586种,外来种34种,云南特有种254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共6科66属152种。云南六大水系按鱼类物种数排列依次为:珠江水系202种,澜沧江水系183种,金沙江水系142种,红河水系120种,伊洛瓦底江水系84种及怒江—萨尔温江水系77种。云南省境内分布有各类珍稀濒危鱼类99种,其中,保护鱼类23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及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1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共43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的共7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各类濒危等级的共50种及列入CITES附录Ⅱ的共3种。

邢迎春,赵亚辉,张春光,杨君兴,唐文乔,樊恩源[9](2013)在《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着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年)、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年)、恢复时期(1950—1980年)和加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并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以及时代特点。

康祖杰,杨道德,邓学建,黄建,卢初晖[10](2010)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着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二、中国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纪录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纪录种(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种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鱼类捕捉方法
    1.2 访问咨询
    1.3 文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类的组成和分布
    2.2 鱼类的生态类型
        2.2.1 江河型
        2.2.2 山区急流型
        2.2.3 洞穴型
    2.3 鱼类的区系组成
    2.4 鱼类的新记录
    2.5 木论保护区鱼类的特有性和保护价值
3 建议

(2)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沙江水系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2 黑水河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3 鱼类区系分析
        1.3.1 鱼类区系的划分
        1.3.2 区系存在度
    1.4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对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1.4.1 IBI的定义
        1.4.2 IBI评价方法
        1.4.3 基于鱼类IBI评价的优势与局限
        1.4.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区域概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河段划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类组成
        2.3.2 分布特征
        2.3.3 渔获物分析
        2.3.4 鱼类生态类型
        2.3.5 群落多样性指数
        2.3.6 群落结构干扰分析
    2.4 讨论
        2.4.1 鱼类资源现状分析
        2.4.2 鱼类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2.4.3 黑水河作为白鹤滩库区鱼类栖息地优先保护支流的可行性分析及保护建议
    2.5 小结
第3章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区系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方法
        3.2.2 区系存在度及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级水平
        3.3.2 科级水平
        3.3.3 属级水平
    3.4 讨论
        3.4.1 黑水河鱼类区系
        3.4.2 黑水河与金沙江鱼类区系关系
        3.4.3 黑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支流大汶溪、牛栏江鱼类区系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黑水河河流健康状况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F-IBI指标构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类组成
        4.3.2 指标筛选与确立
        4.3.3 评分与评价
        4.3.4 F-IBI分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F-IBI评价体系的构建
        4.4.2 不同评分方法的比较
        4.4.3 应用F-IBI评价黑水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保护建议
    4.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

(3)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分类学史及现状
    1.2 分子系统学概述
        1.2.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1.2.2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应用
        1.2.3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及优点
    1.3 生物地理学概述
        1.3.1 历史生物地理学
        1.3.2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1.4 鳅科鱼类及相关类群的划分
    1.5 花鳅属鱼类的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分类整理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形态学数据
        2.1.3 DNA的提取及Cyt b序列扩增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3.1.3 系统发育分析
        3.1.4 分歧时间估算
        3.1.5 生物地理学分析
    3.2 结果
        3.2.1 系统发育分析
        3.2.2 分歧时间的估算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淮河以北五个物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及谱系地理学研究
    4.1 黑龙江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分析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1 样本采集
        4.1.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1.1.3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4.1.2 结果
        4.1.2.1 Cyt b基因序列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4.1.2.2 黑龙江花鳅种群遗传结构
        4.1.2.3 黑龙江花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
        4.1.2.4 黑龙江花鳅种群动态分析
        4.1.3 讨论
        4.1.3.1 黑龙江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
        4.1.3.2 黑龙江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4.1.3.3 黑龙江花鳅种群历史动态
        4.1.3.4 黑龙江花鳅生物地理学过程
    4.2 北方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分析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1 样本采集
        4.2.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2.1.3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4.2.2 结果
        4.2.2.1 Cyt b基因序列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4.2.2.2 北方花鳅种群遗传结构
        4.2.2.3 北方花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
        4.2.2.4 北方花鳅种群动态分析
        4.2.3 讨论
        4.2.3.1 北方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
        4.2.3.2 北方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4.2.3.3 北方花鳅种群历史动态
        4.1.3.4 北方花鳅生物地理学过程
    4.3 花斑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分析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1.1 样本采集
        4.3.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3.1.3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4.3.2 结果
        4.3.2.1 Cyt b基因序列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4.3.2.2 花斑花鳅种群遗传结构
        4.3.2.3 花斑花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
        4.3.2.4 花斑花鳅种群动态分析
        4.3.3 讨论
        4.3.3.1 花斑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
        4.3.3.2 花斑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4.3.3.3 花斑花鳅种群历史动态
        4.3.3.4 花斑花鳅生物地理学过程
    4.4 细长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分析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1.1 样本采集
        4.4.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4.1.3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4.4.2 结果
        4.4.2.1 Cyt b基因序列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4.4.2.2 细长花鳅种群遗传结构
        4.4.2.3 细长花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
        4.4.2.4 细长花鳅种群动态分析
        4.4.3 讨论
        4.4.3.1 细长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
        4.4.3.2 细长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4.4.3.3 细长花鳅种群历史动态
        4.4.3.4 细长花鳅生物地理学过程
    4.5 瓦房店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分析
        4.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5.1.1 样本采集
        4.5.1.2 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4.5.1.3 数据处理及序列分析
        4.5.2 结果
        4.5.2.1 Cyt b基因序列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4.5.2.2 瓦房店花鳅种群遗传结构
        4.5.2.3 瓦房店花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
        4.5.2.4 瓦房店花鳅种群动态分析
        4.5.3 讨论
        4.5.3.1 瓦房店花鳅种群遗传多样性
        4.5.3.2 瓦房店花鳅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4.5.3.3 瓦房店花鳅种群历史动态
        4.5.3.4 瓦房店花鳅生物地理学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鱼类单殖吸虫分类学研究概况
    1.1 单殖吸虫简介
    1.2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2.1 单殖吸虫的分类系统
        1.2.2 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1.2.3 鱼类单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鱼类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1.4 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研究
        1.4.1 云南省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1.4.2 金沙江鱼类单殖吸虫研究概况
第2章 牛栏江16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标本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3 宿主鱼类的分类鉴定及保存
        2.2.4 单殖吸虫标本的采集及水标本制作
        2.2.5 单殖吸虫的染色制片
        2.2.6 单殖吸虫的形态学鉴定
    2.3 牛栏江16 种鱼类单殖吸虫的形态学研究结果
        2.3.1 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1937)
        2.3.2 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 Bychowsky,1933)
第3章 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3.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1 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单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3.3.2 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4.1.1 撒氏虫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4.1.2 多形撒氏虫的有效性讨论
        4.1.3 牛栏江撒氏虫,新种(Thaparocleidus niulanjiangensis sp.nov.)
    4.2 左氏指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zuoi sp.nov.)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4.3 “宿主内成种”(intrahost speciation)及宿主特异性评估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流域健康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2.1 河流健康的定义及其研究进展
        2.2 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3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的研究进展
        3.1 IBI的定义
        3.2 基于鱼类IBI评价的优势与局限
        3.3 IBI评价方法流程
        3.4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东江干流流域概述
        4.1 东江地理区域与气象水文
        4.2 东江水利枢纽建设
        4.3 东江水环境现状
        4.4 东江鱼类研究概况
    5 流溪河流域概述
        5.1 流溪河地理区域与气象水文
        5.2 流溪河水利枢纽建设
        5.3 流溪河鱼类研究概况
    6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鱼类群落组成变化
    1 采样地点和方法
        1.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
        1.2 鱼类采集和处理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东江干流结果与分析
        2.1 东江干流鱼类群落组成
        2.2 东江干流鱼类生态类型
        2.3 东江干流群落多样性
    3 流溪河鱼类结果与分析
        3.1 流溪河鱼类群落组成
        3.2 流溪河鱼类生态类型
        3.3 流溪河群落多样性
    4 讨论
        4.1 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4.2 不同生态类型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4.3 不同时空鱼类多样性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4.4 影响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生物完整性评价
    1
        1.1 指标体系的设置
        1.2 指标筛选标准
        1.3 参照点的选择
        1.4 IBI等级及得分
    2 东江干流生物完整性评价
        2.1 东江干流IBI初选指标及调查结果
        2.2 东江干流IBI各项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2.3 IBI分值与评价结果
    3 流溪河生物完整性评价
        3.1 流溪河IBI初选指标及调查结果
        3.2 流溪河IBI各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3.3 IBI分值与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鱼类IBI评价体系构建
        4.2 IBI指标筛选
        4.3 参考点选择和评分标准确定
        4.4 IBI评价结果及其意义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东江干流
        1.2 流溪河流域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原缨口鳅属鱼类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 学科背景
        1.1 分类学的整合性
        1.2 分类学的实用性
    2. 研究进展
        2.1 爬鳅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2.2 原缨口鳅属分类学研究进展
        2.3 原缨口鳅属分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形态度量
        2.2 形态度量数据分析
        2.3 形态学比较
三 结果与分析
    1. 原缨口鳅属主要鉴别性状
        1.1 体色
        1.2 腹面鳞片覆盖情况
        1.3 背鳍起点位置
        1.4 尾柄粗细
        1.5 肛门位置
        1.6 吻褶及吻须结构
    2. 中国原缨口鳅属鱼类描述
        2.1 大斑原缨口鳅Vanmanenia maculata sp.nov
        2.2 平舟原缨口鳅Vanmanenia pingchowensis (Fang,1935)
        2.3 多鳞原缨口鳅Vanmanenia polylepis Pan,Liu & Zheng,1983
        2.4 海南原缨口鳅Vanmanenia hainanensis Chen & Zheng,1980
        2.5 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Boulenger,1901)
        2.6 纵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caldwelli(Nichols,1925)
        2.7 裸腹原缨口鳅Vanmanenia gymnetrus Chen,1980
        2.8 扁头原缨口鳅Vanmanenia homalocephala Zhang & Zhao,2000
        2.9 线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lineata(Fang,1935)
        2.10 横斑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riata Chen,1980
        2.11 锯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serrilineata Kottelat,2000
        2.12 信宜原缨口鳅Vanmanenia xinyiensis Zheng & Chen,2000
四 讨论
    1. 中国现有原缨口鳅属鱼类物种数目
    2. 存疑物种
    3. 原缨口鳅属演化特征分析
    4. 原缨口鳅属鱼类的地理分布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湖南境内澧水鱼类资源现状与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鱼类多样性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澧水鱼类组成
    2.2 物种多样性指数
    2.3 各江段鱼类群落相似性
    2.4 生态类型
    2.5 渔获物结构
3 讨论
    3.1 澧水鱼类资源组成现状
    3.2 鱼类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阶段的划分
2 各历史时期研究特点分析
    2.1 外国学者研究时期 (period of foreign scholars, 1758—1927年)
    2.2 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 (period with Chinese scholars, 1927—1937年)
    2.3 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 (period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Civil War, 1 9 3 7—1 949年)
    2.4 恢复时期 (period of recovery, 1949—1980年)
    2.5 加速发展时期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1980 to the present年至今)
        (1) 多部涉及内陆水域鱼类的着作出版, 大量新种被描述
        (2) 广泛开展了与内陆水域鱼类分类、系统演化及动物地理学等相关的研究
        (3) 重点地区鱼类区系组成和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
        (4) 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

(10)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1.2 样点设置
    1.3 调查时间
    1.4 标本采集和处理
    1.5 标本鉴定
    1.6 食性和栖息地生态型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
    2.2 区系组成
    2.3 优势种
    2.4 群落生态类型
    2.5 物种多样性指数
3 讨论
    3.1 物种多样性
    3.2 鱼类区系的复杂性

四、中国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纪录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种类多样性研究[J]. 黄莹莹,黄静,覃艳艳,罗柳娟,秦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1(11)
  • [2]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河流健康评价[D]. 滕航. 西南大学, 2021
  • [3]我国淮河以北花鳅属鱼类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D]. 张慧. 河北大学, 2020(08)
  • [4]金沙江德泽段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和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单殖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D]. 郭苗.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东江干流和流溪河流域健康评估研究[D]. 卢丽锋. 暨南大学, 2018(12)
  • [6]中国原缨口鳅属鱼类分类学研究[D]. 易文婧.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湖南境内澧水鱼类资源现状与多样性研究[J]. 刘良国,杨品红,杨春英,邹万生,王文彬,韩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9)
  • [8]云南鱼类名录[J]. 陈小勇. 动物学研究, 2013(04)
  • [9]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J]. 邢迎春,赵亚辉,张春光,杨君兴,唐文乔,樊恩源. 动物学研究, 2013(04)
  • [10]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J]. 康祖杰,杨道德,邓学建,黄建,卢初晖. 动物学杂志, 2010(05)

标签:;  ;  ;  ;  ;  

中华泥鳅新记录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