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一、“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旭,仝亚博,杨振宇,杨向东,孙欣欣[1](2022)在《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文中研究说明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王晨旭[2](2020)在《湘西沅麻盆地白垩纪红层的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周缘构造带构造变形的指示意义》文中认为华南板块作为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在中晚元古代碰撞拼合而成的地质单元,在晚白垩纪以来一直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华南板块西部为刚性的四川盆地,东部为华夏板块,而中部则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陆内变形带。沅麻盆地处于华南板块中部,东侧为雪峰山构造带,西边为川东褶皱带,对盆地内部沉积的白垩纪红层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其中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一直是陆内变形问题研究的热点,对沅麻盆地的古地磁研究可以为中新生代以来的川东褶皱带变形机制提供重要信息。来自沅麻盆地麻阳剖面的古地磁样品显示其特征方向为Ds=6.8°,Is=55.7°,k=56.8,α95=3.3°;吉首剖面的古地磁样品显示其特征方向为Ds=15.6°,Is=42.9°,k=118.6,α95=2.6°;沅陵剖面的古地磁样品显示其特征方向为Ds=5.7°,Is=43.6°,k=156.4,α95=2.9°。这些结果均通过了褶皱检验,并表明沅麻盆地南部麻阳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发生了3.9±4.5°的不显着逆时针构造转动;中部吉首地区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北部沅陵地区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发生了0.6±2.9°的不显着逆时针构造转动。这些数据再结合先前在宜昌地区的构造转动数据,对雪峰造山带西麓的红层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内的齐岳山断裂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川东褶皱带内部的齐岳山断裂的构造线行迹变化与雪峰山西麓各红层盆地自白垩纪以来旋转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度为R=-0.98343。推测这一结果为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川东褶皱带发生右旋剪切变形的结果,右旋剪切的原因可能是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结果,而引起右旋位错的构造则可能是张家界-花垣断裂带,并估算其滑动变形量为50~93km。构造还原后齐岳山断裂的构造线行迹变化与雪峰山西麓各红层盆地的构造旋转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度为R=0.99908。而同时的磁组构实验也支持这一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沅麻盆地中部受到NE-SW向的构造挤压应力,南部则受到NEE-SWW向的构造挤压应力,且沅麻盆地南部应力大于北部,表明受印亚碰撞的影响华南板块中部整体上受到NE-SW向的构造挤压应力,在这一应力场作用下沅麻盆地西北部的一系列NE-SW向断裂是可能发生构造活化现象。

何建华,丁文龙,肖子亢,李昂,代鹏,王兴华[3](2019)在《弧形断裂构造带的表征、成因机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弧形弯曲的构造形迹是现今陆-陆汇聚造山体系中最普遍的构造特征之一,它是解释陆内造山运动和构造动力学的关键钥匙,也是大型油气藏和众多金属矿床富集的高效场所.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大量弧形构造带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认为依据弧形构造带平面几何形态学和内在运动学特征对弧形构造带的系统分类具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深部地球物理、古地磁测量、多重年代学、应力-应变分析、沉积记录及构造解析等是精细刻画弧形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限定弧形变形时间和方式及揭示其形成动力学背景的关键技术,但各自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应着眼于多学科方法的交叉融合.强调基于多种现代化监测手段的砂箱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砂箱结合应用在弧形构造带成因机制解译和再现盆山耦合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往往受多因素控制,包括基底性质的、滑脱层规模、楔入体形状、孔隙流体超压以及物质迁移等,这极大地丰富了弧形造山体系形成的动力学成因模式.弧形构造带中同生褶皱-逆冲构造复合叠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而目前对叠加构造带中,形成的转换构造调节带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及与有利控油模式的关系尚缺乏足够的研究.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4](2018)在《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文中指出中生代期间,华北与华南地块受西太平洋的板块俯冲过程、东亚大陆边缘深浅部过程的影响,其构造、岩浆、成矿、地貌演化趋势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显着差异,其动力机制一般认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致,但是它们是如何关联的,长期未得到解决,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存在巨大争论.本文系统评述了近十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变形分析、岩浆岩年代学、层析成像等多学科成就,简要探讨了前燕山期的中国陆块的最终聚合、统一陆缘的形成,随后主要侧重综述侏罗纪、白垩纪东亚洋陆过渡带燕山期地质过程的新认识.本文将浅部构造变形规律、岩浆岩年龄分带和迁移、地形巨大反转,与深部过程紧密结合,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总体受深部岩石圈早幕向西的分层回卷拆沉、减薄制约,导致早期构造、岩浆作用伴随西迁,中幕多向拆沉,晚幕拆沉向东回撤;同时,北部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南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系统的同期联合作用使得东亚洋陆过渡带总体处于挤压背景下,且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跃迁,带动岩石圈不断向东、幕式、交替性伸展和挤压.华南深部早期则经历了向西平板俯冲,导致变形和岩浆作用西迁;后期发生两幕拆沉,导致构造-岩浆作用向东跃迁.总之,华北与华南构造-岩浆差异的内因是深部过程,外因是东亚大汇聚的差异所致.

李胜苗[5](2016)在《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鄂西—湘西—黔东成矿带中段。区内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集区之一,研究区内已发现铅锌矿(床)点多处。本次工作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系统归纳总结了研究区内三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将研究区内的铅锌矿床划分为董家河式铅锌矿、李梅式铅锌矿和江家垭式铅锌矿三种类型,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利用先进的GIS技术,对研究区内的铅锌矿采用特征分析法和证据权重法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并圈定了找矿远景区。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全面搜集并整理了研究区内的地物化遥及自然重砂等资料,并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数据库,为之后的地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2、从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岩相古地理、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等方面,对湘西北地区的三种类型的铅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成矿规律研究,总结了矿床成因。3、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研究区铅锌矿的控矿因素和区域成矿规律,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4、依托GIS技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内的地物化遥及自然重砂等成矿信息,并构建了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5、首次利用特征分析法和证据权重法开展了湘西北地区的成矿预测研究,共划分了10个具有找矿意义的远景区并进行了分类,其中A类远景区5个,B类远景区2个,C类远景区3个,为今后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6、利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计算了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的资源总量。

马宏斌[6](2014)在《澜沧三岔河坝子铅锌矿勘查区多元成矿信息融合与定量预测》文中指出三岔河坝子铅锌矿勘查区位于昌宁-孟连裂谷带之中,是滇西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与已发现的老厂超大型银铅锌矿床同属“三江”成矿带(南段),成矿环境优越,矿藏丰富,矿种多样。本次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区域成矿条件、区域遥感地质、区域化探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取并分析成矿有利信息,建立多元信息预测模型,定量圈定找矿远景区。具体认识和成果概述如下:1.地质特征:区内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区内(矿化点)主要出露地层为泥盆中上统,下石炭统依柳组下段、依柳组上段,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区内岩浆作用强烈,燕山期、印支期花岗岩分布广泛。区内见磁铁矿—黄铁矿矿化、红土型锰矿化,前者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东部,并受NW-S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影响,沿断裂构造具有寻找磁铁矿的潜力。2.遥感特征:勘查区与老厂同处于南老环与东西轴向透镜体的交叠部位,线性构造以北东向、北西向为主。对线性体等密度、条数、中心对称度、交点数、优益度特征做了定量分析,推测不同环形构造中心或边缘,以及线性构造、线环构造交汇处是成矿与找矿的有利部位。3.地球化学特征: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分析了Au、Ag、Co、Cr、Cu、Ni、Pb、 Zn、Mo、Mn11个元素的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多元素组合异常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断裂附近及交汇处,说明了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4.靶区优选:根据地质、化探、遥感等成矿信息分析,选取有利矿化标志及控矿因素,利用信息量法计算出单变量(18)、复合变量(2)和综合信息量,厘定找矿信息量临界值(3),进而圈定有利成矿靶区8处,其中3个A级(A1、A2、A3矿化异常区),3个B级(B1、B2、B3矿化异常区),2个C级(C1、C2矿化异常)。

黄方方[7](2014)在《四川巴塘县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组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展布方向为NNW至近SN。该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洋壳俯冲、陆-弧碰撞和陆内会聚等一系列大地构造事件,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条件,找矿潜力巨大。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处西南三江北段的义敦岛弧褶皱主弧带中段,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是继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夏塞银多金属矿床之后在义敦岛弧带上发现的又一个银铅锌多金属大型矿床。自矿床发现以来,因野外环境的限制,较少有学者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工作和室内研究,运用区域成矿学、地球化学等的基本思想,探讨了砂西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流体的来源,并且对该矿床成因达到一定的认识。砂西银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囊状,主要受切割图姆组地层的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断裂及其交错部位控制,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含少量的方黄铜矿、毒砂、黄铁矿。这些金属矿物的形成与石英的热液流体紧密相关,并且矿物中有代表高温条件下产出的磁黄铁矿,又有低温条件下生成的方铅矿、闪锌矿,这说明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成矿阶段。对矿区岩浆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绒衣措花岗岩体的成岩时间约为97.598.18Ma,形成时间段非常集中,为连续的酸性岩浆活动作用的产物。辉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08Ma。辉长岩与绒衣措花岗岩体的年龄之间有约10Ma的差距,这可能反映了该地区基性岩浆演化为酸性岩浆所经历的结晶分异作用的持续时间。硫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岩浆硫的特点,暗示硫源主要应来源于岩浆,而δ34S值整体呈现负值,表明硫源中可能混合有一定的地层中的有机硫。铅同位素研究推断砂西矿床的铅应为混合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物质。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即岩浆铅在向金属硫化物铅演化的过程中,可能混染了一定量的围岩中的放射性成因铅。碳同位素研究表明,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中成矿溶液的碳来源具有多样性,多来源于岩浆碳和无机碳,基本不含有机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与深部热液流体发生同位素交换,且发生了的流体混合作用,这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沉淀富集起了重要作用。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热液。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成岩成矿压力为51.8655.65MPa。埋藏深度范围为1.92.1Km,说明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深度较浅。通过本次工作的研究,认为砂西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在成矿作用早期,岩浆中的含矿热液处于高温超临界状态,在运移过程中,随着高温气水热液的沸腾,导致金属元素的大量沉淀。此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并可能加入大气降水,使热液中的碳酸盐矿物以及金属硫化物析出,沉淀富集成矿。

田彩霞[8](2014)在《川西地区夏塞与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对比》文中认为夏塞银铅锌矿床和砂西银铅锌矿床位于西南三江北段的义敦岛弧褶皱带主孤带的中段。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组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展布方向为NNW至近SN。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历经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三叠纪多岛海活动边缘,中生代中-晚期弧后拼合-增生造山和新生代陆内会聚-转换-走滑造山四个演化阶段。独特的演化历史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造就了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使之成为重要的有色—稀贵金属矿集区,银、金、铅、锌、铜、锡等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每一个矿床有如人们的指纹一样,都是彼此不尽相同的(Barton,1990)。矿产普查与勘探的类比理论指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矿床,并具有大致相近的资源量,但同时又存在一些细节的差异。类比法可以应用到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的地区,研究区域、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空间规律、时间规律、矿床成矿物质源及矿床共生组合等,并由矿床的成矿规律所建立的矿床成因模式、找矿模型来指导找矿勘探工作。本文以夏塞银铅锌矿床和砂西银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矿床的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的阐述,进而对两矿床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矿区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两矿区的岩浆岩产出于西南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带上的西部昌多阔-哈嘎拉构造岩浆岩带与银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地区的活动的时间和类型基本相同。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位于川西义敦岛弧造山带燕山晚期绒依措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浅变质岩中,是一个超大型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位于“三江”义敦岛弧带西部昌多阔-哈嘎拉构造岩浆岩带及银锡多金属成矿带中段,位于四川省西部巴塘县义敦海子山北侧,为一个富含银铅锌的多金属矿床。砂西银铅锌矿床位于义敦古岛弧碰撞造山带中段,格聂花岗岩带中段、绒依措岩体的北侧2-4km处。矿床位于昌多阔-格聂构造岩浆岩带北段章德(次级)复式倒转背斜近轴西翼,主要断裂构造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严格控制着矿体和矿化的分布,矿体赋存于章德背斜轴部的顺层破碎带中。通过对两矿床的常量元素、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夏塞矿床和砂西矿床的地理位置更为接近,二者都位于三叠系图姆沟组,与绒依措花岗岩有密切关系。夏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砂西矿区金矿化阶段的包裹体特征相似;两矿床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两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反映深源硫的特征。本文分析了砂西与夏塞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该矿床区内赋存岩石、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过程,以及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因提供新的资料,以便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在义敦地区对此类型银矿的找矿、勘探工作。

邓辉[9](2014)在《西南三江德钦—木里地区铜多金属遥感找矿信息研究》文中指出西南―三江‖成矿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带先后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新生代大陆碰撞造山的叠加转换,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本文选取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德钦至木里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遥感找矿信息的提取研究,区域为中高植被覆盖,遥感找矿弱信息提取成为研究难点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区内的地质矿产特征,为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区内地质、矿产、植被、土壤和植被光谱等信息,利用多光谱、高光谱、雷达等遥感数据提取线环构造信息、遥感矿化蚀变信息和遥感生物地球化学信息,并将提取的遥感找矿信息与地质矿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区内的矿床分布特征,圈定找矿远景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将多光谱、高光谱和雷达等遥感数据进行有效集成。研究区位于西南―三江‖中部中高植被覆盖区,本次研究选用光学和雷达数据,综合两类数据的优点进行遥感找矿弱信息的提取研究。光学遥感数据主要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镶嵌融合等预处理,雷达数据进行聚焦处理、多视处理、斑点滤波、地理编码和辐射定标,实现雷达数据和光学数据的集成,总结出适合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的多源遥感数据集成方法和技术。(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的遥感解译。本次研究中结合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数据的优点进行分层次构造解译。全区宏观构造利用OLI遥感数据进行解译,通过对OLI遥感数据进行彩色合成、卷积滤波等图像增强处理,突出影像中纹理和线性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卷积滤波中的高通滤波、拉普拉斯滤波和方向滤波对线性构造的增强效果明显。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与多光谱复合、极化合成等方法进行彩色合成,能够有效增强地质构造信息。多极化数据采用2HV,HH+VV,HH-VV方式RGB假彩色合成图像具有色彩反差适中,有效增强图像纹理特征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构造信息。单极化数据通过与OLI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复合,复合后影像综合多光谱数据色彩丰富和SAR图像纹理特征信息,有效增强构造信息。(3)运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线环构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区内线环构造分布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从研究区走向玫瑰图分析得出区内的线性构造方向性强,北西向线性构造最为发育,其次发育近南北向和北东向线性构造。线性构造分区特征明显,优势方位局部差异明显,研究区金沙江以西地区主要发育以近南北向构造,东部地区线性构造呈菱形格子状分布。环形构造的分布与线性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区域,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线性体交点密度高值区与铜和银多金属矿化相关性较好,环形构造交点高密度地区与热液型矿床的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为热液型矿床的预测提供重要的指示性信息。(4)利用多光谱和高光谱数据进行研究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通过对OLI和ASTER多光谱数据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效果对比分析得出,中高植被覆盖区采用去干扰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明显优于比值法。Hyperion高光谱利用光谱角制图法和基于波谱识别的方法提取蚀变矿物,光谱角制图方法提取出白云石、绿泥石、褐铁矿、黄铁矿、伊利石和蒙脱石等6种蚀变矿物,基于波谱识别的方法提取的蚀变信息增加了对白云石、方解石、透闪石和高岭土四类蚀变矿物的识别。通过将提取的蚀变矿物进行验证发现,高光谱数据采用光谱角填图的方法能够对蚀变矿物进行有效识别。(5)斑岩型铜矿体埋藏浅,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易于通过地下水带至土壤覆盖层被植物吸收,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论文选取雪鸡坪、春都、普朗和红山等斑岩型铜矿集中分布区域进行矿产资源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研究。通过对区内云南松、冷杉、落叶松、高山栎和杜鹃等优势物种的野外实测波谱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受毒害植物波谱曲线出现不同程度的蓝移现象,其在遥感影像的灰度值一般高于背景区植被,灰度值与植物叶中的Co和Cd元素,土壤中的Mn和Sb元素相关性大。研究成果能够为中高植被覆盖区的矿床勘查提供参考依据。(6)通过基于地质和遥感信息对矿床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二叠系和三叠系是研究区内的主要的成矿地层,区内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岩体均有分布,成矿的岩体主要是中生代三叠纪岩体。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形构造边缘、线环构造交叉部位和线性构造交叉点,遥感矿化蚀变信息多分布于矿床外围及附近,对矿床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过综合研究圈定出欠虽-普朗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和羊拉铜矿找矿远景区。

范芳[10](2013)在《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组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展布方向为NNW至近SN。该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洋壳俯冲、陆-弧碰撞和陆内会聚等一系列大地构造事件,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条件,找矿潜力巨大。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处西南三江北段的义敦岛弧褶皱主弧带中段,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是继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夏塞银多金属矿床之后再义敦岛弧带上发现的又一个银多金属大型矿床。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恰斯群、震旦系和古生界,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为巨厚的优地槽沉积建造;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组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展布方向为NNW至近SN。该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洋壳俯冲、陆-弧碰撞和陆内会聚等一系列大地构造事件,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条件,找矿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砂西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该矿床区内赋存岩石、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过程,以及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因提供新的资料,以便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在义敦地区对此类型银矿的找矿、勘探工作。该类矿床与中酸性岩浆岩的侵入作用关系密切,矿区范围内有黑云母花岗岩株和岩瘤,但在矿床内未见岩体出露。由于受外围深部岩体的影,矿床范围内热液蚀变十分发育,矿体受构造破碎带(剪切带)及热液蚀变的控制。通过分析研究,该矿床具有如下特点:(1)砂西银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囊状,主要受切割图姆组地层的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断裂及其交错部位控制,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含少量的方黄铜矿、毒砂、黄铁矿。这些金属矿物的形成与石英的热液流体紧密相关,并且矿物中有代表高温条件下产出的磁黄铁矿,又有低温条件下生成的方铅矿、闪锌矿,这说明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成矿期次。(2)辉长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表明其为板内碱性玄武岩,形成于拉张环境。(3)矿体内石英的稀土元素Ti的分析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低温环境,并且与矿物密切共生的石英与无矿石英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流体作用,无矿石英的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相同的热液作用,而与矿物密切共生的含矿石英却形成于不同的热液作用;矿体内部形成的方解石、萤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且形成方解石与萤石的热液流体不是来源于岩浆热液。赋矿围岩板岩与矿区内出现的辉长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表明后者可能为前者提供了一定的热液流体;矿区内岩石矿物的稀土元素与绒依措岩体稀土元素的对比,总体都呈现右倾,轻稀土分馏程度高,而重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弱,表明绒依错岩体有可能为含矿的热液流体提供运移的驱动力,但并不直接提供成矿元素。(4)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的实验分析表明该矿床成因与热液蚀变及再沉积碳酸盐岩有紧密的联系。(5)矿床的成矿物质的金属来源并非来自绒依措花岗岩体和矿区内的辉长岩,可能部分Pb、Zn元素由赋矿围岩图姆沟组地层提供,形成绒依措岩体和辉长岩的深部岩浆房可能为含矿的热液流体提供运移的驱动力,但并不直接提供成矿元素。前文已述矿区内辉长岩的出现指示了矿区在辉长岩侵位之前曾经受到过大规模的拉张应力的作用,由于拉张应力所产生的张性构造破碎带不仅为深部地壳或地幔的基性岩浆提供了很好的侵位通道,也必然为深部的热液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同时,由于辉长岩是由深部地壳或地幔岩浆侵位形成,因此矿区内部有辉长岩脉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出现说明矿区所在范围的深部应该有大的隐伏基性岩体,出露的辉长岩脉很可能是深部隐伏岩体的岩枝。深部热液流体要发生运移,除了要有运移通道外,还需要运移的动力,形成矿区深部基性岩体的岩浆房正好可以为深部热液流体的运移提供大量的热动力来源。

二、“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及采样概况
2 岩石磁学实验结果
3 岩石热退磁测试结果及分析
4 岩石磁组构实验及相关分析
5 讨论
    5.1 样品剩磁获得年代分析
    5.2 沅麻盆地自早白垩纪以来的旋转变形
    5.3 沅麻盆地的变形过程与周缘构造的关系
6 结论

(2)湘西沅麻盆地白垩纪红层的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周缘构造带构造变形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背景
    2.2 古地磁采样概况
3.实验及分析
    3.1 岩石磁学实验及结果
        3.1.1 沅陵北(qk)剖面
        3.1.2 沅陵(yk)剖面
        3.1.3 吉首(jk)剖面
        3.1.4 麻阳(mk)剖面
    3.2 岩石热退磁测试结果及分析
        3.2.1 沅陵北(qk)剖面
        3.2.2 沅陵(yk)剖面
        3.2.3 吉首(jk)剖面
        3.2.4 麻阳(mk)剖面
    3.3 磁化率各向异性实验及相关分析
        3.3.1 沅陵北(qk)剖面磁组构分析结果
        3.3.2 沅陵(yk)剖面磁组构分析结果
        3.3.3 吉首(jk)剖面磁组构分析结果
        3.3.4 麻阳(mk)剖面磁组构分析结果
4.讨论
    4.1 样品剩磁获得年代分析
        4.1.1 吉首(jk)剖面的剩磁获得年代分析
        4.1.2 麻阳(mk)剖面的剩磁获得年代分析
        4.1.3 沅陵(yk)剖面的剩磁获得年代分析
    4.2 磁组构分析
    4.3 沅麻盆地自早白垩纪以来的旋转变形
    4.4 沅麻盆地的变形过程与周缘构造的关系
        4.4.1 红层盆地旋转量与周缘构造走向变化量间的关系
        4.4.2 川东褶皱带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变形的分析
        4.4.3 川东褶皱带构造运动与沅麻盆地变形之间的关系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弧形断裂构造带的表征、成因机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弧形构造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表征方法
2 弧形构造体系变形与成因机制解译的研究方法
    2.1 弧形构造带变形研究方法
    2.2 构造物理与数值模拟在弧形构造带成因机制解译中的应用
3 弧形构造带形成的控制因素与成因机制
4 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与矿产资源富集的关系
5 结论与展望

(4)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与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1.1 古太平洋俯冲启动:晚三叠世NNE向变形约束
    1.2 古太平洋俯冲带:缝合线、构造转换与前进式俯冲
2 华北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作用迁移
    2.1 华北洋陆过渡带变形
    2.2 华北洋陆过渡带岩浆作用
    2.3 华北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
3 大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作用迁移
    3.1 大华南洋陆过渡带变质变形
    3.2 大华南洋陆过渡带岩浆岩
    3.3 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
4 中生代东亚陆缘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响应
    4.1 东亚大汇聚:多向造山与新超大陆聚合起始
    4.2 东亚成矿大爆发:相关巨量岩浆作用起止
    4.3 东亚陆缘俯冲转换:大规模压扭与张扭走滑
    4.4 东亚巨型地形倒转: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出现
    4.5 华北与大华南燕山期的异同:深部差异构造过程

(5)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地层岩性特征
        2.1.2 地层演化特征
        2.1.3 铅锌矿主要赋矿层位
    2.2 区域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2.4.1 地球物理
        2.4.2 地球化学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铅锌矿床研究
    3.1 董家河式铅锌矿床
        3.1.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1.2 董家河铅锌矿地质特征
        3.1.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1.5 成矿物质来源
        3.1.6 成矿流体特征
    3.2 李梅式铅锌矿床
        3.2.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2.2 渔塘铅锌矿地质特征
        3.2.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2.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2.5 成矿物质来源
        3.2.6 成矿流体特征
    3.3 江家垭式铅锌矿床
        3.3.1 矿床成矿时代及分布特征
        3.3.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3.3 赋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3.4 岩相古地理特征
        3.3.5 成矿物质来源
        3.3.6 成矿流体特征
    3.4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4.1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4.2 区域构造演化对成矿控制作用
    4.3 董家河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3.1 成矿地质环境
        4.3.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3.3 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3.4 董家河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3.5 主要找矿标志
    4.4 李梅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4.1 成矿地质环境
        4.4.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3 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4 李梅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4.5 主要找矿标志
    4.5 江家垭式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
        4.5.1 成矿地质环境
        4.5.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5.3 沉积岩相与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5.4 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4.5.5 江家垭式铅锌矿区域成矿模式
        4.5.6 主要找矿标志
第5章 综合信息特征及预测要素提取
    5.1 重力
        5.1.1 数据处理
        5.1.2 湘西北地区重力异常特征
    5.2 化探
        5.2.1 数据处理
        5.2.2 湘西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
    5.3 遥感
        5.3.1 数据处理
        5.3.2 湘西北地区遥感异常特征
        5.3.4 湘西北地区深大断裂解译
    5.4 自然重砂
第6章 基于GIS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GIS技术应用
        6.1.1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6.1.2 GIS优势
    6.2 数据准备
    6.3 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建立
    6.4 预测单元划分
    6.5 定位预测
        6.5.1 成矿预测方法选择及简介
        6.5.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6 主要远景区评述
    6.7 资源量估算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澜沧三岔河坝子铅锌矿勘查区多元成矿信息融合与定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勘查区交通地理概况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1.4 研究进展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与成矿特征
第3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化特征
第4章 勘查地球化学
    4.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方法
    4.2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分析及异常评价
    4.3 等值线绘制及异常特征
第5章 勘查区遥感地质
    5.1 勘查区-老厂环形构造
    5.2 线性构造
    5.3 色调异常
    5.4 矿化蚀变信息
    5.5 遥感影像线性体定量分析
第6章 多元成矿信息定量预测
    6.1 多元成矿有利信息分析
    6.2 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6.3 靶区定位预测与优选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四川巴塘县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演化
    2.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地球物理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特征
    3.1 岩体分布及岩石学特征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3.3.1 绒衣措花岗岩体
        3.3.2 辉长岩体
    3.4 讨论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砂西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体特征
        4.1.2 矿石学特征
        4.1.3 围岩及蚀变
        4.1.4 成矿期次
第5章 砂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5.1.1 野外地质现象
        5.1.2 样品的采集
        5.1.3 样品分析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测试方法简介
        5.2.2 硫、铅同位素
        5.2.3 碳氧同位素
    5.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3.1 包裹体岩相学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5.3.3 包裹体盐度
        5.3.4 包裹体密度和压力
        5.3.5 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6章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探讨
    6.1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2 矿床的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川西地区夏塞与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进展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岩浆岩
        2.3.2 侵入岩
        2.3.3 变质岩
    2.4 区内构造特征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背景
    3.1 地质特征概况
        3.1.1 夏塞矿床地质概况
        3.1.2 砂西银矿区地质特征
        3.1.3 矿区地质特征对比
    3.2 矿石特征对比
        3.2.1 夏塞矿床矿石特征
        3.2.2 砂西矿床矿石类型
        3.2.3 矿床矿石类型对比
    3.3 热液蚀变类型对比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4.2 样品组成和分析测试
    4.3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3.1 实验分析方法
        4.3.2 主量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4.4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4.1 包裹体实验分析方法
        4.4.2 包裹体特征对比
        4.4.3 均一温度对比
        4.4.4 成矿流体的盐度对比
        4.4.5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对比
    4.5 同位素分析对比
        4.5.1 同位素实验方法
        4.5.2 硫同位素特征对比
        4.5.3 铅同位素特征对比
        4.5.4 碳、氧同位素对比
第5章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5.1 夏塞矿床地质特征
    5.2 砂西矿床地质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西南三江德钦—木里地区铜多金属遥感找矿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光谱特征研究
        1.2.2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研究
        1.2.3 地质构造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1.2.4 遥感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遥感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3.1 遥感数据的选择
        3.1.1 多光谱数据
        3.1.2 高光谱数据
        3.1.3 雷达数据
    3.2 多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LANDSAT 8 数据预处理
        3.2.2 ASTER 数据预处理
        3.2.3 资源三号数据预处理
    3.3 HYPERION 数据预处理
        3.3.1 非正常像元纠正
        3.3.2 大气校正
        3.3.3 几何校正
    3.4 雷达数据预处理
        3.4.1 聚焦处理
        3.4.2 多视处理
        3.4.3 斑点滤波
        3.4.4 地理编码
        3.4.5 辐射定标
第4章 基于遥感技术的线环构造提取与分析
    4.1 影像线性构造与环形构造
        4.1.1 线性构造
        4.1.2 环形构造
    4.2 遥感影像线环构造信息提取
        4.2.1 多光谱影像线环构造信息提取
        4.2.2 雷达数据线环构造信息提取
    4.3 研究区线环构造特征分析
        4.3.1 线性构造特征
        4.3.2 环形构造特征
        4.3.3 线环构造组合特征
第5章 区域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5.1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波谱依据
        5.1.1 地物的光谱机理
        5.1.2 蚀变矿物光谱特征
    5.2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
        5.2.1 波段比值法
        5.2.2 主成分分析法
        5.2.3 光谱角制图法
    5.3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5.3.1 干扰信息的去除
        5.3.2 波段比值法提取蚀变信息
        5.3.3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蚀变信息
        5.3.4 光谱角制图法提取蚀变信息
        5.3.5 基于波谱识别的高光谱矿物填图
第6章 矿产资源遥感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6.1 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基本原理
    6.2 生物地球化学效应遥感特征分析
        6.2.1 波谱特征分析
        6.2.2 图像特征分析
    6.3 研究区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数据采集
        6.3.1 研究区概况
        6.3.2 植物物种和群落结构调查
        6.3.3 植物光谱数据采集
        6.3.4 植物和土样样品采样
    6.4 研究区遥感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6.4.1 矿产资源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波谱特征分析
        6.4.2 矿产资源遥感生物地球化学图像特征分析
第7章 基于多源信息的矿床分布特征分析与找矿预测
    7.1 基于地质信息的矿床分布特征
        7.1.1 矿床在成矿带的分布特征
        7.1.2 矿床在地层的分布特征
        7.1.3 矿床在岩体的分布特征
    7.2 基于遥感信息的矿床分布特征
        7.2.1 线环构造与矿床的组合特征
        7.2.2 蚀变信息与矿床的组合特征
    7.3 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成果与创新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球化学异常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背景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及其与矿化关系
    3.5 成矿期次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实验分析方法
        4.1.1 微量元素实验分析方法
        4.1.2 碳、氧同位素实验分析方法
    4.2 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赋矿围岩板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赋矿围岩板岩微量元素蛛网图
        4.3.2 赋矿围岩板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
    4.4 绒衣措花岗岩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4.5 石英地球化学化学特征
        4.5.1 微量元素特征
        4.5.2 稀土元素特征
    4.6 方解石、萤石地球化学特征
        4.6.1 方解石微量元素特征
        4.6.2 方解石稀土元素特征
        4.6.3 萤石微量元素特征
        4.6.4 萤石稀土元素特征
        4.6.5 方解石、萤石微量元素对比
        4.6.6 方解石、萤石稀土元素对比
    4.7 分析小结
    4.8 方解石中碳、氧同位素研究
    4.9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J]. 王晨旭,仝亚博,杨振宇,杨向东,孙欣欣. 地球物理学报, 2022(01)
  • [2]湘西沅麻盆地白垩纪红层的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周缘构造带构造变形的指示意义[D]. 王晨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弧形断裂构造带的表征、成因机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进展[J]. 何建华,丁文龙,肖子亢,李昂,代鹏,王兴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6)
  • [4]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J].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 科学通报, 2018(16)
  • [5]湘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 李胜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6]澜沧三岔河坝子铅锌矿勘查区多元成矿信息融合与定量预测[D]. 马宏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7]四川巴塘县砂西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D]. 黄方方.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川西地区夏塞与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对比[D]. 田彩霞.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9]西南三江德钦—木里地区铜多金属遥感找矿信息研究[D]. 邓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砂西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D]. 范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三江”弧形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