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中年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镇安县中年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一、镇安县中龄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璇[1](2021)在《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飞播造林树种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丹江上游以油松为主播树种进行了大规模飞播造林,形成了北方地区规模最大、林相最好的飞播林区,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油松飞播林的生长发育,林分结构单一、生产力低、火险等级高、有害生物频发等一系列健康问题逐渐暴露。因此,本研究以丹江上游19年生、23年生、40年生和45年生油松飞播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地形、林龄和密度为主要决定因子设置29块标准地,开展森林健康评价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测定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降维,建立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划分油松飞播林健康等级,对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进行健康评价,探究油松飞播林健康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健康风险,并提出维持其健康的调控建议,以期为丹江上游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油松飞播林健康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活力、结构、土壤、抵抗力4个方面的测定指标中提取出5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建立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主成分是土壤质量和抵抗力指标,第二主成分是综合性指标,第三主成分是林分活力指标,第四主成分是物种多样性指标,第五主成分是养分循环方面指标。(2)通过组间连接法,以各标准地综合指标得分为基础,用平方欧式距离对标准地进行聚类分析,通过R2统计量、半偏R2统计量、伪F值统计量和伪t2统计量辅助判断,将29块标准地聚为4类。并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检验聚类分析结果准确性——聚类结果准确率为100%。根据聚类结果,结合综合健康指数,将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一般健康和不健康4个等级。处于健康状态的林分占比仅为1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林分占比7%;处于一般健康状态的林分最多,占比59%;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林分占比24%,超过八成的油松飞播林处于不健康和一般健康状态,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堪忧。(3)对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出:(1)不同健康等级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处于健康状态的油松飞播林在土壤质量和抵抗力方面仍有不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油松飞播林主要受林分活力、养分循环制约;处于一般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油松飞播林各方面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土壤质量和抵抗力是制约整个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的主要因素。(2)对不同地形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得出:缓坡林分健康状况好于急坡;阴坡林分健康状况好于阳坡;海拔1000~1300 m的林分健康状况较海拔900~1000 m的林分好。(3)对不同林龄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得出:幼龄林健康状况最好。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健康状况也越好。(4)对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出:2000株/hm2以下的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好于2000株/hm2以上林分。(4)根据健康评价和健康分析结果,结合实地调查发现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在土壤肥力、林分抵抗力、林分活力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健康问题。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林内养分循环慢等都是导致土壤肥力差的因素。人为干扰严重、有害生物频发及易发生森林火灾导致林分抵抗力低下。林分密度差异大、年龄结构简单导致林分活力低,植物生长不佳。单一的飞播树种、油松的化感作用都导致油松飞播林物种多样性低。针对上述健康问题,提出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调控建议:(1)经营管理和控制火烧,提高土壤肥力;(2)减少干扰,提高林分抵抗力;(3)抚育管理、调整年龄结构,提高林分活力;(4)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草复合植被,增加物种多样性。

颉洪涛[2](2019)在《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区域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实施三十多年,在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由纯林连载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混交林的整体比例偏低,树种、林种配置缺乏科学依据等,这些都影响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目前对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还显不足。本研究以浙江省4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它们均为12年生基干林带,分别以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落羽杉(Taxodium districhum)、黑杨(Populus nigra)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为主导树种,同时有其它两种树种伴生,同时以林带间同质性无林地为对照,每种林分类型设置6个乔木样方(20 m×30m)和30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林分、植物调查和土壤、植物样品采集,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生长特征以及地力提升、自然更新等生态系统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tem multifunctionality)差异。结果表明:黑杨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最低,这可能与其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在不同样点设置了两种尺度的样方来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黄山栾树混交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此外在试验期间,浙江省遭遇的极端低温天气对试验区内的沿海防护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乌桕(Triadica sebifera)作为实验区光合能力最强的防护林树种,其在受极端低温影响后的恢复能力如何,本研究也进行了相应分析。以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个体生长和林带结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分生长更好,而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带结构更为紧密。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树木存活率、健康率、冠幅、树高、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均显着性高于其它两种林分,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透风系数和疏透度则显着低于其它林分。(2)在地力提升功能方面,混交林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和水分物理特性,而以落羽杉混交林的地力提升效果最好。黑杨混交林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高,而自然含水量最低,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渗透系数(0.29 mm.min-1)大幅度的显着高于其它林分类型。落羽杉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水解性氮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均为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3)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多样性更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更新能力更强。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最高,而落羽杉混交林的草本植物均匀度指数最高。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丰富度最高,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乔木幼苗密度则显着低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各树种中,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幼苗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它树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对于乔木幼苗更新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土壤水解性氮、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的作用较弱。林带的郁闭度、疏透度、透风系数和林带高度多对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起直接的抑制作用,而对密度作用相对较弱。(4)在本文研究的6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中,除养分循环和转化功能外,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其余5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的防风功能和固碳释氧能力最好,落羽杉混交林的土壤保育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对各林分类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量化评估表明,黑杨混交林具有最高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后依次是大叶女贞混交林、落羽杉混交林和黄山栾树混交林,而无林地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着林带疏透度和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物种丰富度也有极其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5)黄山栾树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较低与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有关,入侵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转化循环功能。无论是受到中度还是严重入侵,入侵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指数总是低于未受入侵的样方,但当样方受到中等程度的入侵时,物种多样性降低得最多。土壤碳氮比(C:N)和通气孔隙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全磷的降低都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程度增加有关。土壤盐分含量和湿度均与入侵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冠层覆盖度与入侵严重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6)乌桕防护林(Triadica sebifera)个体生长和光合能力都显着地受到了极端低温的抑制,而且一年后仍没有恢复。与低温受损区的乌桕相比,对照区的幼林和中龄乌桕有更快的高度和胸径生长,幼苗和幼龄乌桕有更大的叶面积和叶片重量,而对中龄乌桕的叶形特征没有显着性影响。同时,极端低温显着降低了各个林龄乌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显着降低了幼龄和中龄乌桕叶片的气孔导度。极端低温还显着降低了幼龄乌桕叶片的蒸腾速率以及幼龄和中龄乌桕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林龄增加,乌桕叶片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和压力降低。受低温影响后,乌桕叶片光合受有效辐射和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减弱(环境因子解释量由73.4%下降到18.6%),而主要受到相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明确了各混交防护林在结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并探究了沿海防护林这一特殊生境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沿海防护林在受到植物入侵和极端低温两种自然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功能响应,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华东地区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结构调整以及实现沿海防护林多功能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

吕宁[3](2016)在《镇安县生物质能源资源量调查》文中提出采取查阅资料和现地调查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镇安县生物质资源量,结果为乔木林、经济林、灌木与竹林、农作物面积分别为28.66万、5.06万、15.73万、4.01万hm2。乔木林地总生物量为1 426.91万t,其中栎类林、硬阔叶林和油松林生物量及其占比分别为1 024.59万t、72.5%,219.79万t、15.5%,102.62万t、7.3%;经济林总生物量27.76万t,其中板栗、核桃、油茶林生物量及其占比分别是15.66万t、56.4%,5.48万t、19.8%,3.44万t、12.4%;灌木林总林生物量为253.39万t,其中黄栌、其他灌木林生物量及其占比分别是29.54万t、11.7%,210.82万t、83.2%;农作物秸秆生产量为每年13.74万t,其中玉米、小麦秸秆量及其占比分别为5.87万t、42.7%,3.59万t、26.2%。全县每年可获得林地生物总量为73.50万t,其中用材林可获得生物量63.23万t,经济林修剪可获得生物量5.47万t,薪炭林轮伐可获得生物量4.80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年可供量6.79万t,其中玉米秸秆2.83万t,小麦秸秆2.59万t。全县生物质能源年可供给量为65.2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5.35万t,林地树枝树干59.85万t。今后应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对中龄次生林间伐改造等措施,提高生物质能源产量和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地健康水平。

张西,贾黎明,张瑜,郑聪慧[4](2015)在《基于FVS的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单木模型构建》文中指出栓皮栎是珍贵的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在全国均有分布,其中秦岭至大别山一带是其核心分布区之一。以秦岭南北坡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镇安县、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设置临时样地并进行调查,利用104块样地数据和150株解析木数据构建基于FVS系统的栓皮栎5类单木核心生长模型,包括胸径-树高模型、冠幅模型、胸径生长量模型、树高生长量模型和材积模型。结果如下:确定栓皮栎胸径-树高模型表达式为H=1.082e(3.245-17.291/DBH+1)+3.56,冠幅模型表达式为CW=0.257+0.244DBH-0.002DBH2,胸径定期(5年)生长量方程为ln(DDS)=-12.669-0.055A-0.004DBH2+0.117SI-39.181ln(DBH)+43.138ln(DBH+1)+0.013sin(SL),树高生长量模型方程表达式为HTG=6.372+0.025Avg H+0.108Domt H+0.008DBH2-0.254SD+0.168SI+0.038 sin(SL)-3.613 ln(DBH),材积模型方程表达式为V=0.338+11.477DBH-11.582DBH0.997·H0.001+0.002DBH·H。通过拟合与计算,确定树皮调整因子值为1.159 2,树冠竞争因子值上限接近450,林分最大密度指数为923株/hm2。对所建各模型进行t检验和残差分布检验,结果均显示拟合效果较好。所建模型以期为秦岭地区栓皮栎林FVS系统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础,为该区域栓皮栎林抚育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张瑜[5](2014)在《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与生长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珍贵的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在全国均有分布,秦岭至大别山一带是其核心分布区之一。本文以秦岭南北坡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04块临时样地数据和150株解析木数据编制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并构建栓皮栎FVS系统单木5类核心生长模型。为秦岭地区栓皮栎林FVS系统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样地数据和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498对树高-年龄数据,选择优势木树高生长与年龄关系的常用数学模型,运用SPSS18.0和ForStat2.0统计软件,进行树高曲线拟合。采用标准差调整法确定的导向曲线式为LgH=-0.0146+0.7438LgA,以35年为基准年龄,2m为指数级距,导出的10-20m共6条地位指数曲线,进而形成秦岭地区栓皮栎林地位指数表。对导向曲线适合性检验、树高理论值与实际值的X2检验、落点检验和树高生长量检验的结果均表明:编制的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可以客观反映该区域栓皮栎林的立地质量。(2)利用临时样地数据和解析木数据,其中90%数据用于建模,剩余10%数据用于模型检验,构建秦岭地区栓皮栎林FVS系统5类核心单木生长模型,各模型方程表达式如下:胸径-树高模型:H=1.082e(3.245-(17.291)/(DBH+1)+3.56)冠幅模型:CW=0.257+0.244DBH-0.002DBH2;胸径生长量模型(大树模型):ln(DDS)=-12.669-0.055A-0.004DBH2-39.1811n(DBH)+0.013sin(SL)+0.117SI+43.1381n(DBH+1)树高生长量模型:HTG=6.372+0.025AvgH+0.108DomtH+0.008DBH2+0.038sin(SL)-3.6131n(DBH)-0.254SD+0.168SI材积模型:V=0.338+11.477DBH+0.002DBH*H-11.582DBH0.997,H0.001;对上述所建各模型进行t检验和残差分布检验,结果均显示拟合效果较好。构建的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和5类FVS系统单木核心生长模型,为该区域栎林经营提供借鉴,为FVS系统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础。

尹盼[6](2013)在《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地在大榭岛(大榭开发区),因历史及特殊地理条件原因,低效林还广为存在,为进一步改善森林景观面貌,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实现建设“生态石化之岛、滨海宜居之城”的目标,迫切需要一套快速更新恢复低效林的改造技术。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大榭岛主要的低效林类型,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及主要树种的生长状况,筛选出低效林改造的适生优势树种,针对大榭岛常见的两种退化森林类型的进行更新改造试验,并总结出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及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14种立地类型,按照优势树种分类法,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榭岛植物群落分成灌丛和灌草丛,次生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个外貌类型,16种群落类型,物种丰富度介于6.0~15.3之间。反映出因特殊地理条件及人为干扰影响相对严重,对物种丰富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采用综合因子分类法把立地类型和群落类型两个分类因子结合起来对大榭岛低效林进行分类并命名。依据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对低效林的评判标准,大榭岛一共划分出16类低效林类型。以次生阔叶林类型分布最广,其次是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选择12种阔叶优势树种进行幼林生长量比较,试验表明,12种树种中,11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仅有苦槠1种在85%以下。5a生湿地松以平均树高4.5m、平均胸径9.45cm的生长量居12种树之首,而苦槠生长最慢(5a生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仅为2.1m及1.05cm)。从阳坡、阴坡造林对比试验来分析,绝大部分树种幼林期在阳坡、阴坡均能生长良好,舟山新木姜子在阴坡生长状况要比阳坡好,小果冬青、枫香、湿地松在阳坡生长优势更明显。总体上看上述树种,只要选择得当,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都可作为更新的先锋树种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4)针对大榭岛主要两种低效林群落类型分别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①对马尾松林(8松2阔)进行疏伐补植改造后林下种植木荷、枫香树种生长良好,6年后树种结构调整为6松4阔,林分郁闭度均达0.8。补植和保留的目的树种快速生长,林分密度大幅提高,蓄积量增加了86.7%,明显高于对照小区的生长速度。改造小区林分的枯落物重量和持水功能明显提高,土壤的贮水功能也大大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显着改善。②对郁闭度0.6左右的麻栎-木荷低效林进行改造后,森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造区麻栎的重要值明显下降,而阔叶树幼树重要值占比快速上升到40%以上。通过在A改造区(不经疏伐抚育)、B改造区(经疏伐抚育,每年控制林分郁闭度在0.4-0.5)对比试验表明,在郁闭度中等的次生阔叶林,也完全可以采用先造后抚的改造方式。但是要选择耐荫树种或者幼苗时期较耐荫的树种,并且在幼苗生长3—5年后及时进行透光疏伐,逐渐伐除上层非目的乔木树种,使更新树种快速生长,演替为新森林群落结构。5)通过本项研究,总结了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与技术要点。

黄炎俊[7](2013)在《木荷次生林楠木导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次生林的经营,一直是林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次生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在林分中导入一些珍贵树种是一种最直接的经营方式。而闽楠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材质优良,且生长速度较慢,经营周期较长,由于以往人类的过度砍伐利用,该树种的天然群落分布已经较为少见。所以在研究地较为常见的木荷次生林中导入珍贵树种楠木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对其导入效果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否能为次生林的改造以及珍贵树种的培育提供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属于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方集体林区次生林抚育间伐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004032)”的部分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在木荷次生林中的不同位置导入了不同规格的闽楠1a生苗木,并分别就苗木规格,导入地林窗面积,全影响圈及固定影响木的压迫力、开敞度、遮蔽指数等因子,分析了各个因子与导入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导入试验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建立关系方程。通过研究发现:(1)在木荷次生林中导入闽楠具有可行性,两次复查的存活率分别为95.38%、90.77%,基本达到导入的需求。1a生闽楠选取地径位于[4.49mm,5.15mm]区间内的苗木为较优的导入规格。(2)林窗面积是楠木导入实验中影响最为显着的因素。在林窗面积较小时,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导入楠木初期的生长越好;在林窗面积位于区间[2.0012,2.3251m2]时,所导入的楠木的初期生长达到较佳状态;当林窗面积大于这个区间时,则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加,导入楠木的初期生长开始下降,甚至出现死亡。(3)对导入效果影响显着的因素是光照强度的大小,表现在结构单元中即开敞度的大小。当林窗面积较小,小于临界区间,或者是小于可能的极值点时,开敞度越大,导入楠木的生长越好;当林窗面积大于临界区间或者这个可能的极值点时,则开敞度越大,导入楠木的生长越差;随着林窗面积的进一步增大,开敞度对导入效果的影响急剧增加,由于光照强度的增加,导入楠木的生长急剧降低。(4)所在林窗结构单元中各影响木的对于导入苗木的压迫也会影响导入的效果,表现在结构单元中即压迫力的大小。压迫力越大,导入楠木的生长越差,影响的程度并不明显。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压迫力对于导入效果的影响更加显着。(5)所在林窗结构单元中各影响木的对于导入苗木的遮蔽程度也会影响导入的效果,表现在结构单元中即遮蔽指数的大小。当林窗面积较小时,导入楠木生长随着遮蔽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其减小的幅度逐渐降低;当林窗面积较大时,则随着遮蔽程度的增加,导入苗木的生长更加。

李勃,德永军,韦勤,王一,王艳兵,包玉泉[8](2013)在《3种密度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兴安盟牛汾台林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样地内选择标准木做树干解析,研究1 312株/hm2、1 552株/hm2、1 632株/hm23种密度林分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差异和林分的蓄积差异。结果表明,三种密度兴安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总生长量在25到30a间差异开始显现,呈现出胸径随密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平均生长量在15a时达最大值;树高总生长量基本相似。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10a时达到最大值;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其差异在15到30a间随树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林分蓄积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经过综合比较得出,1 312株/hm2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

王铁梅[9](2012)在《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密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宜川县铁龙湾林场46龄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下人工油松林系统乔木、灌木及草本、更新幼苗等生长情况及土壤养分效应,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人工油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科、属、种数都呈降低的趋势,不同林分密度下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低密度林分(1875株/hm2)林下科、属、种数目最多。豆科在低密度林下占主导地位,菊科在中密度林分(2125株/hm2)林下占优势位置,蔷薇科在高密度林分(3925株/hm2)林下起优势作用。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D、H)和均匀度指数(Jsw)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油松的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均逐步减小;平均树高和平均枝下高则逐渐增大。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在低密度林分占绝对优势地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随之减小。林下幼苗与幼树数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幼苗数量、幼树的年龄级、高度级及地径级可知,中密度林下幼苗生长已达到稳定更新状态,表现出良好的更新能力。(3)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N含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具有同步性,均表现为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下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全钾在三种林分密度林分下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艳鹏[10](2011)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山西省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内的人工林(刺槐林、白榆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树种、不同密度的林分结构特征和生长特点,对林下植物群落特征、枯落物水文效应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做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次对该区的人工林密度效应进行评价,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高效的人工林密度配置方式和低效低质残次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林木生长特征。在密度相同时,阔叶林的平均胸径大于针叶林。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所有林分直径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密度为475株/hm2的刺槐林、925株/hm2的刺槐林、925株/hm2的白榆林、1600株/hm2的油松林、5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18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不符合Weibull分布,林木直径分布特征数分析结果表明林木直径分布规律性较差,分布曲线均存在偏离正态分布的现象;树高分布主要有单峰或双峰不对称山状分布以及近正态分布。(2)生物多样性。所有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灌木层。针阔混交林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好,其次为刺槐林、油松林,最差的为白榆林、侧柏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草本层可分成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系,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系,赖草(Leymus scalinu)群系,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4个群系;针阔混交林林下物种数量最多,其次是油松林和刺槐林,白榆林生境条件最差;密度相同时,油松—刺槐混交林林下干生物量明显大于其它同密度的林分。(3)枯落物水文效应。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蓄积量的范围为2.36~8.08t/hm2;针阔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大于阔叶林,而阔叶林又好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好于纯林,油松林好于刺槐林、白榆林,最小的为侧柏林;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可以用公式W=klnt+b来拟合,t为时间;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可以用公式V=ktn来拟合,t为浸水时间;流域内各林分类型有效拦蓄水深为0.29~1.22mm;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水文效应要好于纯林。(4)土壤物理性质。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等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维数都比农田小,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白榆林分的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维数大于农田;林地土壤容重较农田均有所降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油松林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都要好于农田,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白榆林、1600株/hm2和1850株/hm2侧柏林、550株/hm2的油松—刺槐混交林孔隙度较差;在刺槐林分中,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都好于农田;在白榆林中,密度为925株/hm2林分持水量最好;油松林、侧柏林持水量好于农田;密度相同时,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好于纯林。在所有林分内,密度为1600株/hm2刺槐林分土壤饱和含水量最大,密度为925株/hm2白榆林分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最高,不同林分土壤涵蓄降水量不同,密度为925株/hm2白榆林分最大,密度为1600株/hm2油松林分有效涵蓄量最大,为383.83mm。(5)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的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性较大;密度相同时,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白榆林,针阔混交林较纯林好;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平均含量,刺槐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侧柏林>白榆林。密度为1600株/hm2的刺槐林分土壤质量最好,密度为875株/hm2油松—刺槐混交林次之;最差的林分为密度为1850株/hm2的白榆。(6)密度效应评价。1600株/hm2的刺槐林分密度效应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密度为875株/hm2的针阔混交林次之;密度为1150株/hm2和1850株/hm2的白榆林与侧柏林密度效应较差;在林分密度相同时,针阔混交林密度效应综合评价指数要好于纯林。

二、镇安县中龄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安县中龄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森林健康研究
        1.2.2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2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
        1.4.3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1.4.4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风险分析及调控建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生物资源
        2.1.7 飞播林
    2.2 研究方法
        2.2.1 健康评价指标测定
        2.2.2 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2.2.3 健康等级划分
第三章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健康评价指标选取
        3.1.1 健康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初选健康评价指标
    3.2 健康评价指标描述
        3.2.1 活力指标
        3.2.2 结构指标
        3.2.3 土壤指标
        3.2.4 抵抗力指标
    3.3 健康评价指标标准化
    3.4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1 健康评价指标筛选
        3.4.2 健康评价指标降维
第四章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
    4.1 健康评价综合指标得分计算
    4.2 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 综合健康指数计算
    4.4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结果
        4.4.1 标准地分类
        4.4.2 健康等级划分
        4.4.3 健康评价结果
第五章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1 不同健康等级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2 不同地形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2.1 不同坡度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2.2 不同坡向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2.3 不同海拔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3 不同林龄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5.4 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健康状况分析
第六章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风险分析及调控
    6.1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风险分析
        6.1.1 土壤肥力
        6.1.2 林分抵抗力
        6.1.3 林分活力
        6.1.4 物种多样性
    6.2 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调控
        6.2.1 经营管理和计划火烧,提高土壤肥力
        6.2.2 减少干扰,提高林分抵抗力
        6.2.3 抚育管理、调整年龄结构,提高林分活力
        6.2.4 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草复合植被,增加物种多样性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7.2.2 健康评价方法
        7.2.3 健康等级划分
        7.2.4 健康风险分析与调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沿海防护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沿海防护林的地力提升功能研究
        1.2.3 沿海防护林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1.2.4 沿海防护林自然更新研究
        1.2.5 沿海防护林对干扰的响应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生长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实验设计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树木生长特征
        2.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带结构特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地力提升功能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3.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
        3.2.3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氮、磷、钾含量
        3.2.4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p H和阳离子交换量
        3.2.5 沿海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自然更新能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草本植物多样性
        4.2.2 不同乔木树种的幼苗更新能力
        4.2.3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乔木幼苗更新差异
        4.2.4 土壤因子对乔木幼苗更新的影响
        4.2.5 林分结构对乔木幼苗更新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
        5.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5.2.3 防护林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入侵对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实验设计
        6.1.3 研究方法
        6.1.4 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入侵程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6.2.2 入侵程度与土壤养分循环与转化的关系
        6.2.3 土壤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6.2.4 入侵严重程度与样点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极端低温对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和背景
        7.1.2 实验设计
        7.1.3 数据处理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低温对树木生长和叶片特征的影响
        7.2.2 低温对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7.2.3 温区和林龄对叶片光合能力的交互作用
        7.2.4 环境因子对乌桕光合作用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基于FVS的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单木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采集方法
        1.2.2 生长模型构建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胸径-树高模型
        2.1.1 模型拟合
        2.1.2 模型检验
    2.2 冠幅模型
    2.3 胸径生长量模型
        2.3.1 自变量选择
        2.3.2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及模型建立
        2.3.3 模型检验
    2.4 树高生长量模型
        2.4.1 自变量确定
        2.4.2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2.4.3 模型建立
        2.4.4 模型检验
    2.5 材积生长量模型
        2.5.1 模型建立
        2.5.2 模型检验
    2.6 栓皮栎树皮调整因子
    2.7 树冠竞争因子
        2.7.1 模型建立
        2.7.2 模型检验
        2.7.3 树冠竞争因子的确定
    2.8 林分密度指数
        2.8.1 栓皮栎林分密度指数的计算
        2.8.2 栓皮栎最大林分密度指数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5)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与生长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1 国外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1.1 单木生长模型
        1.1.2 径阶模型(直径分布模型)
        1.1.3 全林分生长模型
    1.2 国内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2.1 单木生长模型
        1.2.2 径阶模型(直径分布模型)
        1.2.3 其他生长模型
2 研究地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秦岭地区栓皮栎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3.1.2 秦岭地区栓皮栎生长模型的构建
    3.2 研究方法
        3.2.1 技术路线图
        3.2.2 数据采集方法
        3.2.3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
        3.2.4 生长模型构建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
        4.1.1 资料分析
        4.1.2 地位指数曲线方程的选择与拟合
        4.1.3 基准年龄与地位指数级距的计算
        4.1.4 地位指数表编制
        4.1.5 地位指数表的检验
    4.2 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模型
        4.2.1 生长过程拟合
        4.2.2 FVS系统关键自变量的确定
        4.2.2.1 林分平均胸径
        4.2.2.2 林分平均树高
        4.2.2.3 林分优势木树高
        4.2.2.4 林分总断面积
        4.2.2.5 树冠竞争因子
        4.2.2.6 林分密度指数
        4.2.3 生长模型拟合
        4.2.3.1 栓皮栎胸径-树高模型
        4.2.3.2 栓皮栎冠幅模型
        4.2.3.3 栓皮栎胸径生长量模型
        4.2.3.4 栓皮栎树高生长量模型
        4.2.3.5 栓皮栎材积模型
        4.2.3.6 栓皮栎树皮调整因子的计算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概况
        1.4.1 低效林的定义
        1.4.2 低效林的成因研究
        1.4.3 低效林类型划分研究
        1.4.4 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1.4.5 海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2 低效林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状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森林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立地类型划分
        2.2.2 植物群落调查
        2.2.3 低效林类型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
        2.3.2 立地类型及评价
        2.3.3 大榭岛主要群落类型及物种丰富度特征
        2.3.4 低效林类型分析
3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3.1.1 适地适树原则
        3.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3.1.3 经济性原则
        3.1.4 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兼顾的原则
    3.2 试验地点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树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树种生物学特征
        3.3.2 成活率分析
        3.3.3 幼林生长量分析
4 低效林更新改造试验
    4.1 针叶林疏伐补植改造试验
        4.1.1 试验地点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先造后抚改造试验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方法
        4.2.3 调查与分析方法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
    5.1 造林技术
        5.1.1 造林地清理
        5.1.2 造林地整地
        5.1.3 造林方法
        5.1.4 幼林抚育
    5.2 低效林改造技术
        5.2.1 低效林改造树种
        5.2.2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6 主要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相关植物名录

(7)木荷次生林楠木导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楠木栽培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研究现状
        1.2.3 造林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林木竞争强度研究现状
        1.2.5 林隙效应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母岩、土壤
    2.5 森林资源状况
3 楠木的导入实验及研究材料的收集
    3.1 课题来源
    3.2 技术路线 #,9
    3.3 楠木的导入实验
        3.3.1 苗木的选取
        3.3.2 导入地的初步选择
        3.3.3 楠木的导入
    3.4 研究数据的收集
        3.4.1 初期调查
        3.4.2 第一次复查
        3.4.3 第二次复查
4 全影响圈导入效果影响研究
    4.1 影响圈的确定
    4.2 导入楠木总体生长情况分析
        4.2.1 第一次复查结果
        4.2.2 第二次复查结果
    4.3 苗木规格对导入效果的影响
    4.4 林窗面积对导入效果的影响
        4.4.1 林窗面积的计算方法
        4.4.2 林窗面积对导入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4.5 压迫力在导入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4.5.1 压迫指数的计算
        4.5.2 压迫力与地径生长率、生长量关系分析
        4.5.3 不同林窗面积压迫力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4.6 开敞度在导入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4.6.1 开敞度的计算
        4.6.2 开敞度与地径生长率、生长量关系分析
        4.6.3 不同林窗面积开敞度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4.7 遮蔽指数在导入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4.7.1 遮蔽指数的计算方法
        4.7.2 遮蔽指数与地径生长率、生长量关系分析
        4.7.3 不同林窗面积遮蔽指数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4.8 全影响圈因子对导入效果影响
5 固定影响木导入效果影响研究
    5.1 固定影响木的选择
    5.2 四株固定影响木压迫力与导入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5.2.1 压迫力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2.2 五类林窗面积压迫力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2.3 单木最大压迫力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3 四株固定影响木开敞度与导入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5.3.1 开敞度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3.2 五类林窗面积开敞度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4 四株固定影响木遮蔽指数与导入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5.4.1 遮蔽指数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4.2 类林窗面积遮蔽指数与苗木生长关系分析
    5.5 固定影响木因子对导入效果影响
6 楠木导入效果影响函数构建
    6.1 第一类林窗面积关系函数修正
    6.2 第二类林窗面积关系函数修正
    6.3 第三类林窗面积关系函数修正
    6.4 第四类林窗面积关系函数修正
    6.5 第五类林窗面积关系函数修正
    6.6 各林窗面积修正函数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论文创新
    7.2 论文结论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3种密度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胸径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
    3.3 林分密度对标准木材积的影响
    3.4 林分密度对蓄积的影响
4 结论

(9)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密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油松的分布情况
        1.2.2 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
        1.2.3 林分密度对森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1.2.4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1.2.5 林分密度对林下土壤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植被分布概况
        2.1.3 气候概况
        2.1.4 土壤概况
        2.1.5 样地自然特征和采伐历史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样地的设置
        2.4.2 外业调查项目
        2.4.3 内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3.1.1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胸径的影响
        3.1.2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
        3.1.3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冠幅的影响
        3.1.4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枝下高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植被优势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
    3.3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
    3.4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下幼苗更新影响
    3.5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林地的土壤因子影响
        3.5.1 林分密度对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影响
        3.5.2 林分密度人工油松林林地的土壤肥力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研究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
        1.2.3 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文效益研究
        1.2.4 森林土壤恢复效应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状况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试验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标准地设置
        3.2.2 地形因子调查
        3.2.3 植被调查
        3.2.4 生物量的测定
        3.2.5 多样性指数计算
        3.2.6 枯落物调查
        3.2.7 土壤调查
        3.2.8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 不同林分直径分布
        4.1.1 直径结构分布
        4.1.2 林木直径Weibull分布
    4.2 不同林分树高分布
        4.2.1 刺槐林树高分布
        4.2.2 白榆林树高分布
        4.2.3 油松林树高分布
        4.2.4 侧柏林树高分布
        4.2.5 油松—刺槐混交林树高分布
        4.2.6 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
    4.3 林分树高与直径的关系
        4.3.1 树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
        4.3.2 树高曲线方程
    4.4 密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4.5 林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5 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5.1 植物种数量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5.1.1 灌木层
        5.1.2 草木层
    5.2 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
        5.2.1 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差异
        5.2.2 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5.2.3 植物多样性
    5.3 小结
6 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6.1 不同林分的枯落物蓄积量
    6.2 枯落物持水性能
        6.2.1 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
        6.2.2 枯落物持水过程
        6.2.3 枯落物持水速度
    6.3 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作用
    6.4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涵蓄水分功能相关性分析
    6.5 小结
7 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规律
    7.1 分形模型
    7.2 刺槐林分
    7.3 白榆林分
    7.4 油松林分
    7.5 侧柏林分
    7.6 油松—刺槐混交林
    7.7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林分的分形维数
    7.8 小结
8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8.1 不同林分土壤容重的变化
    8.2 不同林分土壤孔隙度
        8.2.1 刺槐林分
        8.2.2 白榆林分
        8.2.3 油松林分
        8.2.4 侧柏林分
        8.2.5 油松—刺槐混交林
        8.2.6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的林分
    8.3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8.4 不同林分林地土壤蓄水能力
    8.5 相关性分析
    8.6 小结
9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9.1 土壤有机质
    9.2 土壤全氮
    9.3 土壤速效氮
    9.4 土壤速效磷
    9.5 土壤速效钾
    9.6 土壤pH值
    9.7 相关性分析
    9.8 土壤质量评价
    9.9 小结
10 林分密度效应综合评价
    10.1 评价方法
        10.1.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10.1.2 评价指标体系
        10.1.3 评价步骤
    10.2 结果与分析
    10.3 小结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植物拉丁名一览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镇安县中龄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丹江上游油松飞播林健康评价研究[D]. 赵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D]. 颉洪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3]镇安县生物质能源资源量调查[J]. 吕宁.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4)
  • [4]基于FVS的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单木模型构建[J]. 张西,贾黎明,张瑜,郑聪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 [5]秦岭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与生长模拟[D]. 张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6]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D]. 尹盼.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5)
  • [7]木荷次生林楠木导入技术研究[D]. 黄炎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8]3种密度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李勃,德永军,韦勤,王一,王艳兵,包玉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9]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密度效应研究[D]. 王铁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10]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 高艳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镇安县中年次生林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