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届财务会计科研奖励工作的说明

关于第三届财务会计科研奖励工作的说明

一、关于第三次金融会计科研评奖工作的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黄昊[1](2020)在《“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把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以HIT MUSIC的形式作为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模块,是否可以更好提高教学对象的体质测试中肺活量指标的成绩。本文分别介绍了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定义、练习模式、生理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内容、实践方法、发展现状;肺活量的定义以及生理意义。本文结合了普通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实际需求和研究价值,设计创新出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为主要练习手段的“HIIT MUSIC”训练法,并将其作体育健康课中的教学模块,以是否可以提升体质测试中的肺活量指标为评价标准,探究其作为教学模块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大力推广的可能性。本篇研究以八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为实验干预手段,以普通高校女生作为实验对象,在中国知网检索了相关的文献,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实验方案和访谈建议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有无“HIIT MUSIC”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唯一的区别,最终测得数据采用Spss21.0对肺活量测试的结果进行处理并分析。最终实验结果:通过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干预(无HIIT Music配合),实验组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测得的肺活量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测得的肺活量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肺活量数据变化的差值与对照组肺活量数据变化的差值相比是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如下: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方式,通过为期8周(2次/周)的实验干预可以提高普通高校女生的肺活量成绩,在结合“HIIT Music”训练法后,实验组肺活量成绩提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单纯HIIT训练的对照组。由本次实验说明:将“HIIT Music”训练法设计创新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有效的提高教学对象的体测肺活量水平,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实践意义,具有推广价值。

涂萍萍[2](2020)在《“双一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和潜心科研的学术型人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储备力量,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关注并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绩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工作绩效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上海市四所“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在借鉴前人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研绩效、个体特征、导师特征和组织特征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自编调查问卷并展开调研。其次,在回收了 458份有效问卷后,采用SPSS 23.0软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和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结合29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访谈,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原因。最后,综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得出以下关键结论:在科研绩效发展现状方面,“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广泛参与了课题项目研究和国内学术会议。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优化,存在着学术会议参与的深度不足、论文发表的数量较少、期刊级别不高等问题。不同年级、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科研绩效中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而不同性别、本科毕业院校的学生在科研绩效中没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科研绩效影响因素方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自身、导师和组织因素对其科研绩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科研绩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目标导向是影响其科研绩效的核心因素。其中,科研兴趣对科研绩效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科研能力和目标导向次之。如果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科研兴趣、掌握扎实的科研能力、树立积极的目标导向,会取得更高的科研绩效。第二,导师因素是提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助推力,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指导质量对科研绩效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后者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学术能力突出的导师,能够承担高水平、高级别、高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发展平台。但是,导师指导是学术能力输出的过程,其输出的频次和质量才是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第三,组织因素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研资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较于学术氛围,科研资源的影响效果更大。优秀人才与优质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为科研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学生、导师、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开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个体、导师和组织的实证模型,拓宽了科研绩效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已有的研究内容。但是,科研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指标无法完全涵盖影响科研绩效的方方面面,样本也未能覆盖相应的导师和所在的高校,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左欣蕾[3](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档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更好地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得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2019年2月22日,在中共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将改革视角深入金融领域,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更加合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提供信用中介的商业银行,本次改革对其提出了比以往更加严苛的要求。为了实现提高金融普惠性、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目标,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习总书记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健康发展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平稳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直指金融领域,扩大改革开放,有效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整合全社会力量,打赢这场金融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稳定进步。本文旨在以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重点分析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业政策导向下的自身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对金融档案的管理并不完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作为业务凭证留存在各部门或档案室保管,没有发挥档案的全部价值。本文通过合理有效开发金融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内部潜在的信息价值,利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技术,构建金融档案开发利用新模式,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朱彦[4](2019)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面临生产投入要素、中间产品价值链低端锁定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双重困境,面临“召回”趋势致使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高端回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分流”对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双向挤压”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之下,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这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指导意见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应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方向,旨在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新时代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约束的发展瓶颈,而且还可以成为引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深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综合运用了归纳与演绎、统计与比较、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和归纳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诠释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验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以中国现实数据为依托,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演进趋势及时序变化特征,并结合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规律,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较高,但存在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三类制造业升级指数的影响均存在较为显着的正向效应,在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制造业总体优化的同时还有助于制造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与制造业内部变革,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异质性;第三,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关系,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负向非线性影响关系;第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五,生产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外溢机制的中介变量,但其在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行业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制造业结构整体升级、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制造业产业内升级三个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机理,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深入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规律,从区域差异、门限特征、空间差异以及外溢机制的中介效应,深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规律和约束机制。

张恭莽[5](2019)在《预期损失模型下商业银行贷款减值计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稳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巴塞尔协议的制约,商业银行要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同时又要满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损失计提行为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特征。这种顺周期的特征可能会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反应了贷款的预期损失或者平均损失,这种损失是债务人发生信用风险而遭受的损失。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是否能够准确的覆盖预期损失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过度计提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盈余和资本的利用效率,计提不足短期内并无太大问题,但是如果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贷款减值损失的集中计提不仅仅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甚至可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17年3月,我国财政部对金融工具22号准则进行修订,采用国际上呼声较高的预期损失模型替代旧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此计提贷款等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全面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IFRS 9。新减值准则考虑了未来12个月或者整个存续期内的现金流量,通过判断信用质量的变化状况以及资产信用风险状况将减值计提过程划分为三阶段,分阶段处理计算金融资产在不同违约风险情况下的预期损失及利息收入。目前我国A+H股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于2018年1月1日起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来进行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新模型较旧模型在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都有较大的变化。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日常交易涉及大量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信贷资产又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超50%,因此贷款减值模型的变化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模拟商业银行某笔贷款未来5年的减值损失计提过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计提的方式,通过研究可以得出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监管要求的,有效缓解了贷款减值计提存在的顺周期问题,前瞻性的贷款减值计提,可以有效反映信用风险的动态变动,更好的帮助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同时提出商业银行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建议。

董博[6](2019)在《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人才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选择研究“人才发展治理”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时代背景: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球人才竞争变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由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薪酬、待遇、平台的比拼,而日益成为全方面、系统性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二是治理理论的出现引发对人才发展路径的反思。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被应用于各类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与此同时,人才发展格局正在改变,政府不再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唯一责任主体,市场经常性在人才配置中出现失灵,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开始参与人才发展事务,人才也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促使我们必须用治理理念去重新审视人才发展问题。人才发展已经踏入治理时代。三是破解人才发展实践难题需要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着国际人才竞争力不足、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面向未来的高端人才开发体系不成熟三大挑战,需要用开放包容的制度、运行高效的模式、科学规范的机制解决,这些都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党管人才体制加速人才发展治理进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指示,体现出丰富的治理思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创新驱动要求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做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部署,为人才发展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人才发展治理开始在更广范围内受到关注。这些重大变革趋势,凸显了人才发展治理的重要性,为人才发展治理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理论上,用治理理论思考人才发展问题,梳理人才发展治理形成脉络、概括人才发展治理特征、提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应然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治理理论的研究范畴。二是在实践上,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系统分析我国人才发展治理案例,概括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尝试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一是通过查阅文献,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确定研究重点,梳理理论基础。二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基础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和对比,从中寻找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规律。三是深入3个省的15个县市的农村、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选择重点人才发展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构建路径。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论共分四章:第一章“人才发展治理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基于对有关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阐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人才、人才发展和人才发展治理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和界定,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整体特征进行初步描述,提出了多中心布局、多层次结构、多关系网络的人才发展治的理想愿景,使研究问题范畴更加精准。第二章“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一是依次剖析对人才发展治理研究有支撑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和治理理论,探讨阐述这些理论对于丰富人才发展治理理论和指导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梳理、回顾、对比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历程,挖掘国外人才发展过程中的治理思想。三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等四个维度,归纳国外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要素特征。最后,对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共性经验进行概括,从中寻求对人才发展治理的规律性认识。第三章“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和理论反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治理孕育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对4个人才发展典型案例和东北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治理目标不明确、治理体制不顺、治理环境不优等实践困境,以及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面临的适应人才自由全面发展需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适应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需要等4方面趋势要求。第四章“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应然构架,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机制构成进行概括。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路径,从夯实运行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完善方式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从人才自身、人才资本和人才事业三者共同发展的视角提出“人才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对“人才”概念研究论述得较多,但对于“人才发展”少有探讨。研究中在对人才发展概念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历史上与“人才发展”内涵相似、使用语境相近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基础上,跳出基于“人才发展”语义层面的理解,提出人才发展是“包括人才自身发展、人才资本增值、人才事业进步在内的诸多公共事务的总和”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准确确定“人才发展治理”的研究范畴。二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等4方面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的特征。通过将人才发展置于治理视角下进行探讨,从人才竞争战略、人才培养开发、人才引进、人才法律法规等4方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概括出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治理方式法制与规范、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等人才发展治理规律性特点。并从操作层面对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等5方面经验做法进行阐述。此前没有学者对人才发展治理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概括。三是用治理理论对中国人才发展实践进行剖析,对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通过案例分析概括了当前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产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基础积累期”“雏形出现期”“格局加快构建期”和“体系形成期”4个阶段。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才争夺战降温”“区域间人才平衡发展”“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4个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单位层面人才发展治理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政府间合作、推动政府角色重塑、公共服务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人才发展实践困境和趋势要求进行了科学判断,对于科学客观判断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状况具有一定意义。四是提出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构建路径。基于对国际和国内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是什么”“怎么办”问题进行阐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概括为以“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为目标,由“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构成的网络化治理,并对建设目标和机制构成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加强监测评估等策略加快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徐立[7](2019)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9年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Genesis区块正式诞生后,比特币的概念逐渐走进了学界和普通大众的认知,并受到了政府监管和投资者的影响,引发了很多关注。自2011年,比特币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慢被接受。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和各个行业认识到它的发展前景,逐渐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公共服务、物联网等诸多行业中。但处于发展阶段的区块链技术,还需要学术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无疑,区块链技术成为目前最具潜力、最为革命性的技术。基于以上背景,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研究为主题,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交代了文章的研究框架,并分析了国内外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现状;并交代了文章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于论文的第二章介绍了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进行了界定,还对区块链相关技术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第三章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现状并结合华夏银行的实例,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情况,包括华夏银行的基本情况、华夏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及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在第四章,总结了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为促进区块链技术在华夏银行更好地应用发展提出对策,以促进区块链技术在华夏银行的应用与发展。

张卫民[8](2019)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研究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系统整理跨学科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出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特点。最后,在分析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之后,给出了实施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业活动更加复杂,创业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筹集资金、怎样注册企业、怎样管理企业、怎样推销产品和怎样依法纳税等,更要不断“生产”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知识,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知识的生产过程,符合“知识生产模式II”。此外,创业家或企业领导角色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企业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和与各种企业成员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经理角色理论和交往实践理论对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对18所样本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分析,依据企业家“个人知识”的特点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探究了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本研究认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为: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创业中心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跨越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来源广泛;以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主,科研为辅;服务对象超越跨学科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二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三是体验式教学法是跨学科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师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二是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三是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基于卡内基大学基本分类法,将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高校分为2类: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和授予本硕学位的教学型学院或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包括:(1)成立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2)多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混合使用,最大化实践效果。(3)发挥创业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主要有:(1)采用相对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普及创业教育。(2)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3)强化第二课堂,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和指导。通过探究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和对中美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和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等问题。由于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这也决定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同时,考夫曼校园计划参与高校的实践经验也给我国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以启示。因此,依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和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张曙光[9](2017)在《大学的“成人”品格》文中提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无疑就是人的养成。但因学生的心智年龄发展的不同,其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大学之前,我们注重对学生的照料与养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向学之心、注重帮助学生在精神与人格上谋求独立、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发展已经成熟,他们需要的是对原理性内容的掌握并将其综合运用,大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从事高深性、精神性的学术研究发展人的智识和培植与他人共处世界的德性形成来彰显大学的“成人”品格。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学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开设适应市场的专业,专业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随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专业教育逐渐占据大学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对人的养成方面的教育逐渐被忽略。具体表现为:大学过分注重市场的需要,脱离了人的价值;大学学科的分离、专业的细化,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的整体发展;大学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将目的外化,偏离了人自身发展的目的;当前绩效主义的评价机制脱离自由教育,使人不能成为人。大学身处这样一个娱乐化、消费主义的社会中,外受制于市场崇拜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内受制于专业主义、职业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威胁,大学逐步脱离其最初的使命,成为职业训练所。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是发展着的我,是不断超越的我,天然地拥有着美与自由,再加上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地掌握单方面知识或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才”的发展与提高,更应注重其“人”的发展,大学更应需要“成人”品格。通过对中西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西方大学的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自由教育还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之道”,它们都将人的养成当成最重要的目的,注重智识与德性的发展,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由人或圣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的“成人”品格就是让学生相信自己拥有着无限的向上发展的潜力,无论是在智识上还是在德性上,都有着无限可能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为此,大学除了延续使人成为人的理念外,还应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处,也即大学应如何“成人”呢?大学的“成人”具体就体现大学的职能上,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内容走向发展人的智识;科研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去,发展其思维能力;社会服务上应“成人”于社会之中;文化传承创新上应“成人”于文明之中;这四种职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才得使大学“成人”得以可能。有了原理上的可能,在具体的管理上,大学应为学生“成人”创造或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大学应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独特性,认识到自由与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概念,为此大学管理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需要有办学理念明确并认为人才是大学主体的观念的校长,需要大学有优良的校风、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人性化的校园建设环境以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课外活动环境,这些都是大学“成人”所必不可缺的。大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要想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就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并要做好,什么是不该做或不应做,大学只有以“成人”为本,才能立定大学之根。

甘肃省金融会计学会[10](2008)在《甘肃省金融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交流会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10月10日,甘肃省金融会计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交流会议。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及各市、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学会各团体会员单位代表,以及来自财政部驻甘肃省财政监察专员办、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甘肃省金融学会、甘肃省钱币学会的专家、代表共181人参加了

二、关于第三次金融会计科研评奖工作的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第三次金融会计科研评奖工作的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强化普通高校女生身体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1.1.3 肺活量指标是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
        1.1.4 通过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干预,是否可以提高普通高校女生体质健康中肺活量成绩
        1.1.5 运用“HIIT Music训练法”对体质测试中肺活量成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
        2.1.2 体质健康测试
        2.1.3 体质健康测试的肺活量成绩
    2.2 国内外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现状
    2.3 国内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体测肺活量的研究现状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3.2.1.2 实验方案
        3.2.1.3 具体实验干预内容
        3.2.1.4 实验数据的采集
        3.2.1.5 实验控制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假设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实验对象对运动强度的主观评价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实验对象身体形态的影响
    4.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对照组女生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4.4 “HIIT Music训练法”对实验对象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差异性分析
    4.6 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变化差值差异性的讨论
        4.6.1 “HIIT Music”训练法可以提高实验对象的练习效率
        4.6.2 对照组的学生在练习中没有达到HIIT的练习强度
        4.6.3 “HITT Music”训练法可以优化教师的工作内容
        4.6.4 “HIIT Music”训练法可以调动实验对象对运动的积极性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研究展望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访谈法提纲--对实验对象练习后的感受访谈
    一、访谈对象条件
    二、访谈目的
    三、访谈提纲

(2)“双一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 统计分析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 “双一流”高校
        (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二) 科研绩效
    二、理论基础
        (一) 工作绩效理论
        (二) 学生投入理论
        (三) 社会认知理论
    三、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个体因素
        (二) 导师因素
        (三) 组织因素
    四、科研绩效评价标准
        (一) 国外科研绩效评价
        (二) 国内科研绩效评价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
    二、研究假设
        (一)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因素与其科研绩效相关
        (二) 导师的学术能力、指导质量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绩效正相关
        (三) 组织的学术氛围、科研资源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绩效正相关
    三、问卷设计
        (一)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 问卷的信度分析
第四章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评价
    一、样本特征
    二、科研绩效的总体情况
        (一) 科研项目情况
        (二) 学术应用情况
        (三) 学术交流情况
    三、科研绩效的差异化分析
        (一) 科研绩效的性别、年级差异及解释
        (二) 科研绩效的生源质量差异及解释
        (三) 科研绩效的学科差异及解释
第五章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 个体因素与科研绩效的相关性
        (二) 导师因素与科研绩效的相关性
        (三) 组织因素与科研绩效的相关性
    二、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 变量关系及解释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参与度高,科研成果质量有待优化
        (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是影响其科研绩效的核心因素
        (三) 导师的指导质量是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关键
        (四) 高校的科研资源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研究建议
        (一)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加强自我管理,依托优质平台促发展
        (二) 导师增强责任意识,重视人才培养
        (三) 高校提供优质科研资源,完善质量评价机制
        (四) 政府保障科研经费投入,落实监管和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首批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
附录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成果
后记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档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与文章结构思路
        0.1.1 相关概念
        0.1.2 文章结构与思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特色
        0.4.2 创新之处
1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需求
    1.1 提高金融普惠性
        1.1.1 普惠金融的内涵
        1.1.2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3 对银行客户群体的影响
    1.2 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1.2.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必然性
        1.2.2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渠道
2 商业银行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的困局
    2.1 经营风险加剧
        2.1.1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2.1.2 改革后面临的新经营风险
    2.2 优质标的难寻
        2.2.1 银行自有资金滞留
        2.2.2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2.3 困局成因分析
        2.3.1 我国信用体系发展不充分
        2.3.2 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
3 商业银行金融档案开发利用模式构建
    3.1 金融档案开发利用的要素构成
        3.1.1 金融档案的开发主体——商业银行
        3.1.2 金融档案开发的信息需求
        3.1.3 金融档案开发的技术环境
        3.1.4 金融档案信息资源
        3.1.5 其他相关主体
    3.2 功能模块
        3.2.1 风险识别
        3.2.2 信用评级
        3.2.3 优质标的发现
        3.2.4 金融产品设计
        3.2.5 利用效果收集
    3.3 运行机制
        3.3.1 信息流转
        3.3.2 人员参与
4 商业银行金融档案的开发利用模式的应用策略
    4.1 扩大金融档案收集范围
        4.1.1 形成者方面
        4.1.2 形成过程方面
    4.2 打造金融档案区块链平台
        4.2.1 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
        4.2.2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档案中的应用
    4.3 强化应用正交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4.3.1 多维度评估企业客户
        4.3.2 应用正交信息发现优质标的
    4.4 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发展
        4.4.1 借助互联网丰富经营模式
        4.4.2 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理
        4.4.3 打造中小微企业信用云平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集聚理论
        2.1.2 产业升级理论
        2.1.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2.2.2 制造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2.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
    2.3 对已有文献的总结性述评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理
    3.1 概念界定
        3.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1.2 制造业升级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机制分析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数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4.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发展水平
        4.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发展水平
    4.2 制造业升级的发展现状
        4.2.1 制造业升级的总体发展水平
        4.2.2 制造业升级的地区发展水平
    4.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实证方法与数据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1.4 单位根检验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全样本分析
        5.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地区差异
        5.2.3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拓展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门限效应
    6.1 研究方法
    6.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进一步拓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7.1 空间相关性分析
        7.1.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7.1.2 空间自相关性的检验
        7.1.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7.2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7.3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外溢机制检验
    8.1 研究方法
    8.2 模型设定
    8.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8.4.2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有效提升基础制度环境支撑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9.2.2 健全和完善市场协调发展机制,助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9.2.3 着力完善外部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
        9.2.4 积极引导制造业服务外包,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9.2.5 因地施策,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地区制造业升级
        9.2.6 促进区域空间集聚发展,拓展两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预期损失模型下商业银行贷款减值计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一)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损失相关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损失准备
        (一)贷款减值损失
        (二)贷款损失准备
    二、贷款减值损失模型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
        (二)预期损失模型
        (三)两模型对比
    三、预期损失模型应用
        (一)对巴塞尔协议借鉴
        (二)相关数据计算
        (三)KMV模型相关数据测算方法
第三章 案例分析
    一、目标公司介绍
    二、相关数据选取
    三、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结果
    四、预期损失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
        (一)未来1-5年违约率的测算结果
        (二)预期无变化下贷款减值具体计提过程
        (三)预期变化下贷款减值具体计提过程
        (四)贷款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析
第四章 商业银行应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
        (一)绩效考核影响实际操作
        (二)对基础数据积累提出更高要求
        (三)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成本
        (四)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商业银行应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议
        (一)加强数据累积和信息共享不断完善减值模型
        (二)完善信用评估系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三)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和侧重相关人才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6)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
    一、人才发展治理核心概念阐释
        (一)人才
        (二)人才发展
        (三)人才发展治理
    二、人才发展治理的理想愿景
        (一)多中心布局
        (二)多层次结构
        (三)多关系网络
第二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
    一、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治理理论
    二、国外人才发展实践历程
        (一)北美及大洋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二)欧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三)亚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四)金砖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三、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要素特征
        (一)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
        (二)治理方式:法治与规范
        (三)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
        (四)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
    四、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经验
        (一)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
        (二)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三)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
        (四)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五)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
第三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与理论反思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基础积累期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 年):雏形出现期
        (三)进入21 世纪后(2000—2012 年):格局加快构建期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现在):体系形成期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人才争夺战降温案例:政府间合作
        (二)区域人才平衡发展案例:政府角色重塑
        (三)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公共服务市场化
        (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案例:多中心治理
    三、人才发展治理的地方实践:以中国东北J省为例
        (一)J省人才发展治理背景及基础
        (二)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历程
        (三)J省人才发展治理成效
        (四)J省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挑战
        (五)J省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思考
    四、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与趋势要求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趋势要求
第四章 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目标
        (一)科学规范
        (二)开放包容
        (三)运行高效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机制构成
        (一)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
        (二)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
        (三)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
        (四)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
    三、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构路径
        (一)夯实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运行基础
        (二)强化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能力建设
        (三)完善中国人才发展治理方式手段
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主要创新
    三、未尽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致谢

(7)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2.1.2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2.2 区块链相关技术理论阐述
        2.2.1 区块链的技术基础
        2.2.2 区块链的分类及特征
        2.2.3 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2.3 小结
3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及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管理现状分析
    3.1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
        3.1.1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优势
        3.1.2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3.1.3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运用
    3.2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现状
        3.2.1 华夏银行简介
        3.2.2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
        3.2.3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现状
    3.3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案例分析
        3.3.1 华夏银行与星贝云链、腾讯联合竞入供应链金融
        3.3.2 华夏银行“链通雄安-区块链-供应链”成功落地雄安新区
    3.4 小结
4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4.1 华夏银行区块链技术层面的问题
        4.1.1 效率低下且耗能巨大
        4.1.2 存储成本过高
        4.1.3 交易不可撤销及隐私泄露
        4.1.4 数据伪造和篡改
    4.2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监管问题
        4.2.1 金融监管尚未完善
        4.2.2 现有金融监管的错位和分离
        4.2.3 华夏银行业内规范化程度较低
    4.3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4.3.1 行业风险高
        4.3.2 授信对象范围窄
        4.3.3 现有业务水平较低
5 促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5.1 政策支持
    5.2 创新支持
    5.3 资金支持
    5.4 风控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跨学科
        (二)跨学科教育
        (三)创业教育
        (四)跨学科创业教育
    三、文献综述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三)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界定
        (一)本研究中的创业教育“跨学科”界定为跨出商科之外
        (二)本研究中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限定在创业学术教育领域
    六、创新之处
        (一)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第一章 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业者
    一、成功企业家的知识生产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模式
        (二)“知识生产模式II”
        (三)成功的企业家的知识生产模式
    二、成功的企业家的交往
        (一)企业家的角色
        (二)企业家的交往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章 考夫曼校园计划(KCI)
    一、考夫曼基金会概况
    二、考夫曼校园计划
        (一)背景与理念
        (二)资助与管理
        (三)活动与影响
    三、考夫曼校园计划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一)罗切斯特大学的创业学术项目
        (二)维克森林大学的本科创业教育
        (三)霍华德大学的本科创业辅修和证书项目
        (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创业辅修与创业主修项目
        (五)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六)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
        (七)伊利偌伊大学-香槟分校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十)普渡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
        (十一)雪城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十三)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的学科方向创业教育
        (十四)鲍德温华莱士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五)伍斯特学院的创业指导
        (十六)希拉姆学院的“创业住宿学习社区”
        (十七)伊利湖学院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十八)欧柏林学院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第三章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模式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实践
    二、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一)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的实践
    三、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一)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内涵
        (二)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实践
第四章 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跨学科创业中心
    一、跨学科创业中心:一种跨学科学术组织
    二、跨学科创业中心基本特征
    三、KCI校园计划高校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情况
    四、案例:罗切斯特大学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
        (一)中心概况
        (二)跨学科的组织架构
        (三)跨学科的创业教师队伍
        (四)跨学科的创业学术项目
第五章 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一)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基本特征
    三、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策略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步骤
    四、案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艺术创业课程”开发
        (一)艺术创业课程规划
        (二)艺术创业课程标准研制
        (三)艺术创业教材编写与实施
第六章 :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跨学科创业师资的现实需求
        (一)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兴起
        (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和课程数量不断增加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跨学科创业教师的需要
    二、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一)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二)创业学学科教师的胜任力
        (三)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四、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二)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三)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第七章 :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KCI高校分类
        (一)卡内基基金会的教育使命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三)2018版卡内基基本分类法
        (四)基于卡内基基本分类法的KCI高校分类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视角下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特点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
        (二)教学型学院的办学特点
    三、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二)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第八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第二课堂为主的起步阶段(1997—2001)
        (二)创业学科化倾向的建设阶段(2002—2011)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2—至今)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一)创业教育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二)所有大学生必须接受创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需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四)创业教育仍然以第二课堂为主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
        (四)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一)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
        (二)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
        (三)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KCI高校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附录二 :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附录三 :罗切斯特大学和伊利偌伊大学创业师资学术背景和创业情况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大学的“成人”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大学“成人”的内涵诠释
    第一节 大学“成人”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学“成人”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大学“成人”的已有研究及本文研究视角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成人”的迷失
    第一节 偏向成“才”的大学教育
        一、成才教育的意涵及理论基础
        二、大学成才教育的提出及合理性
    第二节 成才教育的背后:专业教育造就技艺人
        一、成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二、专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过度的专业教育,忽略了人的整全发展
    第三节 超越成“才”教育,“成人”之整全
        一、大学“成人”与教育的“五大公理”
        二、大学“成人”的现实需求
        三、超越成“才”教育,走向大学的“成人”
第三章 大学“成人”的理念——基于历史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回顾
        一、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古典自由教育
        二、自由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中国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理念
        二、“成人”理念在现当代大学中的艰难前行
    第三节 回归大学“成人”的自由教育
        一、自由是“成人”的出发点与保障
        二、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
        三、塑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学“成人”课程
第四章 大学“成人”的原理:基于大学职能的探究
    第一节 教学何以“成人”
        一、偏离教师本职的教学
        二、何为卓越的教学
        三、卓越教学的“成人”路径
    第二节 科研如何“成人”
        一、科学研究的之能确立及演变
        二、大学应开展何种科研
        三、科研的“成人”体现
        小结
    第三节 社会服务:“成人”于社会之中
        一、“威斯康星理念”与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二、社会服务的“成人”体现
    第四节 文化传承:“成人”于文明之中
        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溯源及确立
        二、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大学文化“成人”的途径
第五章 大学“成人”的管理
    第一节 大学的独特性与大学管理
        一、大学的独特性
        二、自由与科学:大学的一体两翼
    第二节 以“成人”为中心的大学管理原则
        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二、优先的原则
        三、学术自由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管理如何走向“成人”——基于“神性”管理的探究
        一、大学校长的清晰、明确、好的办学理念
        二、建设优良的校风
        三、大学环境的培育
结语:以“成人”为本,,立定大学之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关于第三次金融会计科研评奖工作的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D]. 黄昊.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2]“双一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涂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档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D]. 左欣蕾. 辽宁大学, 2020(01)
  • [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朱彦. 西北大学, 2019(04)
  • [5]预期损失模型下商业银行贷款减值计提研究[D]. 张恭莽. 河南大学, 2019(01)
  • [6]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 董博. 吉林大学, 2019(10)
  • [7]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D]. 徐立. 云南大学, 2019(03)
  • [8]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D]. 张卫民. 苏州大学, 2019(06)
  • [9]大学的“成人”品格[D]. 张曙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甘肃省金融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交流会召开[J]. 甘肃省金融会计学会. 金融会计, 2008(12)

标签:;  ;  ;  ;  ;  

关于第三届财务会计科研奖励工作的说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