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农业携手服务农村生活

教育与农业携手服务农村生活

一、教育农业携手 服务乡村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毛圣铭[1](2021)在《蒲江县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设计与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

成文静[2](2021)在《快手平台“三农”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吕佳丽[3](2021)在《体验视角下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子杰[4](2021)在《基于三权视角的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桂林龙虎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权分置”土地制度,但随着城乡统筹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两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农村因为农民的流失,出现大量空心村闲置土地,导致乡村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现今新型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政策在国家层面颁出,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对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基于此,本文在三权视角下对乡村发展问题进行探索,结合“三权分置”政策实行的背景,研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并寻找土地流转与乡村空间改变的联系,进而提出相关乡村规划方法策略。首先,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对三权内涵进行剖析,分析了三权的历史演变过程,并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三权分置”对乡村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分析了三权分置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多种角度逐一展开分析研究。在乡村生产方面探索了三权分置下的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对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规模以及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并总结变化对乡村生产空间的优化。在乡村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民生活的改变,对比分析了放活土地经营权前后农民经济收益、社会身份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引发农民对乡村生活空间的新需求。在生态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权分置”与“三权分置”下各种经营主体对土地的意识变化进而形成的对农村土地的生态影响改变。然后,基于“三权分置”对乡村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生产上谋划农业产业体系包括产业发展定位、农业经营主体及规模选择、多样化产业规划以及生产空间的规划;生活上统筹乡村人居空间规划包括乡村规模与等级构建、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生活圈与配套设施的建立;生态上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之美。最后,以桂林龙虎村为例,结合龙虎村自身条件与现存问题,将上述理论规划策略和方法运用于乡村规划中加以实证。为乡村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完善我国目前基于三权视角下乡村规划研究的内容,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与乡村的振兴。

余顺利[5](2021)在《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内容,实施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其中文化艺术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源泉,在乡村景观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以艺术独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景观建设中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作为探索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新模式,成为实现乡村社会、人文、生态、风貌修复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文化精神不断缺失、乡村面临转型和复兴的背景下,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为纽带介入乡村振兴,探索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为乡村传统文化复兴和乡土空间再造提供多元化的启示,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和现象的综合表现。论文从艺术介入的视角,对乡村景观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论文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为研究对象,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乡村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剖析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艺术导入型、艺术入驻型、艺术合作型等模式对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最大化变异原则选取了设计丰收项目、碧山计划、郝堂村、西河村、许村计划等不同区域、不同艺术介入方式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对其中实践的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影响因素,提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并通过对瑶里镇绕南村的设计实践,对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进行应用。论文探索研究了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为乡村风貌塑造和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路径和方法,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及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增加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村民认同感及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洛桑卓玛[6](2021)在《“我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呈现 ——基于滇西北香格里拉村庄色勒克那的田野考察》文中认为在媒介和信息发达的时代,少数民族乡村生活也因为媒介发生新的变化,网络将人们的真实生活不断媒介化,各类社交媒体不断闯入人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微信、抖音等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每天占用着人们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没办法离开这些网络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是社交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信息平台,人际交往、社群交流,甚至是网络购物,这些网络社交平台都在时刻影响着大家的生活。乡村生活也是同样如此,在这样迅速的媒介化背景下,选择滇西北香格里拉的藏族村庄,研究村民门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的关系,看媒介如何呈现乡村日常生活,看村民们如何利用媒介展现自我,呈现生活。本文以我者的角度,看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村民生活,去发现媒介与人们的关系。研究认为,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让村民的公共生活得到充实,个体呈现自我的方式是新颖的,通过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利用网络传播。日常生活成为可视的媒介生活,同时个体还可以去了解和观看别人的生活。在网络上传播的同类人群越多,就会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这样,在网络上得到传播,并形成属于本民族的网络民族文化传播。微信群的使用,让村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同时产生虚拟网络公共空间,可以同时分享信息,村落治理有了新方法。新媒体的渗透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村民们也可以很快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同时甚或日常也要依赖新媒体,乡村建设也离不开新媒体的促进。

张钧[7](2021)在《基于社区营造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更新研究》文中认为乡村聚落空间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寄托着村民的情感。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传统农耕文明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已无法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的需要,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动着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调整与重构,虽然现阶段对乡村聚落的更新研究十分活跃,但同时乡村聚落的发展问题也越发凸显,部分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乡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使得乡村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本文就探索一条能够在提高乡村生产生活同时延续乡村传统风貌的发展道路展开研究。本文尝试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更新研究。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的建设机制,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认同。从空间类型上界定,社区与乡村聚落在都是人类群居的基本空间单元,社区营造基于社会生活的空间逻辑的研究方法,“营造”非“建造”,它是以人为核心的空间塑造,在新时期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不仅能够针对乡村聚落物质形态的改造,还能对非物质形态进行更新,例如提取传统乡村特色文化,提升村民自身对乡村的认同感,激发村民建设乡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为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基于此,笔者通过对社区营造的相关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社区营造的理念与具体的内容,重点分析国内外现有的优秀案例,提炼出案例的核心观点和营造角度,尝试提出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更新的内容和原则,并从四个维度研究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

苏彤彤[8](2021)在《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西大庄科村地处延庆北侧山区,现存的民居建筑多建于90年代,究其建筑的文保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西大庄科村村民世代的建设和改造中,其现有民居建筑继承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建筑风貌和传统建造技艺,而且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说,西大庄科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北方山地乡村的风貌特色,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不甚广泛,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西大庄科村的民居建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置甚至损毁,传统建筑风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北京延庆区筹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事件性契机下,周边地区的硬件设施和软性资源等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提升,西大庄科村由于紧邻冬奥会延庆赛区,将在冬奥延庆赛区需承担使游客在游览或者住宿中能够进入到乡村生活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和精神,进一步认知乡村,向世界展示中国北方山地乡村特色的任务。为抓住冬奥会这一历史性机遇,西大庄科村的改造提升势在必行。为避免大多数乡村“推倒重建”的悲剧,笔者尝试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升改造,如何协调好新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的整体建筑风貌、组织好赛时和赛后的村庄功能以及建筑结构等问题,成为设计的重点。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建筑改造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案例的分析总结,分析归纳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的现状问题,从整体规划、建筑单体改造设计两个方面提出西大庄科村提升改造的设计方案。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这篇论文写作前期的准备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并阐释了相关的概念和国内乡村改造工作的发展史与其历程,介绍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常见改造方法总结部分。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提升改造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通过归纳总结了国内相关实践案例,总结出国内乡村提升改造常见的改造手法,以期为后续研究的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为分析西大庄科村现有的调研结果和冬奥会这个契机给西大庄科村带来的影响。从西大庄科村现有建筑风貌、功能、建筑结构等方面入手,总结出现有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冬奥会延庆赛区规划对西大庄科村提出的要求,对西大庄科村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力争在规划设计时能够把握全局,趋利避害。第四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文本的具体对策提出部分。基于前文对西大庄科村的调研分析,从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两个角度提出西大庄科村提升改造的对策。第四章规划层面主要是提出西大庄科村的提升定位和目标、改造策略以及具体的提升改造对策;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原有建筑和新建建筑从建筑外立面、建筑内部空间功能和建筑结构三个方面,提出西大庄科村建筑单体改造对策。第五个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结论。

张雪蓉,王秋桐[9](2021)在《乡村振兴,呼唤活的乡村教育》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乡村的凋敝。陶行知敏锐看到中国乡村教育脱离乡村生活,走错了路。他提出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的主张,并认为活的乡村教育应与农业携手,与银行、科学、卫生等充分联络。陶行知改造乡村教育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思考当下的乡村教育出路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

周树伟[10](2021)在《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市常乐村村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景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逐渐凋敝,地处乡村的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以及乡村旅游兴起,乡村农业文化和景观建设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各级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乡村地区,且二者互为依存,因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与乡村建设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政府积极重视京西稻的保护利用工作,在建档立案的同时,拟结合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京西稻主产区之一的常乐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强劲的农业生产与京西稻品牌农业文旅有机结合、风景优美的新农村,让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与常乐村焕发新的生机。本文综合运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园林美学以及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等知识,以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把京西稻主产区之一的常乐村为研究对象,对常乐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常乐村产业发展以及特色文化塑造等需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种植面积较少、保护宣传力度不足、农耕稻作技术后继乏人等情况,政府虽已在积极开发并保护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但仍然存在保护机制不健全、具体保护开发策略缺失以及文旅产业薄弱等问题。此外,作为京西稻主要种植区之一的常乐村在村庄环境与风貌、景观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特色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较为滞后。2、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概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现状与成就,并从乡村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塑造、现代化技术应用以及景观营造四个方面讨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机制保护、活态多元保护、宣传保护、多方参与保护等保护方法。3、通过对我国新时期乡村景观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前文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四大原则和四个方面策略。四大原则即村田一体的统筹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乡土与文明交融原则和以农文本的造景原则;四个方面策略分别为:(1)保护与重塑村庄整体的景观格局。(2)特色品牌的塑造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3)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农业景观风貌。(4)注重乡村景观风貌的提升,合理规划丰富的活动空间。4、通过日本里山里海地区乡村复兴、南京溧水郭兴村、无锡田园东方、昆山计家墩理想村等四个案例,探索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田景观设计以及乡村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常乐村场地现状,确定了“新乡土,新生活”的规划理念,对常乐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四个方面策略:(1)在总体格局上要注重常乐村的村水林田景观格局延续以及生态景观保护。(2)保护与开发方面,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农业产业进行有效保护,然后有序引导其它产业进入,村民参与共建共享,培育产业发展空间。(3)在文化塑造方面,注重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及品牌塑造,景观建设中注重常乐特色文化的表达与融入。(4)在景观建设方面,立足于三农发展,围绕生产来拓展景观和建设景观,通过景观节点的塑造,提升常乐村的景观风貌。5、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结合常乐村的实际现状,在常乐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形成以下规划成果:通过景观资源整合以及产业发展需要,规划了农业湿地公园、京西稻栽培示范区、农耕体验区、林下经济产业区、电商物流园区及居住片区等功能区,明确了“一轴一心两带五园”的景观结构;并对村庄的标识系统、建筑风貌整治、植物景观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给出了具体规划,形成集农业生产、田园观光、种植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乡村生活。

二、教育农业携手 服务乡村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农业携手 服务乡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三权视角的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桂林龙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辨析及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研究进展
    2.2 国外研究进展
    2.3 相关理论
第3章 “三权分置”对乡村的影响
    3.1 三权的内涵及“三权分置”的功能
    3.2 三权分置对乡村“生产”的影响
    3.3 三权分置对乡村“生活”的影响
    3.4 三权分置对乡村“生态”的影响
第4章 基于“三权分置”影响的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4.1 “三权”视角下乡村规划策略方法构建思路框架
    4.2 “生产”——谋划农业产业体系
    4.3 “生活”——统筹乡村人居空间规划
    4.4 “生态”——保护文化生态释放乡村之美
第5章 乡村规划实践--以桂林龙虎村规划为例
    5.1 规划背景概况
    5.2 基于三权视角下的龙虎村现状条件分析
    5.3 基于三权视角下的龙虎村乡村规划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索引
附录B 图片索引
个人简历
致谢

(5)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
        1.1.2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兴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艺术
        2.1.2 艺术介入
        2.1.3 景观
        2.1.4 乡村景观
    2.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2.1 艺术介入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区域景观规划理论
        2.2.4 内生式发展理论
        2.2.5 乡村旅游学理论
    2.3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特征
        2.3.1 乡村景观的构成
        2.3.2 乡村景观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与分析
    3.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历程
        3.1.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兴起
        3.1.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
    3.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模式及实践分析
        3.2.1 艺术导入型
        3.2.2 艺术入驻型
        3.2.3 艺术合作型
    3.3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实践的作用与成效
        3.3.1 乡村文化景观得到保护与传承
        3.3.2 乡村人文资源得到转化
        3.3.3 重塑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生活
        3.3.4 激活乡村活力
        3.3.5 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3.3.6 提升村民审美意识与美化乡村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案例调研分析
    4.1 调研对象确定及调研过程
        4.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1.2 实地调研内容
    4.2 调研案例与分析
        4.2.1 农业景观的艺术化与产业拓展案例——设计丰收项目
        4.2.2 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案例——碧山计划
        4.2.3 村貌美化与基础设施改善案例—郝堂村
        4.2.4 建筑改造与功能拓展——西河村
        4.2.5 艺术节庆的引入案例——许村计划
    4.3 问卷调查与分析
        4.3.1 村民问卷调查及分析
        4.3.2 专家问卷调查分析
    4.4 乡村景观存在问题及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借鉴
        4.4.1 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问题
        4.4.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借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分析
    5.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基因形态构成
        5.1.1 乡村自然景观
        5.1.2 乡村农业生产景观
        5.1.3 乡村聚落景观
        5.1.4 乡村文化景观
    5.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艺术家具有的乡土知识因素
        5.2.2 乡村历史文化因素
        5.2.3 乡村场所特征因素
        5.2.4 乡村自然景观要素
        5.2.5 村民参与度因素
        5.2.6 “人群”需求因素
    5.3 艺术形式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
        5.3.1 绘画艺术
        5.3.2 雕塑艺术
        5.3.3 大地艺术
        5.3.4 装置艺术
        5.3.5 多媒体艺术
    5.4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
        5.4.1 人—艺术激发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5.4.2 文—艺术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5.4.3 地—艺术表达地方美学
        5.4.4 产—艺术发展乡村核心产业
        5.4.5 景—艺术创造并激活乡村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
    6.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原则
        6.1.1 在地性原则
        6.1.2 生态保护性原则
        6.1.3 参与互动性原则
        6.1.4 文化乡土性原则
        6.1.5 新旧共生性原则
    6.2 乡村自然景观的艺术介入
        6.2.1 乡村大地艺术景观表达
        6.2.2 乡村水系景观感知
        6.2.3 乡村植物景观展现
        6.2.4 乡村夜晚景观打造
    6.3 农业生产景观的艺术引入
        6.3.1 农田艺术景观的呈现
        6.3.2 农作物创意景观小品搭建
        6.3.3 农用器具乡土氛围营造
    6.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再造与延伸
        6.4.1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规划
        6.4.2 乡村建筑空间景观的再造
        6.4.3 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构建
        6.4.4 乡村绿道空间景观改造
        6.4.5 乡土小品景观的艺术介入
    6.5 乡村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创新
        6.5.1 乡土文化记忆的挖掘与修复
        6.5.2 乡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辐射
        6.5.3 乡土文化的艺术化活态展示
    6.6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机制创新
        6.6.1 加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管理
        6.6.2 强化村民的主体性及乡村景观保护意识
        6.6.3 促进艺术家、乡村及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
        6.6.4 制定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细则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践探索
    7.1 瑶里镇绕南村概况
    7.2 绕南村前期调研
        7.2.1 乡土资源调研分析
        7.2.2 村民调研访谈分析
    7.3 瑶里镇绕南村现存问题分析
        7.3.1 民俗文化的流失
        7.3.2 建筑的年久失修
        7.3.3 景观的缺失
    7.4 艺术介入绕南村景观建设具体策略分析
        7.4.1 自然景观的艺术介入
        7.4.2 聚落景观的艺术介入
        7.4.3 文化景观的艺术介入
        7.4.4 机制创新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绕南村民访谈提纲

(6)“我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呈现 ——基于滇西北香格里拉村庄色勒克那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媒介化社会研究概况
        (二)少数民族媒介使用研究
        (三)媒介与乡村社会研究概况
        (四)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的体现研究概况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色勒克那村落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归属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民族文化
        四、生产生活
第二章 媒介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及表现
        一、乡村社会的媒介化进程
        二、个性化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展现
        三、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二节 日常生活和无孔不入的媒介
        一、传统农业生活与现代农业生活
        二、劳动时的线上牵绊
        三、消费习惯大变样——网购魔力诱人
        四、与人共享的家庭生活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与人生仪礼的碰撞
        一、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仪礼
        二、仪礼的媒介化
第三章 媒介化的社会交往与自我呈现
    第一节 媒介使用习惯对自我的反映
    第二节 自我媒介形象建构
        一、美颜里的理想容貌——表演的体现
        二、呈现内容的花哨性
    第三节 婚纱照流行与视觉传播
        一、婚纱照——媒介新仪式的形成
        二、婚纱照内部元素及视觉传播
    第四节 新媒体与社会生活
        一、节日的媒介呈现
        二、社会生活与媒介
    第五节 精神生活的媒介呈现
        一、媒介与日常娱乐活动
        二、信仰的媒介呈现
第四章 媒介与乡村公共空间
    第一节 乡村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一、村集体及公共空间
        二、乡村生活以及乡村公共事件
    第二节 乡村公共空间与媒介
        一、从“挨家挨户”到“足不出户”
        二、村落事务在线
        三、妇女群,妇女建
    第三节 乡村政治生活媒介化
        一、村落政治传播与新媒体
        二、乡村治理与社交媒介的融合
    第四节 公共媒介与乡村社会生活——疫情期间无接触式乡村生活
结语
    一、日常生活媒介化是必然结果
    二、个体的媒介呈现特点
    三、乡村生活不断依赖媒介
    四、网络媒体对人的其他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者名单
附录二:访谈内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基于社区营造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和市场驱动下的乡村转型发展
        1.1.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在乡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1.3 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更新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视角:社区营造
        2.1.1 社区营造的起源与发展
        2.1.2 社区营造的内容与目的
        2.1.3 社区营造的特征
        2.1.4 中国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的区别
        2.1.5 国内外社区营造相关的案例研究
    2.2 对象: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2.2.1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2.2.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
        2.2.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转变
    2.3 支撑:相关的基础理论
        2.3.1 “社会—空间”理论
        2.3.2 有机更新理论
        2.3.3 内生性发展理论
3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可行性
    3.1 社区营造与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共同的发展角度
        3.1.1 文化角度—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平衡
        3.1.2 社会角度—社会关系与空间形态相辅相成
        3.1.3 经济角度—共同推动乡村多元化产业模式
    3.2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更新内容
    3.3 社区营造理念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更新原则
        3.3.1 整体性原则
        3.3.2 村民主导原则
        3.3.3 在地性原则
        3.3.4 空间复合原则
        3.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6 总结
    3.4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更新的意义
4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更新策略
    4.1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在区域层面的营造策略
        4.1.1 以“文”为核心的区域特色定位
        4.1.2 区域内各村落的功能定位
        4.1.3 区域内的动线组织
        4.1.5 保留乡村特有的生态景观格局
    4.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在村域层面的营造策略
        4.2.1 规划村域内各空间尺度
        4.2.2 村域内各类空间组团及组团演进
        4.2.3 营造居住空间、文化空间、产业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4.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在建筑空间环境层面的营造策略
        4.3.1 营造具有社区活力的特色街巷空间
        4.3.2 乡村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
        4.3.3 营造多元的乡村公共空间
    4.4 基于“人”的视角展开
        4.4.1 营造过程中引导村民自建
        4.4.2 完善乡村配套服务设施
        4.4.3 整体梳理道路系统与交通
    4.5 营造策略总结
5 实践研究-涂家垴镇花园村空间形态更新
    5.1 花园村现状
        5.1.1 花园村概况
        5.1.2 花园村的物质空间形态
        5.1.3 花园村的非物质空间形态
    5.2 花园村的项目诉求与营造角度
        5.2.1 基于社区营造的项目诉求
        5.2.2 社区营造下问题分析以及更新内容
        5.2.3 花园村空间形态的营造角度
    5.3 花园村物质空间形态更新策略
        5.3.1 基于社区营造的聚落空间规划
        5.3.2 营造“多组团”的聚落空间格局
        5.3.3 空间功能上满足村民社区活动需求
        5.3.4 以风貌协调为核心的建筑空间营造
        5.3.5 社区化的公共空间营造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冬奥会的举办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1.1.2 国家政策对乡村改造的引导
        1.1.3 乡村改造提升和乡村旅游的热潮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乡村改造发展历程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乡村改造提升发展历程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改造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国内外现有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乡村整体改造提升规划的常见方法
        2.2.1 村庄风貌塑造
        2.2.2 村庄功能的更新
        2.2.3 交通流线的组织
        2.2.4 景观环境及品质的营造
        2.2.5 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改善
    2.3 国内乡村建筑单体改造提升的常见方法
        2.3.1 建筑风貌的塑造
        2.3.2 内部空间的更新
        2.3.3 建筑结构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现状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大庄科村概况
        3.1.1 村落区位和地形地貌
        3.1.2 村域范围和道路交通
        3.1.3 村落肌理和院落形态
        3.1.4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3.1.5 人口状态和产业结构
    3.2 西大庄科村建筑现状分析
        3.2.1 建筑风貌
        3.2.2 建筑质量
        3.2.3 建筑空间
        3.2.4 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3.2.5 建筑保护利用价值评估
    3.3 当地传统建筑特色借鉴
        3.3.1 传统建筑语言分析
        3.3.2 传统建筑材料
        3.3.3 传统建筑色彩
        3.3.4 传统结构形式
    3.4 冬奥会影响下的上位规划和改造要求
        3.4.1 延庆赛区场馆规划
        3.4.2 赛时和赛后的规划定位
        3.4.3 冬奥会对西大庄科村的要求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整体改造提升规划
    4.1 提升定位和提升目标
        4.1.1 提升定位
        4.1.2 提升目标
    4.2 设计策略
        4.2.1 设计策略构建逻辑
        4.2.2 设计策略
    4.3 整体规划改造对策
        4.3.1 乡村风貌塑造
        4.3.2 功能分区设计
        4.3.3 交通流线设计
        4.3.4 节点空间设计
        4.3.5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的建筑单体改造提升对策
    5.1 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
        5.1.1 建筑立面整体改造
        5.1.2 建筑立面材料的运用
        5.1.3 建筑立面色彩的选择
    5.2 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改造设计
        5.2.1 特色民宿区建筑
        5.2.2 居民安置区建筑
        5.2.3 冰雪产业区建筑
    5.3 建筑结构的改造设计
        5.3.1 建筑承重结构
        5.3.2 建筑围护结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乡村振兴,呼唤活的乡村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传统乡村教育脱离乡村实际生活需求
二、乡村建设需要活的乡村教育
三、建设活的乡村教育,需要各方面协同用力
结语

(10)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市常乐村村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发展迎来新机遇
        1.1.2 乡村发展面临新要求
        1.1.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乡村景观规划中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证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技术问题探讨
    2.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关研究
        2.1.1 农业文化遗产解析
        2.1.2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2.1.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2.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问题探讨
        2.2.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2.2.2 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塑造
        2.2.3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2.2.4 农业文化遗产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2.3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概述
        2.3.1 京西稻形成历史
        2.3.2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独特性及其价值
    2.4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
        2.4.2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问题
    2.5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方法探讨
        2.5.1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探讨
        2.5.2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法措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3.1 新时期我国乡村景观发展概述
        3.1.1 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
        3.1.2 新时期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状况
        3.1.3 新时期我国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3.2.1 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3.2.2 规划设计原则
        3.2.3 规划设计策略
第四章 相关案例研究
    4.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本能登半岛里山里海地区时代复兴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简介
        4.1.3 举措亮点
        4.1.4 经验借鉴
    4.2 稻田景观规划——南京溧水郭兴村景观规划设计
        4.2.1 项目背景
        4.2.2 案例简介
        4.2.3 设计亮点
        4.2.4 经验借鉴
    4.3 田园综合体——无锡阳山田园东方综合体规划设计
        4.3.1 项目背景
        4.3.2 案例简介
        4.3.3 设计亮点
        4.3.4 经验借鉴
    4.4 乡村振兴——昆山计家墩理想村振兴计划
        4.4.1 项目背景
        4.4.2 案例简介
        4.4.3 设计亮点
        4.4.4 经验借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常乐村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上位规划
        5.1.2 村庄现状调查
    5.2 常乐村SWOT分析
        5.2.1 常乐村的优势(Strength)分析
        5.2.2 常乐村的劣势(Weakness)分析
        5.2.3 常乐村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2.4 常乐村的挑战(Threat)分析
    5.3 设计总纲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理念
        5.3.3 规划策略
    5.4 常乐村景观规划设计成果
        5.4.1 总体规划设计
        5.4.2 分区景观设计
        5.4.3 景观结构分析
        5.4.4 交通流线分析
        5.4.5 景观节点分析
    5.5 专项设计
        5.5.1 景观风貌整治措施
        5.5.2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策略
        5.5.3 植物景观规划
        5.5.4 产业策划
        5.5.5 标识系统设计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教育农业携手 服务乡村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蒲江县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设计与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D]. 毛圣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快手平台“三农”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 成文静.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3]体验视角下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吕佳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基于三权视角的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桂林龙虎村为例[D]. 陈子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D]. 余顺利.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我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呈现 ——基于滇西北香格里拉村庄色勒克那的田野考察[D]. 洛桑卓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社区营造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更新研究[D]. 张钧.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8]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D]. 苏彤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9]乡村振兴,呼唤活的乡村教育[J]. 张雪蓉,王秋桐. 生活教育, 2021(05)
  • [10]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市常乐村村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D]. 周树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教育与农业携手服务农村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