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现代化需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产业现代化需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一、产业现代化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军[1](2020)在《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领导下,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治制度,采用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外动力,在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协调发展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以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新理念”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理论指导。具体来说,协调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导向、布局转向密切联系,这是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实践和价值逻辑。从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客观制约因素突破缓慢问题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确立和具体工作的规划,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我们必须牢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并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用大局观念认识和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区域城乡、物质精神等重要环节中体现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综合运用协调发展理念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几方面的关系。最后,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落实协调发展的具体工作要求,才能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石德强[2](2015)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制造业又是全球化石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压力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各国制造业企业逐渐由原本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而转为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于是,众多学者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模式这一概念。目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嵌入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我国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虽然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低碳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落后,造成我国制造业长期难以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碳锁定而向高附加价值环节跃升。由此可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提升低碳技术水平,构建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实现低碳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可续发展将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于我国制造业实现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影响。在此之前,本文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和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依据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影响的概念模型。根据所构建的概念模型,为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各个假设进行检验,进而通过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对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要素的影响。最后,依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构建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为我国如何有效的利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增强全球价值链嵌入在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理论依据的政策建议。

田艳丽[3](2014)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产业集聚成为当代的主流经济形式,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演。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正面临着资源供给和需求条件的恶化,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产业将眼光放在了资源丰富、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中西部地区。恰逢中共中央关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地位政策的确立,河南省做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理所当然的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河南省在探索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课题时,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成为了河南省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是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同时,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与兄弟省市的竞争等诸多问题。建设产业集聚区,创造相应的产业集聚条件,提高河南省自身的产业集聚能力,才能使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以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理论作为支撑,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影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因素。而后,利用灰色关联和多元回归实证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从而初步探索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升级路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分六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继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对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的阐述。分别对产业集聚的理论内涵及形成阶段、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产业转移的理论内涵及动因、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阐述。第三章主要是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及区位状况入手,建立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产业集聚度指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制造业集聚状况进行分析,继而分析了河南省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对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承接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集聚之间的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第五章在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六章是本文分析结果的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何侍昌,李乾德,卢萍[4](2013)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有必要构建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拟由3层、6类、36个具体指标组成。2005年以来,涪陵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1年和2012年则达到了3个多百分点。如果未来10年的前5年每年能够提高3个百分点,后5年每年能够提高2个百分点,届时实现度可达91%左右。但毕竟2012年现代化综合实现度才71.97,而就一些单项指标来看,不仅差距大,而且提高难度大。因此,加快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既要坚定信心,又不可盲目乐观,必须确定跨越式发展总战略,突出六个重点,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毛阳海,陈朴[5](2013)在《谈谈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与路径》文中指出西藏"适度的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主要定位为可持续的、适度的、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在西藏这样的后发展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短缺的地区,推进工业化不宜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和路径,应更加注意环境资源的适应性,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根据国外工业化的启示和西藏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以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信息化;注重科技进行和创新;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对外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作用等是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可选择的路径。

李莅[6](2010)在《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文中研究指明技术跨越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深层次的技术跨越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在解释并指导一国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方面,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技术跨越,构建产业技术跨越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刻画了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及其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现象,论证了技术跨越主体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积累过程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并归纳和比较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论文沿着产业技术跨越客体—主体—环境的分层研究与讨论,在企业与产业两个层面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后发国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知识与市场资源,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完善本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跨越模式的基本观点。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是后续各章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里探寻技术跨越思想的来源;其次,对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传统及现代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回顾,有利于从理论发展角度理清思路;再次,界定了产业技术跨越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赶超以及技术跨越;接着,利用前沿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对技术跨越的类型进行辨析;最后,对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全球价值链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后发国企业既是全球价值链企业网络中的成员,更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本章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产生动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分析当代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所处的国际分工背景;其次,从企业视角解构全球价值链,包括网络成员、网络结构、网络驱动力、网络治理方面的分析。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是全球价值链知识传递产生的核心概念,从关联的含义、关联的分类以及关联实现途径方面逐层展开。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对后发国产生的影响,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目标冲突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基于技术跨越实现条件的文献回顾基础上,构建了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的菱形理论结构,并据此提出后续论文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作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客体研究部分,本章从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知识与人才要素着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体,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技术扩散的渠道以及实现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引入一个评价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的计量模型。第五章,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与能力积累是后发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前提和基础,本章是对技术跨越主体的研究。首先从概念上从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结构等概念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跨越和技术跨越能力的概念作了界定,同时设计了一个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本章阐述了后发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对于技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接着利用加工贸易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具体嵌入方式,分析阶段性知识边界以及知识传递机制和技术扩散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类型以及实现方式,分析全球价值链具体嵌入过程对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积累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本章作为技术跨越的环境研究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对国内市场需求、产业链完整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探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环境因素。首先从技术的环境属性、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从概念层面阐述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对于该国技术能力积累的意义;其次,从产业链、技术链到产业技术链的系列概念相关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链整合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备条件。最后,提出构建有利于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网络模式。第七章,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本章通过对韩国CDMA产业以及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技术跨越的实现需要得到政府扶持、技术标准确立、国内产业价值链完整性构建等结论。第八章,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本章旨在归纳总结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每种模式的含义、实现形式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技术跨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在前面各章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后续研究指出方向。

王纯青[7](2010)在《仙桃城市规划及其建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仙桃地处汉水之南,是江汉平原上发展最快的县级市之一。该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了仙桃城市的历史变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仙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征以及武汉城市圈带给仙桃的机遇和仙天潜城镇组团的意义。并通过对其它相关城市的研究,提出了沿江城市“近江→临江→跨江”的规划发展模式,指明了沿江城市的发展趋势及仙桃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文总体论述结构分为三部分,即仙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第一部分(第二章节)介绍了仙桃的城市地理以及历史沿革,分别从接受上级城市辐射和城市规划与河流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仙桃城市历史变迁的原因,并总结了沿江城市近江发展到临江发展的模式,即仙桃的“过去”。第二部分(第三、四章节)分析并总结了仙桃1952年以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根据仙桃自身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的特点,结合政治、经济及社会变革对仙桃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进行历史分期,详细考察了各个时期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建设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考察总结并归纳了仙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探讨了仙桃的城市格局、空间结构、产业特色以及城市文化,即仙桃的“现在”。第三部分(第五、六章节)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展望了仙桃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发展,分析了仙天潜组团的意义并提出了仙桃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跨江发展,即仙桃的“未来”。通过对以上三部分的分析与探讨,该文最后(第七章节)总结了沿江城市“近江→临江→跨江”的全过程,并指出了城市规划的良好发展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与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相统一的基础上。

伍学贵[8](2008)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实现跨越式发展》文中提出分析了益阳市当前工业化所处水平以及与全国、全省的差距,针对益阳市工业现状,探讨了加快益阳市工业化进程的问题。

朱峰[9](2008)在《新疆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带动民族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自主发展能力,实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沙湾县位于新疆天山北坡中段,是新疆东联西出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地缘优势明显,是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县市之一,境内的金沟河镇、东湾镇、西戈壁镇、博尔通古乡、博尔通古牧场、牛圈子牧场等乡镇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民族乡镇。近年来,沙湾县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对新疆乃至整个西部民族地区都有一定启发和借鉴。对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途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做出评析,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和经验,以此为沙湾县以及以沙湾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市带动民族乡镇快速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农牧民增收和经济转型提供便利,对民族地区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在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借鉴了地缘经济学有关理论方法,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沙湾县地缘优势的具体表现和各民族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沙湾县地缘优势的主要表现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政策优势、地缘科技和人才优势等方面。沙湾县民族乡镇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主导作用有待提高;城镇化发展缓慢;工业经济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沙湾县民族乡镇发展之所以落后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因此,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带动民族经济发展必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刘天平[10](2007)在《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防重地和生态重地,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极其不发达的地区,西藏现有的产业发展又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如何选择和发展西藏产业经济,如何培育和壮大西藏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选择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比较充分掌握资料和一定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与定量分析为辅等方法,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为基本理论依据,以特色产业理论——西藏产业选择分析——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障碍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为本论文的基本框架。首先对特色产业理论进行一定的探索,为西藏发展特色产业做理论准备;其次通过对西藏目前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西藏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及发展优势;最后指出西藏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机遇,提出其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本文认为,西藏大规模发展产业是绝对不可行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才是西藏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这是符合西藏实际的、符合资源禀赋特征的、符合社会发育程度的、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实现西藏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西藏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必须根据西藏区情,在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发展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结构体系,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富民强业之路。为此,本文提出,西藏特色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是拉萨、林芝、日喀则和山南一市三地区,重点特色产业是农牧业及其加工业、旅游业、藏医药业和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建筑业也是其发展方向。战略措施主要是实行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市场主体;加大科研科技投入,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架设坚实的桥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保障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现代化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业现代化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节 协调发展理念
        一、协调发展的理论渊源
        二、协调发展的含义
        三、协调发展理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问题
    第一节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二、思想引导和转变观念
        三、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显着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力明显且持续增强
        二、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不断完善
        三、对外贸易与交流合作全面展开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困境与新的要求
        一、制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突破缓慢
        二、发展中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共存
        三、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求
第三章 协调发展理念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和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价值密切联系
        一、相同的价值关怀:“以人民为中心”
        二、统一的内在要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一致的价值目标:发展的整体和谐
    第二节 为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发展导向
        一、把握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形势
        二、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三、指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
    第三节 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布局转向
        一、发展维度上由单一到多元化
        二、开放层次上多领域全面深化
        三、发展策略上更加明确具体化
第四章 协调发展理念下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协调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内容
        一、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
        二、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
        三、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
        四、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协调
    第二节 协调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关系
        一、发展目标上系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二、发展要求上高速度与高质量的关系
        三、发展动力上内生性与外援性的关系
        四、发展模式上常规与非常规性的关系
    第三节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解放思想,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二、把握导向,全面科学统筹规划
        三、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协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2)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全球价值链与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研究
    2.1 全球价值链与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内涵分析
        2.1.1 全球价值链内涵
        2.1.2 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内涵
    2.2 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相关分析
        2.2.1 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2.2.2 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2.2.3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影响效应
        2.3.1 经济效应
        2.3.2 生态效应
        2.3.3 社会效应
    2.4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实施动因
        2.4.1 技术差距
        2.4.2 要素禀赋
        2.4.3 技术能力
        2.4.4 政府政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影响概念模型与假设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影响概念模型
        3.1.1 概念模型提出的理论依据
        3.1.2 概念模型的构建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影响的研究假设
        3.2.1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低碳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的研究假设
        3.2.2 低碳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假设
        3.2.3 低碳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影响检验分析
    4.1 变量的测量与数据收集
        4.1.1 全球价值链嵌入变量的测量
        4.1.2 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变量的测量
        4.1.3 数据的收集
    4.2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及假设检验
        4.2.1 测量模型分析
        4.2.2 结构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4.3 实证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构建与政策建议
    5.1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构建
        5.1.1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碳技术跨越模式
        5.1.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碳制度跨越模式
        5.1.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碳资本跨越模式
    5.2 促进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实现的政策建议
        5.2.1 提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
        5.2.2 增强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潜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内涵
    2.1 产业集聚理论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1.2 产业集聚的动因
        2.1.3 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
    2.2 产业集聚区理论
        2.2.1 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2.2.2 产业集聚区的成因
    2.3 产业转移理论
        2.3.1 产业转移的概念
        2.3.2 产业转移的动因
    2.4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相互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背景及动因
        3.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背景
        3.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因
    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3.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度分析
        3.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分析方法选取
        3.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指标体系设计
        3.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宏观产业集聚分析
        3.3.5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中观产业集聚分析
        3.3.6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微观产业集聚分析
        3.3.7 基本结论
    3.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现有产业状况
        3.4.2 科技发展状况
        3.4.3 交通运输状况
        3.4.4 体制机制因素
        3.4.5 人力资源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影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4.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
        4.1.3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4.1.4 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2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4.2.1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集聚的影响
        4.2.2 承接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集聚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4.2.3 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与对策
    5.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5.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5.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与发展路径
    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5.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原始积累阶段的对策建议
        5.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全面发展阶段的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河南省工业区位商和产业集聚度
附录2 回归模型所用原始数据

(4)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意义
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 设置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依据
        1. 国际指标体系。
        2. 国内研究的成果。
        3. 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二) 设置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原则
        1. 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
        2. 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
        3. 一致性和独立性原则。
        4. 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
        5. 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
    (三) 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
        1. 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及其说明。
        2. 指标的含义及目标值设定的依据。
        3. 现代化大城市监测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法
    (一) 单指标评价方法
        1. 正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2. 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3. 区间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二) 综合评价指数的合成方法
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实现程度分析
    (一) 2012年现代化建设进程总体实现71.97%
    (二) 各项指标实现程度呈现的特点分析
        1. 现代化推进程度不断加快。
        2. 六个方面实现程度有快有慢。
        3. 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4. 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得到群众的肯定, 满意度较高。
五、对未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实现趋势的预测
六、推进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的建议
    (一) 克服两种倾向, 实施跨越式发展总战略
    (二) 突出六个重点
        1. 以“打造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为重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
        2. 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 以建设“双百”现代化大城市为重点, 推进新型城市化。
        4. 以建设公共服务高地为重点, 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
        5. 以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 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6. 以培育新涪陵人为重点, 促进人的现代化。
    (三) 构筑三大保障体系
        1. 夯实基础保障体系。
        2. 培育动力保障体系。
        3. 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6)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及简要述评
        二、国内研究状况与简要述评
        三、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的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
        二、依附论和依附发展论
    第二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雁行模式及其理论拓展
        五、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新发展
    第三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概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产业技术跨越的涵义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类型与关键要素
        一、前沿生产函数与技术效率
        二、效率增进型与技术创新型技术跨越的含义
        三、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全球价值链的内涵
        二、分工的内涵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网络
        一、网络成员
        二、网络结构
        三、网络驱动力
        四、网络治理
    第三节 企业网络中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联
        一、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关联的含义
        二、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关联的分类
        三、关联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后发国的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冲突与和谐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效应
        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
        四、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陷阱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理论分析框架
        一、产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三、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的分析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
    第一节 技术跨越要素条件中的知识与人才
        一、知识要素与技术知识的主要类型
        二、人才要素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主体——跨国公司
        一、技术扩散的程度
        二、扩散技术的适用性
        三、东道国获得技术的成本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
        一、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要特点
        二、技术来源方的推动
        三、技术接受方的拉动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渠道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三、技术贸易与技术产品贸易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层面的影响
        二、企业层面的影响
        三、技术层面的影响
        四、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计量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第一节 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跨越
        一、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
        二、企业技术跨越与技术跨越能力
    第二节 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一、技术学习的含义
        二、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三、全球价值链中企业间的知识传递方式
        四、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企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一、全球价值链类型对企业技术进步效应的比较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企业技术跨越的相关性
        三、嵌入与自主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跨越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中国企业技术跨越的典型案例研究
        一、振华港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创新
        二、华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
        三、万向集团的技术跨越
        四、案例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
    第一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及构成
        一、技术的环境属性
        二、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
        三、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
    第二节 产业链、技术链及产业技术链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链的定义
        二、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
        三、技术链的界定
        四、产业技术链的含义
        五、产业技术链整合的意义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对技术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技术链整合的障碍
        二、国内市场需求成长的困境
    第四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破解技术生态环境构建障碍的政府与市场功能
        二、技术生态网络模式构建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
    第一节 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
        一、全球移动通信产业技术标准
        二、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历史回顾
        三、成功技术跨越的原因分析
        四、全球价值链中CDMA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案例启示
    第二节 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
        一、全球软件产业分工及技术发展现状
        二、印度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路径
        三、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四、全球价值链中印度软件产业现状分析
        五、案例启示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产业技术跨越基本模式
    第一节 基于技术源获取途径的分类
        一、技术源的获取
        二、技术引进模式
        三、技术并购模式
        四、技术合作模式
        五、自主创新模式
    第二节 基于跨越主体的分类
        一、熊彼特假说与跨越主体
        二、大企业模式
        三、中小企业模式
        四、跨国公司模式
    第三节 基于技术跨越外部驱动力的分类
        一、理论依据
        二、市场主导模式
        三、政府主导模式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模式选择
        一、后发国家实施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选择
        二、产业技术模式与技术跨越模式选择
        三、产业技术跨越模式的组合性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7)仙桃城市规划及其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和本课题相关的资料研究现状分析
        1.4.1 和仙桃相关的文献资料
        1.4.2 城市规划理论及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1.4.3 沿江城市的发展过程研究
        1.4.4 武汉城市圈及城镇组团方面文献
第2章 仙桃的城市地理及历史环境变迁
    2.1 仙桃的城市地理
        2.1.1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2.2 历史沿革
        2.2.1 仙桃市历史沿革
        2.2.2 仙桃城区历史沿革
    2.3 仙桃城市的历史环境变迁
        2.3.1 接受上级城市辐射的需求
        2.3.2 城市规划发展与河流的关系
    2.4 小结
第3章 仙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3.1 仙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
    3.2 城镇建设的起步时期(1952-1985)
        3.2.1 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设
        3.2.2 仙桃镇的发展建设
    3.3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1986-2002)
        3.3.1 新型小城市的迅速崛起(1986-1992)
        3.3.2 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稳健发展(1993-2002)
    3.4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2003-2007)
        3.4.1 江汉平原中部中心城市的形成
        3.4.2 广域规划"大字型"结构布局
        3.4.3 "四轴四心五区"的城区结构
        3.4.4 便捷化的城市内外交通
        3.4.5 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3.4.6 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3.4.7 《仙桃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实施效果
    3.5 小结
第4章 仙桃城市规划的特征与文化
    4.1 "北汉江、南水乡"的园林城
        4.1.1 "江河湖城、五带环绕"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
        4.1.2 "北汉江、南水乡"城市格局的确立
        4.1.3 城市公园与广场
    4.2 "网格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4.2.1 分片区多核心组群式规划
        4.2.2 "一轴一环三横七纵"的城市交通
    4.3 "轻结构、外向型"的产业特色
        4.3.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4.3.2 "马太效应"已经形成
        4.3.3 生产能力快速形成
    4.4 高效完善的流通体系
    4.5 文体兴市
        4.5.1 体育建设——体操之乡
        4.5.2 文化建设——状元之乡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协调与武汉城市圈
    5.1 武汉城市圈之宏图
        5.1.1 总体战略定位与目标
        5.1.2 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
    5.2 武汉城市圈中的仙桃
        5.2.1 主体功能分区
        5.2.2 城市圈圈层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5.2.3 城市圈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职能分工
        5.2.4 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
        5.2.5 工业布局空间结构
    5.3 新时期仙桃的城市发展战略
        5.3.1 加速城南新区建设
        5.3.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5.3.3 做好对外交通衔接
    5.4 小结
第6章 仙天潜城镇组团与仙桃的跨江发展
    6.1 仙天潜城镇组团的建设意义
        6.1.1 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结构优化
        6.1.2 有利于建设西翼轻工业中心
        6.1.3 有利于强化仙桃的中心辐射地位
    6.2 仙天潜城镇组团一体化对策与建议
    6.3 仙桃主城区的跨江发展
        6.3.1 城市跨江发展的动力机制
        6.3.2 仙桃城市影响腹地分析
        6.3.3 仙桃跨江发展的优势
        6.3.4 仙桃跨江发展的基础条件及保障手段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沿江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形态
        7.1.1 城市"近江→临江→跨江"的规划发展模式
        7.1.2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城市规划发展
    7.2 行政区划与城市跨江发展
    7.3 小结
论文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9)新疆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带动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沙湾县县情与少数民族乡镇发展概况
    一、沙湾县经济发展概况
        (一)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二) 人口概况
        (三) 资源概况
        (四) 沙湾县经济发展概况
    二、沙湾县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概况
        (一) 沙湾县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概述
        (二) 沙湾县各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
第三章 沙湾县地缘优势分析
    一、地处天山北坡的区位优势
    二、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
    三、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融合优势
    四、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优势
    五、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势
    六、优先发展与重点支持的政策优势
第四章 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现状
    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一)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二) 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 发展农村行业协会组织,推动市场化进程
        (四) 农牧科技推广提高民族经济的科技含量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源优势转化
        (一) 围绕优势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 依托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优势资源转化
        (三) 招商引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特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 沙湾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二) 依托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
        (三)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
        (四) 大力推进环准格尔北道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四、中心城镇崛起有力带动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动了少数民族乡镇的经济发展
        (二) 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现代化
        (三) 少数民族乡镇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快
第五章 沙湾县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沙湾县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地缘优势的发挥
        (二)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三)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二、沙湾县发展民族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拓宽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渠道
        (二) 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工业
        (三)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
        (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对特色产业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特色产业理论探索
    一、特色产业的理论渊源
    二、特色产业的内涵
    三、特色产业同其它产业的比较
    四、特色产业的特征
    五、特色产业的类型
    六、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章 西藏产业选择分析
    一、西藏产业现状
    二、西藏产业特点
    三、西藏产业问题
    四、西藏产业选择分析
第三章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优势
    第一节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西藏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障碍
    第二节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特殊的治藏政策:更优惠、更特殊
        二、中央和省市的支援: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
        三、资源优势:量多质优
        四、边境区位优势:边境线长、边境国多
第四章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第一节 战略意义与战略机遇
        一、战略意义
        二、战略机遇
    第二节 战略原则、内容和重点
        一、战略原则
        二、战略内容
        三、战略重点
第五章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实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二、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四、加大科研、科技投入力度
    五、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七、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产业现代化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D]. 李亚军. 江苏大学, 2020(05)
  • [2]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低碳技术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D]. 石德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3]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田艳丽. 郑州大学, 2014(06)
  • [4]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 何侍昌,李乾德,卢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5]谈谈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与路径[J]. 毛阳海,陈朴. 西藏研究, 2013(04)
  • [6]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 李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5)
  • [7]仙桃城市规划及其建设发展研究[D]. 王纯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1)
  • [8]加快工业化进程 实现跨越式发展[J]. 伍学贵.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21)
  • [9]新疆沙湾县依托地缘优势带动民族经济发展研究[D]. 朱峰.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10]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天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产业现代化需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