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剪纸刺绣工艺考察实录

水族剪纸刺绣工艺考察实录

一、水族剪纸及刺绣工艺调查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晋铭[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侗绣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唐雪娟[2](2021)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教材中所出现的情境大多是关于城市生活的,对于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陌生,造成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严重脱节,使得所学理论与社会经验之间难以建立联系。因此,建立民俗数学文化与学校数学之间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情景化与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民俗数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现有的研究也大多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涉及将民俗数学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首先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并综合通过文献法、实地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来探索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花腰彝族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主要有哪些?第二,花腰彝族民俗数学如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即融入方式是什么?第三,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如何?研究获得的结论:(1)花腰彝族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主要有:花腰彝族服饰中图案的对称、平移;花腰彝族服饰上的几何图形及图案纹样的构成;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花腰彝族民俗活动中数字和圆的应用;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2)本研究采用的融入方式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教育的四种方式,即: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使用时根据融入内容的性质恰当选择,其中“花腰彝族服饰中的几何图形”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是复制式,“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也是复制式,“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是复制式、重构式、顺应式。(3)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学生方面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感兴趣,在课上学生的表现较为自信,注意力很集中。但有部分学生在课上仍不够专注,经访谈得知是老师讲解的内容多且语速快;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上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觉得上这个课很有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上的内容考试考不到,上这个课没意义;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很轻松,并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期待再上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难理解,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很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的效果:大多数教师认为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因自身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理解还不够透彻,知识储备也不够,要将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还非常困难。尽管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会给教师增加工作量,但大部分教师认为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愿意去尝试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认为通过本次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后,让他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根据研究的结论,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思考:(1)开发关于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2)开展关于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3)融入教学的内容和素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王琼[3](2021)在《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提升全体国民教育水平道路上需要攻克的重点项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使用的数学课程资源与其文化背景相脱离,成为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183篇开发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的相关文献和141个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现状如何;(2)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如何;(3)如何有效地开发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数学课程资源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的结论主要为:(1)目前基于民族文化挖掘数学元素的少数民族已有25个,还有30个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进入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待开发的民族较多,此外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相关文献数量与民族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较低。(2)1993-2020年开发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的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3)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较少。相比于开发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数量,只有15个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开发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10个民族只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却没有将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编写为教学案例用于教学实践。(4)民族文化中已开发的数学元素所依托的文化体裁较为单一,这也是导致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文化体裁较为单一的原因之一。民族文化中已开发的数学元素和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都主要以服饰、建筑这两类物质文化为载体,大多局限在外显性的物质文化中,忽视了精神文化中的数学元素。(5)民族文化中已开发的数学元素在知识模块上分布不均,以图形与几何的挖掘为主,以数与代数的挖掘为辅,而概率与统计部分的数学文化资源占比很少。这也导致了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在知识模块上分布不均,图形与几何模块的案例最多,其次是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模块,而综合与实践模块开发的案例数量最少。(6)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观察法、实地测量法、访谈法和比较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为观察法,其次为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而实地测量法、访谈法和比较法使用的则很少。(7)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流程可总结为: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案例编写、实证检验。

潘明茜,鲁庆碧[4](2020)在《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三都水族传统服饰文献》文中指出搜集了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国内有关三都水族传统服饰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1991~2019),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文献年代分布、载文期刊分布、文献学科分布、学术代表人物和经典文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内学界关于三都水族传统服饰文献的态势及发展趋势,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尹佳琪[5](2020)在《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起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1年6月公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中国广西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这里千百年来生活着勤劳朴实的众多少数民族,孕育着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拥有许多带有地域文化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剪纸类非遗项目作为广西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推广。当今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到各个领域,将数字媒体技术与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对广西剪纸类非遗传承与推广的重要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移动客户端APP的应用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手机APP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体验。足不出户即可浏览与鉴赏世界各地的非遗艺术,获取其中的分类、寓意、历史、现状。本文以广西剪纸类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西剪纸各项目的调研分析,研究其APP数字化设计,以此推动广西剪纸项目的推广。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推广的创新路径。

余聿莹[6](2020)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对凸显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实现价值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了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主要借鉴文化地理学、空间计量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格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整体的宏观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变异系数等ArcGIS空间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国33个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整体空间分布和不同类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承人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遗传承人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集聚分布。分布均匀度较低,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分布不均衡。形成2个高密度圈,4个次高密度圈和多个小核心圈。东西中部空间分布格局中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从类型分布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都为典型的聚集型分布,同时在集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从空间分布差异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属性和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程度上的空间差异。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各类项目传承人分布集中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省际间文化碰撞融合交界等地区。影响我国非遗传承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与中国人口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的有关,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三是与民族性地域性密切关联,四是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文化风格的文化地理区的影响,五是受到评选和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与政策因素的影响。针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力和生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徐方[7](2020)在《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民间造物是一种具有传统工艺价值的文化,其设计思想和手工生产的理念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新时代传统手工艺还担任着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任。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从哲学、艺术学的角度对马尾绣和枫香染的技术观、造物观、审美观进行对比梳理,将二者的“神、形、意”进行交融,并通过二者具体的纹样、布局、色彩进行各种融合创新,最后落实到空乘制服设计中。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第二章梳理了马尾绣的技术观、造物观、审美观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技、艺、道”,分析了马尾绣的“道”作为造物观具体表现为纹样的本源观和伦理观,从“道”统领“技”和“艺”的哲学逻辑关系阐述了马尾绣“技以载道”的工艺特征、“艺以载道”和“艺与道合”的审美特色,提炼出马尾绣神秘抽象的纹样、繁复程式的布局和野性装饰的色彩等艺术特色,继而剖析了其当代价值。第三章梳理了枫香染“技”、“艺”、“道”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了枫香染的“道”体现为不同于马尾绣的本源观和伦理观,同样的从“道”统领“技”和“艺”的哲学逻辑关系阐述了枫香染“技以载道”的工艺特色、“艺以载道”和“艺与道合”的审美特征,通过与马尾绣艺术特色的对比,提炼出枫香染阴柔韵致的纹样特色、圆满对称的布局方式、尚青崇朴的色彩特征,最后剖析了其当代价值。第四章对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进行了分析,在融合设计的可行性前提下,运用融合设计的原则,将马尾绣与枫香染进行理论层次上的交融设计和艺术重构,然后通过两者具体的图案、布局、色彩、材料、工艺等进行各种创新分析。第五章通过以上三章的理论基础,在融合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对空乘制服进行调研分析后,将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进行了实践应用。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马尾绣与枫香染融合设计的艺术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活化和融合创新设计探索一条可借鉴的新思路。

张云婕[8](2019)在《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装是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存在物。因服装自身“真”的价值蕴含,造物时“善”的价值灌输,艺术中“美”的价值体现,服装也就有了万千形态的艺术风格。侗族所处的西南山区山路不便但水路发达,地理环境封闭与开放的“二重性”特征,形成了侗族既保守克制又开放进取的文化风貌,因此,侗族各族群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交往接触中,其传统服装之制作理念和审美意趣不断变迁,并走向了多样性和艺术化。本文以侗族地区侗族人的传统服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侗族及其传统服装演变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并通过湘桂黔三省(区)五县历时两年的田野调查,以氏族文化对侗族传统服装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为考量,将108座侗寨的传统服装划分为19种类型。并进一步对侗族传统服装的三个要素展开了深入研究,关于形貌,分析不同类型的首服、躯干服、足部服的艺术特征;关于色彩,提炼出与中华五色相关的有序的服装底色系统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装饰色彩体系,强调两者的伦理价值,将色彩与服装指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实用。关于布料,对传统工艺的典型技术要点及核心技术运用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为今后手工复原侗族传统服装面料提供了真实且专业的参考资料。基于以上有关服装本体的研究,本文继续探讨侗族传统服装所蕴含的和谐共处、乐天知命、人衣合一的精神内涵,归纳出侗族传统服装实用美观、寓意丰富的服装审美特征。由于侗族传统服装生发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土壤,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服装文化及其艺术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也使得侗族传统服装在当代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延续方式,即作为“源”的文化基因非遗保护与作为“流”的非遗商品生产、文创产品研发,三者并行不悖、各有侧重,共同促进侗族传统服装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生生不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阐述了侗族传统服装艺术以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阐述了侗族及其传统服装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及黔、桂、湘三省侗族传统服装的分类;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形貌、色彩、面料纹样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侗族传统服装的艺术特征;第五章探讨了侗族传统服装精神内涵与审美特征,表明了侗族传统服装是侗族人精神面貌、民间智慧、工匠精神以及顺化自然的造物理念的集中体现;第六章论述了侗族传统服装在工业文明语境下的变迁表现以及当代延续;结论就侗族传统服装乃至侗族文化产业,在当代延续中的越界现象与边界建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肖茜茜[9](2019)在《腊尔山台地剪纸艺术研究》文中提出腊尔山台地剪纸艺术是根植于湘、黔地区的民间艺术,它以苗族文化为根基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精粹。腊尔山台地剪纸作为剪纸底样服务于刺绣,具有实用功能,其纹样丰富,造型多变,融入剪纸艺人充沛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认知思维和审美情趣。腊尔山台地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民间百姓智慧,是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更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本文以腊尔山台地剪纸的艺术特征为重点,对其题材纹样、造型艺术、美学思维、文化特征加以详尽阐述,介绍该地区剪纸制作工具和材料的特质,并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录,进一步归纳腊尔山台地剪纸的艺术特征、文化特征。最后,就该地区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给予几点保护建议。以期外界对苗族剪纸等相关民间艺术有所了解与关注,对其传承与保护有所思考。

张泽玥[10](2019)在《贵州水族银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漫长的历史和特色文化底蕴的民族,贵州被称之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城市,勇敢善良的水族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之歌。水族银饰是族人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它包含了头饰、颈饰、手饰、腰饰四个部分,具有形制别致,纹饰灵动,色泽耀眼,声音悦耳,风格秀美等艺术特征,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本文将根据田野考察中拍摄到的案例,结合部分文献资料,对水族银饰的类别与样式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其造型特征;结合基场水族乡的田野考察成果对水族银饰进行以花丝和焊药工艺为重点的制作工艺的研究;以设计艺术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围绕水族银饰的纹样设计主题、构成形式等进行分类研究,思考其背后的形成缘由;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切入,结合田野考察获得的一手资料,探究在婚礼、节庆、社交场合等真实情境下水族银饰功能的嬗变情况;最后,通过对水族银饰的释读来识悟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底气及发展存在的困境,归纳出全面、多元化的可行性建议,旨在引发对传统手工艺复兴之路如何继续前行的思考。在新时代审美的冲击下,取舍与创新成为民族艺术成长与发展永恒的话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把握贵州水族银饰的流变过程,希望通过发展的起承转合还原其全面真实的面貌,践行中国传统手工艺求变创新的精神,使其在多样的审美风格中展现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水族剪纸及刺绣工艺调查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族剪纸及刺绣工艺调查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2)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
        1.5.1 研究的计划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2.2 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2.3 民俗数学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实地研究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课堂观察法
        3.3.5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设计
        3.4.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4.3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3.4.4 课堂观察记录表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素材开发
    4.1 花腰彝族源概况
    4.2 花腰彝族服饰的款式
    4.3 花腰彝族服饰的组件
    4.4 花腰彝族服饰中的数学元素
    4.5 花腰彝族民俗活动中的数学元素
    4.6 小结
第5章 融入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教学案例
    5.1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的融入方式
    5.2 “花腰彝族服饰中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5.3 “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5.4 “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5.5 小结
第6章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分析
    6.1 关于学生的问卷分析
        6.1.1 学生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中的表现
        6.1.2 学生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上的感受
        6.1.3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
        6.1.4 学生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态度
        6.1.5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6.1.6 学生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期望
    6.2 关于教师的问卷分析
        6.2.1 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的感受
        6.2.2 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影响
        6.2.3 教师视角下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6.3 关于访谈数据的分析
        6.3.1 教师访谈数据的分析
        6.3.2 学生访谈数据的分析
    6.4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7.2 研究的不足和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课堂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助力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二、为少数民族地区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民族文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三、数学文化资源
        四、数学课程资源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与数学思想的挖掘
        三、民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一、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
        二、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挖掘
        三、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
        四、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章 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现状研究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现状
        一、各民族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文献数量与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二、各民族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首发时间
        三、民族数学文化资源开发文献的年份分布
        四、民族数学文化资源的体裁分析
        五、民族数学文化资源所属知识模块分析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方法
第五章 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研究
    第一节 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
        一、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开发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文献数量统计
        二、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开发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个数统计
        三、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文化体裁分析
        四、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所属模块分析
        五、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分析
        六、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课型分析
    第二节 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流程
        一、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三、案例编写
        四、实证检验
    第三节 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方法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现状
        二、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开发建议
        二、民族文化中数学元素的选取建议
        三、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程资源的方式
        四、教学中如何使用民族文化中已开发的数学元素
        五、教学中如何使用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三都水族传统服饰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文献年代分布与分析
    2.2 载文来源分布与分析
    2.3 文献主题分布与分析
    2.4 文献学科分布与分析
    2.5 经典文献分析
3 结束语

(5)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
        §1.4.2 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人物访谈法
第二章 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
    §2.1 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2 全州剪纸艺术分析
        §2.2.1 造型艺术分析
        §2.2.2 构图艺术分析
        §2.2.3 剪纸题材分析
        §2.2.4 表现形式分析
    §2.3 靖西壮族剪纸艺术分析
        §2.3.1 靖西剪纸植物题材分析
        §2.3.2 靖西剪纸动物题材分析
        §2.3.3 靖西剪纸其它题材分析
    §2.4 仫佬族剪纸艺术分析
        §2.4.1 仫佬族剪纸艺术与剪纸绣
        §2.4.2 仫佬族剪纸艺术与依饭节
第三章 广西剪纸类非遗推广现状分析及数字化设计推广优势
    §3.1 广西剪纸艺术传承推广现状
        §3.1.1 家族式传承方式
        §3.1.2 当地政府多方面保护与宣传相结合
        §3.1.3 博物馆展示与传承人展示相结合的推广
        §3.1.4 与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推广
    §3.2 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2.1 展示形态比较单一缺乏时代感
        §3.2.2 传统的推广手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3.2.3 缺乏品牌建设
    §3.3 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3.3.1 兼具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性
        §3.3.2 有利于全球化推广
        §3.3.3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3.3.4 使用APP移动客户端的推广优势
第四章 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实践
    §4.1 APP案例分析
        §4.1.1 《折扇》APP设计分析
        §4.1.2 故宫《清代皇帝服饰》APP设计分析
        §4.1.3 《Tengami》(《纸境》)APP设计分析
    §4.2 广西剪纸APP设计实践
        §4.2.1 设计定位
        §4.2.2 《剪纸宝》广西剪纸APP设计整体框架构建
        §4.2.3 APP设计特色
        §4.2.4 资料信息采集及纹样提取
        §4.2.5 图标设计
        §4.2.6 字体及色彩设计
        §4.2.7 APP界面按钮设计
        §4.2.8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第五章 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策略研究
    §5.1 线上推广
    §5.2 线下推广
结论与展望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三节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四节 空间统计学
第三章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
    第二节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二、非遗传承人分布集中程度分析
        三、非遗传承人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四、非遗传承人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地域分区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现状
    第二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分析
        二、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三、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地域分异分布特征
第五章 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民族因素
    第四节 文化地理区
    第五节 评选过程与政策
第六章 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第二节 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第三节 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
    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建构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马尾绣与枫香染研究现状
        1.3.2 空乘制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课题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3 课题研究框架
2.马尾绣的艺术分析与价值
    2.1 马尾绣的起源发展
    2.2 “技、艺、道”统一的艺术分析
        2.2.1 “技以载道”的技术观
        2.2.2 马尾绣的“道”
        2.2.2.1 纹样的本源观
        2.2.2.2 马尾绣纹样的伦理观
        2.2.3 “艺以载道”与“艺与道合”的审美观
        2.2.3.1 神秘抽象的纹样
        2.2.3.2 繁复程式的布局
        2.2.3.3 野性装饰的色彩
    2.3 马尾绣的当代价值
        2.3.1 文化历史价值
        2.3.2 艺术审美价值
        2.3.3 经济社会价值
    2.4 本章小结
3.枫香染的艺术分析与价值
    3.1 枫香染的起源发展
    3.2 “技、艺、道”统一的艺术分析
        3.2.1 “技以载道”的技术观
        3.2.2 枫香染的“道”
        3.2.2.1 纹样的本源观
        3.2.2.2 纹样的伦理观
        3.2.3 “艺以载道”与“艺与道合”的审美观
        3.2.3.1 阴柔韵致的纹样
        3.2.3.2 圆满对称的构图
        3.2.3.3 尚青崇朴的色彩
    3.3 枫香染的当代价值
        3.3.1 文化历史价值
        3.3.2 艺术审美价值
        3.3.3 社会经济价值
    3.4 本章小结
4.马尾绣与枫香染的融合设计分析
    4.1 融合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4.1.1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需求
        4.1.2 现代审美观念及情感需求
        4.1.3 文化视域下旅游场域的构建需求
    4.2 融合设计的原则
        4.2.1 文化性原则
        4.2.2 民族地域原则
        4.2.3 整体协调原则
    4.3 马尾绣与枫香染交融设计的艺术重构
        4.3.1 设计的精神统领——“神”的交融
        4.3.2 设计的形式系统——“形”的交融
        4.3.3 设计的价值体系——“意”的交融
        4.3.4 “神”、“形”、“意”三位一体的艺术重构
    4.4 马尾绣与枫香染融合设计的创新分析
        4.4.1 纹样的融合创新
        4.4.2 布局的融合创新
        4.4.3 色彩的融合创新
        4.4.4 工艺的融合创新
        4.4.5 材料的融合创新
5.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实践
    5.1 空乘制服的调研分析
        5.1.1 现状分析
        5.1.2 设计调研
    5.2 马尾绣与枫香染的融合设计实践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实例
6.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片来源
附录 :(二)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 :(三)调研相关图片
附录 :(四)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获奖
致谢

(8)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以侗族为研究对象的着作
        二、以侗族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的着作
        三、涉及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的方志、府志、民族志及游记
        四、与本文相关的其它研究视角的着作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田野点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田野点说明
    第四节 创新点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建立结构图谱
        三、梳理侗族支系
第一章 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概述
    第一节 侗族及侗族传统服装探源
        一、侗族族源与族称
        二、侗族传统服装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黔、桂、湘三省侗族传统服装的分类
        一、贵州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二、广西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三、湖南侗族传统服装分类
第二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形貌
    第一节 上装
        一、交襟型
        二、对襟型
        三、偏襟型
        四、缺襟型
    第二节 下装
        一、百褶裙
        二、大头裤
    第三节 辅助服装
        一、首服
        二、肚兜
        三、围裙
        四、绑腿
        五、足部服
第三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底色与装饰色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底色
        一、底色与中华五色之关联
        二、底色在民俗中的运用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装饰色
        一、装饰色彩载体
        二、装饰色彩分布
第四章 侗族土布纹样及其织造工艺
    第一节 侗族土布的纹样种类
        一、纱孔纹样
        二、菱形纹样
        三、格子纹样
        四、斜纹纹样
        五、团花纹样
    第二节 侗族土布织造工艺分析
        一、纱孔纹样的织造工艺
        二、斜纹纹样的织造工艺
        三、格子纹样的织造工艺
        四、菱形纹样的织造工艺
第五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精神内涵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精神内涵
        一、和谐共处的社会文化
        二、乐天知命的民族精神
        三、人衣合一的伦理观念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服务生活兼顾美观
        二、纹样:观物取象应物象形
        三、色彩:装饰为用赋色有序
    第三节 与周边民族服装的比较
        一、与贵州邻近苗族、水族服装比较
        二、与广西苗族、瑶族服装比较
        三、与湖南花苗服装比较
第六章 侗族传统服装的变迁与当代延续
    第一节 侗族传统服装的变迁
        一、生存环境的变迁
        二、服装文化的变迁
        三、服装艺术特征的变迁
    第二节 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的当代延续
        一、作为“文化基因”的非遗抢救性保护
        二、政府扶贫政策下的非遗化商业产销
        三、“让文化走出去、让非遗活起来”的文创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田野调查工作表
附录3 表录
附录4 图录
后记

(9)腊尔山台地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五节 研究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源流与分类
    第一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源流
        一、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历史发展
        二、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分类
        一、服装花样
        二、床品花样
        三、仪式剪纸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工艺特征
    第一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工具与材料
        一、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工具
        二、腊尔山台地剪纸的材料
    第二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工艺流程
        一、备料
        二、起稿
        三、剪花
        四、揭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题材特征
        一、形象类题材
        二、抽象类题材
        三、其他类题材
    第二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造型特征
        一、单纯造型
        二、复合造型
        三、适合造型
    第三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美学特征
        一、寓意美
        二、造型美
        三、形式美
        四、应用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映射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融汇
    第三节 周邻文化的辨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腊尔山台地剪纸的传承困境
        一、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传承人的老龄化
        三、民间保护意识的缺乏
    第二节 “文旅融合”腊尔山台地剪纸的发展契机
        一、地方特色的强化
        二、传承力量的培养
        三、附加值的提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贵州水族银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贵州水族银饰的类别、样式及制作工艺
    2.1 贵州水族银饰概述
        2.1.1 贵州水族地理环境
        2.1.2 贵州水族人文环境
    2.2 贵州水族银饰的类别与样式
        2.2.1 熠熠生辉—水族头饰
        2.2.2 古朴厚重—水族颈饰
        2.2.3 繁复细致—水族手饰
        2.2.4 摇曳生姿—水族腰饰
    2.3 贵州水族银饰的工艺类别与制作流程
        2.3.1 妙手生花—花丝工艺
        2.3.2 精雕细錾—錾刻工艺
        2.3.3 滴银成珠—炸珠工艺
        2.3.4 工匠秘籍—制作焊药
        2.3.5 炉火纯青—焊接工艺
        2.3.6 重获光泽—酸洗工艺
第三章 贵州水族银饰的纹样设计分析
    3.1 贵州水族银饰的纹样设计主题
        3.1.1 宗教文化
        3.1.2 吉祥寓意
        3.1.3 生殖崇拜
    3.2 贵州水族银饰的纹样设计构成形式
        3.2.1 单独纹样
        3.2.2 适合纹样
        3.2.3 连续纹样
第四章 贵州水族银饰的设计文化
    4.1 水族银饰设计与民俗文化
        4.1.1 节日民俗中的水族银饰
        4.1.2 婚嫁习俗中的水族银饰
        4.1.3 社交礼仪场合中的水族银饰
    4.2 水族银匠的身份建构与认同
        4.2.1 银匠的自我与外在认同
        4.2.2 水族银匠的身份重构
第五章 贵州水族银饰的发展与传承
    5.1 贵州水族银饰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贵州水族银饰的传承现状
        5.1.2 贵州水族银饰的销售现状
    5.2 贵州水族银饰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5.2.1 银饰工艺传承结构的转变
        5.2.2 营销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5.2.3 银饰创新设计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古典文献
    论着
    学位论文
    期刊类文献
    论文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四、水族剪纸及刺绣工艺调查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侗绣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杨晋铭.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D]. 唐雪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现状研究[D]. 王琼.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三都水族传统服饰文献[J]. 潘明茜,鲁庆碧.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23)
  • [5]广西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及推广研究[D]. 尹佳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D]. 余聿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贵州马尾绣与枫香染在空乘制服中的融合设计研究[D]. 徐方.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8]侗族传统服装艺术研究[D]. 张云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腊尔山台地剪纸艺术研究[D]. 肖茜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贵州水族银饰设计研究[D]. 张泽玥. 江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水族剪纸刺绣工艺考察实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