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

肺结核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

一、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苏琪茹[1](2018)在《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麻疹和风疹是疫苗可预防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基于麻疹对儿童的危害以及孕期感染风疹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消除麻疹和风疹推动免疫规划体系和服务质量发展的激励性作用和价值,我国乃至全球一直致力于消除麻疹和风疹。然而,近年来我国麻疹发病回升、风疹暴发时有发生,实现全国消除麻疹和风疹的目标面临挑战。目的明确我国麻疹和风疹的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确定实现麻疹和风疹消除的最佳补充免疫策略,评估该补充免疫策略的I可行性,测算该补充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从策略的效果、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除麻疹、风疹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麻疹、风疹疾病监测数据和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横断面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分析,总结麻疹、风疹发病模式,以及人群免疫水平特征。2.根据疾病监测和人群抗体水平数据、我国人口数据和麻疹、风疹疫苗使用历史及覆盖率等,建立具有我国年龄和地区结构的麻疹、风疹确定性动力学模型,估算我国麻疹、风疹基本再生数;建立随机模型估算我国现阶段风疹暴发风险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发生数量;采用梯度法分析,并通过模型模拟验证,研究我国麻疹和风疹的最佳补充免疫策略。3.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的可行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中学生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和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信息保存率,含麻疹成分疫苗和含风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以及调查中学生家长对补种1剂次麻疹风疹联合疫苗(MR)的意愿;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式,了解实施该补充免疫策略涉及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建议。4.对补充免疫策略的成本及收益进行评价,调查收集麻疹、风疹的疾病经济成本、麻疹、风疹监测的流行病学调查、麻疹暴发应对等工作的成本;基于动力学模型模拟仅开展常规免疫接种,以及开展常规免疫+补充免疫策略的两个场景的全人群的麻疹、风疹发病情况,根据麻疹、风疹经济负担调查结果,估算疾病、调查、暴发处置成本,根据中学生接种持有率和接种率调查结果,估算补种工作的成本。按照3%的贴现率,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各项成本折算至2018年的现值情况,计算增量成本效益比(ICBR)。结果1.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2014~2017年我国麻疹以<2岁儿童和成人发病为主,风疹以中学生发病为主,麻疹、风疹暴发时有发生,2017年两病发病率均降至历史最低(0.44/10万和0.12/10万)。我国1~29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0%,其中,1~4岁人群为95.8%,5~14岁人群为93.6%,15~29岁人群为88.9%,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岁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7.1%,其中,1~4岁人群为92.7%,5~14岁人群为82.1%,15~29岁人群为88.3%,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儿童麻疹免疫力尚未达到阻断传播的水平,成人麻疹免疫水平整体较低,消除麻疹难度大;5~14岁人群风疹抗体水平低,存在风疹暴发和CRS增多的风险。2.动力学模型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我国麻疹基本再生数为18,在2014年的有效再生数为2.3;风疹基本再生数为7.6,在2014年的有效再生数为1.2。随机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风疹发生暴发的可能性为20-60%,2014年我国CRS发病数估算为348例(139~529例),需及早填补中学生的免疫空白,以避免风疹暴发和由此引起的CRS增高的风险。梯度法分析结果显示,风疹最佳补充免疫对象为中学生,而对于麻疹,虽然最佳补充免疫对象为青年成人,但增加中学生群体的疫苗覆盖率,同样能降低麻疹有效再生数,即降低发病。兼顾麻疹和风疹考虑,中学生是补充免疫的重点人群,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给1/5的10~14岁以及15~19岁(即初一和高一新生)的易感者接种MR,当补种率230%,能在5年内(2019年为第1年)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对于风疹,补种率230%则3年内风疹发病率可降至<1/100万。补种率越高,将发病率降低至<1/100万所需时间越短。中学生补种加速消除麻疹和风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疫苗的间接保护,即通过在中学生群体建立更高水平的免疫屏障,减少其他群体的感染风险,从而减少全人群发病。3.中学补种的可行性调查:在河南、山东、江苏和新疆各2地市开展调查,共调查16所初中(2298人),16所高中(2030人,其中8所为职业高中)。初中生接种证持有率为53.7%,高中生为40.0%。通过接种证、信息系统或接种卡三条途径,共可获取接种史信息的比例,初中生为75.5%,高中生为63.3%。该比例在各省差异较大,山东的初中生能全部查询到接种史,但河南初中生和高中生只有15~20%能查找;在本省内部,该比例在初中和高中生之间的差异也可很大,如江苏的初中学生96.7%可获得接种史信息,但21.7%的高中生无法查到接种史记录。有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和1剂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史视为全程接种,该比例总体为65.1%,其中初中生为70.5%,高中生为57.7%。若学生已完成免疫程序接种,73.0%的家长表示愿意再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若未完成免疫程序接种,83.3%的家长表示愿意补种。对学校管理人员与基层卫生部门人员开展专题小组访谈,双方均支持开展麻疹、风疹补充免疫工作,倾向于对初一和高一新生3年滚动式补种,前期的宣传动员和工作人员及经费保障很重要。4.中学补种的经济学评价:2017年江苏、河南、山东和新疆4地共调查麻疹病例270例,风疹病例106例。<15岁麻疹病例的总经济负担平均为10904.2元,≥15岁为15408.7元。<15岁风疹病例的总经济负担平均为2020.0元,≥15岁为2400.9元。若补充免疫活动开展形式为查漏补种,当接种率为30%时,补种活动总成本(含疫苗和免疫接种服务)为2.034亿元,与不开展补种活动相比,在未来6年共减少麻疹相关总费用4.649亿,减少风疹相关总费用1.467亿,增量成本效益比为4.62,净效益为4.082亿元。若补充免疫活动开展形式为非选择性补种,当接种率为30%时,补种活动总成本为3.707亿元,与不开展补种活动相比,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65,净效益为2.409亿元。疫苗接种成本和病例的经济负担大小是对成本效益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结论我国麻疹和风疹病例分布特征以及人群抗体水平显示,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所需的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需制定有效的补充免疫策略,填补重点人群的免疫空白。综合考虑麻疹和风疹,尤其是风疹潜在的CRS风险,为目前的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麻疹和风疹易感者使用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进行补种,可加速实现麻疹和风疹的消除。初中和高中学生及监护人对补种的接受度较高,学生中可查询到接种史的比例总体较高,但省份之间和本省内部差异均较大。查询接种史可有助于精确开展补种工作,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中学补种具有成本效益,查漏补种的ICBR优于非选择性补种。

王宇[2](2017)在《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评价不明原因肺炎(PneumoniaofUnkonwn Etiology, PUE)监测系统目前运行现状;分析该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上述研究发现与分析,提出针对该监测系统运行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至2016年全国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监测目标疾病人感染禽流感等病例报告途径进行分析;选取4省份医疗机构,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临床医生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2家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从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可接受性、及时性等指标对PUE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 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1) 2004至2016年,全国共上报1666例PUE病例,其中8%(125/1666)为人禽流感病例,包括41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8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2) 2004至2016年全国报告PUE病例发病到诊断的平均间隔为6.0天,诊断到报告的平均间隔为0.5天,报告到审核的平均间隔为0.1天。疫情期间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长于非报告高峰时段,而疫情期间诊断到报告、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间隔较短。2.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报告途径(1) 2004至2016年全国内地共报告人感染禽流感、欧亚类禽猪流感病例共988例,其中13% (125/988)经PUE监测发现,49% (483/988)经法定报告途径发现,19% (183/988)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发现。PUE监测发现目标疾病的灵敏度为13%。(2)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前,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时期的病例均经PUE监测系统上报。2013年人感染H7N9和其他各亚型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后,53% (453/861)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经法定报告途径上报,18%(159/861)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途径上报,仅9% (78/861)经PUE监测上报。3.临床医生对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实践调查(1)调查的487名临床医生中,83% (403/487)知晓该监测系统,知晓该监测系统的临床医生中83% (326/395)接受过PUE监测相关培训。知晓该监测系统的医生中能完全掌握PUE病例定义者仅占9% (35/395)。(2) 51% (250/487)临床医生自述曾发现过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其中55% (139/250)在过去一年发现PUE病例数在1-5例之间,76% (166/220)曾报告过符合PUE定义的患者。临床医生报告病例后,84%以上认为报告程序简单易行、报告后有利于诊疗、报告后得到标本的检测结果、报告后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反应。(3)对临床医生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48% (79/166)因病例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好而报告;对临床医生未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36%(30/84)因不知晓PUE监测工作,未将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上报。59% (288/487)临床医生认为需要关注病情重的肺炎病例,49% (238/487)临床医生认为有传染性/聚集性的病例需上报至CDC。4.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况(1)调查期间,两家医院共筛查2619例可能与PUE诊断相关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其中13% (335/2619)符合PUE病例定义。仅有0.3% (1/335)上报至当地市疾控中心。(2)有病原学检测结果的311例PUE病例中,6% (18/311)检测结果呈阳性,且全部为季节性流感。其中61%(11/18)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39%例(7/18)为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型)阳性。(3)管床医生未将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上报原因主要为:76%不知道有不明原因肺炎监测这项工作,53%不理解病例定义。随着工作年限增加,管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也增加。结论:1. PUE监测系统阳性预测值为8%。该监测系统往往在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早期的病例发现及报告中发挥主要作用。但随着人感染禽流感被纳入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管理,以及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法定传染病报告、住院肺炎病例监测等成为病例发现和报告的主要途径,而通过PUE监测系统发现和报告已知人感染禽流感亚型病例的作用逐渐弱化。2.目前医院内有大量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但上报率低,且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中目标病原体阳性者比例较低,病例定义假阳性率高,特异度差。3.临床医生对该监测系统的接受性尚可,也有意愿利用此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但对该监测系统的理解掌握程度不理想,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1.在新版方案下发之前,加强对现有PUE监测方案的培训,使其发挥应有作用。2.对PUE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重新定位,依据监测目的修改监测病例定义,提高其发现目标疾病病例的特异度,从而提高医务人员按照监测方案报告的依从性。

赵丽梅[3](2015)在《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文中认为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花、黑死病、1918年纽约大流感都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了阴森森的恐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去这种自然爆发的形态以外,有些传染病的病毒如天花、霍乱也可以成为生物战剂,变成战争武器,即生物武器,其目的就是“蓄意疾病”,它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美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冷战的结束使新的因素不断被注入到国家安全问题中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传染病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主义,对各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安全受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9.11”及之后的炭疽杆菌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的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科技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生物恐怖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1992-2008年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利用美国政府的公开文档、解密文档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从克林顿政府到乔治·W·布什政府这一时限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出由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巨大影响;作为双方构建的结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又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拟达到四个研究目的:(1)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阐述和分析,探求异同,揭示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过程;(3)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内部各应急管理部门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主张,揭示出美国各政治势力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影响力;(4)通过对1992年至2008年美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研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吴兴华[4](2010)在《广西贵港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应用实践与世界卫生组织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脑炎、脑膜炎是严重威胁人类的一类疾病,其中乙脑、流脑、人感染猪链菌病和脑炎型手足口病是近年来我国备受关注的病种。我国至今尚无该类疾病的整体发病资料,当前相关法定传染病的监测也存在一定缺陷。2007年WHO发布《乙脑监测手册》和《细菌性脑膜炎监测手册》,需要收集现场应用资料来支持手册的持续开发。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广西乙脑高发地区贵港市,应用WHO新版监测手册,首次将病毒性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合并开展症候群监测。研究共评估疑似病例1400余例,采集血液、脑脊液标本1400和1100余份,开展细菌学培养、乳胶凝集试验、RT-PCR和10种病毒ELISA试验等多种病原确诊检测,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最大规模的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本研究依照WHO新版监测手册制定各类病例定义;创新性的借助队列研究中资料收集方法与计算指标来评估《乙脑监测手册》中的关键病例定义;采用具有明确时间顺序的两段式流行病学调查,分别在病人入院和出院时完成;应用logistics回归、条件logistics回归和判别分析方法来分析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之间临床表现与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的特异性差别,以探讨临床上进行倾向性分类的可能性。通过本研究,可以描述当前各类急性脑炎、脑膜炎的发病强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的系统防控提供动态依据;现场应用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为更大范围监测的推广提供参考;评估WHO新版《乙脑监测手册》,为手册提供现场依据和修订建议;本监测还可以探索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病原谱,捕获新发传染病。目的:为了解各类急性脑炎、脑膜炎的发病强度、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原谱构成、疾病负担和高危人群,评估当前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传染病报告情况,为疾病系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贵港市建立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系统,以临床症状作为评估病例的纳入标准,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完成出入院两次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细菌学培养、乳胶凝集试验、实时荧光PCR和ELISA等多种病原确诊试验,依照WHO《乙脑监测手册》和《细菌性脑膜炎监测手册》中病例定义将评估病例分为乙脑、细菌性脑炎、可能的病毒性脑炎等6个分类。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病毒性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在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等临床指征之间的特异性差异;应用Bayes判别模型拟合乙脑和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判别函数以探讨两者在临床上进行分类的可能。结果:监测期内共评估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1424例,采集血液、脑脊液标本1418和1100份。其中98份血液和85份脑脊液标本JE IgM ELISA检测阳性,239份血液标本为乙脑以外其它病毒IgM ELISA检测阳性,36份血液和34份脑脊液标本细菌学培养阳性,1份血液和8份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1424例症候群病例诊断分类为:乙脑103例、细菌性脑膜炎51例、排除病例127例、可能的病毒性脑炎1 88例、临床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病例189例和疑似脑炎、脑膜炎病例766例。估算相应的年发病率如下:乙脑0.8209/10万、细菌性脑膜炎年0.4065/10万、可能的病毒性脑炎3.7461/10万、临床诊断细菌性脑膜炎年1.5064/10万。细菌性脑膜炎中病原菌构成前三位为:新型隐球菌(17.65%)、肺炎链球菌(15.69%)和猪链球菌(13.73%);病毒性病原检测的阳性标本构成前三位为:肠道病毒(30.89%)、腮腺炎病毒(27.39%)和乙脑病毒(23.89%)。80.52%的病原学确诊病例(其中乙脑:96.10%,细菌性脑膜炎:49.00%)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中。95.15%的乙脑病例发生在5、6、7月,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全年散在分布。监测点在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明显。常见脑膜炎致病菌对萘啶酸、磺胺甲基异恶唑和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耐药。logistics回归分析中,乙脑与细菌性脑膜炎病例间共有头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葡萄糖等5个临床指征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热、头痛、惊厥等7个变量最终进入模型。Bayes判别分析中“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头痛”、“前囱膨隆”等7个变量进入判别分析模型,交互验证符合率为78.57%。监测点中乙脑与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误诊率分别为19.42%和15.69%,按照目前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监测期间65.05%乙脑病例可能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漏报。本监测系统的阳性预测值为10.81%。结论:本研究以临床症状而不是临床诊断为病例筛检依据,配备快速诊断的实验室网络,结合主动监测为主的质量控制方法,初步具备了症候群监测系统的基本特征。监测采用严格的病例定义,确诊试验多级复核,确保病例诊断的准确性。急性脑炎、脑膜炎可造成较高的疾病负担。流脑已不再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构成,新型隐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成为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肺炎链球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所致脑膜炎相对多发。乙脑是发病最多的病毒性脑炎之一,肠道病毒和腮腺炎病毒也是重要的病毒性脑炎构成。急性脑炎、脑膜炎主要危害10岁以下散居儿童,病毒性脑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细菌性脑膜炎的季节性则不明显。脑膜刺激征、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不再是细菌性脑膜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脑脊液标本诊断价值较高,细菌学培养是目前大规模监测的首选确诊方法,抗生素滥用是影响细菌学检出率的重要原因,常见脑膜炎致病菌存在耐药现象。疫苗是重要的保护因素,乙脑疫苗计划免疫工作在项目点显示了巨大的防控效果。乙脑、流脑等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并不可靠,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报率,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症候群监测系统捕获病例的效力高于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并能发现新发传染病,是我国传统疾病监测系统的必要补充。第二部分世界卫生组织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目的:评估WHO新版《乙脑监测手册》中关键病例定义和分类方法,分析乙脑的特异性临床指征和临床诊断可靠性,为手册提供现场依据和修订建议。方法:依托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项目,捕获AES病例和乙脑确诊病例,借助队列研究中RR和AR%等指标评估两者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及关联的密切程度大小,估算AES定义对人群中乙脑病例的覆盖范围;计算乙脑相关各项临床指征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以发现有筛检意义的临床表现;运用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乙脑特异性临床指征和临床诊断的可靠性。结果:研究期间共评估病例1424例,当中确诊乙脑103例。AES病例定义评估中,AES症候群对人群中乙脑病例的RR值为4.62,95%可信区间为2.80—7.63;AR%为78.35%,95%可信区间为64.25%886.89%。AES定义在人群中对乙脑病例的筛检敏感度为81%(95%可信区间:79%-83%),特异度为53%(95%可信区间:50%-55%),约登指数为0.33,kappa值为0.10,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3%和97%。全部评估病例中共有706例符合AES病例定义,按照《手册》分类方法分为乙脑确诊83例、未知病因的急性脑炎425例和其它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脑炎198例。在多个临床表现的筛检价值综合评估中,“抽搐”得分最高,为17.62。假设的“AES+抽搐”病例对人群中乙脑病例的RR值为9.84,AR%值为89.83%。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有“囟门隆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7个变量最终进入模型,其似然比统计量G=144.07(x2=61.79,P=0.00)。判别分析中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6个变量最终进入模型,模型交互验证预测符合率为75.18%。结论:本研究中JE-IgM ELISA检测结果可靠。AES病例定义对人群中乙脑病例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筛检作用, AES症候群与乙脑病例间存在较强程度的关联,开展AES症候群监测可以捕获了人群中大部分乙脑病例。“抽搐”具有良好的乙脑病例筛检价值,建议在新版《乙脑监测手册》中予以采用。手册中AES病例的分类方法在实践应用显得不够严谨,建议在新版手册中增加“细菌性脑膜炎”和“确诊其它疾病”等两个分类。“惊厥”是重要的临床筛检指征,“脑膜刺激征”、“发热”和“脑脊液外观”等3个临床指征也具有一定筛检价值,提示我们在现场工作中注意以上几种临床指征的识别。判别分析显示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来诊断乙脑病例并不可靠,建议对于乙脑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应在报告制度上强调病原学依据。

肖达勇[5](2009)在《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描述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系统(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人禽流感应急监测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监测系统设置的可行性、合理性、现有监测系统与监测目是否匹配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效率的建议;采用WHO和美国CDC推荐的疾病监测系统评价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手段,为我国监测系统评价提供经验。方法:根据《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系统评估方案》选点原则,选择重庆市、广州市、湖南省、江苏省为4个评估点,其中湖南省选择5个省辖市、5个市辖县(区),江苏省选择4个省辖市、4个市辖县(区),重庆市和广州市分别选择4个市辖区作为评估点。在每个评估点选择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及1所综合性医疗机构为评估对象。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评估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内容包括人禽流感监测系统方案设计及运行现状、监测的经费支持、病例诊断与报告、实验室检测、培训督导、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等方面,此外,在各省市评估点选择一所综合性医院,对2006年所有住院肺炎/ARDS病例进行回顾性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诊断治疗情况等。对所有问卷、访谈、个案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信息:4个省(市)共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992家,均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仅1.6%(32/1992)的医疗机构报告过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本次共完成了行政部门相关人员40人的访谈;完成30家疾控部门79人的问卷调查(访谈其中68人);完成30家医疗机构65人的问卷调查(访谈其中58人)。2.医疗机构监测系统运行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调查的30家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20%的医院会直接网络直报;66.7%的医院认为开展监测增加了工作量、56.7%认为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问卷调查的65名对象中,41.54%认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不容易判定,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P>0.5);实际工作中,如果发现可疑不明原因肺炎病例,98.5%认为有必要询问流行病学史及应该采集标本送疾控中心检测。访谈的58名医务人员,分别有58.6%、84.5%认为病例定义合适、简单,三级与二级医院人员间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59、0.08,P均大于0.1)。3.疾控机构监测系统运行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调查的30家疾控机构中,60%曾接到并参与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和处理;调查的79名对象中,93.7%认为可以实现“及时发现、控制人禽流感”的目的、59.5%认为可实现“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的目的;89.9%认为人禽流感应急监测可达到“早发现、早报告病例“的目的,但省、市、县三级之间目的可达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5,P=0.03);认为县、市级专家组难以作出“‘不明原因肺炎’明确或排除诊断”的比例分别为59.5%、30.4%,县级与市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5,P=0.00)。访谈的65名对象中,63.8%认为不明原因肺炎报告不真实;40%认为不容易判定监测病例定义。4、卫生行政部门访谈:访谈的40名对象中,82.5%认为目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排查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实施,省、市、县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P=0.81);67.5%认为排查机制可操作性好、17.5%认为一般、7.5%认为差,省、市、县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2,P=0.47);对于病例网络报告请示,65%不会同意,省、市、县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P=0.76)。5、住院肺炎回顾性调查:2006年,4个三级医院共有住院病例119,938例,肺炎及肺部急性感染相关病例共4,888例,占住院总数的4.08%;其中肺部感染(未特指)818例,占急性感染相关病例的16.73%,肺炎(未特指)921例,占急性感染相关病例的18.84%。4个二级医院共有住院病例70,130例,肺炎及肺部急性感染相关病例共4,782例,占住院总数的6.82%;其中肺部感染(未特指)551例,占急性感染相关病例的11.31%,肺炎(未特指)377例,占急性感染相关病例的7.88%。共调查符合要求的病例2283例,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病例定义标准的37例,占调查病例的1.62%,占肺炎及肺部急性感染相关病例的3.74‰,占总住院病例的1.95/万。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人禽流感调查:2004年4月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以来,至2007年3月9日,全国共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427例,其中22例确诊为人禽流感病例,占5.2%。结论和建议:该监测系统自建立以来,我国目前发现的24例(不包括追溯的2003年病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都是“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中发现、报告并确诊的,由此可见该监测系统在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现、报告、诊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病例定义缺乏科学性,医务人员对监测定义理解不够,人禽流感应急监测的内容和范围要求过高,排查机制过于复杂,监测针对性太强,报告和处理的压力过大,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低下,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等保障不落实,宣传不到位等,导致监测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难以达到监测目的,监测系统的简单性、可接受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修订监测方案,在病例定义中增加可疑流行病学史;加强培训和督导;应急监测根据动物或人间疫情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制定监测实施方案;取消地市级以上专家组的排查,只需要医院专家组及区县级专家组会诊排查,必要时可请地市或省级专家组会诊,但这绝不是必须的程序;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过度反应,不科学的干预;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研发快速诊断试剂,用于基层初筛;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报告奖惩制度,专家会诊排查制度及劳务补助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建立国家及地方不明原因监测配套经费,保证经费充足,确保监测顺利进行;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秦美婷[6](2006)在《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 ——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传播自1970年代起在美国“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Stanford HeartDisease Prevention)的经验基础下,开始在全球各地推展各项计划。在台湾,面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于日本据台之后即已开展,并获致成效,如鼠疫、疟疾等;至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以健康传播作为研究之主体论述则是近十之事,而健康传播究竟是否能在台湾获致实现,论文中以台湾医药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领先地位的《民生报》为研究目标,期望在研究过程中为台湾健康传播建立一项新闻评估指标,同时亦能为媒介体系在面对重大传染病议题之信息管理提出建议。 论文以台湾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作为传染病之例证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之定量研究、内容分析与议程设置理论,试图从《民生报》在台发展21年间,作为传播载体的一员,如何透过新闻议题之类目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架构,同时在建构过程,媒体信源权力与外部信源权力为何?而真正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指标意涵又是为何?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背景、目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3,229则新闻信息样本的取样标准、以及八项指标的评估标准等;第二章文献探讨,综述健康传播及健康信息等专业名词,并针对国际及两岸健康传播的发展现况提出个人的研究心得;第三章研究内容,以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等四大传染病为例证,作深度之内容分析,并提出统计数据作为佐证,同时综述四大传染病发展之历程;第四章媒体指标与信源权力分析方面,是建构在四大传染的统计结果作为论证基础;第五章台湾健康传播发展之评估,乃立基于四大传染病的例证分析后,研究结果认为台湾是健康传播最佳的实践场域,其后并说明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研究的价值与远景。

梅志强[7](2006)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业务技术上全面总结山西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以及开展预防控制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进一步防控SARS特别是处理其它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和血清流行病学方法研究SARS疫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以揭示其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①调查全省448例SARS临床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绘制全省输入SARS原代病例的主要来源以及引起传播后被感染者的去向图,阐明SARS病例的输入与扩散原因;②用传播链图分析传播关系,了解SARS的主要传播过程;③选择SARS原代病例与续发病例接触日期、发病日期明确而完整的传播链病例计算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以及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的平均潜伏期,并计算观察病例潜伏期的中位数以及第5、第95百分位数,确定SARS的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④对患者发病、就诊、住院时间以及医院诊断为SARS可疑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SARS就诊的及时性以及临床诊治情况;⑤计算不同接触方式、关系密切程度传播SARS的危险度,筛选形成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检测不同人群和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SARS血清抗体,了解抗体的阳转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①山西省SARS原代病例主要从广东、北京输入,并在省人民医院形成大规模医源性传播,该院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严重交叉感染成为SARS疫情在省内扩散的“反应堆”、“转运站”;②448例SARS病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411人,占91.74%,明确传播链31条,链上人数208人,占有明确接触史人数的50.61%,续发病例最多4代,以二代为多,占68.75%;③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平均潜伏期为5.88天,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平均潜伏期5天,观察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5.89天,最短潜伏期为0.93天(第5百分位数),最长潜伏期为13.6天(第95百分位数);④病人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天数为2.64天,就诊到住院的平均天数为0.94天;从住院到做出疑似诊断平均天数为1.24天,从疑似诊断到临床诊断的平均天数为5.23天;从住院到临床确诊平均天数为5.37天;⑤陪侍病人、医院探视、共同居住等不同接触方式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1.90、7.28、2.93,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等关系密切程度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9.90、19.00、15.83、9.09、11.40;⑥传播链病例SARS-IgG抗体阳性率远高于非传播链阳性率,两年后SARS患者的IgG抗体阳性率仍保持在88%以上。结论①减少或避免医院内感染是控制SARS疫情爆发的重要措施;②引起医院传播和家庭聚集性爆发,尽管与超级传播者有关,但就诊环境设置不合理,污染严重,个体防护

周云,刘琼珍[8](2004)在《一例脑梗死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一例脑梗死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和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提示 :正确的使用卫生部颁布的SARS诊断标准、做好患者及其接触者与SARS的鉴别诊断以及及时正确的对患者进行医疗处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刘泽军,梁万年,贺雄,马彦,吴疆,王全意[9](2004)在《北京市2071例SARS排除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排除病例的基本特征和排除的原因。方法 对2003年3~6月间北京市被排除的2071例临床诊断和疑似SARS病例进行分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RS排除病例中男性约三分之二,女性约三分之一;职业以民工最多,其次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排除日期的分布主要有三个高峰,6月7~13日是病例排除的高峰。患者从发病到排除的时间间隔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峰,一个峰为发病后6~10天,另一个峰在发病后48~52天。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发病后50天方被排除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密切接触史的被排除病例。1211例病例有明确的更正诊断,所患疾病主要为肺炎、病毒性感冒、肺部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结论 应该加强SARS的鉴别诊断,减少临床误诊。

王卫平,徐楚材,艾于勤,覃汉民[10](2003)在《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文中指出通过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的报告 ,提示在防SARS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肺结核尤其是肺结核合并感染与SARS的鉴别诊断。

二、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目标
(一) 总体研究目标
(二) 具体研究目标
(三) 研究框架 三、我国麻疹、风疹流行病学与人群抗体水平分析
(一) 研究目的
(二) 材料与方法
    1. 麻疹、风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三) 结果
    1. 麻疹、风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四) 讨论
    1. 麻疹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
    2. 健康人群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特征
(五) 研究小结 四、具有年龄和地区结构的麻疹、风疹动力学模型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相关背景
    1. 研究目的
    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运用领域
(二) 相关理论及预备知识
    1. 仓室模型的基本结构及转换率
    2. 基本再生数和人群免疫水平阈值
    3. 基本再生数的影响因素
(三) 材料与方法
    1. Meta-population模型
    2. 具有年龄和地区结构的我国麻疹、风疹SEIR模型
    3. 主要参数的估算
    4. 计算我国麻疹和风疹基本再生数
    5. 随机模型估算我国风疹暴发的概率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发病情况
    6. 梯度法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7. SEIR确定参数模型模拟我国麻疹、风疹流行情况
(四) 研究结果
    1. 麻疹模型主要参数的估算
    2. 麻疹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3. 风疹模型主要参数的估算
    4. 风疹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5. 梯度法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6. 模拟补充免疫策略降低发病数量的效果
(五) 讨论
    1. 动力学模型的适用性
    2. 麻疹和风疹的基本再生数和有效再生数
    3. SEIR随机模型估算风疹暴发可能性及CRS数量
    4. 梯度法分析消除麻疹和风疹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5. 麻疹和风疹消除的协同作用
    6. 模型局限性和结果解读的有限性
(六) 研究小结 五、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可行性调查和经济学评价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及其工作方法
    1.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可行性调查
    2.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的经济学评价相关调查
    3. 数据录入和分析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可行性调查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2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和接种信息可查询率
    
1.3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含麻疹成分疫苗和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情况
    
1.4 家长预防接种信任度以及补种意愿
    
1.5 中学生对补种的意愿情况
    
1.6 学校及卫生部门相关人员对补种活动的专题小组访谈结果
    2.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1 麻疹、风疹病例的疾病经济负担调查
    
2.2 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暴发处置成本
    
2.3 中学开展补充免疫的成本和效益评价
(四) 讨论
(五) 研究小结 六、创新性 七、局限性 八、结论 九、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传染病仓室模型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可行性调查工作方案
附1
附2
附3
附4
附5

(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评价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评价指标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点 2.2
    研究方法及对象 2.3
    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 3.2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目标疾病病例发现途径分析 3.3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调查 3.4
    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调查 第四章
    讨论 4.1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在发现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4.3
    如何改进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流程 附录B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调查 附录C
    可能为不明原因肺炎的入院诊断筛查病名列表 附录D
    不明原因肺炎筛查表 附录E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报告过程调查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及其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论文框架与研究意义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回顾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一、联邦保障局的成立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美国的生物战计划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的形成
    第二节 冷战结束前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一、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的成立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调整
        二、海外援助行动与美国海外国家利益的实现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特点
        二、麻疹的爆发与《儿童免疫计划》对美国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影响
        三、口蹄疫、疯牛病的爆发与《2001年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法》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面临的生物恐怖主义挑战
        二、《公共卫生威胁与紧急状态法》与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第三章 乔治·W·布什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第一节 西尼罗河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变化
        二、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公告—美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政策
        三、《灭蚊健康安全法》与CDC防范生物恐怖主义作用的加强
        四、《2002年公共卫生安全和恐怖主义防范、应对法》的出台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转向
        一、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二、战胜春天的恐惧——布什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四、SARS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五、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化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转变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联邦大流感战略》与美国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四、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第四节 天花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剧变
        一、天花与生物恐怖主义袭击的关系
        二、美国政府对天花的监测与《21世纪生物防御战略》的出台
        三、《天花应急人员保护法》与天花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四、“黑暗的冬天”——由虚拟到现实的反生物恐怖主义演习
结语
    一、宣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法律依据
    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种类
    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广西贵港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应用实践与世界卫生组织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急性脑炎、脑膜炎及其主要病原构成
    2 疾病负担与防控情况
    3 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4 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研究进展
    5 项目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应用实践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WHO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政策性建议
综述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略缩语表
    附录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监测合作项目操作手册
    附录三 流脑和乙脑等疾病监测个案调查表
    附录四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人禽流感监测的重要性
    二、我国人禽流感监测系统
    四、评价意义
    五、评价目的
正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调查和访谈
        二、疾控机构、相关专业人员调查和访谈
        三、卫生行政部门
        四、医院住院肺炎病例调查
        五、不明原因肺炎及人禽流感病例调查
    分析讨论
    结论与建议
主要的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国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监测评价方案

(6)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 ——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4-1 研究方法
        4-1-1 议程(题)设置
        4-1-2 方法分析
        4-1-3 内容分析
        4-2 样本选择
        4-2-1 媒体样本选择
        4-2-2 例证选择及统计
        4-2-3 时间选择
        4-2-4 样本取样
        4-2-5 类目建构
        4-2-6 信息来源
        4-2-7 新闻版面
    五、评估标准
第二章 文献探讨
    一、概念诠释
        1-1 健康传播
        1-2 健康信息
    二、相关研究
        2-1 西方健康传播之研究
        2-2 大陆健康传播之研究
        2-3 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
第三章 研究内容
    一、样本资料背景综述
    二、肺结核
        2-1 肺结核流行史
        2-2 肺结核防治期
        2-3 全球肺结核疫情
        2-4 结核病认识与说明(详附录)
        2-5 肺结核的议题建构和报导统计分析
        2-5-1 “防治”议题分析
        2-5-2 “疫情”议题分析
        2-5-3 “患者或感染者权益”议题分析
        2-5-4 “宣传”议题分析
        2-6 小结
    三、艾滋病
        3-1 艾滋病起源和传播途径
        3-2 台湾艾滋病流行
        3-3 艾滋病流行史
        3-4 全球艾滋病防治
        3-5 艾滋病认识与说明(详附录)
        3-6 艾滋病的议题建构和报导统计分析
        3-6-1 媒体宣传
        3-6-2 全球防治与官方“政策”之分析
        3-6-3 防治与“民众态度”之分析
        3-6-4 防治与“医疗机构态度”、医护人员态度”之分析
        3-6-5 防治之“次类目议题”分析
        3-6-6 宣传中之争议新闻分析
        3-7 小结
    四、非典型肺炎
        4-1 台湾SARS疫情发展
        4-2 华人SARS流行区病例名称比较
        4-3 台湾医院感染管制防护模式和病患评分
        4-4 台湾SARS疫情分级
        4-5 SARS认识与说明(详附录)
        4-6 SARS的议题建构和报导统计分析
        4-6-1 新闻“版面”分析
        4-6-2 防治之“次类目议题”分析
        4-6-3 “疫情”议题分析
        4-6-4 “宣传”议题分析
        4-7 后SARS时期
        4-8 小结
    五、禽流感
        5-1 禽流感防疫问题
        5-2 全球禽流感疫情
        5-3 全球禽流感防疫困境
        5-4 禽流感认识与说明(详附录)
        5-5 禽流感的议题建构和报导统计分析
        5-5-1 防治之“次类目议题”分析
        5-5-2 疫情之“次类目议题”分析
        5-5-3 政策之“次类目议题”分析
        5-5-4 新闻信息来源分析
        5-6 小结
第四章 媒体指标与信源权力分析
    一、指标建立
    二、指标分析
        2-1 结构指标
        2-2 数字指标
        2-3 专业指标
        2-4 效益指标
        2-5 经验指标
        2-6 权益指标
        2-7 态度指标
        2-8 形象/声誉指标
    三、“结构指标”细部分析
    四、“数字指标”细部分析
    五、效益指标之“宣传”细部分析
    六、媒体与外部信源权力结构
第五章 台湾健康传播发展之评估
    一、台湾健康传播的成功案例
    二、台湾健康传播发展模式
    三、台湾健康传播可行性分析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一、结核病认识与说明
    二、艾滋病认识与说明
    三、SARS认识与说明
    四、禽流感认识与说明
致谢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s
前言
第一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密切接触者不同接触方式危险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防控技术措施与体会
    1 防控 SARS 的技术措施
    2 防控 SARS 的经验
    3 防控 SARS 的体会
第六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控制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1 控制干预措施
    2 主要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3 评价结果
    4 讨论
第七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预防控制治疗的教训与反思
    1 SARS 时期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利用存在的问题
    2 SARS 时期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3 SARS 流行不同阶段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殊表现
    参考文献
综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1 SARS流行的三个环节
    2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
    3 影响SARS流行的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一例脑梗死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流行病学调查
3 讨论
    3.1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疑似病例的诊断中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SARS诊断标准执行
    3.2 鉴别诊断在SARS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3.3 在SARS病例/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中应动态观察胸部X片的改变
    3.4 及时正确使用抗生素, 防止院内感染
    3.5 医疗机构应加强管理, 严格医院探视制度

(9)北京市2071例SARS排除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0)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周密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仔细审阅胸片
    2.3 抗菌素治疗
    2.4 做好鉴别诊断

四、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D]. 苏琪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0)
  • [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D]. 王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2)
  • [3]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 赵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4]广西贵港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应用实践与世界卫生组织乙脑监测手册的现场评估[D]. 吴兴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5]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系统评价[D]. 肖达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2)
  • [6]台湾健康传播之研究 ——以《民生报》1985-2005年肺结核、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议题建构之内容分析为例[D]. 秦美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D]. 梅志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8]一例脑梗死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的报告[J]. 周云,刘琼珍. 实用预防医学, 2004(05)
  • [9]北京市2071例SARS排除病例分析[J]. 刘泽军,梁万年,贺雄,马彦,吴疆,王全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08)
  • [10]一例肺结核病例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J]. 王卫平,徐楚材,艾于勤,覃汉民.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标签:;  ;  ;  ;  ;  

肺结核误诊为SARS疑似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