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程序及技术要求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程序及技术要求

一、崩滑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晏飞群[1](2020)在《边坡灾害机理及在线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慧君[2](2015)在《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库区金厂坝滑坡体特性及变形趋势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2月,发现官地水电站金厂坝出现地表变形,为了使官地水电站按时蓄水投产发电,同时又要确保雅砻江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及官地水电站大坝的安全,需对该变形体特征、变形趋势及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论文主要通过地质勘探及安全监测手段对位于官地电站大坝上游约17km的库区右岸金厂坝变形体进行稳定性研究分析。针对官地库区金厂坝变形体的地质特性实施了裂缝监测、位移监测(含深部位移监测)、降水量监测及地下水位监测。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监测人员前往变形体存在一定危险性,为保证数据仍能实时获取,部分位移测点使用GPS监测。根据2012年至今的地质勘探及安全监测成果及其它变形体监测经验分析,金厂坝变形体产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不大,若发生逐级解体失稳对官地大坝及水工建筑物影响有限,但对水库两岸处于影响高度以下的居民、建筑物以及库区的航运安全仍有一定影响。论文对金厂坝的系统监测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对监测成果的研究发现了:(1)金厂坝滑坡区外地表调查未见有明显的下错和滑动迹象,也未见有拉张裂缝的分布,表明区外地表变形迹象较弱。(2)IIV区的变形迹象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前缘部分的钙化物拉张扩容松动,上游及中部的滑塌变形及下游的拉裂下错变形,属强变形区,综合分析,IIV区不同部位变形存在差异。(3)统计出各区域不同测点的变形速率。论文还对变形体的发展趋势和预警值进行了研究,对滑坡体不同模式的失稳可能产生的涌浪危害性、及堵江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警措施。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提出了5点结论,并对金厂坝滑坡体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4点建议:(1)金厂坝滑坡整体稳定性良好,Ⅳ区的稳定对金厂坝滑坡体的整体稳定具有控制作用,因此,控制Ⅳ区稳定性是治理金厂坝滑坡的关键,建议对该区采取坡顶减载+预应力锚索支护。(2)为提高该滑坡稳定性,采用地表截排水和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是十分必要的。(3)对III区后缘进行必要的工程剪裁。(4)建议对滑坡体以工程监测措施为主,并结合排水措施,根据工程监测情况适时采取工程处理措施。

岳建朋[3](2014)在《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铁路边坡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力度加大,铁路中的滑坡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是由于铁路沿线滑坡分布的广泛性,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以及大范围预警技术的缺乏,使得铁路沿线滑坡系统监测难以做到。基于这种现状,论文以新研发的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有常用监测仪器的基础上,对适合在铁路滑坡上的新仪器布设方法及预警标准进行了研究。在二广高速路上边坡应用新仪器进行人工模拟实验和滑坡临滑监测,并对铁路滑坡监测系统提出了新的监测方案。本论文主要结论研究内容如下:(1)对常用的边坡监测仪器进行适用性对比与研究。从适用性、经济性、精度及稳定性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传统的方法都存在着造价或者监测范围的不足之处。因此新型仪器的研发成为边坡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2)在分析当前滑坡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及铁路滑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微机电技术的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和基于433MHz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岩土工程野外局域无线传输系统。(3)提出了基于不同地质力学模式的滑(边)坡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布设方法,以及针对危岩落石和坡面溜坍形等边坡局部变形的无线地表倾斜监测仪器的布设方法。(4)通过边坡现场实验验证了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监测滑(边)坡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的有效性。(5)在分析滑坡地表倾斜变形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倾角历时曲线临界状态递进法、倾角历时曲线切线角速率法及有限元模拟等三种方法来评判滑坡稳定性状态,并研究了相应的评判标准。(6)研究了铁路边坡的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新仪器的铁路滑坡的监测方法。

陈世昌[4](2013)在《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省地质环境薄弱,发育众多地质灾害,且多以群聚性的特征分布,每年均有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亟待研究解决,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以贵州省马达岭地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灾群中3个灾害体的发育特征和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选择适合地灾群的监测技术方法,制定合理的自动化监测方案,完成马达岭地灾群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对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并评价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滑坡残体包含崩滑体BH1和变形体BH2,崩滑体BH1是下错的岩体,变形特征表现为裂缝的开合和岩体的倾摆,变形体BH2尚处于危岩体形成阶段,宏观上仅有裂缝的张开,大气降雨是影响滑坡残体稳定的重要因素,选定监测裂缝张开、岩体倾斜的技术方法,并辅以降雨观测。(2)接娘坪变形体已由5条宽大裂缝切割形成四个块体,块体地表水平和竖向的位移较大,降雨是影响变形体稳定的重要因素,GPS信号测试结果分析表明,GPS技术适用于变形体的位移监测。选用GPS“一机四天线”技术和测缝方法监测块体的地表位移以降雨量的诱发因素监测。(3)笕槽冲泥石流物源丰富,沟道利于泥石流体流动,持续强降雨下易发生泥石流。选定以次声、物位、沟道地表水位和上下游降雨的监测内容。(4)通过研究,确定监测仪器数据利用分布式方式采集;在现场对GPRS/CDMA通信信号强度测试的基础上,选定GPS的数据传输利用CDMA通信方式,其余仪器数据采用GPRS传输方式;仪器供电方式选用蓄电池+太阳能板。(5)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认为3个地灾体目前均处于稳定状态。基于监测成果和仪器的运行情况认为马达岭地灾群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实施效果较好。

熊晋[5](2013)在《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是铁(公)路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威胁之一。但由于铁(公)路沿线滑坡分布的广泛性、滑坡灾害发生的突然性,以及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控技术手段,目前还没有针对铁(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也缺乏专门有效的铁(公)路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本论文在现有铁路灾害监测预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特点与工程要求,开展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铁(公)路滑坡减灾防灾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坡灾害演变规律,主要研究地表倾斜变形在滑坡灾害孕育过程中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然后,重点开发地表微倾量测技术,包括微倾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布设和无线传输系统;最后,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地表微倾变形监测预警技术。其主要创新技术和研究进展有:(1)阐述了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坡灾害演变规律,并分析总结了我国铁(公)路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基于微机电技术,首次成功研制了一种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地质力学模式的滑(边)坡地表微倾传感器布设原则,以及针对危岩落石和坡面溜坍等边坡局部变形的微倾传感器布设方法。(3)采用基于433MHz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组建了岩土工程野外局域无线传输系统,解决了无线缆自供电问题,系统造价低,野外适应性强,为在铁(公)路沿线滑(边)坡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4)提出并研究了地表变形倾角历时曲线临界状态递进法;将地表倾斜变量引入到变量-时间曲线切线角速率公式中,提出了倾角历时曲线切线角速率法。利用该两种方法评判滑坡稳定性状态,并研究了相应的评判标准。(5)参照相关规范,并结合铁路滑坡特点,研究了铁路滑坡预警级别和标准的确定方法。

周勇[6](2012)在《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监测关键技术及监测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条高速公路分布在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并且这些滑坡类型繁多,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复杂,因此滑坡灾害对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最为直接、危害最大,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监测预报研究是湖南省交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地质背景为基础,充分研究了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具体特点,结合高速公路实际需要,以监测预报的完整过程为主线开展研究,采用现场试验、理论研究等手段,建立滑坡灾害在高速公路中的监测预报完整技术,包括了以下的研究内容和成果:(1)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湘西区域滑坡灾害,特别是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地层、构造、地形地貌,综合分析了开挖诱发型滑坡的共同特点。形成了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监测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主要监测方法、常用仪器以及数据的获取技术。总结、对比了适合湘西特点的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现场施工、通车运营阶段的滑坡监测设计要点,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相似特点区域的生产实践。(2)在实际应用中开发出了集成GPS的多传感器滑坡立体自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仪自动采集监测仪器传感器的数据之后存储于数采仪的存储单元内,数采仪与DTU传输单元连接后借助于GSM卡GPRS功能将存储单元内的监测数据通过Internet网络远程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并存入计算机内,实现了实时监控的目的。(3)提出了一套在西部地区较为适用的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评价范围和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模型的选择、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可靠性分析等,为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提出通过“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主控因子分析和定性类比分析推理→数学模型分析→综合评价”的思路,对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4)构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法的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和程序,可以有效降低监测数据噪声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将位移监测数据划分为六种类型:“D”型、“B”型、“r”型、钟摆型、“V”型和复合型;分析了每种曲线类型所对应的滑坡特征;用曲线拟合技术对监测数据定量描述。构建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模型,在少数据量的变形预测模型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成功应用于怀通高速滑坡监测。(5)构建了“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平台,实现了滑坡灾害安全管理、监测图表处理、预测预报分析、滑坡灾害区划及灾害信息的(实时)检索与查询,并应用ArcGIS的ArcServer/ArcIMS技术发布到互联网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浏览。

杨凤芸[7](2012)在《边坡高精度监测系统及变形趋势预测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建立边坡监测系统、数据处理及变形趋势预测问题,本文结合露天矿山,从边坡安全分析入手,讨论了边坡监测的几种方法,研究了对边坡高精度监测数据处理及预测的三种方法,确定在露天矿边坡监测中采用TM30自动全站仪进行监测。首先在实验场大孤山矿设计了二等变形基准网,对监测区域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后布设了监测网,建立基准桩、监测桩,并对二等基准网进行了外业数据采集、平差及优化;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对TM30三角高程代替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大气折光系数、对向观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分段采用不同的大气折光系数三角高程单向观测可以代替二等水准的测量,因此利用TM30自动全站仪可以同时进行二等沉降变形和平面位移变形测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能满足二等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对基于TM30自动全站仪的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了研发,建立了监测系统的软件及接口问题的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实现了该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报表的功能;利用经典平差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及变形趋势预测,讨论了经典平差方法处理监测数据的优缺点,提出了利用卡尔曼滤波理论进行边坡变形趋势预报,对于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建立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对边坡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达到四等变形要求;对提出的小波滤噪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处理及边坡变形趋势预报理论进行研究,利用该理论对矿山边坡监测数据进行误差剔除并利用神经网络的记忆功能进行变形趋势预报,经过四年监测数据的检验预测精度达到二等变形监测的要求。

王朝阳[8](2012)在《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以三峡工程库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缘,两岸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库区沿岸地质地貌条件极其复杂,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时有发生。库区地质环境极其脆弱,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和易发地区。据调查,三峡工程库区规模较大的滑坡有2100余处,受三峡水库蓄水及库水位涨落影响而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的滑坡达1130余处。依据其危险性、防治难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可分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监测预警三种类型。根据目前我国国力,对如此众多的滑坡灾害,不可能投入巨资对所有滑坡进行工程治理,而监测预警则是其中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首选防治措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自运行以来,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三峡库区滑坡防治三期规划中,监测预警的滑坡占防治总数的66%,体积占69.3%,人口占到36.7%。这些数量众多的监测预警工程,其具体实施的监测预警预报效果如何,包括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应急监测工程和预警预报效果一直是困扰库区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的一个问题。因此,开展滑坡灾害的监测预报效果评估研究工作,对于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及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该项工作对丰富和发展库区滑坡监测预报有关的理论,推动三峡库区监测预报工作的评估方法或标准的形成,推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报工作走上正规化、标准化道路,以及在三峡工程后期治理规划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指挥系统”的子课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分析及评估”开展的研究工作。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滑坡灾害,尤其是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报相关资料基础之上,建立了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数学模型,结合三峡库区监测预警指挥系统,采用.net开发工具和Oracle数据库,研发了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软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论文在全面分析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三峡库区滑坡监测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监测指标、群测群防指标和组织管理指标,在一级指标下面共包括12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针对各指标内容及含义进行了详细介绍。(2)构建了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估法和证据理论的滑坡监测效果评估数学模型。针对两种效果评估模型的原理、构建方法、以及计算步骤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两种数学模型的特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分别通过滑坡监测实例进行了应用。(3)对有关滑坡应急监测的相关概念、应急监测监测点位的布设、应急监测预案以及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滑坡的应急监测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应急监测效果的动态评估模型和应急监测效果的静态评估模型。其中在动态评估模型中采用了“可减缓性”的动态评估概念。对于“可减缓性”动态评估的概念、突发滑坡事件分类以及动态评估模型和评估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构建了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完整应急监测效果静态评估指标体系。(4)对库区滑坡预报效果评估进行研究,将滑坡预报模型效果评估分为发生前效果评估和发生后效果评估。发生前效果评估采用预报质量评估方法和滑坡预评估机模型。在预报模型的质量评估方法中,建立了滑坡预报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指标(拟合效果指标和试预报效果指标)一个指数。采用预报质量评估方法,通过三峡库区某滑坡监测实例,证明滑坡的预报质量评估方法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滑坡预报模型效果评估手段。此外,对预报预评估机模型做了介绍和探讨。针对发生后效果评估,提出了滑坡预报效果后评估的评估方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滑坡未发生整体滑动,仍处于持续变形之中或者变形保持不变,另一种是整体已经发生滑动的滑坡,对上述两种情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5)以前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警指挥系统的研发框架,研发了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系统。该评估系统采用.net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研发。所研发的评估系统易于操作、界面美观,简单实用,便于评估人员对库区滑坡的监测预报效果展开评估。采用该评估软件,对三峡库区某滑坡进行了监测效果评估,取得了较好的评估结果。

马保成[9](2011)在《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暴雨、洪水导致的公路水毁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路基灾害防治技术推广及应用示范”等科研项目,结合“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从灾害类型、危险因子和危险程度等方面对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灾害识别是公路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的研究对于公路水毁灾害的预防、治理以及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公路工程的特殊性,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等,利用已有室内模型试验资料,在对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及成因、识别原则方法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区域路网层面、路线层面和路段层面等3个层面进行公路水毁灾害识别,并建立了识别指标体系。研究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根据致灾因子、发生位置及破坏类型,将公路水毁类型划分为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包括沟谷泥石流水毁、小桥及涵洞水毁、沿河公路及其冲刷防护建筑物水毁)和边坡水毁灾害(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坡面冲刷、边坡降雨失稳以及边坡排水沟渠系统和防护工程水毁)两大类。并着重研究了沿河公路水毁和边坡水毁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因素。(2)选择地表坡度、海拔高程、地表破碎程度以及岩土类型等要素,基于GIS编制了《地表形态指数图》、《中国公路岩石类型分布图》和《中国公路土类型分布图》,反映其区域差异性及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并用于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识别。(3)从区域、路线和路段等层面分析了灾害识别的必要性,总结归纳了灾害识别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手段;借鉴“中国公路水文区划”、“中国公路岩土区划”等研究基础,建立了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方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区域水毁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提出了由路基几何形态、内部结构面、岩土工程性质等3个要素构成的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及路基灾害分析方法,从路线和路段角度研究水毁灾害成灾特点。(4)对于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综合考虑降雨、植被覆盖度、河网密度和沟谷比重(即沟谷面积占坡面面积比)等影响因素,形成河川径流强度指数,基于GIS编制了《中国沿河公路水毁区域识别图》,进行区域路网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初判;提出了沿河公路、小桥涵和沟谷泥石流水毁易发地段的超前识别判据及路线危险性分段方法,实现了路线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预判;建立了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危险度计算方法,完成路段层面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详判。(5)对于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综合考虑降雨、地形坡度、岩土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素构成坡面径流强度指数,基于GIS编制了《中国公路边坡水毁区域识别图》,进行区域路网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初判;研究了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易发地段识别方法及识别判据,为路线边坡水毁灾害的预判提供参考;根据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发育的阶段性,将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划分为早、中、晚3个链式阶段,由此建立了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危险度定量识别方法,从而实现了路段层面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详判。论文提出的灾害灾前识别方法简单实用,有助于实现公路水毁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主动性、超前性,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验证;初步开发的识别系统实现了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流程化和可视化,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邓建华[10](2011)在《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文中认为滑坡监测是滑坡灾害防治和预测预报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可以具体了解和掌握坡体发展演变过程,可为坡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和预测、可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其中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可直接监测滑坡体的三维位移量和位移方向与速率,在滑坡监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表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完备程度直接关系到滑坡研究成果的精度,因此系统的研究滑坡地表变形监测的各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在查阅滑坡地表监测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大量工程实例,系统对滑坡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相关性进行探讨,具体成果如下:1、基于滑坡的演化过程时效性和空间形态的变形特征,结合变形测量技术特点,对监测方法的选择和监测点的布置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保证监测成果较好的反映滑坡体变形趋势,并结合相关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说明。2、根据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变形特征,结合了大量工程实例,说明了如何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判定滑坡体的类型。对土质滑坡、岩质滑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布设监测点;由土质滑坡的破坏方式不同,提出相应的预测预报方式。3、结合了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地表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滑坡测点的确定。对监测仪器的各自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以相关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归纳了由所得监测数据可以反馈得到滑坡体变形的信息,并结合了相关的工程实例进行详细阐述。4、以某库岸斜坡为例,详细的介绍了该斜坡地表变形监测的实施过程,对斜坡变形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斜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外界影响因子对时间效应、空间效应进行分析。

二、崩滑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崩滑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2)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库区金厂坝滑坡体特性及变形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金厂坝的基本情况及论文研究意义
    1.1 金厂坝变形体基本情况
    1.2 论文研究意义
第2章 金厂坝滑坡体的特性研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主要断裂及活动性
    2.3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3.1 滑坡前缘物质结构特征
        2.3.2 滑坡中部物质结构特征
        2.3.3 滑坡后缘物质结构特征
    2.4 地形测绘
    2.5 滑坡勘探
        2.5.1 地球物理勘探
        2.5.2 滑坡钻探
        2.5.3 滑动面(带)的分析确定与连接
        2.5.4 滑坡体巡视情况及裂缝展布
第3章 金厂坝滑坡体变形监测系统研究
    3.1 监测的内容
    3.2 监测的方法
    3.3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
    3.4 监测仪器布置
    3.5 金厂坝变形体监测成果
        3.5.1 Ⅱ区表层变形监测及雨量成果
        3.5.2 Ⅲ区表层变形监测成果
        3.5.3 Ⅳ区表层变形监测成果
        3.5.4 区外表层变形监测成果
        3.5.5 测斜孔监测成果
        3.5.6 地下水监测成果
        3.5.7 GPS监测成果
    3.6 监测成果小结
第4章 金厂坝滑坡体的发展趋势研究
    4.1 变形破坏形成机制
    4.2 滑坡演化形成过程
    4.3 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
        4.3.1 失稳模式分析
        4.3.2 滑坡等级划分
        4.3.3 计算参数的选择
        4.3.4 计算工况
        4.3.5 计算方法
        4.3.6 计算剖面
        4.3.7 计算结果分析
第5章 金厂坝滑坡体失稳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措施
    5.1 涌浪危害
        5.1.1 下滑模式
        5.1.2 滑速计算
        5.1.3 涌浪计算
        5.1.4 滑坡涌浪危害评价
    5.2 堵江危害
    5.3 滑坡预警措施
        5.3.1 金厂坝滑坡预警值初步研究
        5.3.2 监测网布置
        5.3.3 监测成果分析
        5.3.4 预警值确定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铁路边坡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铁路滑坡监测研究现状
    1.3 滑坡预警技术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关键技术创新
第二章 铁路边坡监测常用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2.1 监测仪器适用性评价的意义
    2.2 变形观测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2.2.1 位移计
        2.2.2 倾斜类仪器
        2.2.3 GPS 全球定位系统
        2.2.4 变形监测控制网仪器
        2.2.5 裂缝测量仪器
        2.2.6 应变计
    2.3 压力式测量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2.4 环境因素监测仪器及适用性评价
        2.4.1 岩体地球物理测试仪器
        2.4.2 水位、渗流量及温度测量仪器
    2.5 其他新监测仪器
        2.5.1 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
        2.5.2 近景摄影测量仪
        2.5.3 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仪(INSAR)
    2.6 巡视方法及其适用性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表倾斜监测仪器布设方法及无线传输技术的
    3.1 当前滑坡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新技术研发条件
    3.2 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的研制
        3.2.1 研究目标及仪器性能要求
        3.2.2 工作原理
        3.2.3 硬件电路设计
    3.3 地表倾斜监测传感器野外局域无线传输系统的组建
        3.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3.3.2 工作原理
        3.3.3 网络传输协议基本构架
    3.4 滑坡地表倾斜监测新仪器的布置方法及优化
        3.4.1 倾斜监测新仪器各个监测阶段的布置
        3.4.2 布设的原则
        3.4.3 测点优化布置原则
        3.4.4 误差分析及布置位置研究
        3.4.5 基于边坡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型的布设方法研究
        3.4.6 基于边坡局部变形的布设方法研究
        3.4.7 安装埋设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坡地表倾斜变形的现场实验和滑动监测
    4.1 现场人工实验
        4.1.1 边坡概况
        4.1.2 微倾传感器现场布设方案
        4.1.3 边坡局部现场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4.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临滑监测
        4.2.1 边坡概况
        4.2.2 微型倾斜传感器现场布置方案
        4.2.3 监测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表倾角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表面位移倾角的关系研究
        5.1.1 滑坡地表变形和时间关系
        5.1.2 滑坡表面位移与表面倾角的理论计算
        5.1.3 滑坡位移倾角关系的实验
        5.1.4 滑坡位移与角度的关系及预警值分析
    5.2 基于地表角度变化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5.2.1 倾角-时间曲线突变法
        5.2.2 倾角切线速率-时间曲线法
        5.2.3 强度折减系数-角度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新仪器的铁路滑坡预警体系
    6.1 主动监测
        6.1.1 应力监测
        6.1.2 地表形变监测
        6.1.3 地下形变监测
    6.2 被动监测的技术方案
        6.2.1 双电网监测
        6.2.2 光纤光栅监测
        6.2.3 激光雷达-视频监测
        6.2.4 其他监控方式
    6.3 结合地表倾斜监测的铁路边坡监测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地质灾害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滑流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及地震
        2.1.1 褶皱构造
        2.1.2 断层
        2.1.3 新构造运动
        2.1.4 地震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人类工程活动
        2.2.5 已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1 概述
    3.2 马达岭滑坡残体发育特征
        3.2.1 马达岭滑坡概况
        3.2.2 滑坡残体发育特征
        3.2.2.1 裂缝发育概况
        3.2.2.2 残体发育特征
    3.3 接娘坪变形体发育特征
        3.3.1 变形体空间形态及物质组成
        3.3.2 变形破坏特征
        3.3.2.1 接娘坪变形历史
        3.3.2.2 裂缝分布情况
        3.3.2.3 裂缝发育特征
        3.3.2.4 变形体发育特征
        3.3.2.5 变形机制分析
    3.4 笕槽冲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
        3.4.1 流域特征分析
        3.4.2 沟道特征分析
        3.4.3 形成条件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地灾群自动化监测设计
    4.1 概述
    4.2 监测项目选择
        4.2.1 监测内容及选择依据
        4.2.1.1 监测内容及方法
        4.2.1.2 监测内容的选择依据
        4.2.2 马达岭滑坡残体监测项目选择
        4.2.3 接娘坪变形体监测项目选择
        4.2.4 笕槽冲泥石流监测项目选择
    4.3 监测仪器工作原理
    4.4 监测仪器的布置
        4.4.1 滑坡残体监测仪器布置
        4.4.2 接娘坪变形体监测仪器布置
        4.4.3 笕槽冲泥石流监测仪器布置
    4.5 自动化采集方式研究与设备选型
        4.5.1 自动化采集方式概况
        4.5.2 接娘坪 GPS 采集信号测试
        4.5.2.1 GPS 采集信号测试的必要性
        4.5.2.2 监测点信号质量评价标准
        4.5.2.3 接娘坪 GPS 信号测试方案
        4.5.2.4 监测点信号质量分析
    4.6 马达岭地灾群自动化采集设备选型
    4.7 接娘坪 GPS 自动化变形监测设备选择
    4.8 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方式研究
        4.8.1 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概况
        4.8.2 马达岭地灾群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方式选择
    4.9 野外供电选择
    4.10 马达岭地灾群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4.11 小结
第5章 地灾群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
    5.1 监测仪器的安装与调试
        5.1.1 一体化表面位移监测站的安装与调试
        5.1.1.1 监测站安装
        5.1.1.2 系统调试
        5.1.2 GPS3 中心点的安装与调试
        5.1.2.1 G3 中心点 GPS 仪器安装
        5.1.2.2 系统调试
    5.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
        5.2.1 登陆主界面
        5.2.2 灾害点实时信息查询
        5.2.3 曲线生成及数据导出
    5.3 小结
第6章 监测成果分析与效果评价
    6.1 研究区降雨量成果分析
    6.2 马达岭滑坡残体监测成果分析
        6.2.1 崩滑体 BH1 监测成果分析
        6.2.2 崩滑体 BH2 监测成果分析
    6.3 接娘坪变形体监测成果分析
        6.3.1 表面裂缝监测成果分析
        6.3.2 表面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6.4 笕槽冲泥石流监测成果分析
        6.4.1 渗压计监测成果分析
        6.4.2 物位计监测成果分析
        6.4.3 次声警报仪监测成果分析
    6.5 马达岭地灾群自动化监测系统效果评价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1.2.2 滑坡灾害监测方法研究
        1.2.3 滑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创新
2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坡灾害演变规律
    2.1 边坡工程概述
        2.1.1 边坡工程地质基础
        2.1.2 边坡工程力学分析
        2.1.3 边坡稳定性评价
    2.2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2.2.1 主要病害类型
        2.2.2 典型破坏机理
    2.3 滑坡灾害演变规律
        2.3.1 滑坡变形破坏特点
        2.3.2 滑坡灾害成灾模式
        2.3.3 滑坡监测技术
3 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的研制及布设方法研究
    3.1 当前滑坡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新技术研发条件
    3.2 微倾无线传感器的研制
        3.2.1 研究目标
        3.2.2 工作原理
        3.2.3 硬件电路设计
    3.3 岩土工程野外局域无线传输系统的组建
        3.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3.3.2 工作原理
        3.3.3 网络传输协议基本构架
    3.4 地表微倾无线传感器布设方法
        3.4.1 布设原则
        3.4.2 基于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布设方法研究
        3.4.3 基于边坡局部变形的布设方法研究
        3.4.4 安装埋设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边坡地表倾斜变形监测现场试验研究
    4.1 边坡概况
    4.2 边坡局部现场试验及试验结果分析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步骤
        4.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微倾传感器现场布设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的滑坡稳定性状态分析研究
    5.1 滑坡地表倾斜变形时间效应分析
    5.2 滑坡地表空间效应分析
    5.3 滑坡关键监测点的选取
    5.4 滑坡稳定性状态评判方法
        5.4.1 倾角历时曲线临界状态递进法
        5.4.2 倾角历时曲线切线角速率法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滑坡预警级别和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铁路滑坡分级预警方法研究
        6.2.1 滑坡变形预警级别划分
        6.2.2 滑坡变形预警阈值
        6.2.3 滑坡预警级别的确认
    6.3 预警信息报送和预警响应
        6.3.1 预警信息报送
        6.3.2 预警响应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6)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监测关键技术及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现状
        1.2.2 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滑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监测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及危险性区划
    2.1 湘西高速公路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气象和水文地质
        2.1.5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性质
        2.1.6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2.1.7 公路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2 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特点
        2.2.1 易滑地层
        2.2.2 易滑构造
        2.2.3 易滑地形地貌
        2.2.4 其他因素与滑坡
        2.2.5 开挖诱发型滑坡的共同特点
    2.3 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基本原理
        2.3.1 概述
        2.3.2 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的理论依据
        2.3.3 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原则
    2.4 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方法及评价模型
        2.4.1 区划与预测方法
        2.4.2 评价范围与单元
        2.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4.4 评价模型与对比
    2.5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基本特征及危险性分段预测
        2.5.1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特征及对高速公路的作用
        2.5.2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段预测
    2.6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高速公路滑坡监测关键技术
    3.1 前言
    3.2 滑坡监测的主要技术
        3.2.1 监测数据的获取
        3.2.2 设站监测的主要方法
        3.2.3 滑坡监测的常用仪器
    3.3 集成GPS的多传感器滑坡立体自动监测系统
        3.3.1 系统总体结构
        3.3.2 子系统构成
        3.3.3 仪器的选择与布设
        3.3.4 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处理
        3.3.5 工程应用
    3.4 滑坡灾害监测设计
        3.4.1 监测设计的目的
        3.4.2 监测网点的设计
        3.4.3 监测时限和频率
        3.4.4 各阶段滑坡监测设计要点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滑坡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技术
    4.1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检查
        4.1.1 资料可靠性检查的几种方法
        4.1.2 统计学方法判断异常值的原则和方法
        4.1.3 异常值的处理
    4.2 卡尔曼滤波法
        4.2.1 离散线性系统的Kalman滤波
        4.2.2 动态测量系统的Kalman滤波
        4.2.3 自适应Kalman滤波
        4.2.4 卡尔曼滤波模型的构建
        4.2.5 卡尔曼滤波的性质与特点
        4.2.6 卡尔曼滤波程序设计
        4.2.7 算例及分析
    4.3 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4.3.1 曲线的类型及分析
        4.3.2 监测数据曲线拟合
    4.4 滑坡预测预报技术
        4.4.1 预报对象和等级
        4.4.2 预报分类
    4.5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
        4.5.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4.5.2 灰色关联分析
        4.5.3 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
        4.5.4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4.5.5 普头河2号桥山体滑坡变形灰色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IS的滑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集成
    5.1 前言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的功能设计
        5.2.2 系统的组织结构
    5.3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数据标准及数据库开发技术
        5.3.1 地理信息概述
        5.3.2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数据标准
        5.3.3 工程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
        5.3.4 系统数据库的开发技术
    5.4 ArcGIS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5.4.1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关键技术
        5.4.2 基于ArcSDE、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库的管理
        5.4.3 滑坡灾害空间信息网络发布技术
    5.5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5.5.1 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数据管理和专业化分析处理
        5.5.2 高速公路滑坡预测预报模型集成
    5.6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边坡高精度监测系统及变形趋势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自动全站仪监测
        1.2.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3 地下观测监测技术
        1.2.4 对地观测监测技术
        1.2.5 三维不接触测量系统(3GSM)测量技术
        1.2.6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的技术
        1.2.7 基于自动全站仪的监测系统
        1.2.8 监测数据误差处理及监测趋势预测的方法
    1.3 露天矿边坡安全预警的基本准则及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要求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2.1 监测点的数据处理及预测的传统方法
        2.1.1 直接平差法
        2.1.2 经典变形趋势的预测方式
    2.2 卡尔曼滤波方法及数据处理
        2.2.1 卡尔曼滤波原理
        2.2.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边坡变形预报
    2.3 小波滤噪结合神经网络预测边坡趋势
        2.3.1 小波滤噪的原理
        2.3.2 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变形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场地的建立及数据采集
    3.1 研究区域特点
    3.2 实验区地质调查和边坡节理裂隙测定
        3.2.1 地层概述
        3.2.2 区域地质构造
        3.2.3 边坡节理裂隙人工测量
    3.3 边坡位移监测
        3.3.1 监测设计指导思想和监测目标
        3.3.2 边坡位移监测点
        3.3.3 监测基准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二等水准测量的研究
    4.1 三角高程测量的意义
        4.1.1 三角高程测量的特点
        4.1.2 TM30自动全站仪简介
        4.1.3 全站仪和常规水准仪的比较
    4.2 三角高程的测量原理
    4.3 K值的择优选取
    4.4 三角高程测量误差来源与精度分析
        4.4.1 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
        4.4.2 实验验证
    4.5 对向观测高差中误差
        4.5.1 公式推导
        4.5.2 对向观测实验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4.5.3 工程实验分析
        4.5.4 工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TM30全站仪的边坡监测系统研究
    5.1 边坡稳定性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
    5.2 系统工作原理
    5.3 边坡稳定性监测软件系统功能
    5.4 监测软件开发及编程
        5.4.1 系统开发环境
        5.4.2 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
        5.4.3 系统功能详细介绍
        5.4.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5.5 GeoCom接口技术
        5.5.1 GeoCoM接口技术简介
        5.5.2 接口的软件配置情况及基本开发思想
        5.5.3 程序开发简要步骤
        5.5.4 工程实例
    5.6 TM30监测系统应用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孤山矿西北帮边坡变形预测的研究
    6.1 直接平差法监测点数据处理
    6.2 卡尔曼滤波理论在大孤山矿边坡工程变形趋势预测研究
    6.3 小波去噪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大孤山矿边坡趋势预报
        6.3.1 小波去噪的阈值设定
        6.3.2 进行2010年监测数据小波去噪后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变形趋势
        6.3.3 进行2009年2011年数据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以三峡工程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滑坡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滑坡预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2.4 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5 滑坡监测和预报之间的关系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报预警概况
    2.1 三峡库区监测预警工程作用
    2.2 三峡库区监测预警工作基础
    2.3 三峡库区滑坡分布特征
    2.4 三峡库区滑坡常用监测方法及仪器
    2.5 三峡库区滑坡预报预警相关理论及方法
        2.5.1 概述
        2.5.2 三峡库区滑坡预报
        2.5.3 三峡库区滑坡预警体系
    2.6 小结
第3章 滑坡监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3.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3.2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3.3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3.3.3 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
        3.3.4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专业监测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
        3.4.1 滑坡滑动机制认识程度的评估
        3.4.2 监测点部署评估
        3.4.3 监测内容的评估
        3.4.4 监测周期的评估
        3.4.5 监测仪器的评估
        3.4.6 专业监测成果的评估
    3.5 群测群防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
        3.5.1 群测群防概述
        3.5.2 群测群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3.6 组织管理的评估指标
        3.6.1 专业监测组织管理评估
        3.6.2 群测群防组织管理评估
        3.6.3 组织管理创新性方面的评估
    3.7 评估模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3.7.1 评估模型的确定
        3.7.2 评估指标的权重
        3.7.3 各种权重确定方法
    3.8 滑坡监测效果评估的基本程序
    3.9 小结
第4章 滑坡监测效果评估数学模型
    4.1 滑坡监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4.1.1 概述
        4.1.2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
        4.1.3 构建滑坡监测效果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4.1.4 评估实例
    4.2 基于证据理论的滑坡监测综合评估模型
        4.2.1 证据理论基础
        4.2.2 构建证据理论评估模型
        4.2.3 应用实例分析
        4.2.4 结论分析
    4.3 监测效果评估数学模型的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滑坡应急监测效果评估
    5.1 滑坡应急监测概述
        5.1.1 应急监测的分类
        5.1.2 应急监测的工作内容
        5.1.3 应急监测仪器和方法
        5.1.4 应急监测的组织与实施
        5.1.5 应急指挥步骤
    5.2 应急监测点位布设
    5.3 应急监测级别
    5.4 滑坡应急监测效果评估模型
        5.4.1 应急监测效果的动态评估模型
        5.4.2 应急监测效果的静态评估模型
    5.5 小结
第6章 滑坡预警预报效果评估
    6.1 问题分析
    6.2 滑坡预报模型及其特点
        6.2.1 滑坡预报模型概述
        6.2.2 滑坡预报模型特点
        6.2.3 选择滑坡预报模型的原则
    6.3 预报模型效果的质量评估方法
        6.3.1 质量评估方法各评估指标
        6.3.2 质量评估方法应用实例
        6.3.3 质量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6.4 预报模型效果的预评估机模型
        6.4.1 预评估机模型概述
        6.4.2 滑坡预评估机模型的计算步骤
        6.4.3 构建预评估机模型的困难
    6.5 滑坡预报模型效果的后评估
        6.5.1 未整体滑动型滑坡效果评估
        6.5.2 已整体滑动型滑坡效果评估
        6.5.3 典型实例应用
    6.6 关于滑坡预报模型效果评估方法的进展
    6.7 小结
第7章 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系统总体设计
        7.1.1 系统需求分析
        7.1.2 系统设计原则
        7.1.3 系统结构设计
        7.1.4 系统业务流程
        7.1.5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7.1.6 系统开发环境
    7.2 监测预报效果评估系统研发
        7.2.1 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
        7.2.2 评估模型
        7.2.3 数据库设计
    7.3 应用实例
        7.3.1 滑坡概况
        7.3.2 系统应用步骤
    7.4 评估系统特点
    7.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及泥石流灾害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2 洪水灾害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3 灾害识别系统与 GIS 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2.1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划分
        2.1.1 公路自然灾害的类型
        2.1.2 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
    2.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2.1 沿河公路及其冲刷防护建筑物水毁类型及成因
        2.2.2 小桥涵水毁类型及成因
        2.2.3 沟谷泥石流水毁类型及成因
    2.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3.1 坡面侵蚀、冲刷水毁类型及成因
        2.3.2 边坡降雨失稳的类型及成因
        2.3.3 边坡防排水系统水毁的类型及成因
    2.4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影响因素
        2.4.1 暴雨引发洪水是主要影响因素
        2.4.2 河流特征对公路水毁影响显着
        2.4.3 降雨汇流的影响因素
        2.4.4 公路工程结构物
        2.4.5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5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影响因素
        2.5.1 地质条件
        2.5.2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2.5.3 植被作用
        2.5.4 气候条件
        2.5.5 风化作用
        2.5.6 地震
        2.5.7 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
    2.6 几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2.6.1 地形地貌
        2.6.2 岩土类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原则及方法
    3.1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目的、原则
        3.1.1 风险识别的目的
        3.1.2 风险识别的必要性
        3.1.3 风险识别的原则
    3.2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方法
    3.3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理论
        3.3.1 公路水毁区域识别方法
        3.3.2 路基灾害分析方法
        3.3.3 路基工程地质结构与灾害识别
    3.4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技术方法
    3.5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要点及流程
        3.5.1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方法的适用性
        3.5.2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手段的适用性
        3.5.3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的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4.1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构思
    4.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
        4.2.1 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指标
        4.2.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识别
    4.3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
        4.3.1 沿河公路水毁易发地段识别
        4.3.2 沿河公路水毁路线危险性识别
    4.4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
        4.4.1 沿河公路及防护工程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4.2 小桥涵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4.3 沟谷泥石流水毁路段风险详判
    4.5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应用
        4.5.1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实例
        4.5.2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实例
        4.5.3 沿河公路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
    5.1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风险识别的构思
    5.2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区域风险初判
    5.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线风险预判
        5.3.1 崩塌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2 滑坡类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3 坡面泥石流灾害易发地段的识别
        5.3.4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线危险性识别
        5.3.5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易发地段识别方法的运用
    5.4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路段风险详判
        5.4.1 边坡灾害发育的阶段性
        5.4.2 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3 滑坡类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4 坡面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识别
        5.4.5 边坡水毁灾害危险度定量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路水毁灾害识别系统框架
    6.1 系统设计
        6.1.1 系统设计的原则
        6.1.2 系统的结构设计
    6.2 识别系统模块设计
        6.2.1 区域识别子系统
        6.2.2 路线识别子系统
        6.2.3 路段识别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外观监测技术进展及影响
        1.2.2 滑坡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1.2.3 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1 滑坡的演化过程与变形监测
    2.2 滑坡基本形态与变形监测
    2.3 土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监测
    2.4 岩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监测
    2.5 推移式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6 牵引式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表变形测量监测网点布置
    3.1 滑坡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3.2 监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确定
    3.3 监测点的结构与埋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监测仪器的选择
    4.2 相关规范规程
    4.3 变形监测方法
        4.3.1 水平位移监测
        4.3.2 垂直位移监测
    4.4 监测精度和频率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测数据内业处理
    5.1 监测网平差及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1.1 各种平差方法的适应性
        5.1.2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1.3 某库岸斜坡基准稳定分析及平差方法选择
    5.2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5.2.1 监测数据检验的意义和方法
        5.2.2 监测数据插值与拟合
        5.2.3 监测数据曲线平滑
        5.2.4 攀枝花机场12#滑坡监测数据插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监测资料整理及分析
    6.1 资料整理
    6.2 监测成果分析方法
        6.2.1 时间效应分析
        6.2.2 空间效应分析
        6.2.3 外界影响因子效应分析
    6.3 预测、预报与预警研究
        6.3.1 滑坡预警级别的划分
        6.3.2 滑坡预警判据相关物理量
        6.3.3 攀枝花机场12#滑坡后壁预警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某库岸斜坡稳定性的监测分析
    7.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7.1.1 地形地貌
        7.1.2 地层岩性
        7.1.3 地质构造
        7.1.4 水文地质条件
    7.2 斜坡各区的规模及基本特征
    7.3 斜坡变形成因分析
        7.3.1 基本条件
        7.3.2 诱发因素
    7.4 斜坡地表变形监测实施
        7.4.1 监测目的
        7.4.2 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与实施
        7.4.3 监测点布设与观测
        7.4.4 监测频率
    7.5 监测成果分析
        7.5.1 空间效应分析
        7.5.2 时间效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崩滑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边坡灾害机理及在线监测分析[D]. 晏飞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2]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库区金厂坝滑坡体特性及变形趋势研究[D]. 杜慧君. 清华大学, 2015(08)
  • [3]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监测仪器的铁路边坡监测预警研究[D]. 岳建朋.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12)
  • [4]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D]. 陈世昌.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 [5]基于地表倾斜变形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研究[D]. 熊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6]湘西高速公路滑坡监测关键技术及监测信息系统研究[D]. 周勇. 中南大学, 2012(03)
  • [7]边坡高精度监测系统及变形趋势预测的研究[D]. 杨凤芸. 东北大学, 2012(07)
  • [8]滑坡监测预报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以三峡工程库区为例[D]. 王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9]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D]. 马保成. 长安大学, 2011(05)
  • [10]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D]. 邓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网程序及技术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