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磁法确定油田钻芯原始方位的探讨

古地磁法确定油田钻芯原始方位的探讨

一、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0)在《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腹部,是研究中亚地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其开展石炭系结构和原型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综合利用大量盆缘露头、盆内深钻井、二维及三维地震剖面,刻画了石炭纪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结合录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等方法揭示了石炭纪盆地的物质组成和沉积充填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典型石炭系断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揭示了两期“断-坳”结构特征及断层对石炭纪断陷盆地发育过程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亚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格局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洋盆俯冲回撤机制(roll-back)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古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将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滴水泉组(C1d)、松喀尔苏组(C1s)、双井子组(C1-2s)、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钱滩组(C2sq)。其中,滴水泉组为前裂陷期(pre-rift)层序,岩性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松喀尔苏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水下喷发的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双井子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岩;巴塔玛依内山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陆上喷发的火山岩建造;石钱滩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湖相、浅海相沉积。石炭纪断陷呈现两期“断-坳”结构,其中,C1s和C1-2s分别为第1期断陷、坳陷层序,C2b和C2sq为第2期断陷、坳陷层序。断陷的发育多为侧向生长、连接的方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石炭纪末断陷普遍发生反转,上石炭统被大量剥蚀,石炭系顶部形成区域性不整合。下石炭统共识别1 14个断陷,整体呈NW-SE向展布;上石炭统共识别58个断陷,整体呈NWW-SEE向展布,早、晚石炭世两期断陷的方位发生了约15°的逆时针旋转。根据断陷的分布特征,从北向南可依次划分出4排石炭纪沉积岩、火山岩分布带:①乌伦古-野马泉、②陆梁-五彩湾-大井、③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④沙湾-阜康-博格达分布带。其中第2和第3排带发育石炭纪地层最多,第1和第4排带发育相对较少。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的地质属性包括弧前、弧内、弧后断陷/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其形成演化主要受额尔齐斯洋、卡拉麦里洋和北天山洋俯冲回撤作用控制(roll-back)。论文综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汇聚拼贴的演化模型。在阿尔泰弧、准东多岛弧、陆梁弧、准噶尔-吐哈地块顺时针旋转拼贴的过程中,由于岛弧地体相对俯冲洋盆的旋转速率更快、旋转角度更大,导致发育在岛弧上晚石炭世断陷的方位相对于早石炭世断陷发生了逆时针迁移。

葛坤朋,谢基海,应阳根,仇登登,王宇钦,邓居智[2](2020)在《钻孔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其在华南铀矿床岩心定向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提出基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矢量特性,使用古地磁学方法对钻孔岩心进行重新定向,对于解译地下构造、分析应力特征、判定成矿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华南地区复杂构造下的倾斜钻孔岩心,本文构建了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新方法理论,结合多次坐标转换和磁场一致性扫描,实现了基于黏滞剩磁的岩心重定向;设计了定向所需的成套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测量、取样装置,并将该方法和装置应用于华南铀矿钻孔的重定向,恢复后的岩心特征剩磁计算获得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位置与同期华南地块的极位置一致.该方法对地球物理深部探矿技术的改进有一定意义.此外,所设计的研究装置在古地磁学研究对象的拓展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谢基海,樊罡一,葛坤朋,王彦国,徐慧茹,邓居智[3](2020)在《广东下庄矿田钻孔岩芯重定向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古地磁法岩芯重定向具有经济、精度较高等优点。在进行前期岩芯取样时,传统的岩芯坐标系、样品坐标系以及垂直裂缝取样方法存在取样数量少或样品钻取时受到破坏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在岩芯侧面任意位置垂直钻取样品的新方法,可灵活取样,极大地提高了岩芯样品的利用率和岩芯取样效率。为了深入理解新取样方法的岩芯定向过程,首先通过模仿野外古地磁岩芯定向过程获得岩芯样品相对于主参照线的原始方位;然后推导出岩芯样品坐标系—主参照线坐标系—地理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公式,获得岩芯样品在地理坐标系下的磁偏角和磁倾角;最后结合广东下庄钻孔岩芯资料,实现了钻孔岩芯方位的初步恢复。

谢基海,葛坤朋,徐慧茹,邓居智[4](2020)在《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方法回顾》文中指出岩心定向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油田和矿业钻孔上的岩心大多为无定向岩心,无法准确识别裂缝等信息,因此需对岩心进行定向.岩心定向方法主要包括摄影工具、倾角仪法、钻孔成像技术、全岩心扫描技术、古地磁法等5种方法,相比于前4种方法,古地磁法具有经济、效率、精度较高等优点.本文首先综述了5种岩心定向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古地磁法岩心定向的前提条件和定向原理.同时介绍了古地磁法岩心定向的流程,随后论述了岩石磁学对岩心定向的作用.继而重点阐述了岩心定向结果可靠性检验方法,主要包括露头检验、磁倾角检验、古地磁极位置检验等3种直接检验方法和间接检验.最后对古地磁法岩心定向的前景提出了展望.

杨东辉[5](2019)在《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提出Kaiser效应合理的加载模式及峰值载荷,并建立其地应力测试方法。然后基于Byerlee-Anderson理论,分析矿井应力积累水平。运用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建立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结合实测地应力回归模型,研究主应力偏转和重复采动下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并针对矿井强矿压在分析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其防治技术,最终形成矿井开采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再加载方向相对偏转角y小于10°时,微裂纹临界载荷相对值为0.9~1.1,Kaiser效应不存在方向独立性;γ在10°~60°之间时,Kaiser效应存在方向独立性。岩石内存在较大微量包裹气体膨胀能,应力解除后,封闭在其内部的众多微细流体包裹体随时间而渗流、移动和相变,产生更多微裂纹,导致再加载时微裂纹开裂所需临界载荷更小,Filicity比FR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2)揭示了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提出了 AE-DRA法合理加载模式。当首循环峰值载荷σp较大于先前最大应力σhmax时,高应力使岩石进一步产生损伤劣化积累,导致Kaiser效应不同于σhmax记忆,FR变化较大;当σp小于或稍大于σhmax时,岩石内部微元体产生变形失稳,但不会改变岩石裂纹尺寸,对之后循环Kaiser效应影响不明显。不同循环路径实质是通过首循环σp对岩石应力记忆产生影响。AE-DRA法采用载荷与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模式,首循环σp小于Kaiser效应点应力值,之后循环σp不超过扩容点应力值。三轴加载岩石Kaiser效应对应的差应力与围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加,FR呈减小趋势;围压较低时,可直接采用单轴加载进行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3)建立了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并进行工程应用,获得了钻孔及附近应力场特征。将Kaiser效应测试值与空心包体法、ASR法和水力压裂法现场实测值对比,误差均在工程合理范围之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了煤层覆岩应力积累水平,建立了其应力状态评价指标。布尔台矿和保德矿区域断层摩擦系数平均0.3,远小于断层发生走滑型滑动的下限,应力积累水平整体较低。利用强度应力比指标对两矿进行评价,前者属中—高地应力场,后者属中等地应力场,与现场比较符合,验证了指标的可靠性。(5)主应力偏转对顶煤、基本顶主应力大小分布影响不明显,对方向影响较大。σ1随偏转角度增加而增大,σ3则相反。沿工作面走向,采空区上方形成应力壳结构,高度为90m左右。受上覆煤层开采影响,煤柱和采空区下工作面超前剧烈影响范围内基本顶σ1大小和方向相差均较大。主方向旋转和σ1增加、σ3减小均可导致顶板裂隙的扩展。(6)上下煤层同采、采空区侧动静载叠加和开采工艺参数等工程效应与覆岩关键层复合破断构成了布尔台矿复杂的开采条件。同时侏罗系砂岩普遍结构松散,胶结程度差,导致巷道大变形、片帮严重等强烈矿压显现。针对强矿压危险区域,采用卸压爆破、水压致裂超前预裂主控岩组等技术,可减缓强矿压显现。针对爆破堵塞研制的炮眼堵塞器能够实现多级缓冲胀裂,延长爆生气体作用时间,增强堵塞效果。基于实测地应力,建议开采400m水平时,将盘区大巷轴向布置在NS~N30°E,并对开采顺序和强度提出优化措施。

石巨业[6](2018)在《东营凹陷始新世泥页岩段米氏旋回识别及其环境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始新世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过渡时期,从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向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气候过渡。始新世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是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湖盆的主力烃源岩,沉积连续且厚度较大,广泛发育的优质烃源岩记录了湖泊流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已成为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和气候驱动机制探讨的良好载体。本文以济阳坳陷樊页1井沙三下-沙四上系统取心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磁性地层方法获得地磁倒转位置的精确沉积年龄,结合精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测试、磁化率测试和旋回地层学分析等手段,探讨天文周期对泥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为我国陆相页岩油的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取得如下认识:1.识别出东营凹陷泥页岩段米兰科维奇旋回。以磁化率和Fe/Mn、Al/Ti、Sr/Ca等元素比值作为替代性指标,通过数据预处理剔除非轨道周期信号,在深度域上进行进化谐波(EHA)、普通频谱(MTM)和平均频谱拟合差(ASM)分析,依据沉积速率纵向变化把樊页1井分为四段,并计算最优沉积速率范围为6.997-13.14 cm/kyr。天文周期信号滤波结果显示樊页1井磁化率、Fe/Mn、Al/Ti和Sr/Ca指标均保存较好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且沙三下亚段偏心率和岁差信号明显,沙四纯上亚段斜率信号较为明显。2.建立了东营凹陷天文年代表,进行泥页岩高频层序划分。樊页1井定向岩心样品经13步系统退磁获得其稳定剩磁,由磁倾角序列建立的地磁极性柱识别出4清晰的正极性带、3个清晰的负极性带和1个杂乱极性带。以C18n1n/C18n1r磁性地层年龄作为时间“锚点”,将磁化率100 kyr的滤波曲线与La2010d方案进行调谐,获得东营凹陷天文年代表,厘定了沙三下-沙四纯上各组段的界限年龄。最后分别以长、短偏心率和斜率周期曲线作为中期、短期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参考曲线,用定量化方法识别出樊页1井11个四级旋回,44个五级旋回和111个六级旋回。3.结合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天文周期对泥页岩发育控制作用。依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把沙三下-沙四纯上古气候演化划分为四个干湿旋回,持续时间分别为0.829 Myr、0.954 Myr、1.25 Myr和1.231 Myr。磁化率、Fe/Mn指标和古气候指数C时间域的调幅分析,均显示较强的~1.2 Myr和~0.84 Myr的超长周期信号,并认为~1.2 Myr是来自斜率周期的调幅作用。通过偏心率、岁差周期地质响应特征分析,把短偏心率周期分为暖湿气候半旋回和干冷气候半旋回,建立了受控于天文周期的湖相泥页岩沉积模式。最后结合含油气性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认为暖湿气候半旋回更有利于页岩油的有机质富集。

韩非,秦华峰,季强,孙靖鹏,邓成龙,潘永信[7](2017)在《鲁科一井上白垩统沉积岩岩石磁学和天然剩磁分析:兼论利用剩磁方向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文中指出本文对"鲁科一井"(CCSD-LK-Ⅰ)768.91112.3m之间的上白垩统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磁化率各向异性(AMS)以及天然剩磁组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特征剩磁(ChRM)和黏滞剩磁(VRM)方向恢复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曲线、磁滞回线、反向场退磁曲线、一阶反转曲线等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沉积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335块样品的AMS测量结果表明磁化率椭球主轴的最大轴K1和中间轴K2与水平面夹角较小,最小轴K3接近垂直于水平面分布,说明沉积岩保留了原始沉积磁组构特征.系统热退磁实验表明,多数样品在25350℃和500690℃温度段分别获得VRM和ChRM分量.利用ChRM偏角方向,并考虑构造旋转量校正,对VRM偏角方向进行恢复,Fisher统计得到DVRM=-1.3°,IVRM=59.6°,与当地现代地磁场方向(D=-6.7°,I=53.9°)基本一致.用ChRM偏角方向对磁化率主轴K1偏角方向进行校正,校正的结果为:DchK1=349.2°,IchK1=-0.7°.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地质勘探中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张蔚红[8](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天然气勘探最具潜力的盆地之一。位于盆地中部的延长气田北部区域,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论文针对研究区认识较为缺乏的现状,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展开对储层的研究。论文以延安-子长地区上古生界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层对比与划分,目的层段为本溪组、山2段、山1段、盒8段。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前提下,开展岩心薄片、扫镜、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实验,深入分析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通过古地磁实验,对岩石样品的剩余磁性进行分析,恢复岩心的原始方位,利用岩石磁化率各项异性从宏观角度解释了储层特征。取得的认识如下:研究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本溪组为潮坪相潮间带亚相,山西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为北部物源,反映出北部地层抬升,海水逐渐变浅的趋势。延安-子长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和山2段以石英砂岩居多,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山1段、盒8段以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砂岩填隙物以粘土矿物为主,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硅质和碳酸盐,经历了强烈胶结作用的储层愈显致密,丧失了大量孔隙。本溪组砂岩结构成熟度高,层位向上成熟度逐渐变低,本溪-盒8段砂岩大多处于晚成岩期A期、B期,少数区域进入晚成岩期C期。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3%-8%,层间差异不大;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盒8段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最多,长石溶孔次之,山1段和山2段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杂基溶孔,本溪组亦发育各类溶孔。喉道类型发育类型包括孔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或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结果表明,盒8段呈现大喉道,小孔隙的特点,山西组样品喉道有大有小,孔隙中等,本溪组样品呈现出小喉道、大孔隙的特点。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一定程度上相关,但更多的受喉道控制,制约着储层的含气饱和度。岩心在采样时做好标记线,尝试用古地磁方法恢复地下方位,可从岩心上获取更直观的信息。定向薄片镜下观察发现,本区微裂缝有一定程度的发育。统计了研究区各层的微裂缝走向,在平面图上显示出一定的规律。岩石磁化率各项异性(AMS)的研究结果与储层沉积相图吻合较好,AMS和储层物性的优势方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研究区目标层段进行压汞与核磁共振实验,古地磁定向方法对储层研究起到启发作用。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决定砂岩的粒度和砂体的空间展布方位,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起到改造作用,孔喉结构是制约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研究区山2段储层物性发育较好,是目前的主力产气层位。

周亚楠,程鑫,马轮,韦乐乐,刘秀婷,樊文静,王海军,吴汉宁[9](2015)在《确定地下埋藏砂体与裂缝空间方位的原理和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储层裂缝及砂体的空间展布方位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岩心是研究储层的唯一实体,虽有多种岩心原始方位恢复的手段,但是缺乏简便易行的方法.本文用古地磁方法对井下钻井岩心进行复位,进而研究岩心裂缝及砂体的展布方向,以延长油田X区块6口井46块样品为例,得出了这6口井的裂缝及砂体空间展布方位,并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完善了该方法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古地磁方法进行岩心复位具有成本低、易操作且精度高的特点.

刘秀婷,韦乐乐,苏海伦,樊文静,邹波,尹敬东[10](2015)在《利用古地磁学研究岩心古水流的方法与应用——以延长油田西南部延长组为例》文中指出古水流向对于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古地磁方法是研究岩心古水流向的一种手段。文中在利用古地磁方法进行钻井岩心重定向的基础上,分析磁化率长轴方位,进而达到确定古水流方向的目的。以延长油田西南部延长组钻井岩心研究为例,首先通过热退磁分离黏滞剩磁进行岩心定向,再进行磁化率测试,计算分析最长轴方位,进而得到古水流方向。结果表明,该区储层砂体的展布方向为NW—SE,亦有来自NE—SW向和近EW向。同时,这一结果还验证了古地磁分析古水流方法的可靠性,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二、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进展
        1.2.2 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展
        1.2.3 弧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1.2.3.1 弧前盆地系统
        1.2.3.2 弧内盆地
        1.2.3.3 弧后盆地
        1.2.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现状
        1.2.5.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层研究进展
        1.2.5.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2.5.3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基底
        2.2.2 沉积盖层
    2.3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3.1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2.3.2 剩余磁力异常特征
        2.3.3 深部地质结构
        2.3.3.1 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特征
        2.3.3.2 天然地震转换波剖面特征
        2.3.3.3 地壳物质磁化率成像
        2.3.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P波速度(VP)特征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盆地演化简史
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沿革
        3.1.1 滴水泉组沿革
        3.1.2 松喀尔苏组沿革
        3.1.3 双井子组沿革
        3.1.4 巴塔玛依内山组沿革
        3.1.5 石钱滩组沿革
    3.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特征
        3.2.1 下石炭统
        3.2.2 上石炭统
    3.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3.3.1 下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3.2 上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4.1 陆梁隆起
        3.4.2 中央坳陷
        3.4.3 东部隆起
    3.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5.2 石炭系地震波组特征
    3.6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综合划分
4 准噶尔地区构造-地层层序
    4.1 不整合面特征
        4.1.1 石炭系及其内部不整合
        4.1.2 二叠系及其上不整合
    4.2 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4.3 构造-地层层序
5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分布特征
    5.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对比
    5.2 准噶尔盆地结构剖面特征
        5.2.1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2.2 东西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分布
        5.3.1 滴水泉组平面分布特征
        5.3.2 松喀尔苏组平面分布特征
        5.3.3 双井子组平面分布特征
        5.3.4 巴塔玛依内山组平面分布特征
        5.3.5 石钱滩组平面分布特征
6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
    6.1 乌伦古-野马泉沉积分布带
        6.1.1 克拉美丽露头
        6.1.2 索索泉地区
    6.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
        6.2.1 石西地区
        6.2.2 三南地区
        6.2.3 滴水泉地区
        6.2.4 石钱滩地区
        6.2.5 梧桐窝子地区
    6.3 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沉积分布带
        6.3.1 莫索湾地区
        6.3.2 白家海地区
        6.3.3 北三台地区
        6.3.4 吉木萨尔地区
        6.3.5 古城地区
    6.4 沙湾-阜康-博格达沉积分布带
7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断裂系统与断陷发育过程
    7.1 准噶尔地区断裂展布特征
        7.1.1 下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1.2 上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2.1 陆梁地区
        7.2.1.1 陆梁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1.2 陆梁地区石炭系断裂带特征
        7.2.1.3 陆梁地区石炭系平面分布特征
        7.2.1.4 三维几何学特征
        7.2.1.5 运动学特征
        7.2.1.6 陆梁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 大井地区
        7.2.2.1 大井地区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2.2.2 大井地区不整合特征
        7.2.2.3 大井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2.4 大井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5 大井地区石炭纪不同时期构造-沉积格局
    7.3 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3.1 白家海地区
        7.3.1.1 白家海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3.1.2 白家海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3.2 阜东斜坡-北三台-吉木萨尔地区
        7.3.2.1 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3.2.2 地震剖面解释
        7.3.2.3 三维几何学特征
        7.3.2.4 运动学特征
        7.3.2.5 石炭纪断陷的演化过程
    7.4 断陷带内部断陷的生长过程
    7.5 断陷带之间的过渡关系
        7.5.1 平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5.2 剖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6 断陷反转强度分析
        7.6.1 反转构造定量分析方法
        7.6.2 准噶尔地区不同时期反转构造平面展布
8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成因机制
    8.1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重点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
        8.1.1 东道海子弧前盆地
        8.1.2 陆梁弧内盆地
        8.1.3 乌伦古弧后盆地
        8.1.4 克拉美丽冲断带-将军庙前陆盆地
    8.2 准噶尔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演化的时空格架
        8.2.1 早石炭世早期(C_1d)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2 早石炭世中期(C_1s)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3 早-晚石炭世之交(C_(1-2)s)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4 晚石炭世中期(C_2b)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5 晚石炭世晚期(C_2sq)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3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8.3.1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过程
        8.3.2 环西伯利亚俯冲拼贴增生体顺时针旋转
        8.3.3 准噶尔及邻区主要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8.3.4 博格达裂谷形成过程
        8.3.5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9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钻孔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其在华南铀矿床岩心定向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基础
    1.1 数学基础
    1.2 装置设计
2 实际应用
    2.1 华南铀矿床地区地质简介及研究对象
    2.2 岩石磁学方法
    2.3 古地磁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岩石磁学结果
    3.2 古地磁学结果
4 讨论与展望
    4.1 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意义
    4.2 其他应用展望
5 结论

(3)广东下庄矿田钻孔岩芯重定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古地磁法钻孔岩芯原始方位恢复
    2.1 定向原理
    2.2 岩芯小样品采集与加工
    2.3 岩芯小样品的原始方位获取
    2.4 样品测试
    2.5 原始方位恢复
        2.5.1 第一次坐标转换
        2.5.2 第二次坐标转换
3 下庄矿田钻孔岩芯原始方位恢复
4 结 论

(4)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方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理论基础
    1.1 定向原理
    1.2 样品加工
    1.3 样品测试
    1.4 数据处理
    1.5 原始方位恢复
    1.6 随机误差
2 岩石磁学分析
3 古地磁法岩心定向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3.1 露头检验法
    3.2 磁倾角检验法
    3.3 古地磁极位置检验法
    3.4 间接检验法
4 结论与展望

(5)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分布规律综述
        1.2.2 岩石Kaiser效应试验研究现状
        1.2.3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Kaiser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案设计
    2.1 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
        2.1.1 基于Griffith模型的微裂纹临界载荷
        2.1.2 再加载方向偏转对Kaiser效应影响
    2.2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与多期性
        2.2.1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机理
        2.2.2 Kaiser效应多期性探讨
    2.3 Kaiser效应试验方案
        2.3.1 单轴加载试验方案
        2.3.2 古地磁岩芯定向方案
        2.3.3 三轴加载试验方案
    2.4 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Kaiser效应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不同循环路径下Kaiser效应研究
        3.1.1 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
        3.1.2 多次等幅循环下Kaiser效应特征
    3.2 不同循环峰值载荷下Kaiser效应研究
        3.2.1 循环峰值载荷与Kaiser效应应力水平关系
        3.2.2 Kaiser效应存在的应力水平
        3.2.3 合理的循环加载模式
    3.3 不同加载速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4 不同含水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5 不同埋深下Kaiser效应研究
    3.6 不同围压下Kaiser效应研究
        3.6.1 双周期循环加卸载中的Kaiser效应
        3.6.2 岩石三轴与单轴Kaiser效应关系
        3.6.3 围压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力状态指标
    4.1 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
        4.1.1 试样选制与测试方法
        4.1.2 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计算
        4.1.3 古地磁岩芯定向技术
    4.2 布尔台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2.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2.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3 保德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3.1 工程地质概况
        4.3.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3.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
        4.4.1 应力积累水平分析
        4.4.2 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
        4.4.3 基于岩芯分级的GSI研究
        4.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
        4.4.5 工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应力实测的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1 布尔台矿地应力场反演
        5.1.1 反演方案设计
        5.1.2 数值模型构建
        5.1.3 反演结果分析
        5.1.4 顶板初始应力状态评价
    5.2 主应力偏转下顶板应力场特征
        5.2.1 数值模型构建
        5.2.2 主应力大小分布
        5.2.3 主应力方向分布
        5.2.4 顶板应力路径
    5.3 重复采动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3.1 数值模型构建
        5.3.2 主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煤层开采矿压显现与强矿压防治技术
    6.1 布尔台矿矿压显现分析
        6.1.1 矿井开采条件
        6.1.2 22煤层矿压显现
        6.1.3 42煤层矿压显现
    6.2 工作面强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6.2.1 开采工程效应
        6.2.2 覆岩主控岩组作用
    6.3 工作面强矿压防治技术
        6.3.1 无煤柱开采
        6.3.2 顶板预裂爆破
        6.3.3 顶板水压致裂
    6.4 布尔台矿开采方案优化
        6.4.1 采掘布置评价
        6.4.2 开采顺序和强度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东营凹陷始新世泥页岩段米氏旋回识别及其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2 米兰科维奇理论研究现状
        1.2.1 米兰科维奇理论基本概念
        1.2.2 米兰科维奇理论应用
        1.2.3 超长轨道周期地质记录
    1.3 页岩油勘探及研究区现状
        1.3.1 国内外页岩油勘探现状
        1.3.2 东营凹陷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研究区概况
第3章 实验方法与测试
    3.1 实物资料与取样
    3.2 测试内容
        3.2.1 样品XRF元素测试
        3.2.2 样品磁化率测试
        3.2.3 古地磁测试
        3.2.4 其他测试实验及数据
    3.3 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第4章 泥页岩岩石学特征及岩相划分
    4.1 泥页岩岩石学特征
        4.1.1 矿物组成
        4.1.2 构造特征
        4.1.3 有机质特征
    4.2 泥页岩岩相综合划分
        4.2.1 泥页岩分类命名现状
        4.2.2 岩相综合划分方案
        4.2.3 研究区常见岩相类型及特征
        4.2.4 岩相垂向演化特征
第5章 米氏旋回识别及年代限定
    5.1 旋回的替代性指标
        5.1.1 替代性指标的选取
        5.1.2 物质的磁性行为特征
        5.1.3 常见磁性矿物磁化率
        5.1.4 研究区磁化率大小影响因素
    5.2 深度域序列分析
        5.2.1 EHA和频谱分析
        5.2.2 ASM分析
        5.2.3 天文周期信号滤波分析
    5.3 磁性地层定年
        5.3.1 磁性地层原理
        5.3.2 携磁矿物特征
        5.3.3 系统退磁结果
        5.3.4 地磁极性柱的建立与对比
第6章 天文年代表及高频层序划分
    6.1 高频层序划分难点和关键
    6.2 基准面理论的选择及改进
    6.3 轨道周期与级别划分
    6.4 建立东营凹陷天文年代表
    6.5 东营凹陷泥页岩层序划分
        6.5.1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层序划分
        6.5.2 东营凹陷地层划分结果
        6.5.3 五级层序发育特征
第7章 天文旋回对泥页岩发育控制作用
    7.1 超长轨道周期的地质记录
        7.1.1 古气候阶段演化
        7.1.2 超长轨道周期环境响应
    7.2 古气候事件(MECO)的响应特征
    7.3 地球轨道周期地质响应特征
        7.3.1 偏心率旋回地质响应特征
        7.3.2 岁差旋回地质响应特征
    7.4 天文周期对泥页岩发育控制模式
        7.4.1 暖湿气候湖相泥页岩沉积模式
        7.4.2 干冷气候湖相泥页岩沉积模式
    7.5 天文周期与页岩油勘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鲁科一井上白垩统沉积岩岩石磁学和天然剩磁分析:兼论利用剩磁方向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取样背景与研究材料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岩石磁学及磁化率各向异性
        2.2.2 热退磁实验
        2.2.3 岩芯原始方位恢复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岩石磁学
    3.2 磁化率各向异性
    3.3 热退磁结果
    3.4 钻孔岩芯方位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3.4.1 以特征剩磁方向为参考方向进行恢复
        3.4.2 以黏滞剩磁方向为参考方向进行恢复
4 讨论
    4.1 两种古地磁校正方法的可靠性
    4.2 古水流方向的推测
5 结论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演化及分区
    2.3 晚古生代盆地演化
    2.4 上古生界地层特征与划分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 构造特征
    3.3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
第四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2 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4.3 成岩阶段研究
    4.4 储层物性研究
第五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5.1 孔喉基本特征
    5.2 高压压汞特征
    5.3 恒速压汞实验研究
    5.4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孔隙结构研究
    5.5 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关系研究
第六章 古地磁方法研究储层特征
    6.1 定向原理与方法
    6.2 微裂缝研究
    6.3 岩石磁组构研究
    6.4 磁组构结果分析
第七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7.1 物源对储层的控制
    7.2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7.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7.4 微观孔喉结构对储层的控制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确定地下埋藏砂体与裂缝空间方位的原理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钻井岩心裂缝原始方位恢复
    1.1原理
    1.2步骤
        1.2.1岩心裂缝识别
        1.2.2样品采集与坐标系建立
        1.2.3样品测试
        1.2.4数据处理
    1.3结果
    1.4验证
        1.4.1倾角验证
        1.4.2地质法验证
2砂体空间展布
    2.1原理
    2.2实验
    2.3结果
3结论

(10)利用古地磁学研究岩心古水流的方法与应用——以延长油田西南部延长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心古地磁原理
    1.1 古地磁方法岩心定向原理
    1.2 磁组构判定古流向原理
2 延长组岩心古地磁学研究
    2.1 样品采集与加工
    2.2 岩心重定向
    2.3 磁组构
3 结论

四、确定油田钻井岩心原始方位的古地磁学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钻孔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其在华南铀矿床岩心定向中的初步应用[J]. 葛坤朋,谢基海,应阳根,仇登登,王宇钦,邓居智.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8)
  • [3]广东下庄矿田钻孔岩芯重定向方法[J]. 谢基海,樊罡一,葛坤朋,王彦国,徐慧茹,邓居智. 地质学刊, 2020(Z1)
  • [4]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方法回顾[J]. 谢基海,葛坤朋,徐慧茹,邓居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 [5]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杨东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6]东营凹陷始新世泥页岩段米氏旋回识别及其环境响应研究[D]. 石巨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1)
  • [7]鲁科一井上白垩统沉积岩岩石磁学和天然剩磁分析:兼论利用剩磁方向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J]. 韩非,秦华峰,季强,孙靖鹏,邓成龙,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2017(12)
  •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 张蔚红. 西北大学, 2016(05)
  • [9]确定地下埋藏砂体与裂缝空间方位的原理和方法[J]. 周亚楠,程鑫,马轮,韦乐乐,刘秀婷,樊文静,王海军,吴汉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3)
  • [10]利用古地磁学研究岩心古水流的方法与应用——以延长油田西南部延长组为例[J]. 刘秀婷,韦乐乐,苏海伦,樊文静,邹波,尹敬东. 断块油气田, 2015(01)

标签:;  ;  ;  ;  ;  

古地磁法确定油田钻芯原始方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