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

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

一、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全[1](2021)在《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路径,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其微观基础。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亦是重中之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市值已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投资者中出现了大量实体企业的身影,不免让人担忧经济脱实向虚,推高经济风险。因此,探究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为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就成为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投资行为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并结合中国经济转型背景选取产权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和文化环境来表征企业金融化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而展开了详实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环境的现状,提炼出主要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金融化加剧的现实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制度环境在不断改善,由此引出主要的研究问题: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之间是否存在理论和统计意义上的关联?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进一步从企业投资相关主体视角将制度环境展开,上述问题变得更为具体:当前中国企业产权制度是否造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差异?市场退出制度扭曲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文化环境是否是企业金融化的非正式制度动因?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阐释了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为从制度环境角度解决企业金融化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其次,依据上述问题,本文对企业金融化和制度环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甄别、回顾和研读,明确了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形成了相应的理论逻辑。文献整理先从内涵、测度、动机、效应等维度对企业金融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后又从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内涵演进、制度环境的经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文献评述和概念界定部分总结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定义及区分,明确了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同时辨析了制度环境的不同研究方式,界定了制度环境的研究范畴。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三章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对制度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剖析,之后又从金融制度变迁视角阐述了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演变、现状、制度逻辑和效应。再次,本文在掌握了相关文献、研究背景以及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对重点研究问题结合现实情境展开了详实的逻辑与实证分析,主要有三大部分:(1)第四章以融资歧视为例探究了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本章基于“融资歧视理论”和“实体中介理论”,从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商业信用三个渠道,对融资歧视改变两类企业要素合约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进而强化流动性储蓄动机以及收益追逐动机的逻辑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流动性压力转嫁和资金富余效应假说。在此基础上,应用面板线性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产权属性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及作用渠道进行了验证,并通过变换样本、指标重构等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同时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影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进行了异质性分析。(2)第五章以僵尸企业为例探讨了市场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僵尸企业表征市场退出制度扭曲,因此本章从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切入,结合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经典理论分析了僵尸企业通过行为示范效应和跨期投资激励下降促使正常企业减持金融资产的作用逻辑。在着力处理内生性后,本章对上述理论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证检验:先在整体上检验了僵尸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并依次检验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不同期限结构金融资产的作用差异。同样考虑到所有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相应进行了分组回归。之后,本章又从另一个方向探讨了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之间的关联,即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是否会加大企业僵尸化的概率。在考虑了内生性后,实证分析从整体层面运用面板Logit模型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并借鉴已有文献检验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同样也按照所有制和高技术行业判定标准进行了分组回归。(3)第六章以儒家文化为例探究了企业金融化背后的非正式制度动因。本章从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着手,明确其经济学研究价值,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儒家文化代理变量。之后,依据儒家典籍和思想,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行为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从引致要素合约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升高的风险规避主义、集体主义倾向、高权力距离三个核心维度切入,分析了儒家文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部分考察了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并验证了其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不同期限结构金融资产的影响。考虑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作用,本章选取了所有制和法律制度进行了分组回归;再者外来文化可能会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冲击,故也一并进行了考察。最后,本文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主要结论:(1)基于产权制度和企业金融化的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包括货币资金在内的各项金融资产上的持有水平都要高于国有企业。更详实的实证分析也表明,企业产权属性确实与企业金融化程度负相关且融资歧视是中间机制,也就证实了流动性压力转嫁的存在。不仅如此,作用机制检验还发现,产权属性差异造成的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渠道,而股权融资渠道却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在对收益动机的验证中,本文发现国有企业的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之间的收益差距更大,也因此持有了更多的金融资产,说明资金富余效应确实存在,即在满足正常经营运转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由于金融收益和实体收益的较大差距而将相对更多的富余资金投资于金融资产,但前述预防性储蓄动机下的流动性压力转嫁造成的效应大于该效应。在将金融资产期限结构纳入考量、使用样本变换、替换企业金融化测度指标、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的稳健性检验中,主要结论都未发生变化。对企业规模和高科技属性的异质性分析更进一步证实了流动性压力转嫁的存在。(2)在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中,本文以僵尸企业表征市场退出制度扭曲,在考虑内生性的基础上,发现受僵尸企业影响越大的行业中的正常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越低,并且僵尸企业主要是通过行为示范效应和跨期投资激励下降,促使正常企业减持以流动性储蓄动机持有的金融资产。区分金融资产期限结构的研究也发现,僵尸企业主要促使正常企业减持了流动性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这进一步佐证了前述结论。在分位数回归、替换实证方法、替换金融化和僵尸企业指标以及使用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方法下主要结论未发生变化。将研究视角从市场转向企业自身,本文发现金融化会加大企业僵尸化的概率,并且主要是由于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主营业务投资和创新投资,减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同时研究也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避免僵尸化。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相应结果稳健。(3)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发现,以企业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儒家书院越多,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证实了儒家文化是企业金融化的内在动因。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儒家文化对流动性更强的短期金融资产影响程度更大,说明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企业更看重所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非收益。机制检验发现,儒家文化中造成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升高的强风险规避主义、集体主义倾向、高权力距离等特质确实会强化企业对金融投资的偏好。不仅如此,异质性分析还表明儒家文化对国有企业作用更明显,且与法律制度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还会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制定者应出台政策在观念上去“标签化”;完善混合所有制,鼓励企业产权多元化。(2)改革金融体系。政策制定者应出台政策弱化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资源时对产权属性的考量;进一步放开金融领域的产权限制;并完善信贷审批评级体系。(3)政府应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完善市场退出制度。在处置工作中政府要注意将僵尸企业和企业金融化问题都纳入考量,制定综合的应对方案和政策;在处置僵尸企业时,要注重对僵尸企业的信息公开;尽可能地采取市场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避免一刀切。(4)扬弃并创新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政策制定者应结合文化背景出台相应政策来应对企业金融化;重视文化这类非正式制度作为替代机制嵌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并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5)企业应塑造良好的银企关系,并减少对信贷融资的依赖,增加股权融资占比。(6)企业应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对金融投资的依赖以及发挥禀赋优势。(7)企业应当视文化的企业治理效应并塑造自身企业文化。

张翰[2](2021)在《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加快了国际资本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改革使越来越多外资流向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之一,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还需要与国外成熟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证券公司业务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证券公司需要逐渐从单一化业务转变为多元化业务,为证券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动力。随着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转型,使得研究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国内32家上市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其2013-2019年的年度数据纳入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盈利能力状况、经营增长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偿付能力状况四个维度的9个指标构建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与其竞争能力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多元化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为负相关关系;我国上市证券公司通道驱动型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为正相关关系;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资产驱动型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为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对证券公司提出以下建议:合理进行收入结构多元化,谨慎开展新业务;加强人才管理,加快技术升级;优化通道驱动型收入结构,整合公司内部资源。

孙爱琴[3](2021)在《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研究 ——以A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日益趋紧,未来多年,国家依旧会长期坚持“住房不炒”的策略,同时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融资政策也开始施行分级调控的制度,可见房地产行业利润见顶,行业增长速度式微,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已成过去1。为了规避政策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少房地产企业均尝试进行多元化经营,希望通过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获得协同效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剩余价值,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多元化经营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伴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而房地产企业的显着特点就是资金密集性,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对于未知领域的盲目涉足,可能导致在新行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一方面使企业承担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企业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房地产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探索已成必然之势,因此,如何防范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在进行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之后,选择了房地产行业中率先进行多元化经营的A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特点,紧接着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整理了A集团进行多元化探索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在此期间A集团的财务风险情况,据此指出了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的成因,综合上述的分析,提出了关于A集团如何规避多元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最后,从A集团的案例反观至整个房地产行业,对于房地产企业如何防范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也提出了合理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望给房地产企业防控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多元化经营和财务风险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指出房地产企业为规避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例如改变企业的融资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建立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市场调研,防范市场风险;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管理;拓宽筹资渠道,改善筹资结构;加强资金的管理。本文的创新点有两点:第一,在案例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分析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A集团的财务风险时,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了评价。第二,在提出房地产企业如何规避多元化经营导致财务风险的建议时,将房地产企业的新政与建议结合,同时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这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中缺失的,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李群翅[4](2021)在《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贸易摩擦和我国自身供给侧改革等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我国企业急需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创新存在一定的外部性,使得研发收益不一定能够弥补整个研发的投入,造成目前整个市场上企业对创新投入的不足。因此适当的政府补贴能为企业研发提供更充沛的资金,从而提升项目的投资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的升级,以此解决此类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作为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对研发型企业的补贴有时候并非一次完成,在这其中,政府补贴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之间存在着何种互动关系,也不断成为决策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问题。企业的研发投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多阶段的实物期权,在不同的投资阶段会具有不同的收益流。企业决策者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对研发项目进行最优的投融资决策分析,然而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构建项目投资价值评估的决策模型以及考虑多个项目的竞争博弈,没有考虑政府补贴支持研发项目投资的情况。其次,大部分研究忽略了研发项目为多阶段投资这一重要事实,没有充分揭示各个投资阶段策略之间的作用机理。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假设政府以实现税收最大化为政策目标,在对企业研发项目补贴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与企业家博弈的不确定性投融资模型,并且给出了企业采用普通债务和协商债务两种不同融资方式的博弈结果,拓展了传统研发项目融资方式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最终博弈均衡的影响。由于目前大多文献在研究项目的投资时机时,都是独立考虑不同阶段的企业决策,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来分析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决策,同时考虑了研发投资的滞后性,将因子与尺度因子进行有效结合,使目前的研究更加完整。此外,通过引入竞争博弈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政府补贴对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纳什均衡和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这一新视角丰富了政府补助研发项目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发现税率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补贴的关键因素,且政府只有在较高的税率下采取补贴政策才是有效的。结论还发现当企业采用协商债融资时,企业的协商能力也会影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均衡决策,当企业家的债务谈判能力较弱时,政府不会采取补贴策略,企业家会延迟投资,降低融资规模。当企业家的债务谈判能力较强时,政府将加大补贴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家提前投资,并减少投资规模和融资规模。这说明,只有企业家在债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政府补贴才能有效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项目稳定增长率以及破产损失率等影响因子的变化,政府补贴在均衡状态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政府针对不同风险的研发项目应当采取不同的补贴策略。本文的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对现行补贴政策的研究,为政府更有效地实施补贴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周雪晴[5](2021)在《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国际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不少企业面对资本市场高收益的诱惑,选择逐渐脱离原有主营业务,将资金投入到利润丰厚的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导致实体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一方面,企业适度配置金融资产可以在拓宽补充性收入来源的同时,缓解主营业务收入下滑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若过度配置金融资产可能会加剧主营业务停滞不前、资金链断流等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审计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对改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阶段实体企业“产融结合”与“脱实向虚”并存的现状,为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发展,我国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随之显着提高。审计师由此出于谨慎态度会选择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技术等审计资源参与审计,并相应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自身的风险补偿。因此,探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审计费用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对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及帮助政府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经济政策、巩固经济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金融资产持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以2010-2019年国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金融资产总额在企业总资产配置中的比重、金融资产持有期限的差别、金融资产持有种类的复杂度三个维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高低对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越大、持有期限越长、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越高,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规模与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分别与审计费用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即在国有企业中配置金融资产总规模越大、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越多、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更高,且三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背景下更加显着,而在非国有企业中皆不显着。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并富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突破以往仅从公司风险、创新投入等内部视角考虑的限制,从金融资产总规模、不同期限和复杂度三方面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维度;其次,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下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费用的程度,不仅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了解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相关政府、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均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政府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产以控制企业风险、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改进审计定价标准以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韩笑[6](2021)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放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实力量。尽管近几年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不断加强,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进行深入研究并设法解决这些融资障碍,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硅谷银行作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为美国境内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硅谷银行能在面临较高投资风险的同时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得益于硅谷银行独特的运营模式,是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范。借鉴硅谷银行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从促进科技银行发展,完善资本市等方面促进金融发展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经营风险高、调整成本高、资产规模小、企业各发展阶段面临的融资需求不同等特点。接着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同时归纳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五大融资障碍: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易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易得到股权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利用应付账款进行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根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政府层面、金融机构层面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随后本文以美国硅谷银行为案例,分析了硅谷银行独特的经营模式:硅谷银行提供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硅谷银行提供灵活的贷款方式、硅谷银行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硅谷银行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硅谷银行准确定位客户。并探究硅谷银行模式如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本文提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最后,以硅谷银行模式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提出我国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建议。

张永红[7](2021)在《营商环境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企业异质性检验与传导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债务融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高山,尤其是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普遍面临着“短”、“缺”、“贵”的问题。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延长债务期限一直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长期致力于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点。2019年10月22日,国务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期通过营商环境改革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并明确提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善营商环境是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条例明确指出要通过确立起“竞争中性”原则,充分保障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尤其助力民营企业跨越融资高山。学术界已有研究表明,政治关联能够优化企业的债务契约,而营商环境致力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存在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债务契约悖论,此为“悖论”一。另一方面,在营商环境与债务期限结构方面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此为“悖论”二。营商环境是否能够突破企业融资依靠政治关联以及银企关联的藩篱,改变信贷市场此种扭曲的市场关系?基于此,本文选取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质量越高,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企业的债务契约,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且这一影响因企业的所有权性质、银企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这一效应在民营企业以及银企关联程度比较低的企业中作用更为显着。即营商环境从根本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弱化政治背景以及银企关联信贷市场中的作用,成为政治背景以及银企关联的替代机制,缓解了政治背景以及银企关联对债务融资成本的扭曲降低作用,有助于优化信贷市场的发展。此外,为了重点关注如何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缓解其融资难题,适应国家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需求,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营商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内在机制。鉴于营商环境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其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可以通过优化内部控制质量、提高信息透明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等途径来降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地,本文研究了营商环境是否有利于延长企业的贷款期限,发现当前我国体制背景下,营商环境的质量越高,债务期限结构反而越短。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的研究贡献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本文以我国营商环境优化改革为背景,解答了目前营商环境与债务契约之间的两个现实悖论问题,从债务契约悖论的现实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当前营商环境改革是否发挥其应有之义。第二,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且主效应在民营企业、没有银企关联的企业样本中对于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更为显着。第三,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高质量营商环境对于降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内部传导机制,分别从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信息环境以及资本市场三个方面揭示了背后的机理,为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邹昌波[8](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郭鑫[9](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创新投入 ——基于产权异质性视角》文中指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已经由2015年的29位上升至2020年的14位,我国的科技创新跨上了新高度,科技软实力不断增强,如何进一步推动创新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为了推动国家稳定向前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其对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产生怎样的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又是如何通过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又有何不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2014年—2019年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产权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创新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融资约束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投入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重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三,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第四,融资约束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第五,与国有企业相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投入的直接抑制作用、融资约束中介作用的前后路径以及整个中介效应均在非国有企业中作用更强。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在出台经济政策时,权衡其实施的优劣影响,保证其实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同时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增强经济政策的可预测性。第二,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完善金融市场,就要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开拓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准确性,进而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第三,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因不同的产权性质的企业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融资约束的反应不同,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要将企业的产权性质问题考虑在内。第四,企业要保障内部资金的稳定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在积极拓宽自身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班新[10](2021)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二、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章布局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
        2.1.1 企业金融化的内涵与测度
        2.1.2 企业金融化的动机
        2.1.3 企业金融化的效应研究
    2.2 制度环境的相关研究
        2.2.1 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内涵演进
        2.2.2 制度环境的经验研究
    2.3 文献评述与主要概念界定
        2.3.1 文献评述
        2.3.2 主要概念界定
第3章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一般性分析
    3.1 中国经济转型情境下的制度环境
    3.2 中国情境下的金融制度变迁与企业金融化
        3.2.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
        3.2.2 金融制度变迁视角下企业金融化的描述性分析
        3.2.3 企业金融化分组特征
    3.3 企业金融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3.1 企业金融化内在动因及行为的制度逻辑
        3.3.2 企业金融化效应分析
第4章 产权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以融资歧视为例
    4.1 本章前言
    4.2 基于中国产权制度情境的理论分析
        4.2.1 流动性压力转嫁假说
        4.2.2 资金富余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模型设定与指标构建
        4.3.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检验
        4.4.1 基准回归检验
        4.4.2 流动性压力转嫁的渠道检验
        4.4.3 资金富余假说验证
        4.4.4 异质性分析:基于企业规模与行业高技术属性
        4.4.5 进一步讨论:基于民营企业样本
        4.4.6 稳健性检验:基于指标重构、期限结构和分位数回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以僵尸企业为例
    5.1 本章前言
    5.2 理论分析
        5.2.1 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金融化的溢出效应
        5.2.2 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基于中国情境的关键变量测度
        5.3.3 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5.4 僵尸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溢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基准回归
        5.4.2 基于金融资产期限结构差异的分析
        5.4.3 机制检验
        5.4.4 异质性分析
        5.4.5 进一步讨论
        5.4.6 稳健性检验
    5.5 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的计量检验
        5.5.1 基准回归
        5.5.2 机制检验
        5.5.3 异质性分析
        5.5.4 进一步讨论及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化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以儒家文化为例
    6.1 本章前言
    6.2 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逻辑分析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选取
        6.3.2 关键变量测度
        6.3.3 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6.4 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计量检验
        6.4.1 基准回归
        6.4.2 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6.5 进一步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6.5.1 进一步讨论:作用机理
        6.5.2 进一步讨论:区分货币资金与非货币金融资产
        6.5.3 异质性检验:基于所有制、法律制度和外来文化冲击
        6.5.4 稳健性检验:替换金融化测度方法
        6.5.5 稳健性检验:替换儒家文化变量
        6.5.6 内生性问题处理:工具变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从政府部门角度
        7.2.2 从企业角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分类
        2.1.2 多元化收入结构
        2.1.3 企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协同效应理论
        2.2.3 资产组合理论
        2.2.4 金融创新理论
3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发展及与其竞争力的关系
    3.1 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3.1.1 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3.2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发展现状
        3.2.1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整体收入结构发展现状
        3.2.2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各类收入结构发展现状
        3.2.3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特点
    3.3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3.3.1 多元化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3.3.2 通道驱动型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3.3.3 资产驱动型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4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的选择
    4.2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计算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KMO和 Bartlett检验
        4.2.3 提取因子
        4.2.4 因子得分
    4.3 变量的选取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3.4 指标汇总
    4.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4.1 研究假设
        4.4.2 模型构建
    4.5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相关性分析
    4.6 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4.7 实证结果分析
    4.8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研究 ——以A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多元化经营
        2.1.2 财务风险
        2.1.3 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
    2.2 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现状
    3.1 房地产企业的特点
        3.1.1 经营对象的不可移动性
        3.1.2 业务形态的服务性
        3.1.3 经营活动的资金和人才密集性
        3.1.4 经营活动过程的行业限制性
    3.2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现状
        3.2.1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业务特点
        3.2.2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共性问题
    3.3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财务风险现状
        3.3.1 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现状
        3.3.2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成因
4 A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情况
    4.1 公司简介
        4.1.1 发展进程
        4.1.2 集团战略
    4.2 A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进程以及动因分析
        4.2.1 A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进程
        4.2.2 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5 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
        5.1.1 筹资风险
        5.1.2 投资风险
        5.1.3 流动性风险
        5.1.4 资金回收风险
        5.1.5 收益分配风险
    5.2 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5.2.1 外部原因
        5.2.2 内部原因
    5.3 A集团防范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建议措施
        5.3.1 着重投入前景广阔的产业
        5.3.2 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力度
        5.3.3 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筹资格局
        5.3.4 制定多层次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6 房地产企业防范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建议
    6.1 对未实施、拟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的房地产企业的建议
    6.2 对已经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房地产企业的建议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不足
    7.2 展望
        7.2.1 A集团多元化发展展望
        7.2.2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物期权理论下的相关研究
        2.1.1 实物期权理论下企业投融资决策的研究
        2.1.2 实物期权理论下R&D项目的研究
    2.2 政府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2.2.1 政府补贴政策效率的研究
        2.2.2 政府支持R&D项目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普通债券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政府补贴
    3.1 模型基本假设
    3.2 研发项目在两阶段的证券定价
        3.2.1 项目在第二阶段的股权和债权价值
        3.2.2 项目在第一阶段的期权价值
        3.2.3 项目在初始时刻的期权价值
    3.3 最优投融资决策
        3.3.1 最优融资决策
        3.3.2 最优投资决策
    3.4 普通债融资下研发项目的最优政府补贴
    3.5 普通债融资下企业与政府的均衡策略集
    3.6 数值案例分析
        3.6.1 期望增长率的影响
        3.6.2 投资比例的影响
        3.6.3 破产损失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协商债券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政府补贴
    4.1 模型基本假设
    4.2 可协商债融资下研发项目的证券定价
        4.2.1 项目在第二阶段的股权和债权价值
        4.2.2 项目在第一阶段的期权价值
        4.2.3 项目在初始时刻的期权价值
    4.3 最优投融资决策
        4.3.1 最优融资决策
        4.3.2 最优投资决策
    4.4 可协商债融资下项目的最优政府补贴
    4.5 可协商债融资下企业与政府的均衡策略集
    4.6 数值案例分析
        4.6.1 协商能力的影响
        4.6.2 项目经营风险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金融资产配置
        1.2.2 审计费用
        1.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2.1.1 被审计单位层面影响因素
        2.1.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影响因素
    2.2 关于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2.2.1 金融资产配置的动机
        2.2.2 金融资产配置的衡量方式
        2.2.3 金融资产配置的经济后果
        2.2.4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2.3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2.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
        2.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师决策行为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金融资产持有理论
        3.1.4 深口袋理论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2.1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3.2.2 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说明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分析
        4.5.1 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4.5.2 不同产权性质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5.2.3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1.3.2 关于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研究
        1.3.3 关于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1.3.4 总体评价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1 研究思路
        1.5.2 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不足
第2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概念
        2.1.2 科技型企业概念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2.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整成本高
        2.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以及成因分析
    3.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3.1.1 政府方面
        3.1.2 银行方面
        3.1.3 资本市场方面
        3.1.4 创业投资方面
        3.1.5 信用担保方面
        3.1.6 金融创新方面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
        3.2.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实证研究
        3.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形成的原因
        3.3.1 政府扶持方面
        3.3.2 金融机构方面
        3.3.3 资本市场方面
        3.3.4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研究——以硅谷银行为例
    4.1 硅谷银行基本情况
        4.1.1 硅谷银行
        4.1.2 上海浦发硅谷银行
    4.2 硅谷银行模式
        4.2.1 硅谷银行提供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
        4.2.2 硅谷银行提供灵活的贷款方式
        4.2.3 硅谷银行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4.2.4 硅谷银行强化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4.2.5 硅谷银行准确定位客户
    4.3 硅谷银行的SWOT分析
    4.4 硅谷银行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分析
        4.4.1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不足的困境
        4.4.2 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
        4.4.3 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应付账款融资
        4.4.4 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4.5 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4.4.6 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的资本需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研究
    5.1 推动科技银行建设
        5.1.1 创新科技银行金融服务模式
        5.1.2 强化科技银行风险控制
    5.2 强化政府扶持
    5.3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5.4 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5.5 强化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支持力度
    5.6 强化金融创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营商环境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企业异质性检验与传导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营商环境的相关文献
        2.1.1 营商环境概念
        2.1.2 营商环境相关研究
    2.2 债务融资成本的相关文献
        2.2.1 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2.2.2 营商环境与债务融资成本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不完全契约理论
        3.1.3 委托代理理论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营商环境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3.2.2 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3.2.3 银企关联的调节作用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3 模型设定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系数分析
    5.2 回归结果
        5.2.1 基本模型结果
        5.2.2 调节效应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3.1 Heckman的两阶段模型
        5.3.2 更换营商环境变量
        5.3.3 更换债务融资成本变量
        5.3.4 删除西部地区样本
    5.4 影响机制检验
        5.4.1 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机制检验
        5.4.2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机制检验
        5.4.3 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进一步研究:营商环境与债务期限结构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创新投入 ——基于产权异质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2.1.2 融资约束
        2.1.3 创新投入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实物期权理论
        2.2.4 融资约束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2.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2.3.3 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2.3.4 文献述评
第3章 假设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假设提出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投入
        3.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融资约束
        3.1.3 融资约束与创新投入
        3.1.4 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
        3.1.5 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的定义
        3.2.3 模型构建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
        4.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分析
        4.3.3 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
        4.3.4 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检验
        4.3.5 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郑志全. 山东大学, 2021(11)
  • [2]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张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3]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研究 ——以A集团为例[D]. 孙爱琴.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D]. 李群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D]. 周雪晴.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解决途径研究 ——以硅谷银行为例[D]. 韩笑.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营商环境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企业异质性检验与传导机制探究[D]. 张永红. 山东大学, 2021(02)
  • [8]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创新投入 ——基于产权异质性视角[D]. 郭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班新.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  

从企业经营看银行经营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