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粒径的影响

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粒径的影响

一、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颗粒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健[1](2021)在《氟化物基超细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掺杂氟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因具有色纯度好、发光效率高且制备方法多样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研究。目前在红外防伪、上转换三维立体显示、生物检测治疗、荧光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中都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在荧光复合材料中,越小粒径荧光粉能够降低复合材料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荧光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所以,细颗粒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已经成为前沿科技领域的关注重点。因此,本文对稀土离子掺杂的氟化铅基上转换发光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荧光粉制备荧光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发射光谱、变温光谱、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和荧光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并进一步对样品的形貌、尺寸、结构、发光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PbF2为基质材料,选用高温固相法,引入阳离子制备了三元氟化物基质荧光粉。结果表明:一定摩尔百分量的Mg2+、Ca2+离子的加入提高了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对所制备的荧光粉体进行球磨细粉碎处理,球磨处理后平均粒径为D50=2.2686μm。因此可以得出,高温固相法无法得小粒径纳米粉体。2.以PbF2为基质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敏化剂为Yb3+离子,激活剂离子分别为Er3+、Ho3+、Tm3+离子的三种上转换发光材料。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各自保温时间为1.5 h时,在980 nm激发下具有最大的发光强度,并且所获得的荧光粉平均晶粒尺寸均在100 nm以下。Er3+/Yb3+离子掺杂摩尔比为1:9,烧结温度为390℃,Er3+离子作为发光中心离子产生了520 nm和540 nm的绿光发射峰,对应2H11/2→4I15/2、4S3/2→4I15/2能级的跃迁;Ho3+/Yb3+离子掺杂摩尔比为1.5:9,烧结温度为370℃,Ho3+离子作为发光中心离子产生了542 nm和645 nm的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射,源于5F44S2→5I8和5F5→5I8能级的跃迁;Tm3+/Yb3+离子掺杂摩尔比为0.3:9,烧结温度为390℃,Tm3+离子的发射峰在479、656和689 nm处分别对于Tm3+离子的1G4→3H6、1G4→3F4和3F3→3H6能级的跃迁。3.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荧光粉-PMMA荧光复合材料。综合分析单掺杂荧光复合材料和双掺杂荧光复合材料的结构、上转换发光性能、透过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得出结论。结果表明:荧光粉被PMMA包裹并且荧光粉成功的掺杂到PMMA当中。单掺杂荧光复合材料中,当PbF2:Er3+,Yb3+荧光粉掺杂量为0.2 wt%时,透过率为53.2%、当掺杂量为2.0 wt%时,透过率为6.7%。双掺杂荧光复合材料中,PbF2:Tm3+,Yb3+荧光粉掺杂含量为0.2 wt%时,透过率为42.3%、掺杂含量为1.0 wt%时,透过率为3.1%。

闫天鹏[2](2021)在《稀土掺杂钼酸钆钠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和温度传感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研究人员们对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照明、传感、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越加的关注。由于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能级结构,使其能够在广泛的色域中产生可见光发光,因此将稀土上转换材料应用在发光领域中,实现暖白光发射,是现阶段比较重点的研究方向。在稀土的温度传感研究中,基于热耦合能级的荧光峰值比测温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技术。多种基质的材料均能实现荧光峰值比测温,但不同材料的测温灵敏度不同,测温区间及精密度不同,因此测温灵敏度的研究也有较大的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Er/Yb双掺的NaGd(MoO4)2材料,分别控制敏化剂离子的浓度、激活剂离子的浓度、柠檬酸浓度和煅烧温度,对材料的发光强度进行优化。得到的最高发光强度的材料,掺杂比为Er离子浓度1%,Yb离子浓度24%,柠檬酸浓度为稀土金属离子浓度的三倍,最佳煅烧温度800℃。结合XRD、SEM和980 nm下的荧光光谱,分析离子的掺杂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说明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然后,控制敏化剂的浓度、激活剂的浓度、煅烧温度,在室温至约550 K范围内测试Er3+,Yb3+共掺杂NaGd(MoO4)2荧光材料的发光光谱,进而得到不同掺杂材料的测温曲线,获得材料的测温灵敏度。研究发现,温度灵敏性能随着Er3+掺杂浓度、Yb3+掺杂浓度、煅烧温度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合上转换能级图及速率方程,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和猜测。实验发现,材料的测温灵敏度最大时,Yb3+离子浓度为28%,Er3+离子浓度为0.5%,样品的煅烧温度为1000℃。材料的测温灵敏度数据相对优于文献资料中的结果,这表明本文探究不同因素所制备的Er3+,Yb3+共掺杂NaGd(MoO4)2荧光粉是一种优良的温度传感材料。最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NaGd(MoO4)2:Yb3+/Tm3+/Er3+和Yb3+/Tm3+/Ho3+两种掺杂体系的上转换材料,通过不同的稀土离子掺杂比例与激发功率,实现了两种三掺材料的白色上转换发光。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Gd(MoO4)2:Yb3+/T m3+和Yb3+/Ho3+两种上转换材料,通过简单的研磨的方法进行物理形式的混合,得到较好的白色发光。分析对比了三种白光材料的发光物理机制与发光特点,通过能量转移过程和光子传递过程,结合制备工艺等条件,说明三种白光材料的优劣,为以后的稀土钼酸盐上转换白光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一迪[3](2021)在《冰晶石结构NaxK3-xGaF6可控制备及晶型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发光材料基质,与其它基质体系相比,氟化物体系具有声子能量低、透光范围广等众多优点。Na YF4是最典型的氟化物体系代表,Na YF4有两种不同的晶型。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六方晶型Na YF4的发光强度是立方晶型的十多倍,但六方相不易合成,寻找更合适的新基质迫在眉睫。由于Sc3+的离子半径更小,基质Na3Sc F6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冰晶石结构化合物有望成为性能优异的新型基质材料,同时也具有单斜晶型和立方晶型两种晶型。研究新型冰晶石结构化合物基质材料以及探索晶型与发光性能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制备了冰晶石结构立方晶型K3Ga F6基质纯相,并探讨了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实验条件对样品形貌、粒径的影响。通过类质同象替代成功找到了Na2.5K0.5Ga F6由立方晶型转变为单斜晶型时的合成条件,制备并比较了成分相同、晶型不同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共沉淀、水热法以及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立方晶型的冰晶石结构化合物K3Ga F6。通过调控制备方法、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及温度、表面活性剂、反应溶剂类型等实验条件,探究了其与K3Ga F6形貌、粒径的关系。晶粒平均尺寸分布在一百纳米到几微米范围内,形貌呈球状、六角状、花状、八面体状及不规则块状等。2.通过类质同象替代调整NaxK3-xGa F6中一价阳离子位置元素的比例,在不同保温时间、反应温度条件下,探索出样品由立方晶型向单斜晶型转变时的临界成分点。在4~12h及140~200℃范围内,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同一成分的样品越容易生成单斜相。3.水热法保温10 h条件下,反应温度为140℃时合成的Na2.5K0.5Ga F6:x Er3+荧光粉为立方晶型,200℃时合成的荧光粉为单斜晶型。在980 nm红外光激发下,两种晶型样品的发射光谱均显示出典型的Er3+跃迁,包含绿、红两个主色带,两组样品的发射光均为黄色。随着Er3+掺杂浓度的增大,两组样品的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立方晶型和单斜晶型样品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1%、2%。晶型对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有很大影响,单斜晶型Na2.5K0.5Ga F6:x Er3+样品的发射强度约为立方晶型的30倍。

杜凯敏[4](2020)在《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发射带窄、荧光寿命长、高的光稳定性,反斯托克斯位移大,低自发荧光,无光漂白和光闪烁,低毒性且对生物组织光损伤小等),在物质检测、生物成像、光动力学治疗、三维立体显示和信号传感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通过功能化修饰,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可以与光热诊疗试剂有效结合,用于搭建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纳米诊疗平台。全无机铅卤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发射波长易调节、光谱吸收宽、消光系数大、荧光发射效率高、发射谱线窄等),使其广泛应用于光伏,固态发光二极管,X射线成像,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但是,钙钛矿材料的离子性质和低形成能使它们极易受到光、氧、热和湿气等环境压力的影响,尤其在有水的情况下极易分解。然而,在材料合成和器件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水,这将严重影响器件的性能。因此,改善钙钛矿材料的水稳定性以及延长器件工作寿命对于其未来的商业应用至关重要。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几种发光材料,将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与几种光热诊疗试剂有效结合,搭建多功能的纳米诊疗平台用于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癌症治疗。另外,成功制备了水稳定的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并对发光二极管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单分散的NaYF4:Yb/Er/Cu上转换纳米晶。通过Cu2+离子共掺杂不仅实现了 NaYF4:Yb/Er晶相/形貌的同时控制,且与没有掺杂的NaYF4:Yb/Er纳米晶相比,60%mol Cu2+掺杂的NaYF4:Yb/Er纳米晶的绿光和红光上转换发射强度分别提高了 37倍和25倍。我们用合成的NaYF4:Yb/Er/Cu上转换纳米晶在宽温度范围实现了 980 nm激发的光学温度传感,可用作高灵敏度的温度传感器。2.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原位生长的方法将超小粒径的金属硫化物(Mn+S,M=Ag,Cu,Cd)量子点(QDs)均匀地生长在在壳聚糖(CS)修饰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晶的表面上。以Ag2S为例,研究了Ag2S量子点在NaYF4:Yb/Er@CS表面的生长行为。并系统地研究了 Ag:Y 比,S:Ag 比,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Ag2S 在NaYF4:Yb/Er@CS 表面生长行为的影响。所得的NaYF4:Yb/Er@CS@Ag2S纳米复合平台既具有NaYF4:Yb/Er的上转换发光(UCL)特性,又具备Ag2S 良好的光热转换效果。在细胞水平证明了NaYF4:Yb/Er@CS@Ag2S纳米复合材料在UCL成像指导的光热治疗(PTT)领域的潜在价值。3.制备 了一种新型的 NaYF4:Yb/Er@NaLuF4:Nd/Yb@NaLuF4@CS@Ag2Se(标记为UCNPs@CS@Ag2Se)多功能纳米诊疗平台。该材料可在808 nm激光激发下实现NIR生物窗口 Ⅰ和Ⅱ区上转换(UC)和下转换(DS)发光。同时,附着的Ag2Se纳米点由于其优异的NIR吸收能力,在808 nm激光辐照下会产生过高热。合成后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将UCNPs独特的光学性质,CT成像能力和Ag2Se纳米点出色的光热转换能力及光声成像能力(PA)整合在一起,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忽略的毒性。这些优异的性能证明了 UCNPs@CS@Ag2Se纳米复合物在UCL/DSL/CT/PA多模式成像指导的PTT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4.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功能NaYF4:Yb/Er@NaYF4:Yb-Cu2-xS(标记为UCNPs-Cu2-xS)纳米诊疗平台。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具有出色的发光性能和高X射线衰减系数的UCNPs可以用作UCL和CT成像造影剂,Cu2-xS纳米点中含有Cu(Ⅱ)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MRI)。此外,具有高NIR Ⅱ区域吸光度的Cu2-xS纳米点不仅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而且Cu2-xS纳米点中的Cu(Ⅰ)可以对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H2O2做出反应产生有毒的羟基自由基(·OH)以有效杀死癌细胞。另外,所获得的UCNPs-Cu2-xS纳米复合材料在NIR-Ⅱ生物窗口(1064 nm)处具有可忽略的细胞毒性和高的光热转化效率,表明它们具有UCL/CT/MR多模成像指导的化学动力疗法(CDT)/PTT协同治疗癌症的巨大潜力。5.探索了一种简便的合成策略,通过水辅助工艺合成超稳定的CsPbBr3/CsPb2Br5@PbBr(OH)(PQDs@PbBr(OH))纳/微米球。这些PQDs@PbBr(OH)纳/微米球在水中浸泡18个月以上仍可以保持出色的光致发光(PL)强度和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90%)。纳/微米球的晶相,粒径和PL峰位置会通过改变反应混合物中水的含量而调节。与无水体系得到的CsPbBr3/Cs4PbBr6纳米晶体(NCs)相比,纳/微米球具有超高的水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最后,基于PQDs@PbBr(OH)优异的稳定性,我们成功制备了LED器件,器件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高的流明效率,证实该材料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刘大宇[5](2020)在《基于斯塔克亚能级多发射峰测温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温度传感器与传统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相比,具有远距离测量、测温范围广、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于该类温度传感器而言,其适用领域以及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基质材料的选择以及测温方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且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各研究领域对温度测量的精准度要求更加严谨。为了解决传统“光谱积分比”测温方法测温稳定性和精确性较差的问题,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研究了NaYF4:Yb3+/Er3+和NaGd(WO4)2:Yb3+/Er3+这两种纳米发光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以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多发射峰值比”测温技术,并对该技术的测温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980nm激光泵浦下:对NaYF4:Yb3+/Er3+纳米晶进行了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随后在298-383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NaYF4:Yb3+/Er3+纳米晶的温度传感特性;基于Er3+在该纳米晶中观察到的“Stark劈裂现象”,提出了一种“多发射峰值比”的测温技术,且就“相对灵敏度”和“测温精度”等性能参数方面与传统的“光谱积分比”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测温技术的可行性。2.以980nm波长的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采用和工作一相同的实验研究手段对另一种材料NaGd(WO4)2:Yb3+/Er3+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及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运用工作一提出的“多发射峰值比”测温技术与传统的“光谱积分比”测温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对比分析NaGd(WO4)2:Yb3+/Er3+与NaYF4:Yb3+/Er3+两种发光材料在发光性能、物理化学性质及测温性能等方面的优劣性,综合分析了以NaGd(WO4)2:Yb3+/Er3+为基础的光学温度传感器的应用价值。3.运用“四探针法”对NaGd(WO4)2:Yb3+/Er3+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得知其为绝缘体,由工作二知该纳米晶材料的发光特性优异且光谱热敏特性较强,综合考虑选择该材料对集成电路系统工作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分别采用“光电池组合”和“光谱仪”作为荧光采集装置进行测试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运用“光生电压比”、“光谱积分比”和“多发射峰值比”这三种测温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多发射峰值比”测温技术的优越性。

曾婷[6](2020)在《NaYF4:Yb,RE@Bi2WO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NaYF4:Yb,Er/Ho@Bi2WO6上转换复合材料。通过XRD、SEM、XPS、比表面积分析仪等手段对各样品进行表征,以选矿药剂丁铵黑药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合成条件对稀土复合钨酸铋上转换材料吸附性能和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对于残余选矿药剂的污染控制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NaYF4:Yb,RE(Er/Ho)。表征结果表明:当NaF剂量在NaF:Y3+=12.5:1时,得到六方相的NaYF4;随pH值升高,晶体表面光滑程度由粗糙向光滑转变,最终得到尺寸和形貌统一的六棱柱NaYF4纳米材料;样品在980nm激发光激发下,NaYF4:Yb,Er发出522nm、541nm的绿光和655nm的红光,NaYF4:Yb,Ho发出542nm的绿光和644nm的红光;在pH=9条件下制备的NaYF4:Yb,Er/Ho发光强度最强,且NaYF4:Yb,Er的发光性能优于NaYF4:Yb,Ho。(2)考察不同摩尔掺杂比(pH=9)及不同pH条件(摩尔掺杂比为0.15%)对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的x%NaYF4:Yb,Er@Bi2WO6复合材料物化性能及上转换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各样品均为正交相Bi2WO6;掺杂比在0.00%1.00%范围内,相较纯Bi2WO6,掺杂NaYF4:Yb,Er的复合材料的晶体粒径与最大吸收波长均减小,比表面积均增加;在pH为111范围内,随pH值的升高,复合材料的晶体粒径与最大吸收波长随之增加,比表面积随之减小。pH=9,掺杂比为0.15%时,NaYF4:Yb,Er@Bi2WO6的晶体粒径、最大吸收波长、比表面积分别为22.5nm、429nm、4.63m2/g。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掺杂能将红外光转换为能被钨酸铋吸收利用的可见光,有效提高了红外光的利用率,且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合成的样品光催化活性更强。(3)考察不同摩尔掺杂比(pH=9)及不同pH条件(摩尔掺杂比为0.15%)对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的x%NaYF4:Yb,Ho@Bi2WO6复合材料物化性能及上转换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各样品均为正交相Bi2WO6;掺杂比在0.00%1.00%范围内,相较纯Bi2WO6,掺杂了NaYF4:Yb,Ho的复合材料的晶体粒径与最大吸收波长均减小,比表面积均增加;在pH为111范围内,随pH值的升高,复合材料的晶体粒径与最大吸收波长随之增加,比表面积随之减小。pH=9,掺杂比为0.15%时,NaYF4:Yb,Ho@Bi2WO6的晶体粒径、最大吸收波长、比表面积分别为21.9nm、449nm、8.59m2/g。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掺杂能将红外光转换为能被钨酸铋吸收利用的可见光,有效提高了红外光的利用率,且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合成的样品光催化活性更强。(4)NaYF4:Yb,Er/Ho的掺杂和pH值变化对Bi2WO6的晶粒粒径、最大吸收波长、比表面积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影响Bi2WO6复合材料的吸附及光催化性能。在pH=9条件下合成的0.15%NaYF4:Yb,Er@Bi2WO6和0.15%NaYF4:Yb,Ho@Bi2WO6上转换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均达到最佳,270min后对选矿药剂丁铵黑药降解率分别为76%、77%,且对丁铵黑药的吸附过程和光催化过程分别符合准二级吸附反应动力学和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平衡吸附量分别为4.53mg/g、4.06mg/g,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87min-1、0.0090min-1。综上所述,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掺杂改变了钨酸铋的表面性质,提升了钨酸铋对红外光的吸收利用,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发挥以及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宇[7](2020)在《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粉体制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硫氧化物(RE2O2S)具有六方晶体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功能材料。其中硫氧化钆(Gd2O2S)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其成为具有应用潜力的发光基质材料。Pr3+离子和Tb3+离子掺杂的Gd2O2S在高分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探测器及增感屏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共沉淀法和硫熔法结合,两步制备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粉体,对所制备粉体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并进行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确定了前驱体的晶型转变温度。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前驱体的结构和形貌。通过硫熔法高温煅烧制备了Gd2O2S粉体,对不同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制备的Gd2O2S粉体进行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分析了不同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在晶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于1250℃保温2 h可以获得最佳的晶体结构,所制备粉体粒径约为2-5μm。系统地研究了Gd2O2S:Pr3+粉体的发光性能,在31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主发射峰为512 nm,讨论了Pr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及浓度猝灭机理。(2)制备了Gd2O2S:Tb3+粉体。在分析了Gd2O2S:Tb3+粉体的结构与形貌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测试研究了所制备粉体的发光性能,在29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主发射峰为544 nm,研究了Tb3+离子的掺杂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Tb3+离子的浓度猝灭机理。(3)制备了Gd2O2S:Tb3+,Pr3+共掺杂粉体,研究了所制备的Gd2O2S:Tb3+,Pr3+共掺杂粉体的发光性能。详细分析了Tb3+-Pr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通过荧光寿命计算了Tb3+-Pr3+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最终确定了Tb3+-Pr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为偶极-偶极作用。Gd2O2S:Tb3+,Pr3+共掺杂粉体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良好的绿光发射,所制备的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粉体在计算机断层摄影等领域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熊涛[8](2020)在《稀土离子的光致荧光调控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学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磁等特性,由于其在石油化工、生物成像、荧光检测、三维立体显示和军事国防等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科学和工业领域,温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近几年,由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学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响应时间快等优点,使得其在光学温度传感应用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针对稀土离子掺杂的光学材料发光效率低,激光热效应干扰严重及光信号传输损耗大等缺点展开研究。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碱金属(Li+,Na+,K+)离子掺杂的CaMoO4:Er3+/Yb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结晶、形貌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在980 nm激光激发下,详细研究了碱金属离子掺杂及浓度的改变对CaMoO4:Er3+/Yb3+荧光粉上转换荧光发射的影响。并且,利用荧光强度比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基于Er3+离子两个热耦合能级2H11/2和4S3/2的光学温度传感特性。Li+,Na+,K+掺杂的CaMoO4:Er3+/Yb3+荧光粉的绿色发光强度比未掺杂碱金属离子的样品分别高9.13,18.71,9.01倍。在303-773 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并计算了它们的灵敏度值。未掺杂碱金属离子的样品的最大灵敏度为582 K时的1.677%K-1,Li+,Na+,K+掺杂的CaMoO4:Er3+/Yb3+荧光粉的最大灵敏度分别为432 K时的1.226%K-1,565 K时的1.3%K-1,和649 K时的1.041%K-1。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技术制备了一系列NaY(WO4)2:Er3+/Ho3+/Yb3+荧光粉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结晶、形貌等特性进行分析。以980 nm激光为泵浦光源,分析了样品的近红外荧光特性,并且通过结合其上转换荧光光谱,分析了该样品的发光机制。此外,分析了Ho3+离子在1200 nm和Er3+离子在1530 nm波段荧光的温度依赖性,发现1200 nm波段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而1530 nm波段的荧光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Er3+离子和不同浓度Ho3+离子掺杂样品的近红外荧光温度特性,并结合荧光强度比技术分析了Er3+:4I13/2和Ho3+:5I6能级的光学温度传感特性,发现在303-773 K温度范围内,对于2 mol%Ho3+/1 mol%Er3+/10 mol%Yb3+三掺杂的NaY(WO4)2荧光粉在773K温度下具有最大测温灵敏度218.9×10-3 K-1。由于1200 nm和1530 nm波段的光在光纤内损耗系数小,因此可以将其用于设计光纤温度传感器。

赵海琴[9](2020)在《Li+/Bi3+离子掺杂Lu2O3:Ho3+/Yb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使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Bi3+掺杂Lu2O3:Ho3+或Lu2O3:Ho3+,Yb3+荧光粉体。利用XRD-6100衍射仪、SUPRA55VP扫描电镜和FLS920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对合成样品进行测试,研究了Li+/Bi3+掺杂对Lu2O3:Ho3+或Lu2O3:Ho3+,Yb3+荧光粉体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尺寸、发光强度、能级寿命、离子间相互作用以及红外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掺杂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另外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对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i+、Bi3+掺杂Lu2O3:Ho3+荧光粉体中,Li+、Bi3+掺杂以及煅烧温度的改变对荧光粉发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Ho3+、Li+、Bi3+的掺杂对Lu2O3的晶相结构无影响。2%Ho3+掺杂Lu2O3在800℃煅烧2h下发光最强。随着煅烧温度从800℃升高到1100℃,Lu2O3:Ho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也在逐渐增强。煅烧温度为1100℃时,Lu2O3:2%Ho3+,16%Li+、Lu2O3:2%Ho3+,1.5%Bi3+样品的发光强度比Lu2O3:2%Ho3+样品强3.0倍,128.9倍;掺杂16%Li+或掺杂1.5%Bi3+的荧光寿命均比Lu2O3:2%Ho3+的寿命短。第三章对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Bi3+掺杂Lu2O3:x%Ho3+荧光粉中,不同浓度Bi3+掺杂Lu2O3:x%Ho3+荧光粉对其晶体结构的影响以及Lu2O3基质中Bi3+与Ho3+的能量传递规律与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当1.5%Bi3+掺杂时,Bi3+对Ho3+的能量传递最有效,比单掺Ho3+的发射强度强34.8倍。对于合成1%、1.5%、2%的Bi3+共掺Lu2O3:1.5%Ho3+样品,用980nm激发比322nm激发获得在551nm处光强分别提高13.3倍,16.8倍,14.2倍。通过计算得到,Bi3+和Ho3+之间的能量传递临界距离为2.979nm,是通过偶极-四极相互作用来实现能量传递的。第四章对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u2O3:2%Ho3+,5%Yb3+,x%Li+和Lu2O3:2%Ho3+,5%Yb3+,y%Bi3+粉体中,不同浓度Li+、Bi3+掺杂对合成粉体表面形貌、上转换发光性质以及能级寿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i+掺杂的Lu2O3:Ho3+,Yb3+粉体和Bi3+掺杂的Lu2O3:Ho3+,Yb3+粉体与Lu2O3标准卡片相比几乎一致。Li+或Bi3+掺杂合成的粉体颗粒分散性好且均匀。在980nm激发下,4%Li+掺杂的粉体中Ho3+的发光强度增强了3.9倍,1.5%Bi3+掺杂的粉体发光增强2.8倍。Ho3+荧光寿命随Li+掺杂浓度的提高先延长后缩短,随Bi3+掺杂浓度的提高渐渐减小。第五章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期望后期能构建新型Lu2O3基荧光材料,为满足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并提供选材依据。

李正宇[10](2020)在《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特种光学玻璃领域,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因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特殊光学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光传输、光转换、光储存和光电显示等诸多领域。在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基质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无机氧化物玻璃,其主要包括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锗酸盐玻璃等。其中,硅酸盐玻璃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易于热加工、在紫外可见区域有高透射率及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受到科研人员广泛关注。本文对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利用稀土离子的多能级特性,针对光转换新型器件高效环保及低成本的实用化要求,制备了Yb3+、Tm3+、Ho3+、Ce3+、Sm3+稀土单掺、双掺及三掺硅酸盐玻璃,对其荧光光谱、反射光谱、透过光谱、折射率等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上转换发光、下转换发光以及稀土光谱吸收性能调控规律,并对掺稀土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开展了Yb3+/Tm3+/Ho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基于能级跃迁理论,分析了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机理,并阐明了Tm3+/Ho3+离子含量的变化对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在Yb3+/Tm3+和Yb3+/Ho3+双掺情况下,采用980 nm激光泵浦,分析了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激发功率的关系,确定其发光均属于三光子过程。通过分析发光强度与Tm3+含量的关系,确定Tm3+最佳掺杂浓度为0.3 mol%,Ho3+最佳掺杂浓度为0.4 mol%。在Yb3+/Tm3+/Ho3+共掺情况下,Yb3+离子的能量传递作用以及Ho3+同Tm3+之间的交叉弛豫过程导致Tm3+发出的蓝色光的强度降低,提升了Ho3+发出的红色光和绿色光的上转换发光强度。2.开展了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下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基于能级跃迁理论,研究了Ce3+/Tm3+/Sm3+三掺硅酸盐玻璃的发光机制,讨论了Ce3+/Tm3+/Sm3+不同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Ce3+单掺硅酸盐玻璃在342nm激发下,峰值位于385nm附近,半高宽约为48 nm。Ce3+最佳掺杂浓度为0.2 mol%;Ce3+/Tm3+双掺硅酸盐玻璃在357 nm激发下,Tm3+最佳掺杂浓度为0.4 mol%;Ce3+/Tm3+/Sm3+三掺硅酸盐玻璃在400 nm激发下,Sm3+最佳掺杂浓度为1.1 mol%。对比分析了Ce3+单掺与Ce3+/Tm3+共掺硅酸盐玻璃、Ce3+单掺与Ce3+/Sm3+共掺硅酸盐玻璃以及Tm3+单掺与Tm3+/Sm3+共掺硅酸盐玻璃荧光光谱。所制备的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实现了吸收近紫外光(280-400 nrn),发射出蓝紫光(400-500 nm)和红橙光(590-680 nm)的稀土掺杂玻璃设计与制备。3.开展了稀土掺杂的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的光谱特性研究。针对激光隐身复合材料的实际需求,利用稀土离子特征吸收光谱,以稀土Sm3+/Ce3+离子为主要激光吸收元素,以硅酸盐玻璃粉体为基质,以聚氨酯清漆为固化剂,制备了针对1064 nm、1535 nm和1550 nm红外激光隐身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Sm3+掺硅酸盐玻璃浓度、玻璃粉体粒径、玻璃粉体含量复合材料的反射光谱。当Sm3+掺硅酸盐玻璃浓度在40mol%时,制备的硅酸盐玻璃粉体在400 nm的透过率为4.2%,1064nm的透过率小于1%,反射率为3.55%。当玻璃粒径大于110μm,混合比例为1:1时,制备的激光复合隐身材料在1064 nm反射率为6.85%、1535 nm反射率为7.28%,1550 nm反射率为8.45%。实现了多波段的低反射率,该材料适用于抗激光探测用隐身。

二、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颗粒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颗粒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氟化物基超细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简介
    1.3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组成
        1.3.1 基质材料
        1.3.2 激活剂
        1.3.3 敏化剂
    1.4 稀土上转换材料发光机理
        1.4.1 激发态吸收
        1.4.2 能量传递上转换
        1.4.3 合作上转换
        1.4.4 交叉驰豫
        1.4.5 光子雪崩
    1.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稀土掺杂PbF_2基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1.7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8.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8.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高温固相法制备PbF_2基荧光粉及结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2.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bF_2:Er~(3+),Yb~(3+)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2.3.2 PbF_2:Er~(3+),Yb~(3+)的发光机理分析
        2.3.3 Mg~(2+)的引入对PbF_2:Er~(3+),Yb~(3+)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2.3.4 (Pb_(1-x)Mg_x)F_2:Er~(3+),Yb~(3+)的热稳定性及能级势垒分析
        2.3.5 Ca~(2+)的引入对PbF_2:Er~(3+),Yb~(3+)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2.3.6 球磨粒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沉淀法制备PbF_2基荧光粉及结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与表征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3.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bF_2:Er~(3+),Yb~(3+)前驱体的TG-DSC测试曲线分析
        3.3.2 PbF_2:Er~(3+),Yb~(3+)的物相分析
        3.3.3 PbF_2:Er~(3+),Yb~(3+)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不同温度合成PbF_2:Er~(3+),Yb~(3+)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3.3.5 不同Yb~(3+)离子掺杂浓度对PbF_2:Er~(3+),Yb~(3+)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3.3.6 PbF_2:Er~(3+),Yb~(3+)的热稳定性及能级势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沉淀法制备PbF_2:Yb~(3+),Ln~(3+)(Ln=Ho,Tm)及结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表征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4.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烧结温度对PbF_2:Yb~(3+),Ln~(3+)(Ln=Ho,Tm)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4.3.2 Ho~(3+)离子掺杂浓度对PbF_2:Ho~(3+),Yb~(3+)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4.3.3 PbF_2:Ho~(3+),Yb~(3+)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
        4.3.4 Tm~(3+)离子掺杂浓度对PbF_2:Tm~(3+),Yb~(3+)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4.3.5 PbF_2:Tm~(3+),Yb~(3+)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5.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5.3 单掺PbF_2:Er~(3+),Yb~(3+)荧光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2 XRD衍射分析
        5.3.3 SEM分析
        5.3.4 光谱分析
        5.3.5 透过率分析
    5.4 双掺PbF_2:Er~(3+),Yb~(3+)/PbF_2:Tm~(3+),Yb~(3+)荧光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5.4.1 XRD衍射分析
        5.4.2 SEM分析
        5.4.3 光谱分析
        5.4.4 透过率分析
        5.4.5 热稳定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稀土掺杂钼酸钆钠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和温度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稀土掺杂发光
        1.2.1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机制
        1.2.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热耦合能级温度传感的研究进展
    1.3 白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3.1 常见白光发射的实现方式
        1.3.2 稀土掺杂的白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
    2.1 引言
    2.2 NaGd(MoO_4)_2:Er~(3+)/Yb~(3+)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2.1 NaGd(MoO_4)_2:Er~(3+)/Yb~(3+)粉末样品的制备
        2.2.2 NaGd(MoO_4)_2:Er~(3+)/Yb~(3+)粉末样品表征
    2.3 多因素影响的NaGd(MoO_4)_2:Er~(3+)/Yb~(3+)材料上转换发光特性
        2.3.1 NaGd(MoO_4)_2:Er~(3+)/Yb~(3+)粉末材料的上转换发光过程
        2.3.2 Er~(3+)离子与Yb~(3+)离子的掺杂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2.3.3 煅烧温度及柠檬酸浓度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aGd(MoO_4)_2热耦合能级的温度传感特性
    3.1 引言
    3.2 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荧光材料的温度依赖上转换发光过程
    3.3 稀土的掺杂浓度对测温传感的影响
        3.3.1 Er~(3+)/Yb~(3+)离子的掺杂对测温灵敏度影响
        3.3.2 Er~(3+)/Yb~(3+)掺杂浓度与测温灵敏度影响的分析
    3.4 多因素影响的NaGd(MoO_4)_2:Er~(3+)/Yb~(3+)粉末材料测温灵敏度影响
        3.4.1 煅烧温度对测温灵敏度的影响
        3.4.2 不同因素对测温灵敏度影响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aGd(MoO_4)_2纳米粉末的白色上转换发光研究
    4.1 引言
    4.2 Yb/Er/Tm/Ho掺杂的NaGd(MoO_4)_2白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 NaGd(MoO_4)_2:Yb~(3+)/Er~(3+)/Tm~(3+)荧光纳米粉末的发光性能研究
        4.3.1 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对NaGd(MoO_4)_2:Yb~(3+)/Er~(3+)/Tm~(3+)材料的白色发光特性影响
        4.3.2 激发功率对Na Gd(MoO4)_2:Yb~(3+)/Er~(3+)/Tm~(3+)白色发光特性影响
    4.4 NaGd(MoO_4)_2:Yb~(3+)/Ho~(3+)/Tm~(3+)材料的白色发光性能研究
        4.4.1 物理混合的NaGd(MoO_4)_2:Yb~(3+)/Ho~(3+)&/Yb~(3+)/Tm~(3+)荧光纳米粉末的稳定性和发光特性
        4.4.2 NaGd(MoO_4)_2:Yb~(3+)/Ho~(3+)/Tm~(3+)的白色上转换发光特性
        4.4.3 三种体系掺杂的NaGd(MoO_4)_2白光材料发光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冰晶石结构NaxK3-xGaF6可控制备及晶型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简介
        1.1.2 冰晶石结构化合物基质的概述
        1.1.3 冰晶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
        1.1.4 冰晶石结构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2 共沉淀法制备K_3GaF_6
    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技术路线与样品制备
        2.1.3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配比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2.2.2 搅拌时间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2.2.3 表面活性剂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2.3 本章小节
3 水热/溶剂热法制备K_3GaF_6
    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技术路线与样品制备
        3.1.3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保温时间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3.2.3 反应溶剂对K_3GaF_6形貌的影响
        3.2.4 共沉淀与水热法对比
    3.3 本章小节
4 晶型调控及发光性能比较
    4.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技术路线与样品制备
        4.1.3 实验仪器与表征手段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晶型转变成分点的探究
        4.2.2 保温时间对转变成分点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转变成分点的影响
        4.2.4 不同晶型Na_(2.5)K_(0.5)GaF_6:Er~(3+)荧光粉发光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节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5.2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简介
        1.2.1 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概述
        1.2.2 钙钛矿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1.3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1.3.1 光学成像
        1.3.2 X射线CT成像
        1.3.3 磁共振成像(MRI)
        1.3.4 多模式成像
    1.4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1.4.1 化学治疗
        1.4.2 放射治疗(RT)
        1.4.3 光热治疗(PTT)
        1.4.4 光动力治疗(PDT)
        1.4.5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
        1.4.6 诊疗一体化
    1.5 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研究及在发光领域的应用
        1.5.1 稳定性提升策略
        1.5.2 发光二极管(LED)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样品分析测试仪器
第3章 Cu~(2+)离子掺杂NaYF_4:Yb/Er增强的上转换发光及可控的晶相/形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Cu~(2+)离子共掺杂的β-NaYF_4:Yb/Er微米棒的制备
        3.2.2 Cu~(2+)离子共掺杂的β-NaGdF_4:Yb/Er和β-NaLuF_4:Yb/Er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相、形貌的表征分析
        3.3.2 上转换发光性质
        3.3.3 温度传感性质
    3.4 小结
第4章 通用的原位控制生长策略合成金属硫化物量子点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
        4.2.2 NaYF_4:Yb/Er@CS的合成
        4.2.3 通过原位生长策略合成亲水性NaYF_4:Yb/Er@CS@M~(n+)S纳米复合物
        4.2.4 细胞毒性试验
        4.2.5 体外UCL成像
        4.2.6 光热性能测试
        4.2.7 体外光热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合成、化学组成与形貌分析
        4.3.2 金属硫化物量子点在UCNCs表面生长行为的研究
        4.3.3 样品的发光性质和光热转换性能
        4.3.4 体外UCL成像性质及毒性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超小Ag_2Se量子点原位装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于多模式成像指导的癌症光热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的合成
        5.2.2 壳聚糖功能化UCNPs的合成(UCNPs@CS)
        5.2.3 原位生长策略合成UCNPs@CS@Ag2Se纳米复合材料
        5.2.4 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UCL成像性质
        5.2.5 溶血分析
        5.2.6 动物试验
        5.2.7 穿透深度测试和体内光学成像
        5.2.8 体内/外光声成像和X射线CT成像
        5.2.9 光热效应,光稳定性和光热转化效率
        5.2.10 体内和体外光热效应
        5.2.11 体内光热治疗
        5.2.12 活体生物分布和活体组织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样品的合成和表征分析
        5.3.2 样品发光特征与机理
        5.3.3 样品的光热转换性质
        5.3.4 细胞毒性和UCL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
        5.3.5 体外和体内PA成像、CT成像和NIR荧光成像
        5.3.6 体内生物分布,光热治疗和长期毒性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UCNPs-Cu_(2-x)S纳米平台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化学动力学/光热协同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
        6.2.2 CS-UCNPs的合成
        6.2.3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6.2.4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热效应
        6.2.5 细胞毒性、活性氧检测和光热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6.2.6 细胞的UCL成像
        6.2.7 体内/外CT成像和MR成像
        6.2.8 体内光热疗法测定
        6.2.9 组织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UCNPs-Cu_(2-x)S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分析
        6.3.2 光热转换性能
        6.3.3 细胞毒性评估、CDT效果、光热消除效果和UCL成像特性
        6.3.4 体外和体内X射线CT成像和MR成像
        6.3.5 体内协同化学动力学/光热治疗和长期毒性
    6.4 小结
第7章 水辅助策略合成超稳定的CsPbBr_3/CsPb_2Br_5@PbBr(OH)纳/微米球用于发光二极管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CsPbBr_3/Cs_4PbBr_6 NCs和CsPbBr_3/CsPb_2Br_5@PbBr(OH)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合成
        7.2.2 LEDs和WLEDs的制备
        7.2.3 LED封装测试
        7.2.4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合成和表征
        7.3.2 PQDs@PbBr(OH)纳/微米球的水稳定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
        7.3.3 稳定性机制及LED应用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5)基于斯塔克亚能级多发射峰测温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测温技术的发展
    1.2 荧光强度比型(FIR)温度传感器
    1.3 稀土发光材料
        1.3.1 激活剂
        1.3.2 敏化剂
        1.3.3 基质材料
    1.4 荧光强度比型温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4.1 发光物质
        1.4.2 荧光强度比温度传感系统
        1.4.2.1 基于块状发光物质的测温装置
        1.4.2.2 基于荧光粉的涂覆层测温技术
        1.4.2.3 光纤温度传感系统
        1.4.2.4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CNPS)
        1.4.3 测温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稀土离子的光致发光
        2.1.1 激发态吸收(ESA)
        2.1.2 能量传递上转换(ETU)
        2.1.3 光子雪崩(PA)
        2.1.4 稀土离子的无辐射跃迁
    2.2 荧光强度比技术(FIR)
        2.2.1 基于Er~(3+)上转换绿色荧光强度比技术
        2.2.2 “荧光强度比”技术的测温性能
        2.2.3 基于Er~(3+)的Stark亚能级多发射峰测温技术
        2.2.4 “多发射峰值比”技术的测温性能
第3章 基于NaYF_4:Yb~(3+)/Er~(3+)纳米晶的多发射峰测温分析
    3.1 NaYF_4:Yb~(3+)/Er~(3+)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3.1.1 NaYF_4:Yb~(3+)/Er~(3+)纳米晶的的制备
        3.1.2 NaYF_4:Yb~(3+)/Er~(3+)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和形貌表征
    3.2 Er~(3+)/Yb~(3+)共掺杂发光材料在980nm激光泵浦下的发光机制
    3.3 NaYF_4:Yb~(3+)/Er~(3+)在980nm激光泵浦下的上转换发光
    3.4 不同功率980nm激光泵浦下的发光分析
    3.5 NaYF_4:Yb~(3+)/Er~(3+)在980nm激光泵浦下的温度传感特性
        3.5.1 温度传感装置原理图
        3.5.2 “光谱积分比”测温分析
        3.5.3 “光谱积分比”灵敏度和测温误差分析
    3.6 “多发射峰值比”测温分析
        3.6.1 Er~(3+)在NaYF_4纳米晶中的“Stark劈裂现象”
        3.6.2 “多发射峰值比”测温技术
        3.6.3 “多发射峰值比”拟合结果
    3.7 两种测温方法的测温结果对比
        3.7.1 相对灵敏度
        3.7.2 测温误差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aGd(WO_4)_2:Yb~(3+)/Er~(3+)纳米晶的多发射峰测温分析
    4.1 NaGd(WO_4)_2:Yb~(3+)/Er~(3+)纳米晶的制备和表征
        4.1.1 NaGd(WO_4)_2:Yb~(3+)/Er~(3+)纳米晶的制备
        4.1.2 NaGd(WO_4)_2:Yb~(3+)/Er~(3+)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和形貌表征
    4.2 NaGd(WO_4)_2:Yb~(3+)/Er~(3+)在980nm激光泵浦下的上转换发光
    4.3 不同功率980nm激光泵浦下的发光分析
    4.4 NaGd(WO_4)_2:Yb~(3+)/Er~(3+)在980 激光泵浦下温度传感特性
        4.4.1 “光谱积分比”测温分析
    4.5 “多发射峰值比”测温分析
        4.5.1 Er~(3+)在NaGd(WO_4)_2中“Stark劈裂现象”
        4.5.2 “多发射峰值比”拟合结果
    4.6 两种测温方法的测温结果对比
        4.6.1 相对灵敏度
        4.6.2 测温误差
    4.7 Er~(3+)/Yb~(3+)掺杂的NaYF_4和NaGd(WO_4)_2两种纳米晶的性能对比
        4.7.1 发光性能
        4.7.2 物理化学稳定性
        4.7.3 测温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aGd(WO_4)_2的FIR温度传感器在集成电路温度监控中的应用
    5.1 NaGd(WO_4)_2:Yb~(3+)/Er~(3+)纳米晶对集成电路系统的影响
    5.2 集成电路系统的温度监控装置
    5.3 光谱仪作为采集系统的温度监控
        5.3.1 “光谱积分比”的温度监控结果
        5.3.2 “多发射峰值比”的温度监控结果
    5.4 滤波片、光电池作为采集系统的温度监控
        5.4.1 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5.4.2 “光生电压比”的电路温度监控结果分析
    5.5 三种测温方法的测温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6)NaYF4:Yb,RE@Bi2WO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废水中残余选矿药剂的研究现状
        1.2.1 选矿药剂概述
        1.2.2 环境中残余选矿药剂的主要来源
        1.2.3 环境中残余选矿药剂的毒性
        1.2.4 环境中残余选矿药剂的治理现状
    1.3 光催化作用原理
    1.4 钨酸铋的改性研究
        1.4.1 半导体复合
        1.4.2 贵金属沉积
        1.4.3 碳负载
        1.4.4 稀土元素掺杂
    1.5 上转换发光材料
    1.6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NaYF_4:Yb,Er/Ho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上转换发光材料制备
    2.3 材料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3 材料发光性能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aYF_4:Yb,Er/Ho的 XRD分析
        2.4.2 NaYF_4:Yb,Er/Ho的形貌分析(SEM)
        2.4.3 NaYF_4:Yb,Er/Ho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YF_4:Yb,Er@Bi_2WO_6 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降解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材料合成
    3.3 材料表征
        3.3.1 X-射线衍射(XRD)
        3.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3.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3.3.6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3.4 材料光催化活性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NaYF_4:Yb,Er@Bi_2WO_6XRD分析
        3.5.2 NaYF_4:Yb,Er@Bi_2WO_6 形貌分析
        3.5.3 NaYF_4:Yb,Er@Bi_2WO_6 FT-IR分析
        3.5.4 NaYF_4:Yb,Er@Bi_2WO_6 XPS分析
        3.5.5 NaYF_4:Yb,Er@Bi_2WO_6 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3.5.6 NaYF_4:Yb,Er@Bi_2WO_6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3.5.7 NaYF_4:Yb,Er@Bi_2WO_6 光催化性能评价
        3.5.8 NaYF_4:Yb,Er@Bi_2WO_6 作用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YF_4:Yb,Ho@Bi_2WO_6 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降解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材料合成
    4.3 材料表征
        4.3.1 X-射线衍射(XRD)
        4.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4.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4.3.6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4.4 材料光催化活性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NaYF_4:Yb,Ho@Bi_2WO_6XRD分析
        4.5.2 NaYF_4:Yb,Ho@Bi_2WO_6 形貌分析
        4.5.3 NaYF_4:Yb,Ho@Bi_2WO_6FT-IR分析
        4.5.4 NaYF_4:Yb,Ho@Bi_2WO_6 XPS分析
        4.5.5 NaYF_4:Yb,Ho@Bi_2WO_6UV-vis漫反射光谱
        4.5.6 NaYF_4:Yb,Ho@Bi_2WO_6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4.5.7 NaYF_4:Yb,Er@Bi_2WO_6 光催化性能评价
        4.5.8 NaYF_4:Yb,Er@Bi_2WO_6 作用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YF_4:Yb,RE@Bi_2WO_6 光催化剂降解丁铵黑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5.3.1 吸附性能评价
        5.3.2 光催化性能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NaYF_4:Yb,Er@Bi_2WO_6 吸附性能评价
        5.4.2 NaYF_4:Yb,Ho@Bi_2WO_6 吸附性能评价
        5.4.3 NaYF_4:Yb,Er@Bi_2WO_6 光催化性能评价
        5.4.4 NaYF_4:Yb,Ho@Bi_2WO_6 光催化性能评价
        5.4.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粉体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
        1.2.1 稀土发光的基本概念
        1.2.2 稀土发光材料应用
    1.3 稀土掺杂硫氧化钆概述
        1.3.1 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简介
        1.3.2 稀土掺杂硫氧化钆制备方法
        1.3.3 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相关内容和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2 制备流程
    2.3 测试与表征
第3章 Gd_2O_2S:Pr~(3+)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d_2O_2S:Pr~(3+)粉体的制备工艺
    3.3 前驱体的制备及分析
        3.3.1 前驱体的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3.3.2 前驱体的结构分析
        3.3.3 前驱体的形貌分析
    3.4 Gd_2O_2S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3.4.1 不同温度煅烧对Gd_2O_2S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3.4.2 不同保温时间对Gd_2O_2S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3.5 Gd_2O_2S:Pr~(3+)样品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3.6 Gd_2O_2S:Pr~(3+)样品的发光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Gd_2O_2S:Tb~(3+)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Gd_2O_2S:Tb~(3+)样品的制备工艺
    4.3 Gd_2O_2S:Tb~(3+)样品的结构分析
    4.4 Gd_2O_2S:Tb~(3+)样品的形貌分析
    4.5 Gd_2O_2S:Tb~(3+)样品的发光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d_2O_2S:Tb~(3+),Pr~(3+)共掺杂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Gd_2O_2S:Tb~(3+),Pr~(3+)共掺杂样品的制备工艺
    5.3 Gd_2O_2S:Tb~(3+),Pr~(3+)共掺杂样品的结构分析
    5.4 Gd_2O_2S:Tb~(3+),Pr~(3+)共掺杂样品的形貌分析
    5.5 Gd_2O_2S:Tb~(3+),Pr~(3+)共掺杂样品的发光性能分析
    5.6 Gd_2O_2S:Tb~(3+),Pr~(3+)共掺杂样品的能量传递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稀土离子的光致荧光调控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稀土离子掺杂光学材料简介
        1.2.1 稀土元素简介
        1.2.2 稀土光学材料光致荧光的物理机制
        1.2.3 稀土光学材料基质选取
    1.3 稀土荧光温度传感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稀土光学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致荧光调控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稀土光学材料的制备方法
        2.1.2 样品的制备流程
    2.2 光致荧光调控方法
        2.2.1 影响稀土光学材料发光特性的因素
        2.2.2 调控稀土光学材料发光行为的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MoO_4:Er~(3+)/Yb~(3+)荧光粉的绿色上转换荧光增强设计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3.1.2 样品的制备
        3.1.3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 碱金属离子掺杂对CaMoO_4:Er~(3+)/Yb~(3+)荧光粉影响分析
        3.2.1 微观结构影响
        3.2.2 上转换荧光特性影响分析
    3.3 上转换机制分析
    3.4 上转换荧光温度传感特性分析
    3.5 激光致热效应对材料荧光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aY(WO_4)_2:Ho~(3+)/Er~(3+)/Yb~(3+)近红外荧光的光学温度传感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4.1.2 样品的制备
        4.1.3 样品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 NaY(WO_4)_2:Ho~(3+)/Er~(3+)/Yb~(3+)的微观结构信息
    4.3 NaY(WO_4)_2:Ho~(3+)/Er~(3+)/Yb~(3+)荧光粉的近红外荧光特性分析
    4.4 NaY(WO_4)_2:Ho~(3+)/Er~(3+)/Yb~(3+)荧光粉的发光机制分析
    4.5 NaY(WO_4)_2:Ho~(3+)/Er~(3+)/Yb~(3+)荧光粉的近红外荧光温度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Li+/Bi3+离子掺杂Lu2O3:Ho3+/Yb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概述
        1.1.1 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机制
        1.1.2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组成
    1.2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2 Li~+、Bi~(3+)离子掺杂对Lu_2O_3:Ho~(3+)的紫外可见发光性质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条件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粉体的物相结构
        2.2.2 粉体的形貌和尺寸
        2.2.3 粉体的光致发光性质
        2.2.4 粉体的荧光寿命
    2.3 本章小结
3 Lu_2O_3 基质中Bi~(3+)与Ho~(3+)的能量传递与相互作用研究
    3.1 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3.2.1 粉体的物相表征
        3.2.2 Lu_2O_3:x%Ho~(3+),y%Bi~(3+)荧光粉的紫外可见光谱
        3.2.3 Lu_2O_3:x%Ho~(3+),y%Bi~(3+)荧光粉的上转换发光
        3.2.4 Bi~(3+)、Ho~(3+)能量传递及相互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Li~+,Bi~(3+)掺杂Lu_2O_3:Ho~(3+),Yb~(3+)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4.1 实验条件
    4.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4.2.1 合成粉体的XRD
        4.2.2 合成粉体的SEM
        4.2.3 Lu_2O_3:2%Ho~(3+),x%Yb~(3+)粉体的上转换发光
        4.2.4 Li~+掺杂对Lu_2O_3:2%Ho~(3+),5%Yb~(3+)粉体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4.2.5 Bi~(3+)掺杂对Lu_2O_3:2%Ho~(3+),5%Yb~(3+)粉体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4.2.6 Li~+/Bi~(3+)掺杂Lu_2O_3:2%Ho~(3+),5%Yb~(3+)合成粉体的能级寿命
    4.3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离子
        1.1.1 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1.1.2 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应用
    1.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研究进展
        1.2.1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上转化发光研究
        1.2.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下转化发光研究
        1.2.3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吸收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表征
    2.1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体系设计
        2.1.1 玻璃基质体系的选择
        2.1.2 稀土离子的选择
    2.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制备方法
    2.3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制备流程
    2.4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性能表征
        2.4.0 膨胀系数
        2.4.1 密度
        2.4.2 耐水性
        2.4.3 折射率
        2.4.4 荧光光谱
        2.4.5 吸收/反射光谱
        2.4.6 XRD测试
        2.4.7 SEM测试
第3章 Yb~(3+)/Tm~(3+)/Ho~(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
    3.1 引言
    3.2 Yb~(3+)/Ho~(3+)/Tm~(3+)离子掺杂玻璃样品的制备
        3.2.1 基质玻璃制备
        3.2.2 上转换玻璃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质玻璃性能
        3.3.2 单掺Yb~(3+)玻璃样品的光谱性能
        3.3.3 Tm~(3+)/Yb~(3+)双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3.4 Ho~(3+)/Yb~(3+)双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3.5 Yb~(3+)/Tm~(3+)/Ho~(3+)三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
    4.1 引言
    4.2 Ce~(3+)/Tm~(3+)/Sm~(3+)掺杂玻璃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质玻璃的物理性能
        4.3.2 单掺Ce~(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3 单掺Tm~(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4 单掺Sm~(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5 稀土离子掺杂最佳浓度的确定
        4.3.6 Ce~(3+)/Tm~(3+)/Sm~(3+)相互作用对光谱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光谱性能
    5.1 引言
    5.2 激光隐身原理
    5.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的制备
        5.3.1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制备
        5.3.2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粉体的制备
        5.3.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固化剂的选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物化性分析
        5.4.2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分析
        5.4.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浮选对反射率的影响
        5.4.4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与固化剂比例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5.4.5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粉体粒径对反射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本论文创新性结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四、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颗粒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氟化物基超细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崔健.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稀土掺杂钼酸钆钠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和温度传感研究[D]. 闫天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冰晶石结构NaxK3-xGaF6可控制备及晶型调控[D]. 张一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几种稀土上转换及铅卤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D]. 杜凯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基于斯塔克亚能级多发射峰测温技术的研究[D]. 刘大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6]NaYF4:Yb,RE@Bi2WO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曾婷. 江西理工大学, 2020
  • [7]稀土掺杂硫氧化钆粉体制备技术研究[D]. 王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8]稀土离子的光致荧光调控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 熊涛. 燕山大学, 2020(01)
  • [9]Li+/Bi3+离子掺杂Lu2O3:Ho3+/Yb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D]. 赵海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10]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D]. 李正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Na_2SiF_6对Er~(3+)、Yb~(3+)共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粒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