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分析与对策

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分析与对策

一、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畅[1](2020)在《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尾矿是指铜矿石经过采选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可再利用物质。对铜尾矿进行资源化处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西省某地铜尾矿中SiO2的含量较高,可用于代替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进行研究,为了使铜尾矿资源化技术更加绿色环保,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对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过程进行分析评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对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对江西省某地铜尾矿资源化利用于生产水泥熟料、蒸压加气混凝土和泡沫微晶保温材料过程进行现场调研和实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LCA基础数据库CLCD(Chinese Reference Life Cycle Database)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eFootprint在线系统上对铜尾矿复合建筑材料和普通建筑材料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通过量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累计贡献值等,对比分析两者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指标值的大小,确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阶段和环境类别,明确铜尾矿资源化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相比,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初级能源消耗PED(Primary Energy Demand)降幅最高达10.25%。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煤粉制备过程对PED值贡献最大,占总PED的80.04%;铁粉制备和自来水过程对水资源消耗WU(Water Use)贡献较大,分别占总WU的45.05%和30.77%;熟料煅烧阶段对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贡献最大,占总GWP的89.31%。以上这几个过程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点环节。此外,铜尾矿替代粘土用于水泥熟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ET(Ecological Toxicity)、人体毒性-致癌/非致癌HT-cancer/non cancer(Human Toxicity)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7%。与传统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相比,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GWP降幅最高达19.51%。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WU>GWP:蒸压养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蒸汽和天然气,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PED、GWP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57.31%、51.37%和38.30%。此外,铜尾矿替代35%的砂和10%的水泥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既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54.5%,人体毒性值削减了5.6%。与普通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相比,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各环境影响类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WU降幅最高达70.35%。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工艺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WU>PED>GWP:硼砂属于高纯物质,其上游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最大,是节能减排控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GWP、PED和WU,分别占各环境影响类型总值的75.33%、70.07%和39.38%。此外,铜尾矿替代石英砂和铝土矿用于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的生产不仅避免了铜尾矿堆存可能产生的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及占用土地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其中生态毒性值削减了29.3%,人体毒性值削减了25.85%。

贺宇龙[2](2020)在《白云鄂博尾矿综合回收稀土、萤石、铌、钪选矿新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床是铁-稀土-铌多金属共生矿床,多年来主要被作为铁矿石进行开采,稀土、铌、钪和萤石的回收率十分低下,大量的有用矿物被抛弃至尾矿中堆存,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中有价组分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白云鄂博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磁选-超导磁选-浮选-浸出”联合工艺进行有价元素的回收,开发高回收、短流程的新型工艺流程。通过工艺矿物学分析,发现尾矿中含有较高的Fe、SiO2、CaF2和少量的REO、Nb2O5、Sc2O3等有价组分,其连生矿物主要为包裹连生,毗邻连生较少,非常难选。为此,采用永磁磁选工艺预除铁,再利用超导高梯度磁选将除铁矿物中微弱磁性的稀土、铌、钪等矿物与无磁性的萤石、石英等脉石矿物进行分离,结果发现超导磁选后的矿样中,稀土、铌、钪等有价组分90%以上聚集于弱磁性矿物中,而萤石、石英等脉石矿物聚集于无磁矿物中,表明超导磁选分离微弱磁性矿物和无磁性矿物效果明显。分别采用浮选工艺从无磁性矿物中分离萤石和石英等脉石矿物,从弱磁性矿物中分离稀土、铌、钪。首先采用“一粗六精-中矿返回”浮选闭路流程得到萤石品位为91.80%的萤石精矿,进一步采用超导磁选,萤石品位提高到97.58%,作业回收率为72.45%。然后采用“一粗二精-中矿返回”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稀土品位60.83%、作业回收率77.65%的稀土精矿;对稀土浮选尾矿采用“一粗三精-中矿返回”闭路工艺进行铌的回收,获得铌品位2.71%、作业回收率85.78%的铌精矿;而钪富集在铌尾矿中,通过酸浸,得到了钪含量为330.18ppm的浸出液,浸出率达到了97.51%。综上,超导磁选对于白云鄂博尾矿有着良好的选别性,对于矿物中的微弱磁性矿物与无磁性矿物能很好地进行分离,从而降低了后续浮选时易浮脉石矿物对多种类有价矿物浮选的影响,进而少药剂用量,缩短浮选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本工艺为实现白云鄂博稀土尾矿高值化利用提供新路径,可用于实际生产。

马莉[3](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王永卿[4](2019)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矛盾由来已久,当前严格的环境制度对矿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绿色矿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属于中国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鄂东南有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鄂西北有新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湖北省具有矿业周期中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前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总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湖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湖北省资源诅咒现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通过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G指数热点分析探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从企业层面,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评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带来的净效应,为湖北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提供参考。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点:(1)本文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优势矿产总量控制不佳、部分矿产后备储量不足等问题、矿业结构亟需调整、资源利用效率低、矿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任务重等问题。(2)经检验湖北省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仅控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裕度的两个变量的时候,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国内物质资本的投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3)通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发现湖北省从湖北西部到东部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以及北高南低的趋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其中鄂州、武汉、十堰协调发展水平下降明显,咸宁、潜江协调发展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2004-2010年,空间相关性增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10年以后相关性减弱,空间集聚效应减弱,到2016、2017年显示空间不相关。G指数冷热点区分布呈现“西热东冷”趋势,热点集中在鄂西北与鄂西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区。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度分析发现湖北省少数地区属于失调衰退状态,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发展之间。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得提升空间。(4)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矿山资源占用资源两方面。按照影响大小各因素排名依次是: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对掌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提供帮助;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绿色矿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情况更加积极;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5)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由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决定,其中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实证结果并未发现短期内绿色矿山建设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有显着的改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空间管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与矿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矿业开发格局。形成生态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的协调发展模式。

魏梦婷[5](2019)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以洛阳钼业股份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即经济增长的内源动因问题。自然资源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投入要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模也明显加快,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人类造成了各种危机,同时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各国开始提倡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各国均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与研究,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和文献,概括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概念、种类和特征,归纳总结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引出资源稀缺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案例部分选取洛阳钼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先对洛阳钼业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详细介绍了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路径。接着,针对洛阳钼业的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分别展开分析,探讨了洛阳钼业的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的经营状况和产出效益,并分别对资源综合项目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做了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研究结论表明,洛阳钼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企业盈利能力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使企业整体的净利润、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虽然自然资源综合利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项目建设期长、投资巨大、回收期长、运营费用过高、回收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洛阳钼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启示,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洛阳钼业及其他企业能够更加顺利的建设和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本文通过研究可知,随着人们逐渐深入对钼矿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我国钼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但是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无节制和无规划,使得钼矿资源在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如果在钼矿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没有巨大的改变和突破,没有转变其管理方式,钼矿资源很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增加产品附加价值这2方面对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利益,而且也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获取的资料均为洛阳钼业股份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一手资料,资料主要来源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公布的半年报,但由于相关保密的要求,部分资料收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论文资料的收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关案例并不能完全反应当下各个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普遍问题,因此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且细致的探讨时或存在一定的偏差。受时间和个人知识范围的影响,本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本文仅以洛阳钼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为例,分析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代表性不强,案例数量太单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入更多的案例进行研究,以确保数据以及结论的准确性。

潘含江[6](2019)在《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尾矿是我国产出量、堆存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金属矿山尾矿库中常含有大量的金属硫化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其中的许多有用元素和组分具有回收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手段,结合岩石学、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法,查明了我国7个典型金属矿山中尾矿库的元素及矿物含量和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尾矿库资源潜力与矿区生态环境效应。尾矿中元素及矿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入选原矿石类型的不同,在尾矿库中表现为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着的变化;(2)尾矿砂在排放过程中的重力分选作用。而尾矿库的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坝体位置)很大程度决定了排砂口位置及其元素分布特征;(3)不同阶段选矿工艺的差别。由此导致(1)不同金属矿山的尾矿;(2)同一矿区不同时期尾矿库;(3)同一尾矿库内不同位置,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均有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矿山类型和尾矿库建设与使用历史,对尾矿库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手段、分阶段开展尾矿库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建立尾矿库三维模型及已有钻孔进行抽稀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的尾矿库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山谷型尾矿库应在中央位置垂直于坝体方向进行钻探取样,而山坡型和平地型尾矿库采用十字剖面法或者多方向剖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更为科学。提交了9个尾矿库的金属元素潜在资源量,多金属矿山尾矿库中金属元素的潜在利用价值巨大。对红旗岭尾矿的选矿试验表明:采用“浮选-酸浸流程试验”指标相对较优。所获得的镍精矿含镍品位为3.16%,回收率为82.61%。调查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矿山功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金属矿区农用地超标率高且超标元素种类多,个旧和柿竹园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样品As、Cd、Pb几乎全部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河流水系是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途径,初步识别了4个矿区的尾矿库向外界环境输出的主要重金属。德兴铜矿区水稻籽实更易富集Cd,建议改种其他类型粮食作物,以降低Cd污染风险。

李付杰[7](2018)在《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尾矿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目前资源开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当前大多采用简单尾矿坝堆存或者作为廉价建材使用,不但环境隐患严重,而且尾矿二次资源也没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选矿过程收率低等问题,大量的含有有价元素的被磨矿处理的资源未被高效利用,湖南柿竹园矿山年产数百万吨的尾矿,其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氟、钾、铝、钨等有价物质。本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开展尾矿高效综合利用氟、钾、铝及稀有元素钨的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对于各种有色金属尾矿中高价值成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新的技术路线,在对柿竹园钨尾矿进行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做该矿的潜在价值核算,其价值约为1607.16元/t。①通过对化学提取的前处理选矿步骤的研究表明:先除铁再选萤石试验,以CMC-BR为捕收剂采用磁选-浮选工艺对尾矿进行除铁试验,最终将尾矿中铁的品位降低到0.62%,除铁效果较好,但试验过程中钨尾矿损失量较大;先选萤石再除铁试验,以CMC-FN为捕收剂采用1粗7精浮选流程对尾矿进行开路试验,可获得品位为90.27%,回收率为52.48%的萤石精矿,对1次粗选尾矿进行弱磁强度下磁选试验,所得磁选尾矿产率较高,且其中铁品位较粗选尾矿降低了 0.49%,研究确定采用先选萤石再除铁的前处理技术路线。②对先选萤石再除铁后的尾矿采用本研究首次提出的氟化学法综合利用钾、铝及富集钨的研究表明:经过氟硅酸-硫酸混合腐蚀后,尾矿的硅酸盐晶体结构遭到破坏生成稳定的硫酸盐,该反应在低温下可自发进行。③反应较优工艺研究表明,液固比为7:1,氟硅酸浓度为15%,硫酸浓度为1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h,搅拌速率选600r/min,钾、铝提取率可分别达到84.02%和93.73%。④反应物料经过高温煅烧脱氟后的反应渣浸取研究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液固比5:1、溶出温度90℃、溶出时间45min、搅拌速度250r/min,钾、铝的溶出率分别可达80.38%、90.49%。对反应体系中钨的分析表明,钨在不溶渣中得到富集,其富集比为3.03;对氟循环的研究表明:不溶渣中氟主要以氟硅酸盐及氟铝酸盐形式存在,渣中氟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为氟元素在反应体系中回收利用提供了可能。本文首次提出了几乎可综合利用尾矿中各种成分的氟化学法新技术路线,并进行大量探索性研究。研究初步表明,该技术路线对于将尾矿中各成分开发利用为高价值产品是基本可行的,并将尾矿中未被利用的稀有元素进一步富集,为后续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为类似尾矿体系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滕永波[8](2017)在《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绿色产业链是指在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当中,可以有效促使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发展绿色化、同时又能够保证产业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和谐,达到收获短期效益,又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前提,将产业中的上游、中游及下游有相互联系,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地下金属矿山将成为未来矿山的主要开采类型之一,其开采和生产方式主要受到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并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目前,关于地下金属矿山的相关绿色产业链理论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无法满足绿色矿业发展实践的需要。一方面,建立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是丰富和发展资源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绿色矿业发展实践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分析地下金属矿山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能有效地推进地下金属矿山乃至整个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基于实际调研,在收集了详实的、系统的资料之后,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与规范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从而实现对地下金属矿山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分析。详细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绿色产业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定义、内涵及原则等相关内容;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状况进行了剖析;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采的决策流程和绿色产业链构建模式及技术路径。以安徽徐楼铁矿作为典型实例,论述了技术革新在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支撑作用。本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论文全面阐述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讨论了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链发展方面的现状和趋势,系统地界定了绿色产业经济及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和特征。(2)从地质环境条件的角度,研究了地下金属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与可持续开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开采决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产业链构建理论,提出了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为实现地下金属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3)以安徽徐楼铁矿为典型案例,通过地质环境条件的实地调查研究,查明和分析了徐楼铁矿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及其资源状况。基于徐楼铁矿的可持续开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和构建了“徐楼模式”的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防治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地压控制与高效回采绿色产业链以及尾矿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为地下金属矿山的绿色产业链构建和可持续开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4)建立了徐楼铁矿绿色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分析和评价了巷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防治地下水技术、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技术、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与防治技术、尾矿回收利用与充填技术等在徐楼铁矿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构建方案、支撑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为类似平原岩溶富水矿山的绿色技术构建及应用提供了借鉴。

王雪峰,朱春华,王海军,赵玉凤[9](2015)在《降低成本 提高冶金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文中认为中国冶金矿山面临资源禀赋劣势愈发明显、铁矿石储量逐年减少、国民经济对铁、锰资源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在探索中国黑色冶金矿山矿产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中国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认为中国黑色冶金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以从国家扶持、税收调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尾矿利用、扩大激励范畴等6个方面降低黑色冶金矿山生产成本、提高黑色冶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中国黑色冶金矿产品核心竞争力。

常前发,王运敏[10](2013)在《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技术现状与对策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当前我国冶金矿山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和形势,概述了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技术进展,提出了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并指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尾矿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1.2.1 尾矿的产生
        1.2.2 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1.2.2.1 大气污染
        1.2.2.2 水体污染
        1.2.2.3 土壤污染
        1.2.2.4 地质灾害
    1.3 尾矿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方法
        1.3.1 作为原料再选
        1.3.2 提取有价金属
        1.3.3 用于矿坑回填
        1.3.4 制作土壤肥料
        1.3.5 生产建筑材料
    1.4 铜尾矿生产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问题
    1.5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1.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1.5.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应用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容
        2.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2.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2.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简介
第三章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3.1 铜尾矿用于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分析
    3.2 目标与范围定义
        3.2.1 目标定义
        3.2.2 范围定义
        3.2.2.1 系统边界
        3.2.2.2 数据取舍原则
        3.2.2.3 环境影响类型
        3.2.2.4 数据质量要求
        3.2.2.5 软件与数据库
    3.3 清单分析
    3.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3.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3.4.1.1.2 清单分析
        3.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3.4.1.2 铜尾矿复合水泥熟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3.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3.5 生命周期解释
        3.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3.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3.6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1 铜尾矿用于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可行性分析
    4.2 目标与范围定义
        4.2.1 目标定义
        4.2.2 范围定义
        4.2.2.1 系统边界
        4.2.2.2 取舍原则
        4.2.2.3 环境影响类型
        4.2.2.4 数据质量要求
        4.2.2.5 软件与数据库
    4.3 清单分析
    4.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4.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4.4.1.1.2 清单分析
        4.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4.4.1.2 铜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4.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4.5 生命周期解释
        4.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4.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6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5.1 铜尾矿用于生产泡沫微晶保温材料可行性分析
    5.2 目标与范围定义
        5.2.1 目标定义
        5.2.2 范围定义
        5.2.2.1 系统边界
        5.2.2.2 取舍原则
        5.2.2.3 环境影响类型
        5.2.2.4 数据质量要求
        5.2.2.5 软件与数据库
    5.3 清单分析
    5.4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1.1 铜尾矿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
        5.4.1.1.1 目标与范围定义
        5.4.1.1.2 清单分析
        5.4.1.1.3 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5.4.1.2 铜尾矿泡沫微晶保温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4.2 清单数据灵敏度分析
    5.5 生命周期解释
        5.5.1 数据完整性说明
        5.5.2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6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白云鄂博尾矿综合回收稀土、萤石、铌、钪选矿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尾矿资源概述
        1.1.1 国内外尾矿研究概况
        1.1.2 尾矿用途
    1.2 稀土概述及其用途
        1.2.1 稀土概述
        1.2.2 世界稀土概况
        1.2.3 稀土选别工艺及研究现状
    1.3 铌资源概述及其用途
        1.3.1 铌资源概述
        1.3.2 世界铌资源
        1.3.3 铌矿物选矿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钪资源概述及其用途
        1.4.1 钪资源概述
        1.4.2 世界钪资源概述
        1.4.3 钪资源选矿研究现状及进展
    1.5 萤石资源概述及用途
        1.5.1 萤石资源概述
        1.5.2 世界萤石资源概况
        1.5.3 萤石选矿研究现状及进展
    1.6 超导磁选机的发展及应用
        1.6.1 超导磁选机发展简史
        1.6.2 超导磁选机主要特点
        1.6.3 超导磁选机的应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料制备及设备
    2.1 原料制备
    2.2 试验设备
3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矿物的化学组成
    3.2 矿物组成分析
    3.3 矿样结构与形态
    3.4 矿物解离度分析
    3.5 矿物的粒度分析
    3.6 工艺矿物学分析
    3.7 拟采用工艺流程
4 磁选工艺
    4.1 弱磁磁选试验
    4.2 电磁高梯度磁选试验
        4.2.1 矿浆浓度对磁选的影响
        4.2.2 磁场强度对磁选的影响
        4.2.3 电磁最佳条件试验
    4.3 超导磁选试验
        4.3.1 超导磁选场强条件对磁选的影响
        4.3.2 超导磁选浓度条件对磁选的影响
        4.3.3 超导磁选最佳条件试验
    4.4 系列流程多元素走向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浮选工艺
    5.1 萤石浮选工艺
    5.2 稀土浮选工艺
    5.3 铌浮选工艺
    5.4 钪的浸出工艺
    5.5 工艺流程路线
    5.6 全流程数质量流程图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1.1.2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生态建设
        1.2.2 矿业可持续发展
        1.2.3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
        1.2.4 湖北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3.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1.3.3 绿色矿产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1.3.4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途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2.1.2 资源诅咒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协调发展
    2.2 定量分析方法
        2.2.1 协调发展测度
        2.2.2 空间关系分析
        2.2.3 倾向值匹配法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形势与问题
    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3.1.3 湖北省采掘业及相关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情况
        3.1.4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3.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3.2.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矿产资源供需与资源保障问题
        3.3.2 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4.1 模型设定、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测度
        4.1.2 数据来源
    4.2 湖北省资源诅咒检验
        4.2.1 资源诅咒检验结果分析
        4.2.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检验分析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5.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5.1.1 综合评价体系
        5.1.2 指标权重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与空间关系
        5.2.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
        5.2.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关系
        5.2.3 局部自相关分析
    5.3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耦合评价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
    6.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情况
        6.1.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概况
        6.1.2 模型构建
    6.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logit模型构建
        6.2.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6.3.1 样本匹配结果检验
        6.3.2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建议
    7.1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
    7.2 坚持保护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
    7.3 坚持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7.4 坚持发展绿色矿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以洛阳钼业股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三大效益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概述
    2.1 资源综合利用的概述
        2.1.1 资源综合利用的概念
        2.1.2 资源综合利用的种类
    2.2 资源综合利用的特征
        2.2.1 一次资源综合利用的特征
        2.2.2 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特征
    2.3 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
        2.3.1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2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2.3.3 发展循环经济
        2.3.4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2.4 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基础
        2.4.1 资源稀缺性理论
        2.4.2 资源配置理论
        2.4.3 循环经济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洛阳钼业股份公司资源综合利用案例概况
    3.1 洛阳钼业股份公司简介
        3.1.1 洛阳钼业股份公司发展历程
        3.1.2 洛阳钼业股份公司经营现状
    3.2 洛阳钼业股份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概况
        3.2.1 洛阳钼业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3.2.2 洛阳钼业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
4 洛阳钼业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方式
        4.1.1 通过露天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技术提高主产品钼钨的采矿量
        4.1.2 通过尾矿的再分离技术增加伴生品白钨
    4.2 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间接影响方式
        4.2.1 通过对尾矿的回收利用,减少尾矿的处理费用
        4.2.2 通过重金属的进一步回收,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环保罚款支出
    4.3 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4.3.1 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经营状况分析
        4.3.2 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出效益分析
        4.3.3 钼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积极作用
    4.4 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4.4.1 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经营状况分析
        4.4.2 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产出效益分析
        4.4.3 铜综合回收产业化生产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积极作用
    4.5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盈利能力影响存在的困境
        4.5.1 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
        4.5.2 项目运营费用高,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4.5.3 受工艺技术限制,资源回收效率提高不是很明显
5 提升洛阳钼业资源综合利用盈利能力的建议
    5.1 改进工艺设计,提高资源回收效率
    5.2 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运营费用
    5.3 争取政府补贴以及国家低息资金
    5.4 国家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物质组成与资源特征
        1.2.2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
        1.2.3 金属矿山尾矿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效应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分布
    2.1 江西德兴铜矿
    2.2 吉林磐石红旗岭镍矿
    2.3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
    2.4 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2.5 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
    2.6 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
    2.7 广西南丹拉么锌多金属矿
3 尾矿库中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
    3.1 尾矿库结构形态特征
    3.2 尾矿库含水率与粒度特征
        3.2.1 尾矿库含水率
        3.2.2 尾矿粒度组成
    3.3 尾矿矿物组成特征
    3.4 尾矿中元素含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尾矿中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4.1 金属矿集区内不同尾矿库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面上控制
        4.1.2 重点剖析
    4.2 尾矿库内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4.2.1 单个钻孔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2.2 多钻孔联合剖面上元素分布特征
        4.2.3 尾矿库中元素三维分布特征
    4.3 尾矿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尾矿资源评价及综合利用
    5.1 基于三维模型的资源量估算
    5.2 基于一般勘查资料的资源量估算
        5.2.1 十字剖面法
        5.2.2 单剖面法
    5.3 尾矿库中有用元素潜在资源量评价
    5.4 尾矿元素可利用性评价—选矿试验
        5.4.1 试验样工艺矿物学特征
        5.4.2 选矿流程试验研究
        5.4.3 选矿试验小结
    5.5 尾矿直接利用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金属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6.1 土壤
        6.1.1 表层土壤
        6.1.2 土壤剖面
    6.2 水系沉积物与地下水
        6.2.1 德兴矿区水系沉积物
        6.2.2 红旗岭水系沉积物
        6.2.3 柿竹园水系沉积物
        6.2.4 个旧矿区地下水
    6.3 主要农作物籽实与根系土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尾矿资源概况
        1.2.1 尾矿资源的特点
        1.2.2 尾矿的负面影响
    1.3 国内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3.1 国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1.3.2 国内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1.4 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4.1 我国钨尾矿资源概况
        1.4.2 钨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1.5 我国尾矿资源化利用建议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基础研究
    2.1 实验原料
        2.1.1 矿物的粒度分析
        2.1.2 矿物的物质组成分析
        2.1.3 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次样)
        2.1.4 矿物的微观形貌和能谱分析
        2.1.5 矿物中铁的物相分析
        2.1.6 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二次样)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分光光度法分析铁
        2.3.2 EDTA滴定法分析CaF_2
        2.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钾
        2.3.4 EDTA络合滴定法分析铝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法分析钨
        2.3.6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3.7 扫描电镜(SEM)
        2.3.8 热重分析仪(TG)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物价值核算与硫酸消耗
    3.1 引言
    3.2 钨尾矿潜在价值核算
    3.3 硫酸的理论消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钨尾矿前处理试验探究
    4.1 前言
    4.2 试验研究方法
    4.3 先除铁再选萤石试验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3 磁选除铁试验
        4.3.4 磁选尾矿浮选除铁试验
    4.4 先选萤石再除铁试验
        4.4.1 先选萤石试验
        4.4.2 弱磁除铁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可行性研究
    5.1 前言
    5.2 XRD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SEM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钨尾矿氟化学法机理研究
    5.5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热力学研究
        5.5.1 热力学经典计算方法
        5.5.2 △H_T~⊙和△G_T~⊙的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钨尾矿氟化学法处理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主要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液固比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2 氟硅酸浓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3 硫酸浓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4 反应温度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5 反应时间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3.6 搅拌速率对钾、铝提取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钨尾矿钾、铝溶出工艺及不溶渣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溶出率的计算公式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液固比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2 温度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3 时间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3.4 搅拌速率对钾、铝溶出率的影响
    7.4 反应过程中钨的走向
    7.5 不溶渣中含氟特性研究
        7.5.1 不溶渣化学成分分析
        7.5.2 不溶渣的XRD分析
        7.5.3 煅烧温度对氟含量的影响
        7.5.4 不溶渣热重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宄成果

(8)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成果
2 矿山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产业链研究动态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 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2.2 国内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2.3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2.3 绿色产业链研究的基础理论
        2.3.1 产业链理论
        2.3.2 绿色产业、绿色产业链与绿色经济理论
        2.3.3 绿色矿业理念
    2.4 安徽省非煤矿山资源的开发现状
        2.4.1 安徽省资源开发现状
        2.4.2 安徽省非煤矿山可持续发展措施
3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3.1 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3.2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3.3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模式
    3.4 绿色技术的分类
    3.5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理论体系
    3.6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3.6.2 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采决策模型
    3.8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模式构建
4 应用研究: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
    4.1 徐楼铁矿地理地质概况
        4.1.1 地理概况
        4.1.2 地质概况
    4.2 徐楼铁矿资源状况
        4.2.1 矿体特征
        4.2.2 资源储量
        4.2.3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4.2.4 采矿方法
        4.2.5 矿山开采现状
        4.2.6 二期工程
    4.3 徐楼铁矿地质环境影响状况
        4.3.1 水环境状况
        4.3.2 土地环境状况
        4.3.3 大气环境状况
        4.3.4 声环境状况
        4.3.5 固体废弃物状况
        4.3.6 地质灾害状况
    4.4 本章小结
5 徐楼铁矿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质环境条件因素
    5.2 国内外市场因素
    5.3 国家产业政策
6 徐楼铁矿防治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
    6.1 巷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6.1.1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6.1.2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
        6.1.3 经济效益分析
    6.2 地下金属矿山的防治水技术
        6.2.1 疏干排水
        6.2.2 地面帷幕注浆
        6.2.3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
    6.3 地下金属矿山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
        6.3.1 技术特点
        6.3.2 实施条件
        6.3.3 施工要点
    6.4 徐楼铁矿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的应用
        6.4.1 注浆技术、工艺参数
        6.4.2 帷幕注浆工程设计
        6.4.3 帷幕注浆工程量及实施效果
        6.4.4 经济效益分析
    6.5 水资源综合利用
        6.5.1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6.5.2 矿井水的分类及处理工艺
        6.5.3 徐楼铁矿矿井水综合利用
    6.6 本章小结
7 徐楼铁矿地压控制与高效回采绿色产业链
    7.1 徐楼铁矿地压问题与控制措施
        7.1.1 地压问题
        7.1.2 地下涌水与地压的耦合问题
        7.1.3 地压控制措施
    7.2 围岩变形破坏模拟与井下支护
        7.2.1 模型构建
        7.2.2 数值模拟分析
    7.3 一矿带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措施
        7.3.1 地面沉降动态监测技术
        7.3.2 一矿带监测数据分析
        7.3.3 预防措施
        7.3.4 治理措施
    7.4 徐楼铁矿区地表塌陷影响预测及评价
        7.4.1 采空塌陷预测
        7.4.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7.4.3 地表塌陷对环境影响分析
    7.5 高效回采工艺及应用
        7.5.1 采矿方法选择
        7.5.2 矿块采场布置
        7.5.3 矿块回采方式和回采顺序
        7.5.4 间柱回采技术方案
        7.5.5 桃形矿柱回采技术方案
        7.5.6 顶柱可能的回采技术方案
    7.6 本章小结
8 徐楼铁矿尾矿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
    8.1 尾矿的回收利用
    8.2 尾矿充填技术及发展
        8.2.1 充填技术的分类
        8.2.2 矿山充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8.3 徐楼铁矿选矿工艺及硫资源回收
        8.3.1 原矿的化学分析
        8.3.2 选矿工艺及硫元素回收
    8.4 徐楼铁矿尾矿处置方案及采空区充填系统
        8.4.1 徐楼铁矿选矿尾砂处置方案
        8.4.2 徐楼铁矿石楼一矿带开采的采充平衡分析
        8.4.3 徐楼铁矿充填工艺
        8.4.4 经济效益分析
        8.4.5 项目实施效果
    8.5 本章小结
        8.5.1 徐楼铁矿尾矿利用情况
        8.5.2 材料再造
        8.5.3 实施效果
9 徐楼铁矿绿色产业链综合效益分析
    9.1 经济效益分析
        9.1.1 直接效益
        9.1.2 间接效益
    9.2 社会效益分析
        9.2.1 社会就业
        9.2.2 水资源保护
        9.2.3 地质灾害
        9.2.4 尾矿影响
        9.2.5 安全生产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降低成本 提高冶金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冶金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冶金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差,积存大量呆滞资源
    2.2矿山开采条件差,资源回收率偏低,采、选难度越来越大
    2.3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难以破解,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水平仍然偏低
    2.4尾矿及废弃物综合利用起步较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2.5冶金矿山产业集中度低,税赋沉重,管理粗放
    2.6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偏低
3推动冶金矿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3.1对铁矿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要从大局出发,不能算小帐
    3.2建立市场价格影响的制约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
    3.3推进选矿技术创新,提高国内贫铁矿资源利用水平
    3.4从企业层面,眼睛向内,深化改革,管理创新增效
        3.4.1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3.4.2实施“五品联动”管理系统降成本
        3.4.3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降成本
        3.4.4实施全员成本目标管理
    3.5加大尾矿、废石、废水的回收和利用管理与支持力度
        3.5.1尾矿再选回收铁
        3.5.2尾矿(废石)充填
        3.5.3尾矿生产建筑材料
        3.5.4废水循环再利用

(10)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技术现状与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任务繁重
2 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技术进展
    2.1 大型露天铁矿陡帮开采技术
    2.2 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技术
    2.3 露天地下三阶段开采技术
    2.4 尾矿充填矿山采空区
    2.5 露天铁矿排土场废石永磁干选回收技术
    2.6 低品位铁矿石多碎少磨、预选抛废技术
    2.7 采用高效节能采选设备和自动化系统技术改造传统矿山
    2.8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
    3.1 应用先进设计理念, 进行系统优化
    3.2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采技术
    3.3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选矿技术与装备
    3.4 采、选过程自动控制技术与测控仪器设备
    3.5 少废、无废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
    3.6 大力发展绿色矿山
4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四、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某铜尾矿资源化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李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白云鄂博尾矿综合回收稀土、萤石、铌、钪选矿新工艺[D]. 贺宇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4]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 王永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以洛阳钼业股份公司为例[D]. 魏梦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D]. 潘含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李付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8]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D]. 滕永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降低成本 提高冶金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J]. 王雪峰,朱春华,王海军,赵玉凤. 中国冶金, 2015(08)
  • [10]冶金矿山节能减排的技术现状与对策措施[J]. 常前发,王运敏.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3(05)

标签:;  ;  ;  ;  ;  

冶金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