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例小儿血尿临床分析

232例小儿血尿临床分析

一、儿童血尿23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白玲[2](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宋均亚[3](202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和文献资料,探讨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预测HSP患儿发生肾损害(HSPN)风险概率的模型。2.结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制定观察表,记录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尿检结果,将患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非肾损害组(NHSPN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2.检索中文(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HSPN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分别选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危险因素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3.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HSPN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4.分析HSP患儿临床用药规律,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筛选消风散和HSP的相关靶点,从药物-基因-疾病的多维网络角度,探索消风散治疗HSP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观察消风散治疗HSP大鼠的疗效,并对分析结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227例HSP患儿完成随访。结果表明,HSP好发于寒冷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感染为主要诱因;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84.14%、49.34%、40.53%、29.52%;中医证候以风热伤络证(29.52%)和湿热痹阻证(49.78%)为主,且患儿多伴瘀血(48.02%)表现;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8岁(OR:2.396,95%CI:1.217~4.718)、皮疹反复≥4周(OR:3.387,95%CI:1.688~6.796)、ALB(OR:0.876,95%CI:0.800~0.959)、Cys-C(OR:76.450,95%CI:3.987~1466.091)和湿热夹瘀证(OR:2.309,95%CI:1.186~4.495)是影响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共筛选出文献39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有明确的HSP及HSPN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共计6892名患儿,其中HSPN患儿2543例,文献NOS评分6~8分。在30项危险因素中,年长儿(OR:0.466,95%CI:0.329~0.602)、紫癜持续(OR:3.860,95%CI:2.713~5.493)、紫癜反复(OR:3.455,95%CI:2.665~5.268)、复发(OR:3.104,95%CI:1.648~5.847)、腹痛(OR:1.493,95%CI:1.167~1.911)、严重腹痛(OR:2.036,95%CI:1.103~3.760)、消化道出血(OR:2.025,95%CI:1.736~2.363)、神经系统受累(OR:4.694,95%CI:1.492~14.766)、肥胖(OR:3.436,95%CI:2.404~4.910)、C3降低(OR:2.251,95%CI:1.569~3.227)、ALB(OR:-0.270,95%CI:-0.406~-0.135)、TC(OR:0.597,95%CI:0.200~0.995)及ASO阳性(OR:2.651,95%CI:1.101~6.384)与HSPN相关(P<0.05)。3.根据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年龄≥8岁、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为参数,共建立了4个预测模型。通过比较AUC发现,随着模型内参数的增加,AUC逐渐加大。最终,最精确的预测模型包含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6个因素,其AUC为0.862(95%CI:0.809~0.916),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89.38%。4.临床分析表明,消风散为治疗HSP的主方之一。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消风散的6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5个靶基因,关键靶点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氧合酶-2(PTGS2)、趋化因子2(CCL2)和白介素1B(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1条信号通路(P<0.05,FDR<0.05),与HSPN相关的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等。5.动物实验表明,消风散能够减少HSP大鼠蛋白尿,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血清IL-6和IL-1B的表达。结论:1.临床分析表明,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长儿,出现紫癜持续、紫癜反复、复发、腹痛、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受累、肥胖、C3降低、ALB、TC及ASO阳性等表现者,应注意肾损害的发生。3.基于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预测HSP发生肾脏受累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共6个因素,以列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4.消风散以多组分、多靶点和多环节的方式,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OD2介导的MAPK和/或NF-k B信号通路,调控IL-6、TNF、IL-1B、CCX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吴文娟[4](2020)在《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治疗及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治疗的所有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筛查出链球菌感染相关的HSP患儿共110例作为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S-HSP组),将该时期所有无明确病原体感染和/或无任何感染表现的HSP患儿共315例列为无感染HSP组(N-HSP组)作为对照。同时依据两组患儿并发肾脏损害的情况将其再分为链球菌感染相关紫癜性肾炎(HSPN)组(S-HSPN组)及无感染HSPN组(N-HSPN组)。通过收集并记录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临床表现(皮疹、关节受累、消化道受累、肾脏受累情况以及皮疹、关节肿痛、腹痛持续时间)、实验室检查(ASO、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尿常规、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肾脏穿刺病理结果等,比较S-HSP组与N-HSP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的差异,比较S-HSPN组与N-HSPN组患儿在HSPN临床分型、肾脏损害实验室指标、HSPN病理结果方面的差异。并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与无感染HSP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97例HSP患儿,S-HSP组110例(占15.78%),N-HSP组315例(占45.19%)。S-HSP组中男孩74例,女孩36例,男女比例为2.06:1;N-HSP组中男孩167例,女孩148例,男女比例为1.13:1;S-HSP组男女比例高于N-HSP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S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8.29±2.36)岁,N-HS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7.51±2.94)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四季均可发病,S-HSP组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N-HSP组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1.2临床表现:在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方面,S-HSP组的关节受累发生率明显高于N-HS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皮疹、消化道受累发生率以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的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并发HSPN方面,S-HSP组并发HSPN明显高于N-HSP组(P<0.05)。1.3实验室检查:与N-HSP组比较,S-HSP组血清补体C3、C4明显下降,IgA、Ig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gM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链球菌感染相关HSPN组与无感染HSPN组患儿肾脏损害程度比较:两组在HSPN临床分型、肾脏损害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24小时尿蛋白定量)、病理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1.链球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冬春季节,在较大年龄男童更为常见。2.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与无感染过敏性紫癜比较,关节受累及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但其肾脏损害程度并未明显加重。3.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过敏性紫癜与无感染过敏性紫癜比较,血清补体C3、C4明显下降,血清IgA、IgG明显升高。

胡锡慧[5](2020)在《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以前称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IgAV的特点是血管壁白细胞浸润,免疫球蛋白A沉积。其临床表现常有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痛等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受损(肠出血、肠穿孔及肠套叠)、肾脏及其他器官(脑、肺等)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且部分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次数的皮疹复发。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IgAV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导致诊治延误,病情迁延,有小部分患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皮疹的反复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影响患儿的预后,目前尚无预测这些症状发生的金指标。因此,探讨影响儿童IgA血管炎预后相关临床的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7例IgAV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关节肿痛或腹痛、有无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尿素氮、C3、C4、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采用统计学软件对IgAV患儿临床表现、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完善肾脏活检患儿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预测患儿肾脏病理结果严重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1.287例IgAV患儿,其中<6岁的患儿有104例(36.2%),≥6岁的患儿有183例(63.8%),两组对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7例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33例患儿发生紫癜性肾炎(11.5%),254例患儿未发生紫癜性肾炎(88.5%),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肌酐、IgG水平在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87例IgAV患儿皮疹复发情况:59例患儿皮疹反复(20.6%),228例患儿未见皮疹复发(79.4%),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C4水平与IgAV患儿皮疹复发相关,在复发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A/Fib、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在肾脏病理严重程度上有差异。5.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结论:1.血清C4水平下降是儿童IgAV皮疹复发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2.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3.年龄大于6岁,IgAV患儿容易发生紫癜性肾炎。第二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并进行年龄分层比较。方法: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收集所有287例IgAV患儿以及同时期入住我院行择期手术160例患儿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count,N)、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count,M)、嗜酸性细胞计数(Eosinophilic count,E)、嗜碱性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并且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年龄按照0-4岁、4-6岁、>6岁分为三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年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三个年龄层中,与对照组相比,IgAV组N、NLR、PLR升高,LM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NLR诊断IgAV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亦发生改变。2.287例IgAV患儿中,单纯型共46例(16.0%),腹型共49例(17.1%),关节型共116例(40.4%),混合型共76例(26.5%)。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4-6岁年龄层中,仅有N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腹型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岁年龄层中,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IgAV患儿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仅有>6岁年龄层中的IgAV患儿的N、NLR、LMR、PLR在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年龄层中,N、L、NLR、LMR、PLR在紫癜性肾炎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LMR、PLR与IgAV临床表型相关,且需考虑年龄因素。

郭昌铭[6](2020)在《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童肾脏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以肾小球疾病占大多数。因为其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各不相同,所以导致患儿的治疗方案及远期预后各有不同。本研究旨在总结我院行经皮肾活检术患儿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充分认识肾活检术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重要性,并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肾内科住院治疗,年龄<18岁行肾活检术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实验室指标、病理类型),分别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3?±)表示,以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以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用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后再各自分析其特点及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1、总体情况:本次研究中,共纳入142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3.63±3.41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101例(71.1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34例(23.94%),遗传性肾病组6例(4.23%),肾小管-间质疾病组1例(0.7%)。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98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为2.23: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中男性(78例)多于女性(23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中女性(19例)略多于男性(15例)。从年龄层面上看,≥10岁组的例数为120例(84.51%),占绝大多数,7-10岁组17例(11.97%),<7岁组5例(3.52%)。2、实验室指标对比:与PGD组相比,SGD组的补体C3、补体C4、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低,白蛋白、血钙水平均较高,血清IgG升高比例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类型:(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77例,占76.24%),其次为血尿和(或)蛋白尿(13例,占12.87%)、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占4.95%)、急进性肾小球肾炎(4例,占3.96%)。临床类型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占1.98%)最少见。(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临床类型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4例,占70.59%)最为常见,其次为狼疮性肾炎(8例,占23.53%),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2例,占5.88%)此类型最为少见。4、病理类型: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病理诊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40例,占40.00%),其次为微小病变性肾病(28例,占28.00%)。而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诊断以Ⅳ型(4例)为主,其次为Ⅳ+Ⅴ型(3例)和Ⅱ型(1例)。紫癜性肾炎中,病理诊断以Ⅱa级(13例)为主,其次为Ⅱb级(5例)、Ⅲa级(4例)和Ⅲb级(2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共2例,1例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膜性肾病。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一一对应关系。临床类型为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其病理类型分布广泛,以微小病变性肾病和IgA肾病最多见。临床类型为血尿和(或)蛋白尿的患儿,其病理类型以IgA肾病占主要。6、肾活检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共46例,占总人数的32.40%。而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中,以血尿发生率较高(26例,占18.31%),其次为腰痛(16例,占11.27%),发生感染例数较少(4例,占2.82%),未见发生肾周血肿病例。结论:1、儿童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为主,男性比女性多见,青少年占大多数。2、本组资料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常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紫癜性肾炎最常见,多数病理类型集中在Ⅱ级和Ⅲ级。而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则以Ⅳ型及Ⅳ型以上病变多见。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需要结合临床与肾活检病理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4、遗传性肾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容易忽视,需要结合肾穿刺活检术的病理结果和患儿的家族史来综合分析。5、儿童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操作方便,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而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尿和腰痛,经充分休息和止血等对症处理,一般症状均可缓解。

栾春丽[7](2020)在《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年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资料,探寻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了解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总结治疗经验,为改善本地区SRNS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268例SRNS患儿的临床病理、基因、治疗方案及疗效、长期预后及转归等资料,依据耐药分型、病理类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等进行分组分析,同时探讨影响SRNS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68例SRNS患儿,男177例,女91例,男女比例为1.95:1,发病年龄为0.421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77±3.54岁。本研究中初治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PSRNS)患儿224例,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LSRNS)44例,两组患儿均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268例SRNS患儿单纯型140例(52.2%),肾炎型128例(47.8%)。SRN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水肿(100%),其次是镜下血尿(46.6%)和高血压(9.7%)。PSRNS患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52.7%)明显高于LSRNS患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特点:103例SRNS患儿行肾穿刺活检术,占同时期SRNS患儿38.4%。其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微小病变型(MCD)(42.7%),其他依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6.2%)、膜性肾病(MN)(17.5%)、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6.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4.9%)及IgM肾病(IgMN)(1.9%)。PSRNS与LSRNS患儿病理类型均以MCD为主。各病理类型中各年龄组和性别分布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MCD组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低于非MCD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MCD组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非MCD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未发现24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与病理类型有关。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与SRNS患儿病理类型发现二者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PSRNS与LSRNS患儿在各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方面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两者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均以IgM沉积为主。3例患儿重复肾活检(2.9%),1例患儿重复肾活检后病理类型由MN Ⅱ-Ⅲ期变为Ⅲ期膜性肾病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患儿重复肾活检后病理类型由MCD转变为FSGS。4.基因检测:21例SRNS患儿行基因检测。其中11例行肾活检,肾穿病理类型MCD 6例,FSGS 5例。9例(42.86%)检测出基因异常,分别为COL4A5 5例,NPHS1 1例,ADCK4 1例,FAT1 1例,WT1 1例,均为初治耐药。基因突变组患儿与无基因突变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分型、耐药分型、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基因突变患儿预后不良,1例患儿(NPHS1基因突变)失访,1例患儿(FAT1基因突变)完全缓解,其余患儿尿蛋白均未缓解。5.并发症:本研究10年间共126例SRNS患儿在我院住院确诊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占47.0%。SRNS患儿各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依次为感染98例、高血压30例、急性肾损伤20例、肾上腺危象10例、血栓栓塞5例、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变4例、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LSRNS组患儿眼部并发症发生率(白内障或青光眼)高于PSRNS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268例SRNS患儿中有194例(72.4%)患儿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先后予以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共统计160例SRNS患儿确诊激素耐药后1年内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PSRNS和LSRNS患儿环磷酰胺(CTX)、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统计到50例行肾活检的SRNS患儿确诊激素耐药后1年内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FSGS患儿CTX治疗的有效率低于MCD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FSGS患儿3种不同免疫抑制剂(CTX、CsA、TAC)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随访及预后: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8月,268例SRNS患儿中失访11例(4.48%)。257例SRNS患儿中92例(35.8%)停用激素治疗。临床转归:完全缓解216例(84.0%),部分缓解10例(3.9%),未缓解14例(5.4%),慢性肾功能衰竭5例(2.0%),死亡12例(4.7%)。LSRNS患儿与PSRNS患儿比,预后较好。不同病理类型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的预后最差。高血压和肾脏病理为FSGS是影响SRN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SRNS患儿中最常见肾穿病理类型包括MCD、FSGS、MN,PSRNS与LSRNS患儿病理类型均以MCD为主,但病理类型之间可转换,必要时需重复肾活检。SRNS合并镜下血尿其病理类型为非MCD可能性大。2.少数SRNS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对于SRNS患儿,尤其是小年龄组患儿,及早行基因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3.LSRNS与PSRNS患儿相比,预后较好。SRNS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FSGS的预后最差。4.高血压和肾脏病理类型为FSGS是影响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娟[8](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李盼盼[9](2020)在《单中心儿童经皮肾活检125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讨论经皮肾穿刺活检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疾病类型变化,加强对儿童患儿经皮肾活检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的认识,强调经皮肾活检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本地儿科临床工作者在早期诊断、治疗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0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年龄≤14岁,1251例经皮肾活检患儿病理类型及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组(≤3,3<n≤7,7<n≤10,10<n≤14)、性别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和分析,以2009年为时间点,分析前10年(2000-2009,T1表示)与后10年(2010-2019,T2表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类型变化。结果:1.本研究1251例患儿,明确及修正诊断病例491例,占39.2%。经皮肾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为肉眼血尿、肾包膜下血肿,发生率各占2.3%、0.24%;2.1251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患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915例(73.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25例(26%),遗传性肾病11例(0.9%);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为肾病综合征449例(49.1%),其次是血尿合并蛋白尿374例(40.9%);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紫癜性肾炎最为常见,228例(70.2%),狼疮性肾炎位于第2位,76例(23.4%);在遗传性肾病中,Alport综合征和薄基底膜病分别9例(89.1%)、2例(18.9%);3.在所有接受肾脏穿刺活检患儿肾脏病理类型中,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Ig A N 351例(28.1%)、肾小球微小病变(MCD/ML)283例(22.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162例(12.9%);病理类型为Ig A N、Alport综合征的患儿,男性比女性多,构成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4.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构成比在≤3岁年龄组最高(95%),在之后各年龄组,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构成比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各年龄组中,HBV-GN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岁年龄组构成比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构成比逐渐降低;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各年龄组Ig A N、MN、Alport综合征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A N在6<n≤10岁组构成比最高;余病理类型在各年龄组间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肾小球微小病变(MCD/ML)149例(33.2%),其次为Ig A N和MN,各102例(22.7%),局灶阶段性硬化(FSGS)27例(6%);血尿合并蛋白尿临床类型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Ig A N,222例(59.4%),肾小球微小病变(MCD/ML)共45例(12.0%);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T2(2010-2019年)阶段NS的构成比较T1(2000-2009年)阶段高,NS有增加趋势,HPU的构成比有下降趋势;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T2(2010-2019年)阶段HSPN的构成比较T19(2000-2009年)阶段低,LN有增加趋势。结论:1.经皮肾穿刺活检患儿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性别及年龄有相关性。2.我院近20年来,原发性肾脏疾病中,NS和HPU的构成比发生变化;继发性肾脏疾病中,HSPN和LN构成比发生变化。3.经皮肾穿刺术相对安全,在明确诊断和治疗方面无可替代。

赵欢欢[10](2020)在《紫癜性肾炎患儿细胞免疫及B7-1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白细胞碎裂型血管炎。这种血管炎性疾病,是通过Ig 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小血管导致的,又称Ig A血管炎,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的,可触及的皮肤紫癜、关节痛(或关节炎),以及胃肠道及肾脏受累。近年来,HSP的发病率在儿童时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当肾脏累及病变时称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 ura Nephritis,HSPN)。HSPN是HS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儿童期最多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但是其致病机理目前依然未明确,其中T淋巴细胞免疫紊乱起到重要作用。B7-1/CD28共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可能对T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异常,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发现B7-1/CD28共同刺激分子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目前,国内外文献在HSPN发病机制中,关于B7-1/CD28共同刺激分子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观察在HSP及HSPN中CD4+、CD8+、IL-4、IFN-γ及B7-1,进一步探究HSP及HSPN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应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大连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430例,根据性别分为:男236例,女194例,平均年龄6.98±2.52岁。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提出的相关标准,作为诊断标准。除已经确诊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外,患儿此前健康状况良好,并首次发病。同时,选取3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按照43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是否存在肾损害,分为以下两组:390例为非HSPN组和40例为HSPN组。依次对HSPN组及非HSPN组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年龄、性别、反复皮疹≥3次、是否伴有关节痛或腹痛的患儿,不同组别外周静脉血CD4+、CD8+,IFN-γ,IL-4,B7-1实验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比较组间计数资料,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0例首次发病的过敏性紫癜儿童,其中男236例(54.9%),女194例(45.1%),男:女比值为1.21:1,年龄均值为6.98±2.52岁。在收集分析的430例HSP患儿中,有40例(9.3%)发生肾脏损害,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值1.67:1,患儿平均年龄为8.5±3.30岁。经?2检验,年龄≥7岁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2.390例非HSPN和40例HSPN患儿相比较,临床表现为反复皮疹≥3次,发生HSPN的可能性大,差异显着(P<0.05)。3.以HSPN是否发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反复皮疹、关节痛、腹痛、关节痛合并腹痛为自变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年龄≥7岁是HSPN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HSPN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岁是HSP患儿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4.40例HSPN患儿临床分型中,占比例最大为血尿合并蛋白尿型(57.5%),占比例最小为肾病综合征(2.5%),经?2检验,患儿性别及年龄与HSPN组患儿临床分型无显着差异(P>0.05)。5.HSPN组与非HSPN组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且HSPN组明显高于非HS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N组与非HSPN组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HSPN组低于非HSPN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HSPN组与非HSPN组比较,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SPN组与非HSPN组血清IFN-γ、IFN-γ/IL-4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且HSPN组与非HSPN组相比,同样差异显着(P<0.05);HSPN组和非HSPN组血清B7-1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N组明显高于非HS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7岁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HSPN患儿存在CD4+T、CD8+T淋巴细胞失衡,表明细胞免疫参与HSP和HSPN的发病过程。3.HSPN患儿细胞因子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表明HSPN患儿存在Th1/Th2失衡,可能是导致HSP患儿肾脏受累的重要原因。4.HSPN患儿血清B7-1水平降低,提示B7/CD28共同刺激通路可能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机制之一。

二、儿童血尿23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血尿23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清法理论探源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讨论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HSP发生肾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3.1 基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筛选
        3.2 预测模型的呈现
    4 讨论
        4.1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4.2 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HSPN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研究
        1.1 方法
        1.2 结果
    2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效学研究及关键靶点的实验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3.1 消风散的组方思路
        3.2 消风散能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 B等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3.3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各危险因素与HSPN相关性的森林图
    附录3 亚组分析森林图
    附录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1 对象
        1.2 相关诊断标准及分型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二、方法
        2.1 分组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2.4 分析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链球菌感染相关HSP组与无感染HSP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二、链球菌感染相关HSPN组与无感染HSPN组患儿肾脏损害程度比较
        2.1 两组HSPN临床分型
        2.2 两组HSPN肾脏损害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HSPN病理分级比较
        2.4 两组HSPN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比较
讨论
    一、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
    二、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
    三、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补体系统在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5)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讨论
        1 IgAV发病机制
        2 IgAV与一般临床资料
        3 IgAV与胃肠道症状
        4 IgAV与紫疲性肾炎
        5 IgAV与皮疹复发
        6 IgAV与肾脏病理活检
        7 IgAV的预后
第二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对照组/IgAV组
        2 临床表现类型
        3 胃肠道症状
        4 紫癜性肾炎
        5 皮疹复发
    讨论
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IgA血管炎与胃肠道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指标
    2.4 临床诊断
    2.5 经皮肾活检术
        2.5.1 适应征与禁忌征
        2.5.2 穿刺方法
        2.5.3 术后病理检查
        2.5.4 术后并发症
    2.6 病理诊断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儿童肾脏疾病总体分布特征
    3.2 儿童肾脏疾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1 儿童肾脏疾病与性别的关系
        3.2.2 儿童肾脏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3.3 PGD与 SGD相关实验室指标对比
        3.3.1 生化免疫指标及24 小时尿蛋白对比
        3.3.2 免疫球蛋白对比
    3.4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
        3.4.1 PGD的临床类型
        3.4.2 SGD的临床类型
        3.4.3 遗传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3.5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征
        3.5.1 PGD的病理特征
        3.5.2 SGD的病理特征
        3.5.3 遗传性肾病的病理特征
    3.6 PGD的临床与病理联系
    3.7 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3.8 肾活检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肾小球疾病总体特点
    4.2 PGD组与SGD组的实验室指标对比
    4.3 PGD的临床与病理
    4.4 SGD的临床与病理
    4.5 遗传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
    4.6 肾活检术后并发症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7)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线资料
    2.临床表现
    3.病理资料
    4.基因检测
    5.并发症
    6.治疗
    7.随访及预后情况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一、儿童 FD 的特点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三、儿童 FD 的治疗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用药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试剂的配置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复发定义
        1.2.6 研究设计方法
        1.2.7 临床治疗方法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2.10 不良反应
        1.2.11 随访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三、讨论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3.6 总结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9)单中心儿童经皮肾活检125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紫癜性肾炎患儿细胞免疫及B7-1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准则
    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7/CD28共刺激通路在紫癜性肾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儿童血尿23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3]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宋均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过敏性紫癜110例临床分析[D]. 吴文娟. 苏州大学, 2020(02)
  • [5]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胡锡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6]儿童经皮肾活检术的临床与病理研究[D]. 郭昌铭. 南昌大学, 2020(08)
  • [7]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栾春丽. 山东大学, 2020(02)
  • [8]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单中心儿童经皮肾活检125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D]. 李盼盼.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紫癜性肾炎患儿细胞免疫及B7-1水平的研究[D]. 赵欢欢.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232例小儿血尿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