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

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

一、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论文文献综述)

谢欢悦[1](2021)在《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科研设备远程控制智能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在实际光纤链路中进行科研实验时,各个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机房里,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地域障碍、实时获取设备工作状态及各种重要参数(如进入设备前的功率,当前信号质量,波形图,温度等)。因此,设计和研发适用于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化系统对高效管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针对传统设备控制智能化程度低和成本高等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系统以物联网技术感知机房设备实时信息为基础,着力于解决智能化控制问题,设计实现了设备终端控制平台、数据服务中心平台和设备远程控制平台三个部分。该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工作状况等信息,并可以在设备终端直接对设备进行手动操作和管理、或者通过Web控制系统、微信小程序、语音交互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做的工作如下:1.设备终端控制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集成了设备信息采集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其中设备采集系统主要是驱动传感器和各种功能模块对设备机箱内部和链路信息进行采集,核心器件是树莓派,驱动华为4G模块,结合贴片天线来搭建无线网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服务中心,网络部分包括开机自动连网,断网检测和断网自动重连等功能;设备控制系统主要是将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展示于界面上,界面采用PyQt开发的,可以直接通过触摸设备界面对设备进行控制。同时,系统具有短信预警功能,当设备出现温度过高或与数据服务中心断开连接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将会收到预警短信。2.系统数据服务中心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在系统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借助阿里云物联网平台、自定义搭建Socket服务器和MQTT服务器三个阶段,逐个阶段递进,经长时间测试比较后,最终决定采用MQTT物联网协议搭建服务器来作为数据服务中心平台。数据服务中心平台运行于腾讯云服务器中,向系统设备控制终端和远程控制平台部分提供接口服务,处理来自系统控制终端、Web控制界面、微信小程序和语音交互系统平台的请求服务,收发各平台数据,并将关键性数据信息存储于Mysq1数据库中。3.设备远程控制平台的设计实现。该平台主要分为Web控制系统、系统微信小程序及语音交互系统三个部分。Web控制系统部分是基于PHP、HTML、CSS、JavaScript程序语言实现的,前端采用Ajax技术、表单等方式与后端接口进行数据交互,系统对用户登录、登录拦截、免输入登录、实时检测、设备控制、操作提示、高温及连接断开预警等功能进行了设计实现。系统微信小程序部分使用微信官方的微信开发者工具开发设计的,设计了微信小程序端各控制功能页面,来实现对终端设备实时控制。语音交互系统部分是借助语音识别模块和语音合成播报模块实现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模块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智能值守系统,最终可通过下达语音指令对设备进行控制,并且具有语音询问功能,可询问设备的工作状态等参数。设计的智能值守系统已经在实验室中投入使用,基本满足实际需求,系统运行稳定,工作人员反馈良好。

高洁[2](2020)在《“携号转网”政策下A通信运营商客户流失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1月30日,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携号转网,也称作移机不改号、号码携带,也就是说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用户,可以在不改变手机号码的情况下,能直接转为另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其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该政策正式实施之前,曾在5个省份做过近1年的试运行,从试运行的结果来看,5个省份中有4个省份的移动用户为净携出,在此情况下,中国移动面临巨大的客户流失风险,本文主要对某地移动运营商在携号转网政策下客户流失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践的方式,对某地移动运营商携号转网流失的客户进行原因分析,从客户细分、通信消费、通信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客户携号转网的原因,结合A通信运营商特点,制定企业内部可优化、可执行的挽留策略,从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打造高粘性客户、改善基础网络质量等方面为落脚点,拟定A通信运营商应对携号转网客户流失的保有策略,找到了提升及改善的方向。通过策略的拟定,使得公司转变了经营理念,从营销转变为服务,同时对全量存量客户进行了细分,划分服务单元,确保服务普及到每一个末梢客户;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品牌建设、家庭客户群的建立,维系客户情感,实现客户高忠诚度;通过网络质量的提升,提高客户网络使用感知和口碑。携号转网是个新兴服务,它的实施给通信运营商带来更大的客户保有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客户增长的机会。通过对流失客户的分析,对流失原因的研究,对运营商竞争应对、客户保有、及客户增长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刘文文[3](2020)在《企业智能通讯系统研建》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与Internet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中电话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话方式越来越多,如何对企业通讯进行高效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信息化设施缺乏智能通讯能力的支撑,而采用目前主流的技术方案,为CRM、ERP、OA等系统增添智能通讯能力,需要消耗大量的改造成本,亟需一款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智能通讯方案支撑。本文分析了现有企业通讯管理的需求,基于Hibernate关系映射框架、Spring MVC开发框架、Bootstrap和Angular JS前端框架设计实现了一个手机、PC客户端、Web管理系统一体化的企业智能通讯管理系统。通过浏览器插件、光学字符识别、Excel插件以及钩子技术实现了双击号码直接呼叫,并集成了固话、手机、VOIP网络电话三种通讯形式,同时还支持多端通讯信息融合管理,以及通话数量统计等常见智能通讯功能,具体包括登录注册、企业信息管理、通话管理、内部通讯录管理与企业数据管理五个功能模块。本系统通过Web端监管员工通话情况、通过PC端和手机端完成快速拨号及管理通话过程,解决了手动拨号繁琐、多种通讯方式相互分割、通讯信息融合管理的难题,达到了便捷企业通讯管理,提高通讯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智能通讯解决方案。

胡华阳[4](2020)在《基于SSDOA/AOA的蜂窝网移动台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蜂窝网移动通信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剧增,人们对移动位置服务(LBS)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蜂窝网络具有全覆盖性,因此基于蜂窝网的移动台定位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安全部门可以利用蜂窝网移动台定位技术对犯罪分子进行锁定和追踪,但这个过程尽量不能被对方察觉。本文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对移动台被动定位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基于SSDOA/AOA的混合定位算法,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查阅大量已有的相关文献,从蜂窝网定位系统研究现状和定位技术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2、查阅了GSM技术规范和网络协议,对系统结构和无线接口理论进行了说明,重点研究了空中接口,在对移动台进行拨号到振铃前中断拨号这一过程中,空中接口能够获取到对定位有用的测量报告,分析信令交互过程找出测量报告出现的位置,按照相应的格式解析出信息。3、对空中接口中获取的信号进行分析,按照技术规范,解调后的信号再经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的解析后,测量报告出现在网络层的无线资源管理层的消息类别中,接着在测量报告中解析出移动台测得服务基站和相邻基站BCCH信道电平值、基站识别码等信息,对解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仿真。4、对蜂窝环境信道进行建模,建立了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Hata模型两种信道模型,可以适用于当前的场景,重点研究SSDOA、AOA、RSSD/AOA以及SSDOA/AOA定位技术,对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Chan算法、Fang算法进行仿真和研究。采用基于SSDOA/AOA混合定位技术,根据被动定位的特性再对算法进行优化,可以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5、对蜂窝网被动定位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完成了定位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系统中的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定,选取8阵元均匀圆环作为天线阵列。采用SIM900A模块通过标准的AT命令控制拨号与中断呼叫。

陈旭璇[5](2020)在《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空作业平台是一种将施工人员、工具和材料运送到指定高空位置并进行作业的生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建筑工地等各个行业的高空生产领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以及高空作业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高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完备的高空作业远程监管方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结合目标检测技术、基于智能电动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高空作业企业提供了综合的实时监管方案。首先,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将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抽象成了登录注册、设备定位、实时监控和消息中心这四个功能模块,并基于扩展性强、耦合度低的微服务架构划分出了监控服务、消息服务、个人服务、软硬件通信服务与安全帽检测服务这五大服务模块。然后,重点研究了用于检测高空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的目标检测算法。在对基于深度学习的R-CNN系列算法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以Faster R-CNN算法为基础设计了高空作业下的安全帽检测算法,在选择特征提取网络、构建监控场景数据集,以及模型训练策略方面对算法进行了优化,并基于Py Torch框架搭建了深度学习平台,对安全帽检测算法进行了测试和性能评估,对漏检、错检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该安全帽检测算法每秒能够处理14帧监控图像,检测准确率为91.8%。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包括应用服务端和Android客户端,其中,应用服务端的开发包括微服务架构组件和微服务模块两个部分:首先基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搭建远程监控应用服务平台,研究了微服务网关、服务发现与注册组件、负载均衡组件等微服务组件的技术实现;接着分别基于消息队列、RTMP流媒体技术以及FTP文件系统研究了参数、视频与图像等多类数据传输的软硬件通信策略;随后对数据库设计、Redis缓存优化、服务端主动消息推送等业务服务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方案论证与具体实现;最后基于Sidecar实现了对第三方Python-Web安全帽检测算法的集成。Android客户端的开发以满足功能需求、提供直观用户界面为目标,完成了登录注册、设备定位、实时监控和消息中心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的方案设计与开发实现,并基于LBS定位技术和Baidu Map研究并改进了面向行政区域级别的多点聚合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微服务架构能够快速水平拓展服务模块,以及自动实现负载均衡策和故障转移的优势,本文基于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系统应用服务端的部署,并在真机上测试了监控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系统最终功能完整且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刘伟[6](2020)在《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受限于地理环境、建设难度,以及建设成本等原因,全球也尚未实现地面移动通信的全面覆盖,相比而言卫星移动通信可以实现广域乃至全球覆盖,能够为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区域用户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卫星通信的领跑者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简称Inmarsat)成功发射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并已完成了卫星系统网络的部署,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带宽、全球无缝覆盖、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本文便是设计和实现一款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便携式户外陆用宽带终端,用户使用该卫星终端通过卫星移动网络即可快捷的连接到互联网,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获取到所需服务资源。本文采用了从系统到终端再到模块的层次化设计思路,重点研究工作是设计和实现一款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陆用便携式终端。首先是介绍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并从中分析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卫星系统的话音通信、数据传输等主要业务类型。然后介绍了卫星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终端具备的功能和性能、终端模块组成、终端搜星入网和业务建立的工作原理、终端在户外通信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终端的实现包括模块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具体包括:应用管理模块、基带处理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和天线单元的硬件设计以及各模块对应软件的设计和关键流程分析,关键流程包括:入网注册流程、NAT网络共享模式流程、PPPoE网络专用模式流程。最后介绍便携式卫星终端常用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并对卫星终端的对星、入网建链、数据传输、电话话音等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验证终端设计的正确性和指标符合性。该终端是国内首家基于Inmarsat基带处理模块开发的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其功性能方面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厂家生产的同类型卫星终端产品,该终端的成功研制将以低成本、便携式、高效性等优势打破国外厂家在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终端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抢占卫星通信领域市场、积累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余川[7](2019)在《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尤其是LTE网络的广泛使用,移动隐私与网络安全问题对于用户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享受着LTE网络带来的语音、短信以及各类数据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无线空口中各种隐私信息泄露和拒绝服务攻击问题的严峻挑战。与研究用户IMSI泄露不同,目前很少有研究LTE用户电话号码泄露问题的相关工作;同时研究有关破坏网络可用性的拒绝服务攻击的已有工作都比较单一,并不全面。针对以上研究工作的不足,本文重点研究了LTE网络空口中用户电话号码隐私泄露问题,并对基于移动性管理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现有的运营商移动网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巧妙利用LTE和GSM网络中相关协议漏洞的LTE电话号码捕获器原型。该研究工作验证了只要传统GSM网络一直存在,LTE网络中用户隐私同样容易泄露。同时也讨论并提出了可能的防预措施。(2)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拒绝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在不同条件下对LTE终端的影响程度,并最终将实际测试结果分为了6个不同的影响级别,以更好地评估对手机用户以及LTE网络可用性的影响大小。在对LTE信令面的协议标准进行分析探索后,发现并利用软件无线电工具验证了鉴权过程中一个新的漏洞。(3)本文对4G网络中语音解决方案VoLTE技术进行了隐私泄露的分析研究。我们利用相关工具实现了对手机真实VoLTE信令的抓取,发现目前运营商的VoLTE信令并未进行加密,存在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

丁丹[8](2019)在《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开发与实现》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业的商业模式,移动终端在这一趋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让移动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必不可少。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办公效率,提出移动办公的概念,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管理。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会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其中也存在着隐患,员工使用办公软件时面临的安全问题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发和设计一套移动终端安全管控软件时很多企业的必要需求。本次毕业设计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开发和设计移动终端安全管控软件,对在移动办公中使用的应用程序进行管理。本次毕业设计实现了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开发,并且还开发了后台管理系统,更有利于企业的使用,对企业提高办公效率、进行移动办公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本文最开始介绍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中分析出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前景,得出目前在市场上对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有很大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研究性。然后对设计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所用到的核心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Android技术、APN技术、隧道技术、数据库等核心技术,分析得知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从理论层面验证了本次毕业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从企业管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场上需求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企业做调研,分析了企业使用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继而根据需求,对系统的总体做出整体设计。当对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做出需求分析后,对整个系统所需要的细致模块做出详细的设计,分别包含用户界面、数据结构等。最后将各个子模块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大部分功能,例如系统网络接入、用户管理、安全控制、应用管理等,并对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做了详细的测试。本次毕业设计的具体任务为背景调研、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实现、系统测试。

刘灿[9](2019)在《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养老服务理念的成熟和养老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智慧养老系统能够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情感关怀、生活服务、健康监护等服务,其中健康监护是最需要关注的部分。针对现有智慧养老系统中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护还不够充分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健康监护软件,该软件可以对老人的生理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能根据老年人的实时监测数据、体检数据等各类健康数据进行疾病预测,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搭建了统一的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紧急救援和医患交流等功能,使老人能够享受安全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首先,本文对智慧养老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健康监护软件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确定了软件开发方案。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将软件体系结构分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三层。接着,本文对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中的疾病预测模块进行了预测算法的理论分析。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采用DS证据理论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将BP神经网络得到的多组预测结果融合成一组更为准确的数据,并对改进前后的算法性能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需求分析,对软件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其中包括健康监测、疾病预测、紧急救援、医患交流、健康资讯等子模块。最后,针对健康监护软件的各功能模块,设计大量的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验证,然后对老人客户端和后台服务端进行了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满足实际需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杨健[10](2019)在《基于按键检测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移动通信和Wi Fi网络的广泛覆盖,极大地促进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当前,智能手机以直观的用户界面、高效的处理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设备内存储的大量私人和敏感数据也使它成为攻击者的首要目标。由于传统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主要是基于与用户交互的方式来实现的,它会随着相应异常行为检测方法的提出而失去效果,从而降低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传统智能手机攻击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两大主流智能手机业务中的按键隐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两种新的、与用户无交互且基于按键检测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并在现实环境中验证了攻击的可行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针对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智能手机按键检测方法。首先,通过用户在智能手机上按键支付引起的Wi Fi信号波动的特征,提取用户按键的CSI数据。接着,对这些CSI数据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Hampel异常点判别、巴特沃斯低通滤波以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处理。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阈值的二次判决算法,检测并提取每个按键的波形。最后,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的改进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 NN)分类算法,对每个按键波形进行分类,识别用户的按键内容。通过对智能手机的微信支付进行攻击,该方法可以达到80.45%的平均按键提取准确率以及74.24%的平均按键识别准确率。(2)针对智能手机的移动通话业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音多频(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DTMF)信号的智能手机按键检测方法。首先,攻击者利用智能手机对受害者拨打电话时的按键音进行录音,并将录音文件上传至云服务器。接着,对这些录音数据进行去噪和分帧加窗处理。然后,采用基于短时能量和过零率的双阈值端点检测算法,检测并提取按键产生DTMF信号。最后,运用Goertzel分类算法,对每一个按键的DTMF信号进行分类,识别用户的按键内容。通过对智能手机的拨号键盘进行攻击,该方法在10db信噪比,且与用户手机无交互的条件下能破解80%以上的按键数据。

二、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方案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智能值守系统的需求分析
        2.2.3 智能值守系统的总体架构
    2.3 系统关键技术
        2.3.1 数据传输协议
        2.3.2 插值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控制终端设计
    3.1 引言
    3.2 数据中继模块的设计
        3.2.1 光电检测电路模块的设计
        3.2.2 树莓派的选型与设计
        3.2.3 温度传感器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3 数据控制模块的设计
    3.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3.4.1 功率采集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4.2 信号采集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5 网络传输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数据中心及控制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数据服务中心的程序设计
        4.2.1 数据服务中心的服务器搭建
        4.2.2 数据服务中心的接口程序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4 系统控制平台的程序设计
        4.4.1 Web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4.2 微信小程序程序设计
        4.4.3 语音交互程序设计
    4.5 短信预警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值守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的控制终端部分可用性测试
    5.3 系统的数据中心及控制平台部分可用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携号转网”政策下A通信运营商客户流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运营商发展现状分析
        1.1.2 运营商当前面临的挑战
        1.1.3 运营商客户满意度分析
    1.2 携号转网介绍
        1.2.1 “携号转网”政策解读
        1.2.2 “携号转网”试点实施情况
        1.2.3 “携号转网”用户意愿调查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4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客户关系管理
    2.2 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2.3 客户流失研究
    2.4 客户流失预警模型
    2.5 客户保有及挽留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通信运营商介绍及携号转网实施现状
    3.1 A通信运营商简介
    3.2 携号转网实施现状
        3.2.1 全面实施携号转网对移动通信市场影响
        3.2.2 携号转网对A通信运营商客户规模影响
        3.2.3 携号转网对A通信运营商客户满意度影响
    3.3 携出流失客户类型分析
        3.3.1 用户去向分析
        3.3.2 用户特征分析
        3.3.3 用户消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移动用户携出流失原因问卷调查分析
    4.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4.1.1 问卷设计介绍
        4.1.2 问卷发放和收回
        4.1.3 问卷结果统计
        4.1.4 可靠性验证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携出客户细分
        4.2.2 客户画像
        4.2.3 携出原因归类
        4.2.4 从网络质量角度分析
        4.2.5 从资费产品角度分析
        4.2.6 从服务质量角度分析
    4.3 存在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携号转网”政策下公司的运营策略研究
    5.1 客户挽留策略
        5.1.1 建立流失客户预警模型
        5.1.2 发现挽留机会
        5.1.3 开展客户挽留
    5.2 转变经营策略,提升服务质量
        5.2.1 树立良好口碑,赢得客户信任
        5.2.2 存量客户全量看管,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5.3 以家庭为基座,打造高粘性用户
        5.3.1 打造家庭客户群,促成家庭捆绑消费
        5.3.2 做优品牌运营,打造家庭品牌
    5.4 改善网络质量,提升客户口碑
        5.4.1 着力提升网络支撑力
        5.4.2 着力提升网络质量
        5.4.3 着力优化网络服务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6.2.1 局限性研究
        6.2.2 课题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3)企业智能通讯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Spring MVC
    2.2 Hibernate框架
    2.3 Bootstrap前端框架
    2.4 Angular JS前端框架
    2.5 光学字符识别
    2.6 浏览器插件技术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PC端系统
        3.2.2 Web端系统
        3.2.3 手机端系统
    3.3 系统性能需求
    3.4 系统安全性需求
4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手机端
        4.2.2 PC端
        4.2.3 Web端
    4.3 接口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PC端数据库
        4.4.2 服务器端数据库
        4.4.3 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5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登录注册模块
        5.1.1 Web端
        5.1.2 PC端
        5.1.3 手机端
    5.2 通话模块
        5.2.1 充值按钮
        5.2.2 通话记录
        5.2.3 通讯录
        5.2.4 个人中心
        5.2.5 通话方式的切换
        5.2.6 取号选项
    5.3 企业信息模块
    5.4 通讯录模块
    5.5 企业数据模块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部署及测试环境搭建
    6.2 测试方案
        6.2.1 Web端测试
        6.2.2 PC端测试
    6.3 测试结论
7 总结与展望
    7.1 内容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SSDOA/AOA的蜂窝网移动台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蜂窝网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1.2.2 无线定位技术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2章 空中接口信息的获取
    2.1 GSM系统结构
    2.2 GSM系统无线接口理论
        2.2.1 工作频段分配
        2.2.2 时分多址技术TDMA
    2.3 GSM空中接口信息形式
        2.3.1 空中接口协议分层结构
        2.3.2 系统消息和测量报告
    2.4 移动台呼叫信令流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蜂窝网测量报告的解析
    3.1 物理层
        3.1.1 发射部分
        3.1.2 接收部分
    3.2 数据链路层
    3.3 网络层
    3.4 测量报告的解析
        3.4.1 主叫与被叫信令分析
        3.4.2 信令的解析
        3.4.3 基站位置的获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蜂窝网移动台定位算法研究
    4.1 信道模型的建立
    4.2 SSOA/SSDOA定位
        4.2.1 基于场强差的定位原理
        4.2.2 定位中的最小二乘表示
        4.2.3 各定位算法表达式解
        4.2.4 仿真与分析
    4.3 AOA定位
        4.3.1 AOA定位原理
        4.3.2 仿真与分析
    4.4 RSSD/AOA定位
        4.4.1 RSSD/AOA定位原理
        4.4.2 仿真与分析
    4.5 SSDOA/AOA定位
        4.5.1 SSDOA/AOA定位原理
        4.5.2 仿真、改进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位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1 定位需求分析
    5.2 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5.2.1 定位系统原理
        5.2.2 定位系统组成部分
    5.3 天线阵列的设计
    5.4 拨号部分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图像处理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场景及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1 高空作业场景分析
        2.1.2 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2.2 需求分析
        2.2.1 需求推导
        2.2.2 应用服务端需求
        2.2.3 Android客户端需求
    2.3 架构设计
        2.3.1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选择
        2.3.2 基于微服务的架构设计
    2.4 系统结构层次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帽检测算法研究
    3.1 安全帽检测问题的算法抽象
    3.2 目标检测算法概述
        3.2.1 传统的目标检测算法
        3.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3.2.3 目标检测算法对比
    3.3 R-CNN系列算法研究
        3.3.1 R-CNN
        3.3.2 SPP-Net与 Fast R-CNN
        3.3.3 Faster R-CNN
    3.4 基于Faster R-CNN的安全帽检测算法
        3.4.1 安全帽检测方案
        3.4.2 算法改进策略
        3.4.3 Res Net50-FPN特征提取网络
        3.4.4 数据集的构建与扩充
        3.4.5 端到端的训练策略
    3.5 算法实现
        3.5.1 深度学习平台搭建
        3.5.2 模型参数选择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框架
        4.1.1 Spring Framework
        4.1.2 Spring Boot与 Spring Cloud
        4.1.3 My Batis
    4.2 微服务架构组件的实现
        4.2.1 服务注册发现组件
        4.2.2 客户端侧负载均衡组件
        4.2.3 API网关组件
        4.2.4 声明式REST客户端组件
    4.3 微服务模块结构
    4.4 软硬件通信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智能吊篮硬件环境
        4.4.2 软硬件通信服务的整体设计
        4.4.3 基于Rabbit MQ的双向文本传输
        4.4.4 基于RTMP的流媒体传输
        4.4.5 基于FTP的图像传输
    4.5 客户端业务相关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数据库设计
        4.5.2 数据库的缓存优化
        4.5.3 个人服务模块
        4.5.4 监控服务模块
        4.5.5 消息服务模块
    4.6 安全帽检测服务模块在监控系统中的接入
        4.6.1 微服务系统对第三方服务的集成
        4.6.2 定时检测任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droid的监控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1 Android平台技术概述
        5.1.1 Android系统架构
        5.1.2 Android应用组件
    5.2 客户端功能模块的通用设计
        5.2.1 基于MVVM的功能模块结构
        5.2.2 与服务端通信方式的约定与实现
        5.2.3 应用授权
    5.3 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新用户注册
        5.3.2 用户登录
    5.4 设备定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LBS空间定位服务
        5.4.2 基于Baidu Map SDK的吊篮分布定位
        5.4.3 改进的针对行政区域的多点聚合
    5.5 实时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1 实时工况参数监控
        5.5.2 实时视频监控
        5.5.3 历史图片查询
    5.6 消息中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部署与运行
    6.1 系统部署方案
        6.1.1 部署环境
        6.1.2 基于Docker的容器化部署
    6.2 客户端运行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

(6)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的现状
        1.2.2 海事卫星宽带终端技术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卫星系统组成及功能
    2.2 卫星系统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
        2.2.1 主要技术指标
        2.2.2 主要关键技术
    2.3 卫星系统业务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便携式终端的总体设计
    3.1 主要功性能
    3.2 组成框图
    3.3 工作原理
    3.4 典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终端的硬件设计
    4.1 应用管理模块
        4.1.1 功能及组成
        4.1.2 电路设计
        4.1.3 模块调试
    4.2 基带处理模块
    4.3 射频前端模块
        4.3.1 功能及组成
        4.3.2 详细设计
        4.3.3 模块调试
    4.4 天线单元
        4.4.1 主要功能
        4.4.2 仿真设计
        4.4.3 实物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便携式终端的软件设计
    5.1 应用管理软件
        5.1.1 软件运行环境
        5.1.2 软件总体架构和功能
        5.1.3 软件开发流程
    5.2 射频前端控制软件
        5.2.1 软件运行环境
        5.2.2 软件功能组成与实现
    5.3 手机APP软件
        5.3.1 软件架构
        5.3.2 软件功能实现
    5.4 关键流程设计
        5.4.1 用户登录注册流程
        5.4.2 共享网络链路流程
        5.4.3 专用网络链路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便携式终端的测试与评估
    6.1 对星功能测试
    6.2 入网建链测试
    6.3 数传功能测试
    6.4 电话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LTE网络隐私安全研究现状
        1.2.2 LTE网络可用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2.1 移动通信网络
        2.1.1 LTE网络
        2.1.2 GSM网络
        2.1.3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标识码
    2.2 LTE基本过程
        2.2.1 无线空口接入过程
        2.2.2 UE附着/TAU流程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话号码捕获器
    3.1 基于LTE+GSM网络的方法
        3.1.1 模型结构
        3.1.2 信令流程
        3.1.3 涉及协议漏洞分析
    3.2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3.2.1 软硬件实验设置
        3.2.2 实验过程、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防御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oLTE技术中用户隐私泄露的研究
    4.1 VoLTE简介
        4.1.1 IMS网络
        4.1.2 SIP协议
    4.2 VoLTE技术流程
        4.2.1 P-CSCF服务器的发现
        4.2.2 用户IMS注册流程
        4.2.3 获取VoLTE信令
    4.3 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分析
        4.3.1 未加密的SIP信令
        4.3.2 身份信息
        4.3.3 位置信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TE网络可用性的研究
    5.1 NAS信令的安全性分析
        5.1.1 LTE协议规范分析
        5.1.2 EMM原因值
    5.2 漏洞验证模型与影响评估测试方法
        5.2.1 实验设置
        5.2.2 漏洞验证模型
        5.2.3 影响测试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验证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5.3.2 影响等级分类
        5.3.3 影响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5.4 讨论与对策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语列表

(8)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核心技术简介
    2.1 Android技术简介
        2.1.1 Android技术介绍
        2.1.2 Android应用框架
    2.2 Apn技术简介
        2.2.1 Apn介绍
        2.2.2 Apn的结构
        2.2.3 专线Apn
        2.2.4 虚拟专用网
    2.3 隧道技术简介
        2.3.1 隧道技术介绍
        2.3.2 隧道协议
        2.3.3 隧道技术的实现
    2.4 SQLite数据库
        2.4.1 SQLite数据库简介
        2.4.2 SQLite数据库功能
    2.5 数据加密技术简介
    2.6 APK文件简介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3.2.1 终端用户
        3.2.2 系统管理员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1 终端网络安全控制提示用例分析
        3.3.2 后台管理系统的用例分析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性能要求
        3.4.2 运行需求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网络接入模块
        4.2.2 用户管理模块
        4.2.3 安全管控模块
        4.2.4 设置管理模块
        4.2.5 应用管理模块
    4.3 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4.3.2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4.4 系统界面设计
        4.4.1 主界面设计
        4.4.2 用户登录子界面
        4.4.3 系统设置子界面
        4.4.4 办公门户子界面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网络接入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1 详细的功能设计
        5.1.2 业务逻辑设计
        5.1.3 类设计
    5.2 用户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详细的功能设计
        5.2.2 业务逻辑设计
        5.2.3 类设计
    5.3 安全控制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详细的功能设计
        5.3.2 业务逻辑设计
        5.3.3 类设计
    5.4 应用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4.1 详细的功能设计
        5.4.2 业务逻辑设计
        5.4.3 类设计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6.1 系统测试
        6.1.1 功能测试
        6.1.2 性能测试
    6.2 系统应用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存在问题
    7.3 后续待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9)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总体分析和设计
    2.1 智慧养老系统的总体结构分析
    2.2 健康监护软件的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非功能需求分析
    2.3 健康监护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4 健康监护软件开发方案分析与选择
        2.4.1 架构模式
        2.4.2 开发工具的选择
        2.4.3 数据库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养老系统疾病预测算法分析与研究
    3.1 疾病预测算法的选择
    3.2 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分析
        3.2.1 算法应用场景分析
        3.2.2 BP神经网络算法执行流程
    3.3 DSBP预测算法分析
        3.3.1 DS证据理论的相关概念
        3.3.2 DSBP预测模型实现过程
    3.4 DSBP预测算法实验测试
        3.4.1 实验环境介绍
        3.4.2 数据集的选取及处理
        3.4.3 BP神经网络训练
        3.4.4 BP神经网络预测
        3.4.5 DS证据理论的合成
        3.4.6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健康监护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
    4.2 用户功能结构
        4.2.1 系统管理员功能结构
        4.2.2 社区老人功能结构
        4.2.3 社区医生功能结构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总体设计
        4.3.2 数据库操作
    4.4 健康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实时监测
        4.4.2 历史记录
        4.4.3 交互通信
    4.5 疾病预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疾病预测数据指标设计
        4.5.2 疾病预测模型的调用
        4.5.3 疾病预测功能的实现
    4.6 其他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用户管理模块
        4.6.2 紧急救援模块
        4.6.3 医患交流模块
        4.6.4 健康资讯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方案与设计
        5.1.1 测试方法选择
        5.1.2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搭建
    5.3 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3.1 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5.3.2 健康监测功能测试
        5.3.3 疾病预测功能测试
        5.3.4 紧急救援功能测试
        5.3.5 医患交流功能测试
        5.3.6 健康资讯功能测试
    5.4 非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4.1 手机客户端性能测试
        5.4.2 后台服务端性能测试
        5.4.3 安全服务实时性测试
        5.4.4 其他非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基于按键检测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恶意软件的攻击方式
        1.2.2 基于设备漏洞的攻击方式
        1.2.3 基于无线连接的攻击方式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WiFi关键技术
        2.1.1 OFDM技术
        2.1.2 MIMO技术
    2.2 信道状态信息概述
        2.2.1 信道状态信息
        2.2.2 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动作感知技术
    2.3 双音多频信号概述
        2.3.1 双音多频信号
        2.3.2 双音多频信号的产生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SI的智能手机按键检测方法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CSI数据的采集
    3.3 CSI数据的预处理
        3.3.1 基于Hampel判别法的异常点去除
        3.3.2 基于巴特沃斯低通滤波的去噪处理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去噪和降维处理
    3.4 有效按键波形的提取
    3.5 按键波形特征的选择
    3.6 按键波形特征的匹配
        3.6.1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数据压缩
        3.6.2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按键波形匹配
    3.7 按键波形特征的分类识别
        3.7.1 kNN分类算法
        3.7.2 基于DTW的改进k NN分类算法
    3.8 实验结果与分析
        3.8.1 实验设置
        3.8.2 实验结果
        3.8.3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TMF信号的智能手机按键检测方法
    4.1 系统设计方案
    4.2 DTMF信号的采集
    4.3 DTMF信号预处理
        4.3.1 基于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的去噪处理
        4.3.2 分帧与加窗处理
    4.4 基于时域特征的端点检测
        4.4.1 基于短时能量的端点检测
        4.4.2 基于过零率的端点检测
        4.4.3 基于短时能量和过零率的双阈值端点检测
    4.5 基于频域特征的分类识别
        4.5.1 频域分析算法的选择
        4.5.2 基于Goertzel算法的分类识别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实验设置
        4.6.2 实验结果
        4.6.3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光纤时频传递中继的智能值守系统设计与研究[D]. 谢欢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携号转网”政策下A通信运营商客户流失研究[D]. 高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企业智能通讯系统研建[D]. 刘文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SSDOA/AOA的蜂窝网移动台定位技术研究[D]. 胡华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旭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6]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D]. 余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移动终端安全管控系统开发与实现[D]. 丁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智慧养老系统健康监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刘灿.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10]基于按键检测的智能手机攻击方法研究[D]. 杨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如何实现手机的快速拨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