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基桥联双核铂 (II) 三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乙酰基桥联双核铂 (II) 三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一、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n Acetylide-Bridged Dinuclear Platinum(II) Terpyridyl Complex(论文文献综述)

袁明[1](2021)在《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文中指出超分子化学是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将分子组装形成复杂有序且具有功能的聚集体的一门学科。与共价键相比,非共价键键能相对更小,这一特性赋予弱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以及外界环境刺激响应性的优势,如何利用弱的非共价键来实现复杂且具功能的组装体是超分子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研究任务。而基于弱的非共价键特性构筑的超分子材料在药物递送、光催化、表面活性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弱非共价键主要限制在氢键,供受体,π-π、金属配位等等。因此,当前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热点和任务是如何构筑功能化超分子组装体,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弱非共价键和发展新的非共价键。d8电子组态铂(Ⅱ)配合物具有平面正方形结构和配位不饱和性,使其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超分子组装基元,该类化合物组装时极容易产生铂铂金属金属作用,从而赋予组装体吸引人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尤其带有π平面的铂配合物。近十年我们课题组对N^N^N型以及C^N^C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系列铂(Ⅱ)配合物超分子主客体在基于镊合导向自组装策略指导下成功构筑,分子镊主体通过电子供受体、氢键及铂铂金属金属作用等与稠环芳香烃、氢键供体分子、有机铂(Ⅱ)配合物等多种客体进行识别,同时一系列功能化超分子组装体通过镊合体系进行成功构筑。为了拓展镊合导向体系工作,本人博士期间以有机铂(Ⅱ)配合物基元为平台,利用多重非共价铂铂金属相互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铂(Ⅱ)配位键来构筑自络合分子镊复合物、DADA型四核有机铂(Ⅱ)配合物、有机铂(Ⅱ)配合物二聚体及含铂(Ⅱ)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研究工作中,本课题组对分子镊合体系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N^N^N型分子镊对稠环芳烃以及中性铂(Ⅱ)单核配合物较强的结合作用。我们从有机铂(Ⅱ)配合物的缺电性角度考虑,利用三联吡啶结构的双重作用(刚性连接基元和客体分子)设计合成N^N^N型自络合的分子镊,通过1H NMR、1H-1H ROESY等验证了二聚体结构,并计算自络合的强度,以及考察二聚体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同时研究了阳离子对二聚体结构的可逆调控。此外,通过加入富电性客体分子咔唑可将自络合分子镊破坏形成分子镊/咔唑复合物,分子镊自身荧光发射强度下降,622 nm处出现新的发射峰,并伴随溶液颜色的变化。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前期对N^N^N型有机铂(Ⅱ)配合物的研究多为ADA或DAD型超分子镊合体系,且均在有机相中进行研究。我们想提高主客体络合的强度以及将组装过程中引入水,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亲疏水的AA(正电荷)和DD(中性)型分子镊。我们想通过二者组装后形成的多重铂铂金属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来增强二者的结合能力。首先对二者的结合强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合强度比ADA或DAD型组装体的结合常数高了两个数量级,并且发现形成组装体后出现明显的MMLCT峰,表示产生了铂铂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紫外可见Job-plot证明二者为1:1络合,并通过等温量热滴定法进行验证。接着研究了二者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的组装机制,发现在THF/H2O中为协同机制,THF/MCH中为等构机制。进而通过TEM和DLS对二者组装体的尺寸和形貌进行测试,在THF中尺寸约为1nm,THF/H2O、THF/MCH中尺寸约为150 nm,可见不同溶剂体系组装体的尺寸差别较大。第三部分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前期研究N^N^N型或者C^N^C型分子镊中两臂的距离均为7A。我们想缩小分子镊结构中两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就缩小了空腔。基于上述缘由,我们将N^N^N型分子镊中的刚性连接基元用[2.2](1,4)环蕃替代,环蕃结构中两个苯环之间距离为3.09A,更小的距离期望分子镊能够与特定的底物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同时设计了一个对照分子镊(曲吡啶结构换为长烷基化的三联吡啶)。首先我们对分子镊的光谱进行研究,发现分子本身基本没有荧光。温度依赖性实验得出分子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后考察了分子镊对阳离子的响应性,结果发现银离子使分子在700 nm左右具有很强的荧光信号,这一现象并未在对照分子镊中出现。第四部分研究工作中,基于铂(Ⅱ)的引入往往会使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性质。我们以金属配位作为非共价连接键构筑刚性金属超分子聚合物。苯并噻二嗪功能化双核铂(Ⅱ)炔部分赋予了单体优异地光物理性质,向其加入金属锌离子形成超分子聚合物后为荧光猝灭。我们通过1H NMR,紫外可见光谱,等温滴定定量热法,二维扩散排序核磁共振以及粘度实验方法研究了超分子聚合的过程。此外,通过向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中加入竞争性配体来实现组装的可逆性。该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具有荧光的“开关”切换性质。

张元[2](2021)在《四配位d8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电子构型和成键方式、丰富的光物理性质、优异的发光性能以及合成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在材料化学研究领域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该类配合物在环境科学、生物医药、化学传感和超分子自组装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特有的平面四配位结构以及金属离子d轨道与有机配体形成的d-π共轭有利于提高分子内的电荷转移程度。与此同时,该类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易于功能化修饰且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宽的吸收峰以及透光性好等优点,使其具有成为新型金属配合物非线性光学(NLO)材料的巨大潜质。目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材料功能化需求,寻求和设计高效稳定的新型金属NLO材料,同时兼具良好透光性和较高NLO性能的材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微观水平上剖析研究体系二阶NLO响应机制,揭示结构-NLO性质的关系对于开发设计结构新颖且发光性能优异的功能化NLO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结合解析导数法以及完全态求和方法对一系列的d8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探究配体修饰、光异构化以及尺寸效应等因素对该类金属配合物NLO性质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体系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电子跃迁形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NLO性质等,进一步阐明了NLO响应的微观机理。此外,以配合物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为参考,得到显着的二阶氧化还原NLO开关,为设计优良的功能化NLO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DFT和TD-DFT方法,对比研究了一系列含二噻吩基乙烯(DTE)光致变色基团单核、双核Pt(Ⅱ)配合物的二阶NLO性质,考察了取代基修饰和光异构化效应对研究体系第一超极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喹啉取代基可有效提高配合物的二阶NLO响应。与双核金属配合物相比,单核金属配合物显示较强的电荷转移能力。此外,闭环配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共轭结构和较低的跃迁能,导致其第一超极化率比开环配合物大。(2)研究了具有供体-受体共轭结构配体的环金属Pt(Ⅱ)乙酰丙酮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NLO响应,通过改变金属配合物的配位位点,探究不同供受体的组合对该系列同分异构体配合物光电性和NLO性质的影响。其中配合物2由于具有强供电子能力的TPA和强吸电子能力的py T基团且存在多种电荷转移模式,所以该配合物的第一超极化率最大。同时氧化还原反应引起配合物氧化态的第一超极化率明显增加,显示出良好的氧化还原NLO开关效应。(3)通过对含有联吡啶[8]CPP配体的Pd(Ⅱ)纳米环配合物与其对应的线性配合物和烷基链修饰的线性化环状Pd(Ⅱ)配合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尺寸效应和极化环境对该金属Pd(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吸收光谱和NLO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线性化环状Pd(Ⅱ)配合物的二阶NLO响应最强,且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第一超极化率逐渐增大。与传统的线性配合物相比,金属Pd(Ⅱ)纳米环配合物能够显着提高体系的二阶NLO响应并且实现了NLO与透光性的权衡。由此可见,金属Pd(Ⅱ)纳米环配合物是一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NLO材料。(4)以研究的金属Pd(Ⅱ)纳米环配合物为基础,将两个不同尺寸的金属Pd(Ⅱ)纳米环配合物相互嵌套形成了一系列Pd(Ⅱ)主-客体“套娃”配合物。探究主、客体环尺寸的相对大小对嵌套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稳定性、相互作用以及二阶NLO性质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NLO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主、客体环相差五个亚苯基结构单元时嵌套配合物最为稳定,主、客体环之间存在π-π相互作用。主、客体环较小的尺寸差异有利于获得较大的二阶NLO响应,并进一步明确了此类嵌套金属Pd(Ⅱ)配合物NLO响应的微观机理。

孔祥鹤[3](2021)在《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物是重要的能源物质,随着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核能作为新一代高效清洁的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核能的发展离不开铀矿的开采和利用。而钍基熔盐堆(TMSR)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中的代表,非常适合我国钍资源丰富的国情,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然而在铀、钍矿的开采利用、尾矿的处理以及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到铀、钍与多种无机或有机含氧配体的化学作用,包括水解、配位与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吸附与离子交换等化学物理行为。环境中的无机酸根及土壤有机质的羧酸根也可与铀、钍形成配位聚合物,从而可能影响其迁移和吸附行为。研究铀/钍-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可以为铀、钍元素的萃取、分离、吸附或迁移提供基础的结构参数,为铀、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和大量的数据模型。对于铀、钍元素的化学研究贯穿整个熔盐反应堆及乏燃料后处理整个核工业体系。现阶段对于钍、铀元素及其裂变产物在各个过程中的存在形式、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位环境等都尚不完全明确,铀、钍元素及其裂变产物的配位化学研究对于核工业及矿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工作从配体的设计出发,基于矿物分离的含氮羧酸配体,构筑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铀/钍-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其精确结构,通过荧光、紫外、红外、等手段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通过质谱结合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配体与铀酰离子在溶液中的配位化学行为,以及通过理论计算研究超铀元素(镅)的萃取分离行为。此外,进一步探究了铀/钍-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锕系材料在染料吸附,碘分子去除,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配体的设计入手,其中配体的原位合成(ISLS)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反应进程,也可以合成一些常规方法不能直接合成的产物,实现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我们采用带有亚氨基反应活性位点的半刚性二元羧酸配体H2bc Hba,通过p H和辅助配体调控,发现随着p H的降低,配体逐渐开始发生原位亚硝基化。成功构筑了四例由于配体亚硝基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的铀酰配位聚合物,并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亚硝基对铀酰配位聚合物构型的影响。随后通过基于三嗪环的三元羧酸配体H3TBPCA与铀酰离子的自组装,成功构筑了一例富氮二维阴离子铀酰有机框架。半刚性三齿配体与铀酰离子呈现多种配位模式,不再形成类石墨烯蜂窝网状平面,而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二维层状网络。阴离子骨架可以选择性吸附带正电荷的染料分子,而骨架中具有高密度的Lewis酸性金属中心和碱性的-NH-基团,也可用于有效地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2)基于软硬酸碱理论,我们利用含氮,氧原子的混合配体-三联吡啶羧酸(Hcptpy),构筑两类杂化过渡-铀酰金属有机框架。其中Hcptpy与过渡金属离子预组装后会形成一个金属化的线性二齿羧酸配体。金属化配体再以铀酰离子为节点,形成无限延伸的一维铀酰链。而链与链之间的空隙中填充了大量的溶剂分子,可以与中性客体分子I2进行交换,对碘具有不错的吸附能力。而当铀酰赤道面上的甲酸根被联苯二羧酸取代后,实现了一维(1D)链向2D+2D→3D的多连锁有机框架结构的转变。此外,这种杂化铀酰金属有机框架可用于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3)通过水解缩合预组装形成Th6金属化团簇,再与吡唑甲酸、吡啶甲酸配体进行再组装,探索钍团簇的溶液化学行为,合成了基于吡唑、吡啶甲酸的六核钍簇。再通过引入过渡金属与配体的氮端配位,构筑了基于钍簇-异金属的金属有机框架,并进一步探索它们对Re O4-的吸附行为。(4)为了揭示U(Ⅵ)离子与三种不同烷基链PDAM配体在溶液中的配位化学行为,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进行了研究。质谱实验表明[UO2L(NO3)]+是形成的优势配合物。理论计算也证实[UO2L(NO3)]+比[UO2L(OH)·H2O]+更稳定。而配体烷基链的长度对铀酰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影响不大,但链长的空间位阻效应会影响配位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5)超铀元素(Am)是乏燃料中的高放废物,研究表明含氮的吡啶吡唑类配体对其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萃取能力,但是萃取机理尚不明确。通过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上去探索萃取剂及其形成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研究配体链长及预组织结构对其萃取能力的影响,包括萃取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等,为实验上萃取剂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李恒[4](2021)在《基于三联吡啶类配体的稀土铕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基于三联吡啶类配体的稀土配合物杂化材料,第一种是基于铕的杂化材料的对铜离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另一种是基于凝胶态的聚乙烯亚胺改性的Eu3+-TTA-PEI-Lys-TPY。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稀土铕和周期性介孔的杂化材料的荧光传感器Eu(NTA)3L-COOH-PMO,该传感器结合了稀土配合物和介孔基质的优点,既具有稀土铕配合物优异的荧光性能,又具有介孔基质良好的光热稳定性特点,有效弥补了纯稀土配合物稳定性差的缺陷。2)设计合成了三联吡啶-聚乙烯亚胺稀土配合物水凝胶。通过缩合的方法,用三联吡啶类配体对聚乙烯亚胺进行改性,之后引入稀土离子,经过特定温度(130℃)加热,体系内部发生氢键自组装,由PEI原来的流体状态向凝胶发生转变。实验数据表明,三联吡啶-聚乙烯亚胺稀土配合物水凝胶对丙酮气体有更高的吸附性能,在凝胶界面上可将丙酮气体转化为液体,在吸附72 h之后,达到吸附饱和,吸附丙酮质量约为凝胶质量的2.5倍,且凝胶可以循环吸附。改性的胺化凝胶材料与稀土配合物作用形成凝胶相比于聚乙烯亚胺吸附丙酮的效率更高。

李梅[5](2020)在《三联吡啶基变色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紫精类变色材料因其具有多重刺激响应的变色特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光学对比性不高、响应速率往往较低、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可逆循环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三联吡啶类衍生物具有刚性结构,π键的共轭性更大,能够更好地稳定自由基,光学对比性更高、变色的可逆性更强。可作为良好的电子受体,构筑新型变色材料,但在变色材料领域还处于萌芽状态。本论文主要选用三联吡啶衍生物作为电子受体,诱导构筑了13例结构新颖的电子供受体型材料。本文深入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失水变色性能,以及对有机小分子胺的检测能力。此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一、主要介绍了变色材料的研究背景,变色原理,以及基于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二、主要介绍了基于4’-(3-吡啶)-4,2’:6’,4"-三联吡啶嫁接有机基团4-亚甲基苯甲酸和3-亚甲基苯甲酸,制备了两种新型的有机配体,利用这两个有机配体合成了8例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配合物。其中Zn2Cl4(4-pbatripy)2·(DMF)·(H2O)4(1)和Zn2Br4(4-pbatripy)2·(DMF)·(H2O)4(2)是两例同构的配合物,只是配位的卤素阴离子不同,结构中存在由Zn2+与4-pbatripy共同构筑的一维Zig链,有趣的是,配合物1和2的光敏性不同,光致变色性能存在差异,配合物1能更灵敏地响应可见光。Cd Cl2(4-pbatripy)·(H2O)2(3)和Cd Br2(4-pbatripy)·(H2O)2(4)是同构的配合物并且具有相似的二聚体,其中包含四个Cd2+离子,两个4-pbatripy配体和四个末端配位的阴离子X-(Cl-表示3,Br-表示4)。相邻二聚体通过氢键等弱作用形成3D超分子框架,虽然二者结构相似,但配合物3的光敏性明显强于配合物4,可能是Br-到N+的距离较Cl-到N+更远所造成的。配合物Tb3(COO)4(4-pbatripy)3·(H2O)4(5)含有[Tb3O22C8]次级结构单元(SBU),相邻SBU通过4-pbatripy配体构筑成三维框架。从a方向上看,该框架存在一维孔道,孔径间距大约是d=21.7899(2)?。5具有光致变色和失水变色双重刺激响应变色性能。Cd3Cl6(4-mbatripy)2(6)含有由Cd2+和4-mbatripy构筑的Zig链;Cd2Br4(4-mbatripy)2(7)中配位的两个Cd2+通过溴原子桥联在一起,相邻结构单元通过4-mbatripy配体构筑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Mn Cl3(4-mbatripy)·(DMF)(8)中相邻不对称结构单元通过O-H…Cl氢键作用构成2D网络结构,与以上配合物不同的是,配合物8没有变色行为。三、主要介绍了基于4’-(4-吡啶)-4,2’:6’,4"-三联吡啶嫁接3-甲基苯甲酸合成了一个新配体4-mtpptbpy,通过这种新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合成了以下三例配合物。有意思的是,配合物Zn3Cl6(4-mtpptbpy)2·(H2O)6(9)表现出罕见的的七重假穿插结构,对可见光中的紫光、蓝光以及绿光都有响应,实现了真正可见光响应。此外还能专一性的响应软X射线(Cu-Kα);对于配合物Zn3Br2Cl4(4-mtpptbpy)·8H2O(10)来说仅仅响应紫外光,配合物Mn3Cl6(4-mtpptbpy)2·(H2O)2(11)含有三核[Mn3(CO2)6Cl4]的结构单元,这种三核[Mn3(CO2)6Cl4]单元被六个相邻的4-mtpptbpy配体包围,每个4-mtpptbpy配体与三个三核[Mn3(CO2)6Cl4]单元连接。进而构筑成二维层,相邻层通过C–H…Cl等弱作用组装成3D网络结构。配合物11表现出罕见的失水变色性能,此外,还可以专一性响应软X射线(Al-Kα)以及选择性的响应有机小分子胺蒸汽。四、主要介绍了基于4’-(4-吡啶)-2,2’:6’,2"-三联吡啶合成了两例同构的化合物cptpy(12)和cptdy(13),相邻分子之间通过H-Br…H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它们能够选择性可视化识别溶剂及金属离子,尤其能在不同的溶剂中特定检测痕量金属离子,更为有趣的是,能够异相检测Zn Cl2溶液(检测限可以达到0.01 m M),产物具有易于回收,并能重复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等优良特性。五、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变色材料的研究前景。

刘晓蒙[6](2020)在《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吡啶取代三联吡啶配合物为研究目标。利用功能化三联吡啶:4’-(n-吡啶)-三联吡啶(n=1,2,3)作为配体,通过多种合成方法,结合稀土金属离子(Pr(Ⅲ)、Sm(Ⅲ)、Eu(Ⅲ)、Dy(Ⅲ)、Er(Ⅲ))与过渡金属离子(Co(Ⅱ)、Cu(Ⅱ))成功合成出9例金属配合物。对它们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解析,同时做了PXRD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等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以及磁学性质。具体工作如下:1.以4’-(2-吡啶)-三联吡啶(2-pyterpy)作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与稀土离子(Pr、Sm、Eu、Dy、Er)合成了5例配合物:[Pr(2-pyterpy)(NO3)2(μ-OCH3)]2(1Pr)、[Sm(2-pyterpy)(NO3)2(μ-OCH3)]2(2Sm)、[Eu(2-pyterpy)(NO3)2(μ-OCH3)]2(3Eu)、[Dy(2-pyterpy)(NO3)2(μ-OCH3)]2(4Dy)和[Er(2-pyterpy)(NO3)2(μ-OCH3)](5Er)。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Pr和2Sm同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为不对称的双核结构。配合物5Er属于C2/c空间群,单斜晶系,是一个对称的双核结构。发现在配体为2-pyterpy的情况下,镧系收缩效应使5例配合物1Pr和2Sm、3Eu和4Dy、5Er的晶体结构依次分为三组。配合物3Eu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敏感,有望设计为p H传感器或分子开关。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Pr、2Sm、3Eu和4Dy中心离子之间都存在通过甲氧基传递的反铁磁相互作用。2.以4’-(2-吡啶)-三联吡啶(2-pyterpy)和4’-(3-吡啶)-三联吡啶(3-pyterpy)作为配体,通过溶液法与过渡金属离子(Co(Ⅱ)、Cu(Ⅱ))合成4例配合物:[Co Ⅱ(2-pyterpy)2](PF6)2·0.75Me OH(6)、[Cu 2Ⅱ(2-pyterpy)4](PF6)4·1.5Me OH(7)、[CuⅡ(2-pyterpy)2](BF4)2(8)和[Cu Ⅱ(3-pyterpy)Cl](BF4)(9)。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6、7均为不对称的双核结构,中心离子Co(Ⅱ)、Cu(Ⅱ)处于六配位状态。每个不对称的结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网络结构。配合物9中心离子Cu(Ⅱ)处于五配位状态,其结构为一维链状。可以说明配体3-pyterpy比配体2-pyterpy具有更小的空间位阻,在相同的合成条件下容易以单-三齿桥联方式配位。

程茂玲[7](2019)在《含吡唑、哒嗪、嘧啶基配体的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联吡啶钌配合物在光物理方面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本论文主要设计三类配体来合成一系列联吡啶钌配合物,并对该系列配合物的光物理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和光催化性能进行探讨。(1)合成两种吡唑-三氟甲基配体L1*H2、L2*H,分别将两种配体与cis-(bpy)2RuCl2·2H2O和cis-(dmb)2RuCl2·2H2O在EtOH/H2O(V:V=1:1)中回流得到四种联吡啶钌配合物[(bpy)2Ru(L1)](1)、[(dmb)2Ru(L1)](2)、[(bpy)2Ru(L2)](PF6)(3)、[(dmb)2Ru(L2)](PF6)(4),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1、3、4的晶体结构,并用核磁共振谱对14进行了谱学表征。研究了该系列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发现了1的荧光发光强度最高。对14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吸电子能力越强,氧化峰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2)合成六种吡唑基-哒嗪配体L3L8,将六种配体分别与cis-(bpy)2RuCl2·2H2O在EtOH中回流得到[(bpy)2Ru(L3)](PF6)2(5)、[(bpy)2Ru(L4)](PF6)2(6)、[(bpy)2Ru(L5)](PF6)2(7)、[(bpy)2Ru(L6)](PF6)2(8)、[(bpy)2Ru(L7)](PF6)2(9)、[(bpy)2Ru(L8)](PF6)2(10)六种相应钌配合物,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5、6、7的晶体结构,并用核磁共振谱对配体L3L8及配合物510进行了谱学表征。通过对该系列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的研究表明,5的蓝移最为明显,这是由于对应的配体L3中含有四个供电子基团-CH3,供电子能力越强,蓝移越明显。配合物510的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这六种配合物的氧化峰电位均在1.5V左右。(3)设计合成五种吡唑基-嘧啶配体L9L13,将五种配体分别与cis-(bpy)2RuCl2·2H2O在EtOH中回流得到[(bpy)2Ru(L9)](PF6)2(11)、[(bpy)2Ru(L10)](PF6)2(12)、[(bpy)2Ru(L11)](PF6)2(13)、[(bpy)2Ru(L12)](PF6)2(14)、[(bpy)2Ru(L13)](PF6)2(15)五种相应配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谱对L13谱学表征。对配合物1115进行光物理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11的吸电子能力最强,发光强度最强,紫外谱图的MLCT最大波长436nm相对较大,蓝移最小。1115的电化学结果中,11的氧化峰电位最大Epa=1.648V,氧化性较强。(4)分别选取三种联吡啶钌配合物1、7、10作为光敏剂研究不同种类光敏剂对光解水制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光敏剂的催化效果相差不大;分别通过改变牺牲剂种类、牺牲剂用量三种条件研究了对光解水制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牺牲剂为三乙胺、用量为5 mL的条件下产氢量最多。

薛兴勇[8](2019)在《三联吡啶卤素衍生物及大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理论计算研究》文中认为三联吡啶及氮杂大环化合物均为含氮多齿配体,对过渡金属配位能力较强,其金属配合物在发光材料、离子识别、催化剂和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近年来被应用到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催化和生物活性的模拟研究,其计算方法和结果对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报道了5个卤素-三联吡啶配体和6个氮杂大环配体的合成和表征方法。将这些化合物与过渡金属盐(镍、锌、钯、银)反应得到了一系列金属配合物并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挥发法等方法培养单晶,对得到的晶体进行结构测定和分析。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热重、荧光和抗癌等相关性质研究,也采用DFT方法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合成了4’-苯基-2,2’:6’,2"-三联吡啶(L1-1)、4’-(对氟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L1-2)、4’-(对氯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L1-3)、4’-(对溴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L1-4)及4’-(对碘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L1-5)五种配体。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等表征方法对五个化合物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测定了L1-的晶体结构,也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紫外吸收、DMSO溶液荧光和固体荧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1-1结构中苯基对位H被F、Cl、Br和I原子的取代,这些配体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发生红移或蓝移现象,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过程均属于配体内部电荷转移(ILCT)。2.利用卤素-三联吡啶配体与锌盐和银盐反应合成得到一系列相应的金属配合物,用红外和核磁进行了表征,对九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紫外吸收、荧光性质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卤化锌的配合物呈现变形三角双锥结构,硝酸锌的配合物为八面体构型,而六氟锑酸银的配合物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这些配合物的结构中均存在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多数配合物还具有氢键作用或ππ-环相互作用。部分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DMSO溶液荧光研究表明,L1-1苯环上取代基的变化对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强度有较大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溴化锌和碘化锌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发射与配体和锌盐的种类有关,每种配合物对A549,Bel-7402和MCF-7三种肿瘤细胞系均具有很好的抗增殖活性,测得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低于顺铂,这些配合物均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到靶蛋白的活性结构域。配合物分子与蛋白分子的结合模式为范德华力。3.采用DFT方法对卤素-三联吡啶配体及其部分锌的配合物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泛函计算方法相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包括结构优化、核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计算,并对吸收和发射过程中轨道能量的变化和电荷跃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配体的结构优化中,采用B3LYP泛函计算相对误差最小,而在锌配合物的结构优化中,选择PBE1PBE泛函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最为接近。配体L1-5的核磁模拟计算表明,B3LYP和CAM-B3LYP泛函分别对1H NMR和13C NMR的计算更具有优势。配体的吸收光谱计算结果表明采用B3PW91泛函计算得到的吸收峰位置与实验值接近,电荷跃迀属于ILCT。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计算表明PBE1PBE泛函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更为接近,跃迁类型属于ILCT或配体向配体的电荷转移(LLCT)。配体的发射光谱计算表明O3LYP和B3PW91泛函分别更适合高能量区和低能量区的发射计算,电荷跃迁均属于ILCT。溴化锌和碘化锌配合物的理论计算表明,所有配合物的HOMO轨道能量主要受锌盐的影响,配合物的能隙、吉布斯自由能、电负性和对电荷的转移量贡献计算值与荧光和抗癌活性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4.合成了两种大环配体1,4,19,22,25,40-六氮杂-6,9:14,17:27,30:35,38-四苯并-10,13,31,34-四氧-环四十二烷(L2-1)和1,12,15-三氮杂-3,4:9,10-双苯并-5,8-二氧环十七烷(L2-2),L2-1与七种锌盐反应得到七种双核锌配合物,L2-2与三氟甲磺酸银反应得到一种双核银配合物,对部分配合物晶体进行了结构测定和分析,对锌配合物进行了相应表征,研究了其固体荧光、溶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和热分解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大环配体可与多种金属盐配位得到不同结构的配合物。L2-1锌配合物的相关研究表明阴离子作为第二配体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紫外吸收,磺酸盐和乙酸盐配合物在DMF和DMSO中的吸收波长几乎无变化,而苯甲酸盐配合物随着配体苯环上邻、间、对和无羟基取代,吸收波长发生蓝移。荧光性质中,磺酸盐配合物固体荧光发射相对于配体发生明显红移,苯甲酸盐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取决于羟基取代的位置。所有化合物的固体和溶液荧光发射均可归属于ILCT。荧光量子产率(Φ)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配体苯环上邻位,间位和对位的羟基取代,苯甲酸盐配合物的Φ值明显降低。热失重性质研究表明乙酸盐和无羟基取代的苯甲酸盐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相对最高,羟基取代之后使得苯甲酸盐配合物的最终分解温度相对降低。5.合成了四种丙烯腈功能化大环配体1,12,15-三氰乙基-1,12,15-三氮杂-3,4:9,10-双苯并-5,8-二氧环十七烷(L3-1),1,4,19,22,25,40-六氰乙基-1,4,19,22,25,40-六氮杂-6,9:14,17:27,30:35,38-四苯并-10,13,31,34-四氧-环四十二烷(L3-2),4,22,27-三氰乙基-1,4,13,22,27-五氮杂-6,9:17,20:29,32-三苯并-10,16,33-三氧二环三十五烷(L3-3)和4,7,13,16,21,24-六氰乙基-1,4,7,10,13,16,21,24-八氮二环[8.8.8]二十六烷(L3-4),这些配体与金属盐反应得到了一系列配合物,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相应表征及晶体的测定和结构分析,也对固体荧光、差热热重和生物活性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丙烯腈易于与不同类型大环反应得到功能化大环配体,这些配体能与金属盐配位得到单核或双核结构的配合物。L3-1银配合物的研究表明阴离子作为第二配体对配合物的结构、热分解、荧光发射和生物活性均具有重要影响。L3-1的银配合物对A549,Bel-7402和HCT-8三种肿瘤细胞系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与顺铂的实验值相近。另外,L3-1与硝酸银形成的配合物对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活性最好,在体外自由基清除中具有较好的活性。L3-1与三氟甲磺酸银形成的配合物对H20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相对最好的保护率。L3-4与氯化钯、氯化锌和硝酸镍配合物的结构表明,金属离子对配位反应起到关键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渡金属盐和控制合适反应条件,能进一步设计和合成具有新型结构的大环配体和大环配合物。

伍成城[9](2019)在《吡啶类三齿配体Cu(Ⅱ)/Fe(Ⅲ)螯合物氧化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将2,6-吡啶二羧酸酯化,然后通过取代、关环或酯缩合反应等合成了2,6-双(5-叔丁基-1H-吡唑-3-基)吡啶(btbpp)及2,6-双(2-苯并咪唑)吡啶(bbp)的吡啶类含氮三齿杂环配体,并将其与金属离子铜(Ⅱ)、铁(Ⅲ)配位制备了多种含有不同阴离子的金属铜(Ⅱ)/铁(Ⅲ)配合物。为了探究这类金属配合物在氧化烯烃及醇类物质方面的催化效果,分别在溶剂、温度、氧化剂、催化剂投料比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着重介绍吡啶-吡唑基三齿配体的合成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对催化领域的总结。加之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含氮三齿配体应用于催化氧化领域的研究,确定了论文研究内容,并且对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阐述。第二章先介绍了2,6-双(2-苯并咪唑)吡啶(bbp)的合成,然后对其在氯球(CPS)上支载化形成CPS-bbp,最后与FeCl3·6H2O进行络合制备出支载微球的络合物CPS-Fe(Ⅲ)-bbp。以过氧化氢(H2O2)或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作为氧化剂,使用CPS-Fe(Ⅲ)-bbp对苯甲醇、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等进行催化氧化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过氧化氢作氧化剂时,反应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展现良好催化氧化能力。比如α-甲基苯乙烯的氧化产物苯乙酮,选择性达98.49%;苯乙烯的氧化产物苯甲醛选择性达95.87%;当TBHP作氧化剂时,氧化效果较慢,转化率上升缓慢,反应在24小时后才完成,但是其对α-甲基苯乙烯和环己烯的产物选择性较好,分别达到97.44%和94.82%。第三章介绍了2,6-双(5-叔丁基-1H-吡唑-3-基)吡啶(btbpp)类的金属Cu(Ⅱ)配合物在催化氧化环己烯、苯甲醇、苯乙烯及α-甲基苯乙烯等方面的研究催化氧化研究,提供了配合物btbpp-CuCl2的单晶结构分析。其中催化剂btbpp-CuCl2在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乙腈为溶剂70℃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氧化效果,苯甲醇1小时的转化率达97.50%,产物苯甲酸的选择性为93.66%;乙基苯1小时的转化率达40.64%,产物苯乙酮的选择性为100%;苯乙烯8小时的转化率达99.0%,产物选择性85.52%;α-甲基苯乙烯8小时的转化率达98.80%,产物选择性达到92.57%。第四章介绍了2,6-双(5-叔丁基-1H-吡唑-3-基)吡啶(btbpp)与CuBr2、CuNO3、Cu(SO3CF3)2等铜盐形成的4种不同阴离子配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催化氧化苯甲醇、苯乙烯、异丙基苯及α-甲基苯乙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四种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uBr2与配体L(L=btbpp)络合形成的配合物[LCuBr2](H2O)2表现出良好的综合催化性能,在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乙腈为溶剂70℃条件下,α-甲基苯乙烯、苯甲醇、异丙基苯分别被氧化为苯乙酮、苯甲醛、苯乙酮,产物选择性均达100%,2小时原料转化率分别为95.94%、35.35%和13.85%。苯乙烯被氧化为苯甲醛,2小时原料转化率75.98%,产物选择性88.18%。第五章对本课题研究所完成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

石景文[10](2019)在《过渡金属光、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近20年来,基于氰根桥联的分子基磁体的结构与性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氰根基团能够有效的转移顺磁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揭示顺磁金属中心之间的磁耦合性质、调控分子的拓扑结构以及预测分子磁耦合性质,因此氰根桥联配合物被广泛关注。多吡啶基的过渡金属钌配合物体系在DNA检测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多吡啶钌配合物的新型DNA荧光探针的研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四齿大位阻配体占据过渡金属离子Cr(Ⅲ)和Fe(Ⅲ)赤道位置配位点,然后向金属离子的轴向位置引入氰根,然后与十四元大环Cu(Ⅱ)化合物自组装得到了七种氰根桥联配合物。配合物3,5和6为三核结构;配合物1,2,4和7为一维链状结构。其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2,3,4和7中通过氰根桥接的相邻M-Cu(Ⅱ)(M=Cr,Fe)之间存在铁磁耦合作用,配合物5和6中相邻的Fe(Ⅲ)-Cu(Ⅱ)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2.通过使用三种四氰根前驱体K2[M(CN)4](M=Ni,Pd,Pt)与一种半封闭的大环七配位锰(Ⅱ)化合物进行配位组装,得到了三种新型氰根桥联MⅡ-Mn Ⅱ配合物。通过使用两种四氰根前驱体K2[M(CN)4](M=Ni,Pd)与两个含有双配位席夫碱配体的Mn(Ⅲ)化合物自组装,得到了四种新型氰根桥联配合物。配合物1-3是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4和5分别为五核阳离子和中性三核结构;配合物6和7为具有构象差异的三核结构。磁性研究表明七种配合物中相邻Mn(Ⅱ)离子之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耦合作用。3.使用新型多氮大环镍(Ⅱ)化合物和两种席夫碱锰(Ⅲ)化合物分别与二氰基构筑单元K[Ag(CN)2]自组装设计了三种新型氰根桥联异双金属配合物。配合物2和3分别为一维阳离子链和中性单链结构,配合物4是三核结构。磁性研究表明由NC-Ag-CN单元桥接的相邻顺磁性Ni(Ⅱ)或Mn(Ⅲ)离子之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耦合作用。4.将经典[Ru(L)2dppz]2+中的dppz配体替换为[1,2,5]噻二唑并[3,4-f][1,10]邻菲罗啉(tdzp),得到了两种新型钌(Ⅱ)配合物。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测量了两种配合物的荧光以及两种配合物分别与互补DNA或者错配DNA的荧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可能无法嵌入到DNA中,但是错配DNA对配合物2的荧光有淬灭作用。

二、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n Acetylide-Bridged Dinuclear Platinum(II) Terpyridyl Comple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n Acetylide-Bridged Dinuclear Platinum(II) Terpyridyl Complex(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
        1.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1.1.2 自组装驱动力类型
    1.2 基于预组织策略的超分子体系
        1.2.1 大环超分子体系
        1.2.2 分子笼超分子体系
        1.2.3 超分子镊体系
        1.2.4 含铂(Ⅱ)超分子镊体系
    1.3 小结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络合分子镊的构筑与性质研究
    2.1 课题的引入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2.2.2 N
N
N型环金属化铂(Ⅱ)分子镊的合成
        2.2.3 咔唑衍生物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自络合分子镊1_2络合行为研究
        2.3.2 自络合分子镊1_2的阳离子响应
        2.3.3 咔唑诱导的分子镊/客体配合物的荧光致变色行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DADA四重堆积作用组装体构筑
    3.1 课题的引入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3.2.2 分子镊1和2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镊1,2与客体分子的光谱性质研究
        3.3.2 分子镊1与2的络合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铂(Ⅱ)三联吡啶配合物二聚体构筑
    4.1 课题的引入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4.2.2 化合物1和2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1的光谱行为研究
        4.3.2 分子1对阳离子的响应性研究
        4.3.3 分子2的组装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铂(Ⅱ)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构筑
    5.1 课题的引入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5.2.2 单体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对Zn~(2+)响应的光谱性质研究
        5.3.2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粘度测试
        5.3.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四配位d8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过渡金属铂(Ⅱ)配合物
        1.1.1 金属铂(Ⅱ)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1.2 金属铂(Ⅱ)配合物的分类
        1.1.3 金属铂(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1.1.4 金属铂(Ⅱ)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过渡金属钯(Ⅱ)配合物
        1.2.1 金属钯(Ⅱ)配合物的简述
        1.2.2 金属钯(Ⅱ)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非线性光学材料
        1.3.1 非线性光学材料分类
        1.3.2 非线性光学材料设计
        1.3.3 非线性光学开关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线性光学理论和计算方法
    2.1 非线性光学基本原理
        2.1.1 非线性极化作用
        2.1.2 非线性光学效应
    2.2 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实验测定方法
        2.2.1 电场诱导二次谐波产生法
        2.2.2 超瑞利散射法
        2.2.3 溶剂化变色法
    2.3 非线性光学的理论计算方法
        2.3.1 导数法
        2.3.2 完全态求和法
    2.4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三章 含二噻吩基乙烯单核、双核Pt(Ⅱ)配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3.1 前言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3.3.2 静态第一超极化率
        3.3.3 吸收光谱
        3.3.4 含频第一超极化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Ⅱ)乙酰丙酮类配合物氧化还原二阶非线性光学开关效应
    4.1 前言
    4.2 计算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几何结构与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4.3.2 氧化还原性质
        4.3.3 极化率
        4.3.4 第一超极化率
        4.3.5 第一超极化率密度
        4.3.6 氧化还原NLO开关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状和线性化环状Pd(Ⅱ)纳米环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5.1 前言
    5.2 计算细节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5.3.2 极化率
        5.3.3 第一超极化率
        5.3.4 极化环境的影响
        5.3.5 尺寸效应的影响
        5.3.6 静态和动态HRS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套Pd(Ⅱ)纳米环形成的“套娃”配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6.1 前言
    6.2 计算细节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6.3.2 结合能
        6.3.3 非共价相互作用
        6.3.4 静态极化率和第一超极化率
        6.3.5 吸收光谱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物与晶体
        1.1.1 矿物的简介
        1.1.2 矿物晶体学
    1.2 铀(钍)矿与配位化学
        1.2.1 铀(钍)矿资源概述
        1.2.2 铀矿物的晶体化学
    1.3 铀/钍-有机配位聚合物
        1.3.1 配位聚合物
        1.3.2 铀酰-有机配位聚合物
        1.3.3 钍-有机配位聚合物
        1.3.4 铀/钍配合物在核能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1.4.1 铀/钍-有机配位聚合物研究中的不足
        1.4.2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4.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基于半刚性含氮羧酸配体构筑的铀酰配位聚合物及其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2.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2.3 亚氨基二元羧酸原位硝基化诱导铀酰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多样性
        2.3.1 晶体结构描述
        2.3.2 晶体结构讨论和DFT计算分析
        2.3.3 配合物和配体构象变化分析
        2.3.4 PXRD、FTIR、TGA和 FL光谱
        2.3.5 本节小结
    2.4 基于三元羧酸构筑阴离子铀酰-有机框架结构及其应用探索
        2.4.1 晶体结构描述
        2.4.2 阳离子有机染料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
        2.4.3 配合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
        2.4.4 结构分析和DFT计算分析
        2.4.5 PXRD、FTIR、TGA、UV-vis和 FL光谱
        2.4.6 本节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三联吡啶羧酸-金属化配体策略构筑杂化铀酰配位聚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3.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描述
        3.3.2 结构讨论和计算分析
        3.3.3 配合物用于碘的捕获和释放
        3.3.4 配合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
        3.3.5 PXRD、TGA、FTIR和 UV-vis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吡啶吡唑羧酸配体构筑的金属化钍簇及钍基异金属有机框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
        4.2.3 单晶结构测试与解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4.3.2 钍基MOF对 ReO_4~-的吸附去除
        4.3.3 ReO_4~-的吸附机理分析
        4.3.4 PXRD、TGA和 FTIR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铀酰与邻菲罗啉二酰胺配体衍生物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方法及计算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U(Ⅵ)配合物的ESI-MS研究
        5.3.2 U(Ⅵ)配合物的MS-MS研究
        5.3.3 U(Ⅵ)配合物的DFT计算
        5.3.4 U(Ⅵ)配合物的TD-DFT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吡啶吡唑配体对Am(Ⅲ)/Eu(Ⅲ)分离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吡啶吡唑配体PypzH对 Am(Ⅲ)/Eu(Ⅲ)萃取机理研究
        6.3.1 吡啶吡唑配体PypzH
        6.3.2 1:1 型萃取配位聚合物
        6.3.3 1:2 型萃取配位聚合物
        6.3.4 本节小结
    6.4 吡啶吡唑基配体的预组织结构对Am(Ⅲ)/Eu(Ⅲ)分离影响的分析
        6.4.1 吡啶吡唑基配体(BPP-BPPhen)的预组织结构
        6.4.2 [ML(NO_3)_3]型配位聚合物
        6.4.3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配位聚合物相关表征与结构描述
附录二 配位聚合物的晶体学及计算数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三联吡啶类配体的稀土铕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
    1.2 稀土配合物
    1.3 基于三联吡啶类配体的稀土铕荧光材料
        1.3.1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3.2 稀土凝胶材料
    1.4 本论文设计内容
第2章 Eu~(3+)为中心的周期性介孔有机硅杂化材料对水溶液中Cu~(2+)的高选择性发光传感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的合成步骤
        2.3.1 前体L-COOH-NH_2的合成
        2.3.2 L-COOH功能化PMO材料(L-COOH-PMO)的合成
        2.3.3 Eu(NTA)_3络合物接枝L-COOH-PMO材料的合成
        2.3.4 发光传感实验
    2.4 表征手段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介孔杂化材料Eu(NTA)_3L-COOH-PMO的表征
        2.5.2 Eu(NTA)_3L-COOH-PMO的发光特性
        2.5.3 Cu~(2+)离子的传感
        2.5.4 Eu(NTA)_3L-COOH-PMO的热稳定性
    2.6 结论
第3章 基于三联吡啶-聚乙烯亚胺稀土配合物水凝胶对丙酮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中间产物2 合成步骤
        3.3.1 中间产物1 的合成方法
        3.3.2 中间产物2 的合成方法
        3.3.3 PEI-Lys-TPY的合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探究聚乙烯亚胺与PEI-Lys-TPY的性质
        3.4.1.1 水溶液均可保持Eu~(3+)离子的发光
        3.4.1.2 水溶液对CO_2和SO_2有响应
        3.4.1.3 Eu~(3+)-TTA-PEI-Lys-TPY的力学测试
        3.4.2 制备Eu~(3+)-TTA-PEI-Lys-TPY水凝胶及探究其性质
        3.4.2.1 探究Eu~(3+)-TTA-PEI-Lys-TPY成胶温度
        3.4.2.2 Eu~(3+)-TTA-PEI-Lys-TPY水凝胶的流变性质
        3.4.2.3 Eu~(3+)-TTA-PEI-Lys-TPY水凝胶对丙酮的吸附实验
        3.4.2.4 水凝胶对丙酮重复吸附实验
        3.4.3 聚乙烯亚胺对丙酮的吸附实验
    3.5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三联吡啶基变色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变色材料的概述
    1.2 变色材料的分类
    1.3 变色材料的原理
    1.4 变色材料的发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其成果
2 基于4'-(3-吡啶)-4,2':6',4"-三联吡啶衍生物构筑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3 基于4'-(4-吡啶)-4,2':6',4"-三联吡啶衍生物构筑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4 基于4'-(4-吡啶)-2,2':6',2"-三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其识别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的相关配体的结构及简称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多吡啶稀土荧光配合物
        1.2.2 多吡啶过渡金属配合物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多吡啶配体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4'-(2-吡啶)-三联吡啶配体(2-pyterpy)的合成
        2.2.2 4'-(3-吡啶)-三联吡啶配体(3-pyterpy)的合成
        2.2.3 4'-(4-吡啶)-三联吡啶配体(4-pyterpy)的合成
    2.3 配体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多吡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配合物1-5 的合成
    3.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3.3.1 配合物1Pr的晶体结构
        3.3.2 配合物2Sm的晶体结构
        3.3.3 配合物3Eu的晶体结构
        3.3.4 配合物5Er的晶体结构
    3.4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3.4.1 PXRD粉末衍射
        3.4.2 红外光谱
        3.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4 荧光测试
        3.4.5 磁性测试
    3.5 小结
第四章 多吡啶Co(Ⅱ)与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配合物6-9 的晶体结构
        4.3.1 配合物6 的晶体结构
        4.3.2 配合物7 的晶体结构
        4.3.3 配合物8 的晶体结构
        4.3.4 配合物9 的晶体结构
    4.4 配合物1-5 的性质研究
        4.4.1 PXRD粉末衍射
        4.4.2 红外光谱
        4.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含吡唑、哒嗪、嘧啶基配体的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联吡啶钌配合物
        1.1.1 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研究背景
        1.1.2 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2.2.1 吡唑-三氟甲基类配体的合成
        2.2.2 吡唑基-哒嗪类配体的合成
        2.2.3 吡唑基-嘧啶类配体的合成
    2.3 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3.1 吡唑-三氟甲基钌配合物(RuⅠ系列)的合成
        2.3.2 吡唑基-哒嗪类钌配合物(RuⅡ系列)的合成
        2.3.3 吡唑基-嘧啶类钌配合物(RuⅢ系列)的合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与反应
    3.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IR)分析
    3.3 配体及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
    3.4 配体及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4.1 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荧光性质
        3.4.2 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
        3.4.3 光催化产氢的反应机理
    3.5 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三联吡啶卤素衍生物及大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理论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三联吡啶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1.1.1 三联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1.2 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1.2 冠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2.1 手性冠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2.2 杯芳烃冠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2.3 金属冠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金属配合物中的应用研究
        1.3.1 引言
        1.3.2 DFT计算预测金属配合物的化学反应
        1.3.3 DFT计算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1.3.4 DFT计算在金属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上的研究
        1.3.5 DFT计算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性质
    1.4 课题研究简介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4.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4 课题新颖性
第二章 4'-(卤素-苯基)-2,2':6',2"-三联吡啶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荧光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取代基-三联吡啶化合物的合成
        2.2.4 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测定
        2.2.5 L~(1-5)的晶体结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红外、核磁和元素表征分析
        2.3.2 L~(1-5)的晶体数据分析
        2.3.3 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3.4 化合物的固体荧光分析
        2.3.5 DMSO溶液荧光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卤素-三联吡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配合物的合成
        3.2.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3.2.5 荧光测定
        3.2.6 分子对接模拟
        3.2.7 生物活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的晶体数据分析
        3.3.2 部分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3.3 部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分析
        3.3.4 部分配合物的溶液荧光性质分析
        3.3.5 部分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分析
        3.3.6 部分配合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卤素-三联吡啶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理论计算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及计算内容
        4.2.1 配体L~(1-3)、L~(1-4)和L~(1-5)的计算内容及计算方法
        4.2.2 配合物的计算内容及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体L~(1-3)、L~(1-4)和L~(1-5)的结构优化
        4.3.2 配体L~(1-5)的核磁计算
        4.3.3 配体L~(1-3)、L~(1-4)和L~(1-5)的吸收光谱
        4.3.4 配体L~(1-3)、L~(1-4)和L~(1-5)的发射光谱
        4.3.5 配合物的结构优化
        4.3.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4.3.7 配合物5、6、7、8、9、10、11和12的前线轨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环氮杂冠醚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配体L~(2-1)的合成
        5.2.4 配体L~(2-2)的合成
        5.2.5 配合物的合成
        5.2.6 部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5.2.7 荧光性质的测定
        5.2.8 热失重性质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和核磁表征分析
        5.3.2 部分配合物的晶体数据分析
        5.3.3 配合物的热重性质分析
        5.3.4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5.3.5 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丙烯腈功能化大环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配体L~(3-1)的合成
        6.2.4 配体L~(3-2)的合成
        6.2.5 配体L~(3-3)的合成
        6.2.6 配体L~(3-4)的合成
        6.2.7 配合物的合成
        6.2.8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6.2.9 荧光性质的测定
        6.2.10 热失重性质的测定
        6.2.11 配合物生物活性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部分配合物的晶体数据分析
        6.3.2 配合物的热重性质分析
        6.3.3 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分析
        6.3.4 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附录二 部分化合物的晶体数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吡啶类三齿配体Cu(Ⅱ)/Fe(Ⅲ)螯合物氧化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2,5-二(2-吡啶基)吡咯烷阴离子(B~-)
        1.2.1 2,5-二(2-吡啶基)吡咯烷阴离子(B~-)的合成
        1.2.2 2,5-二(2-吡啶基)吡咯烷阴离子(B~-)的配位化合物
    1.3 2,6-二(2-吡咯烷)吡啶二价阴离子(C~(2-))
        1.3.1 2,6-二(2-吡咯烷)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3.2 2,6-二(2-吡咯烷)吡啶阴离子(C~(2-))的配位化合物
    1.4 2-(2,2'-联吡啶-6-基)吡咯烷(D~-)
        1.4.1 2-(2,2'-联吡啶-6-基)吡咯烷(D~-)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4.2 2-(2,2'-联吡啶-6-基)吡咯烷(D~-)的配合物
    1.5 吡啶-吡咯基配合物的催化机理及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支载化的2,6-双(2-苯并咪唑)吡啶微球Fe(Ⅲ)配合物催化氧化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催化剂的合成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催化剂的合成
    2.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2.3.1 UV-Vis表征
        2.3.2 IR表征
        2.3.3 催化剂的XPS分析
        2.3.4 SEM表征
        2.3.5 催化剂的热重分析
    2.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2.4.1 α-甲基苯乙烯的氧化
        2.4.2 苯乙烯的氧化
        2.4.3 环己烯的氧化
    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6-双(5-叔丁基-1H-吡唑-3-基)吡啶单核铜配合物催化氧化研究
    3.1 引言
    3.2 配合物的合成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2,6-双(5-叔丁基-1-氢-吡唑-3-基)(L=btbpp)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3.1 UV-Vis表征
        3.3.2 IR表征
        3.3.3 X-ray单晶衍射
    3.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3.4.1 α-甲基苯乙烯的氧化
        3.4.2 苯乙烯的氧化
        3.4.3 苯甲醇的氧化
        3.4.4 乙基苯的氧化
        3.4.5 催化数据分析
    3.5 配合物的质谱追踪及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阴离子的金属Cu(Ⅱ)双吡唑吡啶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合成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2,6-双(5-叔丁基-1-氢-吡唑-3-基)吡啶铜配合物1-4的合成
    4.3 配合物1-4的结构表征
        4.3.1 配合物1-4的UV-Vis表征
        4.3.2 配合物1-4的红外表征
        4.3.3 配合物1-4的热重分析
        4.3.4 X-ray单晶衍射
        4.3.5 配合物1-4氧化还原表征
    4.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4.4.1 α-甲基苯乙烯的氧化
        4.4.2 苯乙烯的氧化
        4.4.3 苯甲醇的氧化
        4.4.4 异丙苯的氧化
    4.5 配合物的质谱追踪及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过渡金属光、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配位化学简介
    2 过渡金属磁性配合物
        2.1 分子磁学的基本理论
        2.2 分子磁体的分类
        2.3 分子基磁体的研究现状
    3 氰根桥联配合物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4 过渡金属配合物光学性质
    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大环铜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吡啶酰胺配体以及配合物1-7 的合成方法
    2.2 基于大环铜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2.2.1 配合物1和2 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2.2.2 配合物3-7 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四氰根前驱体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配合物1-7 的合成
    3.2 基于四氰根前驱体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3.2.1 配合物1-3 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3.2.2 配合物4和5 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3.2.3 配合物6和7 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K[AG(CN)_2]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配合物1-4 的合成
    4.2 基于K[AG(CN)_2]构筑的氰根桥联配合物的结构以及磁性研究
        4.2.1 配合物1-4 结构分析
        4.2.2 配合物2-4 的磁性研究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过渡金属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在DNA检测上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配合物1和2 的合成方法
        5.1.3 DNA合成以及荧光检测
    5.2 配合物1和2 的晶体结构以及荧光分析
        5.2.1 配合物1和2 的晶体结构
        5.2.2 配合物1和2 荧光分析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n Acetylide-Bridged Dinuclear Platinum(II) Terpyridyl Complex(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D]. 袁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四配位d8过渡金属Pt(Ⅱ)/Pd(Ⅱ)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 张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锕系萃取剂及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 孔祥鹤. 南华大学, 2021(02)
  • [4]基于三联吡啶类配体的稀土铕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恒.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5]三联吡啶基变色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李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 刘晓蒙.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7]含吡唑、哒嗪、嘧啶基配体的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程茂玲.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三联吡啶卤素衍生物及大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理论计算研究[D]. 薛兴勇. 广西大学, 2019(12)
  • [9]吡啶类三齿配体Cu(Ⅱ)/Fe(Ⅲ)螯合物氧化催化性能研究[D]. 伍成城. 湖北大学, 2019(05)
  • [10]过渡金属光、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石景文.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乙酰基桥联双核铂 (II) 三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