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样品前处理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现代样品前处理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一、中药活性成分分析中的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许啸,张淹,任雪阳,王宇,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魏静,马嘉慕,折改梅[1](2021)在《基于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的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五原则"为指导,结合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分子对接和含量测定等技术,开展复方阿胶浆(Fufang E’jiao Jiang,FEJ)治疗贫血症的Q-Marker研究。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 AQ-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溶液-0.1%甲酸水溶液,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焦地黄苯乙醇苷A1为参照峰,建立FEJ特征图谱。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批次FEJ进行分析。查阅《中国药典》和文献,结合组方配伍环境(君、臣、佐使)、成分传递与溯源等多因素,收集筛选质量控制6个关键成分。在GEO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贫血症(anemia)的差异基因,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6v16.1软件,将成分与贫血症相关靶点进行对接验证。以330、270 nm双波长同时测定FEJ中异毛蕊花糖苷和党参炔苷的含量。结果 FEJ特征图谱中指认了咖啡酸、绿原酸、洋地黄叶苷C、阿魏酸、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异毛蕊花糖苷共8个特征成分。HCA、PCA和PLS-DA将16批FEJ分为3类,其中异毛蕊花糖苷、洋地黄叶苷C和焦地黄苯乙醇苷A1对FEJ质量影响最为显着。8个特征成分和6个关键成分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绿原酸、毛蕊花糖苷4个成分能够与激肽原-1(kininogen-1,KNG1)、泛素样蛋白ISG15(ubiquitin-like protein ISG15,ISG15)、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A(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6A,KDM6A)、乙酰化酶动力蛋白-3(dynamin-3,DNM3)、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2,F2RL1)、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CYSLTR1)6个靶蛋白通过氢键、疏水键、π-π键等作用力结合,具有较好的活性,可作为FEJ的Q-Marker。16批样品中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质量浓度分别为6.05~12.30、9.14~16.30μg/mL。结论建立了FEJ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筛选了4个Q-Marker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毛蕊花糖苷、绿原酸,并建立了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为FEJ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傅春燕,刘永辉,曾立,封芬[2](2021)在《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特点、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及研究难点等方面论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并把多组分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代谢组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辨证论治、整体原则、由外及内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治疗机制,为新药研发与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为解决复杂中药(复方)研究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供思路和借鉴。

张佳,杨怀瑾,马丽霞,庄欣雅,余亦婷,周悦,董洁,谢辉,陈军,陆兔林,严国俊[3](2021)在《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中药在生产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缺乏关注,对中药品质从药材到制剂直至临床传递过程中的整体性评价方法还未有系统论述。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杨馥源[4](2021)在《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酸枣仁中富含黄酮、生物碱、皂苷和脂肪酸类成分,具有改善睡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作用,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极高。课题组前期对市售17批酸枣仁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发现斯皮诺素含量均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0.08%要求。酸枣为野生资源,没有归属权。近年来,酸枣仁“抢青”现象较为严重,农民从非适宜采收期阳历7月份便进行大规模采摘酸枣青果,进行晾晒,脱果肉和果核后,销往全国各地。采收期的差异将带来药材质量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推测“抢青”可能是导致酸枣仁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含水量过高及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本课题从性状评价和理化评价角度,整合HPLC和GC-MS多种技术全面分析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积累量、色泽度、水分含量和次级代谢物及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山西主产地酸枣仁适宜采收期的确立提供依据。目的:以山西产酸枣仁为研究对象,将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素作为评价指标,整合HPLC、GC-MS技术对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2019年于山西7月、8月和9月实地考察酸枣的生长环境、采收酸枣,并进行晾晒、浸泡、手工脱果肉及烘干枣核砸碎得到酸枣仁样品。采用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27 nm和335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105℃;空气体积流量为2.5 L/min。分别以木兰花碱、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为特征峰,建立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以乌药碱、木兰花碱、维采宁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为指标成分,建立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中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2)2020年7月、8月、9月和10月于山西榆次区采收酸枣,计算出仁率和百粒重;采用色度仪测定色度值;测定水分含量和黄曲霉毒素;采用已建立的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皮尔逊法对色度值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索氏提取器提取酸枣仁脂肪油,并计算出油率,进而采用GC-MS的SIM模式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本实验考察了山西酸枣主产地生长环境,临汾大宁、晋中榆次、运城闻喜的经纬度相近,其中榆次产地海拔最高,同一采收期内气温最低。从定性的角度建立了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结果显示在HPLC-UV 227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生物碱类成分相似度为1,在HPLC-UV 335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黄酮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79~0.991。在HPLC-ELSD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皂苷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95~0.999,显示各批次样品之间所含生物碱类和皂苷类成分相似度极高,结果表明山西产酸枣仁均一性良好,为今后山西产酸枣仁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了一种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7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能够更有效的分离酸枣仁中黄酮类和皂苷类中的同分异构体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产地因素对评价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2)于2020年晋中榆次7月底到10月中旬采摘酸枣,从性状色泽和生物积累量(出仁率、百粒重)以及化学成分(水分、黄曲霉毒素、次生代谢物和脂肪酸)含量综合评价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品质变化规律。从性状色泽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亮度值(L*)、红度值(a*)以及黄度值(b*)最优,种仁饱满富油性;从生物积累量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9月底出仁率(4.4%)和百粒重(52.4 g)达到最高值;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和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适宜采收期与抢青采收期酸枣在短时间浸泡(24 h)条件下,均不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是直接关联并促进酸枣仁亮度值和红度值升高的成分。综合以上指标判断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应当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结论:本研究针对酸枣仁存在“抢青”现象,斯皮诺素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系统开展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且不同产地因素和采集植株不一致因素对品质评价影响较大。通过以上研究,为山西产酸枣仁的道地性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酸枣仁采收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编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对山西省酸枣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高宏杰[5](2021)在《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研究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常发生在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心肌梗塞后再通、心脏移植以及休克等情况下,已成为血运重建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课题组的自拟方痰瘀同治方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抗MI/RI疗效显着。故本研究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对课题组前期开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系列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为今后深入开展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更好的预测和分析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为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 研究方法2.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获得MI/RI的靶点。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得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和MI/RI的靶点做映射,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核心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的网络图,计算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网络效力值,得出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应用Cluego插件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了快速有效的发现其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将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关系网络中,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核心靶点,应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分子网络机制。2.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出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化瘀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与MI/RI的靶点做映射,分别获得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潜在的可能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分子网络机制。3 结果3.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MI/RI靶点共1283个;(2)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683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1452个;(3)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靶点共398个,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共337个;(4)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网络,共有885个节点和12462条边,根据计算出的网络效力值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5)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337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986个,KEGG信号通路共79条;(6)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共有节点269个,中药活性成分节点32个,疾病靶点节点237个。采用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优化算法进行验证。(7)对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的23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739个,KEGG信号通路共131条。3.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73个,中药活性成分87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56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43个,中药活性成分194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430个。(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78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4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55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13个。(3)对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140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69个,KEGG信号通路共114条;对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113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95个,KEGG信号通路共108条。4 结论4.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提取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为该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4.2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32个,核心中药为人参、川芎、薤白等6味中药。4.3痰瘀同治方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抗MI/RI的作用特点。本研究得出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炎症反应”机制、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凋亡过程负调控”作用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TNF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MAPK级联”作用机制有关。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还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有关,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尚晓庆[6](2021)在《去氢吴茱萸碱新型固态形式的制备、表征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去氢吴茱萸碱(Dehydroevodiamine,DHED),为吴茱萸未成熟果实中提取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能增加脑血流量,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活性,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记忆障碍和应激引起的认知障碍,被认为是改善阿尔兹海默症的候选化合物之一,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然而,去氢吴茱萸碱盐酸盐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仅有15%左右,影响其口服吸收。鉴于药物固态形式会影响其理化性质,如溶解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本研究对去氢吴茱萸碱展开固态形式研究,以期获得较优的固态形式以促进其开发应用。目的:对去氢吴茱萸碱展开固态形式筛查并进行评价,以期获得一些理化性质更优的固态形式,并尝试从分子水平,阐明其理化性质改变的原因。方法:1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制备及表征运用反应结晶、重结晶及转晶法制备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以X射线衍射法、热重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及红外光谱法为表征手段,建立不同固态形式的有效鉴别方法。2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物理稳定性及转化规律考察不同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在高温(40℃或/和60℃)、高湿(75%±5%和90%±5%)和光照(4500 lx±500 lx)条件下的稳定性,并揭示不同固态形式间的转化规律。3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体外溶解性考察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在水溶液、0.1 mol/L盐酸溶液(pH=1.2)、0.2%泊洛沙姆及0.5%CMC-Na溶液中的溶解性。4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药动学研究以盐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水合物为参比,考察稳定性较好的固态形式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以相当于去氢吴茱萸碱100 mg/kg的剂量为给药剂量,4种固态形式分别通过大鼠灌胃给药,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HPLC-UV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去氢吴茱萸碱的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运用DAS2.0软件应用统计矩理论,采用非隔室模型方法分析其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1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的筛查及表征采用反应结晶、重结晶法及转晶法,获得了9种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分别为去氢吴茱萸碱(DHED)、盐酸去氢吴茱萸碱(DHED·HCl)、盐酸去氢吴茱萸碱二水合物(DHED·HCl·2H2O)、盐酸去氢吴茱萸碱三水合物(DHED·HCl·3H2O)、盐酸去氢吴茱萸碱甲醇合物(DHED·HCl·CH3OH)、盐酸去氢吴茱萸碱无定型(DHED·HCl·AM)、去氢吴茱萸碱马来酸盐(DHED·MA)、去氢吴茱萸碱对甲苯磺酸盐(DHED·TSA)、去氢吴茱萸碱甲烷磺酸盐(DHED·MSA),除DHED·HCl·2H2O外,其余均为本研究新制备的固态形式。反应结晶研究发现,吴茱萸碱与酸在丙酮中反应能获得去氢吴茱萸碱,为去氢吴茱萸碱的新制备方法。盐酸去氢吴茱萸碱,在碱性条件下会开环,形成游离的去氢吴茱萸碱;去氢吴茱萸碱在酸性条件下会闭环形成去氢吴茱萸碱盐,闭环反应受溶剂中水影响较大。X射线衍射法、热重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及红外光谱法均能有效鉴别以上9种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本研究获取了以上8种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单晶(不包含无定型),根据结构分析的结果,发现氢键作用及π-π堆积是驱动这些固态形式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在8种去氢吴茱萸碱盐酸盐中,DHED·HCl·2H2O、DHED·HCl·CH3OH、DHED·MSA、DHED·MA与DHED·TSA三维堆积相似。热重分析发现5种去氢吴茱萸碱的盐酸盐均会在250℃下转变为吴茱萸次碱,这为首次发现的去氢吴茱萸碱制备吴茱萸次碱的方法。2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稳定性及转化规律DHED、DHED·MA及DHED·TSA在所有考察的条件下均稳定,DHED·MSA在高湿条件不稳定,在光照及高温条件下稳定。去氢吴茱萸碱盐酸盐固态形式的稳定性及相互转换规律:DHED·HCl·2H2O在所有考察的条件下均稳定;DHED·HCl在湿度RH 75%±5%下转变为DHED·HCl·2H2O,在湿度RH 90%±5%下转变为DHED·HCl·3H2O;DHED·HCl·3H2O在高温(60℃)条件下转变为DHED·HCl·AM;DHED·HCl·AM在高湿(RH 90%±5%)条件下可转变回DHED·HCl·3H2O;DHED·HCl·CH3OH稳定性极差,在所有考察的条件下均转变为DHED·HCl·2H2O。DHED·HCl在不同高湿条件下的最终产物与湿度密切相关,且DHED·HCl·2H2O在90%±5%高湿条件下不会转变为DHED·HCl·3H2O,分析两者单晶结果,发现DHED·HCl·2H2O与DHED·HCl·3H2O氢键作用及π-π堆积明显不同,DHED·HCl·2H2O向DHED·HCl·3H2O需要打破原有的氢键作用及π-π堆积,导致在90%±5%高湿条件下,这种转变难以发生。3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溶解性评价在制备得到的去氢无茱萸碱9种固态形式中,选取了稳定性较好的DHED、DHED·HCl、DHED·HCl·2H2O、DHED·HCl·3H2O、DHED·MA、DHED·TSA和DHED·MSA进行溶解性的考察。结果表明:溶解性较好的有DHED·HCl、DHED·MA、DHED·MSA,其次为DHED·HCl·2H2O、DHED·TSA,较差的为DHED、DHED·HCl·3H2O。4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药动学研究基于稳定性研究结果,选择4种稳定性良好的固态形式包括DHED·HCl·2H2O、DHED、DHED·MA、DHED·TSA,进行大鼠体内药动学考察。结果表明:分别口服给予大鼠DHED·HCl·2H2O、DHED、DHED·MA、DHED·TSA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24分别为1.368±0.202 mg·L-1·h、1.182±0.124 mg·L-1·h、1.673±0.398 mg·L-1·h、1.616±0.4141 mg·L-1·h。以DHED·HCl·2H2O为参比,计算DHED、DHED·MA、DHED·TSA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7.84±9.31%、122.32±23.72%、118.15±24.73%。结论:本研究获得了9种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其中8种为新固态形式。DHED·HCl·2H2O、DHED、DHED·MA、DHED·TSA为稳定的固态形式,且其中DHED·TSA和DHED·MA体外溶解性及生物利用度均略高于已有固体形式DHED·HCl·2H2O。去氢吴茱萸碱的不同固态形式均具有其特有的X射线衍射、红外、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图谱,可利用这些表征手段予以鉴别。本实验获得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新的制备方法及去氢吴茱萸碱的不同固态形式的转化规律,这些可为这些化合物及新固态形式的制备提供依据。

徐丹丹[7](2021)在《杜仲缓释片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仲缓释片是以杜仲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的缓释剂型,该缓释制剂可让血药浓度缓慢释放达到波峰,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降低患者用药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轻肝肾药物负荷,提高患者顺应性。首先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指标,提取杜仲有效成分。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其进行提取方法筛选,确定使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其进行提取;随后考察药材粉碎粒度、乙醇浓度、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70℃,75%乙醇,25倍量,提取3次,提取时间每次4 h;为达到制剂设计要求,故对其纯化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工艺为大孔树脂纯化法,结果将粗提液中含量由4.5%提高至17.14%。随后筛选杜仲降压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分别采用高速剪切制粒法压片和流化床制粒法压片三种方法制备缓释片,最终确定以流化床法制粒压片;通过考察HPMC型号及用量对缓释片释放度影响,确定最终处方为杜仲提取物:469.4 mg,HPMC k15:210 mg,十二烷基硫酸钠:15 mg,聚乙烯吡咯烷酮k90:90 mg,硬脂酸镁:3.92mg。规格为80 mg(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计)。最后建立杜仲降压缓释片质量标准,同时考察其稳定性。缓释片为棕褐色椭圆片,气微,味苦。其释放度质量标准为1h释放15%,6h释放65%和12h释放95%;在稳定性研究中,以缓释片的性状、水分、含量及释放度影响为考察指标,进行了影响因素考察、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和光照条件下,缓释片稳定性良好。同时,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结果表明,在加速1、2、3和6月以及放置3月和6月后,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杜仲提取物提取纯化工艺简单、绿色、可行,杜仲缓释片制备工艺成熟稳定,质量标准全面,稳定性好,可在12小时内释放95%,杜仲缓释片的研究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轻肝肾药物负荷,提高患者顺应性有重要意义。

张龙[8](2021)在《靶向炎症小体的淫羊藿炮制减毒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淫羊藿是传统中医使用多年的补肝肾、强筋骨良药,临床疗效确切。然而,随着淫羊藿及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警戒杂志和临床医生均通报淫羊藿及其制剂具有致肝损伤风险,淫羊藿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因此,深入阐释淫羊藿毒性作用机制及炮制减毒手段是淫羊藿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淫羊藿和淫羊藿次苷II在体内均可影响NLRP3炎症小体活化过程中ASC聚合和线粒体损伤,在体外可以促使尼日利亚菌素刺激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从而促使caspase-1蛋白表达和IL-1β炎症因子分泌,从而促使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造成免疫特异质肝损害,且直接给药无明显的固有毒性。基于此,前期调研药监局含有淫羊藿的相关制剂(仙灵骨葆胶囊、壮骨关节丸等)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发现,其所用皆为淫羊藿,而非炙淫羊藿,然而传统补益制剂中一般都明确写有采用炮制品入药,例如:注明用羊脂炙的淫羊藿入药的有:壮阳益肾、补气滋阴的《海马保肾丸》和《三肾丸》,活血祛风、增强筋骨的《虎骨酒》;注明用炙制淫羊藿入药的有:补肾壮阳的《龟龄集》和壮骨强筋,祛风通络的《加味金刚片》。同时最早记录淫羊藿炮制方法的《雷公炮炙论》采用羊脂炙法,也是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使用频次最高且沿用至今的炮制方法。因此,羊脂炙法可能是降低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的好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拟基于前期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筛查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风险成分,进一步探讨羊脂炙降低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的成分变化基础及生物学机制,为淫羊藿经羊脂炮制降低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提供依据。同时为了解决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的问题,本课题提出应在当前“找成分、测含量”的基础上,将“联风险”纳入其中,建立风险成分指数的生物评价的方法为淫羊藿炮制及质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研究方法具体如下:1.收集不同批次的淫羊藿样品,并按照药典及文献条件将其分批炮制为羊脂炙淫羊藿,分别制备其醇提物;配置淫羊藿16个化学成分的标准品母液储存。2.采用超高效液相法(UPLC)和液质联用法(UPLC-QTOF-MS)检测不同批次淫羊藿及其炮制前后的各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成分变化的原因。3.运用小鼠免疫应激模型验证淫羊藿炮制前后ALT、AST、Caspase-1、IL-1β、MDA等生化指标的差异,HE染色后观察其肝脏的损伤差异,然后运用小鼠骨髓巨噬细胞测定其关键靶蛋白Caspase-1的活性和炎症因子IL-1β的分泌,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确定关键蛋白炮制前后的差异。4.基于前期淫羊藿及淫羊藿次苷II致特异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利用LPS诱导的免疫应激体外模型,选取Caspase-1和IL-1β关键靶蛋白对淫羊藿中致特异质肝毒性高风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5.将上述含量测定结果结合筛选出的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损伤高风险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风险权重分配,运用多个指标共同评价淫羊藿致特异质毒性的风险成分指数(RCI),并通过不同批次淫羊藿样品的活性检测对淫羊藿致特异质毒性的风险成分指数的代表性进行验证。结果1.共收集淫羊藿8批、制备羊脂炙淫羊藿8批,制备得醇提物储存备用;分别配置了淫羊藿16个化学成分的标准品母液储存。2.运用超高效液相构建了淫羊藿的指纹图谱,测定出1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同时发现淫羊藿炮制后10个成分的含量显着降低;液质联用法(UPLC-QTOF-MS)检测淫羊藿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的峰面积发现淫羊藿素显着升高。结果表明淫羊藿在羊脂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含有糖基的黄酮类成分可能脱糖基转化为了黄酮苷元。3.小鼠免疫应激模型实验结果发现淫羊藿炮制后ALT、AST、Caspase-1、IL-1β、MDA等生化指标均有显着性降低,同时HE染色结果发现其炙淫羊藿组和淫羊藿组比,肝脏的损伤在炮制后降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实验结果发现其关键靶蛋白Caspase-1的活性和炎症因子IL-1β的分泌在炮制后均有明显降低,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确定了关键蛋白Caspase-1和IL-1β在炮制前后有明显差异。通过淫羊藿致脂多糖诱导的体内体外免疫应激实验,结果发现羊脂炮制可降低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发生的风险。4.基于前期淫羊藿及淫羊藿次苷II致特异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运用Caspase-1和IL-1β这两个关键靶蛋白对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高风险成分进行筛选,筛选结果发现对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有较高贡献的成分主要有4个,分别是淫羊藿次苷II、宝藿定II、箭藿苷B、淫羊藿次苷I。5.将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高风险成分的生物活性和含量联合,釆用倒数归一化法对将毒性风险成分进行药效权重分配,进一步运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淫羊藿特异质毒性的风险成分指数,不同批次淫羊藿样品的生物活性检测对风险成分指数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淫羊藿样品特异质肝毒性的1/EC50与风险成分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EC50与风险成分指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R2=0.8316,**P<0.01),即风险成分指数越大,1/EC50越大,EC50越小,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风险越高,说明风险成分指数能较好的表征淫羊藿的特异质肝毒性的风险。结论本文基于前期淫羊藿及淫羊藿次苷II致特异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首先建立了淫羊藿多个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然后对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研究,之后通过药理实验建立羊脂炙降低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的表型,随后基于LPS诱导的免疫应激体外模型对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高风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联合炮制前后的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损伤高风险的化学成分变化,解释淫羊藿炮制降低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为降低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风险提供证据支持,最后建立风险成分指数用于质控。

李文慧[9](2021)在《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文中认为清胰颗粒是根据清胰汤优化而来的经验方,具有理气止痛、通腑泻热的功效,可用于慢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目前并无此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了促进清胰颗粒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及提供在临床使用的科学性,对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以高分辨率和高分离度相结合,从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和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两个方面阐述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通过优化清胰颗粒的提取溶剂和液相色谱条件,建立了HPLC-UV-HRMS/MS方法;选择Agilent Zorbax SB C18柱(150×4.6 mm,μm),以乙腈和含0.3%的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 L/min;在正、负两种离子化模式下,进行一级和多级质谱全扫描质谱分析。根据色谱与质谱行为,综合文献、对照品、数据库等相关数据鉴定清胰颗粒所含化学成分。通过该方法从清胰颗粒提取物中共鉴定201种化合物,其中正离子化模式下鉴定127个,负离子化模式下鉴定124个;包含76个黄酮类化合物、2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5个萜类化合物、14个氨基酸、2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6个蒽醌类化合物、15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和13个其他化合物。快速、灵敏、高选择性实现了多种化合物的同时鉴定,为清胰颗粒的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采用HPLC-HRMS/MS方法研究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将清胰颗粒以900 mg/kg的剂量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并分别收集尿样和粪样。结果显示,在大鼠尿液中检测到31个代谢物和24个原形成分,在大鼠粪样中鉴定到5个代谢物和10个原形成分。尿液中的代谢物是通过I相代谢和II相代谢途径产生的,而粪样中的代谢物主要是通过I相代谢产生,也存在部分甲基化代谢产物。该方法实现了通过Target-GroupChange策略、从单一化合物到复杂体系策略和HPLC-HRMS/MS法考察复方中药的体内代谢,为复方中药的代谢研究提供了思路与依据,也促进了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其布日[10](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二、中药活性成分分析中的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活性成分分析中的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的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FEJ HPLC特征图谱
        2.1.1 色谱条件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4 精密度试验
        2.1.5 重复性试验
        2.1.6 稳定性试验
        2.1.7 HPLC特征图谱的生成与相似度评价
        2.1.8 共有峰的归属与指认
    2.2 化学模式分析
        2.2.1 HCA
        2.2.2 PCA和PLS-DA
    2.3 分子对接验证
        2.3.1 基于GEO数据库的贫血症的靶点筛选
        2.3.2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
        2.3.3 关键靶点(靶蛋白)信息的收集与前处理
        2.3.4 原配体对接验证
        2.3.5 成分信息的收集与前处理
        2.3.6 成分与关键靶点(靶蛋白)对接
    2.4 FEJ多成分含量测定
        2.4.1 色谱条件
        2.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4 线性关系考察
        2.4.5 专属性试验
        2.4.6 精密度试验
        2.4.7 重复性试验
        2.4.8 稳定性试验
        2.4.9 加样回收试验
        2.4.1 0 样品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FEJ Q-Marker的选择及分析
    3.2 提取条件考察
    3.3 色谱条件考察

(2)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及特点
2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2.1 样品预处理
    2.2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
    2.3 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
    2.4 多组分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
        2.4.1 多组分中药Poly-PK研究策略
        2.4.2 中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策略
        2.4.3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策略
3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难点
    3.1 中药(复方)成分及其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复杂性
    3.2 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难以完整地分析
    3.3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难以全面阐述
4 展望

(3)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品质传递
    1.1 中药品质传递的含义
    1.2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2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
    2.1 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技术
    2.2 智能感官技术
    2.3 生物活性测定技术
        2.3.1生物效价测定技术
        2.3.2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技术
        2.3.3生物毒价测定技术
    2.4 效应成分指数评控技术
    2.5 生物效应表达谱
    2.6 HPLC指纹图谱法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
    2.7 原子荧光光谱法
3 结语与展望

(4)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酸枣仁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2.1.1 酸枣仁的古代品质评价
        2.1.2 酸枣仁的现代品质评价
        2.1.3 总结与展望
    2.2 采收期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2.2.1 采收时间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2.2.2 中药材采收期研究方法与技术
        2.2.3 展望
第三章 山西产酸枣仁HPLC-UV-ELSD特征图谱的建立及7种成分含量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药材
    3.3 实验方法
        3.3.1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观察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4 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采收产地环境评价
        3.4.2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评价
        3.4.3 特征图谱
        3.4.4 含量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评价
    4.1 引言
    4.2 酸枣仁的采收加工流程
        4.2.1 酸枣样品采收
        4.2.2 酸枣样品预处理
    4.3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毒素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 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5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色度值与7 种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4.6 基于GC-MS技术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脂肪酸类成分的研究
        4.6.1 实验材料
        4.6.2 实验方法
        4.6.3 结果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初级代谢物的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算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1.1 MI/RI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2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3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核心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分子网络并计算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效力值
        1.5 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1.6 小结
    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2.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2.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公式
        2.3 小结
    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1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
        3.2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靶点的富集分析
        3.3 小结
    4 对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验证
        4.1 痰瘀同治方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与MI/RI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4.2 应用优化算法前后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数量及富集分析路径的对比
        4.3 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富集分析结果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4.4 小结
    5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1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2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讨论
    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1.1 有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中对偏向概率参数的筛选
        1.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随机游走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4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2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核心中药
    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与分析
        3.1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祛痰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2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化瘀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研究
    4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2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3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去氢吴茱萸碱新型固态形式的制备、表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制备及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的制备
        1.3 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的表征方法
    2 结果
        2.1 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的制备
        2.2 去氢吴茱萸碱固态形式的表征
    3 讨论
        3.1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制备的影响因素
        3.2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表征
    4 结论
第二部分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物理稳定性及转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去氢吴茱萸碱盐不同固态形式的物理稳定性
    2 结果
        2.1 去氢吴茱萸碱盐不同固态形式的物理稳定性
        2.2 去氢吴茱萸碱盐酸盐相关固态形式之间的转化规律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体外溶解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溶媒的配制
        1.3 光谱条件
        1.4 标准曲线
        1.5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溶解性
    2 结果
        2.1 紫外检测波长
        2.2 标准曲线
        2.3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溶解性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四种去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的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1.3 血浆样品预处理
        1.4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1.5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2 结果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2.2 样品稳定性考察
        2.3 去氢吴茱萸碱不同固态形式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
        2.4 相对生物利用度
    3 讨论
        3.1 HPLC方法学分析
        3.2 给药方式
        3.3 血浆样品预处理
        3.4 药动学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成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杜仲缓释片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杜仲研究进展
        1.2.1 化学成分
        1.2.2 药理作用
    1.3 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1.3.1 骨架型缓释制剂
        1.3.2 包衣型缓释制剂
        1.3.3 渗透泵型缓释制剂
    1.4 课题意义
2 杜仲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分析方法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2.3.2 单因素实验优化杜仲提取工艺
        2.3.3 提取工艺正交优化
        2.3.4 杜仲提取液纯化工艺研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PDG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
        2.4.2 提取工艺考察结果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纯化工艺考察结果
        2.4.5 提取物中PDG含量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杜仲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杜仲缓释片制备工艺
        3.3.2 杜仲缓释片制备工艺优化
        3.3.3 工艺验证
    3.4 结果分析
        3.4.1 杜仲缓释片制备工艺
        3.4.2 HPMC型号考察
        3.4.3 HPMC用量考察
        3.4.4 SDS用量考察
        3.4.5 粘合剂型号考察
        3.4.6 润滑剂用量考察
        3.4.7 处方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杜仲缓释片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缓释片质量标准研究
        4.3.1 性状
        4.3.2 片重差异
        4.3.3 硬度
        4.3.4 脆碎度
        4.3.5 杜仲缓释片中PDG含量测定
        4.3.6 释放度测定
        4.3.7 稳定性研究
    4.4 结果分析
        4.4.1 性状
        4.4.2 片重差异、硬度及脆碎度检测结果
        4.4.3 含量测定结果
        4.4.4 释放度测定结果
        4.4.5 稳定性研究结果
    4.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靶向炎症小体的淫羊藿炮制减毒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前言
    一、淫羊藿及其成分简介
    二、淫羊藿及其制剂致免疫特异质肝损伤的临床及毒理问题
    三、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
    四、淫羊藿炮制减毒相关的信息调研
    五、淫羊藿的生物评价及其优势
    六、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第一章 淫羊藿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淫羊藿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羊脂炮制降低淫羊藿特异质肝毒性的风险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高风险成分的筛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五章 淫羊藿致特异质肝毒性的风险成分指数的建立与验证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淫羊藿成分研究概述及成分—效应整合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中成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1.2 中成药成分分析方法
        1.2.1 GC、GC-MS法
        1.2.2 HPLC-MS法
        1.2.3 HPLC-UV法
        1.2.4 LC-NMR法
        1.2.5 CE-MS法
    1.3 中药复方代谢研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清胰颗粒的研究现状
        1.4.1 清胰颗粒的研究背景
        1.4.2 清胰颗粒各味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清胰颗粒成分提取
        2.2.2 HPLC-HRMS分析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及分析方法的优化
        2.3.2 清胰颗粒化学成分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药液配制
        3.2.2 生物样品采集
        3.2.3 样品预处理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代谢物鉴定结果
        3.3.2 代谢物鉴定解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脑卒中简介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性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MCAO模型
        2.3.3 治疗组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2.3.6 差异表达分析
        2.3.7 EW的提取方法
        2.3.8 建立数据库
        2.3.9 UPLC-QTof-MS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细胞品系
        3.2.3 主要试剂耗材
        3.2.4 仪器设备
        3.2.5 引物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3.3.3 UPLC-QTof-MS分析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品系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3 主要仪器
        4.2.4 引物
        4.2.5 抗体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4.3.4 细胞培养
        4.3.5 细胞毒性测定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9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品系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5.2.3 主要仪器
        5.2.4 引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5.3.4 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7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药活性成分分析中的现代样品预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的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志物研究[J]. 许啸,张淹,任雪阳,王宇,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魏静,马嘉慕,折改梅. 中草药, 2021(23)
  • [2]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 傅春燕,刘永辉,曾立,封芬.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3]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J]. 张佳,杨怀瑾,马丽霞,庄欣雅,余亦婷,周悦,董洁,谢辉,陈军,陆兔林,严国俊. 中草药, 2021(15)
  • [4]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D]. 杨馥源. 山西大学, 2021(12)
  • [5]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D]. 高宏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去氢吴茱萸碱新型固态形式的制备、表征及评价[D]. 尚晓庆.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7]杜仲缓释片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徐丹丹.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8]靶向炎症小体的淫羊藿炮制减毒的质量评价研究[D]. 张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D]. 李文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标签:;  ;  ;  ;  

现代样品前处理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