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

一、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兵[1](2017)在《论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的秩序》文中研究指明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深受布罗茨基、博尔赫斯、艾略特、奥登等在内的众多诗人和后辈推崇。然而他究竟为何伟大,他的诗歌真谛何在?他的名言"诗歌是对混乱的暂时抵抗(Poetry is 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为回答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以诗歌对抗混乱无序,开辟诗之净土,便是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的写照。本文认为"秩序"其实是弗罗斯特思想和诗歌的核心问题,并从"秩序"视角,详细探究了弗罗斯特诗之净土秩序建构的内涵与结构,进而提纲挈领,由对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秩序"的理解来把握弗罗斯特诗歌的内涵。绪论部分概述了关于弗罗斯特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着重阐明了本文的论述思路。论文主体分别就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秩序的三方面展开探究:第一章论述了弗罗斯特信念说的思想背景及其内涵,认为弗罗斯特相信秩序并在诗歌实践中贯彻对信念的追寻;第二章着眼于弗罗斯特的勇气哲学作为秩序基石在诗歌中多面性的展现;第三章从诗学观念(主要是隐喻化思维和坚持传统格式下的创新)和弗罗斯特作为诗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策略两大角度分析,展现弗罗斯特对头脑的推崇及其在诗中的体现。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世界共有三块秩序基石,分别是信念(Belief)、勇气(Bravery)和头脑(Brains),各秩序基石处于平等地位,相辅相成,形成相互制约的稳定结构。弗罗斯特的诗歌可以定义为"秩序之诗"。希望本文以"秩序"为灯,为人们对弗罗斯特博大精深的诗歌世界的探索提供烛照。

况志勇[2](2017)在《亨利·梭罗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文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亨利·梭罗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文学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基础”“文学比较”“文学差异的原因”思路进行分析研究。绪论分为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三部分。研究缘起辨析了梭罗与爱默生的差异,总结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的相似。文献综述对梭罗与弗罗斯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二者国内外研究现状。超验主义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其对梭罗与弗罗斯特都产生了影响。第一章分析了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比较的基础,从共同地域,共同思想,相似的文学风格三个方面探讨两者比较的可能性。新英格兰是二者比较的地域基础。梭罗与弗罗斯特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家,有着共同的自然文学传统,二者都受新英格兰学术思想的影响。爱默生是梭罗与弗罗斯特共同的思想渊源,本文从独立精神和象征理论两个方面说明爱默生思想对二者的影响。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有着相似的风格,本文叙述方式和文学语言分析了两者的相似。第二章是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的具体比较。根据二者的作品,从自然、田园、真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相似与差异。在自然方面,梭罗把自然看做自己精神的寄托,赋予自然以意义;而弗罗斯特以自然作为创作素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梭罗总体而言持乐观态度,而弗罗斯特认为人与自然很难实现统一。梭罗与弗罗斯特都喜欢描写田园生活,二者的文学都呈现田园特征。但梭罗文学主要描写田园的美好,田园代表着其自由、舒适;而弗罗斯特的写作背离了田园文学传统,表现真实的乡村和农村人们的生存状况。田园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梭罗与弗罗斯特的真理观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分裂,对永恒真理持怀疑态度。但梭罗受形而上学影响更明显,而弗氏受现代哲学影响,反对形而上学。第三章分析了从时代和思想两个方面分析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差异的原因。由于梭罗与弗罗斯特处于不同时代,他们的作品反映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精神状况;思想上,梭罗超验主义受浪漫派和观念论影响明显;而弗罗斯特受现代主义影响,其作品较包含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何庆机[3](2017)在《形式与伦理的对话:玛丽安·摩尔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玛丽安·摩尔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也是美国诗歌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摩尔强调形式的作用,致力于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新。从形式的层面来说,摩尔是典型的“激进”诗人;然而,形式的“激进”却与内容的“保守”构成了一对矛盾。在摩尔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她一直强调诗歌的伦理维度,却又绝非道德说教者。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摩尔的诗歌形式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现代主义诗歌的形式与形式创新,把握二十世纪以来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样本。论文以摩尔的诗歌形式与形式创新为问题导向,以诗歌文本细读为基础,以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和形式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在具体研究中兼收其他学者的理论和观点。论文首先在共时性的轴线上,探讨摩尔的诗歌创作原则和诗歌形式观;这是研究摩尔诗歌形式和形式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沿着历时性轴线,挖掘诗人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形式特点和形式变化,它们的社会历史、道德伦理及文学文化动因,以及与诗歌的伦理道德蕴意的互动与对话关系。具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真诚与摩尔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真诚在摩尔的诗歌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此处的真诚不同于浪漫主义式的透明、自足的自我与真诚,而是一种现代主义真诚。现代主义真诚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概念,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诗歌创作原则意味着诗歌总体来说是阿多诺式的“对客观情境的自发反应”。第二章为精确与摩尔的形式观研究。真诚与情感一样,是无法直接书写的,也无法直接成为一种艺术标准,必须转化为一个可以衡量比照、可以“度量”之物为标准,即精确。“权宜决定形式”大致概括了摩尔的形式观,是摩尔的精确在诗歌形式上的体现;具体来说,在表层上体现为摩尔诗歌形式的精确复制,而在深层上摩尔的诗歌形式观又是真诚在诗歌形式上的体现。第三章摩尔的音节诗研究,即摩尔早期第一个阶段诗歌研究。摩尔的形式创新,是在现代主义难度写作语境下的形式选择,而难度写作则受制于现实、文学市场和科学主义三重压力。摩尔的音节诗,以独特的排列形式达到了视觉冲击的效果,看似对传统的摒弃,实则是对诗歌形式本身及形式元素(重复、声韵)的坚持。形式上的摒弃与坚守又以对位的方式体现在摩尔的女性声音与摩尔式颠覆上。第四章绘画与摩尔诗歌的抽象研究,即早期第二个阶段诗歌研究。这一阶段是摩尔短暂逗留于自由体诗的阶段,也是侵染于现代都市生活和视觉艺术影响的阶段,而绘画艺术的影响则总体上使摩尔的诗歌趋向抽象。在此阶段,摩尔或以“展示与罗列”的形式手法,考察现代都市语境下的现实与诗歌创作,或以“解剖”的手法,解构了传统男性的女性形象,达到了类似杜尚名画《下楼梯的裸女》的拒抗凝视的效果,或以游离的视线构筑出女性伦理画诗。第五章摩尔的引文及美国性研究,即早期第三个阶段诗歌研究。摩尔在引文的使用上借鉴了绘画艺术中拼贴与蒙太奇的手法,但引文于摩尔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引文与艾略特的引文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摩尔诗歌的伦理维度——对美国国家身份的探寻。在这一阶段,摩尔回归了音节诗形式,成为了自己的权威;诗歌的内容则转向了美国特质、美国文化,试图追寻美国自己的权威。以历时性考察摩尔的诗歌,可以看出摩尔的诗歌创作是一个不断跨越边界、拓展疆域的过程。以这种跨越与拓展的趋势审视摩尔40年代之后的诗歌,那么它们将不是形式的退步,也不是“道德转向”,而是进一步跨越与拓展,是一种“文化转向”以及为承载此转向而势必产生的形式变化。

黄宗英[4](2017)在《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文中认为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语言、格律、图征性意象、二元论宗教观以及"焦虑的自由"等方面,阐释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高彩云[5](2016)在《罗伯特·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弗罗斯特的乡村诗歌为研究对象,以他的诗歌和有关他的传记、访谈、评论、研究等为研究材料,试图挖掘出他乡村诗歌中隐藏的特征,并对之进行辨析和梳理。弗罗斯特的诗歌与生活密切相关,写出了丰富的自然,是生存之诗,具有象征性等特征。本文还从某个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论文主体部分从弗罗斯特诗歌的象征性开始分析——这也是前人谈论最多的方面,他的诗歌内涵丰富,经得起多方位的解读,深入理解弗罗斯特需要读懂他诗歌中的象征意味。然后讨论大众把他当作“田园诗人”的误解,通过对他笔下丰富的自然的解读发现他的诗是生存之诗,自然只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他只是乐于被读者当成一个通俗易懂的诗人。第三部分探究弗罗斯特的写作动因,他的文学追求以及诗歌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后,通过弗罗斯特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的特殊地位和对世界文学的影响,谈及他对中国当代诗人的影响——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也在人类的诗歌探索和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顾宁[6](2016)在《百年来美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受关注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大多以纯朴的乡村风格和简单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自1913年至今,美国诗评界对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彻底并且多元化。对美国百年来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的研究进行述评,能够为我国提供相对全面的研究现状,并且帮助我国发现现有评论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方案。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视角,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研究的国内外情况进行阐述,以及研究美国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针对美国对弗罗斯特的早期诗歌研究进行述评。1913至1925年期间,美国诗评界对弗罗斯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结构及表现手法上,其中包括对弗罗斯特的正面、负面和综合评论。第二章分析美国评论家对新英格兰主题的研究。有些评论家认为其诗歌中典型的新英格兰风貌铸就了诗人名副其实的“新英格兰”诗人身份;而另外一些评论家认为由于诗歌表达方式未承袭新英格兰诗歌传统,因此不能称弗罗斯特为完全意义的“新英格兰”诗人。第三章总结弗罗斯特自然主题研究的发展情况。批评家集中对弗罗斯特诗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永恒”的关系进行分解研究来探究诗人的自然观及人生观。第四章评析美国对弗罗斯特多元化主题的研究状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批评界对弗罗斯特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很多评论者针对弗罗斯特早期作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工人、贫穷、死亡等主题进行多方面探究。第五章对美国对其诗歌研究的焦点进行总论。其中包括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总体特征和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意象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总结了百年来美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研究的特征与成就。提出我国在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上所存在的问题。就美国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为对象进行综合整理和叙述评价,将会为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刘风光,杨诗妍[7](2015)在《认知指示语维度下诗歌语篇的多层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艾略特提出的"诗歌的三种声音"理论与斯托克韦尔构建的认知指示语视角下小说语篇多层结构分析互益互补,二者结合为诗歌语篇的认知文体研究提供启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为研究语料可三分为第一人称视角隐性叙述诗、第一人称视角显性叙述诗、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诗。三类诗歌的认知指示转移多层结构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别认知指示语的推进与抽离以及三种声音的转换,旨在探讨诗歌语篇多层结构的诗学效果。

李冰之[8](2015)在《现实、人生、自然、心灵的多重折射:弗罗斯特田园诗研究》文中指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厚美学价值的诗歌。其中的《摘苹果后》、《割草》等自然田园诗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田园情趣。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对其田园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主题、艺术特质、比较研究等方面,但在社会背景下的美学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于劳动美学观的研究更少。本文运用美学理论,结合文本阅读,从反映现实、劳动美学、心灵美学等多个方面,讨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期望拓展自身学术视野,同时为丰富弗罗斯特诗歌研究添砖加瓦,为发掘诗人田园诗作的审美情趣尽绵薄之力,为理解、补充诗人在其他诗作及散文、戏剧中的美学思想提供借鉴。同时,在启迪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劳动、人与自然和人际关系时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分析意义。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弗罗斯特诗歌研究的相关近况。从研究现状得知弗罗斯特田园诗中的美学价值方面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并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探讨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探讨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弗罗斯特的田园诗歌的社会意义以及对人类探索生存价值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探讨弗罗斯特田园诗歌中的劳动美学观,包括诗歌表达的美学主题、劳动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美;第四部分鉴赏弗罗斯特田园诗折射出的恬静淡雅的心灵美和自然美;第五部分分析诗中表达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结语为弗罗斯特田园诗歌美学特质的总结与启迪。

张宝玉,张媛媛[9](2015)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最着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一生之中坚持创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被多次编成选集。本文从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角度出发,分析了其诗歌的总体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表达技法,其清新自然、简单而深邃、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格值得每一位读者去学习。

何欣[10](2013)在《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为他赢得了包括两次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和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称号,吸引了国外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国内对这位现代诗人的了解和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了沃伦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本文研究沃伦诗歌时采用了“逃逸与追寻”的视角:论文主体的第一章探讨了美国文学中的“逃逸与追寻”传统及其与沃伦诗歌创作的关联,展现了美国文化土壤、美国文学,尤其是“逃逸派”文学对沃伦诗歌主题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借助大量的诗歌实例讨论了沃伦诗歌主题、意象与结构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展现了沃伦诗歌浓郁的“逃逸与追寻”情结和其折射出的诗人对社会弊端及救治途径的思索。第三章探讨了沃伦诗歌作品呈现出来的时间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在该章中沃伦的诗歌被与布莱克和哈代的某些诗歌进行了横向对比,展现了这几位诗人在“逃逸绝对时间观”方面的相似性与不同点,而沃伦诗歌中弹跳交织的网状时间模式是对以往线状和圆状两种时间模式的超越,展现了一种独抒性灵的时间观念,“逃逸”了传统时间观念的束缚、“追寻”了对人生体验及其意义的更充分地发掘。第四章分析了沃伦诗歌作品呈现出来的历史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本章阐述了沃伦诗歌中体现的历史是与现在、未来共同构筑的时间统一体中不可分割之部分的观点,以及历史是人类认知自我与认知社会之源的看法,并尤以美国南方为例论述了诗人“对忘却与扭曲历史的逃逸”与对“正确看待和借鉴历史的追寻”。结论部分总结了“逃逸与追寻”主题和创作模式在沃伦诗歌中的体现及其重要意义,尤其是沃伦诗歌中“逃逸”体现的批判与“追寻”体现的重建对在当下困境中找寻出路的人们的启示。总之,本文遵循先梳理沃伦“逃逸与追寻”诗歌的根源,再细化探讨其在沃伦诗歌主题、意象及结构上的表现,最后聚焦诗中的时间观与历史观来进一步探索沃伦诗歌呈现的“逃逸与追寻”内涵的思路,向读者呈现了“逃逸与追寻”视角下沃伦诗歌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及独特表现手法。本文以“新批评”的细读和语义批评方法为主,辅以神话一原型批评、历史文化批评等方法对沃伦的诗歌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对“逃逸与追寻”这个朴素视角的运用使本文突破了以某种文学批评理论套用于文学研究的模式,更生动地反映了沃伦对人类复杂经验的感悟以及对当下人的生存困境和出路的思索;该视角的运用还较好地体现了沃伦诗歌作品与美国文学传统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关联,同时加深了读者对这三者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程度上填充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缺。在阐述沃伦诗歌呈现的时间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时沃伦诗歌与布莱克和哈代诗歌的横向对比,以及在论述沃伦诗歌呈现的历史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时以美国南方为例的个案研究都是本文的一些特色。通篇丰沛的作品细读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文中涉及的沃伦诗歌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且全部由笔者翻译而成,在更全面展示沃伦诗歌全貌的同时,也为沃伦诗歌的译介贡献了一点力量。

二、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论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的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信念:秩序早已存在
    (一) 弗罗斯特信念说的思想背景
    (二) 弗罗斯特信念说的内涵
        1. 对上帝的信念
        2. 自我信念
        3. 爱的信念
        4. 文学信念
        5. 国家/民族信念
二、勇气:自由在于大胆
    (一) 生存考验
    (二) 树声
    (三) 自然诗中的勇气哲学
三、头脑:保持平衡与个性
    (一) 隐喻化思维
    (二) 格律的秩序
    (三) 弗罗斯特的生存策略
结语
引诗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亨利·梭罗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文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三) 核心概念
一、梭型与弗罗斯特文学比较的基础
    (一) 共同地域:新英格兰
        1. 地方特色
        2. 文学传统
        3. 学术思想
    (二) 共同的思想渊源:爱默生
        1. 独立精神
        2. 象征理论
    (三) 相似的文学风格
        1. 叙述方式
        2. 文学语言
二、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比较
    (一) 自然
        1. 自然观
        2. 人与自然
    (二) 田园
        1. 田园描写
        2. 对田园的看法
    (三) 真理
        1. 梭罗的真理观
        2. 弗罗斯特的真理观
三、梭罗与弗罗斯特文学差异的原因
    (一) 时代条件
    (二) 思想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形式与伦理的对话:玛丽安·摩尔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摩尔其人其诗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真诚与摩尔的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真诚与摩尔的诗歌定义
        一、定义与重新定义诗歌的冲动
        二、陷入危机的诗歌
        三、诗歌的救赎:现代主义真诚
    第二节 多维度的真诚与现代主义诗歌之辩
        一、真诚的风格与态度
        二、诗歌的内在材料与外在材料
        三、材料加工与处理
        四、真诚的维度与诗歌之辩
第二章 精确与摩尔诗歌的形式
    第一节 真诚,客观性与精确
        一、真诚与精确
        二、客观性与精确
        三、科学与精确的本质
    第二节 精确、形式与伦理
        一、形式概念的界定
        二、摩尔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摩尔的诗歌形式观
第三章 音节诗与摩尔的声音
    第一节 音节诗节:视觉与声音
        一、音节诗节:创新与精确复制
        二、视觉与两种声音
        三、重构自然与形式创新
    第二节 三重压力与现代主义诗歌的难度
        一、现实的压力与难度写作
        二、文学市场与文学的经济学
        三、科学,科学主义与诗歌的难度
    第三节 激进的形式:隐蔽的声音与摩尔式的颠覆
        一、难度写作语境下的形式选择
        二、隐蔽的原则:激进的形式与“消失”的声音
        三、摩尔的女性声音
        四、摩尔式的颠覆
第四章 绘画与摩尔诗歌的抽象
    第一节 “逗留”与“浸染”
        一、逗留:形式的选择与疆域的拓展
        二、浸染: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
        三、“国际现代艺术展”与美国现代主义
    第二节 现代性、绘画与摩尔诗歌的抽象
        一、抽象:绘画与诗歌
        二、展示与罗列:摩尔的“环境”考察
        三、“事物的内在生命”:现代性语境中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摩尔的画诗凝视与伦理画诗
        一、画诗:他者与姊妹
        二、性属与凝视的抗拒
        三、游离的视线与摩尔的伦理画诗
第五章 引文、权威与美国性
    第一节 拼贴、引文与权威
        一、引文:权威与文化附属性
        二、杂合的构筑方式
        三、“大声的”沉默与“悄悄的”质疑
    第二节 回归与拓展:成为“自己”的权威
        一、形式选择的伦理
        二、地理图景与美国现实
        三、异域:多样性与美国性情
        四、形式的意义与形式的伦理
结语 形式与伦理的对话
参考文献
附录 杜尚名画《下楼梯的裸女》
后记

(4)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所有这一切都与爱默生息息相关”
三、“砍掉这些句子, 它们就会流血”
四、“有戏剧性就不至于枯燥”
五、“单元和宇宙是一片浑圆”
六、“找到我, 你便转身背离上天”
七、“自由的焦虑”
八、“圆变成了椭圆”

(5)罗伯特·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的象征性
    1.1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象征性的表现
    1.2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象征性的特点
第二章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中自然的多重意蕴
    2.1 自然的神奇美好
    2.2 自然给人的孤独感
    2.3 自然的荒蛮可怕
第三章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3.1 乡村诗歌内容取材于生活
    3.2 乡村诗歌语言受生活影响
        3.2.1 乡村诗歌语言的简单化
        3.2.2 乡村诗歌语言的戏剧性
    3.3 乡村诗歌对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 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的影响
    4.1 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对二十世纪英语诗歌的贡献
    4.3 对中国诗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百年来美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 我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主题研究现状
        (二) 美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主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早期研究
    第一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肯定评论
    第二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负面评论
    第三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综合评论
第二章 新英格兰主题研究
    第一节 "新英格兰”诗人
    第二节 反“新英格兰”诗人
第三章 自然主题
    第一节 弗罗斯特自然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二、人与自然矛盾统一的关系
    第二节 弗罗斯特自然诗歌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弗罗斯特自然诗歌中自然与永恒关系的研究
第四章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多元化评论
    第一节 工人与贫穷主题
    第二节 死亡主题
    第三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评论
    第四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创作背景评论
    第五节 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多角度分析
第五章 百年来弗罗斯特诗歌评论的焦点
    第一节 诗歌总体特征
        一、弗罗斯特诗歌特有的隐秘性
        二、弗罗斯特诗歌具有的象征性
        三、弗罗斯特诗歌暗含的恐怖性
    第二节 诗歌中的代表性意象研究
        一、树木的意象研究
        二、星星、雪和水的意象研究
        三、墙的意象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认知指示语维度下诗歌语篇的多层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人称视角隐性叙述诗
    (二)第一人称视角显性叙述诗
    (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诗

(8)现实、人生、自然、心灵的多重折射:弗罗斯特田园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现实忧患:弗罗斯特田园诗对现实的思考
    第一节 罗伯特·弗罗斯特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节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的现实观照
第二章 和谐快乐:弗罗斯特田园诗中的劳动美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中的动态美
    第二节 劳动环境的直观美
第三章 恬静淡雅:弗罗斯特田园诗中的心灵美和自然美
    第一节 田园诗中的心灵美
    第二节 田园诗中的自然美
第四章 关注人生:弗罗斯特田园诗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第一节 弗罗斯特田园诗对人与人关系的焦虑
    第二节 弗罗斯特田园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简要介绍
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特点
三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风格
    1 语言简练
    2 语言朴实却不乏修饰
    3 语言结构层次分明
四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表达
    1 看似含蓄却又深刻表达主题
    2 构思巧妙,出人意料
    3 利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
五 结语

(10)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沃伦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文学中的“逃逸与追寻”与沃伦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美国文学中“逃逸与追寻”主题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逃逸与追寻”主题在美国不同文学时期的呈现
        1.2.1 早期文学:从欧文到库柏
        1.2.2 浪漫主义时期:从梭罗到狄金森
        1.2.3 现实主义时期:从马克·吐温到杰克·伦敦
        1.2.4 现代主义时期:从薇拉·凯瑟到海明威
        1.2.5 当代多元文学时期:以塞林格与莫里森为例
    第三节 美国南方“逃逸派”对沃伦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1.3.1 “逃逸派”的诞生及沃伦与“逃逸派”的结缘
        1.3.2 “逃逸派”的宏观宗旨对沃伦的影响
        1.3.3 “逃逸派”其他成员的创作对沃伦的影响
第二章 沃伦诗歌主题、意象与结构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主题
        2.1.1 从都市城镇到乡村自然
        2.1.2 从暴力暴行到和平和谐
        2.1.3 从迷茫无知到内外认知
        2.1.4 从现代荒原到理想世界
    第二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意象
        2.2.1 鸟与天空的意象
        2.2.2 鹿与森林的意象
        2.2.3 水与洞穴的意象
    第三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结构
第三章 沃伦诗歌时间观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短暂与永恒
        3.1.1 “逃逸生命的短暂、追寻相对的永恒”——布莱克式的辩证时间观
        3.1.2 “逃逸时间的流逝、追寻此刻的永恒”——冻结瞬间的手法
    第二节 “此时与彼时”
        3.2.1 “逃逸往昔的一去不返”——哈代式的时光对照
        3.2.2 “追寻今昔的互通互渗”——“时间的二重性”
    第三节 弹跳交织的网状时间模式对线状和圆状时间模式的超越
第四章 沃伦诗歌历史观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逃逸对历史的忘却和粉饰与追寻对历史的继承和担当”
    第二节 “过去的用途”——以美国南方为例
        4.2.1 通过历史反思自身的弊端
        4.2.2 吸取历史中优秀的传统,创建美好的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弗罗斯特诗歌世界的秩序[D]. 李兵. 南京大学, 2017(08)
  • [2]亨利·梭罗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文学比较研究[D]. 况志勇. 云南大学, 2017(05)
  • [3]形式与伦理的对话:玛丽安·摩尔诗歌研究[D]. 何庆机.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J].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5]罗伯特·弗罗斯特乡村诗歌研究[D]. 高彩云. 河北大学, 2016(03)
  • [6]百年来美国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题研究[D]. 满顾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7]认知指示语维度下诗歌语篇的多层结构分析[J]. 刘风光,杨诗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8]现实、人生、自然、心灵的多重折射:弗罗斯特田园诗研究[D]. 李冰之. 陕西理工学院, 2015(02)
  • [9]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技法研究[J]. 张宝玉,张媛媛. 作家, 2015(06)
  • [10]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D]. 何欣. 南开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对其诗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