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组沉积期原型盆地沉积格局与胶莱盆地油气勘探优势区

莱阳组沉积期原型盆地沉积格局与胶莱盆地油气勘探优势区

一、SEDIMENTARY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AND THE ADVANTAGEOUS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JIAOLAI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耿耿[1](2020)在《山东莱阳盆地下白垩统水南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东部白垩纪地层的研究不断深入,白垩纪含盐地层被不断发现,但是这些含盐地层的成因却存在海陆相的争议。莱阳盆地水南组为莱阳群代表层位,具有典型的湖泊沉积特征。然而,有的专家通过对水南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胶莱盆地水南组具有海相特征,这使得莱阳盆地含盐地层的成因存在了海陆相争议,对白垩纪含盐地层成因的判断具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胶莱盆地水南组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来重新判定水南组的沉积环境。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胶莱盆地水南组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古生物化石特征,推测水南组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背景。首先对研究区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古盐度,寻找古盐度指标、古氧化还原指标和古气候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其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从而建立沉积环境演化和古气候变化模式;其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水南组中的古生物化石(植物、孢粉、昆虫、介形类等)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水南组的沉积环境;最后,将水南组含盐地层与灵山岛下白垩统法家茔组地层进行对比,寻找其相似之处,而后通过分析法家茔组地层的咸化过程来推测影响水南组沉积水体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通过分析水南组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古生物的证据对水南组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发现莱阳盆地水南组属于陆相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古气候条件相对干热,属弱还原—氧化环境。此研究不仅能够为重新认识胶莱盆地水南组的沉积环境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解决中国东部含盐地层存在的海陆相的争议,为深入研究胶莱盆地发育特征及油气生成以及中国东部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序列提供了参考,对认识环太平洋白垩纪古环境演变有重要意义。

张静雅[2](2020)在《胶莱盆地莱西地区上白垩统古环境记录》文中提出地球演化过程中,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处于显生宙温度最高的时期,这个时代保存有完整的地质记录,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发育有距人类时代最近的完整温室气候旋回。尤其是距今1.45亿年6600万年的白垩纪,是地球发展历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是地质历史中温度较高的时期,为典型的温室气候期。同时也是火山爆发频繁、地球圈层和生物界等发生了较多的重大变化事件、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时期。该时期海相地层极为发育,中国秦岭和青藏高原地区、新疆等地有陆相地层发育。陆相沉积形成于大气圈与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界面上,可以有效地记录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古环境信息。科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陆相沉积的古气候记录可以为全面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证据,所以对白垩纪时期的陆相沉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胶莱盆地发育着白垩纪陆相地层,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前人通过恐龙化石及沉积地层对该盆地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古气候演化了解相对薄弱。本文以胶莱盆地莱西地区晚白垩世期间的陆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物中总有机质含量(TOC)、碳酸盐含量、Fe2+含量、主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重建了晚白垩世时期该盆地的古气候演变特征,加深了对胶莱盆地白垩纪古环境演变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晚白垩世胶莱盆地莱西地区大高岚剖面的分析研究,得到了以下的认识:(1)剖面沉积物中SiO2含量最高,为35.36%77.65%,Al2O3含量为10.58%17.49%,Fe2O3含量为2.14%8.94%,K2O含量为2.30%4.64%,MgO含量为1.19%4.23%,Na2O含量为0.1%1.9%,CaO含量为1.62%43.08%,CaO明显富集。微量元素Cr、Co、Nd等的含量较高,在剖面中富集,Nb、Sr、P则表现为明显亏损。沉积物的TOC含量在0.034%0.28%之间,碳酸盐含量在20.04%94.3%之间,Fe2+含量为0.26 mg/L1.47mg/L。(2)Ni、Sr元素的低含量、低Sr/Ba、Rb/K值,Ni/Co、V/Cr与氧逸度替代指标Cu/Zn的低值等共同反映出研究区沉积时期为陆相的氧化环境。低Rb/Sr值、高Sr/Cu值、高ω(CaO)/ω(Sr)值和极小的C值表明晚白垩世研究区整体环境较干热,气候波动明显。大高岚剖面大部分沉积物样品地球化学性质成熟度不高,为初次旋回的沉积物。从化学风化蚀变指数CIA和A-CN-K三角图可以反映出晚白垩世莱西地区经历了一个初等-中等的古风化作用过程,与较为干热有关。(3)根据主量元素特征,剖面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该地区的中酸性火山岩和八亩地组沉积岩。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短距离搬运,大高岚剖面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受河流水介质分异作用等的控制明显。(4)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变化较剧烈,后期水位较前期高,出现短期的水进-水退的快速变化,形成河道和河漫滩交替出现的现象。沉积环境的变化与气候存在耦合关系,莱西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干热-高温多雨-暖湿,并最终向干旱发展的演变过程。(5)大高岚剖面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指示了恐龙可能生活在近水的河漫滩环境,湿度和温度有利于恐龙的产卵及孵化,这充分显示出生物事件与沉积环境在一定时间和区域上的耦合关系。

岳会雯[3](2016)在《山东东部近海晚中生代裂陷盆地莱阳期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山东东部晚中生代近海裂陷盆地莱阳组沉积期发育了一套与相邻地区地层特征完全不同的沉积地层,在灵山岛、丁字湾、桃林等地区具典型剖面。本文以灵山岛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剖面,以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为主要手段,同时结合沉积学证据,对山东东部近海裂陷盆地的莱阳组地层的物源岩性、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属性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灵山岛莱阳组浊积岩的烃源岩潜力进行评价。在灵山岛莱阳组重力流沉积中可识别出砂质滑塌沉积、浊积沉积、碎屑流沉积、混合事件沉积等沉积序列类型,而混合事件沉积可作为深水远端沉积的标志。重力流砂岩中常含大量的碳酸盐岩碎屑、中酸性火山岩岩屑及石英岩等变质岩岩屑,并肉眼可见大的植物碎屑。部分砂岩层中可见延伸较好的黄铁矿条带及大量的铁质结核,可作为缺氧环境的指示。应用Ti/Zr,Cr/Zr等比值、Co/Th-La/Sc、La-Th-Sc等判别图解,并结合砾岩的砾石成分特征,对灵山岛莱阳组粉砂岩的源岩性质及源区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断,结果显示物源主要有长英质火成岩和富石英质沉积岩源岩的双重贡献,而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区可能为主要源区。源岩主要来自于大陆岛弧区域,可能部分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化手段,对古气候及古沉积介质环境进行了有效判别。结果显示莱阳组沉积期为干热气候,山东东部近海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莱阳组沉积背景差异显着,其沉积水体整体呈现中高盐度,且可能存在从西向东存在盐度的增加趋势,属海相盆地。灵山岛地区可能处于远端扇或盆底等相关沉积背景下,水体较深,沉积水体处于贫氧-还原环境。灵山岛浊积岩样品的整体的有机质丰度高且样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常Td段的有机碳含量较为稳定,其有机碳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有机显微组分的贡献;而Ta段的有机质丰度的高低与是否含有肉眼可见的植物碎屑相关,含较大植物碎屑的Ta段均为好烃源岩。通过氢指数、正构烷烃指数及显微组分分析可知,灵山岛莱阳组浊积岩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有机质类型为III型,具有生气潜能,这可能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相对于海相有机质更易于保存的结果。尽管深水浊积岩相对富集有机质,但其有机质富集程度在不同尺度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无其他有效烃源岩贡献的情况下,将其列为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浊积岩可作为油气来源的重要补充。

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4](2015)在《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华北地区和阴山—燕山地区,面积较中侏罗世沉积明显缩小。上侏罗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发育。早白垩世是晚三叠世以来沉积面积最大的时期,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以大型陆相湖泊沉积为主要特征,砂泥岩较发育。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分析,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周口盆地中部的谭庄—沈丘凹陷以及黄口、成武盆地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烃源岩形成的有利区,也应为油气形成的有利区。

周瑶琪,张振凯,梁文栋,李素,岳会雯[5](2015)在《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文中提出山东东部近海地区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出露一套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组成的沉积地层,其形成时代、地层属性及沉积背景争议较大。文中选取了青岛崂山垭口、灵山岛、唐岛湾,五莲大尚庄,诸城山东头村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并对灵山岛老虎嘴处流纹岩及崂山垭口凝灰质铝土岩进行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9.2±2.2)和(118.9±3.3)Ma,恰好对应胶莱盆地青山群火山活动初始阶段。根据沉积构造特征推断,山东近海晚中生代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NE向展布的裂陷盆地,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系统总结了山东东部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发现裂陷盆地与胶莱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莱阳期两盆地相连通,青山期由沿五莲-青岛、牟即断裂带分布的火山弧将两个盆地分割,并对近海裂陷盆地晚中生代原型盆地进行恢复。

卢春红,纪友亮,潘春孚[6](2012)在《地震属性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莱阳凹陷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莱阳凹陷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和油砂,说明该盆地有油气生成和油气的聚集,但钻孔未取得突破。为改变此现状,充分应用盆地内钻井取心资料,编制了岩心单井相分析柱状图。结合水南段沉积期特点,将莱阳盆地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的沉积相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滨浅湖、深湖半深湖、近岸水下扇6种沉积相类型。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将地质研究与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对莱阳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对地震相进行分析及对地震属性进行提取,再综合考虑原型盆地类型和区域构造背景,得出水南段的沉积相分布特征,对取得勘探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周勇,纪友亮,张善文,万璐[7](2011)在《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文中指出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沉积特征、成岩特征研究了该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有机酸溶蚀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后期构造活动是影响低渗透砂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白垩纪末期—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得以保存,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改善储层的渗滤特征。寻找裂缝性储层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突破点。

曹珂[8](2010)在《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面貌》文中认为陆地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在陆地上也得到良好的响应。科学界已经认识到:缺乏来自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将很难完整而准确地探索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性质和机制。东亚大陆是白垩纪时期最大的陆地,而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东部边缘,白垩纪地层发育,对研究白垩纪构造体制的转变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白垩纪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本文的工作基础。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数据、生物地层学数据及磁性地层学数据,建立了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格架。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只在西部地区发育,而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育;晚白垩世早期,西北地区地层缺失,东北地区除松辽盆地外地层缺失,华北及东南地区地层分布局限,西南及中南地区地层发育;晚白垩世晚期,东南地区及华北地区地层缺失,西北及东北地区零星分布,西南及中南地区地层发育。对不同地区典型剖面进行了岩相、充填序列及沉积相研究,结合白垩纪沉积盆地的性质讨论了不同地区盆地沉积特征在不同盆地演化阶段沉积特征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将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划分为东北地层区、西北地层区、华北地层区、西南地层区、中南地层区及东南地层区。认为西南地层区及西北地层区盆地具有挠曲盆地的性质,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了以红色碎屑岩系为主的河湖相沉积;而东北地层区、华北地层区、中南地层区及华南地层区形成了巨大的裂谷盆地系统,这些裂谷盆地在不同地层区充填序列的差异受构造活动和气候状况共同控制。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的重建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白垩纪地层数据库的支撑下,本文限定了白垩纪中国的海陆边界,统计了白垩纪恐龙和“特殊沉积”的分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资料底图》并最终重建了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盆地主要在西部地区发育,中国的古地理面貌为“东高西低”;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遍布全国,大兴安岭-太行山-华蓥山一线及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分别构成了中国东、西与南、北的分界线,中国东部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晚白垩世早期,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中南及西南地层区,古地理面貌特征为“西高东低”,古亚洲高原形成,华北地层区及东北地层区(除松辽盆地外)隆起剥蚀。晚白垩世晚期,西北地层区及东北地层区局部凹陷接受沉积,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中南及西南地层区,华北高原及东部山脉扩张。

卢春红,纪友亮,张善文,潘春孚,周勇[9](2010)在《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低位三角洲沉积》文中研究表明低位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通常发育在主要物源区前方,处于深湖相泥岩包围中,但有别于深水重力流沉积。对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的岩心描述中,发现莱阳组湖侵期水南段沉积期湖平面频繁变化的标志——深水沉积中与暗色泥岩互层的一些浅水标志,如雨痕、泥裂、冲刷泥砾等;在水南段单井相分析中发现,大套的暗色泥岩中发育非重力流沉积砂体;在水南段野外露头的观察描述中也发现干裂、雨痕等浅水暴露标志的沉积构造与暗色泥岩互层。水南段深湖半深湖相中发育低位三角洲砂体,可以形成有利储层。

成海燕[10](2009)在《北黄海及其周边盆地烃源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北黄海盆地是我国目前唯一未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近海含油气盆地,上个世纪朝鲜在盆地东部中生界中钻获工业性油气流,其油气富集区位于我方一侧。另外,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的中生界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因此,研究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烃源岩的分布,进而评价其烃源岩生烃潜力,无论是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还是对探索北方中生界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为了研究北黄海盆地烃源岩的生油潜力,首先,本文在收集北黄海盆地及周边安州盆地和胶莱烃源岩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实地采样,对样品进行了TOC、氯仿沥青“A”,总烃HC、生烃潜量S1+S2、类型指数Ti、H/C、氢指数HI、镜质体反射率Ro和热解最高峰温Tmax等指标的分析。其次,选用适合的烃源岩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指标各自适用的范围,选用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三个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沉积环境等进行分析对比研究,预测北黄海盆地烃源岩生烃潜力。另外根据评价指标适用的范围和稳定性来确定其权重,并建立烃源岩各因子权重评价标准,利用烃源岩有评价结果的地区的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叙述。通过对北黄海及周边盆地在空间上纵向和横向上研究发现,三个盆地在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白垩系下统和下第三系三大沉积旋回和区域生储盖组合,横向上,好烃源岩在北黄海盆地集中在白垩系和侏罗系,在安州盆地集中在白垩系,在胶莱盆地集中在白垩系。北黄海盆地的丰度比安州盆地和胶莱盆地的要好。陆地上胶莱盆地和安州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而海上北黄海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这与母源输入有关。北黄海盆地白垩统主要以水生生物为主的母质类型,混有部分陆源高等植物。上侏罗统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母质类型。北黄海盆地烃源岩演化阶段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安州盆地和胶莱盆地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总之,北黄海盆地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烃源岩均达到好烃源标准,安州盆地白垩系龙盘组达和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水南段也达到好烃源岩标准。

二、SEDIMENTARY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AND THE ADVANTAGEOUS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JIAOLAI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DIMENTARY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AND THE ADVANTAGEOUS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JIAOLAI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莱阳盆地下白垩统水南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研究基础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3 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3.1 定量古盐度的计算
    3.2 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演化史
4 含盐地层古生物与湖泊水体盐度间的关系
    4.1 水生生物化石的指示作用
    4.2 孢粉化石的指示作用
5 胶莱盆地水南组与灵山岛法家茔组古生物对比
    5.1 灵山岛法家茔组与莱阳盆地水南组之间的关系
    5.2 白垩纪温室气候对中国东部湖泊的影响
6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胶莱盆地莱西地区上白垩统古环境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垩纪时期全球气候研究
        1.1.1 白垩纪气候的海洋记录
        1.1.2 白垩纪气候的陆相记录
        1.1.3 中国的白垩纪及古气候
    1.2 胶莱盆地研究进展
        1.2.1 胶莱盆地构造演化史
        1.2.2 胶莱盆地沉积过程
        1.2.3 胶莱盆地气候研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论文创新点与工作量
        1.5.1 创新点
        1.5.2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特征与区域单元划分
    2.2 胶莱盆地沉积地层
        2.2.1 盆地基底
        2.2.2 盆地盖层
    2.3 莱西大高岚地质概况
    2.4 剖面地层描述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主微量元素测定
    3.3 沉积物有机质(TOC)含量测定
    3.4 亚铁离子含量测定
    3.5 碳酸盐含量测定
第四章 环境分析
    4.1 古风化强度指标
    4.2 古气候
    4.3 古盐度
    4.4 古氧化还原环境
第五章 源区古地理分析
    5.1 沉积相
    5.2 主量元素与源区背景
    5.3 源区判别
第六章 晚白垩世莱西地区古环境变化
    6.1 莱西地区沉积时期古环境演化
    6.2 全球及区域环境对比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山东东部近海晚中生代裂陷盆地莱阳期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地层基本特征
        2.2.1 灵山岛地区
        2.2.2 丁字湾地区
        2.2.3 崂山垭口-八仙墩地区
        2.2.4 其他相关剖面
第三章 沉积地层与岩性特征
    3.1 灵山岛莱阳组火山碎屑熔岩
    3.2 灵山岛莱阳组重力流沉积序列特征
        3.2.1 浊积岩
        3.2.2 混合事件沉积
    3.3 灵山岛莱阳组重力流岩石组分特征
    3.4 硅岩的分布及岩石学特征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 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1.1 主量元素
        4.1.2 微量元素
        4.1.3 稀土元素
    4.2 沉积循环、源区风化条件及成岩作用
        4.2.1 分选和再循环过程
        4.2.2 风化作用
        4.2.3 成岩作用
    4.3 物源分析
        4.3.1 源岩岩性
        4.3.2 源区构造背景
    4.4 古环境分析
        4.4.1 古盐度分析
        4.4.2 海相与陆相沉积环境判别
        4.4.3 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判别
        4.4.4 古气候的地球化学示踪
    4.5 硅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1 深水浊积岩的有机质富集
    5.2 灵山岛地区浊积岩的有机质特征及生烃潜力
        5.2.1 有机碳含量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生烃潜力
    5.3 沉积水体环境
        5.3.1 有机碳及硫含量
        5.3.2 生物标志化合物
第六章 山东东部近海盆地物源、沉积环境分析及烃源岩潜能评价
    6.1 物源来源
    6.2 源区构造背景
    6.3 沉积环境
    6.4 烃源岩潜能及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划分及其特征
2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2.1沉积相类型
    2.2沉积相特征
3岩相古地理特征
    3.1鄂尔多斯盆地
    3.2南华北地区
    3.3渤海湾盆地
    3.4胶莱盆地
4油气有利区分析
    4.1烃源岩展布特征
    4.2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分布
5结论

(5)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东部近海晚中生代裂陷盆地的发现
    1.1 研究区典型剖面
        1.1.1 灵山岛剖面
        1.1.2 丁字湾剖面
        1.1.3 黄岛剖面
        1.1.4 其他剖面
    1.2山东东部近海晚中生代裂陷盆地格局
2 山东东部侵入岩时空展布特征
    2.1 岩体侵入活动
        2.1.1 晚侏罗世岩浆侵入活动
        2.1.2 早白垩世岩浆侵入活动
    2.2 岩脉侵入活动
3 山东东部火山岩特征
    3.1 莱阳旋回
    3.2 后夼旋回
    3.3 八亩地旋回
    3.4 石前庄旋回
    3.5 方戈庄旋回
    3.6 史家屯旋回
4 山东东部构造演化
    4.1 区域主要断裂带晚中生代活动特征
    4.2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5 原型盆地恢复
6 结论

(6)地震属性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莱阳凹陷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地层特征
3 层序边界的识别
4 地震属性的分类及其应用
5 地震属性的提取
6 地震属性向沉积相的转变
7 结 论

(7)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2 孔隙结构特征
    2.3 储层物性特征
    2.4 成岩作用特征
3 低渗透砂岩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3.1 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因素
    3.2 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成岩因素
        3.2.1 酸性地层水溶解矿物颗粒与储层孔隙度增加
        3.2.2 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与后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
        3.2.3 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与原生孔隙的保存
    3.3 形成优质储层的构造因素
        3.3.1 构造抬升与孔隙的保存
        3.3.2 构造裂缝对致密储层物性的改善作用
4 结 论

(8)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面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垩纪世界
    1.1.1 岩石圈——高速大洋扩张和大型火成岩省
    1.1.2 水圈——海平面变化和OAEs
    1.1.3 大气圈——"温室气候"
    1.1.4 生物圈——快速生物演替
    1.1.5 白垩纪陆相沉积
1.2 中国白垩纪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白垩纪地层
    
1.2.1.1 生物地层学
    
1.2.1.2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
    
1.2.1.3 磁性地层学
    1.2.2 白垩纪古地理
1.3 资料基础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实际工作量 2 中国白垩纪地质背景
2.1 东亚白垩纪构造格局
2.2 白垩纪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2.3 燕山运动
2.4 郯庐断裂 3 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
3.1 东北地区
    3.1.1 东北东部盆地白垩系
    3.1.2 松辽盆地
    3.1.3 延吉盆地
    3.1.4 嘉荫盆地
    3.1.5 冀北-辽西盆地群
    3.1.6 东北西部盆地群
    3.1.7 东北地区白垩纪地层对比
    
3.1.7.1 岩石地层对比
    
3.1.7.2 年代地层对比
    
3.1.7.3 生物地层对比
    
3.1.7.4 磁性地层对比
3.2 西北地区
    3.2.1 鄂尔多斯盆地
    3.2.2 六盘山盆地
    3.2.3 民和盆地
    3.2.4 走廊盆地群
    3.2.5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
    3.2.6 塔里木盆地
    3.2.7 柴达木盆地
    3.2.8 准噶尔盆地
    3.2.9 吐鲁番-哈密盆地
    3.2.10 小结
3.3 华北地区
    3.3.1 胶莱盆地及邻区
    3.3.2 合肥盆地及邻区
    3.3.3 苏北-南黄海盆地
3.4 西南地区
    3.4.1 四川盆地
    3.4.2 楚雄盆地
    3.4.3 兰坪-思茅盆地
    3.4.4 小结
3.5 中南地区
    3.5.1 湖南
    3.5.2 湖北
    3.5.3 广西
    3.5.4 小结
3.6 东南地区
    3.6.1 浙江的白垩系
    3.6.2 江西的白垩系
    3.6.3 福建的白垩系
    3.6.4 广东的白垩系
    
3.6.4.1 粤东地区
    
3.6.4.2 粤中、粤北地区
    3.6.5 海南的白垩系
    3.6.6 小结
3.7 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分区 4 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
4.1 理论方法
4.2 东北地层区
    4.2.1 东北东部盆地群
    4.2.2 松辽盆地
    4.2.3 东北西部盆地
    4.2.4 冀北-辽西盆地群
4.3 西北地层区
    4.3.1 鄂尔多斯盆地
    4.3.2 塔里木盆地
4.4 西南地层区
4.5 东南及中南地层区
4.6 华北地层区
4.7 盆地性质及充填序列
    4.7.1 盆地性质
    4.7.2 充填序列及其主控因素
    
4.7.2.1 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Hauterivian)
    
4.7.2.2 早白垩世晚期(Barremian-Albian)
    
4.7.2.3 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Santonian)
    
4.7.2.4 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
    4.7.3 讨论 5 边界条件确定
5.1 海陆分布
5.2 白垩纪"特殊沉积"
5.3 恐龙分布
5.4 资料底图及编图原则 6 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演化
6.1 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Hauterivian)
6.2 早白垩世晚期(Barremian-Albian)
6.3 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Santinian)
6.4 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
6.5 讨论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孢粉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成果 附录2 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研究成果 附录3 中国白垩纪恐龙化石统计表 附录4 海相地层证据分布 附录5 论文发表 附录6 个人简历

(9)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低位三角洲沉积(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区域概况
    1.1 构造特征
    1.2 地层特征
2 低位三角洲沉积
    2.1 低位三角洲砂体沉积环境
    2.2 莱阳组沉积期湖平面变化
    2.3 低位三角洲沉积相标志
3 低位三角洲沉积相层序
4 沉积相模式及低位砂体发育模式
5 结 论

(10)北黄海及其周边盆地烃源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意义
    0.2 北黄海盆地以往研究成果
    0.3 本文所作的工作
    0.4 创新点
1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特征
    1.2 地层特征
        1.2.1 北黄海盆地
        1.2.2 胶莱盆地
        1.2.3 安州盆地
    1.3 石油地质特征
        1.3.1 北黄海盆地
        1.3.2 胶莱盆地
        1.3.3 安州盆地
2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有机质丰度
    2.1 烃源岩丰度评价标准讨论
    2.2 安州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2.2.1 烃源岩TOC 含量
        2.2.2 氯仿沥青“A”含量
        2.2.3 总烃
        2.2.4 烃源岩生烃潜量(S_1+S_2)
    2.3 北黄海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2.3.1 烃源岩TOC 含量
        2.3.2 烃源岩生烃潜量(S_1+S_2)
    2.4 胶莱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2.4.1 烃源岩TOC 含量
        2.4.2 氯仿沥青“A”含量
        2.4.3 烃源岩生烃潜量(S_1+S_2)
    2.5 小结
3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1 安州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1.1 干酪根显微组分
        3.1.2 干酪根元素分析
        3.1.3 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
        3.1.4 岩石热解分析
        3.1.5 数值化的干酪根类型指数KTI
    3.2 北黄海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2.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
        3.2.2 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
        3.2.3 岩石热解分析
        3.2.4 数值化的干酪根类型指数KTI
    3.3 胶莱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
        3.3.2 干酪根元素分析
        3.3.3 岩石热解分析
        3.3.4 数值化的干酪根类型指数KTI
    3.4 小结
4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4.1 安州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4.1.1 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
        4.1.2 岩石热解分析
    4.2 北黄海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4.2.1 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
        4.2.2 岩石热解分析
        4.2.3 孢子色率
    4.3 胶莱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4.3.1 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
        4.3.2 岩石热解分析
    4.4 小结
5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5.1 安州盆地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5.1.1 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
        5.1.2 正构烷烃
        5.1.3 类异戊间二烯烷烃
        5.1.4 甾烷和萜烷生物标志物
        5.1.5 芳烃
    5.2 北黄海盆地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5.2.1 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
        5.2.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间二烯烷烃
        5.2.3 甾烷和萜烷生物标志物
    5.3 胶莱盆地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5.3.1 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间二烯烷烃
        5.3.3 甾烷和萜烷生物标志物
    5.4 小结
6 北黄海及周边盆地烃源岩评价方法的确定
    6.1 求权重的方法
        6.1.1 专家打分法
        6.1.2 相关系数法
    6.2 指标数据的提取及标准化处理
    6.3 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确定及验证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SEDIMENTARY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AND THE ADVANTAGEOUS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JIAOLAI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莱阳盆地下白垩统水南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D]. 耿耿.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胶莱盆地莱西地区上白垩统古环境记录[D]. 张静雅. 兰州大学, 2020(01)
  • [3]山东东部近海晚中生代裂陷盆地莱阳期沉积地球化学研究[D]. 岳会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4]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J]. 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5]山东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原型盆地恢复[J]. 周瑶琪,张振凯,梁文栋,李素,岳会雯. 地学前缘, 2015(01)
  • [6]地震属性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莱阳凹陷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为例[J]. 卢春红,纪友亮,潘春孚. 特种油气藏, 2012(05)
  • [7]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J]. 周勇,纪友亮,张善文,万璐. 石油学报, 2011(04)
  • [8]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面貌[D]. 曹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9]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低位三角洲沉积[J]. 卢春红,纪友亮,张善文,潘春孚,周勇. 特种油气藏, 2010(02)
  • [10]北黄海及其周边盆地烃源岩评价研究[D]. 成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莱阳组沉积期原型盆地沉积格局与胶莱盆地油气勘探优势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