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比较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比较分析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努尔阿米娜·艾海提[1](2013)在《中国人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浆内皮素(Plasma endothelin, ET)、血浆心钠素(Plasma cardinatrin, ANP)和血浆胰岛素(Plasma insulin, Pins)含量参考值是血浆量检查的三项重要指标,是人类重要的生命指征,是临床上用于描述和评估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对心血管、肺、脑、肝、肾脏及免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及舒张血管,促进细胞增殖的最常用的三项指标。内皮素(ET)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气管平滑肌收缩物质,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表现为强烈的收缩血管及心肌负性肌力作用,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内源性致病因子。血浆心钠素(ANP)是心脏分泌的一种循环激素,广泛存在于心房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许多器官细胞内。它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效应,拮抗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调节体液平衡的作用。血浆心钠素(ANP)的利尿、利钠功能与肾脏的泌尿功能密切相关。血浆胰岛素(Pins)是一强效的生长因子,其可直接及间接通过数种生长因子)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胰岛素(Pins)对血管平滑肌增殖这种作用可以导致血管壁肥大以及增加血管阻力,成为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原因之一。还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然而,目前国内外均缺乏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参考值的统一标准,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对于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关系的定量化、专题化研究,显得意义重大。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能定量的从自然地理因素角度出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中国人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自然地理因素之间进行了线性与非线性的定量化研究对比;运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方法,借助ArcGIS软件中的Arc Map模块内插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血浆量三项指标的参考值。通过大量细致的检索发现,虽然有多篇论文报道了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含量这三项指标参考值与海拔、年平均气温等地理因素的关系,但都只是定性的描述或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并且多为一对一的研究关系。而如本文如此,以中国区域为研究范畴,从整个地理环境着手,选择多项地理指标,对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进行专题化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结果:(1)通过向相关单位购买或者手工及网络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了全国各地区的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分别为: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参考值数据4834例、老年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参考值数据4573例、儿童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数据1500、青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数据1851例、中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数据2528例、老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数据3761、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Pins)含量参考值数据1961例和老年人血浆胰岛素(Pins)含量参考值数据2827例。(2)根据国家测绘中心、国家的气象局提供的共享资料,查阅大量的地理着作、相关文献和专业词典,收集了全国4383个市县地区的七项地理指标: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气温(X3)、年平均相对湿度(X4)、年降水量(X5)、气温年较差(X6)和年平均风速(X7)。(3)对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等三项指标与七项地理指标进行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研究,建立它们之间的曲线估计和因子分析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研究,找出各个指标的最优预测模型,分别为:①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参考值的曲线评估模型,即Y=49.144-0.013X+1.998X2-6E+8.834X3-10EX为海拔高度(m)②老年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参考值的因子分析模型,即Y=61.377-0.0004674X1-0.0002981X2+0.02674X3-0.06934X4-0.001227X5+0.07124X6-1.9859X7±0.993③儿童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的曲线评估模型,即Y=-1191.818+163.286X-6.278X2+0.077X3X为气温年较差(℃)④青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的因子分析模型,即Y=25.290-0.01014X,-0.04581X2+0.7464X3+3.3861X4+0.06426X5-1.2745X6+74.3173X7±0.982⑤中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的因子分析模型,即Y=288.696-0.004320X1+0.01028X2-0.9033X3-0.7856X4-0.01797X5+1.2832X6-17.5270X7±0.985⑥老年人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参考值的因子分析模型,即Y=314.164-0.006177X1-0.01840X2+1.7530X3+0.1081X4+0.002186X5+0.04774X6-31.7782X7±0.990⑦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Pins)含量参考值的曲线评估模型,即Y=2.904+9.237X-1.429X2X为年平均风速(m/s)⑧老年人血浆胰岛素(Pins)含量参考值的因子分析模型,即Y=22.863-0.002257X1+0.0008332X2-0.1592X3-0.1002X4-0.003447X5+0.1794X6-0.4238X7±0.985(4)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将预测最优模型的数值加载在矢量化好的地图上,通过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作出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三项指标参考值的空间趋势分布图。结论:通过以上的模型可以估算出全国各个地区不同年龄的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三项指标,给临床检验医学和社会心理医学带来科学便捷的参考标准,并可以在分布图上清楚地看出血浆内皮素(ET)、血浆心钠素(ANP)和血浆胰岛素(Pins)三项指标分布趋势走向及分布规律。

李双秋[2](2010)在《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ET、CGRP含量的影响,讨论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材料与方法:将4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23例,对照组25例。眼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每日针刺1次。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丹奥(奥扎格雷钠)80mg,日二次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胞二磷胆碱1.0g,日一次静点;小剂量阿斯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上述药物是目前国内同类药物中,疗效较为肯定的,符合公认、有效、可比原则。以上各组2周为1疗程。治疗2周后,观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ET、CGRP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ET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O5,*P<0.05 ),CGR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O5,*P<0.05 ),眼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积分之差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眼针组的总有效率达91.3%,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着(P<0.05)。结论: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ET和CGRP良性调节作用不突出,眼针组与单纯西药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显着。

崔娜[3](2009)在《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材料与方法:将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8例,对照组10例。眼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眼针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淤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每日针刺1次。对照组:0.9%生理盐水250ml,丹奥(奥扎格雷钠)80mg,日两次静点;0.9%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1.0g,日一次静点;小剂量阿斯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上述药物是目前国内同类药物中疗效较为肯定的,符合公认有效、可比原则。以上各组2周为1疗程。治疗2周后,观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ET、CGRP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0.05),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积分之差有显着性差异(P<0.01):眼针组的总有效率达90%,临床疗效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眼针使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升高,还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是通过良性调节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从而影响中风患者血管舒缩功能、保护神经元损伤,从而到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韩旭[4](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卜淑芳,张博爱[6](2006)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50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72h的TIA患者,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5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TIA患者血浆ET和CGRP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增高,且重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P均<0.05)。血浆ET和CGRP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6,P均<0.05)。结论TIA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浆ET及CGRP水平增高有关。

张伟峰,蔡先锋[7](2005)在《运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介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心血管系统、心肌系统、心血管疾病及运动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12关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GRP、cardiovascular、sports”,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关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文章,检索词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心血管系统、运动”,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相关的文章。纳入标准:有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心血管分布、代谢、疾病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46篇关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13篇,纳入33篇。其中关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分布与代谢7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心血管效应10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9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运动的关系7篇。资料综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一种生物活性肽,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一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血管神经纤维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心血管系统效应包括:心脏的正性变时变力作用,血液动力学作者,舒血管效应,心肌细胞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可参与防治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治疗休克。运动可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泌增加。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也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重要肽能神经递质。是体内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有强大的舒张冠状动脉作用,并参与高血压及休克形成机制。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运动可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泌。

马惠芳[8](2001)在《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其发病、死亡和致残率高,不仅危害着人的生命,而且其幸存者也常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寻找保护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已成为医学界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目的:为研究针刺在中风病中的发病机理,寻找针刺在急性脑缺血损伤时对脑组织保护的作用机制,探讨四肢井穴对本病的治疗原理及最佳取穴方案,进行了针刺不同井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钙调素(CaM)、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Wistar大鼠,采用三动脉阻断法建立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以CaM、ET和CGRP为检测指标,观察电针前肢井穴、后肢井穴、四肢井穴、前肢井穴加药、后肢井穴加药、四肢井穴加药及西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和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脑缺血后,脑缺血区胞内活性CaM含量明显上升,经以上各组方法治疗后,CaM含量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极显着差异P<0.001,而各组之间对CaM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然而从CaM含量的均值来看,各针刺加药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各组。脑缺血后,ET升高、CGRP下降,二者平衡失调,但与模型组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针刺后ET、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 综上述结果表明:电针井穴可降低活性CaM的含量,提示电针井穴可起到减轻活性CaM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又以井穴加药组特别疗效最佳,各井穴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针刺与药物有协同的作用,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ET与CGRP的含量变化,脑缺血后ET升高和CGRP降低,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平衡改变的趋势,说明二者在脑缺血中起着一定作用,但针刺对这种平衡的调整未见明显改善,这可能与针刺的即刻效应相关,今后应从针刺时间效应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前肢、后肢与四肢井穴之间无差异。 研究结果提示,井穴可作为中风病的急救方法之一,同时提示前、后肢井穴可单独使用,这与古代及现代文献报道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针灸经典理论对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

刘树权[9](2006)在《开窍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其慢性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急性演变过程,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迫切。 目的: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既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是缺血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本课题从脑组织含水量、金属基质蛋白酶等方面深入探讨开窍通腑汤的利水作用。从CGRP和ET-1来探讨开窍通腑汤的活血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从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讨论开窍通腑汤对神经功能重塑的治疗机制。 方法:采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3h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MCAO后不同时间点各组MMP-2mRNA和MMP-9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MCAO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ET-1与CGRP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MCAO后不同时间点各组MMP-9、VEGF蛋白表达。 结果:采用线栓法成功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3h再灌注模型。开窍通腑汤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动物的神经症状,改善缺血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开窍通腑汤可调节MCAO后血清中CGRP及ET-1水平,起到保护脑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减少MCAO后MMP-2、MMP-9mRNA及MMP-9蛋白表达、提高VEGF蛋白表达,具有神经保护及神经功能重塑作用。 结论: 1、开窍通腑汤可以延缓或者阻断缺血性卒中的发展进程,并且具有提高脑组织在缺血时对一系列代谢紊乱的耐受能力,增加神经元的存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 2、开窍通腑汤有提高CGRP水平以及拮抗ET-1的作用,促使ET-1/CGRP的调节平衡,能使ET-1水平下降,CGRP释放增多,能减少脑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保护脑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3、开窍通腑汤可通过降低MMP-2、MMP-9的含量,减轻缺血时基底膜的降解,从而维护BBB的完整性。 4、开窍通腑汤组可以增加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细胞的表达,促进侧支血管的形成和细胞代谢,减轻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

薛慎伍,吴玉贤,张兆岩,王树才,葛树业,陈青[10](2000)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测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1)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 ,以探讨早期治疗对策。方法 :采用RIA法检测。结果 :脑梗死、脑动脉硬化、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ET 1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 3组患者中的CG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结论 :ET 1升高和CGRP的降低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损伤程度有关 ,说明ET 1和CGRP参与脑缺血形成机制。可将此改变作为早期判断ICVD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1.2 血浆内皮素、血浆心钠素和血浆胰岛素的简述
        1.2.1 血浆内皮素(Plasma endothelin,ET)
        1.2.2 血浆心钠素(Plasma cardinatrin,ANP)
        1.2.3 血浆胰岛素(Plasma insulin,Pins)
    1.3 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创新点
第二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的选取
    2.1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的医学背景
        2.1.1 血浆内皮素(Plasma endothelin,ET)检测的临床意义
        2.1.2 血浆心钠素(Plasma cardinatrin,ANP)检测的临床意
        2.1.3 血浆胰岛素(Plasma insulin,Pins)监测的临床意义
    2.2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数据的收集方法
    2.3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的选取
第三章 中国地理指标选取和软件的介绍
    3.1 中国的地貌特点
    3.2 地理因子指标的选取
    3.3 软件的介绍
        3.3.1 SPSS软件介绍
        3.3.2 Arc GIS软件介绍
第四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
    4.1 相关分析简介
        4.1.1、相关系数的计算以及性质
        4.1.2、相关的种类
    4.2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及其判断
        4.2.1 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2 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3 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4 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5 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6 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7 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4.2.8 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偏相关分析
    5.1 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2 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3 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4 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5 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6 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7 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8 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第六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1 曲线评估原理
    6.2 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3 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4 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5 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6 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7 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8 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6.9 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曲线评估
第七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分析
    7.1 因子分析的概述
    7.2 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3 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4 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5 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6 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7 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8 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7.9 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因子分析
第八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子的最优模型选择
    8.1 成对样本T检验概述
    8.2 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3 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4 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5 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6 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7 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8 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8.9 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的最优模型选择
第九章 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的地理分布图
    9.1 绘制中青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2 绘制老年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3 绘制儿童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4 绘制青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5 绘制中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6 绘制老年人血浆心钠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7 绘制中青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9.8 绘制老年人血浆胰岛素含量参考值的分布图
第十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临床资料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临床资料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2.3 病机转化
    2.4 病势发展转归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3.1 辩证分型标准
    3.2 临证分型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1.1 基本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危险因素
    1.4 发病机制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2.1 ApoE的结构
    2.2 ApoE的功能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3.1 ApoE基因多态性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4.1 ApoE与血脂水平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5.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4 讨论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3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观察记录项目
    3.3 检测方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血浆ET及CGRP测定
    1.3 其他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血浆ET和CGRP水平比较
    2.2 不同程度TIA患者血浆ET和CGRP水平比较
    2.3 相关分析
3 讨论

(8)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文献综述
    1.1 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1 病名考证
        1.1.2 病位辨析
        1.1.3 病因病机论
        1.1.4 中风辨证施治探讨
        1.1.5 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1.1.6 中风先兆症状析
        1.1.7 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疗效评定
    1.2 传统医学对井穴的认识
        1.2.1 井穴的出处、内容及分布
        1.2.2 井穴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1.2.3 井穴的主治作用
        参考资料
    1.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1.3.1 传统刺法
        1.3.2 特殊刺法
        1.3.3 艾灸法
        1.3.4 穴位埋藏
        1.3.5 穴位贴敷
        1.3.6 综合疗法
        参考资料
    1.4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概况
        1.4.1 生化与免疫方面
        1.4.2 血液流变学方面
        1.4.3 电生理学方面
        1.4.4 脑血流量与脑血流图方面
        1.4.5 微循环方面
        1.4.6 形态学方面
        参考资料
    1.5 井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1.5.1 井穴的临床应用
        1.5.2 井穴的实验研究
        参考资料
    1.6 钙调素物生理病理及文献研究
        1.6.1 钙调素的生理功能
        1.6.2 钙调素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
        1.6.3 实验研究概况
        参考资料
    1.7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脑缺血的文献研究
        1.7.1 内皮素
        1.7.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7.3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
        1.7.4 实验研究
        参考资料
2 实验研究
    2.1 前言
        2.1.1 动物模型的确定
        2.1.2 处方(穴位)的确定
        2.1.3 刺激量的确定
        2.1.4 药物的选择
        2.1.5 检测指标的确定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处理
        2.3.1 钙调素
        2.3.2 血浆内皮素
        2.3.3 降钙基因相关肽
        2.3.4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对比分析
3 分析讨论
    3.1 井穴在中风病中的作用
    3.2 井穴对脑缺血作用机制的实验指标选择
    3.3 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3.4 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参考资料
4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9)开窍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实验部分
    实验一、开窍通腑汤对MCAO大鼠形态学观察和脑组织含水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开窍通腑汤对MCAO大鼠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开窍通腑汤对MCAO大鼠脑组织MMP-9、MMP-2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四、开窍通腑汤对MCAO大鼠脑组织MMP-9、VEGF的蛋白表达影响
理论探讨
    一、对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开窍通腑化浊含义
    三、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
    四、开窍通腑汤组方特点
    五、动物实验作用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一、中风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综述二、MMP-2、MMP-9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综述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个人简历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血浆量三项指标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D]. 努尔阿米娜·艾海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2]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D]. 李双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3]眼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D]. 崔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检测[J]. 卜淑芳,张博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6)
  • [7]运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研究[J]. 张伟峰,蔡先锋. 中国临床康复, 2005(43)
  • [8]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D]. 马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1(01)
  • [9]开窍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树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比分析[J]. 薛慎伍,吴玉贤,张兆岩,王树才,葛树业,陈青.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