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

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翠玲,史秀峰,王瑞青,卢俊枝,塔娜[1](2021)在《四子王旗水土保持“十三五”建设成就及“十四五”工作目标》文中指出文章总结四子王旗水土保持"十三五"所取得的成绩和建设经验,探索"十四五"水土保持发展与建设方向。根据四子王旗的气候、自然、地理特点和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对今后水保建设与津京风沙源治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朱思敏[2](2021)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问题及政策建议》文中认为

邬媛媛[3](2021)在《四子王旗政府在草原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皮伟强[4](2021)在《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文中指出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统计是草地生态监测的重要基础环节,是草原退化程度分级的重要量化参数,也是制定草原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遇到了严峻挑战,全球逾34%的陆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荒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是最易受荒漠化影响的生态景观。如今草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荒漠化的主体和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已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发展与生存。由于退化草地分布广泛且退化程度不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而高效的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精准的退化程度调查是必要前提。在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中植物群落覆盖度、草地退化指示物种相对占比、植被群落中植被组成等均是必要监测项目。而传统人工野外调查消耗大量人力,无法实现区域性动态监测;卫星遥感成像质量易受天气影响、重访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等原因限制,难以实现对草原细小地物的精准统计。草地生态信息统计、监测手段上的不足制约了生态恢复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捷、无损、高精度、可大面积进行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监测手段和识别分类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不仅为草原退化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将为草原退化监测和研究实现高效、实时、准确和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为我国草原退化的防治做出贡献。本研究建立了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平台,该平台兼具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势,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采集了连续两个植物生长期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底本数据。由于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的限制,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地物识别仍然处在大面积单一地物的识别与分类水平。而荒漠化草原地物植株细小、种群间相似度高、呈碎片化斑块状分布,识别与分类难度极大,对获取的数据质量和分类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有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无法解决,只有突破才能达到分类精度,研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退化草原地物相似度高、难以分类的问题,结合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特性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特性,分别基于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建立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种群间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模型,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模型基础。本研究提出了CSI指数、CDI指数并确定分类规则,解决了草原物种相似度高,光谱差异微弱,难以区分的问题,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3.12%,Kappa系数达0.91。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征波段提取、PSIR指数、光谱缩放、阈值统计等方法确定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植物群落与裸土、枯草的分类规则,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群落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5.71%,Kappa系数达0.93。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泛化程度不一,目前对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高维度、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模型研究的较少,对荒漠化草原细小植株、分布随机且存在大量混合像元的地物分类模型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DGC-3D-CNN模型并制作了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DGC-3D-CNN模型充分利用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空间联合信息,对群落数据集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通过对模型9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发现DGC-3D-CNN模型中卷积核数量、Batch size、Spatial size三个参数对群落数据集的分类精度影响较大,而较轻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卷积核尺寸对细小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性能更好。优化后的DGC-3D-CNN模型对群落数据集的总体识别精度提升了9.14%,总体精度达98.11%,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GDIF-3D-CNN模型,针对草原植物种群间相似度高、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制作了两类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数据集,分别为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和种群混合像元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GDIF-3D-CNN模型对建群种、优势种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单类分类精度均超过91%;通过对模型8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对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的分类总体精度达94.815%,效率提升了76.2%;对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的总体精度达92.625%,效率提升了76.5%,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种群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植被指数及分类规则和两种深度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无人机高光谱数据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群落间、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是基于遥感信息的荒漠化草原地物分类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荒漠化草原实时、高效、高精度的生态信息监测与统计奠定模型基础,为荒漠化草原生态恢复手段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郑洋,郝润梅,吴晓光,王考[5](2021)在《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壤风蚀的强度,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新时期国土空间格局合理布局和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典型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基于RWEQ模型定量模拟1990-2015年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风蚀模数,分析研究区土壤风蚀变化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1990-2015年四子王旗土壤风蚀情况整体呈现稳趋向好态势,其中1990-2000年,土壤风蚀模数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34 t/hm2;2000-2015年,土壤风蚀模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59 t/hm2。【结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结构,产生的土壤风蚀效应不同,有利用趋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结构是降低土壤风蚀强度的主要途径。

韩耀杰[6](2020)在《人工灌木碳储量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 ——以四子王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为应对生态脆弱地区草地退化,我国开展多项国家级环境修复工程来进行荒漠化治理,修复草地退化,其中灌木建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灌木林不仅能够进行退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其所产生的碳汇也能够为国家固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但当前对退化草地人工灌木碳储量的核算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影响灌木碳储量因子的定量分析薄弱。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核算灌木碳储量,分析生境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识别灌木碳储量空间差异分布驱动因子的解释力,得出如下结论:(1)2005~2018年,四子王旗地区9935.33 ha人工灌木总碳储量为86470.50 t,单位面积碳储量为8.70 t ha-1。不同林龄灌木单位面积碳储量均存在差异,林龄为10年、8年和5年的灌木单位面积碳储量分别为11.65±6.45 t ha-1,16.35±5.80 t ha-1,1.17±0.66 t ha-1。(2)四子王旗人工灌木单位面积碳储量差异较大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单位面积灌木的碳储量极小值为0.13 t ha-1,极大值为25.08 t ha-1。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地区灌木的碳储量显着高于北部地区(p<0.05)。(3)生境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不同,年均降水、年均温与灌木的碳储量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年均降水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高于年均温。地形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表现不一致,其中坡度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不显着,半阳坡下的灌木碳储量显着高于半阴坡和阳坡。栗钙土下灌木碳储量高于草甸土与灰褐土,但不显着。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灌木碳储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4)驱动因子对灌木碳储量空间差异的作用强度整体表现为气象要素>灌木林龄>土壤要素>地形要素。解释力由大到小分别为:年均降水(26.97%)、林龄(13.85%)、年均温度(8.77%)、土壤类型(8.27%)、土壤有机碳储量(3.71%)、坡向(3.27%)、坡度(0.76%),年均降水是影响四子王旗地区灌木碳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高于灌木林龄和年均温。(5)双因子交互作用能增强灌木碳储量差异的解释力,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年均降水分别与灌木林龄、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交互作用对灌木碳储量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年均温可以增强其它因子对灌木碳储量空间差异分布的解释力。综上,对大区域、多地块的灌木进行碳储量核算时,除林龄外,还应充分考虑生境因素的空间差异分布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灌木碳储量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工灌木林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为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撑灌木参与国家碳交易提供参考。

张鑫[7](2020)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居民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最能反映人地关系的土地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居民点空间分布发生显着变化。在居民点时空分布的快速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无序扩张、小村落废弃、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等现象。探讨居民点的空间集聚、规模和形态特征等的地域分异与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往往能揭示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人地互动的轨迹。因此,进行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为调控与优化农牧交错区人地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对促进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以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Voronoi图Cv值、全局聚类检验、空间“热点”探测、空间增长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从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空间规模特征和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着手,分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并运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SPSS的多元回归模型从地形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对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整体上,1990-2018年,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属于集聚分布模式,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加强。居民点用地在研究期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逐渐加强,居民点分布大致呈“分散集团式”空间格局;居民点“冷热点”分异明显,呈现局部集中趋势。研究区居民点的SHAPEMN值和FRAC值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居民点形态整体趋于较复杂。(2)在旗县层面,各旗县集聚模式均较显着。居民点斑块密度分布差异性较大,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特征,且空间格局以各旗县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呈现出多核破碎化的态势。各旗县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在研究期内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空间扩张程度均呈加强趋势。(3)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受地形因素、区位因素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地形因素。1990-2018年,居民点空间分布不具有明显的低地指向性,但具有明显的低坡度指向性、阳坡指向性、低地形位指数指向性;居民点空间分布随着地形起伏度增加总体呈指数函数形式下降。(2)区位因素。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近的地区;距离道路越近,居民点斑块数量和面积越大;距离行政中心越近,居民点斑块面积越大,而斑块数量越少;受生产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区的居民点规模较大,分布较密集;牧业劳动区的居民点规模分布则呈现小而零散的分布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区内居民点的总面积规模主要与当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口城镇化率有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则居民点扩张的总面积越大,同时居民点规模随着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而扩大。

李慧[8](2020)在《四子王旗主要草原植被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四子王旗草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退化严重。土壤真菌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各项生态功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作为与植物关系最紧密的土壤真菌,在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真菌及AM真菌多样性,探讨四子王旗土壤真菌及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如下:(1)四子王旗草原共获得土壤真菌8门42纲95目247科522属,AM真菌1门1纲3目6科11属,四子王旗草原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Fusarium、Alternaria、Trichothecium分别为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优势属;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为四子王旗草原优势属;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相似性高;同时草原化荒漠AM真菌多样性及均匀度高于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2)随着季节变化四子王旗草原春季和夏季土壤真菌和AM真菌的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出夏季土壤真菌的Asc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高于春季,AM真菌中Glomus和Rhizophagus属夏季相对丰度高于春季。而春季土壤真菌多样性高于夏季。

李建飞[9](2020)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乌兰察布市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其植被覆盖变化直接关系着京津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为了合理评价其生态建设效果及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2000-2015年MODIS中国500m NDVI月合成产品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同期降水和气温数据、2000年及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等,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差值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残差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开展乌兰察布市近16a来生长季NDVI像元尺度上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介于0.354和0.555之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覆盖呈改善→退化→改善的过程演变。且植被覆盖改善较退化速度慢,植被退化后恢复缓慢。(3)乌兰察布市植被MRD的变化自西北向东南为小于平均值、等于平均值和高于平均值,其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88%、13.25%、45.87%;SDRD稳定区、次稳定区、不稳定区3种类型相互交错分布于全市范围内,分别占全市面积的29.40%、63.23%、7.37%;植被时间稳定性代表点及次稳定性代表点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67%、9.56%。(4)乌兰察布市植被生长受降水、气温的双重影响。NDVI与年均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r=0.730,P=0.001),并通过了0.01水平显着性检验,与气温呈负相关(r=-0.351,P=0.182),二者相关关系不显着,相较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在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降水和气温对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的贡献自西北向东南由0.213逐渐增加至0.805。(5)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坡向对NDVI的影响不大,各个坡向等级上的NDVI平均值都较小。(6)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呈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林地、居民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变化格局;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导致NDVI均值的变化均大于0,其中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对NDVI均值的变化贡献最多。(7)人类活动对植被指数起消减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92%,对植被指数起积极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44.08%。

高艺宁[10](2019)在《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传统生态问题与其地理空间属性相结合,采用“格局—过程—机制—可持续”的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研究范式,按照“景观动态分析—驱动机制探究—生态质量评价—安全格局构建—发展模拟选择”的研究框架,基于草地生态足迹划分分析时段,分析景观格局及其生产力动态,探究荒漠草原区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而评价草原景观生态质量,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分区,模拟未来荒漠草原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安全3种情景下的资源配置方案,旨为草原生态保护规划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区草地生态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低度协同阶段(1987—2002年)、政策驱动阶段(2002—200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不同阶段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系数(-2.289、-1.082和0.495)的绝对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降低,表明前期剧烈波动而后期变化平缓;长期趋势(0.292%、0.728%和1.355%)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长,反映了单位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草地消耗在经济贡献中比重的下降,说明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正向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2)植被年均生产力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987~2016年研究区有94.23%的地区年均植被NPP总体呈动态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约3.77g Cm-2a-1;位于东南丘陵区的乡镇植被NPP呈动态增加,而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的乌兰花镇植被NPP呈动态减少;植被NPP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降雨量相关系数值更高。1987~2016年,景观类型数量变化较为明显,森林景观和人工景观分布面积处于增长状态,而草地景观、荒漠景观、农田景观和水域景观面积有所减少;从动态方向上看,约有112696.3ha的草地和农田转为森林,76574.41ha荒漠转为了草地;从动态速率上看,各景观类型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持续变化—快速变化”的过程。从类型水平上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农田景观与此相反,斑块增大且形态连片:研究区景观趋于破碎化、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相对稳定,异质性明显变化。(3)自然因素和人为扰动是景观动态的根本原因,且人为干扰的影响程度更为显着。农业生产、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农田景观、草地景观和人工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农田景观受人口状况影响较大,草地景观则深受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工景观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受时间尺度影响,同一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力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影响效果也会随之变化。(4)研究区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属敏感脆弱型,综合指数范围为0.003—0.765,敏感脆弱型的村域约占研究区域的82.73%,且存在北部高南部低的区域差异,表明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草地生态质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相关性反映出研究区草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与空间依赖。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对于草地生态质量的影响明显高于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5)不同景观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共划分为5类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即重点优化区、潜在优化区、重点关注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治理区。未来研究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优化3种情景下生态格局模拟结果表明农田、森林、水域、人工乃至荒漠景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新增农田、森林和人工景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和空间分布。对比配置方案发现生态安全情景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既能保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又能考虑草原保护对生态空间的需求。

二、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四子王旗水土保持“十三五”建设成就及“十四五”工作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1.1完成的治理任务
    1.2水保治理保障措施
    1.3治理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3“十四五”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
    3.1 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目标
    3.2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3.3 预防监督和监测目标
4 对策与建议

(4)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分类研究现状
        1.2.2 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1.2.3 遥感影像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分类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备简介
        2.2.1 高光谱成像仪
        2.2.2 无人机
        2.2.3 云台
        2.2.4 其他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2.4 数据预处理
    2.5 数据采集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谱特性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研究
    3.1 研究进展概括
    3.2 草原地物光谱特性及分析流程
    3.3 植物群落与非植物群落的阈值分类
        3.3.1 植物群落、裸土和枯草的光谱特性分析
        3.3.2 光谱缩放
        3.3.3 植被群落的阈值统计与分析
        3.3.4 裸土与枯草的阈值分类
    3.4 植被种群的分类
        3.4.1 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的光谱特性分析
        3.4.2 伴生种的阈值分类
        3.4.3 建群种与优势种的阈值分类
    3.5 精度评价
        3.5.1 植被群落的精度评价
        3.5.2 植物种群的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分类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深度置信网络
        4.1.2 卷积神经网络
    4.2 制作群落数据集
    4.3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类对比
        4.3.1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
        4.3.2 分类结果
    4.4 DGC-3D-CNN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4.4.1 构建DGC-3D-CNN模型
        4.4.2 数据降噪降维
        4.4.3 DGC-3D-CNN模型参数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分类研究
    5.1 研究背景介绍
    5.2 制作种群数据集
        5.2.1 制作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
        5.2.2 制作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
    5.3 GDIF-3D-CNN模型
        5.3.1 构建GDIF-3D-CNN模型
        5.3.2 初始GDIF-3D-CNN模型分类结果
    5.4 GDIF-3D-CNN模型优化
        5.4.1 卷积核数优化
        5.4.2 卷积核尺寸优化
        5.4.3 Spatial Size优化
        5.4.4 Batch size优化
        5.4.5 其他参数优化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处理
        (1)气候因子。
        (2)土壤可蚀性因子。
        (3)土壤结皮因子。
        (4)地表粗糙度因子。
        (5)植被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风蚀效应的时间变化
    2.2 土壤风蚀效应的空间变化特征
    2.3 土壤风蚀精度验证
3 讨 论
    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土壤风蚀效应
    3.2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土壤风蚀差异
4 结 论

(6)人工灌木碳储量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 ——以四子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木碳储量估算
        1.2.2 影响植被碳储量的生境要素
        1.2.3 多因素对碳储量影响的定量识别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与方法
        2.2.1 人工灌木林分布数据
        2.2.2 抽样设计
        2.2.3 灌木植株形态测定
        2.2.4 灌木生物量方程选取
        2.2.5 灌木碳储量核算方法
    2.3 地理探测器模型
        2.3.1 人工灌木生境数据
        2.3.2 驱动因子离散化
        2.3.3 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模块的运用
第三章 灌木碳储量核算
    3.1 灌木形态
        3.1.1 不同林龄灌木形态
        3.1.2 灌木形态的空间分布
    3.2 灌木碳储量
        3.2.1 不同林龄灌木碳储量
        3.2.2 灌木碳储量空间分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生境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1 气象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1.1 年均降水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1.2 年均温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2 土壤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2.1 土壤有机碳储量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2.2 土壤类型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3 地形要素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3.1 坡度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3.2 坡向对灌木碳储量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灌木碳储量驱动因子的定量识别
    5.1 生境要素离散化的空间分布
    5.2 单一驱动因子解释力
    5.3 驱动因子的生态探测
    5.4 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中心地理论
        2.1.3 区位理论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 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分析
    4.1 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4.2 居民点规模特征演变分析
    4.3 居民点形态特征演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形因素
        5.1.1 高程要素
        5.1.2 坡度要素
        5.1.3 坡向要素
        5.1.4 地形起伏度要素
        5.1.5 地形位指数要素
    5.2 区位因素
        5.2.1 水文要素
        5.2.2 交通要素
        5.2.3 行政中心要素
        5.2.4 生产方式要素
    5.3 社会经济因素
        5.3.1 指标模型构建
        5.3.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四子王旗主要草原植被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
        1.2.2 土壤真菌研究状况
        1.2.3 AM真菌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土壤真菌多样性
        2.3.1 DNA提取
        2.3.2 PCR扩增、纯化以及扩增产物荧光定量
        2.3.3 文库制备和上机测序
        2.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四子王旗土壤真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3.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3.1.1 样本信息统计
        3.1.2 土壤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3.1.3 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3.1.4 物种差异分析与标志物种
    3.2 AM真菌群落结构
        3.2.1 样本信息统计
        3.2.2 AM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3.2.3 AM真菌多样性分析
        3.2.4 物种差异分析与标志物种
    3.3 讨论
        3.3.1 土壤真菌多样性
        3.3.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4 四子王旗土壤真菌时间分布格局研究
    4.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4.1.1 样本信息统计
        4.1.2 物种组成分析
        4.1.3 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4.1.4 物种差异分析与标志物种
    4.2 AM真菌群落结构
        4.2.1 样本信息统计
        4.2.2 AM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4.2.3 AM真菌多样性分析
        4.2.4 物种差异分析与标志物种
    4.3 讨论
        4.3.1 土壤真菌多样性
        4.3.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NDVI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进展
        1.2.2 NDVI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城市发展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3.2.1 NDVI最大值合成法及均值法
        3.2.2 趋势线分析法
        3.2.3 差值法
        3.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与残差法
        3.2.5 时间稳定性分析
        3.2.6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4.1 NDVI时间变化趋势
    4.2 NDVI空间分布特征
    4.3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4.4 植被时间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5 NDVI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对NDVI的影响
        5.1.1 气象因素(降水、气温)对NDVI的影响
        5.1.2 地形对NDVI的影响
    5.2 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
        5.2.1 土地利用对NDVI的影响
        5.2.2 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荒漠草原区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1.2.3 发展趋势及关注重点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资源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景观分类
        2.2.2 遥感数据处理
3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草地生态足迹
        3.1.2 计量建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非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2 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3 草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比
        3.2.4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阶段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4 景观格局及生产力动态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区域植被概况
        4.1.2 数据处理
        4.1.3 分析方法
    4.2 植被生产力动态分析
        4.2.1 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
        4.2.2 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
        4.2.3 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3 景观结构类型的变化特征
        4.3.1 景观类型动态幅度
        4.3.2 景观类型动态方向
        4.3.3 景观类型动态速率
    4.4 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
        4.4.1 类型水平的格局变化
        4.4.2 景观水平的格局变化
    4.5 讨论与小结
5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构建驱动因子的指标体系
        5.1.2 回归分析与空间模型选择
    5.2 景观变化与驱动指标空间回归过程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拟合结果评估
    5.3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研究方法
        6.2.1 草地生态质量评价
        6.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6.2.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草地生态质量的评价结果与类型划分
        6.3.2 草地生态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OLS与GWR的模型比较
        6.3.4 基于GWR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7 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优化
    7.1 安全格局构建
        7.1.1 生态安全的识别与构建
        7.1.2 模型的选择
        7.1.3 景观格局优化途径
    7.2 生态安全格局配置分区
        7.2.1 不同生态源累积阻力表面
        7.2.2 不同生态源累积耗费距离表面
        7.2.3 不同生态源耗费阻力分区
        7.2.4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配置分区
    7.3 情景模拟方法
        7.3.1 景观适宜性指标体系选择
        7.3.2 景观适宜性图集
        7.3.3 CA-Markvo模型构建
        7.3.4 CA-Markvo模型数据处理
        7.3.5 CA-Markov模拟精度检验
    7.4 不同情景配置方案模拟结果
        7.4.1 不同情景的转移概率
        7.4.2 不同情景的配置方案
        7.4.3 不同情景配置下景观适宜性分布
        7.4.4 不同情景模拟结果
    7.5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子王旗水土保持“十三五”建设成就及“十四五”工作目标[J]. 张翠玲,史秀峰,王瑞青,卢俊枝,塔娜. 内蒙古水利, 2021(08)
  • [2]生态文明背景下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问题及政策建议[D]. 朱思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四子王旗政府在草原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研究[D]. 邬媛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D]. 皮伟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 郑洋,郝润梅,吴晓光,王考. 西南农业学报, 2021(03)
  • [6]人工灌木碳储量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 ——以四子王旗为例[D]. 韩耀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四子王旗主要草原植被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D]. 李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D]. 李建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D]. 高艺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四子王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