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拔染印花机问世

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拔染印花机问世

一、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熊祥玉[1](2016)在《触摸屏·网版印刷·无人工厂——触摸屏网印技术变革感悟(二)》文中研究表明3)从广告语看全自动网版印刷机相对于全自动网版印刷机的广告语,再看看昔日的半自动网版印刷机的广告语(当然这些广告语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听到)是何其空洞、单调和寡淡无味,而空有的名不符实的所谓高科技高精细的网版印机的胡乱吹嘘("宣传")那只能是对他自己的莫大嘲讽。笔者现将下述各公司之名隐去而代之以甲、乙、丙、丁,现在让我们看看他们对于全自动网版印刷机

匡导球[2](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周纯冰[3](2004)在《大幅面平板式数字印刷机边界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对那些在空间上离散、幅度上量化分层的图像进行某些特定数理模式加工的过程。随着图像科学各基本理论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涉及的Ample 3000型平板式数字印刷机作为一种新型平板印刷设备,它的承印材料可以是形状不受限制的固体板材,这一点与普通印刷机使用的卷筒画布有很大不同。在源图像仍为矩形的情况下,如果直接进行喷印作业一定会有部分油墨喷印到承印材料以外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解决方案,使源图像中只有与承印材料相对应的部分被转换成喷印数据输送到印刷机,这样就避免了误喷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本文中对图像的处理过程涉及边缘检测、插值计算、空间变换以及控制点的选取等多项内容,在具体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保证处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处理效率。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大幅面印刷机的分类、特点和相关技术,并着重介绍了平板式印刷机的特点与优势;第二部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软硬件的构成;第三部分论述了典型的图像预处理的方法,包括图像的边缘检测和二值化、细化以及孤立点的清除等;第四部分阐述了图像修正的主要算法原理,以及校正控制点的选取确定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利用修正后的承印物图像对CMYK喷绘源图的修正;第六部分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指出了系统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该系统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课题提出的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

制造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4](2004)在《2020年中国制造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前20年,必须大力发展制造技术,开拓出一条发展制造业,通向制造强国之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报告以机械制造业中,特别是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中相关制造技术为重点。

胡正隆[5](2002)在《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文中研究说明

郝先伟,李村[6](1995)在《日本商业信息》文中指出 1、干式单板电磁离合—制动装置系列 本离合—制动装置是最新研究成果,性能优越。有说明资料。

薛振坤[7](2020)在《DFN0603封装芯片背部涂胶工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现代电子产品不停的朝着轻便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度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芯片封装技术也不停着向小尺寸,细间距,快散热的方向发展。然而传统的银浆贴片工艺Epoxy都是通过注射器的针头进行分发到框架或者基座上,随着芯片尺寸的降低,点胶的精度要求也更高而且更加难以控制,它将会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在现在高度竞争的半导体行业中,因为传统的点胶焊片工艺随着芯片的尺寸减小,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可靠性都不能更好的保证。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本公司目前主打的DFN 0603(Dual Flat-pack No-lead)封装产品的工艺流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了芯片背部涂胶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DFN0603封装产品的芯片键合工艺设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的内容为:(1)研究芯片贴装机理,研究银浆的特性,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新的芯片贴装工艺引入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并提出解决方案。(2)研究分析不同银浆的特性,选择适合芯片背部涂胶WBC(Wafer Backside Coating)工艺的银浆,经过对环氧银浆性能的对比及试验的验证,我们选择汉高公司的ABLESTIK800MD型号环氧导电银浆;经过试验验证保证刷胶厚度保持在10-20um才能保证后续焊接后银浆爬升在20%-75%之间;研究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切割因素:切割速度&刀片规格;通过实验分别找出适合WBC工艺的银浆、涂胶厚度、刀片、切割速度&方法解决银浆的爬升问题,确保银浆的爬升高度在芯片厚度的20%-75%之间。(3)通过DOE(design of experiment)实验找出合适的晶粒键合工序的加热温度、焊接力和焊接时间、固化的温度和时间;同时将该工艺普及到所有的DFN0603产品,提高生产效率,解决银浆爬升引起的质量问题和生产的良率问题。(4)研究DFN0603封装的各项数据,找出新的芯片贴装工艺WBC的基本数据条件并实现量产,解决因为后段Vision测试时造成的loss问题,经过我们这项工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我们可将因芯片键合点胶工艺的不稳定性造成的Loss相对降低约3%。

左永强[8](2019)在《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机械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妆棉作为化妆常用品,其需求量急剧增加。将化妆棉料卷裁切成棉片的工艺过程主要由裁切机完成,目前市面上的裁切机大多只用于窄幅料卷的裁切,生产效率有待提高。本文将设计一种适应宽幅脱脂棉料卷,能够控制脱脂棉张力,同时满足棉片裁切的尺寸要求、精度要求、外观要求、断面要求的宽幅脱脂棉自动裁切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调研分析裁切机的功能原理和技术要点,将宽幅脱脂棉裁切机总功能分解为子功能模块,完成各个功能模块和整机的方案设计。其次,对裁切机的主要系统,包括放卷系统、牵引系统、张力调节系统、裁切系统、出料系统开展结构设计和分析计算。以料卷拉伸3%-7%不断裂的机械特性,提出裁切机张力控制参数并开展详细设计。为保证放卷稳定,采用磁粉制动器结合气胀轴,输出固定扭矩方式;牵引系统以传输稳定和控制辊组变形为依据,进行辊组布局和结构设计;裁切系统的纵切模块采用圆盘切刀,横切模块采用斜刃裁切,刀组间距可调,保证裁切精度;脱脂棉的内部张力,通过浮动式张力辊、牵引辊压力调节装置以及控制辊组速比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脱脂棉张力。为保证横切质量,对横切刀梁进行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得到符合实际要求的刀梁结构。最终,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完成整机的结构设计。最后,依次完成放卷系统、牵引系统和裁切系统的动力选型、传动布局。以动力传输稳定为依据,完成各个系统传动方式的设计,并对关键元器件选型、校核,最终实现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整体动力系统设计。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9](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闫觅[10](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二、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触摸屏·网版印刷·无人工厂——触摸屏网印技术变革感悟(二)(论文提纲范文)

3)从广告语看全自动网版印刷机
    ●甲公司对其产品的介绍
        内容介绍:
        产品用途:
        独特优势:
        性能配置:
    ●乙公司对其产品的介绍
    ●丙公司对其产品的介绍
    ●丁公司对其产品的介绍
        适用范围
        产品特色:
2.油墨需求的变化
    1)盖板玻璃油墨
    2) OGS耐高温油墨
    3)油墨并非越贵越好
    4)关于蓝宝石屏幕专用油墨
    5)关于盖板玻璃UV固化油墨

(2)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大幅面平板式数字印刷机边界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幅面印刷机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大幅面印刷机的分类
        1.1.2 大幅印刷机的应用领域
        1.1.3 大幅面印刷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平板式印刷机的出现及特点
    1.3 大幅面印刷机中的软件技术
    1.4 课题背景及任务要求
    1.5 小结
第二章 边界自动处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印刷边界处理方案的确定
        2.1.1 喷头系统及RIP处理
        2.1.2 问题的提出及边界处理方案的确定
    2.2 系统方案的组成
        2.2.1 图像获取系统
        2.2.2 图像处理系统
        2.2.3 照明系统
        2.2.4 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2.2.5 校正样图的制作
    2.3 系统处理结构
        2.3.1 系统边界处理的流程图
        2.3.2 系统组成结构图
    2.4 小结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
    3.1 图像的二值化
        3.1.1 二值化方法的比较
        3.1.2 系统采用的二值化算法
    3.2 孤立点的消除
    3.3 图像的细化
        3.3.1 细化过程分析
        3.3.2 细化算法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控制点偏移量的数字图像校正
    4.1 校正方法的确定
        4.1.1 图像的校正--空间变换
        4.1.2 校正参数的求解
        4.1.3 灰度级插值算法的确定
    4.2 控制点坐标的自动获取
        4.2.1 校正控制点的识别
        4.2.2 控制点坐标的生成及定位
    4.3 小结
第五章 喷绘源图像的修正
    5.1 承印物轮廓图像的获取
        5.1.1 承印物图像的获取及校正
        5.1.2 承印物轮廓的分割提取
        5.1.3 分割结果的分析
    5.2 轮廓图像尺度的调整
        5.2.1 图像尺度调整方法的确定
        5.2.2 插值方法的确定
    5.3 轮廓图像对TIFF格式印刷源图像的修正
        5.3.1 RGB和CMYK色彩系统
        5.3.2 对TIFF格式源图像的修正
    5.4 处理结果及量化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DFN0603封装芯片背部涂胶工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芯片封装工艺流程及原理简介
    2.1 芯片封装的目的和作用
    2.2 芯片封装工艺流程简介
    2.3 芯片切割工艺简介
    2.4 芯片键合工艺原理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芯片背部涂胶和切割工艺的实现
    3.1 涂胶机&切割机简介
        3.1.1 涂胶机结构与原理
        3.1.2 涂胶机主要性能参数
        3.1.3 切割机结构与原理
        3.1.4 切割机主要性能参数
    3.2 芯片涂胶工艺的实现
        3.2.1 银浆材料性能对产品的影响
        3.2.2 银浆厚度的均匀性的设计与实现
    3.3 芯片切割工艺的实现
        3.3.1 切割刀片对品质的影响
        3.3.2 切割参数对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浆键合工艺的设计与实现
    4.1 银浆固晶机简介
        4.1.1 银浆固晶机主要性能参数
        4.1.2 银浆固晶机工作工艺流程
    4.2 银浆固晶机对晶粒键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图像识别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4.2.2 吸嘴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4.2.3 晶粒吸取/放置位置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4.3 晶粒键合工序工艺参数的设计与实现
        4.3.1 顶针高度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4.3.2 焊接参数DOE试验
    4.4 芯片键合结果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背部涂胶引线键合工艺设计与质量验证
    5.1 引线键合过程及工艺原理
    5.2 引线键合工艺参数的设计与实现
        5.2.1 键合材料对键合质量的影响
        5.2.2 图像识引线键合质量的影响
    5.3 焊接参数对焊线质量的影响
    5.4 引线键合结果分析及质量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机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裁切设备的发展现状
    1.3 裁切设备的技术研究
        1.3.1 张力控制技术
        1.3.2 物料牵引技术
        1.3.3 物料裁切技术
        1.3.4 物料出料技术
    1.4 长条横梁技术
    1.5 本课题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系统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概述
    2.2 裁切机的功能原理分析和设计要点
        2.2.1 裁切机功能原理分析
        2.2.2 裁切机设计要点
    2.3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方案设计
        2.3.1 放卷系统的方案设计
        2.3.2 牵引系统的方案设计
        2.3.3 张力系统的方案设计
        2.3.4 裁切系统的方案设计
        2.3.5 出料系统的方案设计
    2.4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总体布局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结构设计
    3.1 放卷系统的结构设计
    3.2 牵引系统的结构设计
        3.2.1 脱脂棉牵引路径
        3.2.2 辊组结构设计
    3.3 裁切系统的设计
        3.3.1 纵切模块的结构设计
        3.3.2 横切组件的结构设计
    3.4 张力系统的设计
        3.4.1 放卷系统的张力设计
        3.4.2 主机系统的张力设计
    3.5 出料系统的设计
    3.6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整机结构设计与建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刀梁的结构设计和设计优化
    4.1 横切刀梁设计要求概述
    4.2 横梁截面及其刚性
    4.3 横刀刀梁的方案设计
    4.4 横刀刀梁的结构设计
        4.4.1 上刀梁的结构设计
        4.4.2 下刀梁的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幅脱脂棉裁切机动力系统的设计
    5.1 放卷系统的动力设计
    5.2 牵引系统的动力设计
        5.2.1 牵引辊组传动布局
        5.2.2 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5.2.3 链传动系统的设计
    5.3 横切系统动力设计
        5.3.1 横切系统传动布局
        5.3.2 横切导向机构的结构设计
        5.3.3 曲柄滑块机构的结构设计
        5.3.4 驱动部件参数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1 聚乙烯(PE)
    2.2 聚丙烯(PP)
    2.3 聚氯乙烯(PVC)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1 尼龙(PA)
    3.2 聚碳酸酯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4 特种工程塑料
    4.1 聚苯硫醚(PPS)
    4.2 聚醚砜(PESU)
    4.3 聚芳醚酮(PAEK)
    4.4 液晶聚合物(LCP)
5 热固性树脂
    5.1 酚醛树脂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5.1.4 结语
    5.2 聚氨酯(PU)
        5.2.1 全球投资近况
        5.2.2 聚氨酯原材料
        5.2.3 建筑节能
        5.2.4 汽车用聚氨酯
        5.2.5 医用聚氨酯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5.2.8 小结
    5.3 环氧树脂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5.3.1. 1 双酚A(BPA)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5.3.4 新产品[153-159]
        5.3.5 应用领域发展
        5.3.5. 1 涂料[161-183]
        1)管道及储罐
        2)建筑
        3)汽车
        4)船舶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1)汽车
        2)石墨烯/航空航天
        3)船舶
        4)运动器材
        5.3.6 结语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5.4.1 市场动态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触摸屏·网版印刷·无人工厂——触摸屏网印技术变革感悟(二)[J]. 熊祥玉. 丝网印刷, 2016(04)
  • [2]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3]大幅面平板式数字印刷机边界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纯冰. 辽宁师范大学, 2004(01)
  • [4]2020年中国制造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制造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5]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出料印刷机问世[J]. 胡正隆. 机床与液压, 2002(06)
  • [6]日本商业信息[J]. 郝先伟,李村. 世界产品与技术, 1995(05)
  • [7]DFN0603封装芯片背部涂胶工艺的设计与实现[D]. 薛振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宽幅脱脂棉裁切机的机械系统设计[D]. 左永强. 东华大学, 2019(03)
  • [9]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精密硬质材料专用自动拔染印花机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