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研究进展

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研究进展

一、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钟美琳[1](2021)在《基于“场所-事件”理论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 ——以安源煤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在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业在转型过程中,原本的产业功能将不复存在,而它们往往占据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地理位置,占有许多便利资源,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不可能直接废弃。作为资源型城市,安源因煤而生,以煤而兴。煤矿一度是萍乡的支柱性产业。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问题,工业遗产亟需更新。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场所—事件”等城市更新理论的研究梳理,以安源煤矿的历史文化与工业遗迹遗存等为研究对象,在对工业遗存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记录、填写调研问卷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市民游客等对安源煤矿和红色文化的真实记忆与未来发展的真实需求。进行问卷数据处理分析之后得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开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提炼可借鉴的资源型城市更新发展的相关内容及研究思路;安源煤矿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工业遗产现状、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文献资料等进行问卷访谈与实地调研分析;提取安源煤矿中有价值的场所事件进行梳理,探索工业遗产价值,基于场所事件分析,探究安源煤矿资源的价值;空间的梳理与重构,安源煤矿工业时期事件的再现与充满归属感的空间场所的营造。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打造安源煤矿工业遗产的深层价值与文化内涵;空间共生关系的梳理、探讨实现空间共生的可能性以及在实现空间共生中如何更好地做到形式的嬗变、图腾化的处理和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去工业化的处理手法、打造地域特色为遗产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本研究从历史价值与场所事件分析、空间关系初步梳理、提取建筑、景观、文化、产业等要素分析,探讨实现事件挖掘、空间重塑与价值提升、地域特色保持和活力再生等策略,从保护工业遗存、建筑景观,挖掘场所事件,重构空间提升价值与保持地域特色、激发场所活力等方面着手推进安源煤矿工业遗产融入城市空间。分级分类保护“母体”场所,工业遗产与红色文化数控耦合,处理好各要素相互之间共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传承和延续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为资源型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城市的更新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有效的助益。

马秀敏,郑萌,徐玮辰,路东柱,麻福斌,侯保荣[2](2021)在《腐蚀成本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材料腐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腐蚀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在历史上几次主要的腐蚀调查工作,对国际通用的典型腐蚀成本调查统计方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的主要工作做了重点陈述。腐蚀与防护是安全问题,是经济问题,是国计民生问题,是生态文明问题,更是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而全国范围内的腐蚀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摸清我国腐蚀状况的总体情况,为腐蚀防护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徐文俊[3](2020)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源于最早经历工业化进程的欧美国家,直到20世纪初期才进入国内学术视野,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工业遗产是记录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的现实载体,对研究工业技术发展、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保护意识不足、制度体系不完善、市场运作不充分等多种因素,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解放初期,南昌曾经是全国重要的航空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工业、轻工业制造基地,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过突出贡献,留存有大量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工业遗产。本文以南昌市城市工业遗产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估、理论运用等手段,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策略。首先,文章对南昌工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对南昌工业遗产留存在现状进行了普查、记录、分析,基于此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有效路径。随后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南昌实际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全市工业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合理量化。最后,文章站在全市层面,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建议,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运用。相较以往该领域多数研究针对特定工业遗产项目进行微观的探讨,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实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书静[4](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李雯茹[5](2020)在《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文中认为自贡市依靠得天独厚的地下盐矿脉资源,拥有两千多年的制盐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全国闻名的盐业基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盐业的地位逐渐降低,承载着盐业历史和记忆的盐业工业建筑逐渐消失。随着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为热点以及自贡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为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带来了发展和生机。在这个条件下,研究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案例,归纳出自贡市盐业建筑遗产的形成历史背景,总结其特征构成和价值,分析当前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工业遗产实践的成功案例,探讨出适合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策略,对延续自贡市城市历史、构建场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自贡市盐业的发展历史及对盐业对自贡市形成起到的影响进行梳理,阐释自贡市盐厂从生产逐渐步入“遗产化”的过程。通过对资料的查阅,选择自贡市现存的39座盐厂,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总结出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时间分布、选址分布、规划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并归纳出盐业建筑遗产具有的历史、社会、科技、艺术、经济价值。再结合目前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和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建立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分析当前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的成功案例和保护利用的原则,针对性的提出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未来的分级利用策略和实施方法。

王晶莹[6](2020)在《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说十八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机械替代人力的时代序幕;工业2.0时代电力的普及使得机械具有了稳定的驱动力,生产力得到显着提升;工业3.0时代让机械脱离人工操作,开启了机械自动化的时代;工业4.0时代则带来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新生产模式,生产力的剧增推动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也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许多传统工业因转型困难和低下的产能而面临销路不畅经济效益惨淡的危机,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些生产和社会问题使得旧的工业区逐渐衰败,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思考,开始了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本文通过对既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项目实践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工业遗产实践中公众参与度不高,功能定位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初衷是对价值突出而又无法满足现有工艺要求的闲置存量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需要通过系统的策划流程才能得出科学性的结论。论文从价值活化的视野出发,以工业遗产价值理论与建筑策划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价值的作用,通过价值活化流程实现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系统性分析,把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的构成基础,提取策划的构成要素,并进行策划步骤解析,使研究所得的策划流程成为既保存了遗产自身价值,又不流失遗产再利用价值的综合性指导方法。文章以肇新窑业工业遗产项目的实例分析,探索价值活化思路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划思路的可行性,推动了工业遗产这一特殊职能的建筑类别的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系统化研究工作。本文希望通过对肇新窑业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的研究工作,探索工业遗产项目实施的全部前期工作环节所遵循的流程。通过整合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环节,从价值活化的理念出发对肇新窑业项目策划各步骤所需的分析基础和选用的方法论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策划结论的检验与反馈,修正肇新窑业项目策划结论,得出对肇新窑业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的策划思路,以及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项目具有参考价值的策划体系。

王鹏[7](2020)在《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社会背景及其应用价值。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集约使用土地来推动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新的发展趋向。随着我国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效、落后的旧工厂已逐渐被淘汰或废弃,大量的旧厂房亟待寻找新的利用方式。为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制定了“三旧改造”、“工改租”等具体措施,大力提倡拓展旧厂房改造利用的发展路径。同时,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和吸引力所致,大量人口聚集形成了租赁公寓的巨大市场需求,也迫切需要新的房源来缓解其供应不足现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案例,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及监管,这一类公寓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改造不够完善而影响居住品质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如何利用快速、高效的改造方法,将某些旧厂房改造成为适宜青年人居住的租赁公寓,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性前景的新课题,本文以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为其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其一般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试图为旧厂房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期望能一定程度上补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章通过资料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及案例调研,对青年租赁公寓租客心理、生理需求进行系统梳理,并且归纳总结居住单元及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进而探讨了旧厂房改造成青年租赁公寓的可行性。第三章分析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梳理出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对国内外部分案例的详细解读和实地调研,归纳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案例的设计优缺点,并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改进这一类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第四章讨论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政策适应性、外在选择因素及本体选择性因素等问题,详细列举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必须具备的相关检测内容,提出了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限制性条件。第五章讨论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技术层面问题,从项目设计目标框架、空间结构的构成、结构体系的处理、围护结构的设计、社区氛围的营造和公共空间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展开,从而探讨了利用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一般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笔者期望以上的相关研究能够为珠三角及其它国内城市的旧厂房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对相关决策者和设计者及未来行业规范的标准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吴洋[8](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鞠斐[9](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杨雪超[10](2020)在《污水微生物作用下的混凝土腐蚀防治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地下污水管网的老化劣化,面临大规模的维修或更换,混凝土污水管道的腐蚀防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传统防腐措施已很难满足对污水管道的耐久性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选取的3种典型涂层及7种杀菌剂进行优化设计工作。首先对涂层的吸水性、粘结性、杀菌性以及杀菌剂的杀菌率、时效性、对混凝土流动性与强度影响等进行测试;然后将涂刷涂层与掺加杀菌剂的混凝土试件置于人工强化污水中浸泡,对腐蚀后试件的宏观形貌、表面pH值、质量损失、强度变化、微观形貌、矿物成分等进行测试分析,探究复合涂层及杀菌剂的防腐机理;最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对涂层及杀菌剂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评定,进一步进行防腐措施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无机涂层的吸水性较高,对混凝土在污水环境下的防腐性能提升较差,经过掺加苯丙乳液改性后,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而通过掺加杀菌剂改性,发现无机涂层的防腐性能具有显着提升,在强化污水中浸泡5个月后,其质量损失率为6.4%,几乎接近环氧涂层。有机涂层的吸水性较低,具有良好的刚性阻隔性能,尤其油性的环氧玻璃鳞片涂层,吸水性最小,粘结强度等级也高于水性环氧涂层,水性环氧涂层的防腐性能略低于油性环氧涂层。经掺加杀菌剂改性后,由于杀菌作用的增加,水性环氧涂层的防腐性能优于油性环氧涂层,在强化污水中腐蚀5个月后,涂刷杀菌水性环氧涂层的质量损失率仅为4.3%,表面尚且完整,pH值大于10以上。而无机、有机两种复合使用的涂层,其整体防腐效果均有所提升,甚至与油性环氧涂层并无太大差别。根据示意图以及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在腐蚀早期,吸水性对混凝土的防腐性能影响较大,而在中后期时,杀菌性对混凝土的防腐性能具有明显影响作用。经对杀菌剂的测试表明,铜酞菁的掺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坍落度均无不利影响。对优选杀菌剂复配后,复合杀菌剂对微生物的杀菌效果显着提升,特别是铜戊溴复合杀菌剂,杀菌率接近100%,且对混凝土并没有出现不利影响。在60 h后,复合杀菌剂的杀菌率仍可高达99%之多。在污水中浸泡4个月后,复合杀菌剂试件与初始状态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单一杀菌剂试件表面则完全变为黑色。氧化锌与溴化钠试件表面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剥落。复合杀菌剂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基本在3%左右,单一杀菌剂效果最好的铜酞菁试件质量损失率则达到了4.52%。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影响混凝土防腐性能的首要因素为杀菌率,其次是杀菌剂的时效性。

二、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所-事件”理论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 ——以安源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国外研究综述
        1.2.2 工业遗产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城市更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更新
        2.1.2 场所精神
        2.1.3 历史文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场所事件理论
        2.2.2 现代建筑运动的功能分区理论
        2.2.3 简·雅各布斯与城市多样性
        2.2.4 科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城市复杂性与多元性的催生
        2.2.5 阿尔多罗西的城市“母体”理论
        2.2.6 共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场所—事件”的安源煤矿遗产资源分析
    3.1 安源煤矿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区位分析
        3.1.3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 安源煤矿“场所—事件”资源及其价值分析
        3.2.1 安源煤矿遗产概况
        3.2.2 安源煤矿重要场所事件概况
        3.2.3 安源煤矿“场所—事件”资源分布
        3.2.4 安源煤矿“场所-事件”价值分析
    3.3 安源煤矿工业遗产及红色文化传承更新需求分析
        3.3.1 安源煤矿工业遗产更新需求分析
        3.3.2 安源煤矿红色历史文化传承需求分析
    3.4 安源煤矿工业遗产活化要素解析
        3.4.1 建筑要素
        3.4.2 景观要素
        3.4.3 文化要素
        3.4.4 产业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更新策略之分级分类保护“母体”场所
    4.1 分级分类保护“母体”场所
        4.1.1 调研摸查,确定保护价值和标准
        4.1.2 分级分类保护
    4.2 保护核心遗址群
        4.2.1 保护修缮文物建筑
        4.2.2 拆除破败建筑
        4.2.3 建筑景观环境共生
    4.3 构建分级分区步行体系
        4.3.1 构建纯步行体系
        4.3.2 规划景区停车场
        4.3.3 绿地系统与景观环境微更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更新策略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活化要素
    5.1 史料研究与挖掘事件价值
        5.1.1 史料研究与挖掘场所事件
        5.1.2 呈现历史事件信息
        5.1.3 设定主题定位
    5.2 空间重构
        5.2.1 重构空间
        5.2.2 设置体验情节
    5.3 激活要素提升价值
        5.3.1 激活要素
        5.3.2 多元场所功能丰富多样空间体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更新策略之和谐共生
    6.1 延续场所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6.1.1 延续场所精神
        6.1.2 传承历史文脉
    6.2 更新中的“去”与“留”
        6.2.1 去工业化手法
        6.2.2 形式的嬗变与图腾化
        6.2.3 新旧元素共荣共生
    6.3 摆正政与企位置
        6.3.1 政府主导
        6.3.2 企业担当
        6.3.3 政府与企业多方合力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反思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反思总结,不足之处
        7.1.1 反思总结
        7.1.2 不足之处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附表
    附表一:2020 年之前江西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和中国工业遗产名录
    附表二:安源煤矿主要建筑遗存现状情况
    附表三:地形坡度分析表
    附表四:安源周边景观元素分析
附录
    附录一:萍乡市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调查问卷
    附录二:萍乡市红色资源调查问卷

(2)腐蚀成本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上主要腐蚀调查简介
2 国内腐蚀调查历史
3 主要的腐蚀成本统计方法介绍
    3.1 Uhlig方法——直接统计腐蚀防护策略及服务费用
    3.2 Hoar方法——按照行业统计腐蚀防护策略及服务费用
    3.3 Battelle-NBS研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
    3.4 几种统计方法的对比
4“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介绍
    4.1 我国腐蚀成本调查涉及领域、调查形式及成员
    4.2 我国腐蚀成本调查主要统计数据
    4.3 我国腐蚀成本调查专着及论文成果
    4.4 提高我国防腐蚀水平的建议
5 结论

(3)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概念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工业遗产文献研究
    2.2 国外工业遗产文献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第3章 基于实地调查的南昌市工业遗产现状梳理
    3.1 南昌工业发展概述
        3.1.1 古代南昌工业
        3.1.2 近代南昌工业
        3.1.3 解放后南昌老工业发展(1978年以前)
    3.2 南昌工业遗产现状调查
        3.2.1 南昌工业遗产存量盘查
        3.2.2 南昌市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3.2.3 工业遗产的生存方式
        3.2.4 工业遗产的资源特色
        3.2.5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3.2.6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4章 南昌市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估
    4.1 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判体系
    4.2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流程
        4.2.1 确定评价权重
        4.2.2 评价标准
        4.2.3 初步评分
        4.2.4 二次判断
    4.3 南昌市市区工业遗产保护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南昌工业遗产评分情况
        4.3.2 结果分析
第5章 南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建议
    5.1 宏观层面策略建议
        5.1.1 夯实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制度基础
        5.1.2 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
        5.1.3 建立工业遗产普查、评估、分级体系
        5.1.4 拓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资金渠道
        5.1.5 引导社会公众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
    5.2 微观层面策略建议
        5.2.1 强调历史和建筑景观的完整性保护
        5.2.2 注重功能重构和新旧融合
        5.2.3 创新业态避免同质化发展
        5.2.4 灵活运用聚集式、串联式开发模式
    5.3 对部分重点工业遗产单位保护开发模式的建议
        5.3.1 江西氨厂保护利用建议
        5.3.2 中行洪都工业保护利用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表:南昌市现存工业遗产基本情况列表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际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2.3 盐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自贡市盐业工业遗产形成背景
    2.1 自贡市盐业发展概况
        2.1.1 自贡盐业的起源
        2.1.2 机械化的雏形时期
        2.1.3 发展鼎盛时期
        2.1.4 停滞转型时期
    2.2 自贡市盐业的转移与城市变迁
        2.2.1 城市的起源——巴人因盐建国
        2.2.2 自贡市的雏形——盐井为中心
        2.2.3 近现代的自贡市诞生——东西富荣两场的分合
    2.3 自贡市盐厂的变化过程
        2.3.1 敞锅制盐阶段
        2.3.2 真空制盐阶段
        2.3.3 综合转型阶段
        2.3.4 保护利用阶段
    2.4 小结
第3章 自贡市现存盐业工业建筑案例研究
    3.1 自贡市现存盐业工业建筑概况
    3.2 传统手工盐业建筑案例
        3.2.1 完整保存
        3.2.2 基本保存
        3.2.3 局部保存
    3.3 机械化盐业建筑案例
        3.3.1 完整保存
        3.3.2 基本保存
        3.3.3 局部保存
    3.4 小结
第4章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特点分析
    4.1 自贡市盐业的行业特点
    4.2 自贡市盐业工业分布特征
        4.2.1 时间分布特征
        4.2.2 选址分布特征
    4.3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构成
        4.3.1 生产要素构成
        4.3.2 非生产要素构成
    4.4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特征
        4.4.1 规划布局特征
        4.4.2 建筑空间类型
        4.4.3 建筑风格类型
        4.4.4 建筑结构类型
    4.5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
        4.5.1 历史价值——见证盐业的发展
        4.5.2 科技价值——科技水平具有创新性
        4.5.3 社会价值——带动自贡市早期经济发展
        4.5.4 艺术价值——展现建筑美学和行业特色
        4.5.5 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利用
    4.6 小结
第5章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现状研究
    5.1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概况
    5.2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管理措施
        5.2.1 保护管理部门
        5.2.2 保护管理法规及文件
    5.3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5.3.1 保护利用状态分类
        5.3.2 整体保护利用措施分析
        5.3.3 单体利用措施分析
    5.4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
        5.4.1 评价的目的
        5.4.2 评价体系建立方法
        5.4.3 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5.5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现存问题
        5.5.1 保障制度不完善
        5.5.2 价值认知不全面
        5.5.3 保护对象不平衡
        5.5.4 利用方式与开发主体单一
    5.6 小结
第6章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6.1 盐业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原则
        6.1.1 真实性原则
        6.1.2 完整性原则
        6.1.3 相关的自贡市城市规划原则
    6.2 国内外工业遗产实践案例
        6.2.1 国外工业遗产实践案例
        6.2.2 国内工业遗产实践案例
        6.2.3 盐业遗产实践案例
    6.3 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障制度策略
        6.3.1 保护与利用管理建议
        6.3.2 分级保护策略
        6.3.3 保护利用实施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贡市盐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计分表
    附录二 自贡市城市发展历史
    附录三 自贡市现存天车及其盐场现状
    附录四 自贡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

(6)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遗产价值的流失
        1.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衔接不佳
        1.1.3 工业遗产项目的使用后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成果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肇新窑业相关研究
        1.4.2 工业遗产价值研究
        1.4.3 建筑遗产保护的策划研究
        1.4.4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策划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工业遗产项目策划理念的生成与策划体系的架构
    2.1 策划理念的生成
        2.1.1 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2.1.2 理念的内涵与作用
    2.2 策划体系的构建依据与原则
        2.2.1 构建依据
        2.2.2 构建原则
    2.3 策划体系的框架与流程
        2.3.1 价值认知与评估
        2.3.2 价值萃取与活化
        2.3.3 保护定位与开发目标设定
        2.3.4 再利用实施策略与构想
    2.4 本章小结
3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与评估
    3.1 本体价值的识别
        3.1.1 本体价值信息的内容
        3.1.2 本体信息的收集来源与渠道
        3.1.3 肇新窑业的本体价值信息收集
    3.2 本体价值的认知与评估
        3.2.1 价值认知与评估依据
        3.2.2 肇新窑业的本体价值认知
        3.2.3 肇新窑业的本体价值评估
    3.3 现状价值的识别
        3.3.1 现状价值信息的内容
        3.3.2 现状价值信息的收集来源与渠道
        3.3.3 肇新窑业的现状价值信息收集
    3.4 现状价值的认知与评估
        3.4.1 价值认知与评估依据
        3.4.2 肇新窑业的现状价值认知
        3.4.3 肇新窑业的现状价值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价值萃取与活化
    4.1 肇新窑业的价值萃取
        4.1.1 萃取标准与原则
        4.1.2 肇新窑业的价值萃取
    4.2 本体价值活化途径
        4.2.1 普遍性本体价值的活化
        4.2.2 “突出性本体价值”的活化
    4.3 现状价值的活化途径
        4.3.1 现状资源类型为基础的活化
        4.3.2 现状产业地段类型为基础的活化
        4.3.3 以产品特性为基础的活化
        4.3.4 现状空间特征为基础的活化
    4.4 本章小结
5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定位与开发目标
    5.1 定位依据与原则
        5.1.1 工业遗产保护原则
        5.1.2 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条文及各省市政策
        5.1.3 上位规划及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5.1.4 外部性影响因素分析
        5.1.5 内部性影响因素分析
    5.2 保护定位与控制要素
        5.2.1 保护定位
        5.2.2 宏观控制要素
        5.2.3 微观控制要素
    5.3 开发目标与开发强度
        5.3.1 开发目标
        5.3.2 开发强度
        5.3.3 评价与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构想与实施策略
    6.1 功能的历史延续
        6.1.1 总体功能构想
        6.1.2 功能分区构想
    6.2 空间的场景重现
        6.2.1 空间的功能设置
        6.2.2 空间的规模构想
        6.2.3 空间的联系梳理
    6.3 技术的回溯体验
    6.4 艺术的传承表达
        6.4.1 立面装饰的艺术传承
        6.4.2 景观小品的设计表达
    6.5 活动的记忆重构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任务书
附录B 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建筑价值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需求背景
        1.1.3 时代背景
        1.1.4 技术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可行性研究
    2.1 法律保护及价值分析
        2.1.1 国内外相关的法律保护
        2.1.2 经济价值与历史价值
    2.2 旧厂房改造的原则
        2.2.1 尊重的原则
        2.2.2 匹配原则
        2.2.3 共生原则
    2.3 租赁公寓租客群体特征研究
        2.3.1 青年租客的生活态度
        2.3.2 青年租客待人处事
        2.3.3 青年租客群体的自我认知
    2.4 租赁公寓居住空间使用需求
        2.4.1 卧室
        2.4.2 起居
        2.4.3 厨房和卫生间空间
    2.5 租赁公寓公共空间使用需求
        2.5.1 休闲交流
        2.5.2 文化学习
        2.5.3 娱乐健身
        2.5.4 多功能活动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实例研究
    3.1 发展历程概述
    3.2 租赁公寓开发模式分析
        3.2.1 集中式模式
        3.2.2 分散式模式
        3.2.3 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的优劣
    3.3 国内外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典型案例调研
        3.3.1 调研计划制定
        3.3.2 国外典型案例调研
        3.3.3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3.3.4 社区活力调研
    3.4 田野调研
        3.4.1 广州地区租赁公寓调研分析
        3.4.2 问卷调查
    3.5 田野调研总结
        3.5.1 套型定位与指向
        3.5.2 平面设计合理性
        3.5.3 公共空间配比及配置
        3.5.4 社区活力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适应性分析
    4.1 政策适应性
        4.1.1 三旧改造
        4.1.2 工改租
    4.2 空间环境因素分析
        4.2.1 用地性质及区位
        4.2.2 人文及自然环境
    4.3 本体选择因素分析
        4.3.1 规模及结构因素
        4.3.2 结构空间适应性评价
        4.3.3 空间因素
        4.3.4 建筑质量因素
    4.4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积极因素
        4.4.1 改造对象的选择性
        4.4.2 旧厂房再利用的途径
    4.5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制约因素
        4.5.1 建筑质量
        4.5.2 政策指引
        4.5.3 政策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旧厂房改造为租赁公寓的设计策略研究
    5.1 设计目标及框架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框架
    5.2 内部空间设计要点
        5.2.1 居住模块设计
        5.2.2 公共空间设计
        5.2.3 社区氛围营造
    5.3 内部结构设计
        5.3.1 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原则
        5.3.2 结构保留与加固
        5.3.3 新旧结构重组
        5.3.4 结构拆除与重建
    5.4 外围护结构设计
        5.4.1 外立面设计倾向
        5.4.2 屋顶设计与改造
        5.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5.5 绿色技术手段
        5.5.1 自然采光
        5.5.2 自然通风
        5.5.3 垂直绿化
        5.5.4 废旧材料回用
    5.6 外部空间设计
        5.6.1 外部空间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5.6.2 外部空间配置的一般性要求及构成
        5.6.3 外部空间优化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 青年群体租房居住习惯及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B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8)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9)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污水微生物作用下的混凝土腐蚀防治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污水腐蚀机理
        1.2.2 混凝土腐蚀防护措施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条件
    2.1 混凝土
        2.1.1 原材料
        2.1.2 制备试件
    2.2 表面涂层
    2.3 杀菌剂
    2.4 污水腐蚀试验
        2.4.1 人工强化污水
        2.4.2 试验装置
    2.5 测试分析
        2.5.1 涂层基本性能
        2.5.2 混凝土坍落度
        2.5.3 混凝土强度
        2.5.4 混凝土质量损失
        2.5.5 混凝土表面pH值
        2.5.6 混凝土微观结构
        2.5.7 生物膜观察
        2.5.8 涂层红外光谱
        2.5.9 杀菌剂与杀菌率
        2.5.10 菌群丰度
第三章 涂层性能及对混凝土污水腐蚀防治效果研究
    3.1 涂层基本性能研究
        3.1.1 涂层吸水性能
        3.1.2 涂层粘结性能
        3.1.3 涂层杀菌性能
    3.2 污水环境下涂层性能研究
        3.2.1 涂层表观形貌
        3.2.2 涂层SEM分析
        3.2.3 涂层XRD分析
        3.2.4 涂层FTIR分析
    3.3 污水环境下涂层混凝土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分析
        3.3.1 混凝土质量损失
        3.3.2 混凝土强度分析
        3.3.3 混凝土表面pH值
        3.3.4 SEM分析
        3.3.5 EDX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杀菌剂筛选及对混凝土污水腐蚀防治效果研究
    4.1 杀菌剂对混凝土自身性能的影响
        4.1.1 新拌混凝土流动性
        4.1.2 硬化混凝土强度
    4.2 污水杀菌剂的筛选及复配
        4.2.1 污水中微生物属水平下的分析
        4.2.2 杀菌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菌率
        4.2.3 杀菌剂的复配
        4.2.4 杀菌剂的作用时效
        4.2.5 复合杀菌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4.3 污水环境下杀菌混凝土的宏观性能
        4.3.1 表观形貌
        4.3.2 混凝土强度
        4.3.3 质量损失率
        4.3.4 混凝土表面pH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水环境下涂层及杀菌剂的防腐机理及因素评价
    5.1 防腐机理示意模型研究
    5.2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5.3 涂层对混凝土污水腐蚀防治的灰关联分析
        5.3.1 确定分析序列及关联度计算过程
        5.3.2 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杀菌剂对混凝土污水腐蚀防治的灰关联分析
        5.4.1 确定分析序列及关联度计算过程
        5.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所-事件”理论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 ——以安源煤矿为例[D]. 钟美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腐蚀成本及控制策略研究[J]. 马秀敏,郑萌,徐玮辰,路东柱,麻福斌,侯保荣. 海洋科学, 2021(02)
  • [3]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昌市工业遗产为例[D]. 徐文俊. 南昌大学, 2020(03)
  •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自贡市盐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D]. 李雯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肇新窑业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划研究[D]. 王晶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租赁公寓设计方法研究[D]. 王鹏. 广州大学, 2020(02)
  • [8]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污水微生物作用下的混凝土腐蚀防治优化设计研究[D]. 杨雪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调查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