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氰·达乳油对柑橘叶螨的药效试验

甲基氰·达乳油对柑橘叶螨的药效试验

一、甲氰·哒乳油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唐涛,赵明平,黄生空,王培,符伟[1](2021)在《乙唑螨腈与螺螨酯混用对柑橘全爪螨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螨,已对多种常用杀螨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有效控制该害螨的危害,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30%乙唑螨腈SC、240 g/L螺螨酯SC、1.8%阿维菌素EC及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柑橘树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下,叶面喷施1次上述药剂均对柑橘树安全。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及30%乙唑螨腈SC能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达30 d,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55%~100%和81.21%~98.30%。240 g/L螺螨酯SC和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较好,速效性一般而持效期可达30 d,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15%~91.55%和64.63%~88.46%。1.8%阿维菌素EC难以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速效性较差,持效期约15 d;药后1~30 d对该害螨的防治效果为57.08%~83.39%。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实践中,为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为害,应于害螨初发期叶面喷施1次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 75 mg/kg或30%乙唑螨腈SC 100 mg/kg。

潘登[2](2021)在《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枳壳是知名赣产道地药材之一,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大、密度高,为害枳壳的害虫种类逐渐增多,其中以柑橘全爪螨最为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系统探究了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自然种群的发生规律和分布型,以及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性,为控制枳壳柑橘全爪螨的发生为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报道如下:1.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在实验设计的16-32℃范围内,以枳壳叶片饲养柑橘全爪螨的各螨态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减少;柑橘全爪螨整个生长发育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6℃,有效积温为213.03日度;在各螨态中,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最高,分别为9.36℃和92.53日度;后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最低,分别为8.19℃和37.17日度。2.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6-32℃),以枳壳为饲料的柑橘全爪螨的产卵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6℃产卵量最低,为0.9粒/日,28℃产卵量达到最高峰为3粒/日;除产卵量外,产卵历期和日均产卵量也呈现相同趋势并在28℃下达到最高值(10.46天和3.14粒);实验种群净增值率R0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28℃时达到最高峰;内禀增长率rm、周期增长率λ等参数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高;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3.枳壳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型:根据聚集型指标,Taylo幂法则及Iwaor回归分析发分析,得出柑橘全爪螨在枳壳上呈聚集型分布。最适抽样数N=3.75+24.825/x。枳壳上柑橘全爪螨在一年中的种群消长情况为两个高峰,分别为6-7月及10-11月间,其中6-7月为主高峰。4.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致病力探究: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枳壳为食的柑橘全爪螨死亡率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孢子浓度为108spores/mL时达到最高峰,枳壳柑橘全爪螨7d的最高累计死亡率为92.98%。

吴齐仟,陈文革,黄祖全,翁新辉,王植馥,蓝群[3](2019)在《高温处理对采收期滑皮金桔叶片柑橘红蜘蛛虫口数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安滑皮金桔成熟期覆膜留树保鲜条件下易受柑橘红蜘蛛危害,为防治金桔果实成熟期柑橘红蜘蛛危害,对覆膜增温电热器辅助加温方式设置了34,38,42℃三个处理温度,每天处理4h,分别处理1,3,5d,并在处理后第5、第10和第15天调查每10片叶的虫口数量,探讨覆膜环境下,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虫口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4℃温度下,连续处理5d时,在第15天能降低虫口数量达80%以上;在38和42℃条件下,只需处理1d,在处理后第10天,均能降低虫口数量达90%以上,且虫口数量降低率随着连续处理天数延长而增加。覆膜增温至34℃以上并维持一定时间就能显着降低滑皮金桔成熟期柑橘红蜘蛛数量,减轻柑橘红蜘蛛对融安滑皮金桔的危害,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

李飞[4](2019)在《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文中认为阿维菌素是一种链霉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杀虫活性好、杀虫谱广和环境中残留低的优势,是目前作物害虫防治中高效的生物源农药之一。本文比较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特性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测定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试验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为阿维菌素科学应用及在环境中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和无人机喷雾,比较了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群体中的沉积特征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分布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其密度均低于电动喷雾器喷雾;五种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的沉积密度表现为干悬浮剂(DF)>水分散粒剂(WG)>水乳剂(EW)≈乳油(EC)>悬浮剂(SC),粒径表现为DF<SC<EW<EC<WG,在水稻上的沉积量表现为DF>EC≈EW>WG>SC。在相同施药剂量下,无人机喷雾阿维菌素对早稻和晚稻的保苗效果分别表现为DF>EC>WG>EW>SC和DF>SC>EC>WG>EW,均以DF效果最好,与常规电动喷雾接近。(2)采用改良的QuEChERS-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由PSA+C18+GCB附剂净化,以乙腈-水溶液(80∶20,v/v)为流动相,经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245 nm波长检测,外标法定量。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和0.005 mg·L-1,在土壤、糙米、稻壳和稻株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0.01、0.01和0.005 mg·kg-1,定量限分别为0.02、0.05、0.05和0.02 mg·kg-1。在0.05~50 mg/kg添加水平下,阿维菌素在稻田水、稻田土、稻米、稻株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20%~109.69%,RSD为2.73%~6.26%。(3)采用HPLC法测定了五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0.99~1.92 d,消解速率表现为SC>EC=EW>DF>WG;在稻株中的半衰期为1.21~4.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EC=EW>SC>DF>WG;在稻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6~3.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WG>SC>DF>EC=EW。最终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稻株和稻壳中的残留分别为0.26~0.72 mg·kg-1和0.02~0.13 mg·kg-1,在稻米和土壤中均未检出。(4)采用震荡平衡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阿维菌素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阿维菌素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其吸附强弱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3种土壤的吸附能力表现为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

王可慧[5](2017)在《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危害严重,且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不佳。在此背景下,以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的多地朱砂叶螨种群为对象,并以北京农林科学院无药培养多年的朱砂叶螨种群作为相对敏感种群,通过浸叶法测定了其对现在普遍使用的9种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并进行增效作用研究,以探寻其解毒代谢机制,为抗药性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测定结果如下:采用浸叶法处理48 h后,北京朱砂叶螨种群对虫螨腈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为0.13 mg/L;丁氟螨酯、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其LC50值依次为4.70、17.74、22.67、56.49、82.46、132.67和231.47 mg/L;朱砂叶螨对唑虫酰胺的敏感性最低,LC50值为415.70 mg/L。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肼酯、氟啶胺、丁氟螨酯、联苯菊酯、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4、47.79、90.93、92.47、113.15、117.78、194.51、894.31和4018.98 mg/L;该种群对丁氟螨酯和螺螨酯达到了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24.07和17.36,对联苯肼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为5.13,对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唑虫酰胺均处于敏感阶段。虫螨腈、联苯肼酯、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唑虫酰胺、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对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5、21.38、21.99、43.99、78.42、112.30、516.77、925.81和1504.36 mg/L;该种群对螺虫乙酯和螺螨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98和6.50;对丁氟螨酯为敏感下降阶段,抗性倍数为4.68;对虫螨腈、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性。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氟啶胺、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贵州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14、13.16、66.71、83.53、99.03、178.68、502.52、765.63、和2935.43 mg/L;该种群对联苯肼酯和螺螨酯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0.07和12.68;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77;对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下降阶段。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哒螨灵、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云南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43、5.23、30.79、134.90、170.98、248.50、796.01、1033.53和3196.11 mg/L;该种群对螺螨酯和哒螨灵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3.81和10.96;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6.00,对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处于敏感或敏感下降阶段。选取对每种药剂抗性水平最高的朱砂叶螨种群,采用胡椒基丁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1,2,4-三丁基硫磷酸酯(DEF)进行增效实验测定,48h后的增效结果表明,云南虫螨腈抗性种群为:DEM(10.75)>PBO(6.14)>DEF(1.86),表明该种群对虫螨腈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丁氟螨酯抗性种群为:DEM(34.18)>PBO(5.42)>DEF(5.10),表明该种群对丁氟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相关,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参与了其抗药性的产生;贵州联苯肼酯抗性种群和广西螺虫乙酯抗性种群分别为:PBO(10.20)>DEM(4.82)>DEF(2.19)和PBO(10.81)>DEF(2.06)>DEM(1.73),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螺螨酯抗性种群为:DEF(9.31)>PBO(2.99)>DEM(2.33),表明该种群对螺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羧酸酯酶相关;云南哒螨灵抗性种群和云南联苯菊酯抗性种群分别为:DEF(4.29)>DEM(3.82)>PBO(2.61)和DEF(3.38)>DEM(3.04)>PBO(2.36),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中,三大酶系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云南氟啶胺抗性种群和云南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增效结果表明三大酶系作用效果微弱,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他抗性机制。

张绍勇[6](2016)在《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竹子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大,生态风险高,但其防治却无专用药剂可用。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由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产生的一类新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活性更优,毒性更低。论文以天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研制竹林专用剂型,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林间药效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对天维菌素等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进行结构衍生、合成系列化合物;以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等竹林主要害虫为供试靶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竹子虫害防治开发专用的绿色农药产品。(1)测定了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室内活性。天维菌素具较高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等同类化合物,LC50值分别为2.99、0.07、276.52、20.32 mg/L,是开发竹子专用杀虫剂的首选化合物;以松节油、油酸甲酯为绿色溶剂,研制了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两种溶剂能够很好的抑制天维菌素在阳光下的降解作用,对天维菌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研制了2%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建立了质量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以2%天维菌素微乳剂、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分别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金针虫进行林间试验。2%天维菌素微乳剂注干防治竹织叶野螟,防治90 d后,在安吉、临安等3个试验园区防治效果分别为85.79%、87.97%、91.78%。天维菌素可在竹体内快速传导,注干后5天在竹体含量最高为0.45±0.03 mg/kg。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喷雾防治毛竹叶螨,以20mg/kg剂量防治15 d后防治效果达93.12%,与普通2%天维菌素乳油相比,持效期更长;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撒施防治竹金针虫,40 kg/hm2剂量撒施1年后防效仅为68.29%。天维菌素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对竹笋无残留,因此可根据害虫的发生期灵活选择施药时间。(2)采用衍生合成等方法,获得天维菌素类化合物96个。收集天维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MHJ1011工程菌代谢物产物及其他同类化合物36个;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酸催化水解等方法,在活性修饰位点C-4’、C-4’、C-13、C-5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合成氨化,肟化等60个衍生物。以天维菌素为原料,建立了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的合成路线,新衍生物的结构经1H NMR,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测定了96化合物对竹子虫害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杀虫活性,杀虫活性较好。乐平霉素A4、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试虫活性较优;天维菌素B对竹织叶野螟活性、毛竹叶螨活性最好,LC50值分别为2.99mg/L、0.07 mg/L;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笋夜蛾、竹金针虫活性最优,LC50值19.52 mg/L、265.47 mg/L。(3)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天维菌素类化合物,C-13位二糖基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笋夜蛾,竹金针虫,母体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分别是单糖基取代单体化合物、C13-OH-单体糖苷类化合物的2-3.5、3.5-8倍;羟基或者氨基极性基团取代C-13,活性下降;在4"-位引入酰基、氨基等官能团进行修饰,不仅可保持母体化合物的所有性质,还可改变化合物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并扩大其杀虫活性;C5-OH的保持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母体化合物活性对竹笋夜蛾、竹金针虫与5-肟化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相当,5-羰基取代单体化合物较差;C-25的取代基链长保持适度长度,活性更优,当杂环取代基团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对四种靶标害虫的活性更优。理想分子天维菌素结构为C-13保持二糖基;C-5保持羟基;C-25保持2碳、3碳烷基链长或引入杂环基团;4’-引入脂溶性基团或其他利于母体化合物传导性的基团如氨基酸等,对天维菌素结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及杀虫谱更有意义。论文研发出叶面喷雾施用的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竹腔注射的微乳剂产品、开展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阐明其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筛选出对竹子害虫有高活性的天维菌素B,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等化合物。论文研究对竹林害虫专用杀虫剂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海清,常社霞,徐关印[7](2012)在《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配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配对菜青虫的毒杀效果,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配对菜青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容量比1∶1(有效成分比为9∶125)混合以后对菜青虫的共毒系数为163.3,明显大于10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陈昂[8](2010)在《五种植物源农药的环境毒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观念认为植物源农药是低毒、安全、无公害的农药。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本文选用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蛇床子素五种植物源农药,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分别测试了这五种农药对蜜蜂、鹌鹑、斑马鱼和家蚕的急性毒性。根据毒性等级及划分标准,明确了这几种农药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等级,并评价了其对非靶标生物的环境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蛇床子素对蜜蜂急性摄入毒性的LC50(48 h)分别为:0.02、0.71、1105.29、>1820、>2000mg/L;对鹌鹑急性经口毒性的LD50(168 h)分别为:13.09、97.04、111.75、>73.00、>208.00 mg/kg·bw;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分别为:0.05、0.15、0.03、>73.00、>100mg/L;对家蚕急性摄入毒性的LC50(96 h)为:1.28、0.30、2.55、>2000、>2000mg/L。对蜜蜂急性摄入的毒性等级:印楝素为剧毒,除虫菊素为高毒,鱼藤酮、苦参碱和蛇床子素为低毒;对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等级:印楝素为高毒,除虫菊素和鱼藤酮为中毒,苦参碱和蛇床子素无法判定;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等级:印楝素和鱼藤酮为剧毒,除虫菊素为高毒,苦参碱和蛇床子素为低毒;对家蚕急性毒性等级:除虫菊素为剧毒,印楝素和鱼藤酮为高毒,苦参碱和蛇床子素为低毒;田间施药对家蚕潜在风险性等级:除虫菊素和鱼藤酮为极高风险性,印楝素为高风险性,苦参碱和蛇床子素为低风险性。印楝素、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较高,尤其对家蚕风险性大。苦参碱和蛇床子素毒性很低,相对安全。

雷恒久[9](2009)在《燕山地区板栗主要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害的绿色防治是提高板栗果品质量的关键途径,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和试验,研究了燕山地区板栗主要虫害(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当地主栽板栗品种对虫害的抗性,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生产措施对虫害危害程度的影响,为板栗主要虫害绿色防治奠定了基础,并得出以下结论:每年的4月27日~5月1日(展叶期)前后,当地的板栗红蜘蛛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7~12日(新稍迅速生长期)进入孵化盛期,阳坡孵化最早,阴坡最晚。5月5日(展叶期)后虫口密度逐渐升高,7月15日(胚发育期)达到高峰,8月15~25日(果实膨大期)消亡。阳坡发生量最大,平地较小。对板栗红蜘蛛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有遵达栗和紫珀。叶片角质层和上表皮厚度,叶背绒毛密度和长度,叶片总酚、总黄酮含量和SOD、POD、PPO、PAL活性与抗螨性有密切关系。使用1.8%阿维菌素EC4000~5000倍液和10%阿维菌素·哒螨灵EC2000~2500倍液防治板栗红蜘蛛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效费比。板栗红蜘蛛的3个防治关键期分别为5月25日、6月15日、7月1日前后。栗园自然生草和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减轻板栗红蜘蛛的危害,较合适的株行距为:3m×3m,3m×4m,3m×5m,4m×4m。每年的5月10~15日(展叶期)当地出现桃蛀螟成虫,越冬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雄花序吐露-雌花盛花期)集中出现,高峰期出现在6月10~15日(雄花始花期和盛花期)前后;第1代集中于6月下旬~7月下旬(雌花盛花期-胚发育期)出现,高峰期出现于7月10~18日(胚发育期)前后;第2代于8月上旬至下旬(栗苞和果实膨大期)出现,高峰期出现在8月5~15日(栗苞第一个膨大期)前后;第3代集中于9月上旬至下旬(果实膨大期和坚果成熟期)出现,高峰期出现在9月6~17日(果实膨大期和坚果成熟期)前后。平地栗园高峰期早于山地栗园。对桃蛀螟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有遵达栗和塔丰。栗苞体积和簇生率,栗苞和果皮内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桃蛀螟的关系密切。桃蛀螟的最佳绿色防治方法为使用杀虫灯和性引诱剂进行防治。拾栗子采收果实和清除栗园栗苞能减轻桃蛀螟的危害。栗苞堆积高度在70cm以下,堆积4~6天以内能控制桃蛀螟虫果率的扩大。

李中新[10](2008)在《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Ginkgo biloba L.)是起源于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繁茂于侏罗纪时期,第三纪和第四纪地球的巨变和随后的冰川摧毁了世界上银杏树,凭借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以幸免,因此素有“植物活化石”、“植物界熊猫”之美誉。银杏是闻名遐迩的药用植物,特别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具有显着疗效,并相继开发出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品等,同时银杏还具有抗虫特性。鉴于植物源杀虫剂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银杏抗虫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目前研究的靶标害虫比较少,尤其缺乏对农业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螨的研究,另外,国内外对银杏的抗虫活性成分也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旨在明确银杏和火炬树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抗性,进而筛选抗螨性成分及提取工艺。分别采用培养皿法测定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以及在限制性条件下银杏叶对两种叶螨生存和产卵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采集、GC-MS测定银杏叶挥发性成分,“Y”型嗅觉仪测定它们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分别利用8种银杏单体成分、1种银杏总酸测定它们对叶螨的拒食性和触杀性;另外,比较了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联合乙醇和乙醚提取、溶剂提取与碱性溶液结合提取和乙醚萃取与大孔树脂吸附三种工艺的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毒力。结果证明:1、银杏叶对两种叶螨的拒食率均为100%;在限制性条件下叶螨在银杏叶上的生存时间缩短、产卵被抑制。2、初步鉴定出壬酸、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二苯甲酮、丁羟甲苯、4,6-二特丁基-2-甲基苯酚、3-甲基-2-丁烯醇、5,7-二甲基-1,8-萘啶-2氨、1-甲基-9H-吡哆[3,4-b]吲哚-7-醇和1-苯-5-(1-蒎)-4-己烯-2-炔酮等12种银杏叶挥发性成分。3、在两组气味源中(银杏叶-苹果叶、银杏叶-空气),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率分别为22.2%、21.3%和23.5%、24.8%,与对照气味源选择率差异显着;从银杏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对二斑叶螨拒食率较高的异鼠李素、山奈素、银杏内酯C,A,B和十三烷基银杏酸,对山楂叶螨拒食率较高的山奈素、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B、白果内酯和银杏总酸。银杏内酯A对山楂叶螨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74.06%,其次为十三烷基银杏酸(52.36%),而其他所测成分均在25%以下。4、银杏叶粉经乙醚萃取与DM130大孔树脂吸附后的流出液对山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达93.25%,其次为80%乙醇洗脱液(76.4%),而甲醇:乙酸乙酯(80:20 V/V)洗脱液和5% NaOH洗脱液的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下;银杏叶粉经冷水浸提、70%乙醇处理和乙醚富集后对山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达91.38%,而微波处理银杏叶粉水浸液及有机溶剂与碱性溶液结合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效果较差。5、本文采用与银杏近乎相同的方法研究了火炬树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的抗性。结果证明:两种叶螨对火炬叶的选择率在10%以下;在限制性条件下叶螨在火炬树叶上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产卵被抑制。6、初步鉴定出十八烯、α-法呢烯、1,12-十三二烯、4-庚醇、4-甲基-1-丙烯-3-醇、3,7,11-三甲基-2,6,10-二十二三烯-1-醇、苯甲酸乙酯、水杨酸甲酯、4,6-二特丁基-2-甲基苯酚、丁基化羟基甲苯和2-甲基-2-丁烯酸等11种火炬叶挥发性成分。7、在两组气味源中(火炬叶-苹果叶、火炬叶-空气),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对火炬叶的选择率分别为9.3%、28.9%和5.6%、28%,与对照气味源选择率差异显着;火炬叶粉经95%乙醇回流提取、DM130树脂柱吸附后的石油醚:乙酸乙酯(65:35 V/V)洗脱液对山楂叶螨24 h的死亡率为100%,初步鉴定其毒性成分为弱极性酸性物质和酚类化合物。银杏和火炬树均系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具有优良抗性的非寄主植物,银杏叶挥发物和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均对叶螨的选择行为造成影响,且拒食性优于触杀性,但银杏内酯A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效果尤为突出,并筛选出银杏叶粉经乙醚萃取与DM130大孔树脂吸附提取工艺和火炬叶粉经95%乙醇回流提取、DM130树脂柱吸附后石油醚:乙酸乙酯(65:35 V/V)洗脱提取工艺,必将对银杏、火炬树抗螨性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甲氰·哒乳油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氰·哒乳油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乙唑螨腈与螺螨酯混用对柑橘全爪螨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田间调查及药效计算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柑橘树安全性
    2.2 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2)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传统中药材害虫发生与防治
        1.1.1 传统中药材害虫发生概况
        1.1.2 传统中药材害虫防治概况
    1.2 枳壳害虫发生与防治
        1.2.1 枳壳害虫发生概况
        1.2.2 枳壳上害虫防治概况
    1.3 柑橘全爪螨研究概况
        1.3.1 柑橘全爪螨寄主及分布
        1.3.2 柑橘全爪螨的发生
        1.3.3 柑橘全爪螨生殖力研究
        1.3.4 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研究
        1.3.5 柑橘全爪螨防治研究
        1.3.5.1 物理及化学防治
        1.3.5.2 生物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饲育器的制作
        2.1.3 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观察
    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1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2.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2.3.2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2.4 讨论
第3章 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方法
    3.2 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3.2.1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3.3.2 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3.3.3 温度对柑橘全爪螨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3.4 温度对柑橘全爪螨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3.4.2 温度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第4章 枳壳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的探究
    4.1 调查方式和计算方法
        4.1.1 野外调查
        4.1.2 枳壳柑橘全爪螨野外空间分布型测定
        4.1.2.1 使用聚集指标确定分布型
        4.1.2.2 使用Taylor幂法则确定分布型
        4.1.2.3 使用Iwao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回归分析确定分布型
        4.1.3 计算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
        4.1.4 数据处理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2.1 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消长情况
        4.2.2 枳壳柑橘全爪螨聚集指标分析
        4.2.3 Taylor幂法则分析
        4.2.4 Iwao(1971)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回归分析
        4.2.5 空间分布型最适理论抽样数计算
    4.3 讨论
第5章 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力探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螨类
        5.1.2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5.1.3 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致死率的测定
    5.2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浓度下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力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温处理对采收期滑皮金桔叶片柑橘红蜘蛛虫口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调查方法及数据记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桔果实受红蜘蛛危害后的症状及高温处理装置
    2.2 34℃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片虫口数量
    2.3 38℃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片虫口数量
    2.4 42℃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片虫口数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高温处理降低滑皮金桔的柑橘红蜘蛛虫口数量
    3.2 高温连续处理时间对滑皮金桔的柑橘红蜘蛛数量的影响

(4)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研究进展
        1.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和问题
        1.1.2 我国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
        1.1.3 农药混配的现状和问题
    1.2 农药吸附行为及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1.2.1 农药的吸附行为概述
        1.2.2 影响农药吸附行为的因素
        1.2.3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3.1 样品前处理
        1.2.3.2 样品净化
        1.2.3.3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4 农药的消解动态概述
        1.2.5 阿维菌素的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1.3 阿维菌素概述
        1.3.1 阿维菌素的简介
        1.3.2 阿维菌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 二化螟的危害与化学防治
        1.4.1 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1.4.2 二化螟的田间化学防治
    1.5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概述
        1.5.1 植保无人机的简介
        1.5.2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1.5.3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进展
        1.5.3.1 国外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1.5.3.2 国内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1.6 农药雾滴沉积分布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无人机喷施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的喷雾效果及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和机械
        2.1.2 试验设计
        2.1.2.1 小区设计
        2.1.2.2 无人机参数
        2.1.2.3 试验方法
        2.1.2.4 雾滴粒径测定
        2.1.2.5 水稻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密度分布测定
        2.1.2.6 农药在水稻冠层的沉积量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粒径对比
        2.2.2 电动喷雾和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对比
        2.2.3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粒径的对比
        2.2.4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的对比
        2.2.5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2.2.6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2.2.7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早稻二化螟的防效
        2.2.8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晚稻二化螟的防效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中的分布与残留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田间试验设计
        3.1.3.1 消解动态试验
        3.1.3.2 最终残留试验
    3.2 分析方法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2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3.2.2.1 稻田水
        3.2.2.2 稻田土
        3.2.2.3 植株、稻米和稻壳
        3.2.3 色谱条件
        3.2.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3.2.3.2 液相色谱条件
        3.2.4 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最低检测浓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确定
        3.3.1.1 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
        3.3.1.2 定性定量方法
        3.3.1.3 最低检测浓度
        3.3.1.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3.2 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
        3.3.2.1 在稻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3.3.2.2 在植株中的消解动态
        3.3.2.3 在稻田土中的消解动态
        3.3.3 五种剂型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供试土壤
    4.2 试验方法
        4.2.1 吸附动力学试验
        4.2.2 解析动力学试验
        4.2.3 吸附等温试验
        4.2.4 解吸等温试验
    4.3 HPLC分析条件
    4.4 计算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4.5.2 吸附动力学
        4.5.3 解吸动力学
        4.5.4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
        4.5.5 阿维菌素吸附系数与土壤参数的关系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朱砂叶螨的危害
    1.2.朱砂叶螨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朱砂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4.重要杀螨剂
        1.4.1 丁氟螨酯(Cyflumetofen)
        1.4.2 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
        1.4.3 联苯肼酯(Bifenazate)
        1.4.4 联苯菊酯(Bifenthrin)
        1.4.5 螺螨酯(Spirodiclofen)
        1.4.6 唑虫酰胺(Tolfenpyrad)
        1.4.7 虫螨腈 (Chlorfenapyr)
        1.4.8 哒螨灵(Pyridaben)
        1.4.9 氟啶胺(Fluazinam)
    1.5.朱砂叶螨的抗药性机理研究
        1.5.1 解毒代谢机制
        1.5.2 靶标敏感度降低
        1.5.3 表皮穿透性降低
        1.5.4 行为抗性
    1.6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治理
        1.6.1 杀虫(螨)剂的轮用和混用
        1.6.2 添加增效剂
        1.6.3 筛选新型杀虫剂
    1.7.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害螨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植物
    2.2 活性测定方法
        2.2.1 浸叶法
        2.2.2 增效实验测定方法
    2.3 供试试剂
    2.4 其他供试材料
    2.5 主要仪器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6.1 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2.6.2 抗性倍数和增效比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群对九种药剂的抗性监测结果
        3.1.1 北京朱砂叶螨种群的活性性测定结果
        3.1.2 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3 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4 贵州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1.5 云南朱砂叶螨种群的抗性监测结果
    3.2 四地朱砂叶螨对9种杀螨剂的抗性倍数比
    3.3 三种增效剂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1 PBO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2 DEM对9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3.3.3 DEF对九种杀螨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4 讨论
    4.1 四地朱砂叶螨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监测结果
    4.2 四地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1 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2 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抗药性情况分析
        4.2.3 贵州朱砂叶螨种群抗药性情况分析
        4.2.4 云南朱砂叶螨种群抗药性情况分析
    4.3 解毒代谢酶与朱砂叶螨产生抗药性的关系
5.结论
    5.1 有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子病虫害研究进展
        1.1.1 竹子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
        1.1.2 竹子害虫发生和危害概况
        1.1.3 竹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1.1.4 竹子病虫害的防治
    1.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情况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发展概况
    1.3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合成及活性概况
        1.3.1 阿维菌素类结构修饰
        1.3.2 米尔贝霉素结构修饰
    1.4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1.5 农林业应用概况
    1.6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7.1 论文的提出
        1.7.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7.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天维菌素对竹林害虫室内活性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与讨论
    2.3 天维菌素制剂研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2 仪器
        2.3.1.3 制剂配制方法
        2.3.1.4 冷贮和热贮含量检测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2 %天维菌素绿色乳油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2 2 %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3 2 %天维菌素微乳剂指标检测
        2.3.3 结论与讨论
    2.4 天维菌素林间试验及残留动态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衍生合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合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室内活性测定
        4.2.2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7)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配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毒力测定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菜青虫的毒杀效果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8)五种植物源农药的环境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与水平
        1.1.1 植物源农药的概况
        1.1.2 研究现状与水平
    1.2. 农药的环境毒理研究
        1.2.1 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及内容
        1.2.2 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方法
        1.2.3 我国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现状
        1.2.4 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2.5 农药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1.3 五种植物源农药简介
        1.3.1 印楝素
        1.3.2 除虫菊素
        1.3.3 鱼藤酮
        1.3.4 苦参碱
        1.3.5 蛇床子素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生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蜜蜂急性经口摄入毒性测定
        2.2.2 鹌鹑急性经口摄入毒性测定
        2.2.3 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
        2.2.4 家蚕急性经口摄入毒性测定
    2.3 急性毒性等级的划分标准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植物源杀虫剂处理后受试生物的中毒症状
        3.1.1 蜜蜂
        3.1.2 鹌鹑
        3.1.3 斑马鱼
        3.1.4 家蚕
    3.2 五种植物源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3.2.1 蜜蜂
        3.2.2 鹌鹑
        3.2.3 斑马鱼
        3.2.4 家蚕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燕山地区板栗主要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不同板栗品种对虫害的抗性评价研究
    1.2 植物的抗虫机理研究
        1.2.1 植物的抗螨机理研究
        1.2.2 植物对蛾类害虫的抗性机理研究
    1.3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发的生规律研究
        1.3.1 板栗红蜘蛛的发生规律研究
        1.3.2 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1.4 螨类和蛾类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1.4.1 螨类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1.4.2 蛾类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1.5 生产措施对虫害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1.5.1 果园间作对虫害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1.5.2 果园生草对虫害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简要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2.2.1.1 板栗红蜘蛛的发生规律研究
        2.2.1.2 桃蛀螟成虫的发生规律研究
        2.2.2 不同板栗品种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评价研究
        2.2.3 板栗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机理研究
        2.2.4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2.2.4.1 不同农药处理对板栗红蜘蛛的田间药效研究
        2.2.4.2 粘虫胶对板栗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研究
        2.2.4.3 板栗红蜘蛛的防治关键期研究
        2.2.4.4 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2.2.5 生产措施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2.2.5.1 栗园生草对板栗红蜘蛛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2.2.5.2 栗园栽植密度对板栗红蜘蛛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2.2.5.3 板栗果实采收方法对当年桃蛀螟虫果率影响的研究
        2.2.5.4 不同环境条件下板栗果实采收方法对次年桃蛀螟虫苞率影响的研究
        2.2.5.5 栗苞堆积方法对桃蛀螟虫果率影响的研究
        2.2.5.6 种植玉米对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3.1 叶片虫口密度和失绿指数的调查
        2.3.2 桃蛀螟虫苞率和虫果率的调查
        2.3.3 栗苞形态特征的测定
        2.3.4 叶片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的测定
        2.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3.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7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3.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2.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3.10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1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12 气象数据的测定
        2.3.13 数据处理方法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3.1.1 板栗红蜘蛛的发生规律研究
        3.1.1.1 板栗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研究
        3.1.1.2 板栗红蜘蛛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3.1.2 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3.2 不同板栗品种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评价研究
        3.2.1 不同板栗品种对板栗红蜘蛛的抗性评价研究
        3.2.2 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评价研究
    3.3 板栗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机理研究
        3.3.1 板栗对板栗红蜘蛛的抗性机理研究
        3.3.1.1 叶片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与抗性
        3.3.1.2 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抗性
        3.3.1.3 不同板栗品种叶片受害螨短期危害后相关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3.2 板栗对桃蛀螟的抗性机理研究
        3.3.2.1 栗苞结构和形态特征与抗性
        3.3.2.2 栗苞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抗性
    3.4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3.4.1 板栗红蜘蛛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3.4.1.1 不同农药处理对板栗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3.4.1.2 粘虫胶对板栗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研究
        3.4.1.3 板栗红蜘蛛防治关键期的研究
        3.4.2 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3.5 生产措施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3.5.1 栗园生草对板栗红蜘蛛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3.5.2 栗园栽植密度对板栗红蜘蛛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3.5.3 板栗果实采收方法对当年桃蛀螟虫果率影响的研究
        3.5.4 不同环境条件下板栗果实采收方法对次年桃蛀螟虫苞率影响的研究
        3.5.5 栗苞堆积方法对桃蛀螟虫果率影响的研究
        3.5.6 种植玉米对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4.1.2 不同板栗品种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评价研究
        4.1.3 板栗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机理研究
        4.1.4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4.1.5 生产措施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4.2 讨论
        4.2.1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4.2.2 不同板栗品种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评价研究
        4.2.3 板栗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抗性机理研究
        4.2.4 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4.2.5 生产措施对板栗红蜘蛛和桃蛀螟危害程度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银杏中的活性成分
        1.1.1 黄酮类(Flavonoides)
        1.1.2 萜内酯类化合物(Ginkgolides)
        1.1.3 银杏酚酸(Ginkgolic acids)
        1.1.4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1.2 银杏活性成分的提取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2.1.1 水提法(饶路,1995;罗兰等,2003)
        1.2.1.2 有机溶剂萃取法
        1.2.1.3 超临界CO_2提取法(CO_2-SFE)(罗兰等,2003;苏瑞强等, 1998)
        1.2.1.4 树脂法(李兆龙等,1994)
        1.2.1.5 酶法(李兆龙等,1994;纵伟,2000)
        1.2.1.6 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法(罗兰等,2003;张富捐,2002)
        1.2.1.7 超声波法(罗兰等,2003;张富捐,2002 ;郭国瑞等,2001)
        1.2.2 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
        1.2.3 银杏酚酸的提取
        1.2.4 其他成分的提取(邓永智等,2001)
    1.3 银杏活性成分分析方法
    1.4 银杏提取物在防治农业害虫中的应用
    1.5 火炬树研究概况
        1.5.1 形态特征
        1.5.2 生长习性
        1.5.3 火炬树的开发利用
    1.6 二斑叶螨与山楂叶螨的研究
        1.6.1 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的生物学
        1.6.2 影响叶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因素
        1.6.3 抗药性研究
        1.6.3.1 抗药性研究报道进程
        1.6.3.2 两种叶螨的抗药性比较
        1.6.4 两种叶螨种群间的竞争
        1.6.5 综合防治措施
        1.6.5.1 农业防治
        1.6.5.2 生物防治
        1.6.5.3 化学防治
        1.6.5.4 抗螨植物的研究现状
    1.7 结语
2 材料与方法
    2.1 叶螨
    2.2 叶片来源
    2.3 叶螨的饲养
    2.4 银杏单体成分
    2.5 银杏单体溶液的配制
    2.6 主要试剂和设备
    2.7 银杏叶和火炬叶对叶螨的生存和产卵抑制作用测定
    2.8 叶螨对银杏叶和火炬树叶的选择性测定
    2.9 叶螨对银杏单体成分的选择性测定
    2.10 “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
    2.11 固相微萃取(SPME)采集叶片挥发物
    2.12 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
    2.13 触杀性测定
    2.14 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和溶剂萃取
    2.15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银杏叶与酸碱中和法
    2.16 银杏叶乙醚萃取结合柱层析提取
    2.17 有机溶剂提取火炬树叶成分
    2.18 大孔树脂吸附提取火炬树叶成分
    2.19 薄层硅胶制备
    2.2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银杏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生存与产卵力的影响
        3.1.1 银杏叶对叶螨生存力的抑制作用
        3.1.2 银杏叶对叶螨的产卵抑制作用
    3.2 两种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和挥发物测定
        3.2.1 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
        3.2.2 “Y”型嗅觉仪测定
        3.2.3 银杏叶挥发性成分
    3.3 银杏抗螨性成分筛选
        3.3.1 叶螨对黄酮苷元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3.3.2 叶螨对银杏内酯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3.3.3 叶螨对银杏酚酸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3.3.4 银杏单体成分对叶螨的作用效果比较
    3.4 银杏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4.1 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和溶剂萃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4.2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与酸碱中和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4.3 乙醚萃取结合柱层析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5 火炬树的抗螨性
        3.5.1 叶螨对火炬树叶的选择性
        3.5.2 火炬树叶对叶螨生存力的影响
        3.5.3 火炬树叶对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3.6 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3.6.1 挥发性成分分析
        3.6.2 挥发性成分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3.7 火炬树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7.1 有机溶剂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3.7.2 大孔树脂吸附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4 讨论
    4.1 银杏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生存与产卵力的影响
        4.1.1 银杏叶对叶螨生存的影响
        4.1.2 银杏叶对叶螨产卵的影响
        4.1.3 银杏抗虫性与产卵力的关系
    4.2 两种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和挥发物测定
        4.2.1 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
        4.2.2 银杏叶挥发性成分
    4.3 银杏抗螨成分筛选
        4.3.1 叶螨对银杏单体成分的选择性
        4.3.2 银杏单体成分对叶螨的触杀作用
    4.4 银杏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4.5 火炬树叶抗螨性
        4.5.1 影响叶螨选择的因素
        4.5.2 火炬树叶对叶螨的生长发育抑制
    4.6 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4.7 火炬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4.8 银杏、火炬树抗螨性效果比较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甲氰·哒乳油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唑螨腈与螺螨酯混用对柑橘全爪螨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 唐涛,赵明平,黄生空,王培,符伟. 植物保护, 2021(04)
  • [2]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D]. 潘登. 南昌大学, 2021
  • [3]高温处理对采收期滑皮金桔叶片柑橘红蜘蛛虫口数量的影响[J]. 吴齐仟,陈文革,黄祖全,翁新辉,王植馥,蓝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8)
  • [4]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D]. 李飞.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华南西南朱砂叶螨种群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D]. 王可慧.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D]. 张绍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7]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配对菜青虫的毒力测定[J]. 刘海清,常社霞,徐关印.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2)
  • [8]五种植物源农药的环境毒性评价[D]. 陈昂. 中南大学, 2010(02)
  • [9]燕山地区板栗主要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D]. 雷恒久.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D]. 李中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甲基氰·达乳油对柑橘叶螨的药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