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分析

实时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分析

一、实时参量预测模型及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彦军[1](2021)在《基于多维监测的风电齿轮箱动态预警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齿轮箱是双馈式风电机组的关键旋转部件之一,一旦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整个机组停机,齿轮箱故障不仅严重影响机组发电量,而且将大幅增加风电场的运维成本。风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可优化维护模式,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针对风电齿轮箱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风电齿轮箱温度异常监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核主元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以及T2和平方预测误差(Square Prediction Error,SPE)统计量的风电齿轮箱过程监测方法,实现风电齿轮箱的状态在线监测及预警。首先,采用多维特征变量的相似性原则构造相关系数矩阵,选取合理的健康风电机组作为参考,以获得合理的自适应统计量控制限。其次,引入滑动窗口方法动态调整KPCA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能够及时感知系统的时变特性。实验表明,动态KPCA比传统KPCA监测模型可以更好地实现齿轮箱的状态在线监测及预警;以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的状态变量和状态监测系统(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CMS)的振动信号时域特征指标构成的多维参数能更好地适应工况的变化。(2)通过分析SCADA数据,建立基于多输入改进蚁狮优化和支持向量回归(Multi-input Improved Ant Lion Optimization an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M-IALO-SVR)的齿轮箱油温预警模型。首先,按月份对多个健康机组的齿轮箱油温和其他状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合理的选择与齿轮箱油温相关的状态参数。其次,为了进一步分析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油温预警模型性能,对预测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95%置信区间处理,然后采用滑动窗口统计方法计算残差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实验表明,当齿轮箱运行正常时,基于M-IALO-SVR的齿轮箱油温预测精度很高。当齿轮箱运行异常时,齿轮箱油温偏离正常范围,从而使残差的分布特性发生变化。通过滑动窗口残差统计特性和阈值对比,可以及时地对齿轮箱温度进行预警,从而验证了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油温预警模型的可行性。(3)将CMS系统采集的非平稳时域信号通过角度域重采样得到平稳的角度域信号,对角度域信号再进行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包络阶次分析。实验表明,首先,VMD在分解各类调幅调频仿真信号时,分解性能优于经验模态分解(Emp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其次,VMD结合希尔伯特变换能更准确的诊断齿轮箱故障,尤其是齿轮箱齿轮的复合故障。最后,故障特征在高转速运行模式下比低转速运行模式下更明显,故障特征在幅值解调中比在频率解调中表现明显。(4)为了实现风电场预防性智能运维,以双馈式风电机组的齿轮箱为主要监测对象,将SCADA系统、CMS系统、齿轮箱内窥镜照片进行融合,设计出一套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状态监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及性能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维度智能监测系统。上述工作是对风电机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优化风电机组预防性维护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对提高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和降低风电场运维成本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金文婷[2](2021)在《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前,黄河正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挑战。一方面,近四十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黄河水沙情势发生改变,呈现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环境受损、河道泥沙淤积等突出问题,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黄河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使得缺水及生态问题进一步突出。梯级水库群在防洪、生态、供水、发电、输沙等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承担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使命。为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需研究径流减少背景下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重点保障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的关键利益,为黄河梯级水库群调度下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多目标形成协同有序、利益均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群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以水文学、水资源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协同学以及混沌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一套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为径流减少背景下存在多目标激烈竞争关系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协同学提出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确定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的总体原则,即在保障各目标关键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甚至必要时适度牺牲非关键利益来实现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识别了黄河上游及中下游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各目标的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选取了相应的序参量,确定了序参量阈值,为构建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建了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协同模型)及传统的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模型(传统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协同模型的序参量权重,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算例的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结果对比表明:协同模型以较小牺牲4.35%的非关键发电利益换取了多目标利益(尤其是关键利益)较传统模型的全面提高,验证了协同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协同模型更加符合缺水流域在多目标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间形成协同有序提供了技术支撑。(3)提出了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均衡调控方法,以促使协同模型结果在逐时段内达到多目标利益均衡。引入满意度概念以衡量时段内单目标的利益满足程度,由时段单目标满意度的最大、最小值所构成的区间作为“满意边界”,通过合理的方法获取各目标的满意边界;以满意边界为依据对协同模型结果进行逐时段多目标利益均衡检验,对时段内满意边界遭到破坏的目标进行调控,以确保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在满意边界内;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内实现利益均衡提供了科学支撑。(4)提出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方法。引入混沌理论及相关概念,论证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混沌特征;提出了以梯级水库群逐时段“水-沙-电-生态”多目标满意度闭合面积时间序列作为表征水库群调度系统运行状态的混沌时间序列,用于提取混沌特征指标(关联维数及Kolmogorov熵);评价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是否有利于降低梯级水库群调度系统的混沌特征,引导水库群调度系统向减小混沌程度与复杂程度的方向演进;为选取混沌特征较小的梯级水库群运行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5)以黄河上游径流变异点(1990年)为分界,对1960~1989年及1990~2015年两个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进行分析,量化了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在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的指导下,各目标关键利益受损程度明显小于非关键利益的受损程度,体现了所提理论与方法在径流减少的背景下以各目标关键利益为保障重点的战略优势。(6)设置了 2030水平年现有水利工程条件及有古贤水库两种情景;通过对1990~2015年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分析,量化了河道外综合需水增加及古贤水库生效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分析了古贤水库参与联合运行后黄河中下游梯级水库群运行方式的变化。

冯谦[3](2021)在《多芯光纤多参量一体化同步感知系统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感光纤凭借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功率损失小、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势,在土木建筑、航空航天、交通工程、海上平台、燃料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光纤类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感测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光纤传感同时对多个外部参量(应变、温度、振动等)交叉敏感,直接导致被测量无法直接测得或者采集数据失真。另一方面,不同光纤感测技术各自拥有独立的采集系统,各系统采样频率、触发时间等的不同步造成数据采集无法实时同步,给后期数据处理带来困难。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将多芯光纤从通信领域引入到土木传感监测领域,研究了七芯光纤的多参量同步感知性能,梳理了七芯光纤封装方式并分析了其应变转递机制。为面向工程应用,设计研发了多种智能产品及一体化同步解调系统。此外,提出了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φ-OTDR)的振动定量识别算法,实现了分布式振动定量监测。最后通过三个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验证了七芯光纤多参量同步感知系统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七芯光纤纤芯功能布局方法并通过交叉试验验证了七芯光纤具有多参量同步感知功能。依据纤芯数量需求、芯间低串扰、配套耦合器成熟度等原则,选取沟道型七芯传感光纤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基于提高工程测量精度的原则,提出了纤芯功能布局方法,消除了温度-应变交叉敏感效应,弯曲-应变敏感效应,针对不同工程应用场景给出了相应的纤芯功能布局图。设计实施了七芯光纤的感知性能试验,包括:七芯光纤单参量单独感知试验和多参量同步感知试验,前者标定了七芯光纤光栅(FBG)和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OTDR)的应变灵敏度系数和温度灵敏度系数,测得了拉曼光时域反射仪(ROTDR)的温度常数系数,得出了偏振敏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POFVS)的测振范围;在此基础上,后者验证了七芯光纤各纤芯既可单独解调、发挥功能,又可互相补充、互相修正、协同工作的功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实现了七芯裸纤的封装保护,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探究了封装光缆的应变传递机制。结合国内外单芯裸纤封装方式,提出了七芯裸纤的两条封装保护路线,一是封装成传感光缆,二是复合成系列智能产品。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条封装路线中Hytrel材料紧套封装传感光缆对刻制光栅的七芯裸纤同样适用,实现了一条光纤上点式传感与分布式传感同步发挥作用。此外,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探究了七芯传感光缆的应变传递机制,结果显示,传感光缆应变传递具有端距效应,低传递率段小于200 mm。第二条封装路线是将七芯光纤植入结构补强材料中,研制出兼具力学和感知性能的智能碳布、智能碳板、智能玻纤筋和智能钢绞线,性能试验显示智能产品的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传感光纤与基材之间的协调变形能力良好。(3)研发了适用于多芯光纤多参量同步采集的一体化解调装置。针对目前各类光纤传感技术所采用的解调设备各自独立且又无法同步采集的劣势,研制出一种轻量便携、高度集成的多芯光纤多参量同步解调装置,集成了包括FBG、ROTDR和POFVS三种常用功能的光纤感测模块,可直接解调输出点式应变、环境温度和振动频率等感测参量。(4)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参数优化算法的振动定量识别方法。为进一步拓展七芯光纤的多功能性,同时为周界安防工程应用实验做铺垫。本文改进了多子群社会群体算法并引入到鉴幅型φ-OTDR多参数优化算法中,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振动扰动定量识别方法,计算出的最大应变能、时均应变、变异系数三个宏观导出量及其矢量合成量均可实现扰动定量识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PZT振动试验和室外岩土扰动试验,验证了本方法可以量化不同程度的振动扰动事件。从而弥补了鉴幅型φ-OTDR光纤传感技术只能定位而无法定量的不足。(5)验证了七芯传感光纤及多参量同步采集装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设计并实施吊车钢梁、长输管道、周界安防三个面向实际工程的应用型试验,根据试验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七芯光纤功能布局优化设计,选取了不同的感测参数、不同的光纤传感方案。结果显示,在钢结构梁和管道试验中,采用FBG、ROTDR和POFVS组合的七芯光纤监测方案实现了应变、温度和振动频率的同步测量;在周界安防监测工程应用中,采用φ-OTDR、FBG和ROTDR组合的七芯光纤监测方案实现了扰动位置、扰动程度、应变、温度和持时等监测参量的同步解调,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识别成功率和信息利用率。

徐宁珊[4](2021)在《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可见光遥感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对地观测手段,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图像是遥感成像的输出,其应用意义在于从背景中辨识目标,进而研究目标。遥感图像的像质决定了图像中目标的可辨识性,因此,遥感器能否实现高质量成像是关乎航天遥感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光学遥感成像链路中,遥感成像会受到光照条件、大气环境、光学成像系统、电子电路系统和卫星平台等环节的退化作用,引起图像信息丢失和图像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后续的图像解译工作,严重制约遥感图像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地面图像处理算法来提升遥感图像质量具有代价小、性价比高的特点,对于包含丰富地物场景信息的遥感图像而言,如何通过后处理算法恢复更多图像细节,以提升图像质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此外,遥感图像可作为衡量遥感成像质量的主要依据。对遥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监测遥感器的在轨成像性能,进而指导遥感器在轨工作参数调整,还有助于定量化分析遥感图像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较主观评价而言具有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的优点,但这类方法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克服,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足、仅限于特定目标场景、功能单一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可见光遥感图像像质评价及提升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对空间光学遥感成像链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链路中各环节的像质影响因素,明确其成因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遥感成像过程中各影响单元的调制传递特性和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光学遥感成像的MTF链路和信号与噪声链路模型,实现了对遥感成像质量的定量化分析。2、针对像质评价的通用性和主客观一致性问题,对遥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首次分析了遥感图像的空域自然场景统计特性,并构建了基于块匹配的图像特征提取框架来加强图像特征提取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场景的无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模型——BM-IQE,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与主观评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实现了不同地物场景下的通用性。3、开展了基于遥感图像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评价研究。对遥感图像的自然场景统计特征参量与成像性能表征量进行了一致性分析,验证了统计特征在成像质量描述中的有效性。进而,对基于自然场景统计而建立的BM-IQE模型与不同成像质量评价指标间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遥感器成像性能表征与评价方面具备有效性,为实际监测遥感器在轨成像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4、开展了单幅含噪模糊遥感图像的图像盲复原技术研究。针对实际应用中先验信息缺乏,且现有算法细节恢复能力不足的情况,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图像高阶梯度的稀疏特性,构造了一种基于图像低-高阶梯度的混合梯度稀疏先验约束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熵的自适应调整策略来优化两种梯度先验约束项的比例,实现了更好的算法收敛性。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恢复更丰富的图像细节和更清晰的图像边缘,从而有效提升图像质量。

胡杰[5](2021)在《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铁路、公路工程建设步入高潮,隧道建设规模进一步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建设数量、运营里程最大的国家。隧道围岩结构垮塌灾害是节理硬岩隧道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备强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致灾性特点,灾变过程涉及节理岩体渐进破坏和危险块体群大规模垮塌,防控难度极大,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针对隧道节理硬岩破裂及衍生块体垮塌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关注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重要的灾变阶段,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室内试验、前兆监测、机器学习、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及伴生多元前兆演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岩体裂纹类型演化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岩块失稳过程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基于岩块固有振动频率演化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判据,为块体垮塌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总结了高、中、低地应力条件下隧道节理硬质围岩常见的破裂、掉块现象,分析了破裂内在驱动要素及力学机制,将块体垮塌灾害概化为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主要阶段;针对张拉、拉剪、压剪三种典型应力状态的岩桥破断行为研究,创新研发了“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满足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统一尺度立方体岩样直接破坏过程模拟及伴生多参量信息的监测需求,为不同破坏行为及前兆差异性的直观、精确对比提供了设备支撑;重点解决了直接拉伸试验偏心抑制、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弱化、剪切弯矩效应弱化、小力值拉应力稳定加载、新型加载辅具设计等试验技术难题。(2)基于自主研发的新型试验平台,开展了统一尺寸节理岩样直接拉伸、拉剪、压剪破坏试验,结合声发射仪、光学高速摄像仪、红外热像仪进行破坏过程的同步监测,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的破断行为及“声-光-热-力”多参量前兆信息演化机制,揭示了应力大小、节理贯通度对岩样强度及前兆演化的影响规律;试验与监测结果表明:三类试验破坏现象存在显着的差异,拉伸与拉剪试验脆性破坏特征显着,破裂迅速且释能特性强于压剪破坏,而声发射信号响应则明显强于温度与变形参数;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FPA丰富节理岩样工况,揭示了节理贯通度增加对岩样整体强度和岩桥部位强度不同的影响规律。(3)针对响应较灵敏的声发射监测,从特征参数和波形参数两个方面对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破断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计数、能量、幅值、b值、主频、熵值多个声发射监测指标,从破裂数量、破裂尺度、破裂有序性等多个角度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岩桥破坏过程进行刻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探索了岩桥破坏过程的破裂类型演化规律,不同破坏试验均呈现早期以拉裂纹为主,临近破坏时刻剪裂纹产生的裂纹演化机制;综合特征参数、波形参数和裂纹判识类型,建立了三种典型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安全状态三色判识方法。(4)针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节理岩体破坏,探索基于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的普适性预警判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声发射RA-AF值自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建立了拉裂纹与剪裂纹簇的最优分割方法,分析了 GMM-SVM模型在裂纹类型自动判识方面的可靠性,解决了JCMS-ⅢB5706规范中对角分割法存在的人为经验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针对工程实际,建立了声发射等数据点、分时段裂纹类型动态判识方法,将单元时段剪裂纹数超过20%且剪裂纹数据点簇呈现靠近RA轴的条带作为普适性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似然比估计的拉、剪、复合裂纹三分类自动判识方法。(5)针对岩桥破断后可能产生的继发岩块失稳垮塌,重点考虑大型关键块体常见的滞后突变滑动失稳类型,建立了块体简化弹簧质子振动模型,揭示了滑动面剪切刚度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机制;创新开展了大尺度岩块失稳过程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应力、接触面积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规律及滑动失稳过程声发射参数的响应特征,结合3DEC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考虑滑动面剪切刚度的简化振动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块体失稳的尖点突变分析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岩块突变失稳预警判据,首次通过滑动面剪切刚度搭建起块体固有振动频率与块体稳定性分析间的桥梁。

项茂阳[6](2021)在《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电网的安全稳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变电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对于电网的安全稳定特别重要。变电设备故障诊断是指通过收集设备运行参数、例行试验数据、在线设备诊断数据等信息,对变压器、开关等多个变电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分析、故障诊断,及时反馈,及时调整电网系统运行方式,确定维修策略。首先,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当前变电站一次设备故障诊断先进技术,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避雷器及容性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着重理解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几种在线监测技术。其次,本文进行了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该软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叙述,然后对本软件开发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要点做了简单介绍。针对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首先本文通过对系统设计以及状态评价概述展开研究,按照状态评估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决策建议模块进行设计;然后对变电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包括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功能设计、风险评估功能设计、变电设备检修辅助决策功能设计、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功能设计、变电设备历史查询及预测评估功能设计等;最后是实现变电设备故障诊断功能。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我们不仅期待变电站智能化的安全稳定,我们更加期待智能调度、智能潮流管理系统的面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的运行将更加安全、可靠。

朱博[7](2020)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纳米压痕模拟的单晶碳化硅变形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以其大禁带宽度、高热导率、高击穿电场强度等优异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碳化硅材料属于超硬材料,针对其力学性能研究难度较高,因此碳化硅材料变形损伤机制及其力学性能演化规律依然很不清晰,从而影响到碳化硅材料的可加工性研究,这也严重制约了碳化硅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应用。因此,碳化硅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纳米压痕测试技术逐渐成为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的主流测试手段,针对碳化硅材料的纳米压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逐步开展,并出现了一些关于碳化硅材料变形行为和机理的研究成果。然而,纳米压痕试验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压痕过程中被测试材料表面及亚表面产生的动态变形行为难以被实时监测,这也限制了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并阐述碳化硅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和变形损伤机制,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纳米压痕模拟方法,对3C-SiC和4H-SiC材料的力学性能、弹性及塑性变形过程、相变的产生及演化、材料的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考虑到碳化硅材料的高硬度特性,金刚石压头在压痕过程中会产生变形行为,文章针对金刚石压头变形对碳化硅材料纳米压痕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及修正。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单晶碳化硅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型。针对碳化硅材料结构,建立了单晶3C-SiC和4H-SiC材料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模型;基于试验结果,确定Vashishta势函数描述碳化硅材料内部原子间作用,ABOP势函数描述金刚石压头与碳化硅材料原子间作用的势函数体系,并确定运动方程求解方法的选择、系统系综和边界条件的选择。文章还对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碳化硅晶体结构和缺陷分析方法等内容和碳化硅材料纳米压痕的建模过程进行了阐述。(2)对3C-SiC材料纳米压痕过程中变形损伤机理,材料的各向异性进行研究。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3C-SiC(010)、(110)和(111)三个晶面使用球形压头的纳米压痕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解释了3C-SiC变形损伤机理,深度解析了3C-SiC各向异性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3C-SiC塑性变形是由于位错环的形核和扩展引发大量原子定向移动所导致,该现象以pop-in的形式表现在压痕的载荷-位移曲线上。位错环形核于弹性变形区域底部,并逐渐扩展为V形位错环和棱柱位错环,棱柱位错环沿<110>晶向族向试件内部扩展。文章利用汤普森四面体对3C-SiC不同晶面压痕的材料结构变化进行了探究,发现3C-SiC所表现出的各向异性均可通过压入表面与汤普森四面体所成角度不同解释。(3)对3C-SiC材料纳米压痕过程中变形损伤机理,材料的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开展了4H-SiC(0001)晶面球形压头纳米压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解释了4H-SiC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行为,并逐层系统地研究了4H-SiC纳米压痕过程中相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研究发现,4H-SiC在压痕过程中以全位错为塑性变形的主要变形形式,并发现少量不全位错。通过改变立方角压头轴向旋转角度对4H-SiC压痕的各向异性进行测试和研究:当压头的棱边平行于[—1010]晶向时,材料内部发生了4H-SiC向3C-SiC的相变,该现象的产生主要由剪切应力和不全位错的扩展导致。文章还针对4H-SiC进行了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果相互印证。(4)对碳化硅材料纳米压痕过程中由于金刚石压头变形对压痕测试结果产生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压头变形校正方法。对于碳化硅纳米压痕过程中金刚石压头变形行为,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球形压头、立方角压头和四棱锥压头在3C-SiC材料纳米压痕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分析了不同形状压头在压痕中的变形机理,讨论了压头变形对3C-SiC材料变形行为以及压痕测试结果的影响。针对金刚石压头变形而产生的偏差,提出了三种形状压头纳米压痕下载荷-位移曲线的校正方法,并对压痕的硬度-位移曲线进行了校正。该问题的研究填补了压头变形对材料变形行为影响的空白。本研究对理解碳化硅材料的变形损伤机理及压头变形对纳米压痕测试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碳化硅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闵信哲[8](2021)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CFRP)以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等诸多优点被学界所关注,在工程结构的抗弯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甚至起到了比外贴钢板更好的加固效果。然而,由于CFRP为纯弹性材料无法产生塑性变形,同时在外贴CFRP片材加固时无法设置有效的抗剪连接键,因此CFRP片材的剥离问题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目前,对于C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静力性能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其疲劳性能的研究还值得进一步补充和深入。为了探究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在疲劳荷载下的性能以及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行为,本文针对CFRP板-混凝土界面和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CFRP板-混凝土粘结界面开展了 1 1个试件的界面单剪静力或疲劳试验。其中,界面静力试验主要研究了当CFRP板粘结长度超过其有效粘结长度Le时的界面极限承载力以及静载下界面的破坏模式;疲劳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疲劳荷载上限Pmax和疲劳荷载下限Pmin时界面的疲劳性能,研究变量主要为疲劳荷载幅值(疲劳荷载上、下限的差值)和疲劳荷载水平(疲劳荷载上、下限的均值)。研究表明,CFRP板-混凝土界面在承受静力或疲劳加载时的破坏模式均表现为CFRP板的剥离破坏,破坏面均在浅层混凝土中。静力与疲劳试件剥离破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剥离开展的阶段,静载时CFRP板会在界面达到其极限承载力时发生快速的连续破坏,而疲劳加载时CFRP板的剥离会随着疲劳加载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开展。并且,当CFRP板上的疲劳荷载上限Pmax小于0.55倍的界面静载极限承载力Pu时,界面在200万次疲劳加载后不会发生疲劳破坏,CFRP板的疲劳剥离也未开展,同时200万次疲劳加载后的界面剩余承载力与静载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基本一致;(2)CFRP板-混凝土界面的疲劳试验表明,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表现出“前期快,中期减缓,最终突然破坏”的基本特征。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速率直接决定了界面的疲劳寿命。试验表明,当界面承受相同疲劳荷载幅,疲劳荷载水平的提升将导致界面疲劳寿命的急剧降低,而疲劳荷载上限Pmax相同但疲劳荷载下限Pmin不同的试件则表现出相近的疲劳寿命。说明CFRP板-混凝土界面对疲劳荷载上限Pmax更为敏感。因此对界面进行疲劳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疲劳荷载幅值和疲劳荷载水平的共同影响;(3)基于断裂力学和能量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FRP疲劳剥离开展速率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相对疲劳应力幅ΔS和相对疲劳应力水平S的乘积S(S=ΔS.S)作为参量,同时考虑了已剥离FRP对其后续疲劳剥离开展速率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与试验实测数据的对比证明该模型预测合理准确,能够较好地展现FRP疲劳剥离时的基本特征,为之后的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整体疲劳性能分析打下了基础;(4)本文还开展了 6根预应力/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静力或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包括2根静力试验梁和4根疲劳试验梁,静力和疲劳试验梁中各包含1根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其余的试验梁均为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设计有效预应力σpe=1000MPa。加固梁的静载试验主要研究了预应力/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疲劳试验主要研究了疲劳荷载水平和有效预应力对加固梁疲劳性能的影响。静载试验发现加固梁的静载破坏模式为加载点下截面受压区顶部混凝土压碎,试验表明预应力的施加能够有效提高加固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但会牺牲部分的破坏延性;疲劳试验发现加固梁疲劳破坏模式均为加载点下截面的钢筋疲劳断裂,疲劳加载过程中加固梁的受拉钢筋应力、受拉钢筋应力幅、加固梁跨中挠度等均呈现出“快-慢-快”的三阶段发展规律。在静力和疲劳试验中均发现了 CFRP板的剥离开展,剥离均起始于加载点下截面,剥离开展方向均指向该加载点的相邻支座方向。同时,试验还观察到CFRP板剥离开展所导致的截面应力重分布现象,说明剥离是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承受荷载时不可忽视的部分;(5)本文基于条带法和分段线性原理,编制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该程序中充分考量了包括钢筋、混凝土和CFRP板的疲劳损伤模型及相应破坏准则,同时考虑了 CFRP板剥离造成的截面应力重分布。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对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随后,本文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定量地研究了疲劳荷载水平、有效预应力大小、混凝土强度等级和CFRP板剥离对加固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时,为了更强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预应力水平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限值[σc0db,2E6],当加固梁的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小于该限值时,在200万次的疲劳加载过程中将不会发生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CFRP板将始终与被加固混凝土梁保持良好的粘结。

孙超杰[9](2020)在《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空断路器是电力机车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真空断路器在运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且有些故障难以捕捉。因此,对真空断路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是电力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电力机车真空电路器工作状态缺乏检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真空断路器的实时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判断真空断路器的实时故障状态,减轻了真空断路器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电力机车稳定运行的安全系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研究了真空断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真空断路器的电路模型、合闸、分闸等动态过程,总结了真空断路器常见的故障及其故障产生的原因。针对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故障,分析了故障度模型输入层所要确定的参量,设计了故障度模型输出层参量,搭建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2)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对真空断路器的故障度模型与原有检修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验证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与原有检修策略的结合效果,为实现状态差异性检修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故障度模型进行了实际效果验证,确定了故障度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对真空断路器所采集的训练组数量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当数据组达到100组及以上时,故障度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3)提出了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构建了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框架结构,根据在线检测系统的方案和结构,设计了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为在线检测故障度模型提供了软硬件平台。(4)构建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试验平台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首先对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了实物研制,并结合具体情况,对系统的各种界面一一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了实地安装和试验,通过检测信号数据,分析出真空断路器的实际故障原因,并发现和解决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验证了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牛国成[10](2020)在《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流程工业系统由多机电设备和多生产工艺环节组成,是连续性且工艺逻辑依存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为实现全面评估复杂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状况,及时发现运行系统中隐藏的问题,确切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准确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技术问题。本文从信息可靠性处理、故障状态诊断、单设备的可靠性判定、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分析、线下的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与预测以及可靠性研究方案、方法的效率评估展开研究。1.为实现流程工业信息的可靠性处理,提出一种组合模态分解结合奇异值分解的算法(ECMD-SVD)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用组合模态分解算法分解原始信号,依据相关系数和峭度的粗细选规则确定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重构信号;其次由重构信号构建hankle矩阵,进行SVD分解,运用奇异值最大差分谱确定重构信号有效阶次并重构信号;最后,对经双重降噪的重构信号包络分析实现信号特征提取。本算法应用在滚动轴承故障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中,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用于特征提取时效果良好。2.在ECMD-SVD特征提取可靠性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故障多尺度散布熵表征下的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MDE-SVM)和混合高斯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MDE-GMM-CHHM)的故障诊断方法。以经ECMD-SVD滤波的轴承多种故障振动信号重构信号多尺度散布熵作为特征向量,建立了多种优化方法的MDE-SVM最佳分类模型,模型分类效果良好,并验证了ECMD-SVD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科学性。建立MDE-GMM-CHHM模型,设计前向概率标定法和最大似然概率对比法实现滚动轴承多故障的精确诊断。3.为定量分析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提出了综合考虑产品、效率、设备、能耗和损耗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运行状态的健康度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即研究了评估参量的选取、关联规则的挖掘和属性量化的方法,设计运用可靠度、互信息熵和行为模式组合表示系统健康度的方案。通过实例进行方法设计、结果分析和效果验证。4.为定量评估和预测单一设备和复杂系统的健康度,提出一种将层次分析法、物元信息熵与组合赋权法综合用于生产系统健康度定量评估的方案。研究了单设备和复杂系统物元信息熵建立方法、主客观权重和联合权重的确定及基于复合物元关联熵定量计算健康度,并将其用于电力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的健康度评估。建立了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健康度最佳预测模型,实现对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健康度的预测。5.针对可靠性分析方案准确性和效率评价问题。提出了将meta分析方法应用于6.机电设备可靠性建模方法的效率评价中,在充分研究了meta分析模型建立的方法、异质性判断、累积效应量的合并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设计了利用meta分析对数据驱动方法、物理失效模型方法及两者相结合方法在同类机电设备性能退化的建模效果分析。并运用网状meta分析法分析多种数据驱动方法在同一机电设备寿命预测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二、实时参量预测模型及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参量预测模型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维监测的风电齿轮箱动态预警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风电齿轮箱状态监测及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2.2 风电齿轮箱在线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风电机组状态参数分析与选取
    2.1 引言
    2.2 风电机组基本组成及齿轮箱结构特点
        2.2.1 风电机组基本组成
        2.2.2 齿轮箱结构特点
        2.2.3 齿轮箱常见故障类型
    2.3 状态参数分析及预处理
        2.3.1 状态参数分析
        2.3.2 状态参数预处理
    2.4 状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2.4.1 相关性分析方法
        2.4.2 齿轮箱温度关联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4.3 季节因素对状态参数的影响分析
    2.5 风电齿轮箱振动监测分析
        2.5.1 常规监测指标
        2.5.2 行星轮系故障特征频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KPCA-TS在风电齿轮箱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KPCA分析方法及异常检测指标
        3.2.1 核主元成分分析(KPCA)
        3.2.2 基于KPCA方法的异常检测指标
    3.3 基于动态KPCA-TS的风电齿轮箱温度状态监测模型
        3.3.1 健康机组选取
        3.3.2 滑动窗口模型
        3.3.3 算法流程
    3.4 实验验证
        3.4.1 齿轮箱正常状态分析
        3.4.2 齿轮箱异常状态分析
        3.4.3 假数据注入攻击分析
        3.4.4 多维监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故障预警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IALO-SVR的预测方法
        4.2.1 SVR方法
        4.2.2 ALO算法
        4.2.3 ALO算法的参数优化
    4.3 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温度预测性能测试
        4.3.1 输入输出模型结构
        4.3.2 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油温预警模型步骤
        4.3.3 模型验证
        4.3.4 季节因素对齿轮箱油温预测的影响分析
    4.4 基于M-IALO-SVR的风电齿轮箱温度预警分析
        4.4.1 滑动窗的残差统计方法
        4.4.2 残差的统计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幅值解调和频率解调的风电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
    5.1 引言
    5.2 变分模态分解算法
        5.2.1 算法原理
        5.2.2 VMD算法过程
    5.3 VMD分解性能分析
        5.3.1 多谐波信号分析
        5.3.2 含高频间歇扰动的信号
        5.3.3 多分量调幅-调频信号
    5.4 典型工况下基于VMD和解调分析的复合故障诊断
        5.4.1 启动限速运行模式
        5.4.2 最大功率跟踪运行模式
        5.4.3 额定功率运行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电场多维度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6.3 系统硬件设计及安装
        6.3.1 传感器布置方案
        6.3.2 数据采集单元及无线网络部署
    6.4 系统软件设计
        6.4.1 客户端子系统设计
        6.4.2 服务端系统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协同学在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2.3 混沌理论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
    2.1 黄河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2.1.2 河流水系及河段概况
        2.1.3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4 泥沙与生态状况
    2.2 数据资料分析
        2.2.1 径流资料
        2.2.2 综合需水资料
    2.3 黄河干流梯级水库群概况
    2.4 小结
3.基于协同学的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1 协同学及其用于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可行性分析
        3.1.1 协同学概述
        3.1.2 基于协同学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2.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原则
        3.2.2 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识别及序参量选取
        3.2.3 序参量阈值确定
    3.3 小结
4.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及验证
    4.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1 序参量有序度量化
        4.1.2 子系统有序度量化
        4.1.3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4 序参量权重确定方法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求解
    4.3 传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4.4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有效性验证
        4.4.1 模型验证算例选取
        4.4.2 协同模型验证算例的有序度分析
        4.4.3 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基于满意边界的利益均衡调控及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
    5.1 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1.1 满意边界获取
        5.1.2 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2 混沌理论及混沌特征识别方法
        5.2.1 混沌的定义与概念
        5.2.2 相空间重构
        5.2.3 关联维数
        5.2.4 Kolmogorov熵
    5.3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
    5.4 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与系统混沌特征引导流程
    5.5 小结
6.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
    6.1 1960~1989、1990~2015 径流序列水文改变度分析
    6.2 1960~1989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 1990~2015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3.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4 径流减少影响分析
        6.4.1 对上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4.2 对中下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5 小结
7.2030水平年黄河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
    7.1 现有水利工程情景
        7.1.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1.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 有古贤水库情景
        7.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3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多芯光纤多参量一体化同步感知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木工程健康监测的迫切需求
        1.1.2 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1.3 现有光纤传感技术面临的问题
    1.2 多芯光纤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多芯光纤简介
        1.2.2 多芯传感光纤研究现状
        1.2.3 多芯传感光纤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研究主线
第二章 七芯光纤功能设计与多参量同步感知性能
    2.1 光纤传感原理
        2.1.1 点式光纤传感原理
        2.1.2 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
    2.2 七芯传感光纤选型与纤芯功能优化设计
        2.2.1 面向工程的多芯光纤传感功能
        2.2.2 多芯光纤选型与七芯光纤优势
        2.2.3 七芯光纤纤芯功能布局原则与优化设计
    2.3 七芯光纤单参量独立感知性能测试与系数标定
        2.3.1 应变单参量感知性能测试与标定
        2.3.2 温度单参量感知性能测试与标定
        2.3.3 振动单参量感知性能测试与标定
    2.4 七芯光纤多参量同步感知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芯传感光纤封装及其应变传递机制
    3.1 七芯传感光纤制备、封装与工程铺设
        3.1.1 七芯传感光纤制备技术
        3.1.2 七芯传感光纤封装方法
        3.1.3 七芯传感光缆铺设与走线方式
    3.2 七芯传感光纤/缆的应变传递机制
        3.2.1 应变传递理论模型
        3.2.2 应变传递有限元分析
        3.2.3 封装材料特性对应变传递机制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芯传感光纤复合制品与多参量一体化同步解调仪
    4.1 七芯传感光纤复合制品及其性能测试
        4.1.1 智能碳板复合工艺、力学与感知性能测试
        4.1.2 智能碳纤维布编织工艺、力学与感知性能测试
        4.1.3 智能玻纤筋复合工艺、力学与感知性能测试
        4.1.4 智能钢绞线复合工艺、力学与感知性能测试
    4.2 多芯传感光纤多参量一体化同步解调仪
        4.2.1 研制背景及其功能定位
        4.2.2 硬件系统优化设计
        4.2.3 数据预处理及可视化界面
        4.2.4 关键指标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参数优化算法的振动定量识别方法
    5.1 研究背景
    5.2 Φ-OTD光纤散射模型多参数优化算法
        5.2.1 φ-OTDR光纤散射模型
        5.2.2 改进的多子群社会群体算法
        5.2.3 光强-应变非单一映射关系及其分析策略
        5.2.4 振动定量识别方法及其宏观指标
    5.3 室内PZT振动定量试验
        5.3.1 系统配置
        5.3.2 结果分析
        5.3.3 误差分析
    5.4 室外岩土扰动定位及定量试验
        5.4.1 试验方案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七芯传感光纤多参量一体化同步感知系统应用
    6.1 针对钢梁的多参量同步感知系统应用
        6.1.1 钢梁的挠曲变形及温度感知
        6.1.2 钢梁的整体振动感知
        6.1.3 结论
    6.2 针对油气管道的多参量同步感知系统应用
        6.2.1 管道模型的变形及温度感知
        6.2.2 管道模型的振动感知
        6.2.3 结论
    6.3 某周界安防工程的多参量同步感知系统应用
        6.3.1 工程概况
        6.3.2 技术方案
        6.3.3 扰动定位指标
        6.3.4 多工况、多参量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授权的专利

(4)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遥感图像质量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安排
第2章 光学遥感成像链路建模与像质影响因素研究
    2.1 光学遥感成像链路模型
    2.2 遥感成像退化因素分析
        2.2.1 大气传输特性及其影响
        2.2.2 光学成像系统传递特性及其影响
        2.2.3 卫星平台颤振的影响
        2.2.4 遥感器与目标相对运动的影响
    2.3 光学遥感成像质量分析
        2.3.1 在轨动态MTF分析
        2.3.2 在轨信噪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图像无参考像质评价技术研究
    3.1 典型的遥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3.1.1 有参考型像质评价指标
        3.1.2 无参考型像质评价指标
    3.2 遥感图像的自然场景统计特性研究
        3.2.1 基于MSCN系数的统计特性
        3.2.2 基于图像梯度的统计特性
        3.2.3 基于Log-Gabor滤波器的统计特性
        3.2.4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统计特性
        3.2.5 基于图像色彩的统计特性
    3.3 基于自然场景统计的无参考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模型
        3.3.1 特征参量提取
        3.3.2 参考模型
        3.3.3 基于图像块匹配的测试模型
        3.3.4 BM-IQE像质评价模型
        3.3.5 验证实验及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遥感图像的成像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4.1 成像性能指标获取
        4.1.1 MTF计算的理论基础
        4.1.2 刃边法提取MTF
        4.1.3 SNR指标计算
    4.2 成像性能指标与图像统计特征参量的一致性研究
        4.2.1 实验数据集
        4.2.2 基于MTF指标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2.3 基于SNR指标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模型与成像质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研究
        4.3.1 BM-IQE模型与成像性能指标一致性分析
        4.3.2 BM-IQE模型与GSD一致性分析
        4.3.3 BM-IQE模型与IQM模型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遥感图像质量提升技术研究
    5.1 典型的图像复原方法
    5.2 基于混合梯度稀疏先验的遥感图像盲复原研究
        5.2.1 混合梯度稀疏先验模型
        5.2.2 基于Split Bregman的数值求解方法
        5.2.3 模型参数设置策略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有效性分析
        5.3.2 仿真图像复原结果与分析
        5.3.3 真实图像复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6.2 创新性总结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名词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探查与块体识别方面
        1.2.2 节理岩体结构破坏过程分析方面
        1.2.3 隧道围岩破坏监测预警方法方面
        1.2.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发
    2.1 节理岩体破裂的应力状态分析
    2.2 岩桥破裂-岩块失稳灾变演化过程
    2.3 “拉-压-剪”新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
        2.3.1 系统研制背景与设计思路
        2.3.2 主体框架与新型试验装置
        2.3.3 高精度液压伺服控制模块
        2.3.4 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模块
        2.3.5 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2.4 试验系统可靠性验证分析
        2.4.1 类岩石材料试样制备
        2.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应力状态非贯通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分析
    3.1 试验总体思路与监测方案设计
        3.1.1 试验思路与节理岩样制备
        3.1.2 声-光-热-力多参量监测方案
    3.2 拉伸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2.1 岩桥张拉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2.2 节理贯通度对抗拉强度影响规律
    3.3 压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3.1 岩桥压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3.2 节理贯通度对压剪强度影响规律
    3.4 拉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4.1 岩桥拉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4.2 节理贯通度对拉剪强度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应力状态岩桥破断过程声发射演化特征分析
    4.1 基于RFPA模拟的岩石破裂类型概述
    4.2 不同破坏模式AE参数特征对比分析
        4.2.1 计数与能量演化特征
        4.2.2 幅值与b值演化特征
    4.3 不同破坏模式AE波形特征对比分析
        4.3.1 频谱分析与主频分布特征
        4.3.2 主频信息熵值演化特征
    4.4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识别方法
        4.4.1 RA-AF值裂纹判别法
        4.4.2 不同破坏模式裂纹演化分析
    4.5 基于AE多参数的岩体安全状态综合判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MM-SVM裂纹自动识别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
    5.1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5.2 GMM-SVM模型介绍
        5.2.1 高斯混合模型(GMM)
        5.2.2 支持向量机(SVM)
        5.2.3 GMM-SVM裂纹识别流程
    5.3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自动识别
        5.3.1 拉、剪裂纹自动识别方法
        5.3.2 岩桥临近破断自动预警判据
    5.4 基于RA-AF值的拉、剪、复合裂纹自动识别
        5.4.1 裂纹直接三分类法
        5.4.2 基于似然比的改进三分类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监测的岩块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1 隧道围岩块体振动模型
        6.1.1 动力特征参数
        6.1.2 块体失稳模式
        6.1.3 块体振动模型
    6.2 块体失稳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6.2.1 试验总体思路与装置介绍
        6.2.2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介绍
        6.2.3 块体失稳固有振动频率演化
        6.2.4 块体滑动摩擦声发射参数演化
    6.3 基于固有频率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方法
        6.3.1 突变基本理论
        6.3.2 尖点突变模型
        6.3.3 静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3.4 动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4 块体垮塌灾变“声-振”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
        6.4.1 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设计
        6.4.2 监测指标隧道应用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科技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6)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变电设备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1.3.1 变压器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1.3.2 断路器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1.3.3 容性设备及其他设备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1.3.4 氧化锌避雷器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设计
        2.1.1 系统概述
        2.1.2 故障诊断系统体系结构
    2.2 变电设备状态评价概述
    2.3 风险评价模块设计
    2.4 预测评估模块设计
    2.5 决策建议模块设计
    2.6 小结
第3章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功能设计
    3.1 系统智能分析流程
        3.1.1 系统管理
        3.1.2 数据管理
    3.2 故障诊断功能设计
    3.3 变电设备状态评估功能设计
    3.4 风险评估功能设计
    3.5 变电设备检修辅助决策功能设计
    3.6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功能设计
    3.7 变电设备历史查询及预测评估功能设计
    3.8 小结
第4章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实现
    4.1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管理界面配置
    4.2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实现界面配置
    4.3 现场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分子动力学纳米压痕模拟的单晶碳化硅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碳化硅材料概述
        1.2.1 碳化硅晶体结构
        1.2.2 碳化硅材料发展及应用
    1.3 碳化硅纳米压痕试验研究进展
        1.3.1 纳米压痕测试技术概述
        1.3.2 碳化硅材料纳米压痕试验研究
    1.4 分子动力学在纳米压痕研究的应用
        1.4.1 几种模拟计算方法比较
        1.4.2 典型材料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1.4.3 碳化硅材料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单晶碳化硅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建模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2.1.1 系统势函数的选取
        2.1.2 系统的系综选择
        2.1.3 牛顿运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1.4 系统边界条件选择
    2.2 纳米压痕测试基本原理
    2.3 晶体缺陷及其分析技术
        2.3.1 晶体缺陷
        2.3.2 缺陷分析方法
    2.4 模拟计算及后处理软件
    2.5 碳化硅纳米压痕测试分子动力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3C-SiC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研究
    3.1 3C-SiC变形机理研究
        3.1.1 3C-SiC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模型
        3.1.2 纳米压痕仿真结果分析
    3.2 3C-SiC各向异性探究
        3.2.1 3C-SiC不同晶面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模型
        3.2.2 纳米压痕仿真结果分析
    3.3 汤普森四面体对3C-SiC各向异性研究
        3.3.1 3C-SiC{100}晶面族压痕
        3.3.2 3C-SiC{110}晶面族压痕
        3.3.3 3C-SiC{111}晶面族压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4H-SiC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4.1 4H-SiC变形机理研究
        4.1.1 4H-SiC纳米压痕模型建立
        4.1.2 4H-SiC结构分析
        4.1.3 4H-SiC纳米压痕仿真结果分析
    4.2 4H-SiC相变过程分子动力学研究
        4.2.1 纳米压痕模型建立
        4.2.2 立方金刚石压头压痕下4H-SiC变形机理
        4.2.3 4H-SiC纳米压痕过程中相变研究
    4.3 4H-SiC(0001)晶面各向异性研究
        4.3.1 4H-SiC(0001)晶面不同晶向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仿真模型
        4.3.2 纳米压痕仿真结果分析
    4.4 4H-SiC材料纳米压痕试验研究
        4.4.1 加载/卸载速率对4H-SiC纳米压痕结果的影响
        4.4.2 最大压痕载荷对4H-SiC纳米压痕结果的影响
        4.4.3 极小压痕载荷对4H-SiC纳米压痕结果的影响
        4.4.4 改变玻氏压头轴向旋转角度对4H-SiC压痕结果影响
        4.4.5 纳米压痕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头变形对碳化硅纳米压痕过程影响的分子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球形金刚石压头变形机理研究
        5.1.1 球形金刚石压头纳米压痕模型建立
        5.1.2 球形金刚石压头变形行为分析
        5.1.3 球形压头变形对3C-SiC试件的影响
        5.1.4 载荷-位移(P-h)曲线与硬度-位移(H-h)曲线分析
    5.2 棱锥金刚石压头变形机理研究
        5.2.1 棱锥金刚石压头纳米压痕模型建立
        5.2.2 棱锥压头变形对3C-SiC试件的影响
        5.2.3 载荷-位移(P-h)曲线与硬度-位移(H-h)曲线分析
    5.3 三种压头3C-SiC纳米压痕的载荷-位移曲线与硬度-位移曲线的校正
        5.3.1 球形压头载荷-位移曲线与硬度-位移曲线的校正
        5.3.2 棱锥压头载荷-位移曲线与硬度-位移曲线的校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RP简介
    1.3 FRP-混凝土界面的受力性能研究
    1.4 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1.4.1 非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1.4.2 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1.4.3 外贴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预测模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2 试验材料
        2.2.3 加载装置
        2.2.4 加载方案
        2.2.5 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2.3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破坏模式
        2.3.2 界面荷载-滑移响应分析
        2.3.3 FRP应变分布分析
    2.4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破坏模式与疲劳寿命
        2.4.2 FRP应变分布
        2.4.3 界面疲劳剥离开展
        2.4.4 界面荷载-位移响应与刚度退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扩展研究
    3.1 引言
    3.2 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开展速率表达式形式与基础参量的确定
        3.2.1 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
        3.2.2 Paris公式与Griffith准则
    3.3 本文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提出
        3.3.1 FRP-混凝土界面裂纹能量释放率
        3.3.2 本文提出的公式
        3.3.3 参数C_1和m_1的确定
        3.3.4 考虑已剥离FRP影响的修正FRP-混凝土界面裂纹扩展速率
    3.4 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开展长度的预测计算方法
    3.5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寿命预测
    3.6 本文模型验证
        3.6.1 疲劳裂纹开展速率验证
        3.6.2 疲劳裂纹开展长度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静力及疲劳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梁设计与制作
        4.2.2 预应力CFRP板加固试验梁的制作
        4.2.3 试验材料
        4.2.4 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
        4.2.5 测点布置与测量方案
    4.3 静载试验梁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静载试验梁破坏形态及荷载位移响应分析
        4.3.2 静载试验梁截面应力分析
    4.4 疲劳试验梁试验结果分析
        4.4.1 疲劳试验梁疲劳寿命与破坏形态
        4.4.2 试验梁跨中挠度分析
        4.4.3 普通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4.4.4 CFRP板的应变分布与疲劳剥离开展分析
        4.4.5 混凝土压应变分析
        4.4.6 混凝土裂缝开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
        5.2.1 基本假定
    5.3 各材料的疲劳损伤模型与破坏准则
        5.3.1 混凝土的疲劳性能
        5.3.2 钢筋的疲劳性能
        5.3.3 CFRP板的疲劳性能
        5.3.4 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
    5.4 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步骤及流程
    5.5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6 参数分析
        5.6.1 疲劳荷载水平的影响
        5.6.2 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5.6.3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5.6.4 CFRP板剥离的影响
        5.6.5 本文建议的加固梁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限值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真空断路器的特性及故障度分析
    2.1 真空断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真空断路器的特性分析
        2.2.1 真空断路器电路模型的分析
        2.2.2 真空断路器开合过程分析
        2.2.3 真空断路器线圈电流的分析
    2.3 真空断路器常见故障分析
    2.4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
        2.4.1 输入层参量的确定
        2.4.2 输出层故障度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
    3.1 BP神经网络模型
    3.2 故障度模型数据处理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3.2.2 数据的预处理
        3.2.3 网络层数与神经元个数的确定
    3.3 故障度模型仿真分析
    3.4 故障度评价模型的验证
    3.5 故障度评价模型的分析
        3.5.1 效果分析
        3.5.2 训练组数量对结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4.1 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方案设计
    4.2 在线检测系统结构
    4.3 在线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直流电压采集电路
        4.3.2 直流电流采集电路
        4.3.3 交流电流采集电路
        4.3.4 USB数据下载电路
        4.3.5 嵌入式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4.3.6 霍尔传感器以及微型精密电流互感器
        4.3.7 电源电路设计
    4.4 在线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流程
        4.4.2 USB数据下载部分流程
        4.4.3 GPRS无线数传部分流程
        4.4.4 串口屏显示部分流程
        4.4.5 数据采集部分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及试验
    5.1 故障度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
        5.1.1 在线检测装置实物
        5.1.2 检测系统软件界面
    5.2 故障度在线检测装置的试验
        5.2.1 HXD1B0009 机车数据分析
        5.2.2 HXD1B0099 机车数据分析
        5.2.3 HXD1B0221 机车数据分析
        5.2.4 试验分析及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工业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复杂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研究现状
        1.2.3 可靠性研究效率评估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2.1 模态分解算法
        2.1.1 EMD理论
        2.1.2 EEMD理论
        2.1.3 CEEMDAN理论
        2.1.4 ECMD理论
    2.2 SVD理论
        2.2.1 SVD定义及性质
        2.2.2 SVD信号处理原理
        2.2.3 SVD分量选取
    2.3 基于排列熵的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数据
        2.4.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VM与CHMM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1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3.1.1 多尺度散布熵算法
        3.1.2 MDE参数选择
        3.1.3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3.2 基于MDE-SVM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2.1 SVM分类问题研究
        3.2.2 基于SVM故障分类建模
    3.3 高斯混合模型的连续隐马尔可夫故障诊断
        3.3.1 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
        3.3.2 CHMM故障诊断
        3.3.3 GMM-CHMM参数优化估计
        3.3.4 CHMM预测算法
    3.4 GMM-CHMM算法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3.4.1 模型初始参数估计
        3.4.2 数据下溢问题
        3.4.3 HMM缺失条件分布问题
    3.5 MDE-GMM-CHMM故障诊断实验部分
        3.5.1 基于MDE-GMM-CHM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3.5.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生产系统健康度的定量分析与预测研究
    4.1 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
    4.2 基于相关信息熵的复杂生产线实时健康度实例分析
        4.2.1 属性选取
        4.2.2 模式图构建与评估精度选取
        4.2.3 关联规则及最小置信度
        4.2.4 评估属性量化方法
    4.3 基于物元信息熵的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4.3.1 基于AHP的主观权重
        4.3.2 基于复合物元信息熵的客观权重
        4.3.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复合物元联合权重
        4.3.4 复合物元关联熵健康度的定量计算
    4.4 单设备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4.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2 单设备健康度计算结果分析
    4.5 复杂生产线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4.5.1 评价模型的建立
        4.5.2 复杂系统健康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4.6 健康度的预测方法
        4.6.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4.6.2 LSSVM单设备健康度预测
        4.6.3 复杂生产线健康度预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eta分析在可靠性分析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5.1 基于meta分析寿命预测模型评价方法
        5.1.1 meta分析基本原理
        5.1.2 网状meta分析基本原理
    5.2 实验部分
        5.2.1 数据驱动与物理失效模型寿命预测效果评价
        5.2.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寿命预测效率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全文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实时参量预测模型及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维监测的风电齿轮箱动态预警及应用研究[D]. 杨彦军. 沈阳工业大学, 2021(02)
  • [2]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D]. 金文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多芯光纤多参量一体化同步感知系统及应用[D]. 冯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4]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D]. 徐宁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5]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D]. 胡杰. 山东大学, 2021(10)
  • [6]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及应用[D]. 项茂阳. 山东大学, 2021(12)
  • [7]基于分子动力学纳米压痕模拟的单晶碳化硅变形机理研究[D]. 朱博. 吉林大学, 2020
  • [8]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D]. 闵信哲. 东南大学, 2021(02)
  • [9]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 孙超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10]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牛国成.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实时参数预测模型及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