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证候及治疗探讨

不稳定性心绞痛证候及治疗探讨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证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张贺[2](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朱春临[3](2021)在《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古代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及对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黄力教授经验方进行机制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数据挖掘、病例分析、网络药理学。文献综述一主要通过对古代、现代医籍进行研究,以总结冠心病在古代及现代就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对有关中西医结合论治冠心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文献综述二主要系统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而后基于文献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具体如下:研究目的:(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探究暖期古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以期对现代处方用药提供参考。(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求继承及传扬老师经验心得。(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以求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黄力教授经验方“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通过收集古代重要医书中论治“胸痹、心痛、真心痛”的相关方剂,从中筛选出暖期医方,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而后通过与冷期医方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总结暖期整体用药特点及规律;(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本研究通过对黄力教授门诊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临床笔记及临床授课等多种途径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a.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就诊资料,依据患者血管状况分为冠心病三支病变未血运重建组、冠心病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组、单纯药物组(<3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支架术后组(<3支病变行血运重建)四组,数据标准化后分别建立中医处方数据库,而后分别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探究黄力教授论治冠心病的用药规律;b.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详细就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纳排标准、疗效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对符合纳排标准,并行之有效病例进行后续分析,数据标准化后,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c.对黄力教授临床典型医案进行深度研读,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d.对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及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进行讨论。(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对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方“芪芍通脉汤”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进一步探究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芪芍通脉汤中中药有效成分,运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得到有效成分-疾病共同靶蛋白,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而后应用Cytoscape对活性成分及疾病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复方“成分-疾病-药物”网络,将筛选到的数据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GO功能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本次研究共纳入暖期医方1 12首,其中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肉桂、生姜、半夏、当归、甘草,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虚药>化痰药,暖期高频药物辛>苦>甘>酸,药性温>大热>微寒,主归脾肺胃心4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生姜、半夏;当归、人参、芍药。对暖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发现8个药对。冷期医方149首,排名前五的高频药物分别为肉桂、吴茱萸、甘草、当归、干姜,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益药>理气药,冷期高频药物辛>苦>甘,药性温>热>大热,主归脾胃心肺四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白术;陈皮、白术、吴茱萸。对冷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5类,发现5个药对。其中肉桂、干姜、甘草、人参、吴茱萸、附子、当归、白术是冷暖期共同常用药物。(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结果:溯病机,宗本虚标实;立治法,宜通补兼施;组方药时:应始终注意辨证辨病相结合、调和阴阳、重视气血、注重气机升降、经典与现代结合及双心疗法等。(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结果:a:对四组数据进行处理,依据核心药物原理,选取前30味药物为高频药物,对四组高频药物进行性味归经分析发现,四组高频药物均甘>辛>苦,药性温>平>寒>微温,主归脾肺肝心经,其中三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组药性温>寒>平>微寒,主归肝肺脾心经。四组药物整体用药以温平为主,少用大辛大热之品,重在补虚活血,其中黄芪、川芎、红景天、葛根、降香、酸枣仁、党参、赤芍、法半夏、红花、柴胡、三七、炙甘草、瓜蒌、桔梗、白术此16味药物为四组共同常用药物。b:本项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平均年龄69.48±9.58岁,每多兼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见26种症状表现,其中症状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胸闷、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对证候进行统计,其中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阳气亏虚证;对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其中药味甘>辛>苦>酸,药性温>平>寒,归脾经>肺经>肝经>心经;30味高频药物可大致组合为20余首方剂,其中最常用的是补虚活血化瘀之属;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最常用的药对为川芎-葛根、牡蛎-龙骨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10类,按照组方思路又分为扶正类、补虚类、安神类三大类,因子分析共提取11个公因子。在对黄力教授临证用药规律及暖期医方用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发现,两者用药均重视补虚扶正。其中,暖期更加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其用药多见辛热之品,善用小方;黄力教授临证多在承前学温阳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病机特点,侧重于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用药整体更加集中。(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经数据库分析共筛选出106个有效成分,作用于453个相关靶点,通过分析“有效成分-靶点-疾病”拓扑网络及生物过程,发现该方剂可能通过AGEs-RAGE信号通路、调节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EB病毒感染、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研究结论: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多用清轻之品,同时注重寒温并用。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组方以补益活血为主,同时根据患者血管状况不同,用药力度及补虚活血治法先后有所差异。相较于暖期用药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黄力教授临证用药在温阳基础之上更为侧重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网络药理学部分初步表明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李洪峥[4](2021)在《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尽管及时的冠脉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但是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及冠脉再狭窄等仍是冠心病的治疗重点。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提出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强调慢性冠脉综合征具有动态变化的、较长病程的疾病本质,这与冠心病中医核心病机认识及基于病变全周期的证治原则相一致。王阶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首都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38年,尤其注重遵古溯源,善于以经典为蓝本,结合现代病理生理研究认识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结合成分药、组分药等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处方用药,临床疗效颇佳。有鉴于此,本研究本研究在综述慢性冠脉综合征及数据挖掘方法的基础上,对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病机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王阶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规律,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处方进而验证并完善经验总结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数据挖掘结果提供探索性方案。研究方法: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综合采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网络、互信息法、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支持向量机的算法,对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用药特点进行核心处方、常用对药、常用角药、“药-证候要素”、“药-症”、“症-证候要素”挖掘。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中医古籍内容及近年来团队发表的专家共识、团体标准,依照王阶教授临证诊疗思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辨证、处方、用药。比较王阶教授对典型病案的处方用药情况及模型输出的证候要素、处方用药结果,分析并完善王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理论、辨治规律。研究结果:根据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可对应心痹、胸痹、喘证的中医病名,其核心病机为“痰瘀滞虚痹”胶着致病,在治疗上以补肾活血、蠲痹止痛为重点,辨证施予对应治法。数据挖掘研究,根据纳入、排除、脱落标准,在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王阶教授门诊,共纳入患者237人,诊疗记录503人次,涉及症状169个,舌质类型14种,舌苔类型23种,脉象11种,中药195味。常见症状体征为胸痛、乏力、眠差、心慌、腰膝酸软、舌暗、舌淡、脉弦、脉细等,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常用中药以甘温为主,平治五脏,功效上以补肾阳、强筋骨、补中益气、散瘀止痛为主,具体包括党参、黄芪、肉苁蓉、法半夏、丹参等药物。根据关联分析,获得以“胸痛”为中心的15个核心症状,“党参-黄芪”、“党参-肉苁蓉”等对药,“党参-黄芪-肉苁蓉”等角药,及“丹参-川芎-赤芍-党参-黄芪-瓜萎-薤白-法半夏-巴戟天-肉苁蓉”的核心处方。“气喘-茯苓”、“心悸-桂枝”、“胀痛-柴胡”、“肢体酸痛-独活”等“症状-中药”关联结果,“气虚-生黄芪”、“气滞-柴胡”等“证候要素-中药”关联结果;根据聚类、复杂网络分析,获得“症状-证候要素”对应关系,6类症状群和18组中药群;运用点式互信息算法,获得“中药-症状群”、“中药-证候要素”对应结果;根据社团分析结果,围绕柴胡、丹参、瓜蒌、党参获得证候要素组合模式。此外,遴选多层感知机建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层感知机算法构建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思路,通过典型测试病例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了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病位病性相结合用药,以及针对患者性别、年龄等情况个体化用药的特色。结论及意义:“痰瘀滞虚痹”病机指导下,证候要素与病位结合辨治是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基础方法,补肾活血、蠲痹止痛结合引经药的运用是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用药特色,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处方用药思路可验证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本研究的意义是,总结并完善了王阶教授辨治慢性冠脉综合征规律,探索形成了利用算法模型模拟专家处方用药,评估并补充数据挖掘结果的研究模式。

王畅[5](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李令康[6](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郭建波[7](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修晟尧[8](2020)在《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球CHD患者数众多,粗略估计为1.1亿人,UAP是CHD中较为常见的临床分型,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发生心肌梗死风险高,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UAP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PCI和药物治疗,但两类方法均存在副作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及早进行心脏康复,则有利于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中医对于本病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大多认为本病病机为“阳微阴弦”,温通气血之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上。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类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透皮吸收药物,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在保持药效的同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具有其他药物疗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既病防变”的中医思想,本试验运用扶阳穴位贴敷辅助治疗UAP,对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观察;同时也是发挥中医的优势,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参与心脏康复的一次有益探索。目的:本试验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扶阳穴位贴敷,观察穴位贴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后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心绞痛分级和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量表评分等评价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试验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心脏康复方面提供思路。方法:采取随机、非盲、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随机数,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人,对照组40人。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心率等信息。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心肌耗氧、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扶阳穴位贴敷,药物组成为:附子30g、干姜15g、肉桂15g、肉苁蓉15g、冰片1g;选取穴位为:双侧心俞穴、双侧内关穴、膻中穴,隔日贴敷1次,每次保留3小时,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SAQ)》、《中医五脏系统健康状态自评问卷(TCM-SCL-36问卷)》等量表进行评价,依据《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计算治疗总有效率及积分改善率;并于评价患者心绞痛评分(CCS分级),治疗前后检查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重量(LVM)、左室射血分数(LVEF%)、E/A作为心脏功能评价指标;化验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结束后汇总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课题入组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1)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血压、心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冠心病相关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SAQ评分、TSCL36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辅助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随机对照原则,基线资料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2.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在FAS,试验组患者中25人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患者中17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2.5%,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PPS中试验组有效25人,有效率为67.5%,对照组组有效17人,有效率为44.7%,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FAS分析结果与PPS分析结果不一致,可能受患者依从性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3.在次要结局指标中,(1)西雅图心绞痛评分前后变化方面,FAS和PPS中两组患者在心绞痛总评分、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2)心脏功能与结构方面,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功能、心脏舒张功能FAS与PPS分析结果一致,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五脏健康状态评分前后变化方面,心系满意度、肾系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FAS与PPS分析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4)心绞痛分级方面,FAS与PPS分析结果一致,无统计学差异。4.试验组发现2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40例试验组患者中发生率为5%,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247)。安全性评价指标在两组患者入组前与出组时均属于正常范围,故可以认为扶阳穴位贴敷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较为安全。结论:1.通过扶阳穴位贴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阴证)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可辅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优势在于:①在心绞痛症状方面:扶阳穴位贴敷可总体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②在中医五脏方面:心系症状、肾系症状改善优于单纯常规治疗;③患者对于疾病有更加深入理解,有益于强化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2.在我国当今现有医疗条件下,对心绞痛Ⅰ-Ⅲ级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施用扶阳穴位贴敷进行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蔡爱华[9](2020)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m,TEG)参数中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凝块形成时间(Kinetics,K)、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血凝块形成速率(Blood clot formation rate,Angle)、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规律,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积累经验,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防治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0例,由2名副主任或以上级别中医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心肾阴虚证、阴寒凝滞证、阳气虚衰证收集到的例数较少,不纳入统计分析,故最终统计人数236例。分别行生化全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血栓弹力图检测,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并记录颈动脉IMT、TEG各参数以及各项血脂指标。结果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气虚血瘀证(27.9%)>心血瘀阻证(22.9%)>痰阻心脉证(20.8%)>气阴两虚证(15.3%)>气滞血瘀证(13.1%);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男性患者居多,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女性患者居多。2.在年龄分布上,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分别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0-50岁以气滞血瘀证多见,50-60岁以痰阻心脉证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医证型趋向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及气阴两虚证。3.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伴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各中医证型在这些病史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BMI从高到低依次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5.TC、TG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LDL-C、HDL-C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阻心脉证TC、TG、LDL-C水平高于其它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TC、TG水平最低。6.2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颈动脉IMT正常者41例,占17.4%,增厚及斑块形成者195例,占82.6%;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水平最低。7.TEG中的R值、K值、MA值、Angle值、CI值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心血瘀阻证的R值、K值最低,MA值、Angle值、CI值水平最高,痰阻心脉证Angle值、CI值最低。8.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r=-0.46,P<0.01,r=-0.782,P<0.01);颈动脉IMT与TEG中的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r=0.631,P<0.01,r=0.668,P<0.01,r=0.269,P<0.01)。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GRACE评分以中危阻和高危组多见,气滞血瘀证GRACE评分最低,随着GRACE评分的升高,中医证型向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演化。结论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为首。2.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最高,R值、K值最低,颈动脉IMT增厚,R值、K值降低可以作为心血瘀阻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3.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最高,TC、TG、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BMI、TC、TG、LDL-C水平升高可以作为痰阻心脉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4.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最低,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降低可作为气阴两虚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5.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与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6.心血瘀阻证GRACE危险评分最高,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最危险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应予重视。

张彩凤[10](2020)在《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治疗情况,探讨此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4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 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疗程为14天。入组的第1天和第1 4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检查、血脂检测、hs-CRP检测、肝、肾功能检测,录入数据,观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心绞痛疗效总积分及单项积分、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胸痛、胸闷、发热、口渴、面色、舌象等中医单项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治疗后,试验组心悸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其余3项血脂水平及hs-CR P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两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可改善UA(瘀热相搏型)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及心电图情况,降低硝酸甘油使用量。2.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可降低UA(瘀热相搏型)患者的血脂水平及h s-CR P水平。3.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UA(瘀热相搏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证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证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 临床结局指标
        4 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 古今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 研究背景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现状
        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溯病机,宗本虚标实
    2 立治法,以通补兼施
    3 组方药,以下六者为法
        3.1 辨证辨病相结合
        3.2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3.3 心系之疾,尤重气血
        3.4 方效之玄机,是为气机升降
        3.5 以经典为基石,以现代医学为创新点
        3.6 双心疗法
    4 黄力教授临床对处方用药的认识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及医案研读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不同血管状况用药规律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典型验案深度研读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医案研读及分析
    研究四 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与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的讨论
        1 时代背景
        2 暖期时代与现代的异同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
        2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西医诊疗进展
        3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4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历程
        2 中医数据挖掘研究的操作步骤
        3 中医数据挖掘类文献数据计量分析
        4 常见中医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5 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慢性冠脉综合征痰疲滞虚痹病机理论探讨
        第一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医学认识
        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
        2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特征
        第二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名诊断及对应问题
        第三节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理论及应用探讨
        1 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2 病机理论对临床诊疗的指导
临床研究
    第二章 基于中医数据挖掘的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基于频数统计的分析结果
        3 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析结果
        4 基于聚类分析的研究结果
        5 基于点式互信息分析的用药规律研究
        6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用药规律研究
        7 基于社团分析的证候要素-中药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1 治病求因——痰瘀滞虚痹胶着致病
        2 药应证出——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原则
        3 蠲痹止痛——祛风湿强筋骨药的灵活运用
        4 引经报使——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用药特点
        5 加减化裁——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处方特色
        第四节 典型医案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处方用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部分
        1 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病证结合模型设计
        2 数据预处理
        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训练
        4 病例测试举隅
        第三节 分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附录2-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3 本研究模型所用N-gram的匹配方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经典名方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血清炎症因子
        2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康复研究进展
        1、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病机认识及“阳微阴弦”理论
        1、古代医家对于胸痹病机认识
        2、现代医家对于胸痹病机认识
        3、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的选择
        3、试验药品制备
        4、研究方法
        5、随访及观测指标
        6、研究程序
        7、统计分析
        8、研究的伦理问题
        9、研究路线图
    (二) 结果
        1、病例入组情况
        2、患者基本资料
        3、症状基线分析
        4、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5、主要结局指标
        6、次要结局指标
        7、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2、“扶阳穴位贴”组方及选穴依据
        3、本研究课题结果分析
        4、不足
        5、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病史采集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医务人员质量控制
        3.2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冠心病UA中医证型、性别分布规律
    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年龄、年龄分层情况
    3 冠心病UA中医证型病史分布情况
    4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体重指数(BMI)对比
    5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各项血脂情况
    6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
        6.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颈动脉IMT对比
        6.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IMT超声分级的情况
    7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的关系
        7.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R值对比
        7.2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K值对比
        7.3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MA值对比
        7.4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Angle值对比
        7.5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CI值对比
    8 冠心病UA颈动脉IMT与 TEG各参数的关系
    9 冠心病UA中医证型GRACE危险评分情况
讨论
    1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认识
        1.1 定义
        1.2 发病机制
        1.3 危险因素分析
    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3 血栓弹力图(TEG)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4 颈动脉IMT与 TEG参数的关系
    5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6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特点
    7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BMI及血脂的关系
    8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9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TEG参数的关系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研究进展
        1.1 胸痹心痛病的病名源流
        1.2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
        1.3 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论治
    2.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研究进展
        2.1 UA瘀热相搏证的确立源流
        2.2 UA瘀热互搏证病因病机的初探
        2.3 UA瘀热相搏证的治疗
        2.4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情况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实验标准
        2.7 不良事件记录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与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性判定标准
        3.5 统计分析
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3.心绞痛疗效情况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2 心绞痛总积分比较情况
        3.3 心绞痛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情况
    4.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5.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情况
    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6.3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7.血脂水平比较
    8.HS-CRP水平比较
    9.安全性评价指标
讨论
    1.选方依据
    2.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的组方分析
    3.桂枝茯苓汤合黄连解毒汤治疗UA的机制辨析
        3.1 UA的发病机制与“瘀”、“热”的关联探讨
        3.2 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UA的药理作用
    4.黄连解毒汤和桂枝茯苓汤治疗UA(瘀热相搏型)的疗效分析
        4.1 西医学相关疗效指标分析
        4.2 中医学相关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不稳定性心绞痛证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朱春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王阶教授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经验研究[D]. 李洪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D]. 修晟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D]. 蔡爱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D]. 张彩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稳定性心绞痛证候及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