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离散点的最小 AIC 拟合多项式曲线

找到离散点的最小 AIC 拟合多项式曲线

一、求离散点的最小AIC拟合多项式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耿延龙[1](2020)在《基于激光雷达的热成像巡检机器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工作环境中机器人承担着各种各样的任务。在发电厂、变电站和电力设备较多的工厂,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需要对主要电缆线路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电缆过热等安全隐患。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工作效率低、数据记录不完善,并且恶劣的巡检环境对工作人员身体也有一定的危害,因此智能巡检机器人应运而生。本文根据青岛某工厂巡检任务需求,研究并设计了基于激光雷达的无轨式巡检机器人。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获取环境信息,同时建立环境地图模型用于定位和导航,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现场温度信息,通过厂内局域网上传至中控室,工作人员通过温度云图观察现场情况。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搭建了基于激光雷达的热成像巡检机器人系统。根据巡检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巡检任务选择合适的硬件模块,进行机械组装和电气安装,用C语言编写了STM32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和通信程序。介绍了激光雷达、红外测温传感器和WIFI通信等主要硬件模块,编写了STM32采用PWM技术控制机器人动力电动机程序、STM32与测温模块之间的I2C通信程序、WIFI与上位机无线通信程序。经过实际调试,该巡检机器人成功用于本研究的后续工作。(2)针对实际需求,研究了巡检机器人的定位与建图、路径规划算法。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采集环境数据,采用霍夫变换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方式构建环境特征地图,提取环境中的特征点用于SLAM算法,对巡检机器人进行定位,应用Matlab进行了扩展卡尔曼滤波SLAM算法仿真实验。根据巡检任务的不同,巡检机器人可以采用A*算法寻找起始点与目标点之间的最优轨迹,进行定点巡视,也可以在电缆沟环境中采用内螺旋的运行方式进行区域全覆盖巡检。(3)完成了温度云图的绘制。巡检机器人通过MLX90640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现场温度信息,上位机管理软件对温度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显示现场的区域温度分布。根据色彩的RGB值定义温度对应的颜色,放大温度图像,提高成像的清晰度。最后针对巡检机器人的主要功能,在实验室内搭建了测试环境,对其主要功能进行测试,为巡检机器人的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孙成[2](2018)在《基于泵功图的间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低渗透油藏储层供液能力差,所以采油厂常采用间歇采油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合理的间歇采油机制可以使低渗透油藏得到高效的开发。本文通过研究抽油泵有效行程变化规律来揭示油井动液面变化的最直接影响参数,从而在无需测量动液面的情况下,实现对井下供液状态进行表征。利用偏微分方程建立杆液耦合动力学模型确定泵功图。提出基于标准误差的抽油机工况诊断模型以保证抽油机正常工作。建立消除泵功图局部波动和高频干扰的去噪模型消除噪声干扰。提出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有效行程识别模型,实现基于泵功图的抽油泵有效行程识别。通过定时测量油井测量示功图,并转化为泵示功图,建立间抽期和间歇期抽油泵有效行程随时间变化的数值模型,研究抽油泵有效行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抽油泵有效行程随时间变化规律和动液面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间抽期和间歇期数值计算模型,制定合理的间抽机制。最后通过理论计算论证间抽机制的合理性;并通过智能油井控制装置实现抽油机间抽控制功能。本文的研究为低渗透油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动态跟踪间歇采油模式,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黄奕乔[3](2016)在《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高效检测与综合补偿》文中研究表明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是《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研制对国家的工业实力、国防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和基金的资助下,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几何误差的测量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和补偿实施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误差高效检测辨识的新方法,建立了几何误差元素模型和体积误差综合数学模型,开发了误差补偿控制系统,通过实施误差补偿实验,有效地提高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空间定位精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实用、准确的五轴数控机床体积误差综合数学模型。以双转台式五轴数控机床为例,对五轴数控机床平动轴、旋转轴和主轴的各项误差元素进行分析,运用齐次坐标变换法建立了五轴机床体积误差综合数学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分析了误差矩阵与理想运动矩阵相乘的位置问题,加入了旋转轴相对定义的位置无关误差PIGE误差矩阵,使误差综合数学模型更加实用、简洁和精确。(2)提出了机床几何误差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测量的优化方法。首先,在现有的几何误差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辨识方法,通过3条机床工作空间体对角线定位误差的测量数据,即可辨识获得与传统方法(测量4条体对角线)相同的结果,减少了测量时间。其次,对分步体对角线测量的安装误差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测量辨识方法,通过增加3个平动轴定位误差的测量,可以去除安装误差对测量的影响,提高了测量辨识精度,同时也不失高效性。最后,介绍了旋转轴转角定位误差的检测方法,通过测量实验获得平动轴、旋转轴的各项误差元素值。(3)提出了五轴数控机床误差元素的自适应三次样条插值模型。为了对五轴机床误差元素进行建模,提出了节点自适应选择的三次样条插值模型。该模型在三次样条插值的基础上,通过插值节点自适应选择算法,在保证拟合精度的前提下,选取部分代表性数据点作为插值节点。自适应三次样条插值模型的优点是拟合精度高、建模速度快,适合对变化波动大、数据量大的机床误差数据进行建模。(4)开发了五轴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系统并进行补偿实施应用。基于原点偏置策略开发了误差补偿系统,应用该补偿系统在双转台式五轴数控机床上进行补偿实验。通过定位误差单项检测、体对角线误差检测和标准球加工检验的方法对补偿效果进行验证。补偿实验结果显示,五轴机床的精度得到提高,最终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检测、建模和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陈旭[4](2016)在《慢刀伺服车削机床PID参数优化及其刀具路径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慢刀伺服(SlowToolServo,STS)车削技术不同于传统车削,是一种新型的精密车削加工方法,通过C、X、Z三轴联动带动金刚石刀具相对于工件端面在圆柱坐标内实现螺旋形轨迹的切削运动,主要应用于加工各类复杂曲面。慢刀伺服车削相关技术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并已经实现了工业应用;国内的相关研究近些年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并未形成工业加工能力。慢刀伺服车削技术主要应用在国防军事、空间观测、光学测量、民用消费等领域。本文基于自主研发的慢刀伺服装置,对慢刀伺服车削相关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慢刀伺服车削机床控制系统参数优化。以C轴为例,推导了基于IMAC的带有速度与加速度前馈的PID控制算法的交流伺服电机进给系统的数学模型。将速度环简化为三阶振荡系统,利用阶跃响应信号进行系统辨识,获得简化的控制系统框图。最后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PID参数优化,并通过仿真分析速度前馈和加速度前馈对减小跟踪误差的效果。2)复杂曲面的慢刀伺服车削刀具路径规化。在简要介绍车床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曲面的数学描述方法,并对拟加工曲面进行可加工性判别。分析包括等角度离散、等弧长离散和综合离散在内的三种刀触点离散方法,并分析各离散方法的优缺点;根据曲面能否用代数方程表达,提出了两种不同的Z向刀具几何形状补偿方法;选择IMAC提供的PVT插补作为机床的运动轨迹插值算法。在分析已有的PVT入口参数生成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转角法,相关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转角法可以将插补误差缩小约一个数量级。3)渐进多焦点曲面的设计和慢刀伺服车削加工方法研究。首先建立了评价渐进多焦点曲面质量的泛函,并利用变分差分的方法求解泛函极值,计算出了渐进多焦点曲面上的离散点坐标。基于离散点坐标数据,尝试利用双n次均匀B样条插补和Zernike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构造完整渐进多焦点曲面,结果表明双n次均匀B样条插补效果更好,并且插补精度和B样条次数关系不大,故最终选择计算更为简单的双3次均匀B样条插补进行曲面构造。相关分析表明用该种方法构造的渐进多焦点曲面的实际光焦度分布和像散分布图像与理想分布情况吻合度较好。最后对构造的完整渐进多焦点曲面进行刀位点轨迹规划和算法误差分析。4)典型复杂曲面的慢刀伺服车削加工实验。基于C#语言编写了慢刀伺服车削机床控制软件,并利用本文第三章的刀具轨迹生成方法,编写了慢刀伺服车削数控程序生成软件,进行了环曲面、渐进多焦点曲面和阵列面(球面阵列、正弦阵列面)的慢刀伺服车削加工实验,通过实验检验了前文相关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环曲面和渐进多焦点曲面的加工效果较好,可以保证0.09μm级的表面粗糙度,面形误差可以控制在±0.01mm左右。由于机床精度和机床结构的制约,对于面型结构起伏频繁的阵列面的加工效果不十分理想,机床会产生小幅震动,造成加工面型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较差。

徐家园[5](2016)在《风电叶片多光谱图像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作为风力发电关键部件的风电叶片的检测和维护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目视检测是风电叶片实际检测中的主要手段,但目视检测仅能获得目标表面的状况。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手段,红外热成像以其快速、无接触、可以实现大面积测量的特点在复合材料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红外图像可以获得表面下的状况,与可视检测形成互补。因此本文将风电叶片的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进行图像匹配和融合,得到既能反映风电叶片表面细节,又能反映其内部缺陷的图像,对风电叶片状态进行判断。针对风电叶片轮廓不完整、特征点不明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点特征与直线特征相结合的图像匹配方案。首先对风电叶片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然后采用一种有方向性的边界跟踪方案对风电叶片轮廓进行跟踪。其次,采用Freeman链码对轮廓进行描述,利用链码本身的特点构造差别码和累加差别码,得到轮廓叶尖部分特征点,利用离散曲率和夹角作为几何特征不变量实现特征点的匹配。为了提高图像变换模型的准确性,对于风电叶片非叶尖部分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结合匹配点对构造图像变换模型。以可见光图像为基准图像,对红外图像进行坐标变换和双线性灰度插值。最后,对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融合算法进行研究,采用基于IHS彩色空间的图像融合算法实现对风电叶片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图像融合。针对实际检测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个风电叶片检测维护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风电叶片检测维护数据的数字化管理。

程友斌[6](2015)在《发动机凸轮函数逼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设计发动机凸轮时,常常以相匹配的成熟发动机凸轮为原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推导出原型发动机凸轮型线方程,即对发动机凸轮进行逆向工程设计。文中用专业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进行发动机凸轮逆向工程建模,获得凸轮升程线,再用Excel矩阵计算功能,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推导出发动机凸轮型线逼近函数。

葛闪,张丽艳,刘胜兰[7](2015)在《一种新的网格曲面上的特征线提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一种新的三角网格模型的特征线提取方法。首先交互地选取几个初始特征点,利用追踪投影法确定初始特征线;对初始特征线进行均匀采样,找出采样点n环邻域内平均曲率最大的点作为新的特征点;利用这些新的特征点拟合B样条曲线;将B样条曲线投影在三角网格曲面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获得的特征线比较光滑而且逼近特征。

杨立强[8](2015)在《高效硬质合金转子成形铣刀的优化设计及其制造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多数生产双螺杆压缩机的企业都采用成形铣刀对螺杆转子的螺旋槽进行铣削加工,这大大地提高了螺杆转子的加工效率与加工质量。但是,专用性太强的铣刀很难在加工零件发生变化时被及时地改造成相应的形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高效的铣刀设计方法。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可转位成形铣刀的发展背景、趋势进行了简介和分析。然后,在研究圆柱螺旋曲面的成形原理以及螺旋槽成形刀具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以螺杆转子端截形为基础,建立了由工件端面型线到转子铣刀理论廓形的数学计算模型,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铣刀理论廓形、规划了刀片槽基准坐标等数据,结合刀体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铣刀的三维建模。2.在已知铣刀廓形的情况下,对铣刀的设计提出了三方面的优化方法,并应用这些优化方法建立了铣刀模型;接着,对可转位刀片和前后两种方法所设计的铣刀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校核了刀片的强度并对两种铣刀刀体的分析云图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文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3.对两种铣刀设计方法进行综合应用,针对性地设计出了某特定型号的阴、阳转子铣刀,并对铣刀开展了实际工况下的加工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得到了铣刀加工合格转子的最优铣削深度范围,为后期铣刀以及转子的设计、加工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韩小刚[9](2014)在《滚动活塞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特性测试方法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全封闭立式单缸滚动活塞压缩机为研究对象,以流体力学中的缝隙流动模型,结合压缩机泄漏计算模型进行了压缩机的内部工质泄漏的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滚动活塞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测试方法的探索和泄漏实验测试的研究。通过一种新的间隙测试方法,得出滚动活塞压缩机径向间隙随转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压缩机本体上的静态泄漏实验测试,获得静态工质泄漏总量和径向间隙泄漏分量的大小。提出了一种新型压缩机动态等效测试装置,通过动态等效实验,获得多因素动态变化情况下压缩机泄漏量大小及规律。本文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根据滚动活塞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分析其内部的泄漏通道,结合设计的额定间隙值及泄漏模型计算了各通道的理论泄漏量。(2)总结现有的压缩机泄漏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压缩机内部泄漏间隙的测试途径。采用高速摄影仪采集动态间隙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在MATLAB软件中绘制间隙值随转角变化的曲线,并对曲线进行函数拟合,求解曲线解析式,定量描述间隙值随转角变化的规律。(3)采用“排水集气&电子分析天平称重”的方法进行压缩机静态样机泄漏测试。在不同的压差、不同的集气时间下进行内部泄漏总量测试和滚动活塞径向间隙泄漏分量测试,绘出了各自的泄漏曲线并分析了压缩机静态泄漏特性。(4)自主设计、加工了一套滚动活塞压缩机动态等效泄漏测试装置。模拟压缩机腔体内部的工况,实现转速动态可调,压差动态可控、间隙动态可变,在多因素动态变化情况下进行了多组实验,最终得出泄漏量随转速、压差、间隙值变化的规律曲线,总结出压缩机多因素动态泄漏特性。

吕志翔[10](2014)在《基于速度波动最小化的NURBS曲线前瞻与插补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复杂曲面的数控加工精度与效率一直是该领域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与探讨的热点,包括数控系统的轨迹插补原理与方法,数控系统的轨迹控制原理及高级控制方法。但是目前的速度规划方法、插补方法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目前速度规划只是做到了加速度连续,插补方法的速度波动依然较大,数控的控制方法较为落后。鉴于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复杂曲面几何数控加工理论。针对数控加工机床轨迹速度控制及插补,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数字控制制造中插补过程的具体实现算法,研究了前人设计与之执行过程相应的六个模块,寻找模块中复杂冗余的算法,并且针对这些模块进行优化。在速度规划模块中,计算拐点处速度约束并依据三角函数进行加减速速度规划,使得插补过程中速度变化更加平滑;在插补初值计算中,论文设计了三阶拟合多项式法,不同于泰勒展开法,该算法去除了截断误差;在反馈校正中,设计弦截法进行迭代,使得算法更加简单。本文给出了跃度连续的数字加工轨迹速度控制、速度规划与速度波动最小化的插补算法,并将其算法扩展到应用,并在DSP控制平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可归纳如下:1.针对速度规划模块,在分析三角正弦函数基础上,对机械运动跃度进行了三角函数加减速度模式设定,通过依次积分获得了加速度,速度模式设定,建立了加速(ACC),匀速(DEC),减速(CF)三种运动基本方式,其中各子段可能出现的七种速度曲线类型包括ACC+CF+DEC、ACC+DEC、ACC+CF、CF+DEC、ACC、DEC和CF。2.针对曲线参数-弧长拟合模块,在对拉格朗日算子优化方法以及二分法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特有的AloZeroArkmis拟合算法,在算法中首次利用三阶多项式进行了拟合,确保了曲线C0的连续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多项式拟合算法具有良好的快速性能,同时获得了比七阶多项式拟合算法更好的波动特性。3.针对现有的插补方案,提出了精插补轮廓误差控制实验方案。首先在计算机上完成粗插补计算,然后将插补点批量发送到运动控制器进行精插补,最后再控制电机运行。通过粗精二级插补,不仅减小了插补周期,而且可以生成轮廓跟踪精度较高的插补指令,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轮廓精度。4.论文的算法通过X-Y平台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扫频测试的方法获取得到系统的模型,然后设计PID和前馈控制器进行两轴轮廓跟踪实验,相应的控制算法得到了验证。

二、求离散点的最小AIC拟合多项式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离散点的最小AIC拟合多项式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雷达的热成像巡检机器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搭建
    2.1 功能需求
    2.2 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
    2.3 机器人核心硬件选型
        2.3.1 激光雷达
        2.3.2 测温模块
        2.3.3 WIFI模块
    2.4 STM32单片机相关程序
        2.4.1 PWM技术控制动力电动机
        2.4.2 单片机与测温模块通信
        2.4.3 单片机与激光雷达通信
    2.5 方案实施步骤
    2.6 小结
第3章 同步定位与建图
    3.1 激光雷达扫描模型
    3.2 建立地图模型
        3.2.1 特征地图
        3.2.2 栅格地图
    3.3 直线拟合
        3.3.1 霍夫变换
        3.3.2 最小二乘法
        3.3.3 特征点提取
    3.4 扩展卡尔曼滤波定位算法
        3.4.1 机器人运动模型
        3.4.2 状态预测
        3.4.3 状态更新
    3.5 路径规划
        3.5.1 全覆盖运动方式
        3.5.2 改进的A*算法
    3.6 小结
第4章 温度云图显示
    4.1 双线性插值算法
        4.1.1 线性插值
        4.1.2 双线性插值
        4.1.3 算法实现
    4.2 双立方卷积插值算法
        4.2.1 立方卷积插值
        4.2.2 双立方卷积插值
        4.2.3 算法实现
    4.3 温度云图绘制
    4.4 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5.1 测试平台
    5.2 模拟环境扫描建图
    5.3 扩展卡尔曼滤波SLAM算法仿真
    5.4 巡检路径测试
    5.5 测温成像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泵功图的间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键技术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抽油杆与液柱耦合动力学模型
    2.1 杆液耦合动力学模型技术路线
    2.2 建立抽油杆柱波动方程
    2.3 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数值解
    2.4 确定阻尼系数c
第三章 油井工况诊断模型
    3.1 抽油机工况诊断模型技术路线
    3.2 建立泵功图标准工况数据库
    3.3 基于标准误差算法的泵功图工况识别模型
    3.4 四种识别算法的识别精度分析
第四章 基于泵功图的抽油泵有效行程识别模型
    4.1 泵功图去噪
        4.1.1 中值去噪模型
        4.1.2 均值滤波模型
    4.2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游动阀开闭点计算模型
        4.2.1 泵功图分区
        4.2.2 离差平方和寻找游动阀开闭点
    4.3 聚类分析法和其他常用识别算法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间抽方案设计
    5.1 间抽方案设计路线图
    5.2 核密度估计法预测抽油泵固定时刻的有效行程
    5.3 最小二乘法曲线性拟合建立抽油泵有效行程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
    5.4 动液面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5.5 有效行程和动液面随时间变化规律
    5.6 间抽期和间歇期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论证
第六章 间歇式抽油系统软可视化件设计
    6.1 间歇式抽油系统可视化软件设计技术路线
    6.2 软件功能介绍
第七章 间歇式抽油控制系统装置
    7.1 整体装置展示
    7.2 电器原理图
    7.3 功能模块说明
    7.4 实验测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高效检测与综合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机床误差元素
        1.3.2 机床误差检测
        1.3.3 机床误差建模
        1.3.4 机床误差补偿
        1.3.5 有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2章 五轴机床误差综合模型
    2.1 引言
    2.2 五轴机床误差元素分析
        2.2.1 平动轴误差元素分析
        2.2.2 旋转轴误差元素分析
        2.2.3 主轴误差元素分析
    2.3 五轴机床运动学模型建立
        2.3.1 五轴机床坐标系建立
        2.3.2 齐次坐标变换法介绍
        2.3.3 五轴机床理想运动学模型
    2.4 五轴机床误差综合模型建立
        2.4.1 五轴机床体积误差分析
        2.4.2 误差综合建模问题分析
        2.4.3 五轴机床误差综合模型
        2.4.4 五轴机床逆运动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五轴机床误差高效检测
    3.1 引言
    3.2 平动轴误差高效检测
        3.2.1 传统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测量法
        3.2.2 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法的简化
        3.2.3 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法精度讨论
        3.2.4 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法优化方法
        3.2.5 激光分步体对角线法实验验证
    3.3 旋转轴转角定位误差检测
        3.3.1 转角定位误差测量系统
        3.3.2 转角定位误差测量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轴机床误差元素建模
    4.1 引言
    4.2 自适应三次样条插值模型
        4.2.1 三次样条插值
        4.2.2 插值节点自适应选择
    4.3 平动轴误差元素建模
    4.4 旋转轴转角定位误差建模
    4.5 误差模型比较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轴机床误差补偿实施
    5.1 引言
    5.2 误差补偿方法分析与应用
        5.2.1 误差补偿方法分析
        5.2.2 误差补偿系统开发
    5.3 五轴机床误差补偿实施案例
        5.3.1 定位误差单项检测
        5.3.2 体对角线误差检测
        5.3.3 标准球加工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主要创新点
    6.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慢刀伺服车削机床PID参数优化及其刀具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慢刀伺服车削技术简介
        1.2.1 慢刀伺服车削技术基本原理
        1.2.2 慢刀伺服车削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PID参数优化
    2.1 慢刀伺服机床简介
        2.1.1 伺服控制部分
        2.1.2 机械部分
    2.2 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伺服驱动电流环建模与分析
    2.4 伺服驱动速度环建模与分析
    2.5 基于IMAC的双闭环PID+速度/加速度前馈算法
        2.5.1 控制算法的原理
        2.5.2 整体控制框图
    2.6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全伺服进给系统模型简化及参数辨识
        2.6.1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速度环模型简化
        2.6.2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速度环简化模型参数辨识
    2.7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全闭环伺服进给系统PID参数优化
        2.7.1 PID参数评价函数
        2.7.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7.3 前馈参数调整
    2.8 实验对比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刀伺服车削刀具路径规划
    3.1 刀具路径规划步骤简介
    3.2 坐标系定义
    3.3 复杂曲面的数学表达
    3.4 曲面可加工性判断
        3.4.1 刀具干涉
        3.4.2 Z轴运动速度及加速度制约
    3.5 刀位点生成
        3.5.1 刀触点离散
        3.5.1.1 等角度离散
        3.5.1.2 等弧长离散
        3.5.1.3 综合离散
        3.5.2 刀具形状补偿
        3.5.3 刀位点轨迹插值
        3.5.3.1 SPLNE插补
        3.5.3.2 PVT插补
        3.5.3.3 PVT入口参数生成算法
    3.6 刀具路径规划仿真
        3.6.1 环曲面
        3.6.2 正弦阵列面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渐进多焦点曲面的慢刀伺服车削加工
    4.1 渐进多焦点曲面简介
    4.2 渐进多焦点曲面型值点的计算
        4.2.1 渐进多焦点曲面质量评价泛函
        4.2.2 曲面质量评价泛函的求解
        4.2.3 渐进多焦点曲面型值点计算实例
    4.3 渐进多焦点曲面的构造
        4.3.1 双n次均匀B样条插值
        4.3.2 Zernike多项式拟合
        4.3.3 曲面构造方式评价
        4.3.4 渐进多焦点曲面构造结果
    4.4 渐进多焦点曲面刀具路径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曲面慢刀伺服车削实验
    5.1 慢刀伺服车削机床控制软件
    5.2 慢刀伺服车削数控程序生成软件
    5.3 环曲面加工实验
    5.4 渐进多焦点曲面加工实验
    5.5 阵列面加工实验
        5.5.1 球面阵列
        5.5.2 正弦阵列面
        5.5.3 阵列面加工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风电叶片多光谱图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叶片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1.2.2 图像匹配与融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1.3.1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1.3.2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第二章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边缘检测与边界跟踪
    2.1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成像原理及差异
        2.1.1 红外图像成像原理与特点
        2.1.2 可见光图像成像原理与特点
        2.1.3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区别
    2.2 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综述
        2.2.1 边缘的定义与分类
        2.2.2 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
        2.2.3 基于像素间引力的边缘检测方法
        2.2.4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边缘检测结果与比较
    2.3 轮廓的边界跟踪
        2.3.1 现有的边界跟踪算法分析
        2.3.2 本文采用的有方向性的边界跟踪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轮廓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匹配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图像轮廓的表示和描述
        3.2.1 链码
        3.2.2 多边形近似
        3.2.3 曲线拟合
        3.2.4 本文采用的轮廓表示及拟合算法
    3.3 基于HARRIS角点提取的轮廓匹配算法研究
        3.3.1 角点的提取
        3.3.2 相似性度量方案
        3.3.3 实验结果
    3.4 基于多边形拟合的轮廓匹配算法研究
        3.4.1 轮廓的多边形拟合
        3.4.2 相似性度量方案
        3.4.3 实验结果
    3.5 基于FREEMAN链码的轮廓匹配算法
        3.5.1 轮廓特征点的提取
        3.5.2 几何特征不变量的研究
        3.5.3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变换和图像融合
    4.1 引言
    4.2 图像变换和灰度插值
        4.2.1 图像变换模型研究
        4.2.2 灰度级插值技术的研究
        4.2.3 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变换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4.3.1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像素级融合算法研究现状
        4.3.2 基于灰度阈值分割的图像加权融合实验
        4.3.3 基于IHS彩色空间的图像融合实验
        4.3.4 基于小波变换的彩色图像融合实验
        4.3.5 图像融合效果比较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电叶片检测维护管理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平台与关键技术
        5.2.1 开发平台与体系结构
        5.2.2 ASP.NET技术
        5.2.3 SQL Server与ADO.NET技术
    5.3 系统总体架构
        5.3.1 系统软件体系架构
        5.3.2 系统用例图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5.4.1 用户管理模块
        5.4.2 叶片信息管理模块
        5.4.3 检测数据管理模块
        5.4.4 图像处理模块
        5.4.5 检测和维护报告管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发动机凸轮函数逼近(论文提纲范文)

1凸轮轮廓扫描与点云处理
2在Imageware中逆向建立凸轮轮廓面并构建凸轮升程线
3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原理[5]
4构造凸轮方程
5在Excel中处理数据
    (1)矩阵计算第1步。
    (2)矩阵计算第2步。
    (3)矩阵计算第3步。
6结论

(7)一种新的网格曲面上的特征线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线的初步提取
2 拟合B样条曲线
    2.1 网格顶点平均曲率的计算
    2.2 B样条曲线的拟合
3 B样条曲线在三角网格曲面上的投影
    3.1 计算B样条曲线上离散点在网格模型上的投影点
    3.2 将投影点连接成特征线
4 实验结果
5 结论

(8)高效硬质合金转子成形铣刀的优化设计及其制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装备制造业及切削刀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可转位铣刀的技术现状与优势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圆柱螺旋曲面的几何特性及其成形铣削原理
    2.1 螺旋曲面的几何特性
        2.1.1 螺旋曲面的形成
        2.1.2 螺旋曲面的方程
    2.2 螺旋面的法线
        2.2.1 任意曲面的法向矢量
        2.2.2 螺旋曲面的法向矢量
    2.3 成形铣刀的铣削原理
        2.3.1 相对运动速度
        2.3.2 铣刀回转面与工件螺旋面的接触条件
        2.3.3 接触线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铣刀的廓形求解及其分段拟合
    3.1 铣刀廓形的求解
        3.1.1 弧微分法
        3.1.2 转子螺旋面端截形的累加弦长三次参数样条的建立
        3.1.3 三转角插值法
        3.1.4 廓形求解公式
        3.1.5 编程求解
    3.2 铣刀廓形的分段线性拟合
        3.2.1 刀片的材料选择
        3.2.2 刀片的形状选择
        3.2.3 刀片的安装角度
        3.2.4 拟合平面及数据点转换
        3.2.5 分段拟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圆弧圆盘铣刀刀体的结构设计及其优化设计
    4.1 铣刀刀体的设计
        4.1.1 铣刀轴孔的设计
        4.1.2 可转位刀片定位方式的选定
        4.1.3 铣刀的刀体设计
        4.1.4 铣刀的装配体模型
    4.2 铣刀的优化设计
        4.2.1 铣刀截形拟合方法的优化
        4.2.2 圆弧圆盘铣刀的优化设计
        4.2.3 刀体容屑槽的优化设计
        4.2.4 刀片在铣刀刀体上排布方法的优化设计
        4.2.5 优化设计的铣刀装配体模型
    4.3 刀片的校验和两种铣刀的对比
        4.3.1 刀片的强度校验
        4.3.2 两种刀体的有限元分析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定截形成形铣刀的设计与转子制造技术
    5.1 特定转子成形铣刀的设计
    5.2 转子铣刀的加工试验
        5.2.1 试验原理分析
        5.2.2 试验数据记录
        5.2.3 试验数据分析
        5.2.4 试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刀体及刀片零件图
附录二 特定截形铣刀的数据点信息
附录三 部分MATLAB计算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滚动活塞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特性测试方法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滚动活塞压缩机的发展历程
    1.2 滚动活塞压缩机泄漏特性的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实验研究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滚动活塞压缩机工作原理及泄漏通道特征分析
    2.1 滚动活塞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2 滚动活塞压缩机的工质泄漏通道
        2.2.1 泄漏通道特征分析
        2.2.2 泄漏通道数值分析
    2.3 各泄漏通道的理论泄漏量计算
        2.3.1 滚动活塞与气缸径向间隙泄漏
        2.3.2 滑片两侧面间隙泄漏
        2.3.3 滚动活塞两端面间隙泄漏
        2.3.4 滑片与滑槽间隙泄漏
    2.4 本文实验所用压缩机性能参数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动活塞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通道间隙测量
    3.1 泄漏通道间隙测量实验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方案及原理
        3.1.3 实验步骤
    3.2 零压差变转速间隙测量实验
        3.2.1 零转速的径向间隙测量
        3.2.2 额定转速的径向间隙测量
        3.2.3 变转速的径向间隙测量
    3.3 变压差变转速间隙测量实验
        3.3.1 △P_1=0.2MPa的变转速径向间隙测量
        3.3.2 △P_2=0.4MPa的变转速径向间隙测量
        3.3.3 △P_3=0.5MPa的变转速径向间隙测量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动活塞压缩机静态样机泄漏实验
    4.1 静态样机泄漏实验
        4.1.1 实验方案选择
        4.1.2 具体实施步骤
    4.2 静态泄漏总量测试
        4.2.1 变压差总泄漏量数据采集
        4.2.2 变压差总泄漏量数据处理
    4.3 静态径向间隙泄漏量测试
        4.3.1 变压差径向泄漏量数据采集
        4.3.2 变压差径向泄漏量数据处理
    4.4 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滚动活塞压缩机动态等效泄漏实验
    5.1 动态等效泄漏实验方案
    5.2 等效实验装置
        5.2.1 等效装置的结构及原理
        5.2.2 等效装置的设计及加工
        5.2.3 等效装置的安装及调试
    5.3 动态等效泄漏实验步骤
    5.4 δ_1n_i△P_i组泄漏实验
    5.5 δ_2n_i△P_i组泄漏实验
    5.6 δ_3n_i△P_i组泄漏实验
    5.7 实验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10)基于速度波动最小化的NURBS曲线前瞻与插补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速度平滑的前瞻速度规划
        1.3.2 速度波动最小化的插补算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跃度连续的前瞻加减速规划
    2.1 引言
    2.2 基于跃度连续的加减速规划算法研究
        2.2.1 S 形速度规划的类型与准则
        2.2.2 曲线上分割点及分割点间弧长的确定
        2.2.3 跃度连续的 S 形速度规划的具体流程
    2.3 仿真与分析
        2.3.1 三次 NURBS 曲线蝴蝶算例
        2.3.2 二次 NURBS 曲线医学骨头算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速度波动最小化的粗插补算法
    3.1 引言
    3.2 速度波动控制算法概述
        3.2.1 补偿系数法
        3.2.2 速度校正多项式法
        3.2.3 反馈校正法
    3.3 基于拟合多项式和反馈校正的速度控制算法
        3.3.1 三阶拟合多项式法
        3.3.2 采用弦截法的反馈校正算法
    3.4 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轮廓指令误差最小化的精插补算法
    4.1 引言
    4.2 NURBS 曲线的插补算法概述
        4.2.1 泰勒展开算法
        4.2.2 亚当姆斯方法
    4.3 基于轮廓指令误差最小化的精插补算法
    4.4 仿真与分析
        4.4.1 实验结果
        4.4.2 采用均分的精插补方法
        4.4.3 修改插补周期长度
        4.4.4 提高最大进给速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Y 平台模型辨识与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的模型辨识
        5.2.1 模型辨识的目的与方法
        5.2.2 扫频实验与模型辨识
        5.2.3 前馈控制器设计
    5.3 两轴电机控制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求离散点的最小AIC拟合多项式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雷达的热成像巡检机器人设计与实现[D]. 耿延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2]基于泵功图的间抽技术研究[D]. 孙成.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8)
  • [3]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高效检测与综合补偿[D]. 黄奕乔.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慢刀伺服车削机床PID参数优化及其刀具路径规划研究[D]. 陈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风电叶片多光谱图像检测研究[D]. 徐家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6]发动机凸轮函数逼近[J]. 程友斌. 机械设计, 2015(12)
  • [7]一种新的网格曲面上的特征线提取方法[J]. 葛闪,张丽艳,刘胜兰.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5(08)
  • [8]高效硬质合金转子成形铣刀的优化设计及其制造技术[D]. 杨立强. 陕西理工学院, 2015(01)
  • [9]滚动活塞压缩机内部工质泄漏特性测试方法及实验研究[D]. 韩小刚. 广西大学, 2014(02)
  • [10]基于速度波动最小化的NURBS曲线前瞻与插补算法研究[D]. 吕志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找到离散点的最小 AIC 拟合多项式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