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酵母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

酿酒酵母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

一、啤酒酵母菌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香,葛玉杰,谢水波,俞坤[1](2020)在《改性微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微生物吸附法因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不产生二次污染、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可通过静电吸附、络合作用等将重金属结合到细胞壁表面。但未经处理的微生物往往吸附效果不佳,通过对微生物进行物理、化学等方法的改性处理,能显着增加微生物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的活性位点,提高去除效果。本文对国内外微生物的改性方法以及改性微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讨论微生物吸附剂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做简要展望。

王建栋[2](2018)在《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莓,又名越橘、蓝浆果等,是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 spp.)植物的果实。蓝莓果渣主要是在蓝莓果汁和果酒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其富含的花色苷、酚酸等酚类物质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衰老和改善光诱导的视网膜病变等功能;啤酒酵母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因其具有成本低廉和吸附特异性强等优点而在生物吸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吸附分离蓝莓渣中的酚类物质,对其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吸附机理和生物可接受率进行研究,同时制备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啤酒酵母-多酚-乳酸菌咀嚼片,并研究其在贮藏和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超声强度394 W/L下花色苷和总酚吸附量显着高于静置吸附量和振荡辅助吸附量(P<0.05)。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啤酒酵母对花色苷和总酚的吸附量增加,在12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随着超声强度增强和温度升高,啤酒酵母对花色苷和总酚的吸附量随之增加;在一定花色苷初始浓度范围内(60~180 mg/L),啤酒酵母对花色苷和总酚的平衡吸附量随着花色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花色苷初始浓度大于180 mg/L时,其平衡吸附量增加缓慢。通过在温度30、40、50℃和超声强度394 W/L条件下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分析发现,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花色苷和总酚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0.999);在温度为40℃和超声强度为394 W/L条件下的等温吸附研究表明,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花色苷和总酚的吸附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和Tempkin等温吸附模型拟合,Tempkin方程的模拟效果更好(相关系数R2>0.99)。2.探究了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对各种单体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吸附;红外光谱分析得知啤酒酵母表面的氨基、羟基和酰胺基团在吸附蓝莓渣酚类物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基团是通过与酚类物质发生氢键、静电、配位络合等物理化学作用而达到吸附目的;吸附前后啤酒酵母粒径、Zeta电位、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主要以表面吸附为主,细胞内部吸附为辅。3.研究了生物吸附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稳定性和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后啤酒酵母中总花色苷和总酚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和结肠发酵后其稳定性和生物可接受率均有提高,由此可知,生物吸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蓝莓渣酚类物质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强其抗氧化活性,起到了保护蓝莓渣酚类物质的作用。4.以吸附蓝莓渣酚类物质的啤酒酵母粉、百香果粉、乳酸菌粉为原料,辅以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出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啤酒酵母-多酚-乳酸菌咀嚼片,并研究其在贮藏和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多酚-乳酸菌咀嚼片的最佳配方为:吸附酚类物质的啤酒酵母:百香果粉6:4、甘露醇含量30%、微晶纤维素含量10%、硬脂酸镁含量1%、乳酸菌粉含量0.1%,该咀嚼片具有酵母和百香果特有的风味,口感良好,营养价值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咀嚼片中的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抗氧化值)均呈降低趋势,贮藏3个月后,分别下降了 33.89%、28.59%、42.69%和28.96%;单体花色苷和酚酸含量也均呈降低趋势,但各种单体酚下降幅度不同;乳酸菌活菌数减少,菌落总数缓慢上升,贮藏3个月后,两者值分别为4.17 log cfu/g和179 cfu/g。咀嚼片中总花色苷和总酚在模拟口腔和胃消化过程中均保持相对稳定,其抗氧化活性变化不明显,而在模拟小肠消化后均发生了显着性下降;模拟结肠发酵后花色苷含量显着减少,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略有上升。

赵盛开[3](2016)在《微生物法治理汞污染农田土壤的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汞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对Hg2+具有高耐受性的真菌菌株GX-10。经过ITS序列比对,对GX-10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结果表明GX-10与木糖发酵酵母(Scheffersomyces stipitis)的同源性达到了99%。对GX-10的罐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通气量在2.4-2.8 m3/h,发酵温度在24-28℃时,菌体长势良好,生物量较高;随着发酵的进行,菌体浓度越来越高,搅拌转速应在0-200 rpm的范围内逐步提高。根据菌体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采用分段控制模式进行发酵后,菌体生长延滞期变短,对数生长期延长,生物量快速增加。按照logistic模型对发酵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真菌的生长曲线。考察了反应时间、pH、Hg2+初始浓度、菌体投加量、温度对该菌处理含Hg2+废水的影响,观察了GX-10吸附Hg2+后的微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菌体最佳投加量为20 g/L,最佳p H为5,最佳反应温度为28℃;对Hg2+的最大生物吸附量为4.13 mg/g;当处理不大于0.5 mg/L的含Hg2+废水时能够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对吸附Hg2+后的GX-10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菌能将吸附的Hg2+转化成稳定的沉淀物。以20 mg/L的含汞废水为治理目标,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9.82℃,pH 5.02,菌体投加量20.25 g/L,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测得Hg2+去除效率为95.332%,与预测值94.431%的相对误差为0.954%,说明优化方案切实有效。利用GX-10处理汞污染土壤,研究菌体投加量对土壤中汞的固定效果及对小白菜体内汞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土壤经过菌剂处理后,土壤中的残差态汞由64.921%升高到76.247%,上升了11.326%;小白菜体内的汞含量由0.951 mg/kg降至0.248 mg/kg,下降了73.92%。真菌GX-10能够有效固定土壤中的汞,能够实现汞的不稳定态向稳定态的转变,显着降低汞的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邵昭[4](2016)在《酵母菌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重金属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重金属废水排入水体,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治理至关重要。生物吸附法具有吸附剂来源广泛、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酵母菌作为吸附剂,对水中六价铬离子和镍离子进行吸附去除研究。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的初始pH值、吸附温度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游离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对游离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索。实验还研究了酵母菌固定化包埋,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固定化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培养3d的酵母菌为吸附剂,溶液的初始pH值分别为2和7时,酵母菌分别对Cr6+和Ni2+有较高的吸附效果。在实验研究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对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溶液中存在50mg/L的Cl-、NO3-、SO42+任一种阴离子时对酵母菌菌体吸附六价铬离子和镍离子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溶液中存在50mg/L Ca2+、K+、Na+任一种阳离子时,对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几乎没有影响;而当溶液中存在一定浓度的Fe3+时,对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酵母菌吸附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酵母菌吸附Cr6+和Ni2+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酵母菌对六价铬和镍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对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表明酵母菌对六价铬和镍离子的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过程,在实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紫外光谱表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主要为蛋白质和多糖的特征官能团,且灭活前后,官能团的特征峰并没有改变;菌体细胞的ζ-电位及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分析表明,酵母菌对Cr6+和Ni2+吸附过程中存在静电吸附作用。菌体吸附重金属离子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菌体上的-OH,-NH2,-COOH,C-N,C-O为主要吸附位点。对酵母菌进行固定化研究,通过向包埋小球中掺杂磁性四氧化三铁,可以提高吸附效果;对凝胶包埋菌体掺杂磁性四氧化三铁,能缩短吸附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固定化包埋后的菌体,均匀分散在小球内部,菌体形貌无明显改变。

彭国文[5](2014)在《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铀作为核燃料的主要成分,又是国防建设所必需的战略物质。为了满足核能快速发展和国防建设(核军工)的需求,仍然需要加大对铀矿资源的开采和选冶力度。然而,在铀矿资源开采和选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铀废水,将改变铀矿厂周围环境的本底辐射而致使物种基因畸变,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将构成潜在威胁,也将给人们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吸附性能好、再生能力强和制备成本低的新型功能化吸附剂,显得十分重要。本论文基于铀酰离子特殊的空间配位结构的特点,构筑了一系列具有环境友好、吸附性能好、能重复利用的新型功能化吸附剂材料,并借助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对所得的各种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以铀矿冶模拟含铀废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吸附试验法进行了一系列含铀废水的吸附实验,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吸附剂吸附铀的性能影响,并对吸附实验结果采用吸附动/热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胱氨酸化学修饰啤酒酵母菌SC的新方法,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功能化生物吸附剂MSC。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法分别研究了SC和MSC对铀的吸附特性。结果发现,SC和MSC在pH值均为6.0时达到最大铀吸附量,MSC的最大吸附量q∞是SC的6.5倍。动力学研究发现SC和MSC吸附铀在1.0h就完成了80%的吸附量,在1.5h左右均可达到吸附平衡,而且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了SC和MSC对铀的吸附过程。同时,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能够描述SC和MSC吸附铀的行为,这一结果说明此吸附过程是单层覆盖和多层吸附相结合的。通过对SC和MSC解吸实验,发现SC和MSC均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进行8次吸附解吸后吸附能力没有下降明显,说明吸附剂SC和MSC可以多次重复利用。(2)研究了新型环保且经济的纳米Fe304粒子制备方法,并提出了纳米Fe304粒子表面功能化改性的新方法。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比研究了纳米Fe304粒子和表面氨基功能化磁性吸附剂Fe3O4-NH2对铀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纳米Fe3O4粒子和Fe3O4-NH2纳米颗粒吸附铀的最佳条件是:pH值分别是5.0、6.0;铀的初始浓度均为5.0mg/L;吸附时间均为1.0h;反应温度均为常温条件下(25℃)。动力学研究发现准二级模型都可对纳米Fe304粒子和Fe3O4-NH2纳米颗粒吸附铀的过程进行有效表达;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304粒子和Fe3O4-NH2纳米颗粒吸附铀的过程都是自发的、吸热过程,且Fe3O4-NH2纳米颗粒比纳米Fe304粒子对铀的吸附能力有所提高;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纳米Fe304粒子和Fe3O4-NH2纳米颗粒的再生性能较好,进行6次吸附解吸实验后对铀的吸附率均仍可达80%以上。(3)通过包含大量氨基、羧基和羟基等功能团的磁性纳米Fe304粒子,与氯乙酰修饰后的啤酒酵母菌表面的羧基、羟基发生O-酰化反应和氨基发生N-酰化反应,实现了纳米Fe304粒子与啤酒酵母菌“接枝负载”,得到一种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纳米Fe304负载啤酒酵母菌(Nano-Fe3O4load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NFSC),并对吸附剂NFSC吸附铀的行为和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FSC在溶液pH值7.0、铀初始浓度5.0mg/L、吸附剂投入量20mg以及NFSC粒径大小12nnm条件下,对铀的吸附性能最好。动力学研究发现准二级反应模型比准一级模型更能有效拟合NFSC吸附铀的过程。通过研究等温线模型发现NFSC吸附铀过程均能使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描述。吸附剂NFSC进行8次吸附解吸实验后,对铀的吸附率均仍可达90%以上(4)以FeCl3·6H2O为铁源,二乙基磷酰乙基三乙氧基硅烷(PTS)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为有机改性基团,提出了对介孔氧化硅SBA-15进行功能化改性新方法,得到了一种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G-PA-SBA-15。研究了溶液pH值、反应时间、铀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铀的影响。结果显示:G-PA-SBA-15吸附铀达到最大吸附量时的pH值均为6.0;反应时间为1.0h;铀的初始浓度为20mg/L;吸附反应温度为25℃。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剂G-PA-SBA-15吸附铀过程可以采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等温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G-PA-SBA-15吸附铀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剂G-PA-SBA-15分别使用0.1mol/L的HCl、NaOH和EDTA等3种解析剂解析再生8次后,对铀的吸附率均在80%以上,说明吸附剂G-PA-SBA-15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彭星[6](2014)在《重金属在皂素加工过程的分布及其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皂素工艺中重金属的流向以及两种酵母菌降解皂素废水中的COD并同时吸附重金属离子方法。在皂素加工工艺中测定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并分析,解决了黄姜加工成皂素过程中重金属的流向问题;利用粘红酵母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处理废水,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初始pH,接种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了两种酵母菌处理皂素废水的特性;比较两种酵母菌的混合处理与单独处理的效果,初步对最佳处理条件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在皂素加工过程中,黄姜中的重金属从黄姜浆液中流向了发酵时期的沉淀物中,最终流向皂素废水中,而皂素成品中不含有重金属。其中100g黄姜所生产的皂素废水中含有Pb、Zn、Cu、Cd、As、Hg等重金属的总量分别为0.321mg、1.184mg、0.406mg、0.013mg、5.534mg、0.025mg。2.黏红酵母菌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和COD的最佳时间为120mm与3天,实际应用可为3天;最适宜温度为30℃-40℃;最佳pH值为5-6;最佳接种量为10%。对皂素废水中重金属Pb、Zn、Cu、Cd、As、Hg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90%、65%、90%、85%、75%、88%左右,对皂素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到65%作用,效果明显。3.产朊假丝酵母菌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和COD的最佳时间为120mm与3天,实际应用可为3天;最适宜温度在20℃-30℃;最佳pH值为5;最佳接种量为8-10%.对皂素废水中重金属Pb、Zn、Cu、Cd、As、Hg的去除率分别可达38%、50%、30%、65%、60%、80%左右,对皂素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到65%作用,效果明显。4.黏红酵母菌与产朊假丝酵母的混合比例为1:0和1:1的时候,对皂素废水中的重金属和COD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在菌株比例为1:1的时候对Pb、Zn、Cu、 Cd、As、Hg的去除率最佳,分别可达92.36%、92.48%、70.74%%、86.94%、78.42%、89.87%,其结果要略好于单一的黏红酵母菌。而单一的黏红酵母菌处理皂素中COD的效果要好于混合菌株。5.本实验表明黏红酵母菌在处理皂素废水上要比产朊假丝酵母菌效果好,该生物预处理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环境效益好,为皂素废水的后续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前景。

马歌丽,杜聪聪,魏涛,余轩,毛多斌[7](2014)在《酵母菌吸附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综述了酵母菌吸附处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吸附剂的解吸、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指出实现酵母吸附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是降低运行成本和简化操作程序.因而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酵母吸附机理和最佳吸附工艺条件的探索、酵母固定化工艺研究、复杂废水环境中酵母的重复利用和再生研究等.

祝加琛[8](2013)在《水中汞净化用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偏氟乙烯热和化学稳定性高并易溶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多孔聚偏氟乙烯膜能够通过简单的浸渍沉淀过程通过相转化法制备出来。聚偏氟乙烯膜很适合用来进行废水处理和应用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分离领域。此外人们也可以对聚偏氟乙烯进行更深层的化学改性,使其获得一些特殊的功能。本论文首先研究传统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并确定最佳制膜工艺,随后采用共混改性的方法,将具有吸附汞离子能力的染色剂共混到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制备出具有吸附汞离子能力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并确定最佳制膜工艺,使其去除水中的汞离子。本论文首先研究传统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其最佳参数确定为:聚偏氟乙烯15g,溶剂DMAc为77.38mL,添加剂PEG400为9.78mL,吐温80为0.94mL,凝固浴温度30℃,80℃搅拌溶解2小时,预挥发时间为10秒。所制备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294L/m2·h,卵清蛋白截留率为90.6%,接触角为82.25°。本论文其次研究了2-巯基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其最佳制膜工艺参数确定为:2-巯基苯并噻唑的质量为0.4g,共混时间4小时,共混温度为80℃。根据最佳制膜工艺制备的2-巯基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186L/m2·h,截留率为77.33%,接触角为80.15°,说明改性超滤膜的亲水性得到一定的改善,截留率有所下降。汞离子吸附性能测试实验中,在pH为7左右,温度25℃的条件下,吸附在4小时后就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0.283mg/cm2,吸附脱附分别进行两次后,吸附量仍然可以达到93.3%,水通量为134L/m2·h可以达到最初的72.0%,显示制得的超滤膜具有良好的汞离子吸附性能。本论文还研究了2-巯基苯并咪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其最佳制膜工艺参数为:2-巯基苯并咪唑的质量为0.4g;共混时间4小时;共混温度为70℃。根据最佳制膜工艺制备的2-巯基苯并咪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318L/m2·h,截留率为79.46%,接触角为80.15°,说明改性超滤膜的亲水性得到一定的改善,截留率有所下降。汞离子吸附能力测试实验中,在pH为7左右,温度25℃的条件下,吸附在6小时后就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0.358mg/cm2,吸附脱附分别进行两次后,吸附量仍然可以达到95.3%,水通量为234L/m2·h可以达到最初的73.6%,显示制得的超滤膜具有良好的汞离子吸附性能。本论文最后研究了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其最佳制膜工艺参数为:二硫化二苯并噻唑的质量为0.4g,共混时间6小时,共混温度为70℃。根据最佳制膜工艺制备的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312L/m2·h,截留率为83.46%,接触角为72.35°,说明改性超滤膜的亲水性得到一定的改善截留率有所下降。汞离子吸附能力测试实验中,在pH为7左右,温度25℃的条件下,吸附在6小时后就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0.331mg/cm2,吸附脱附分别进行两次后,吸附量仍然可以达到90.9%,水通量为270L/m2·h可以达到最初的86.5%,显示制得的超滤膜具有良好的汞离子吸附性能。本论文首次将去除汞离子的染色剂共混到聚偏氟乙烯超滤膜中,成功制备了具有汞离子吸附能力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并确定了最佳制膜工艺,提供了去除水中汞离子的新方法。

丁虹[9](2012)在《啤酒酵母菌对染料废水的生物吸附脱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考察啤酒酵母菌生物吸附偶氮类染料活性艳红K-2G和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KN-R的能力,对初始pH的值、吸附剂啤酒酵母菌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以及NaCl浓度等条件对生物吸附的影响进行了批量试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是影响酒酵母菌生物吸附的最重要因素,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的最佳pH值分别为2.0和1.5。平衡吸附量随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吸附剂浓度和NaCl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无论是活性艳红还是活性艳蓝,在其它因素固定时,吸附量随时间在1h内增加较快,当时间延长至4h后而趋于平稳,达到吸附平衡,活性艳红吸附量为24.86mg·L-1;活性艳蓝吸附量为48.83mg·L-1。活性艳红在其它因素固定时,吸附量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呈阶梯状升高,在23-27℃时达到最高并趋于平稳,而后呈阶梯状下降,但吸附量的变化并不大,所以采用酵母菌吸附活性艳红染料在常温下即可。活性艳蓝在其它因素固定时,吸附量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呈阶梯状升高和下降,但不像活性艳红那样有一段平稳期,而是有一个最大吸附点,即25℃时具有最大的吸附量49.20mg·L-1,故25℃为最佳吸附温度。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得出啤酒酵母菌上的化学官能团(如氨基、羧基和羟基等)是吸附活性艳红K-2G和活性艳蓝KN-R的活性位置。活性艳红在50-150mg·L-1低浓度范围内符合Freundlich(相关系数0.9859)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0.9980);活性艳蓝在50-400mg·L-1浓度范围内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0.9818)。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在50-150mg·L-1浓度范围内均不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内部扩散模型的研究表明啤酒酵母菌对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的吸附均存在边界层扩散、内部扩散和动力学阻力。啤酒酵母菌吸附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过程在六个测试温度下均表现为自发。两种染料的吸附过程均为放热过程,升温不利于吸附。两种染料的吸附过程均为熵减过程,吸附过程有序性增加。研究表明,啤酒酵母菌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来去除偶氮染料活性艳红K-2G和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及类似染料。

高达[10](2012)在《浅谈生物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混合离子》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作为环境激素之一,对人类的危害,随着电镀、防腐、燃料等工业的发展变得更加严重,目前,重金属已经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所有超标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到人体内部后,造成的伤害将是终身的,不可逆转的。本文研究了PVA-SA固定化啤酒酵母菌对四种重金属离子Pb2+、Cu2+、Zn2+、Cd2+吸附的条件,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二、啤酒酵母菌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酵母菌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微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吸附剂
2 微生物吸附剂的改性
    2.1 试剂改性法
    2.2 基团修饰法
    2.3 物理改性法
    2.4 磁化改性法
3 微生物吸附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4 改性微生物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pH
    4.2 温度
    4.3 吸附时间
    4.4 重金属初始浓度
5 小结

(2)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蓝莓及蓝莓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1.1 蓝莓简介
        1.2 蓝莓的开发利用
        1.3 蓝莓酚类物质简介
        1.4 蓝莓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1.5 蓝莓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方法
    2 啤酒酵母生物吸附的研究进展
        2.1 啤酒酵母简介
        2.2 啤酒酵母生物吸附的应用现状
        2.3 啤酒酵母生物吸附机理
    3 超声波在生物吸附中的应用
    4 酚类物质体外消化及体内吸收代谢的研究进展
        4.1 酚类物质体外模拟消化及结肠发酵的研究进展
        4.2 酚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及利用
    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方法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静置、水浴振荡与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中的酚类物质
        2.2 超声强度对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酚类物质的影响
        2.3 超声处理温度对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酚类物质的影响
        2.4 蓝莓渣提取液中花色苷初始浓度对超声辅助啤酒酵母吸附酚类物质的影响
        2.5 吸附动力学分析
        2.6 等温吸附线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吸附机理的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样品制备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蓝莓渣提取物中主要酚类物质鉴定
        2.2 吸附前后蓝莓渣中主要酚类物质的变化
        2.3 吸附前后啤酒酵母形貌和结构的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吸附对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生物可接受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样品制备
        1.5 试验方法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吸附对蓝莓渣中总花色苷和总酚稳定性和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
        2.2 生物吸附对蓝莓渣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3 生物吸附对蓝莓渣中主要酚类物质稳定性和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啤酒酵母-多酚-乳酸菌咀嚼片制备工艺及其贮藏、体外消化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方法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 正交试验结果
        2.3 产品质量标准
        2.4 贮藏试验结果
        2.5 体外模拟消化和结肠发酵试验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微生物法治理汞污染农田土壤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土壤中汞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
        1.2.1 土壤中汞的来源
        1.2.2 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
        1.2.3 土壤中汞的影响因素
    1.3 土壤中汞的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危害
        1.3.1 土壤中汞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1.3.2 汞对人体的危害
        1.3.3 汞对土壤及动植物的危害
    1.4 指示植物的选取
    1.5 汞的环境标准
    1.6 土壤汞污染治理方法
        1.6.1 客土或换土法
        1.6.2 固定化及稳定化修复技术
        1.6.3 淋洗技术
        1.6.4 热解析法
        1.6.5 电动修复法
        1.6.6 植物修复法
        1.6.7 微生物修复法
    1.7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机理
        1.7.1 生物转化
        1.7.2 生物积累与吸附
        1.7.3 微生物法治理汞污染的机理
    1.8 修复重金属的微生物类型
        1.8.1 细菌修复
        1.8.2 真菌修复
        1.8.3 藻类修复
    1.9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9.1 主要研究内容
        1.9.2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及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的过程研究
    2.1 材料和设备
        2.1.1 土壤样品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2.2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2.1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
        2.2.2 菌种鉴定
    2.3 抗汞菌株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
        2.3.1 种子液制备
        2.3.2 罐发酵工艺流程
        2.3.3 温度、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2.3.4 温度、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分段控制模式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2.3.5 样品及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抗汞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4.2 温度、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2.4.3 温度、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分段控制模式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用抗汞真菌GX-10 治理含汞废水的过程研究
    3.1 菌悬液的制备
    3.2 实验方案设计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实验
        3.2.3 菌株最大生物吸附量测定
        3.2.4 菌株吸附Hg~(2+)前后的微观表征
    3.3 Hg~(2+)质量浓度测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5.2 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3.5.3 菌株最大生物吸附量测定
        3.5.4 菌体吸附Hg~(2+)前后的微观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抗汞真菌GX-10 治理汞污染土壤的过程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土壤
        4.1.2 实验方法
    4.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1 土壤pH测定
        4.2.2 土壤总汞含量测定
        4.2.3 土壤中汞形态分析
    4.3 植物体内汞含量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4)酵母菌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4 生物吸附
        1.4.1 生物吸附机理
        1.4.2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目的
        1.5.3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用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2.3.2 固定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2.3.3 磁性Fe_3O_4的制备
        2.3.4 实验中的Ni~(2+)和Cr~(6+)的测定
        2.3.5 吸附实验
        2.3.6 ζ-电位的测定
        2.3.7 酵母菌紫外光谱分析
第3章 游离酵母菌对Cr~(6+)和Ni~(2+)的吸附规律
    3.1 酵母菌的特性研究
        3.1.1 酵母菌的形貌
        3.1.2 酵母菌的生长曲线
    3.2 酵母菌对Cr~(6+)、Ni~(2+)吸附实验
        3.2.1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3.2.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3.2.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2.4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5 干扰离子的影响
    3.3 预处理酵母菌对吸附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酵母菌对重金属离子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4.1 动力学吸附模型
    4.2 等温吸附模型
    4.3 热力学参数
    4.4 小结
第5章 酵母菌吸附Cr~(6+)和Ni~(2+)的作用机理
    5.1 酵母菌的紫外光谱分析
    5.2 静电吸附机理
        5.2.1 酵母菌的动电电位
        5.2.2 酵母菌与重金属离子的静电吸附
    5.3 红外光谱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固定化酵母菌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6.1 凝胶固定化包埋实验
        6.1.1 海藻酸钠(SA)浓度的影响
        6.1.2 CMC浓度的影响
        6.1.3 CaCl_2浓度的影响
        6.1.4 钙化时间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6.2 胶囊固定化包埋实验
        6.2.1 SA浓度的影响
        6.2.2 CMC浓度的影响
        6.2.3 CaCl_2浓度的影响
    6.3 实验用的固定化小球形貌
        6.3.1 凝胶包埋小球
        6.3.2 胶囊包埋小球
    6.4 吸附实验
        6.4.1 固定化酵母菌吸附实验
        6.4.2 掺杂磁性四氧化三铁对去除率的影响
    6.5 固定化小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6.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核能开发与利用选择的必然性
        1.1.2 燃料需求量和铀矿开采量持续上升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铀矿冶含铀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3.1 铀矿冶含铀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1.3.2 铀矿冶含铀废水的新兴处理方法
        1.3.3 铀矿冶含铀废水的生物吸附处理方法
        1.3.4 铀矿冶含铀废水的纳米材料吸附处理方法
        1.3.5 功能化磁性生物吸附剂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6 新型功能化介孔氧化硅吸附剂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的科学评价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实验概述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啤酒酵母菌废弃丝体的采集、预处理与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固定化
    2.3 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的合成与功能化改性
    2.4 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与啤酒酵母菌的接枝负载
    2.5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材料G-PA-SBA-15的制备
        2.5.1 介孔氧化硅SBA-15的合成
        2.5.2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G-PA-SBA-15的制备
    2.6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方法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扫描电镜分析
        2.6.3 X射线衍射分析
        2.6.4 N_2吸附-脱附实验分析
    2.7 吸附实验方法
        2.7.1 铀标准溶液的配制
        2.7.2 铀标准溶液的标定
        2.7.3 铀的吸附实验
        2.7.4 铀的解吸实验
    2.8 实验数据处理
        2.8.1 吸附动力学分析
        2.8.2 吸附热力学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化学修饰啤酒酵母菌及其吸附铀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啤酒酵母的交联和预处理
        3.2.2 胱氨酸修饰啤酒酵母菌及其固定化
        3.2.3 吸附实验
        3.2.4 解吸附实验
    3.3 胱氨酸修饰啤酒酵母菌的结构表征
        3.3.1 外光谱分析
        3.3.2 扫描电镜分析
    3.4 胱氨酸修饰啤酒酵母菌吸附铀的特性
        3.4.1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3.4.4 吸附等温线模型
    3.5 解吸附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氨基功能化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的制备
        4.2.2 表面氨基功能化的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的制备
        4.2.3 样品测试与表征
        4.2.4 吸附实验
        4.2.5 解吸附实验
    4.3 纳米Fe_3O_4粒子和Fe_3O_4-NH_2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4 纳米Fe_3O_4粒子和Fe_3O_4-NH_2纳米颗粒吸附铀的性能
        4.4.1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2 铀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4.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
        4.4.5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及其吸附热力学
    4.5 吸附剂的循环再生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纳米Fe_3O_4负载啤酒酵母菌及其吸附铀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氯乙酰修饰啤酒酵母菌
        5.2.2 纳米Fe_3O_4粒子羧基化
        5.2.3 磁性纳米Fe_3O_4接枝负载啤酒酵母菌
        5.2.4 吸附实验
        5.2.5 解吸附实验
        5.2.6 吸附机理分析实验
    5.3 纳米Fe_3O_4负载啤酒酵母菌吸附铀的性能
        5.3.1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2 铀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5.3.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4 吸附剂粒径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5 吸附剂NFSC对铀的吸附动力学
        5.3.6 吸附剂NFSC对铀的吸附等温线
    5.4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5.5 吸附剂NFSC的结构表征
        5.5.1 扫描电镜分析
        5.5.2 能谱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材料G-PA-SBA-15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介孔氧化硅SBA-15的合成
        6.2.2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G-PA-SBA-15的制备
        6.2.3 样品测试与表征实验
        6.2.4 吸附实验
        6.2.5 解吸附实验
    6.3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G-PA-SBA-15的结构表征
        6.3.1 扫描电镜分析
        6.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6.3.3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曲线分析
    6.4 新型功能化磁性介孔氧化硅G-PA-SBA-15吸附铀的特性
        6.4.1 溶液pH值对铀的吸附效果的影响
        6.4.2 吸附时间对铀的吸附效果的影响
        6.4.3 铀的初始浓度对铀的吸附的影响
        6.4.4 温度对铀的吸附的影响
        6.4.5 G-PA-SBA-15对铀的吸附动力学
        6.4.6 G-PA-SBA-15对铀的吸附等温线
        6.4.7 G-PA-SBA-15对铀的吸附热力学
    6.5 解吸附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重金属在皂素加工过程的分布及其废水的微生物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植物修复及黄姜的应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皂素工艺废水
        2.2 重金属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酵母菌处理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4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皂素工艺流程的重金属流向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前期工艺
        2.3.2 发酵工艺
        2.3.3 水解提取工艺
        2.4 分析方法
        2.4.1 ICP消解测定法
        2.4.2 原子荧光测定法
        2.4.3 COD微波消解测定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姜浆液静止分层各部分重金属含量
        3.2 发酵后重金属流向
        3.3 水解后重金属流向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酵母菌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离子与COD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培养方法
        2.3.2 实验设计
        2.4 分析方法
        2.4.1 ICP消解测定法
        2.4.2 原子荧光测定法
        2.4.3 COD微波消解测定法
        2.4.4 二级动力学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时间对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的影响
        3.1.2 时间对处理皂素废水中COD的影响
        3.1.3 温度对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的影响
        3.1.4 温度对处理皂素废水中COD的影响
        3.1.5 pH对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的影响
        3.1.6 pH对处理皂素废水中COD的影响
        3.1.7 接种量对处理皂素废水中重金属的影响
        3.1.8 接种量对处理皂素废水中COD的影响
        3.2 不同菌株比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1 两种酵母菌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2 两种酵母菌对Zn~(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两种酵母菌对Cu~(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4 两种酵母菌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5 两种酵母菌对As~(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6 两种酵母菌对Hg~(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酵母菌吸附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
    1.1 离子交换作用
    1.2 表面络合作用
    1.3 无机微沉淀
    1.4 静电吸附作用
2 影响酵母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因素
    2.1 重金属离子的种类
    2.2 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与菌体浓度之比
    2.3 温度
    2.4 水体p H
    2.5 吸附时间
    2.6 水体中的共存离子
    2.7 酵母菌体的预处理
3 吸附剂的解吸
4 吸附动力学与吸附平衡模型
5 结语

(8)水中汞净化用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现状
    1.2 含汞离子废水概况
    1.3 含汞离子废水处理的研究以及应用现状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微电解法
        1.3.3 吸附法
    1.4 膜分离技术
        1.4.1 膜的定义及分类
        1.4.2 膜技术发展概述
        1.4.3 膜分离技术原理
        1.4.4 膜的相转化制备方法
    1.5 汞离子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天然吸附材料
        1.5.2 合成吸附材料
        1.5.3 汞离子吸附材料的发展方向
    1.6 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
        1.6.1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和特性
        1.6.2 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方法
        1.6.3 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膜的制备方法
        2.1.4 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聚偏氟乙烯含量的影响
        2.2.2 凝固浴温度的影响
        2.2.3 添加剂用量的影响
        2.2.4 预挥发时间的影响
    2.3 制膜工艺的确定及所制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制膜工艺的确定及超滤膜制备
        2.3.2 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巯基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3.1 2-巯基苯并噻唑简介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改性膜的制备方法
        3.2.4 改性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染色剂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3.3.2 共混时间的影响
        3.3.3 共混温度的影响
    3.4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所制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4.1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超滤膜制备
        3.4.2 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巯基苯并咪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4.1 2-巯基苯并咪唑简介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改性膜的制备方法
        4.2.4 改性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染色剂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4.3.2 共混时间的影响
        4.3.3 共混温度的影响
    4.4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所制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4.1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超滤膜制备
        4.4.2 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5.1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简介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改性膜的制备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染色剂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5.3.2 共混时间的影响
        5.3.3 共混温度的影响
    5.4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所制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5.4.1 改性膜制膜工艺的确定及超滤膜制备
        5.4.2 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啤酒酵母菌对染料废水的生物吸附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染料废水处理的现状
    1.3 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技术
    1.4 酵母菌处理染料废水技术的应用现状
        1.4.1 酵母用于生物吸附的形式
        1.4.2 酵母菌的吸附性能
        1.4.3 细胞外富集/沉淀
        1.4.4 细胞表面吸附/沉淀
        1.4.5 不同吸附条件对酵母菌吸附性能的影响
        1.4.6 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1.4.7 啤酒酵母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
    2.2 实验材料
    2.3 染料性质
        2.3.1 活性艳红 K2G
        2.3.2 活性艳蓝 KNR
第3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方法
    3.2 条件实验
        3.2.1 起始酸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3.2.3 酵母菌质量浓度的对吸附的影响
        3.2.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2.5 吸附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2.6 盐度对吸附的影响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起始酸度对吸附的影响
    4.2 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3 酵母菌质量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5 吸附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4.6 盐度对吸附的影响
    4.7 吸附剂啤酒酵母菌与其他吸附剂对活性艳红和活性艳蓝染料的吸附效果比较
    4.8 红外图光谱分析
        4.8.1 纯啤酒酵母红外图
        4.8.2 活性艳红红外图
        4.8.3 纯啤酒酵母吸附活性艳红后的红外图
        4.8.4 活性艳蓝红外图
        4.8.5 纯啤酒酵母吸附活性艳蓝后红外图
    4.9 吸附等温线
        4.9.1 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4.9.2 兰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式
    4.10 动力学分析
        4.10.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4.10.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4.10.3 内部扩散模型
    4.11 热力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浅谈生物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混合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吸附法
二、啤酒酵母菌对废水中单一离子的吸附
    2.1固定化啤酒酵母菌对锌离子的吸附
        2.1.1酸碱预处理对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2.1.2溶液的酸碱性对Zn2+吸附率的影响
        2.1.3吸附时间对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2.1.4 Ca Cl2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1.5 Zn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固定化啤酒酵母菌对镉离子的吸附
        2.2.1 pH值对Cd2+吸附效果的影响
        2.2.2 Cd2+初始浓度对Cd2+吸附效果的影响
        2.2.3菌体浓度对Cd2+吸附率的影响
        2.2.4吸附时间对Cd2+吸附率的影响
        2.2.5温度对Cd2+吸附率的影响
三、酵母菌对铅、铜、锌和镉离子的吸附
    3.1固定化啤酒酵母吸附重金属混合离子的影响因素研究
        3.1.1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3.1.2.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四、啤酒酵母菌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微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刘金香,葛玉杰,谢水波,俞坤.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3)
  • [2]超声波辅助啤酒酵母吸附蓝莓渣中酚类物质的特性研究[D]. 王建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微生物法治理汞污染农田土壤的过程研究[D]. 赵盛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4]酵母菌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 邵昭. 沈阳理工大学, 2016(05)
  • [5]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试验研究[D]. 彭国文. 中南大学, 2014(12)
  • [6]重金属在皂素加工过程的分布及其废水的微生物处理[D]. 彭星.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7]酵母菌吸附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综述[J]. 马歌丽,杜聪聪,魏涛,余轩,毛多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8]水中汞净化用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祝加琛. 济南大学, 2013(06)
  • [9]啤酒酵母菌对染料废水的生物吸附脱色研究[D]. 丁虹. 北京工业大学, 2012(S2)
  • [10]浅谈生物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混合离子[J]. 高达.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19)

标签:;  ;  ;  ;  ;  

酿酒酵母对汞离子(Ⅱ)的生物吸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