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一、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艾可[1](2021)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近百年来,一直在尝试着将民族文化与钢琴音乐相融合,在和声技法、音响色彩、美学气韵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特色。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音乐融合后体现出了气质各异的音乐特征,逐渐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中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烂姿态。巴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灿烂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吸引了众多作曲家以巴蜀文化为源创作钢琴音乐作品,如《巴蜀之画》《嘉陵江幻想曲》《凉山音诗》《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大量描绘巴蜀秀丽景色、抒发巴蜀人民精神风貌、传承巴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巴蜀民间音乐特征和巴蜀地区人文特征而作,因此在创作特征和审美特征上都呈现出了相似的“巴蜀风格”,本文便是通过选取多首“巴蜀风格”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对其所共有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进行研究,一是对巴蜀钢琴音乐所产生的人文语境背景和民族化历程进行分析,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是如何萌芽、形成、发展的;二是从作品本体出发,分析“巴蜀风格”特征如何在钢琴创作中加以体现,主要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音乐语言、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巴蜀钢琴音乐的形成发展和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为之后关于“巴蜀风格”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郝运[2](2021)在《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民族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初,伴随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中国作曲家们开始了对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探索。始从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至今,中国的作曲家们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钢琴作品,随之大批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其中中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萌芽在20世纪30年代末,1939年马思聪谱写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钢琴奏鸣曲作为钢琴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体裁形式,无论从创作方面还是研究方面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钢琴奏鸣曲自发展以来的梳理与研究,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层面对中国钢琴奏鸣曲的钢琴演奏与教学有所感悟。为学习者了解这些作品、更好地演绎和驾驭这些作品提供一些参考;为钢琴教师更深层次地认知、更好地完成这些作品的教学提供帮助;为中国钢琴奏鸣曲的进一步发展做点滴贡献。笔者拟采用文献法、分析法,通过书籍、网络和期刊等收集整理中国钢琴奏鸣曲的谱例、音频,对现有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文献、谱例、音频整理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从其起源与发展、创作的民族化、演奏的民族化三个方面对中国钢琴奏鸣曲展开研究。对前人所写的有关中国钢琴奏鸣曲文献的遗漏及未探究之处进行填补,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前人所未涉及到的方向进行研究。本文共分引言、正文及结语五个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性。第一部分:“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一部分首先是对钢琴奏鸣曲的起源、以及中国钢琴奏鸣曲的产生、发展、代表作曲家和代表作品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民族化”该部分笔者将会结合曲目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几方面分别从钢琴奏鸣曲的旋律、节奏、调式、音色的模仿以及创新性对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民族化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中国钢琴奏鸣曲演奏的民族化”。该部分笔者将会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分别从演奏的力度、速度、空间、色彩等几个方面对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论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写作,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推动中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和演奏,使得这一体裁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有力支撑。

田雨[3](2021)在《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文中指出历经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不断开拓与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冲破固有的创作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百余年间中国钢琴演奏、钢琴音乐创作及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颇具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脱颖而出,蜕变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朝老师作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追求民族性与个性同时兼备的创作思想以及朴实自然、回归本真的音乐风格。终生致力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推动中国音乐这艘巨轮,乘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东风驶向未来。本文就张朝《土风集》中的又一部力作——《努玛阿美》进行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努玛阿美》是张朝老师于2017年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品扎根于民族土壤,对直笛、三弦等民族乐器及民族语言音调进行极富趣味性的刻画和模仿,使作品颇具民族意蕴和文化精髓,散发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此曲也是张朝老师创作时间较长,情感投入较多的一部作品,表达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美好追忆和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努玛阿美》作为民族风格极为浓郁的音乐作品。在创作方面,作曲家运用极具对比性的音乐构思,将民族音乐元素综合与提炼后凝结而成的全新创作。作品极富个性和张力且音乐新颖独特,追求调式和色彩不仅要在音乐的横向进行中发挥作用,还要自然融入到纵向的和声进行中,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具有较高境界。张朝老师在演奏中带入了“有限与无限”的理念,在具备娴熟演奏技术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及情感进行精准地分析与表达。笔者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按六个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及创新体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针对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张朝的个人经历及其钢琴音乐作品的六大板块进行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技法分析,笔者通过对作曲家本人的采访和文献资料的大量查阅,从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等方面展开分析。第四部分为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演奏诠释,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经验以及作品创作技法的细致分析,对演奏层面中节奏节拍的运用、力度速度的控制、触键方式与音色效果及踏板的使用进行逐一分析。第五部分,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教学价值,其中包括对哈尼族、彝族民族音乐的认识、拓展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通过对《努玛阿美》的研究分析,笔者希望达到两方面目的。其一,促使演奏者多方面学习这部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便于在钢琴演奏中对该作品进行更为贴切和恰当的诠释;其二,通过对《努玛阿美》的深入研究,吸引更多的演奏者认识哈尼族、彝族的音乐,了解张朝老师的钢琴音乐创作。有助于在学习钢琴作品的同时挖掘出更多优秀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为笔者日后在这个领域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与思考提供助益。

王丹平[4](2021)在《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作品教学应用研究 ——以三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双钢琴音乐以独特的合作演出形式及自身丰富的交响化效果,成为钢琴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改编曲作为中国钢琴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与双钢琴艺术相结合时能够产生不一样的化学效果,从中发现中国双钢琴教学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选取《得波错》、《“其多列”随想》、《猜调》三首由云南民歌改编的双钢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双钢琴音乐教学的探索。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对中国双钢琴音乐的发展创作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通过对演奏、比赛、教材的了解,从而奠定中国双钢琴教学应用的基础。第二章通过对《得波错》、《“其多列”随想》、《猜调》三首云南民歌改编的双钢琴作品,进行创作和民族元素运用的分析,为接下来双钢琴教学中合作训练及演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三章对三首云南民歌改编的双钢琴作品进行教学上的探索。结合自身演奏实践经验,根据教学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理,进行教学和合作方法的阐述,从中更好地把握双钢琴教学中的合作关系。第四章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教学思考与展望,引申出对云南双钢琴音乐乃至中国双钢琴音乐发展的展望。本文以三首云南民歌改编的中国双钢琴作品作为切入点,通过笔者的论证与分析,试图能带动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中国民族音乐在双钢琴领域的教学应用,激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与学习。真诚期待能为中国双钢琴音乐的教学演奏提供一点参考,并为中国双钢琴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尽微薄之力。

马昕[5](2021)在《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旋律》是一本中国钢琴改编曲集,包含二十首钢琴作品,由中国当代作曲家张朝编着而成,2007年由世界着名音乐出版社德国Schott发行出版,并被传播到了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多个西方国家,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曲集中的二十首钢琴作品,以中国民歌及民族音乐创作歌曲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而成,其中包含十一个民族的音乐,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本论文以《中国旋律》的二十首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创作与演奏上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探讨。文章从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原民歌素材的创作背景入手,首先对二十首钢琴作品的旋律发展以及织体编配中的民族特色做了分析与研究;其次在演奏中以中国音乐线性思维特点入手,结合钢琴演奏技法特征从乐音、乐句、延长线以及多声织体的层次处理四个方面体会作品中的音乐线条美,接着探讨了如何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每首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与音乐情感进行更好的诠释,在演奏中如何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最后通过之前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张朝的音乐创作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彭静[6](2021)在《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本着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他的音乐影响了几代人,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本论文在搜集了大量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专着以及介绍贺绿汀的回忆录和纪录片,以历史为主线,以音乐本体为切入点,论述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精神。首先,用历史学的方法,对贺绿汀先生的生平以及音乐创作生涯进行梳理考证,对他的音乐创作的历史、时代以及从时代而来的创作目的和思想等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的各类作品的音乐材料分析,音乐形象构建以及音乐艺术特征与产生的时代和作曲家的思想一一进行探究,从音乐分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进行细致详实的论述,以期构建全方位的贺绿汀的创作,解析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历史价值。最后,在论述贺绿汀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人的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价值与传承。本论文论述的作品产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代,有民族的仇恨与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激情,在这个时代产生的音乐作品,促进了抗战的胜利,鼓舞人民奋起抗争、具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曲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是支撑着他创作的内因,通过对贺绿汀作品的深度挖掘和当时历史时代的结合,使时代、作品、作曲家成为一个研究整体,探析其道德和精神的内涵和力量。

张萌[7](2020)在《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时的中国作曲家们冲破原有的创作观念,提供了一批独具创新的钢琴作品,钢琴独奏曲《宴乐》正是由权吉浩于这个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权吉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作曲家,在该作品的创作中模仿朝鲜族传统乐器,并且以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节奏与现代音响效果相结合,鲜活的呈现出一幅宴会上热闹的欢乐场面,表现出朝鲜族人民的欢乐心情。这部作品不仅充分展现出了民族风格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中国钢琴作品曲库,也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按照内容分为六个方面:一、引言,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创新体现进行阐述;二、对钢琴独奏曲《宴乐》进行简要概述,其中包括作曲家权吉浩的个人简介与主要音乐作品、《宴乐》的创作背景等两部分内容;三、通过对作曲家的采访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曲式结构、和声、节奏节拍特点、旋律特点等四个方面对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四、在音乐本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经验,对作品的演奏层面(节奏节拍的把握、触键方式、力度与速度的控制、指法的运用、踏板的使用)进行分析;五、对于该作品的教学价值(对朝鲜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培养演奏者的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六、结语,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通过对钢琴独奏曲《宴乐》细致、全面的分析,笔者希望达到以下两方面的目的。首先,使演奏者从各个方面深入地了解这部优秀的钢琴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该作品;其次,通过这部钢琴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权吉浩的音乐创作,了解朝鲜族的音乐文化,为推广具有朝鲜族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尽绵薄之力。

郭瑾蓉[8](2020)在《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培勋先生是中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钢琴创作方面,他一生致力于探求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将其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以《卖杂货》、《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思春》、《平湖秋月》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最为典型。本文以该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民族化特征、人文内涵、传承状况以及创新之处,旨在阐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从而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该五首作品,进一步地深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发展的认识。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别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两方面论述了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概况。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二章结合谱例对五首作品的标题内容、调式调性、和声运用、音色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第三章从思想根基、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第四章对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状况与创新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第二、三、四章的研究,最终归纳总结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所在。本文对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意在凸显五首钢琴改编曲不但保留了原曲广东音乐的风格,更把广东音乐元素与钢琴独特的音乐语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重新诠释了传统音乐的形态,使作品具有全新的意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期望通过本次研究,使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为其得以长久的传承与弘扬而共同努力。

宫浩玉[9](2020)在《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汪立三(1933—2013),是我国当代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公开出版和发表的音乐作品中,钢琴组曲11首,钢琴独奏曲7首,还有少量的的合唱和小歌剧作品,钢琴作品占据其音乐创作的主要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作品有《兰花花》《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他在创作中运用西方先进的创作技巧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多样的民族音乐元素和精妙的音乐结构。其创作方法与思维对中国音乐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问题有着开拓性的贡献,直到今天他的钢琴作品也是学界学习、研究和演奏的典范。本文以汪立三音乐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人生、钢琴创作、音乐特征、创作思维、作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意义。笔者运用史料分析法,音乐文献研究法等对汪立三的音乐创作加以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根据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等进行资料整合和研究;第二章通过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汪立三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进行梳理概述;第三章将音乐创作按照时代背景划分,对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分别从十二音体系的运用、音画性的创作思维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三方面阐述汪立三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第五章,运用音乐传播学和艺术价值论两个姊妹艺术学科,从汪立三音乐的传播与价值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探寻作品的艺术价值。

盖艺乔[10](2020)在《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问题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属于专业学位教育论文中专题研究型论文。笔者自幼学习钢琴,本科及研究生就读期间一直在校外从事业余钢琴教学,因此对中学钢琴教学问题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推荐下,选择了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是对选题背景及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简明阐述。第二部分是为培养民族乐感的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胡德“双重音乐能力”理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理论、乐感和民族乐感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对当下中学生钢琴学习中“民族乐感”培养的现状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本文选取了东营市胜利第十中学、烟台市莱山一中、烟台市牟平育英中学和长沙市群星艺术学校四所音乐“艺考生”的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态度、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学习中占比、民族音乐音响感知、民族音乐理论认知和民族音乐实践能力,一共五个方面来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一部分学生和钢琴老师进行5个中国民族音乐谱例和5个西方音乐谱例进行民族音乐感知测试,以弥补问卷中民族音乐音响感知题目较少的不足。教师访谈问题主要从对中国钢琴音乐的认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所占比重方面和民族乐感培养的途径四个方面来进行。第四部分是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的实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母语文化和强调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民族性与地域性、审美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为基础,提出民族乐感培养的五条实践路径:一是增加中国钢琴作品教学,提高“民族乐感”的音响感知能力;二是综合运用“固定—首调”两种唱名法,体验“从宫”意识;三是强化中、西音乐形态比较,提高中国音乐分析能力;四是穿插戏曲、民歌、说唱等音乐,多渠道培养“民族乐感”表现能力;五是采用黑键即兴编创,提升民族音乐创作实践能力。第五部分是民族乐感培养的五条实践路径结合中国钢琴作品,以四川民歌《采花调》作为钢琴教学中的教学案例,以作为指导今后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在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发展多元化民族音乐教育。因此,在今天的钢琴教育中加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强调中华母语教学的研究,推动我国民族钢琴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拓宽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的培养途径,而非仅限于教学内容——中国钢琴作品的扩充。

二、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研究方法
2 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1 “巴蜀风格”的内涵与外延
        2.1.1 “巴蜀风格”的内涵特征
        2.1.2 “巴蜀风格”钢琴作品的界定
    2.2 地域人文环境于巴蜀音乐风格形成的影响
        2.2.1 地理环境
        2.2.2 人文风情
        2.2.3 多元民族
        2.2.4 社会变迁
    2.3 “巴蜀风格”的民族化发展历程
        2.3.1 肇始与萌芽
        2.3.2 雏形初露
        2.3.3 形成与发展
3 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
    3.1 “巴蜀乐派”的创作风格
        3.1.1 巴蜀作曲家群落
        3.1.2 创作风格
    3.2 音乐作品的“巴蜀风格”
        3.2.1 采用民族民歌旋律的改编曲
        3.2.2 融合传统音乐音调的创作曲
    3.3 音乐语言的“巴蜀风格”
        3.3.1 巴蜀音调的旋法特征
        3.3.2 方言歌舞节奏的流露
        3.3.3 民族乐器音响的模仿
        3.3.4 巴蜀核心调式的运用
    3.4 审美意象的“巴蜀风格”
        3.4.1 音乐意境的渲染
        3.4.2 作品气韵的抒发
        3.4.3 民族性格的表达
4 新时代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发展展望
    4.1 “巴蜀风格”钢琴音乐发展现状
        4.1.1 “巴蜀风格”现代音乐作品不断涌现
        4.1.2 “巴蜀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后继乏力
    4.2 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的发展与思考
        4.2.1 运用新的音乐形式,延续巴蜀音乐文化
        4.2.2 汲取传统音乐营养,突显“巴蜀风格”特色
        4.2.3 探索民族音乐特质,繁荣中国钢琴音乐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民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性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
    (二)中国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1.萌芽期:1949 年之前
        2.成长期:1949 年-1979年
        3.多元化发展时期:1979 年-至今
二、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民族化
    (一)源于民间的旋律
        1.源于民歌的旋律
        2.源于器乐曲的旋律
        3.源于戏曲的旋律
        4.原创旋律
    (二)灵活多变的节奏
        1.复拍子的运用
        2.散板的运用
        3.丰富的节奏类型
        4.频繁变化的节拍
    (三)民族传统的调式布局
        1.宫调式
        2.商调式
        3.角调式
        4.徵调式
        5.羽调式
    (四)丰富多彩的音色
        1.模仿民间乐器的音色
        2.模仿人声的音色
    (五)通俗易懂的标题
三、中国钢琴奏鸣曲演奏的民族化
    (一)力度上的强与弱
        1.f的力度表现
        2.p的力度表现
    (二)速度上的急与缓
        1.急板与快板的运用
        2.慢板与广板的运用
    (四)空间上的远与近
        1.远——悠远空灵
        2.近——余音绕梁
    (五)色彩上的明与暗
        1.明——华丽明亮
        2.暗——轻柔飘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及其数量
附录2 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总览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体现
一、张朝与钢琴曲《努玛阿美》
    (一)张朝及其钢琴音乐作品
        1.张朝简介
        2.张朝钢琴音乐作品之六大板块
    (二)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背景
二、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
        1.复二部曲式
        2.五部回旋曲式
    (二)和声分析
        1.三度叠置和弦
        2.非三度叠置和弦
    (三)旋律特点
        1.民族乐器的模仿
        2.自然人文的模仿
        3.复调性手法的运用
三、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演奏诠释
    (一)节奏与节拍
        1.灵活多变的节奏
        2.弹性节拍
    (二)力度与速度
        1.力度
        2.速度
    (三)触键与音色
        1.触键
        2.音色
    (四)踏板的运用
        1.延音踏板
        2.持续音踏板
        3.弱音踏板
四、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教学价值
    (一)对哈尼族、彝族民族音乐的认识
        1.知晓哈尼族、彝族的民族乐器
        2.培养哈尼族、彝族的优秀民族品格
    (二)拓展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1.增强演奏者的触键能力与音色变化
        2.强化演奏者的节奏感
        3.提升音乐表现力
    (三)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1.渗透德育教育
        2.塑造健全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朝教授访谈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

(4)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作品教学应用研究 ——以三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双钢琴音乐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双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
        一、萌芽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探索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三、发展期(二十一世纪)
    第二节 双钢琴演奏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双钢琴比赛在中国的开展
    第四节 中国双钢琴作品文献推广现状
第二章 三首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
    第一节 《得波错》创作分析
        一、作品本体分析
        二、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
    第二节 《“其多列”随想》创作分析
        一、作品本体分析
        二、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
    第三节 《猜调》创作分析
        一、作品本体分析
        二、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
第三章 三首双钢琴作品教学中的合作
    第一节 演奏技巧上的合作分析
        一、声部的层次性
        二、节奏的稳定性
        三、合作中踏板的使用
    第二节 舞台实践中的合作运用
        一、舞台实践中的感官合作表现
        二、双钢琴演奏中缓解与应对舞台紧张心理的方法
    第三节 三首双钢琴作品的教学与合作方法
        一、教学方法
        二、合作方法
第四章 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作品的教学展望
    第一节 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教学思考与展望
        一、民族音乐风格把握的思考与展望
        二、双钢琴合作艺术的思考与展望
        三、民族风格双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第二节 由云南民族音乐体裁引发的对中国双钢琴音乐的展望
        一、对云南地区双钢琴音乐发展的设想
        二、对民族风格双钢琴音乐传承及传播
        三、对中国双钢琴音乐教学发展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作者与作品概述
    第一节 张朝个人简介及其艺术成就
    第二节 《中国旋律》的创作背景及原民歌素材概述
        一、《中国旋律》的创作背景
        二、二十首民歌素材概述
第二章 《中国旋律》创作中的民族化特征
    第一节 旋律发展的民族化特征
        一、传统民间音乐发展手法的运用
        二、对民族音乐素材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 音乐织体中的民族化特征
        一、民间音乐与舞蹈节奏的运用
        二、民族化和声织体的运用
        三、对民族乐器的模拟
第三章 《中国旋律》民族化的演奏特征
    第一节 突出音乐的线条美
        一、对乐音的润饰处理
        二、对乐句歌唱性的表达
        三、延长音的线性处理
        四、多声织体的层次处理
    第二节 发挥联想与想象
        一、演奏中的有形联想
        二、演奏中的无形联想
    第三节 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与民族韵味
第四章 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一、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第二节 培养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贺绿汀的音乐生涯
    一、青年求学期(1903-1932)
    二、音乐创作期(1932-1999)
第二章 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钢琴作品
    一、钢琴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钢琴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章 贺绿汀20 世纪30、40 年代电影歌曲研究
    一、电影歌曲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电影音乐与时代的关系
第四章 贺绿汀20 世纪30、40 年代抗日救亡歌曲研究
    一、抗日救亡歌曲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抗日救亡歌曲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 20 世纪抗日救亡歌曲与时代的关系
结语
    一、贺绿汀作品中的抗战精神
    二、贺绿汀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三、贺绿汀的音乐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位论文文献目录表
附录二 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作品列表
附录三:在学期间发表期刊论文
致谢

(7)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体现
一、权吉浩与钢琴独奏曲《宴乐》
    (一)权吉浩与其主要音乐作品
        1.权吉浩简介
        2.权吉浩主要音乐作品
    (二)钢琴独奏曲《宴乐》的创作背景
二、钢琴独奏曲《宴乐》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
    (二)和声分析
        1.二度叠置和弦
        2.四、五度叠置和弦
    (三)节奏节拍特点
        1.“长短”节奏的运用
        2.节拍重音转移
        3.多种节拍的运用
    (四)旋律特点
        1.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2.现代性的创作手法
三、钢琴独奏曲《宴乐》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节奏节拍的把握
    (二)触键方式
    (三)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1.多变速度的处理
        2.力度的情感表达
    (四)指法的运用
    (五)踏板的使用
        1.持续音踏板
        2.延音踏板
        3.弱音踏板
四、钢琴独奏曲《宴乐》的教学价值
    (一)对朝鲜族文化传统的认识
        1.了解朝鲜族民族乐器
        2.体会朝鲜族民俗风情
    (二)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技术
        1.增强演奏者的节奏感
        2.提高触键能力
        3.提高手指的独立性及扩张力
    (三)培养演奏者的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
        1.丰富演奏者对不同乐器的想象
        2.培养演奏者对音乐情境的联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1.1 陈培勋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创作
        1.1.1 创作背景
        1.1.2 创作特征
    1.2 广东音乐与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互渗
        1.2.1 广东音乐
        1.2.2 广东音乐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融入
        1.2.3 中国钢琴改编曲对广东音乐的反哺
第二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
    2.1 标题内容
    2.2 调式调性
        2.2.1 民族调式
        2.2.2 调性布局
    2.3 和声运用
        2.3.1 三度叠置和弦
        2.3.2 非三度叠置和弦
        2.3.3 五声纵合性和弦
        2.3.4 平行四五度和弦
        2.3.5 变和弦
    2.4 音色技法
        2.4.1 广东音乐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2.4.2 其他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2.4.3 自然界音响的模仿
第三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
    3.1 思想根基
        3.1.1 贵和尚中
        3.1.2 天人合一
    3.2 审美特征
        3.2.1 “中和”之美
        3.2.2 “阴柔”之美
        3.2.3 “神韵”之美
第四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与创新
    4.1 传承状况
        4.1.1 地方文化的传承
        4.1.2 海外传播与影响
    4.2 创新体现
        4.2.1 “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思维
        4.2.2 “粤调性”的旋律发展手法
        4.2.3 “特殊性”的广东音乐语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汪立三艺术简历
    第一节 汪立三简介
    第二节 汪立三音乐作品概况
第二章 音乐作品的分类
    第一节 音乐作品分期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后期
    第二节 音乐作品分析
        一、创作初期
        二、创作中期
        三、创作晚期
第三章 音乐创作特征
    第一节 十二音体系的应用
    第二节 音画性的创作思维
    第三节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第四章 音乐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第一节 音乐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问题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阐述
    (一)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胡德“双重音乐能力”理论
        2.“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论
        3.多元文化理论
    (二)核心概念厘定
        1.乐感
        2.民族乐感
第二章 当代中学生钢琴学习中“民族乐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工具及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择
        2.调查方法
        3.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民族音乐测试设计与实施
        5.访谈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对学生和钢琴教师民族音乐感知测试的分析
        3.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三章 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民族乐感培养的教学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确立母语文化教育理念
        3.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二)民族乐感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
        2.审美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3.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民族乐感培养的实践路径
        1.增加中国钢琴作品教学,提高“民族乐感”的音响感知能力
        2.综合运用“固定-首调”两种唱名法,体验“从宫”意识
        3.强化中、西音乐形态比较,提高中国音乐分析能力
        4.穿插戏曲、民歌、说唱等音乐,多渠道培养“民族乐感”表现能力
        5.采用黑键即兴编创,提升民族音乐创作实践能力
第四章 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的教学实例 以四川民歌《采花调》为例的实践教学
    1.教学案例
    2.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

四、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D]. 艾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钢琴奏鸣曲的民族化研究[D]. 郝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 田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云南民歌改编双钢琴作品教学应用研究 ——以三首作品为例[D]. 王丹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D]. 马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D]. 彭静.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D]. 张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D]. 郭瑾蓉. 江南大学, 2020(01)
  • [9]汪立三音乐创作研究[D]. 宫浩玉.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10]中学钢琴教学中民族乐感培养问题的实践研究[D]. 盖艺乔. 鲁东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