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地区菟丝子的种类、分布、危害及主要寄主调查

珲春地区菟丝子的种类、分布、危害及主要寄主调查

一、珲春地区菟丝子种类、分布、为害以及主要寄主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赖刚刚[1](2021)在《南疆柳树植原体病的调查及病原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和部分半翅目昆虫的唾液腺细胞中的原核微生物。植原体寄主广泛,危害症状多样,主要引起寄主植物丛枝、黄化、小叶、花变叶、畸形和矮缩等症状。该类病害已涉及粮食作物、果树、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分布广泛,对农林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柳树是南疆主要栽培的绿化树种之一,对于南疆干旱地区城镇绿化、防风固沙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普查法对南疆柳树花变叶病分布及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柳树花变叶病进行病原鉴定,并分析了不同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序列间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南疆5地州、兵团3个城市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柳树花变叶病在南疆的分布和危害情况。柳树花变叶病在春季花期引起花变叶,随之形成增殖;后期还出现丛枝和顶枯等其他症状,秋季病部坏死干枯,落叶后柳树上挂满了干枯的疙瘩。该病在单株上为点状发生,经过逐年积累后,全株发病加重,有明显的扩散趋势。柳树花变叶病发病率50%以上地区有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阿拉尔和巴州。南疆柳树植原体病害平均发病率为72.0%、病情指数为52.0。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较发现,受害程度为喀什>克州>和田>阿克苏>阿拉尔>巴州>图木舒。不同柳树种间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受害程度为白柳>金丝垂柳>绦柳>龙爪柳>圆头柳>垂柳,表现症状以花变叶为主,丛枝次之。不同树龄间发病率比较结果表明,树龄越大,发病越严重。2、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集到的114份样品进行总DNA提取,基于16S r RNA基因和tuf基因进行PCR扩增,64份样品中扩增出目标条带,检出率约为56.1%,从分子水平说明引起柳树表现花变叶和丛枝等症状与植原体相关。经过序列测定,将所获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与已经登录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与榆树黄化(EY)组成员文冠果丛枝植原体(Gen Bank登录号为KC331045)同源性为99.68%;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与16Sr V组植原体聚为同一大枝,与16Sr V-B亚组的文冠果丛枝和杏褪绿卷叶植原体(登录号:KC331045)亲缘关系最近。基于tuf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植原体与榆树黄化组(EY,16Sr V组)组B亚组植原体聚为一簇。因此,属于16Sr V-B亚组成员。3、通过对不同地区柳树植原体16S r 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聚类分析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南疆7个地区间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同源性在96.8%~99.8%之间,其中和田与其他地区差异最大,同源性在96.8%~97.4%之间。不同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序列间存在47个多态位点,存在0~23个碱基差异,和田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位点变化最多。而对和田地区不同柳树种间植原体16S r RNA比较发现,不同柳树种间植原体16S r RNA同源性在99.6%~99.9%之间,彼此间仅存在0~2的多态位点,因此推断这些差异可能来源于地理差异。综上所述,本论文明确了柳树花变叶病在南疆的分布和发生情况,确定了其病原的分类地位,并明确了不同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机理和传播规律奠定基础。

周兵,彭国萍,吴甜,苏启陶,陈丽花[2](2020)在《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范围及危害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野外踏查和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的种类及危害进行了调查,并对寄主组成及寄生关系的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种类涉及23科62种植物,以菊科、豆科寄主植物最多,分别为11种(17.74%)和8种(12.90%),并对菊科、豆科、唇形科及旋花科的大部分寄主植物产生较严重的危害。南方菟丝子可寄生香丝草等14种(22.58%)入侵植物,并对大狼把草等5种植物产生严重危害。南方菟丝子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属于广寄性种类,其对入侵植物的寄生危害性将为防治入侵植物提供重要思路。

吕卉[3](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任子春[4](2020)在《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菟丝子属植物是典型的茎全寄生植物,其叶与根退化,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寄主植物。菟丝子属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极大,轻则引起寄主植物植株矮小、发育迟缓、枯萎,重则导致寄主死亡。如何防控菟丝子属寄生植物已成为农业上的一个研究重点。目前尚未见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生态位模型分析及全球分布预测的相关研究。在现有的生态位模型(ENMs)工具中,最大熵(Maxent)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物种分布预测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已应用于多方面研究。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探讨在气候因素以及土壤因素影响下,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其豆科2个主要寄主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分布,预测菟丝子属主要物种与寄主共同的适生区区域,预测菟丝子属物种主要会给寄主植物带来风险的区域,以为菟丝子属植物的防控以及寄主植物的保护及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气候因子对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豆科植物2个物种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因子对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豆科植物2个物种分布的影响不大。其中年平均气温和等温性是影响它们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2.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最高适生区(>0.75)中国菟丝子、欧洲菟丝子和苜蓿菟丝子全新世中期的区域是三个时期面积最大的,说明在全新世中期菟丝子属植物分布较多。豆科植物大豆及紫花苜蓿预测的高适生区在末次冰盛期面积最大,说明在末次冰盛期豆科植物分布较多。3.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苜蓿菟丝子与紫花苜蓿的预测的适生区面积都是增加,使大豆产生病害的菟丝子主要为中国菟丝子和欧洲菟丝子两种,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再到1960-1990年欧洲菟丝子与大豆预测的适生区的面积都是先减少后增加,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中期中国菟丝子与大豆预测的适生区的面积都是减少,可以说明寄主与寄生植物的分布是有联系的。4.在未来,中国菟丝子、欧洲菟丝子以及大豆生存适宜性较高(0.5-1)的总面积最大的情景都是RCP2.6,并且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境下,中国菟丝子与大豆较高的适宜区(0.5-1)面积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中国菟丝子和欧洲菟丝子是主要寄生大豆并危害大豆的两种菟丝子,其较适宜生存的情景一致,并且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境下,中国菟丝子与大豆较高的适宜区(0.5-1)面积的变化也是一致的,说明寄生植物与寄主的分布是相互影响的。5.预测在未来RCP2.6、RCP4.5、RCP6.0和RCP8.5的4个情景下菟丝子属5个主要物种及大豆、紫花苜蓿的适生区重叠区域及面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豆及紫花苜蓿,在未来RCP2.6的情境下,在全球尼泊尔、缅甸、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西兰、老挝、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西北部、欧洲西部各国家、非洲西北部、伊朗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南部、加拿大西南部和东部以及中国的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加强对菟丝子属植物的防治。

赵远征[5](2020)在《三裂叶豚草与生物因子的互作对其入侵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外来植物作为入侵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全球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剧了外来植物的入侵,由此引发更多的生物入侵问题,对外来种入侵机制的研究和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成为解决生物入侵问题的必要方面。本文对外来入侵植物与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天敌、共生本地植物及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及对入侵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生物地理学、室内盆栽试验等方法研究原产地和入侵地的天敌(地上部、地下部)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及原产地、入侵地土壤反馈对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影响;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及Biolog-ECO生态板等方法,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种内、种间竞争试验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种群、入侵地种群的竞争能力及两地本地植物竞争能力的差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原产地和入侵地天敌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在原产地、入侵地开展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原产地天敌对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的影响更加严重,对叶片和种子造成更大危害,原产地的三裂叶豚草受害叶片数量比率、受害叶片面积比率及受害种子数量比率均显着大于在入侵地的受害比率;入侵地的三裂叶豚草株高、茎粗、叶片数、种子数和植株密度均显着高于原产地的三裂叶豚草。辽宁地区的野外调查未发现刺萼龙葵(Solanum rostuatrm)、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nciflorus)和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自然天敌的危害,但发现三裂叶豚草、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及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存在自然天敌。三裂叶豚草两地天敌危害调查结果为天敌逃逸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但尚不能明确天敌危害差异与两地三裂叶豚草生长差异之间的确切关系。2.土壤反馈对三裂叶豚草和瘤突苍耳及其共生植物的影响原产地和入侵地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灭菌试验结果表明,原产地、入侵地的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生物对三裂叶豚草种子萌发、株高和生物量具有不同的反馈影响,原产地的土壤反馈表现为负反馈作用,入侵地的土壤反馈表现为中反馈甚至正反馈作用。总体上,原产地土壤生物抑制三裂叶豚草种子萌发和生长,入侵地土壤生物对三裂叶豚草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入侵地不同来源土壤反馈试验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对自身表现为正或中性反馈作用,但大部分地区对共生本地植物毛梗豨莶表现为负的反馈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瘤突苍耳根围土壤对自身表现正的或中性反馈作用,对共生植物苍耳具有中性反馈作用,甚至负的反馈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土壤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可能与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有关,总体上入侵地的外来植物入侵后的土壤利于自身植物生长,同时原产地、入侵地的土壤反馈试验进一步为天敌逃逸假说提供了证据。3.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入侵能够显着影响土壤真菌、细菌的结构组成,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真菌群落变化小,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本地植物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三裂叶豚草入侵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影响小,但显着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毛梗豨莶相比,三裂叶豚草入侵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土壤碳源的能力。瘤突苍耳入侵显着影响土壤真菌、细菌的结构组成,并与苍耳土壤样品中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但真菌群落的变化程度要强于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瘤突苍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并不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苍耳相比,瘤突苍耳入侵则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土壤碳源的能力。同时土壤来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要大于栽培植物的影响,说明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是长期的驯化过程。4.三裂叶豚草原产地种群、入侵种群及两地本地植物竞争能力的差异总体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原产地种群和入侵地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能力差异不显着,表明三裂叶豚草在入侵地没有发生竞争能力增强进化。三裂叶豚草原产地种群与原产地本地植物的种间竞争能力较为相似,对彼此株高、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较为相似;而三裂叶豚草入侵地种群的竞争能力显着强于入侵地的共生本地植物,对本地植物总生物量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原产地的本地植物较入侵地的本地植物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且入侵地共生本地植物对三裂叶豚草的竞争作用表现更为敏感,受到三裂叶豚草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入侵地的本地植物具有较弱的生物阻抗能力。综上结果,生物因子包括天敌、共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外来植物的入侵起到重要作用。整体上,生物因子对于三裂叶豚草的入侵起到积极作用,其与三裂叶豚草的互作利于三裂叶豚草的成功入侵。本研究结果验证了天敌逃逸假说,表明入侵地的本地种具有较弱生物阻抗能力,但并未支持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

宋雪,蒋露,郭强,孙延军,昝启杰[6](2018)在《应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对其他植物的影响》文中指出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是一种有潜力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全寄生植物。为了解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效果和安全性,在深圳7个森林公园的1 218hm2薇甘菊危害区投放田野菟丝子并开展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发生危害的薇甘菊面积平均为792hm2(盖度为53%~73%),投放田野菟丝子后,其寄生率为44%~87%,薇甘菊面积减少了426hm2左右,盖度下降了21%~53%;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其他植物有153种,隶属43科109属,其中田野菟丝子接触微甘菊但不产生影响(0级)的植物15种,接触薇甘菊且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Ⅰ~Ⅲ级)的植物有138种,除薇甘菊以外未发现致死种。此结果为大面积使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可推广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陈叶,陈述章[7](2018)在《临泽县新华镇甜叶菊田菟丝子危害调查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危害临泽县新华镇甜叶菊的菟丝子种类进行了鉴定,并通过走访和现场调查分析,初步调查了其危害及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危害甜叶菊田的菟丝子为日本菟丝子。日本菟丝子的侵染率<10%,危害指数为12.4。发生菟丝子危害的农田,株高下降511cm,减产幅度为5.4%14.6%。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建议。

艾尼古丽·依明[8](2017)在《石河子地区菟丝子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防菌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石河子地区菟丝子种类、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对菟丝子强致病的生防菌株及高效化学药剂,为新疆菟丝子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石河子市内及其周边采集菟丝子茎、花和种子,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rbc L、trn L-F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观察,掌握石河子地区主要种单柱菟丝子和田野菟丝子菟丝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采集自然发病的菟丝子病样,进行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获得的分离物进行强致病菌株的筛选,并对筛选获得的强致病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田间防效测定;采用不同浓度喷洒试验在小区筛选高效防治化学药剂。结果:1、从石河子地区共采集了37份菟丝子样品,并将其鉴定为两个种: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和单柱菟丝子Cuscuta.monogyna。其中田野菟丝子大部分寄生在草本植物上,单柱菟丝子既能寄生木本植物,又能寄生在草本植物上。2、种子吸水率试验结果说明:2种菟丝子大部分种子种皮不透水,种子具有物理休眠特性;单柱菟丝子划破种子在-4-35℃均能发芽,在30℃时,总萌发率为最高。田野菟丝子划破种子在温度低于10℃时不萌发,在25℃时,总萌发率为最高。25℃时,两种菟丝子芽长均为最长;不同光照条件对单柱菟丝子和田野菟丝子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和芽长均无显着影响,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单柱菟丝子嫩芽的颜色存在差异,在持续光照和光暗交替(16/8 h)条件下呈浅紫色,持续黑暗条件下呈白色(无色),持续暗光条件下呈淡黄色。不同光照条件对田野菟丝子嫩芽颜色均无显着影响;当土壤含水量为30%时,单柱菟丝子和田野菟丝子的萌发率和芽长均达到最高值。3、菟丝子种子在4月下旬至5上旬连续的春雨后,开始大量萌发出土,6月份至8月份开花。单柱菟丝子和田野菟丝子结果到果实成熟分别需要40 d和20 d左右。4、采集了159份菟丝子病样并将其归类为三种典型症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123个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获得96个致病菌,其中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优势种,共62个,占致病菌的64.5%;不等弯孢菌Curvularia inaequalis 13个,占13.5%;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2个,占2.08%;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17个,占17.7%;其他2个,占2.08%。经过离体接种和小区试验,筛选出3株致病性较强的致病菌,即交链格孢菌k4-1,串珠镰孢菌m5和不等弯孢菌d1-3。这3株致病菌的悬浮液处理寄生在榆树上的单柱菟丝子后,发现15 d均能使菟丝子死亡,防效可以达到100%。5、单柱菟丝子的4株高效生防菌株k4-1、d1-3、m5和腐烂病菌株y2-3的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菌株m5分生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菌株k4-1和d1-3在30℃萌发率为最高;菌株k4-1、d1-3和m5孢子萌发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增大;菌株d1-3、k4-1、m5和y2-3菌丝在p H值为4-12时均能生长,菌株m5适宜菌丝生长p H值范围为7-11,菌株d1-3和k4-1适宜菌丝生长p H值范围为5-10,菌株y2-3适宜菌丝生长p H值范围为4-6。适宜菌株k4-1、d1-3和m5孢子萌发p H值范围为6-9。以上4种菌株对菟丝子常见寄主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株对无伤口寄主苦豆子、月季、榆树、丁香和赤楠等均安全,无致病性。6、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 410、820 mg/L、10.8%精喹禾灵EC 67 mg/L、苯·唑·2甲钠275 mg/L对菟丝子防效高,对寄主榆树安全,效果较为理想。

黄天天[9](2017)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传播和蔓延的总体趋势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本论文对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综合性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调查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摸清了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2003年以后入侵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为正确预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经过全面细致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和鉴定,发现潮安区林业有害生物共计74科157种,其中林业害虫59科128种,林业病害8科20种,有害植物8科9种。其中包括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3种:双钩异翅长蠹、扶桑绵粉蚧、薇甘菊,占潮安林业有害生物的1.91%;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10种,占潮安林业有害生物的6.37%,其中害虫3种(松突圆蚧、桉树枝瘿姬小蜂、大竹象),病害4种(竹子丛枝病、桉树青枯病、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有害植物3种(无根藤、菟丝子、五爪金龙)。对在潮安区造成严重危害的薇甘菊和桉树青枯病进行了风险性综合评估,风险指数分别为R=1.56和R=2.06,根据风险评估标准,薇甘菊在潮安区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桉树青枯病在潮安区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

陈志威[10](2017)在《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贸易的日益活跃,作为林业和经济大省的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日益加重。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大、活立木蓄积量大,且广州市森林资源纯林多,中幼林多,单层林多,疏残林多,及混交林少,成熟林少,复层林少,优质林少等问题。广州市林业用地面积大,但存在林业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生态功能较低等问题,从而引发林业有害生物易爆发、防治难度大等隐患。广州市进行新一轮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有助于了解市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建立林业和园林有害生物数据库,对有害生物普查和林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行性建议。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用线路踏查和诱捕虫调查方法,针对全广州市的林业用地、城市绿地、绿化用地等场所进行全方位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统计。普查结果如下:本次普查共采集标本2100余份,拍摄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及危害状等图片7861张。经鉴定发现对林木为害的林业有害生物213种(包括害虫172种、病害28种,有害植物13种),其中外来种类11种,本土种类202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5种,全国省级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1种,危险性有害生物13种(不包含检疫性有害生物),一般有害生物194种。本次普查发现的林业检疫对象有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锈色棕榈象(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 chusxylophilus)、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全国省级补充林业检疫对象为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危险性有害生物有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大竹象(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竹丛枝病(Balansia take)、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有红火蚁、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扶桑绵粉蚧、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桉树枝瘿姬小蜂、锈色棕榈象、椰心叶甲、椰子织蛾、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其中以松材线虫病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松突圆蚧虽然分布也很广,但已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状况;薇甘菊、红火蚁已遍布各区,局部成灾;椰子织蛾有继续扩散的可能性;其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皆为零星发生。对比1983年普查数据,此次普查共发现有69个新记录种。其中包括57种新记录害虫、5种新纪录病害、7种新记录有害植物。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如下特点:一为林业有害生物总数变化不大,但种类变化较大;二为重要病虫害类群和发生面积均发生巨大变化,成灾情况也出现新变化;三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速度加剧等。

二、珲春地区菟丝子种类、分布、为害以及主要寄主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珲春地区菟丝子种类、分布、为害以及主要寄主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柳树植原体病的调查及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原体病害研究
        1.1.1 植原体的发现
        1.1.2 植原体生理特性
        1.1.3 植原体为害症状
        1.1.4 植原体的传播
        1.1.5 植原体暂定属内的分类
        1.1.6 植原体的检测
        1.1.7 植原体病综合治理
    1.2 柳树植原体病研究现状
        1.2.1 为害症状
        1.2.2 柳树植原体病国内研究现状
        1.2.3 柳树植原体病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柳树花变叶病分布及发生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及采样
        2.1.2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计算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柳树花变叶病为害症状与发病历程
        2.2.2 柳树花变叶病分布及发生情况
        2.2.3 不同地区发病情况比较
        2.2.4 不同柳树种间发病情况比较
        2.2.5 不同树龄间发病情况比较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南疆柳树花变叶病病原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生化试剂
        3.1.3 菌株、载体、分子生物学试剂
        3.1.4 基础试剂配制
        3.1.5 植物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总DNA提取
        3.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3 引物合成
        3.2.4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 PCR扩增
        3.2.5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tuf基因PCR扩增
        3.2.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2.7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3.2.8 生物学传染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3.2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序列Blast比对分析
        3.3.3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r RNA系统进化树分析
        3.3.4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序列一致率分析
        3.3.5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RFLP分析
        3.3.6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tuf基因PCR扩增结果
        3.3.7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tuf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3.3.8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tuf基因序列一致率分析
        3.3.9 生物学传染实验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南疆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r RNA差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柳树植原体16S r RNA基因PCR扩增
        4.2.2 植原体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4.2.3 基于16S r RN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
        4.2.4 不同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4.2.5 不同地区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 RNA核苷酸差异性分析
        4.2.6 不同柳树种间植原体16S r RNA核苷酸差异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南疆柳树花变叶病分布及发生情况调查
        5.1.2 南疆柳树花变叶植原体鉴定
        5.1.3 南疆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r RNA差异性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4)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菟丝子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菟丝子属植物简介
        1.1.2 菟丝子属植物分布
        1.1.3 菟丝子属植物研究现状
        1.1.4 菟丝子属植物的危害
        1.1.5 菟丝子属植物对入侵植物的防控
    1.2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1.2.1 生态位模型预测分布相关研究进展
        1.2.2 Maxent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寄生植物生态位模型预测分布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环境变量的筛选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2.1 主要物种
        2.2.2 物种数据来源
        2.2.3 环境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2.2.4 环境数据筛选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的主要环境变量
        2.3.2 菟丝子属寄主的主要环境变量
    2.4 结论
3 模型性能及变量贡献
    3.1 研究方法
        3.1.1 Maxent模型运算
        3.1.2 模型设置
        3.1.3 模型评价指标
    3.2 研究结果
        3.2.1 模型性能
        3.2.2 变量的贡献
    3.3 讨论
    3.4 结论
4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地理分布预测
    4.1 研究方法
        4.1.1 物种的全球分布点
        4.1.2 潜在分布区等级分类
    4.2 研究结果
        4.2.1 菟丝子属主要物种及寄主全球分布
        4.2.2 菟丝子属及寄主主要物种在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及1960-1990时期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4.2.3 菟丝子属及寄主主要物种全球变暖情景下的适宜性生境分布
    4.3 讨论
    4.4 结论
5 全球气候变暖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及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1 研究方法
        5.1.1 Arc GIS的适生区叠合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RCP2.6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2 RCP4.5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3 RCP6.0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2.4 RCP8.5情境下菟丝子主要物种与寄主的适生区重叠预测
    5.3 讨论
    5.4 结论
6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三裂叶豚草与生物因子的互作对其入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外来植物入侵影响及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
    1.2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1.2.1 天敌逃逸假说
        1.2.2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
        1.2.3 新武器假说
        1.2.4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5 土壤反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
        1.2.6 生物阻抗假说
    1.3 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第二章 入侵植物的天敌危害及三裂叶豚草在入侵地和原产地生长及对共生植物影响的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天敌危害的差异
        2.1.2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生长性状的差异
        2.1.3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对本地植物影响的差异
        2.1.4 辽宁地区几种外来入侵植物天敌种类及危害调查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天敌危害的差异
        2.2.2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生长性状的差异
        2.2.3 原产地与入侵地三裂叶豚草对共生本地植物丰度和密度影响的差异
        2.2.4 辽宁地区几种外来入侵植物天敌种类及危害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来源土壤对外来入侵植物和共生本地植物的反馈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产地和入侵地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对自身的反馈影响
        3.1.2 入侵地不同来源土壤对外来入侵植物及共生本地植物的反馈影响
        3.1.3 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产地和入侵地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对自身的反馈影响
        3.2.2 三裂叶豚草根围土壤对自身及共生本地植物的反馈影响
        3.2.3 毛梗豨莶根围土壤对三裂叶豚草及自身的反馈影响
        3.2.4 瘤突苍耳根围土壤对自身及共生本地植物的反馈影响
        3.2.5 苍耳根围土壤对瘤突苍耳及自身的反馈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土壤采集
        4.1.3 土壤驯化
        4.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测定
        4.1.5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裂叶豚草和毛梗豨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2.2 瘤突苍耳和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三裂叶豚草和毛梗豨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2 瘤突苍耳和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第五章 三裂叶豚草入侵地种群和原产地种群种内和种间竞争能力的差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原产地和入侵地三裂叶豚草的种内竞争试验
        5.1.2 三裂叶豚草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与两地共生本地植物的种间竞争试验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裂叶豚草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种内竞争能力的差异
        5.2.2 三裂叶豚草原产地种群、入侵地种群与两地本地植物种间竞争能力的差异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天敌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
    6.2 土壤反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
    6.3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4 三裂叶豚草原产地种群、入侵地种群与两地本地植物竞争能力的差异
    6.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应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对其他植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及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应用田野菟丝子大面积控制薇甘菊的效果
    2.2 田野菟丝子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2.2.1 未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植物
        2.2.2 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植物
        2.2.2. 1 田野菟丝子对外来种的影响
        2.2.2. 2 田野菟丝子对乡土种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临泽县新华镇甜叶菊田菟丝子危害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调查鉴定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甜叶菊菟丝子的种类鉴定
    2.2甜叶菊田菟丝子的危害程度
        2.2.1危害症状
        2.2.2危害程度
3菟丝子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1菟丝子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1.1形态特征
        3.1.2生物学特性
    3.2菟丝子的发生规律
4建议

(8)石河子地区菟丝子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防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
        1.1.1 菟丝子的分布及危害
        1.1.2 菟丝子的生物学特征
    1.2 菟丝子在新疆的分布及危害
    1.3 菟丝子的防治技术
        1.3.1 检验检疫技术
        1.3.2 农业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1.4.1 本研究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河子市及周边菟丝子种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结果
        2.2.2 分子辅助鉴定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菟丝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种子萌发的因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菟丝子种子的千粒重
        3.2.2 种子吸水率及硬实率的测量结果
        3.2.3 不同环境条件对两种菟丝子种子萌发和芽的影响
        3.2.4 两种菟丝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菟丝子高效致病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菟丝子病样的采集与病原分离
        4.2.2 致病性测定及高效生防菌的筛选
        4.2.3 形态学鉴定
        4.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4.3 小结
第五章 高效生防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寄主安全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5.2.2 代表菌株对菟丝子寄主的安全性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防治菟丝子化学药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榆树药害和菟丝子中毒症状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2 新型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操作步骤
附录3 部分实验照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业有害生物研究概况
        1.1.1 林业有害生物概念
        1.1.2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形势
        1.1.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状况
    1.2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概况
        1.2.1 自然概况
        1.2.2 林业概况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范围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
        2.3.1 野外调查方法
        2.3.3 标本采集制作
    2.4 风险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潮州市潮安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1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3.1.2 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3.1.3 其它林业有害生物
    3.2 潮州市潮安区重要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2.1 薇甘菊
        (1)加强宣传
        (2)人工防控
        (3)综合利用
        3.2.2 桉树青枯病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潮安区部分林业有害生物图片

(10)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业有害生物概述
    1.2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1.2.1 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1.2.2 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况
        1.2.3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1.2.4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况
    1.3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预测与监测预警
        1.3.1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
        1.3.2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1.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1.4.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1.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普查范围与对象
        2.1.1 普查范围
        2.1.2 普查对象
    2.2 普查方法
        2.2.1 线路踏查
        2.2.2 辅助调查
        2.2.3 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
        2.2.4 标本采集和影像拍摄
        2.2.5 标本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踏查
    3.2 辅助调查
        3.2.1 诱虫灯、引诱剂和饵木诱捕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
        3.2.2 航拍调查松材线虫
        3.2.3 航拍调查薇甘菊
    3.3 涉苗涉木企业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
        3.3.1 越秀区
        3.3.2 海珠区
        3.3.3 荔湾区
        3.3.4 天河区
        3.3.5 白云区
        3.3.6 黄埔区
        3.3.7 萝岗区
        3.3.8 花都区
        3.3.9 番禺区
        3.3.10 南沙区
        3.3.11 增城区
        3.3.12 从化区
    3.4 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5 普查重要发现
        3.5.1 外来林业和园林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3.5.2 未发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风险分析
        3.5.3 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3.5.4 新种和新纪录种危害情况
    3.6 普查结果分析
        3.6.1 林业有害生物历史状况比较
        3.6.2 重要有害生物类群和成灾情况的变化
        3.6.3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速度加剧
        3.6.4 园林有害生物历史状况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
        4.2.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

四、珲春地区菟丝子种类、分布、为害以及主要寄主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柳树植原体病的调查及病原鉴定[D]. 赖刚刚.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范围及危害调查研究[J]. 周兵,彭国萍,吴甜,苏启陶,陈丽花.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3]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4]基于Maxent模型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菟丝子属全寄生植物及其寄主的潜在分布预测[D]. 任子春.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三裂叶豚草与生物因子的互作对其入侵的影响研究[D]. 赵远征.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应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对其他植物的影响[J]. 宋雪,蒋露,郭强,孙延军,昝启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7]临泽县新华镇甜叶菊田菟丝子危害调查初报[J]. 陈叶,陈述章. 中国糖料, 2018(02)
  • [8]石河子地区菟丝子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防菌筛选[D]. 艾尼古丽·依明.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9]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风险评估研究[D]. 黄天天.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D]. 陈志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珲春地区菟丝子的种类、分布、危害及主要寄主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