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医生》第一期通讯员名单

《中国临床医生》第一期通讯员名单

一、《中国临床医生》第一届通讯员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李婕[1](2021)在《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化工作量研究》文中指出

黄柳,许咏怡[2](2019)在《迎改革风潮振翅翱翔》文中研究指明医教研协同发力,与信息化、财务管理等默契打出组合拳,广医二院在新时代医疗卡位战中厚积薄发、拔得头筹。获奖理由三十余载筚路蓝缕,在强手如云的羊城异军突起。开创多院融合新局,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内外兼修。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他们匠心打造,铸就精品。在广州市实施社会医疗保险按病种分值付费的第一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在广州市地区内的全部三级医院的效率费用综合排名名列前茅,并获得数千万元的医保结余奖励金。

刘园[3](2018)在《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为一组心脏和血管疾病,是全球死因的首要原因。数据显示,2015年1770万人死于CVDs,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被认为是吸烟、不健康饮食、肥胖、缺乏身体活动、滥用酒精和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表现[1]。我国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污染形势严峻。为保障我国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及供给需要综合利用水资源,海水淡化是重要的饮用水资源之一,尤其是在海滨城市及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在无污染的环境中,食物和饮水摄取可认为是人体暴露化学物质最主要的途径,淡化的海水在理化性质和化学组分方面可能与研究较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通常海水淡化水不同于传统水源,矿物质含量低,水质稳定性较差,硬度常常低于75 mg/L。饮用水对人体每日必需元素推荐摄入量贡献比例较少,而食物中摄入则是其大部分来源,但由于水中离子通常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长期饮用淡化水就有可能造成饮水来源的矿物质摄入不足。有关于海水淡化饮用水与居民健康[2.3]的研究结论显示,与饮用淡水和混合水源(淡化水与淡水混合)的居民相比,饮用海水淡化水的居民高血压、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率较高,也有研究如杨晓雄[4]等关于海水淡化水与高脂血症患病现状调查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目前我国关于海水淡化水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现场位于我国东海北端,陆地面积小,水源短缺,淡水资源贫乏,当地很大程度上依靠海水淡化水对淡水资源进行补充,在某些乡镇,居民生活用水甚至是完全依赖于海水淡化水。而海水淡化水水质卫生调查研究[5]显示,海水淡化水水质硬度低,属于“软水”,水中钙、镁含量往往低于传统淡水资源,而钙、镁等矿物质摄入不足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6-8]。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地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并对其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饮用海水淡化水是否是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可能危险因素,以期为海岛居民的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居民健康与饮用海水淡化水关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线索。2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海水淡化水卫生学研究现状,海岛居民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以及当地的水质卫生情况,通过分析当地居民饮食、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探索居民心血管疾病与当地居民生活、行为习惯、饮水暴露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当地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3研究方法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讨论和文献调研的方式对我国海水淡化水的卫生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研,获得某海岛县居民心血管疾病数据以分析其流行特征。调研该海岛县各乡镇的供水水源、基本水质、居民用水等基本水供情况,确定单纯供应海水淡化水的G乡和供应淡水的H乡作为2个调查现场。收集部分水质资料、2013~2016年的居民健康体检资料,作为回顾性调查基线资料。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新发心血管病例列入病例组,并以性别相同,年龄±2岁,同期匹配对照(1:1),同时收集研究对象尿样用于钙、镁含量以及尿肌酐含量检测。利用Epidata 3.1双录入调查问卷,SAS 9.3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4结果第一部分我国海水淡化水的卫生学研究现状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海水淡化工程已占总规模的1/3,海水淡化水主要水质卫生问题有TDS低,矿物离子含量、硬度均较低,海水淡化水的硬度一般在10~75 mg/L,此外还存在腐蚀输水管网,以及卫生监管、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肿瘤、甲状腺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第二部分某海岛县居民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2013年到2016年全县的心血管疾病报告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2013年35岁以上参加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与年龄、(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身体活动、饮用海水淡化水、心率有关。第三部分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查阅及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除水质有明显差别,其它影响因素在H乡和G乡无明显差异。H乡自来水出厂水水质硬度为140mg/L,G乡硬度<5 mg/L,而两个乡居民的钙镁代谢水平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6年,两乡心血管疾病的4年累积发病率是18.83‰,居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肥胖(OR=5.38,95%CI=1.05~27.45)、缺乏身体活动(OR=0.35,95%CI=0.16~0.75)、高血压(OR=3.61,95%CI=1.58~8.25)、饮酒(OR=2.57,95%CI=1.02~6.47)和易怒(OR=4.30,95%CI=1.93~9.60),而本研究未观察到饮用海水淡化水对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OR=0.94,95%CI=0.49~1.83)。5结论我国海水淡化饮用水在卫生、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改进和完善。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海岛人群心血管疾病具有独特的流行特征。文章第二部分通过生态学研究初步探索了当地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海水淡化水存在关联,第三部分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相关假设,发现当地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是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饮酒和易怒,未发现饮用海水淡化水可增加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汪建芬[4](2018)在《中成药欧盟注册分析及品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我国的传统瑰宝,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对不断加快的国际化进程,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中药已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在一些国家以药品、膳食补充剂、功能食品等多种形式注册。然而,中药在国际化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在中药产品出口领域体现最为直接。研究目的:通过分析2009-2016年间的中药产品国际贸易情况,对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具体包括:中药产品进口和出口市场分布、产品结构、出口大品种的分布等,深入研究中药产品潜在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审视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必要性。通过对已注册的欧盟传统草药产品进行分析,从已有的中成药大品种中挖掘有潜力在欧盟注册成功的中成药品种,以期帮助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对2009-2016年中药产品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药在出口全球时面临的问题,找到中成药国际化的突破口,对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产品种类、注册途径、复方味数、治疗领域、注册国别等进行对比,并从中成药大品种中筛选出较为适合在欧盟注册的中成药产品。研究结果:中药产品的全球贸易中,出口产品以中药材及饮片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的出口额占比较小,且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方面,中成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在2011年以后,中成药出口欧盟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欧盟对草药产品加强了监管,未经注册的草药产品不得以药品的形式流通,而在欧盟注册成功的中成药产品屈指可数。基于对欧盟草药产品注册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注册国别方面,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国比较合适作为中成药产品首次注册的欧盟成员国,这些国家中有部分是我国对欧盟出口中药产品的大国且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数量较多的欧盟成员国,还有部分是中成药在该国有过成功注册的经验且对中成药接受程度较高的欧盟成员国;在注册品种方面,建议选择单方制剂或味数较少的复方制剂;此外,欧盟草药专论对传统草药产品的注册有着重要影响,已注册的草药产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草药绝大多数已建立欧盟草药专论。研究结论:本研究在分析中药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及欧盟草药产品注册情况的基础上,对中成药在欧盟的注册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单方中成药和有潜力的复方中成药的开发和基础研究;积极展开同欧盟各方面的交流,推动更多的中药建立欧盟草药专论;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针对性研究,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培养本土化人才。

陈丹婕[5](2018)在《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于通信的方式有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信息交流,而是希望快速、准确、可视化地对信息进行交流互通。因此,依附于网络传输的视频通信业务,逐步成为了现代社会最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医疗事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石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要求更是严格。基于视频通信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以其快速、价格低廉、准确、不受跨地区限制的特点,必将成为远程医疗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此文在详细分析兰大一院远程会诊实际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医学影像采集、视频交互、远程会诊管理、远程监护、远程病历档案管理等多种功能。实现异地医生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全方位远程视频交流,同时实现了异地患者病案资料的全面共享,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起安全便捷的远程可视化救护平台,使患者可以在基层医院享受到异地权威专家的及时诊断和医疗救治。此文首先对视频通信和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其次对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结合了平台的测试和实现,展现平台实现的功能界面,同时结合功能性测试与非功能性测试,验证平台使用的可行性。最终测试的结果表明:该平台符合预期需求设计,能够正常运行,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和医院内部员工之间沟通搭建了一个快捷有效的平台,提升了医院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效率,简化看病流程。本平台结构简单,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能够为各大医疗机构提供快捷、便利的远程医疗服务。

何萍[6](2017)在《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挂号难”一直是我国医疗制度中的痛点,作为上海市医疗体系中各个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医疗专家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患者在预约挂号选择医生时盲目性大、选择就医专家过于集中。上海市各大医院分别建设了各自的医疗专家预约系统,但这种条块分割的建设及运营模式,使得全上海(区域)的医疗专家预约资源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地将专家资源整合与共享。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进程不断发展,急需以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并提出一种新型的区域医疗预约服务模式,所以研究一个区域型、共享、便民的医疗预约云服务系统的需求也应运而生。本文研究目的是整合上海申康卫生医疗集团麾下38家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信息资源,建设一个统一、方便患者使用的区域医疗专家预约服务系统。本文着重研究了疾病知识、主诉文本、医生身份资源的表述、解析、检索和管理,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与医疗预约服务业务进行了高度融合,提出了一种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新型模式(简称区域预约云服务或预约云)。本研究以期高效地整合与共享区域内医疗预约信息资源,并把全区域预约服务统一覆盖至各医院,以平衡和均等化区域内各医院预约服务资源,提高患者预约就医的便捷,真正形成“无边界、无围墙”的预约云。本文对区域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和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预约云服务中的疾病知识库。通过创新地构建一个区域云服务的疾病资源知识库,解决了预约服务过程中疾病知识表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来说,主要是运用本体理论和知识图谱的知识表示方法,从百度指数最高的六个医疗专业网站和三大主流的中文百科网站中抽取出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疾病知识数据。在进行知识抽取和融合算法时,优化了规则及其算法,创新地运用了迭代式、半自动化的知识库构建方法,构建了初步的疾病知识库。同时,根据疾病分类体系,采用疾病同义词对齐、类型对齐和属性对齐等方法,解决了疾病知识多源异构数据中的属性互斥、数据冗余等难题,建成了科学合理的疾病知识库。它既是整个预约云服务的技术基础,也为患者实现精准预约打下坚实基础。2)提出了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疾病预约主诉文本智能识别模型。主诉文本是记录患者病情和医生治病的重要文本和依据。通过创新设计基于半监督学习与症状构成语法规则的预约主诉文本智能识别解析算法,解决了国内许多医疗专家预约信息系统无法对患者病情主诉症状文本提供智能化识别的问题。在已建成的疾病知识库上,利用完善的疾病术语,将患者所输入的疾病主诉文本进一步解析为由多种构成元素所组成的构成词序列。针对该序列,抽取了医疗文本特有的语法规则,设计了基于中文症状语法规则及疾病知识库的远程标注算法。构建并训练了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主诉文本识别模型,增加了疾病链接算法,将主诉文本中的非结构化文本,做了结构化、标准化处理,并映射到统一的疾病知识库中,使得该模型能够正确识别患者的具体症状,并为其选择预约医治该疾病的专家或科室,极大提升了预约的效率和针对性。3)建设了基于语言检索和主题模型的区域内医生(医疗专家)身份资源池。医生作为最重要的预约资源,是确保预约服务正常开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创新地提出医生身份资源池的层次结构,设计了预约云中医生身份资源池的总体框架。通过将患者身份交叉索引与认证技术拓展到医生身份的唯一认证与交叉检索,完成了跨医院间的医生基础信息资源池的构建;研究了医生身份延伸信息语言模型和检索算法,即从互联网上获取在内容或语义等方面与医生存在关联的信息,并在基本信息之上补充了医生的延伸信息,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地医生参考信息;研究了基于隐性主题模型算法,构建了医生身份主题标签池,将医生与主题标签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映射,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标签化管理和推荐服务。医生信息资源池对患者预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组建了覆盖疾病知识资源池、医生信息资源池的区域预约云服务的PaaS层虚拟数据云节点架构。运用云计算PaaS层中虚拟资源池服务交互架构,重点研究了虚拟数据SQL引擎解析与映射、网格总线实时分布式计算两项关键技术,创新构建了预约云PaaS层的虚拟云数据节点模型。此模型能在区域内联网医院中快速部署,把复杂的虚拟数据层当作单一的数据源使用。以此对各医院的患者信息、医生信息及与预约服务相关的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快速交换、处理、存取、计算和管理,真正地实现了跨医院的预约诊疗数据的协同与共享。通过上述四个层面的创新构建,重点研究了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的建设和优化应用。紧扣区域医疗专家预约资源按需服务的本质,从全区域医疗专家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视角,运用云计算理念,创建了区域预约资源统一协调与共享的新模式。文中所提出的策略和采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创建与优化预约云服务系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并为相关研究的扩展与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全上海38家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模型和业务模式的已经成功实现并投入运营,满足了健康中国的需求。经第三方科学水平检索,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医疗卫生领域当属领先水平。

闫慧茜[7](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认为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张肖[8](2013)在《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学生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运用有关信息,对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教育客观效果在质量上作出判断,它起到反馈、诊断、导向、激励的作用。评价是一个质量保证的工具,它激发潜力、促进发展。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整个医学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因此,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保证着高等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的质量。实施评价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内容和每个指标的权重大小。随着对人素质内涵的认知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指标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而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评价并没有跟上新的变化、满足新的要求,普遍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多考查医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其创新能力、医德、沟通能力等重要综合素质的评价,即评价指标内容不全面;对评价指标,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只是对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沟通能力这些外显特征和行为的评价,严重缺乏对内隐特征和行为的重视和研究;素质分解零散、不系统,素质界定交叉、模糊;对于评价指标缺乏定量研究赋予其权重值。总之,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一套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目的旨在建立一套科学、量化可比、适应医学发展、符合教育目标,并能为各医学院校提供借鉴乃至被其应用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1、文献研究法:指通过搜集、阅读、分析文献,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进行资料收集:一是人的素质结构和内涵;二是卫生事业发展;三是医学教育目标;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文献研究,确定最初的评价指标条目池。2、系统分析法:指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考察它内部诸要素的多方面联系和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效应。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可分为“课程分数指标”和“非课程分数指标”两个一级指标;“课程分数指标”分为医学知识、人文知识、技能等二级指标,“非课程分数指标”分为人际关系能力、身心素质、理想道德等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各自的若干细分条目,从系统分析角度,应让每级指标分解得都很准确、细化且不交叉重复。3、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相关老师、专家进行开放性讨论,主要目的是针对最初评价指标条目池的内容、层次进行调整,形成归类明确、层次清晰的相对完整的指标内容体系。4、专家访谈法:针对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指标内容体系,邀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从事临床医学生管理、教学,以及在临床一线的医生、老师、专家逐项讨论条目,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求进一步完善,并确定预调查表。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本研究采用Delphi法将拟定的指标内容框架,送给22名专家进行评定,征询和论证各分级指标的合理性、重要性、可行性、权重值。共进行了预调查和两轮正式的Delphi法问卷调查。为有效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本次研究中以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来衡量专家咨询的可靠性程度。6、统计学方法:(1)描述性统计。描述咨询专家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基本情况,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即问卷回收率)、问卷有效率。(2)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即方差与均值的比。本研究根据实际,在筛选指标时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小于25%为标准,大于25%删除。同时,因权重指标给定基础分为100分,分值跨度较大,因此本研究权重变异系数以小于40%为标准,大于40%的删除。(3)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专家对条目的判断依据,用Ci表示,一个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Cs表示。专家权威程度计算公式为:Ca=(Ci+Cs)/2.(4)肯德尔系数(Kendall’sW).肯德尔系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通过计算可以判断专家对一组指标或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一般用W表示,W在0-1之间,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反之,意味着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低。本研究将各指标权重的肯德尔系数定为0.7。7、层次分析法:本研究在第二轮确定二级指标权重的过程中采用层析分析法。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含义清楚、明确的表格,请专家按1-9比例标度分别对两组4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值,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来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由于在咨询中可能会出现专家作出违反常识的判断,即判断的不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为95.45%,问卷有效率为95.24%。(2)20位专家的权威系数均数在0.78-0.95之间,平均为0.87。(3)“课程分数指标”和“非课程分数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63.5%和36.5%,变异系数均小于25%。(4)专家对各指标权重判断的总协调系数小于0.7(为0.697),经卡方检验,P<0.01。(5)重要性均值介于3.90~4.85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5%;可行性均值介于3.15~4.50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5%;权重变异系数只有“尊重”变异系数大于40%(为61.1%),其余均小于40%。2、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为90.91%,问卷有效率为100.00%。(2)专家的权威系数均数在0.75-0.97之间,平均为0.88。(3)“课程分数指标”和“非课程分数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63%和37%,变异系数均小于25%。(4)层次分析法结果:对20位专家判断矩阵进行正规化处理和一致性检验,所有专家CR<0.1。综合专家意见,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其他基础知识、技能权重分配分别为0.5078、0.1310、0.0793、0.2819;人际关系能力、身心素质、理想和道德、其他(创新能力、特长爱好、综合人文知识)权重分配分别为0.2561、0.2570、0.2829、0.2040。(5)专家对各指标权重判断的总协调系数为0.828,经卡方检验,P<0.01。(6)可行性均值介于3.85~4.45之间,异系数均小于25%;重要性评价均值介于4.00-4.95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5%;各项指标权重变异系数均小于40%,最大的是25.8%,为指标“历史和政治方向”。结论本研究通过逐级分解教育目标要素和征求专家意见,草拟出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统计学方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经检验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都符合要求。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课程分数指标(63.00),包括医学知识(30.24)、人文知识(10.08)、其他基础知识(5.98)、技能(16.70)4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非课程分数指标(37.00),包括人际关系能力(9.25)、身心素质(9.53)、理想道德(11.19)、其他能力素质(7.03)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

游小叶,庄义春,王娟[9](2013)在《扬子江药业:以创新和质量推动前行》文中研究表明万里长江入海口处,有一段美丽壮阔的江水,它就是扬子江;扬子江畔,有一簇白色建筑群巍峨耸立,那里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总部。走进扬子江厂区,仿佛来到了一座精心设计的公园,绿树成荫、碧草连天,寓意"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生命女神雕像矗立厂区,我们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一片热土创奇迹1971年始建,1988年在江苏医药行业内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1993年以后,扬子江以平均每年销售增长40%以上的速度攀升,2005年在全国医药行业内率先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

张国强[10](2013)在《X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的医院数字化建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在医院的医疗工作、行政管理和控制决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数字化技术、信息观念、经营理念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等各种因素影响,作为我国医院中等级最高的三级甲等医院对于如何建立数字化医院,“医院数字化究竟要建设什么,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又是什么?”很难找到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资料,本论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发达国家医院数字化建设的状况的基础上,提炼出他们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院数字化建设框架的理论体系,同时参考专业公司的规划方案与模式,据此设计出X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方案,力求通过作者的研究,为我国同类医院数字化建设提供建设框架和建设标准以及建设内容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数字化医院建设方案的六个层面,并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建设成果,总结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六个层次逐步展开,构建每个层次的建设方案,从而构建成整个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最终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根据文献资料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呈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相关理论。主要探讨了数字化及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医院及其特点,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提出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框架,为后文数字化医院建设方案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对国外和国内的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呈现出个发达国家和国内值得借鉴的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现状;并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和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提炼出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可以遵循的原则;最后对现状和模式归纳,分析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根据前文理论部分的建设框架和现状分析,结合实际分析X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需求,通过对X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和医院领导的沟通,汇总X医院的数字化需求,主要包括数据需求、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第四,X医院数字化功能设计。通过作者对X三级甲等医院的数字化的需求分析勾绘出该医院的总体目标,然后对该医院的散打功能模块医疗、教学和科研进行功能设计。第五,X医院数字化实施方案。根据X医院的功能设计,从基础软硬件、数字化医疗设备、应用软件、网络规划、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分别阐述实施方案。

二、《中国临床医生》第一届通讯员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临床医生》第一届通讯员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2)迎改革风潮振翅翱翔(论文提纲范文)

医教研协同发力成就不俗业绩
好的管理成就好的学科与人才体系
信息化以“双核心”为驱动一路向前
业财融合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3)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我国海水淡化水的卫生学研究现状
    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某海岛县居民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4.1 研究结论
    4.2 当地防控建议
    4.3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中成药欧盟注册分析及品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中成药产品欧盟注册管理概况
    1 欧盟草药定义
    2 中药在欧盟的历史沿革
    3 欧盟药品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3.1 欧盟简介
        3.2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3.3 草药药品委员会
        3.4 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
    4 欧盟草药注册的相关指令文件
        4.1 法律法规概述
        4.2 指导文件
        4.3 通用技术文件(CTD)
        4.4 欧盟草药专论
    5 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准入途径
        5.1 审批程序
        5.2 申请类别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快
        1.2 传统草药重视度提高
        1.3 中成药产品出口受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药全球贸易形势的回顾
    1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情况总览
        1.1 中药产品进出口总况
        1.2 中药产品出口结构特征
        1.3 中西药产品进出口情况比较
        1.4 中药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1.5 出口的中药大品种
    2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分析
        2.1 中药产品进出口市场相对稳定
        2.2 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渐转型
        2.3 中药产品贸易顺差稳定
        2.4 出口主体向生产型企业转变
    3 中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有待优化
        3.2 中成药国际注册进展缓慢
        3.3 市场环境对中药产品出口影响大
    4 欧盟作为中成药注册的突破口
第三章 中成药出口欧盟情况分析
    1 中药产品出口欧盟概况
    2 中成药出口欧盟情况
    3 出口国别分析
    4 英国脱欧对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影响
        4.1 英国脱欧事件及其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4.2 英国脱欧的立场
        4.3 英国脱欧后的药品注册形式
第四章 中成药欧盟注册分析
    1 中成药产品在欧盟注册的现况
    2 欧盟成员国草药产品的注册情况
        2.1 总体受理和批准概况
        2.2 各成员国受理和批准概况
        2.3 已批准产品分析
    3 欧盟草药专论分析
        3.1 欧盟草药专论现况
        3.2 治疗领域分类
        3.3 专论的起草者和审稿人分布
        3.4 中药的欧盟草药专论
        3.5 发布公开声明的草药
第五章 品种选择
    1 去除不符合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条件的中成药品种
    2 选取单方制剂或少于5味药的复方制剂
    3 含已建立欧盟草药专论的中成药品种
    4 治疗领域的选择
    5 注册国别的选择
第六章 中成药欧盟注册的建议
    1 加快基础研究,促进专论的建立
    2 积极展开与欧盟的合作
    3 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
    4 中成药产品的国际化
        4.1 中成药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4.2 加强国际市场的研究
        4.3 多渠道推动中成药产品国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PACS系统是远程医疗技术的基础
        2.1.1 PACS系统是实现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的标准性文本
        2.1.2 PACS系统给医院信息管理带来的好处
    2.2 医学数字影像和通讯标准DICOM3.
    2.3 第三代互联网平台.NET
    2.4 多媒体技术
        2.4.1 多媒体的概念
        2.4.2 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内容与特点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
    3.1 平台建设目标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医学影像采集
        3.2.2 视频交互
        3.2.3 远程诊断
        3.2.4 远程监护
        3.2.5 远程病历档案管理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运行性能
        3.3.2 安全性
        3.3.3 易用性
        3.3.4 可靠性
        3.3.5 可维护性
第四章 平台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4.3 网络拓扑设计
    4.4 平台的功能结构设计
        4.4.1 可视、互动式会诊与教学
        4.4.2 医学影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4.4.3 医学影像数据调阅
        4.4.4 利用PACS/RIS系统来完成医学影像的信息化管理
    4.5 数据库设计
        4.5.1 范围
        4.5.2 数据库设计
        4.5.3 数据库主要数据表
第五章 远程会诊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远程会诊平台功能模块组成
    5.2 登录注册
        5.2.1 登录注册流程及说明
        5.2.2 登录实现界面
    5.3 远程会诊
        5.3.1 预约会诊管理流程及说明
        5.3.2 代码及实现界面
    5.4 系统管理
第六章 平台测试
    6.1 测试原理与方法
    6.2 测试用例
    6.3 远程会诊影像资料共享测试
        6.3.1 测试方法
        6.3.2 测试内容和执行情况
        6.3.3 功能和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论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挂号难”问题突出
        1.1.2 政策推动
        1.1.3 课题来源
    1.2 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预约服务模式的变迁及发展
        1.2.2 患者的预约需求及主诉文本
        1.2.3 智能辅助导诊
        1.2.4 预约专家信息公开与发布
        1.2.5 云计算+医疗资源
        1.2.6 研究评述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智能辅助导诊的迫切需求
        1.3.2 专家信息发布不完整
        1.3.3 碎片化的预约服务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基于知识抽取与融合算法的疾病知识库
        1.4.2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预约主诉文本识别模型
        1.4.3 基于语言检索和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信息资源池
        1.4.4 实现基于PaaS层的虚拟云数据交互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知识抽取与融合算法的疾病知识库
    2.1 引言
    2.2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目的
        2.2.1 疾病知识源的多样性
        2.2.2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难点
        2.2.3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方法
    2.3 构建疾病知识库的理论基础
        2.3.1 实体的涵义
        2.3.2 实体间的联系
        2.3.3 疾病知识库的结构
        2.3.4 基于RDF的疾病知识表述
    2.4 疾病知识的抽取算法
        2.4.1 基于包装器的疾病属性抽取
        2.4.2 基于模版的疾病同义词抽取
    2.5 疾病知识库的去噪与融合算法
        2.5.1 基于中文百科的知识去噪
        2.5.2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同义词对齐
        2.5.3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类型对齐
        2.5.4 基于融合算法的疾病属性对齐
    2.6 疾病知识库的实验与分析
        2.6.1 疾病知识库的数据统计
        2.6.2 疾病知识库的知识抽取算法
        2.6.3 基于三大百科站点的知识去噪
        2.6.4 知识融合后的疾病知识库质量
        2.6.5 与现有疾病类知识库的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预约主诉文本识别模型
    3.1 引言
    3.2 主诉文本定义与难点分析
        3.2.1 主诉文本的性质
        3.2.2 主诉文本与预约云服务关系
        3.2.3 文本结构化难点分析
    3.3 总体框架设计
    3.4 主诉文本的症状标注
        3.4.1 症状构成元素的标记定义
        3.4.2 症状生成的语法规则
        3.4.3 基于半监督机器学习的症状标注
    3.5 基于CRF的主诉文本识别模型构建
        3.5.1 CRF模型的定义
        3.5.2 基于症状标注的CRF模型构建
        3.5.3 CRF特征函数的构建
        3.5.4 CRF特征模板的构建
        3.5.5 CRF模型的参数估计
    3.6 识别模型的优化
        3.6.1 基于中文症状语法规则的特征抽取算法
        3.6.2 基于疾病知识库的实体链接算法实现
    3.7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3.7.1 实验数据集
        3.7.2 评价指标
        3.7.3 症状构成元素对症状识别效果的影响
        3.7.4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症状标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7.5 本文方法与已有症状识别方法的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言检索和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信息资源池
    4.1 引言
    4.2 医生信息资源池定义与难点分析
        4.2.1 医生信息资源池用例分析
        4.2.2 医生信息资源池定义与架构
        4.2.3 难点分析
        4.2.4 关键技术研究
    4.3 基于IHE-PIX跨院共享技术的医生基础信息池构建
        4.3.1 IHE-PIX技术框架简介
        4.3.2 医生基础信息跨院共享DID定义
        4.3.3 医生基础信息池的模型构建
    4.4 基于语言模型检索的医生延伸信息池构建
        4.4.1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定义与检索算法
        4.4.2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语言模型
        4.4.3 医生身份延伸信息的相似性度量
    4.5 基于隐性主题模型的医生主题标签池构建
        4.5.1 医生身份信息的隐性主题语言模型
        4.5.2 医生身份信息的隐性主题标签提取
        4.5.3 基于症状识别结果的医生推荐算法
    4.6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数据池实证
        4.6.1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基础信息池实证
        4.6.2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池延伸信息实证
        4.6.3 预约云医生身份资源池主题标签应用实证
        4.6.4 医生推荐相关性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约云系统的虚拟云数据交互实现
    5.1 引言
    5.2 区域医疗预约云数据的交互
        5.2.1 预约云数据的交互难点
        5.2.2 预约云数据的交互过程
        5.2.3 共享资源池模型
    5.3 PaaS层虚拟数据的交互
        5.3.1 虚拟数据平台架构
        5.3.2 虚拟数据处理流程
        5.3.3 分布式计算模型实现
    5.4 虚拟云数据节点CDV设计
        5.4.1 CDV虚拟SQL引擎解析和映射
        5.4.2 CDV虚拟化数据模型
        5.4.3 CDV缓存设计
    5.5 实时数据网格分布式计算总线设计
        5.5.1 两级调度器架构
        5.5.2 分布式总线支持的调度策略
    5.6 虚拟数据交互的概念性验证
        5.6.1 概念性验证(PoC)测试环境
        5.6.2 概念性验证(PoC)测试结果和结论
        5.6.3 CDV的资源异质性和数据局部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着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科学意义
        1.1.3 资政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期及其依据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研
    1.4 创新点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2.1.3 课程设置
        2.1.4 教研室
        2.1.5 教材编写
        2.1.6 师资建设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2.3 小结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3.5 教材编写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3.6 师资培养
        3.6.1 在职提高
        3.6.2 机构代培
        3.6.3 外出进修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3.9 小结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4.1.4 瑶医药教育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4.2 研究生教育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4.3.1 民族医专业
        4.3.2 民族药专业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4.4 教材建设
        4.4.1 本科教材
        4.4.2 研究生教材
    4.5 教学方面
        4.5.1 双语教学模式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4.5.4 医德教育
    4.6 执业医师考试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4.9 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2 研究背景
    1.3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条目池建立与预调查
    3.2 第一轮专家咨询
    3.3 第二轮专家咨询
第四章 讨论
    4.1 逐级分解目标要素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
    4.2 指标内容及涵义
    4.3 采用科学的方法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
    4.4 关于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问题
第五章 结论
    5.1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5.3 研究的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X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数字化内涵
    2.2 数字化与信息化
    2.3 数字化医院
    2.4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概述
        2.4.1 三级甲等医院
        2.4.2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
    2.5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体系
    2.6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2.6.1 国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2.6.2 国内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
第3章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需求分析
    3.1 X 三级甲等医院概况
    3.2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现状
    3.3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需求
        3.3.1 数据需求
        3.3.2 功能需求
        3.3.3 性能需求
第4章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功能设计
    4.1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的总体目标
    4.2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功能设计
        4.2.1 医疗功能
        4.2.2 教学功能
        4.2.3 科研功能
        4.2.4 综合管理功能
    4.3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体系框架
第5章 X 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实施方案
    5.1 基础硬件设备建设
    5.2 基础软件配置
    5.3 数字化医疗设备方案
        5.3.1 数字化医疗设备规划
        5.3.2 数字化医疗设备的临床运用和管理
        5.3.3 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5.4 应用软件实施
    5.5 计算机网络规划方案
    5.6 安全保障体系
    5.7 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
    5.8 数字化人才队伍培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临床医生》第一届通讯员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化工作量研究[D]. 李婕.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迎改革风潮振翅翱翔[J]. 黄柳,许咏怡. 中国医院院长, 2019(21)
  • [3]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D]. 刘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4]中成药欧盟注册分析及品种选择研究[D]. 汪建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丹婕. 兰州大学, 2018(11)
  • [6]区域医疗专家预约云服务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 何萍. 东华大学, 2017(03)
  • [7]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8]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 张肖.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4)
  • [9]扬子江药业:以创新和质量推动前行[J]. 游小叶,庄义春,王娟. 科学中国人, 2013(05)
  • [10]X三级甲等医院数字化建设方案研究[D]. 张国强. 吉林大学, 2013(09)

标签:;  ;  ;  

《中国临床医生》第一期通讯员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