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背后的有益农业

“铁牛”背后的有益农业

一、骑在“铁牛”背上的效益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博[1](2018)在《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锦市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富锦市是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和运用水平较高的市(县)之一,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之一。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富锦市农业机械化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作用发挥受限制、玉米、水稻的部分作业环节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滞后等。本文以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增长理论和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为依据,通过总结富锦市农业机械化现状与问题,分析富锦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促进富锦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本研究提出促进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第一要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改革;第二为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三为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第四为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组织领导;第五为加强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建设。

陈筱娇[2](2018)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由多民族构成,各文化在不断的朝代更迭、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段的冲突、融合,产生出新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史的研究中,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汉化”内容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胡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全球史视野下,“汉化”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胡化”也不容忽视,或言之“同化”更为恰当。作为外来文化,它曾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胡服、胡食、胡乐、胡舞、胡骑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研究“汉化”和“胡化”能够更客观的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格局与特征。所谓胡与汉并非是独立的两个民族概念,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不可简单地评价为此之琼浆,彼之糟粕。事实上,两者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以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边疆艺术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与元代四个时期里要的文化融合时期中的边疆文化艺术现象进行研究,从政治格局、思想环境、边疆艺术现象的杂糅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在物质文化层面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反映出习俗观念对这些边疆文化的接受,求异尚乐层面对这些边疆文化的推崇,以及功利需求角度对这些边疆文化的追求。

于春风,陈宝林,张静[3](2017)在《守望丰收季》文中研究表明清风赶着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下舒展。秋高气爽,稻谷弯下腰肢,似要捞起水面的倒影。大豆在风中眯起双眼,唱起风铃般清脆的歌声。"苞谷黄,辣椒红,葵花抱着瓜子嗑;麦浪走,秸秆收,场院里扬起丰收歌。"孩子们拍着小手唱起童谣,蹦跳在场院边上,看着热闹,和着田地里轰鸣的收割机、还有奔跑在通村公路上的拖拉机,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丰收交响曲。

路内[4](2016)在《慈悲》文中研究指明1苯酚厂在江边,过去几十年它的名字是"前进化工厂",主要生产苯酚和骨胶。苯是香的,那种香味让全城的人在冬天都头脑发涨。骨胶的原料是猪骨牛骨,到了夏天,腐尸的气味由东南风直吹到江面上。水生刚进苯酚厂时二十岁,师傅告诉他,不要用脚去开关阀门。水生看到一个阀门在地上,黑沉沉的,用脚去踢就不用弯腰了。师

田光辉[5](2016)在《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乡人,是指居住在湖南省沅水中游及其支流流域,以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和古丈等县交界地带为主要分布区域且具有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的族群。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瓦乡人人口达50多万人,其中沅陵县瓦乡人人口最多,达30多万人。瓦乡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瓦乡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族群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族群文化。根据湖南省《关于沅陵县民族成分遗留问题的批复》(湘族[1994]27号)文件,沅陵瓦乡人分别归属到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之中。尽管大部分瓦乡人获得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身份,有的瓦乡人家庭甚至存在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民族成分。但是,瓦乡人依然认同以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为标志的瓦乡人族群身份,族群认同意识依然强烈。瓦乡人是一个曾在民族识别中存在广泛争议的族群,也是置身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间的边缘族群。长时间的边缘族群身份使得瓦乡人淡化了民族身份意识,这让瓦乡人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成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重要推力。瓦乡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瓦乡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瓦乡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瓦乡人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包括:抵御外侮、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土重迁、热爱家乡的族群自尊意识;诚实守信、情义为本的为人处世规范;团结和睦、互助协作的社会关系法则;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族群自立之道等等。瓦乡人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背景下,加强瓦乡人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有利于增强瓦乡人凝聚力,激发瓦乡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瓦乡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变迁是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瓦乡人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对瓦乡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领域,有关瓦乡人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也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不断推进,原本相对封闭的瓦乡人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瓦乡人传统文化也正在发生变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瓦乡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反思其得失,以期通过对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研究,可以弥补瓦乡人文化研究方面的缺失,同时,也为那些具备相似经历的边缘族群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导言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第一章对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地介绍。第二章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分析,详细分析了瓦乡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变迁。第三章详细分析了瓦乡人政治、经济、婚丧寿诞、家庭与教育等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瓦乡人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生产生活习俗、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第五章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并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民族通婚、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等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瓦乡人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文化的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异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新的进步的瓦乡人文化,实现瓦乡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欣[6](2013)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发挥我国农业“龙头产业”地位作用是目前重中之重的问题。要想改变我国农业弱质性的地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就必须要进行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全面的、系统的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道路。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根据我国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做出的通过工业带动农业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农村经济进行的改革。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受农业发展状况很大程度的影响。肇州县的农业资源丰富,把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有利条件,把肇州县打造成农业强县,以拉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该县面临的重要课题,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成为肇州县调整农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对此,本文展开对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山东省潍坊市和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与肇州县实际条件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最后得出该县“农业创精品、工业强园区、三产优服务、城乡抓统筹、民生造福祉、强县富民众”的发展思路。在优化升级后形成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原料基地+新型农民”模式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进步,最终解决肇州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而提高该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这对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深远的影响,真正意义上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何苗,宋丹辉[7](2012)在《“大农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环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农机”一直是是黑龙江省农机部门发展的理念,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黑龙江省正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担负着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粮食总产量达到750亿公斤以上,年均

李社潮[8](2012)在《粮食产区耕种收机械化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对工业化、城镇化起着推动和保障作用。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在长春市这样一个适于中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的粮食生产区,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更加至关重要。引言1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长春市的农业机械化起步于1953年。前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跌宕起伏、曲曲折

丁声俊[9](2012)在《黑龙江粮食谱写新篇章》文中认为2011年金秋,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捷报,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557.0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5.75亿公斤,增长11.1%。总产量、商品量"双创"全国第一。从新世纪以来,3800万龙江人,不负厚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

孙炜[10](2011)在《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黑龙江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是近年来农产品物流发展十分落后,许多农产品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所以黑龙江省急需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在上述背景下,通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支撑点,探讨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模式。首先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的涵义、分类和特点,并对现行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种类、特点及适应范围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把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分为大宗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农产品物流三类,在全面调查黑龙江各类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现行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做出优劣势分析;再次构建了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模式即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层次分析,找出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农产品供应链,然后又分别从物流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的两个补充模式即系统运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最后给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即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保证体系;培育、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组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和大力培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骑在“铁牛”背上的效益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骑在“铁牛”背上的效益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与趋势分析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业机械化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2.2 技术进步理论
        2.2.3 农业系统理论
3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1 富锦市农业发展现状
        3.1.1 富锦市自然经济基本情况
        3.1.2 富锦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2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3.2.1 富锦市农机装备水平
        3.2.2 农机田间作业水平
        3.2.3 农机合作社建设
        3.2.4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3.2.5 农机补贴利用
        3.2.6 农机场县共建
    3.3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3.3.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3.3.2 农机装备技术含量低
        3.3.3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3.3.4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滞后
        3.3.5 土地分散经营大型农机作用难以发挥
4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4.1.1 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
        4.1.2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4.1.3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
        4.1.4 黑龙江省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
        4.1.5 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4.1.6 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基本完善
    4.2 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4.2.1 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发展
        4.2.2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降低农民农机使用积极性
        4.2.3 农民组织程度较低限制大农机的使用
        4.2.4 农民综合素质低阻碍农机效能提高
        4.2.5 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条件不足
        4.2.6 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5 促进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改革
        5.1.1 加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5.1.2 推进土地确权流转
    5.2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5.2.1 积极申请国家财政资金
        5.2.2 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
        5.2.3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5.2.4 减轻农业机械化税费负担
    5.3 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
        5.3.1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
        5.3.2 完善农机示范推广体系建设
        5.3.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
        5.3.4 强化农机质量鉴定
        5.3.5 加强农机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
    5.4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组织领导
        5.4.1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5.4.2 强化组织领导
        5.4.3 实施动态管理
        5.4.4 科学规划广泛宣传
    5.5 加强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建设
        5.5.1 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
        5.5.2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良田建设
        5.5.3 稳步推进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建设
        5.5.4 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阐释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阐释
        1、“中国”
        2、“夷夏之辨”
        3、“胡”、“夷”与“汉”
        4、“胡文化”与“汉文化”
        5、“胡化”、“汉化”与“同化”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胡化”现象的揭示与史学研究价值
    一、“汉化”与“胡化”蹊径演进
    二、汉族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1、汉族风俗的形成轨迹
        2、汉族风俗文化变迁轨迹
    三、设计史学对“胡化”现象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 历史上典型时期的“胡化”现象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胡化”现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环境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胡化现象
        1、胡服骑射及其影响
        2、服饰
        3、兵戈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化”现象
        一、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1、胡汉分治
        2、重胡抑汉
        3、胡族掌握武力
        4、以汉治汉
        5、对待其他胡族
        二、南北朝的思想建构环境
        三、南北朝时期的胡化现象
        1、服饰
        2、装饰用品
        3、佛教与石窟
        4、佛教与瓷器
        5、墓葬考古
        5、胡床
    第三节 唐代的“胡化”现象
        一、唐代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唐代时期的思想建构环境
        1、唐代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
        2、充满悖论的服饰体系
        3、民俗审美:雍容于瑰奇并存
        4、享乐风尚催生服食风气日盛
        三、唐代时期的胡化现象
        1、服饰的胡化
        2、家具的胡化
        3、陶瓷及装饰纹饰的胡化
        4、建筑的胡化
        5、陶俑
        6、唐代金银器
        7、伊斯兰玻璃器
        8、乐舞的胡化
        9、胡姬与胡店
    第四节 元代的“胡化”现象
        一、元代时期的政治格局
        1、治边政策
        2、治国之策
        3、治民之策
        4、驿站制度
        二、元代时期的思想建构环境
        1、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2、文化兼容务实政策
        3、开阔的文化视野
        三、元代时期的胡化现象
        1、瓷器烧造技艺的发展:元青花与釉里红
        2、元大都
        3、元代服装胡化
        4、织金技艺
第三章 胡化现象在物质文化层面的体现
    第一节 习俗观念对“胡化”现象的接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嫁
        1、婚嫁礼俗
        2、胡汉通婚
        3、婚嫁方式
        二、唐代风俗文化
        1、唐代汉族风俗的文化环境
        2、崇佛重巫的宗教信仰
        3、风气开放的社会风俗
    第二节 求异尚乐对“胡化”现象的推崇
        1、胡乐舞
        2、胡妆
        3、胡服——马尾裙
        4、胡用品
        5、胡文化的娱乐消遣
    第三节 功利需求对“胡化”现象的追求
        1、丰富餐桌为目的的胡食
        2、满足功能性需求的胡服
        3、改变生活习性的胡床
第四章 胡化现象在社会关系领域的体现
    第一节 “胡化”现象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影响
        一、不同区域内的文化
        二、排斥与吸纳外来文化
        三、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胡化”现象在社会生活呈现的影响
        一、服装的不断发展
        二、坐姿改变对器具的影响
        三、出行工具舆轿的变迁
        1、以牲畜为动力的坐乘或立乘的车舆
        2、以人力为动力的盘坐或跽坐的舆轿
        3、以人力为动力的垂足而坐的轿子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综述
        (三)瓦乡人文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采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采用理论
        (二)研究方法
    五、关键概念界定、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关键概念界定
        (二)主要观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
    六、田野点概貌、田野调查情况和有关事项说明
        (一)田野点概貌
        (二)田野调查情况
        (三)有关事项说明
第一章 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一、瓦乡人历史源流
        (一)瓦乡人的族源
        (二)瓦乡人的族称与族属
        (三)瓦乡人的族群意识
        (四)瓦乡人主要聚居区域隶属沿革
        (五)新中国成立后瓦乡人的人口与分布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瓦乡人物质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服饰的特点
        (二)瓦乡人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二、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饮食习俗
        (二)瓦乡人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住房的式样与建造
        (二)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四、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
        (二)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五、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一)生产生活传统用具
        (二)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瓦乡人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
        (二)瓦乡人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二、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经济制度概况
        (二)瓦乡人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婚姻制度文化
        (二)瓦乡人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四、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家庭制度文化
        (二)瓦乡人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五、丧葬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丧葬习俗
        (二)瓦乡人丧葬习俗的当代变迁
    六、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寿诞礼仪
        (二)瓦乡人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七、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教育
        (二)瓦乡人传统教育的功能
        (三)瓦乡人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瓦乡人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信仰
        (二)瓦乡人地区外来宗教
        (三)瓦乡人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二、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节日文化
        (二)瓦乡人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三、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生产生活传统习俗
        (二)瓦乡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四、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一)瓦乡人传统口头文学
        (二)瓦乡人传统表演艺术
        (三)瓦乡人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五、思想观念的当代变迁
        (一)价值观念转变
        (二)维权意识增强
        (三)健康观念增强
        (四)审美观念转变
        (五)思维方式转变
        (六)文化意识增强
        (七)族群认同强化
        (八)国家认同强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与模式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
        (一)国家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
        (二)积极吸收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
        (三)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化
        (四)族群语言传承面临极大挑战
        (五)不和谐文化因素增多
        (六)变迁程度不平衡
        (七)同质化倾向明显
        (八)具有不可逆与可引导性
        (九)按由外到内的层次递进
    二、影响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
        (二)教育
        (三)大众传媒
        (四)族际通婚
        (五)社会变革
        (六)国家政策
        (七)经济与技术发展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模式
        (一)文化涵化
        (二)文化传播
    本章小结
思考与讨论
    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
        (一)瓦乡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二)瓦乡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二、瓦乡人文化的未来——在调适中发展
        (一)瓦乡人的文化发展
        (二)在文化调适中寻求社会发展
    三、瓦乡人的族群认同及其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一)瓦乡人是一个多民族复合体
        (二)瓦乡人的族群认同
        (三)瓦乡人族群认同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节选)

(6)黑龙江省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2.1.1 农业产业
        2.1.2 农业产业化
    2.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2.1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分工协作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3 肇州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 肇州县农业发展现状
        3.1.1 肇州县农业发展的地理概况
        3.1.2 肇州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2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2.1 肇州县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3.2.2 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2.3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现状
4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
        4.1.3 农业产业化指标的计算方法
        4.1.4 肇州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 数据选取
    4.3 评价结果
        4.3.1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水平
        4.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水平
        4.3.3 农业产业化效益
        4.3.4 农业生产条件
    4.4 总体评价
5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肇州县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且市场竞争力弱
        5.1.2 产业化链条短且农产品附加值低
        5.1.3 品牌意识差
        5.1.4 龙头企业融资难
    5.2 肇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过度依赖土地经营
        5.2.2 园区企业没有形成共生体系
        5.2.3 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5.2.4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5.3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5.3.1 基地建设薄弱并制约龙头企业
        5.3.2 基地规模不完善且难以形成对企业有效供应
        5.3.3 农户缺乏技术指导且基地服务保障落后
6 国内其他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6.1 国内其他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6.1.1 山东省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6.1.2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6.2 对肇州县的启示
        6.2.1 培育生产主体并壮大龙头企业
        6.2.2 调整优化结构并发展特色农业
        6.2.3 坚持科技兴农且搞好科技服务
        6.2.4 推进市场建设并健全流通体系
        6.2.5 建立规模基地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6 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7 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针对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7.1.1 扶优扶强且壮大企业群体
        7.1.2 健全机制且拧紧产业链条
        7.1.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7.2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7.2.1 合理经营产业项目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7.2.2 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并打造循环经济体系
        7.2.3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7.2.4 降低环境成本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7.3 针对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对策建议
        7.3.1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并建设粮食产能基地
        7.3.2 扩大棚室经济园区规模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7.3.3 建设高标准畜牧园区且构建规模养殖基地
        7.3.4 推进项目建设并为基地提供动力保障
        7.3.5 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并为基地提供服务保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粮食产区耕种收机械化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1 农机装备与作业水平加快提升
1.2 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2.1 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模式的比较
    2.1.1路径1:以机械化为先导的模式。
    2.1.2 路径 2:快速发展模式。
    2.1.3 路径 3:特色推进模式。
2.2 国际比较的启迪
附件

(9)黑龙江粮食谱写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昔日“北大荒”, 今日“北大仓”
二、连续创造奇迹, 富有启迪意义
三、现代粮食流通,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四、祝龙江再谱新篇

(10)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农产品物流基础理论
    2.1 农产品物流的界定
    2.2 农产品物流模式
    2.3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2.4 农产品物流系统
    2.5 绿色物流
3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3.1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现状
    3.2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优劣势分析
4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设计与分析
    4.1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现状及特点
    4.2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与分析
    4.3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模式设计
    4.4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5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构建的对策
    5.1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导向
    5.2 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
    5.3 建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质量保证体系
    5.4 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组织
    5.5 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
    5.6 大力培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骑在“铁牛”背上的效益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锦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 张晋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D]. 陈筱娇.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3]守望丰收季[J]. 于春风,陈宝林,张静. 黑龙江画报, 2017(10)
  • [4]慈悲[J]. 路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06)
  • [5]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D]. 田光辉.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6]黑龙江省肇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张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大农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环节[N]. 何苗,宋丹辉.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2
  • [8]粮食产区耕种收机械化问题的研究[A]. 李社潮. 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9]黑龙江粮食谱写新篇章[J]. 丁声俊. 中国粮食经济, 2012(04)
  • [10]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孙炜. 吉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铁牛”背后的有益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