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社会保障制度》

修订《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版(论文文献综述)

董天策,陈彦蓉,石钰婧[1](2021)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核心理念创新的百年进程——基于观念史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观念史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做了全面探讨。百年来,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宣传、新闻、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舆论、媒体融合、现代传播体系等核心理念及其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开放而创新的传播观念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不断发展。

宋佳音[2](2021)在《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第一批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大多已到代际传承的关键节点,且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与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发展,逐步走向经营管理专业化与制度化道路,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辅助管理传承是我国家族企业进行去家族化转型治理的主要选择。此种去家族化的传承治理模式,有利于权利的平稳过渡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专职化,但也会带来委托代理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能够在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的同时促进企业长久稳定发展,是家族企业去家族化治理的有效手段。随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化,去家族化进程不断深入,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本文选择正处于去家族化背景下的BG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从完全家族化治理阶段到去家族化治理阶段推出的三期股权激励方案,对比其实施效果,研究BG企业去家族化背景下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达到了缓解委托代理冲突,吸引并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管理激励理论,本文首先分析了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情况以及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动因与历程,并对BG企业历次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去家族化背景下的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展开多维度分析与评价。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定量评价运用事件研究法计算AR、CAR,分析评价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资本市场反应,通过财务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财务绩效与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对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代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企业市场规模、人才吸引力、发展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与认可度为分析指标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进行定性评价。最后,根据对BG企业去家族化背景下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与实施效果综合评价,针对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期望通过对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为BG企业后续股权激励方案的改善与达到更佳的实施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希望能为传统家族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借鉴。

万明媛[3](2021)在《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党性与人民性关系探究(1921-2021)》文中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建党百年来的风雨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与此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风云变幻,全球性问题此起彼伏,国际舆论纷纷扰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之举。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出发,从跨学科角度,使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从五个历史阶段剖析党性和人民性原则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而揭示:凡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就顺畅;凡是“党性和人民性不统一”的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遭遇坎坷,甚至倒退。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多元思潮的对话和反思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之为革命事业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新闻思想,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经历五个历史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基础坚实、内涵丰富、极具理论张力和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党初期(1921-1935),中国共产党引进苏联的办报经验,将党性原则确立为党报的第一原则;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5-1949),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党报具有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功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1949-1978),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新闻宣传实践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闻事业发展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新闻宣传工作讲政治、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重申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进入新闻宣传的全新发展阶段,从自上而下、单向的新闻宣传阶段走向交流互动、双向的新闻舆论阶段,媒体融合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创新开启了新的篇章。历史告诉人们,只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快速发展。

姜小玉[4](2021)在《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创办历史考察(1941-1945)》文中研究指明战争年代,军事斗争是核心工作,在战场上真枪实弹有时候并不能使人屈服,而往往一份报纸、一张传单就能让人意志衰退,不战自降,这也是宣传的特点所在。战争年代的军事和宣传都是制敌的手段,战场实战和舆论相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起到瓦解敌人的效果。“军事”副刊作为《解放日报》军事与宣传的结合体,不仅传达着军事方面的方针政策,更承担着动员、武装民众的重任。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版块,正文主要由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动员、武装群众的重要性以及延安时期副刊的创办经验三方面探究“军事”副刊的创办背景。第二部分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整风之前的“军事”副刊,从组织机构、版面设置、语言风格等方面结合初创阶段的历史背景剖析初创阶段的成绩与不足。第三部分探究停刊阶段的“军事”副刊,在全党整风的背景之下主要从《解放日报》自身以及军队角度分析其停刊原因,同时分阶段论述整风对于“军事”副刊创办理念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复刊后的军事副刊,主要通过图表法、归纳法等总结、剖析有栏头和无栏头两个阶段的内容及特征,试图达到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效果,力求展现经历了延安整风之后“军事”副刊全新的创办理念。第五部分在前四部分基础上得出“军事”副刊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启示,为现今党报及军事新闻提供经验。全文以“军事”副刊的初创、停刊、复刊的三个阶段为骨架,结合时间线索从创办历史考察的角度为切入点意在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军事”副刊。

姜姗[5](2021)在《《解放日报》“新闻通讯”专刊研究》文中提出1942年,《解放日报》创刊于延安,它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极大地加强了根据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并且让外界了解到党当时的斗争工作。《解放日报》不仅在新闻实践方面为延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就。尤其是《解放日报》第4版不定期刊出的新闻学研究专刊“新闻通讯”,刊登了当时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关于新闻学基本理论的看法与见解,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也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理论;并且在新闻业务实践上,也刊登了许多指导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通讯工作的相关内容,也有利于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新闻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将对“新闻通讯”上刊登的文章进行分类梳理,以探求其中的新闻学基本理论及其新闻业务实践工作经验。

严明蝶[6](2021)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音乐教育领域,针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对学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研究也愈发受到学界重视。因此,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也构成了本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将调查研究的田野选定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所朝鲜族小学。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一章为朝鲜族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与发展概况简介,重点介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地理与文化背景、朝鲜族小学的整体概况;朝鲜族民族音乐资源的分类与梳理。并概括、归纳出朝鲜族音乐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为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本章内容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对新、旧教材不同版本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课堂教学调查与研究;教案调查与研究以及对学校中三种课外民族音乐社团的调查与研究。第三章为概括、总结性章节。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高度概括并指出朝鲜族民间音乐在朝鲜族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问题产生的根源、特点、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文末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判断与预测。

李思思[7](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引导中学生理性爱国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是新时代新青年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之一。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潜在群体,且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道德与法治》课来加强对学生的国家利益观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至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利益理论为基础,经过梳理教材内容发现改版后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培育学生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学科,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增加了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国家利益观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单一,国家利益观教育内容不完整以及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国家利益观教育氛围不够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国家利益观的理论指导不明确、相关内容基础不扎实、教学理念单一,以及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对于国家利益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的目的,首先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整合教学素材能力。其次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理论为指导,整合相关学科内容,然后立足实际,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最后要以学生为根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张学霞[8](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陈龙[9](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表明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范伟[10](2019)在《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第一份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办刊近4年半,历经了土地革命后期和全面抗战初期。《新中华报》前身是长征后复刊的《红色中华》陕北版,后囿于条件维艰而停刊并入《解放日报》,在中共党报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华报》充分发挥中共党报的宣传媒介和政治武器职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抗战动员工作。它不仅全面宣传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组织、鼓舞、激励、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抗日资源,投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在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简要介绍《新中华报》基本情况破题,全面梳理《新中华报》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的抗战动员工作,客观分析《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主要作用和显着特点,科学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时代局限。其具体内容框架如下:首先,简要介绍《新中华报》基本情况,以了解该报进行抗战动员的背景和条件。《新中华报》的创办,有着其复杂的时代场域、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独特的现实基础。就其时代场域而言,该报有助于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以粉碎日寇的文化侵略,有助于引领抗日的进步思想言论以冲破国民党文化专制。就其理论渊源而言,该报赓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报思想和经验。就其现实基础而言,该报得益于陕甘宁边区提供的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边区革命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新中华报》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和改革两个时期。《新中华报》的初创时期,是指该报从1937年1月29日创刊,一直到1938年12月25日准备改版而暂时休刊为止。初创时期的《新中华报》一般是4开4版的5日刊,每逢重大纪念还有增版。第1版主要发表党的政策主张和国内的重要时事,第2版则专以介绍和分析国际形势为主,第3版报道陕甘宁边区抗战动员和建设现状,第4版为边区民众团体主办的各种副刊和一些会议、人物和节日纪念的特辑、特刊、专刊。《新中华报》的主编是向仲华和徐冰,不少中央、边区和民众团体负责人都在该报上发表过文章或讲话。《新中华报》的改革时期,是指1939年2月7日起出版刷新第1号,至1941年5月15日停刊为止。《新中华报》刷新版改为3日刊,第1版专载党和政府的对于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军队的抗日战绩,第2版报道国际新闻和评论,第3、4版宣传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现况。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停办《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改出《解放日报》。在管理机构上,《新中华报》曾归口中央党报委员会和中央出版发行部领导。1937年重建的党报委员会,主管材料研究和出版发行事务,兼理中央印刷厂。1939年新成立的出版发行部,下设出版、发行、印刷、总务等4个部门,接替负责《新中华报》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在印刷和发行上,中央印刷厂为主的延安四大印刷厂为《新中华报》提供了坚强的印制后援。《新中华报》依赖于新华书店为主,光华书店和西北抗敌书店为补充的发行网络,通过门市销售、邮局寄购和流动贩卖等方式,发行到根据地、沦陷区、大后方和南洋等地。其次,全面梳理《新中华报》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的抗战动员工作,以具体呈现出该报抗战动员的内容。就军事动员而言,抗日战争主要表现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军事力量的角逐和博弈。日本的军事实力虽然远超于中国,但也存在着人力和物力的不足。有鉴于此,《新中华报》积极配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广泛的军事动员,组织和训练民众武装以加强边区自卫力量,肃清土匪和汉奸以创造巩固的抗战后方,加紧防空防毒教育和建设以保全国防后备力量。就经济动员而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而经济动员亦是抗战动员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无法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经济动员为抗战动员之第一要务。《新中华报》亦热烈响应这一中心任务,配合党和政府,开展救国公粮运动以充实抗战的粮食供给,发展合作社经济以在经济上组织民众。就政治动员而言,战争实质上是政治的继续,是另一种暴力形式的政治。因此,政治动员是抗战动员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华报》积极配合边区的政治动员工作,通过民主普选以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政治,加强肃贪反腐以厉行廉洁政治,发展民族统战以共同救亡图存,从而唤醒和调动广大民众的政治觉悟,动员他们投身到抗战工作之中。就文化动员而言,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间军事力、经济力等硬实力的比拼,而且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博弈。因此,文化动员是抗战动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动员,开展学习运动以推高政治文化水准,发展抗战体育以武装手足,推行卫生运动以预防疾病,以期健全边区民众的精神和体魄,应对艰苦的持久抗战。就社会动员而言,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和凝聚一切可资利用的抗战力量,《新中华报》在积极引导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和商人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还紧密联系儿童、妇女、抗属和残废军人等特殊群体,发展儿童保育工作以培养抗日的后备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以提高妇女民族觉悟,抓紧优抚工作以巩固军民关系,从而进一步夯实了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石,保障持久抗战进行到底。再者,客观分析《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主要作用和显着特点。就主要作用而言,《新中华报》在进行抗战动员时,努力充当整合全国抗日力量的“万能胶”,阐发正确主张,纠正错误倾向,抨击反动行径,以期协调和整合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努力充当凝聚民族抗战精神的“兴奋剂”,揭露日军残暴兽行,公布中国抗战业绩,以期激发全民抗战的勇气和展现抗战胜利的图景;努力充当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扩音器”,介绍边区抗战动员成果,以期展示中共抗战的良好形象和提升中共的影响力:努力充当发展反法西斯同盟的“集结号”,谴责德意日罪恶,关注世界各国动向,以期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就其显着特点而言,《新中华报》充分利用中央党报这一平台优势,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战动员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呈现出对象广泛性、领域多维性和方式灵活性的鲜明特点。《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呈现出对象广泛性,努力团结和整合一切热爱和平的反法西斯的团体和个人;呈现出领域多维性,直接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方式灵活性,注重正反对比,图文并茂。最后,科学总结《新中华报》在抗战动员中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局限。就历史经验而言,《新中华报》的抗战动员工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党的意志,传播党的声音;一直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敢于直面问题,针贬时弊;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贴近群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疾苦;一向服务于时代的现实需求,与时俱进,永立潮头。就时代局限而言,《新中华报》的抗战动员工作,思想上有一定偏差,残存着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出现了“反革命托派”和“一切经过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词;实践中显现出一些问题,如照搬了苏联的办报经验,采用了不适当的题材和语言,从而造成了与边区实际脱节,影响了抗战动员效果。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版(论文提纲范文)

(2)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家族企业去家族化
        2.1.2 股权激励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管理激励理论
        2.2.3 心理所有权理论
第三章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
    3.1 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情况
        3.1.1 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背景
        3.1.2 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发展进程
    3.2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
    3.3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历程
        3.3.1 BG企业完全家族化治理阶段
        3.3.2 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阶段
    3.4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内容及实施情况
        3.4.1 BG企业完全家族化治理阶段股权激励方案内容及实施情况
        3.4.2 BG企业去家族化治理阶段股权激励方案内容及实施情况
        3.4.3 BG企业去家族化前后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比较分析
第四章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4.1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4.1.1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
        4.1.2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
    4.2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思路
    4.3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定量评价
        4.3.1 市场反应评价
        4.3.2 财务绩效评价
        4.3.3 经营业绩评价
        4.3.4 代理成本评价
    4.4 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定性评价
        4.4.1 企业市场规模
        4.4.2 企业人才吸引力
        4.4.3 企业发展创新能力
        4.4.4 企业社会责任与认可度
    4.5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4.5.1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成功之处
        4.5.2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改进建议
    5.1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方案的改进建议
        5.1.1 设置多维度业绩考核指标
        5.1.2 合理设置奖惩机制
        5.1.3 优化解锁与行权条件
        5.1.4 扩大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5.2 .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过程的改进建议
        5.2.1 对股权激励实施过程加强监督
        5.2.2 建立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党性与人民性关系探究(1921-2021)(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2 建党初期:党性原则引入与群众性概念的提出
    2.1 确立党对党报的领导
    2.2 树立群众意识
3 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初步确立
    3.1 新闻实践中党性和人民性的体现
    3.2 认识到党报具有桥梁功能
    3.3 将党性与人民性作为一对概念使用
4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党性与人民性在实践中曲折发展
    4.1 新闻实践中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坚持
    4.2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在实践贯彻中的偏差
5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再认识
    5.1 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
    5.2 新闻宣传工作要以人为本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申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
    6.1 把握新闻工作基点,坚持党的领导
    6.2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6.3 重提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7 结语
参考文献

(4)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创办历史考察(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游击战组织、动员群众的需要
    (二)边区教育、武装群众的重要性
    (三)延安时期党报副刊的繁荣为“军事”提供契机
二、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的创建、成绩与不足(1941.10.29-1942.3.20)
    (一)初创过程及组织机构
    (二)初创阶段取得的成绩
    (三)初创阶段的不足之处
        1.题材单一,写法刻板
        2.知识性强,互动性差
        3.报道涣散,注重国际
三、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的停刊与重新定位(1942.3.21-1943.3.31)
    (一)停刊原因分析
        1.全党进入普遍整风阶段
        2.初创阶段“军事”副刊的缺点
        3.全军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停刊阶段复刊的“再酝酿”
        1.《解放日报》改版副刊重新的定位阶段
        2.“军事”副刊的正式提出
四、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的复刊与特征(1943.4.1-1945.12.31)
    (一)复刊的历史背景
        1.更加重视利用报纸指导工作
        2.整风进入“以工作为主”的新阶段
        3.为抗击反共高潮做军事的准备
    (二)复刊后两个阶段的特征
        1.有栏头阶段(1943.4.1-1943.12.2)
        2.无栏头阶段(综合性副刊)(1943.12.3.-1945.12.31)
五、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启示
    (一)历史作用
        1.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新闻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极大程度地动员、武装群众壮大了边区军事力量
    (二)现实启示
        1.为党报大众化的探索提供理论源泉
        2.军事宣传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解放日报》“新闻通讯”专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解放日报》与“新闻通讯”专刊
    第一节 《解放日报》概述
        一、《解放日报》的办报环境
        二、《解放日报》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
        一、《解放日报》改版的原因
        二、《解放日报》改版的过程
    第三节 “新闻通讯”专刊及其历史意义
        一、“新闻通讯”专刊的基本概况
        二、“新闻通讯”专刊的创刊目的
        三、“新闻通讯”专刊的历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闻通讯”专刊中的新闻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定义的多种讨论
        二、陆定一对于新闻的定义
        三、邓仪对于新闻的定义
    第二节 新闻的真实性
        一、《解放日报》中存在的新闻失实现象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讨论
        三、如何做到新闻真实
    第三节 报纸的功能
        一、关于报纸功能的探讨
        二、宣传、教育和组织功能
        三、报纸的党性与人民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闻通讯”专刊中的新闻业务工作研究
    第一节 关于新闻采访的业务交流
        一、新闻采访的经验分享
        二、采访的客观性
        三、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采访
    第二节 关于新闻写作的业务交流
        一、新闻写作的经验分享
        二、新闻写作的文风与语言
        三、新闻导语的写作
        四、国际新闻的写作
    第三节 关于新闻通讯的业务交流
        一、通讯工作的经验分享
        二、通讯员网络的建立
        三、通讯工作的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闻通讯”专刊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指导办报的经验
        一、实现全党办报
        二、实现群众办报
        三、办报要做到通俗化、地域化
    第二节 指导生产的经验
        一、关于运盐的报道
        二、关于秋收的报道
        三、关于纺织的报道
    第三节 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一、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
        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背景简介与朝鲜族小学概况
        一、地理与文化背景
        二、朝鲜族小学概况
    第二节 朝鲜族传统音乐资源梳理
        一、民谣
        二、乐器
        三、舞蹈
第二章 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朝鲜族小学音乐课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
        二、新旧教材对比数据分析
        三、存在问题与影响
    第二节 朝鲜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调查与分析
        一、朝鲜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解读与分析
        二、朝鲜族传统民谣教案分析与梳理
        三、课外传统音乐文化社团研究
    第三节 问卷调查与访谈——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参与者的观点
        一、学生情况的调查
        二、教师师资情况调查
第三章 朝鲜族小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朝鲜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特点分析
        一、拥有民族音乐素养较强的师资力量
        二、开展多样的民族音乐课堂组织形式
        三、拥有课上与课外相衔接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
    第二节 基于朝鲜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传承民族音乐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层面
        二、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层面
        三、音乐课外社团层面
    第三节 朝鲜族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传承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有关汉族学生对朝鲜族文化教育适应程度较慢的相关思考
        二、有关民族教材改版的相关思考
        三、有关音乐课堂中民族语言使用的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利益观教育概述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内涵
        一、新时代下的国家利益
        二、多重属性的国家利益
    第二节 国家利益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正确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
        二、正确认识国家利益的内容
        三、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自我责任的关系
        四、正确选择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
    第三节 国家利益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二、引导中学生理性爱国的关键
        三、增强中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要求
第二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内容梳理
        一、国家利益观教育正文总体分布
        二、国家利益观教育辅文融入分析
    第二节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呈现特点
        一、凸显主人翁意识的国家利益观教育
        二、回归生活的国家利益观教育
        三、深入浅出的国家利益观教育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中国家利益观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分析
    第二节 《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利益观教育内容地位提高
        二、《道德与法治》成为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的主要课程
        三、《道德与法治》课提高了学生对国家利益的认识
    第三节 《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利益观教育教学素材单一
        二、国家利益观教育教材内容的完整性不足
        三、国家利益观教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四、学校国家利益观教育氛围不浓厚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国家利益观教育的措施
    第一节 丰富教学素材,体现国家利益观教育的生活化
        一、渗透以生活化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媒介素养
        三、优化教学素材,实现国家利益观教育高于生活
    第二节 整合学科内容,增强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完整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理论为指导
        二、以历史学为背景
        三、以法律知识为基础
    第三节 选择多元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以“情境”感知国家利益观教育
        二、以“议题”深化国家利益观教育
        三、以“活动”践行国家利益观教育
    第四节 三位一体,形成国家利益观教育合力
        一、巩固家庭阵地的基础作用
        二、发挥学校阵地的主导作用
        三、强调社会阵地的辅助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华报》概述
    一. 《新中华报》的创办背景
        (一) 《新中华报》创办的时代场域
        (二) 《新中华报》创办的理论渊源
        (三) 《新中华报》创办的现实基础
    二. 《新中华报》的发展变迁
        (一) 《新中华报》的初创时期
        (二) 《新中华报》的改革时期
    三. 《新中华报》的管理与运行
        (一) 《新中华报》的管理机构
        (二) 《新中华报》的印刷发行
第二章 抗战军事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加强人民自卫力量”: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武装工作
        (一) 宣传边区民众武装的意义
        (二) 见证边区民众武装的建设
        (三) 介绍边区民众武装的活动
    二. “巩固抗战后方”:陕甘宁边区的剿匪锄奸工作
        (一) 宜讲边区剿匪锄奸政策
        (二) 阐明边区剿匪锄奸意义
        (三) 介绍边区剿匪锄奸方法
        (四) 宣传边区剿匪锄奸成绩
    三. “保全国防力量”:陕甘宁边区的防空防毒工作
        (一) 进行边区防空防毒的报道
        (二) 开展边区防空防毒的教育
        (三) 报道边区防空机构的工作
第三章 抗战经济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充实抗战的粮食供给”:陕甘宁边区的救国公粮运动
        (一) 宣传边区公粮征收的方针政策
        (二) 介绍边区公粮征收的实际状况
        (三) 总结边区公粮征收的经验教训
    二. “在经济上组织群众”:陕甘宁边区的合作社运动
        (一) 宣讲边区合作社之政策
        (二) 追踪边区合作社之进步
        (三) 树立边区合作社之典型
第四章 抗战政治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普选运动
        (一) 阐释边区民主普选方针政策
        (二) 介绍边区民主普选工作情况
        (三) 推广边区民主普选经验方法
    二. “厉行廉洁政治”:陕甘宁边区的肃贪反腐工作
        (一) 宣传边区反腐法规和政策
        (二) 介绍边区腐化事例和案件
        (三) 总结边区肃贪反腐之经验
    三. “共同抗日图存”: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宗教工作
        (一) 关注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二)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 维护少数民族团结统一
第五章 抗战文化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提高政治文化水准”:陕甘宁边区的学习运动
        (一) 阐明边区学习运动的方针政策
        (二) 聚焦边区学习运动的实际状况
        (三) 反思边区学习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 “武装我们的手足”:陕甘宁边区的抗战体育运动
        (一) 介绍边区体育组织的工作
        (二) 展现边区军事体育的特色
        (三) 反映边区群众体育的热潮
    三. “讲究卫生,健全身体”:陕甘宁边区的卫生运动
        (一) 协助边区禁毒戒烟的工作
        (二) 介绍边区药物生产的扩大
        (三) 展现边区医护教育的进步
        (四) 配合边区防疫工作的推进
第六章 抗战社会动员中的《新中华报》
    一. “保育革命的后代”: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
        (一) 关注边区儿童保育工作
        (二) 宣传边区儿童保育政策
        (三) 展现边区保育机构现状
    二. “提高妇女民族觉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一) 树立边区妇女解放榜样
        (二) 维护边区妇女合法权益
        (三) 展现边区妇女解放英姿
    三. “巩固和加强边区抗战力量”:陕甘宁边区的优抚工作
        (一) 阐释边区优抚工作意义
        (二) 介绍边区优待工作现状
        (三) 展现边区抚恤安置成绩
第七章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评析
    一.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作用
        (一) 整合全国抗日力量的“万能胶”
        (二) 凝聚民族抗战精神的“兴奋剂”
        (三) 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扩音器”
        (四) 发展反法西斯同盟的“集结号”
    二.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特点
        (一) 对象上的广泛性
        (二) 领域上的多维性
        (三) 方式上的灵活性
    三.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经验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三)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 服务于时代的现实需求
    四. 《新中华报》抗战动员的局限
        (一) 思想上存在着一定偏差
        (二) 实践中显露出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中华报》头条文章列表
    附录二: 《新中华报》要人文章统计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核心理念创新的百年进程——基于观念史的视角[J]. 董天策,陈彦蓉,石钰婧. 当代传播, 2021(06)
  • [2]去家族化背景下BG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D]. 宋佳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党性与人民性关系探究(1921-2021)[D]. 万明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延安《解放日报》“军事”副刊创办历史考察(1941-1945)[D]. 姜小玉. 延安大学, 2021(12)
  • [5]《解放日报》“新闻通讯”专刊研究[D]. 姜姗.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D]. 严明蝶.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国家利益观教育研究[D]. 李思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10]抗战动员中的《新中华报》研究[D]. 范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修订《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