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

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

一、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龙飞[1](2021)在《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大型的石化园区三羟甲基丙烷(Trimethylolpropane,TMP)和丁辛醇(Butyl-octyl alcohol,BOA)生产装置通常建设在一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水质悬殊,且难以直接生化处理的单一生产废水,成为了石化行业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上述难题,该研究依托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以葡萄糖共基质、厌氧颗粒污泥为受试生物,通过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关键酶活性以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EPS)等的变化探究了东北某石化工业园区TMP、BOA和TMP+BOA混合废水对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混合废水的抑制程度最低,处理效果最好,是解决单一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的有效方式。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TMP生产废水的COD浓度为7750±200 mg/L,p H为3.5±0.2,生物产酸的毒性半效应浓度(50%effect concentration,EC50)为1000.60 mg COD/L,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解析出TMP生产废水中匹配度较高的40种特征污染物,主要致毒有机物为2-乙基己醇(2-Ethylhexanol,2EH),2EH生物产酸的EC50为237.39 mg/L,理论上对TMP生产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率贡献程度为74.65%~80.94%。经水解酸化预处理后TMP废水中共检出24种匹配度较高的特征有机物,主要为多种有机酸、少量的醛、醇、酚以及环状的烯烃和烷烃类,以2EH为代表的部分特征污染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多种有机物被去除,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废水的水质,提高了可生化性。(2)BOA生产废水COD为36454±329 mg/L,p H为13.2±0.2,生物产酸的EC50为12607 mg COD/L,经GC-MS解析出BOA生产废水中匹配度较高的20种特征有机物,其中2-乙基-2-己烯醛(2-Ethyl-2-hexanal,2E2H)为重要的致毒有机物,其生物产酸的EC50为490.54 mg/L,理论上对BOA生产废水的水解酸化抑制率贡献程度为43.27%。经水解酸化处理后BOA废水中共检出14种特征有机物,主要含有丁酸、正戊酸、2-乙基-1,3-己二醇和2-乙基-2-己烯醛等,极大程度降低了2E2H的含量,进一步提高了废水的生化性。(3)TMP与BOA体积比为1:1混合生产废水生物产酸的EC50为4325.30 mg COD/L,经预处理后的混合废水共检出17种匹配度较高的特征有机物,主要以丁酸、2-甲基丁酸、正戊酸、正己酸和2-乙基己酸等为主,以及部分醇、醛、烯烃及苯环类物质。此外,混合生产废水水解酸化后的2EH含量远低于TMP生产废水单独水解酸化后的含量,并且2E2H未检出。说明混合废水比单一废水的水解酸化具有更好的生化效果。(4)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的三维荧光光谱(EEM)显示,主要含有短波类酪氨酸、短波类色氨酸和长波类色氨酸类等物质,大多为类蛋白类,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关。并且EEM中峰的荧光强度与废水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并佐证了EPS的产量变化。

高姗[2](2020)在《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枇杷果实柔软多汁,酸甜可口,广受消费者喜爱。枇杷果实的水分含量高,采后衰老较快,在运输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采后损失率较高。此外,枇杷在采后很容易发生各种生理病害,从而严重影响其采后品质。本文以“大五星”枇杷为试材,通过研究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探索一种经济、便捷的枇杷保鲜方式。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以铁粉添加量、硅藻土添加量、氯化钠添加量为影响因素,得到以氧气减少量为响应值的回归方程为:Y=7.48+0.6375 A+0.075 B-0.0875 C+0.975 AB+1.05 AC+0.725 BC-2.115 A2-1.34 B2-2.265 C2。根据响应面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到最优条件是:铁粉添加量1.1 g、硅藻土添加量0.3 g、氯化钠添加量0.2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氧剂脱氧效果良好。(2)缓释脱氧剂能够实现持续脱氧的目标。2.0%聚乙二醇组的氧气减少量增长多于其余浓度的处理组,脱氧效果优于其他组别。2.6%海藻酸钠处理组的持续脱氧能力较强。交联溶液中铁粉比例越高,前期速效脱氧的效果越好。活化铁粉与缓释铁粉的比例不同,能持续脱氧的天数不同。考虑不同的方面,确定缓释脱氧剂的配方为:铁粉添加量1.1 g(其中活化铁粉与缓释铁粉比例为3:1,缓释铁粉制作过程中的聚乙二醇浓度为2.0%、海藻酸钠浓度为2.6%、铁粉添加比例为10%)、硅藻土添加量0.3 g、氯化钠添加量0.2 g。.(3)研究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脱氧包装对枇杷冷害发生的影响。自发气调和脱氧包装都能够有效抑制枇杷的颜色改变,抑制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延长可溶性糖的积累期,减轻果实的冷害症状,其中脱氧包装与对照组差异显着,保鲜效果良好。枇杷果实中共检出1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5种、醇类4种、醛类4种、酮类2种、烯类2种、酚类1种。代表性挥发性物质2-己烯醛的含量在各时期的含量均为最高。(4)长时低温冷藏会破坏果实的生理代谢平衡,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大量积累,果实组织氧化胁迫加剧,进而导致细胞膜功能损伤。脱氧包装显着抑制了枇杷果实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酶的活性,减少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的降低,抑制了活性氧对枇杷果实的损伤,减少了冷害对枇杷果实的伤害,维持了果实的品质。(5)呼吸作用是果蔬采后最重要生命活动,与其成熟衰老密切相关。脱氧包装的枇杷果实在无氧呼吸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有氧呼吸。脱氧包装抑制了枇杷丙酮酸含量的升高,增强了无氧呼吸关键酶丙酮酸脱羧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降低了枇杷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了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的降低,使得枇杷果实在贮藏后仍旧拥有良好的商业价值。

王慧敏[3](2018)在《废水中芳香烃的转化及利用》文中认为工业废水处理是将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亦或是可分离的物质。工业废水由于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工业废水各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开展了制备邻硝基溴苄的实验研究。本文利用邻硝基甲苯苄基位上的卤代反应机理,探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原料配比、溴化氢浓度等对邻硝基甲苯溴化反应的影响。在溴化反应中,以HBr/H2O2为溴化试剂、无水氯化铁为催化剂、AIBN为自由基引发剂,在原料配比n(邻硝基甲苯):n(溴化氢):n(过氧化氢)为1:1.2:1.2、反应温度为80℃的条件下,邻硝基溴苄收率为88.68%,同时还利用IR、1H-NMR、MS等对溴化、醚化反应过程中得到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对邻硝基溴苄醚化反应生成的副产物水解制得到了邻硝基苯甲醛,从而实现了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2)开展了含醇及溴化氢废水的实验研究。本文利用低碳醇在HBr/H2O2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可以生成相应的酯,而酯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低于醇在水中的溶解度,继而利用此特性将之从水中分离,最终达到降低工业含醇废水COD的目的。本文探究了H2O2的投加量、反应时间、萃取剂种类等对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反应温度为25℃,原料配比m(醇):m(溴化氢):m(过氧化氢)为1:0.7:0.7的条件下,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浓度为42 mg/mL的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模拟废水的COD去除率分别为86.9%、86.3%、85.8%。(3)开展了Fenton法处理吡啶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本文探究了H2O2的投入方式与投入量、反应溶液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对吡啶废水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反应温度为30℃,反应溶液初始pH为3时,匀速滴加H2O2水溶液,吡啶废水降解效果最佳,此时COD去除率达92.3%。

颜志良[4](2013)在《含钒多金属石煤矿中有价金属矿物综合回收工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石煤中伴生的有价金属储量非常丰富,若能对其中的有价金属进行综合利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对于石煤中的伴生有价金属元素回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局限于火法冶炼及高压碱浸两种回收工艺,而这两种工艺都因存在环境污染以及对设备要求较苛刻而基本没有实现工业化。近年来,全湿法酸浸工艺在石煤提钒中广泛应用,这也为石煤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针对陕西略阳某含钒多金属石煤矿,采用混合浮选—浸出—还原—溶剂萃取—硫化沉淀的选冶联合工艺对石煤中钒、铜、镍的综合回收进行了研究,还对从石煤酸浸液中溶剂萃取钒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同时研究了双氧水对负载有机相进行氧化反萃的效果。混合浮选试验表明,浮选的最优试验条件为:磨矿细度为-0.074mm占85.8%,丁黄药用量400g/t,丁铵黑药用量600g/t,水玻璃用量1000g/t,硫化钠用量800g/t,浮选时间30min,矿浆浓度30%;在此最优条件下得到精矿产率为67.2%,钒、铜、镍的回收率分别为70.1%、89.9%、89.4%,铁、钙的回收率分别为71.6%、14.5%。浸出试验表明,浸出过程的最优条件是硫酸用量、氯酸钠用量和助浸剂用量分别为矿石质量的40%、3.0%、3.0%,浸出时间8h,浸出液固比为2mL/g;在此试验条件下,钒、铜、镍的浸出率分别能够达到82.1%、98.2%、95.5%。铜的回收试验表明,置换回收铜的最优条件为nFe/nCu=2.0、搅拌速度600rpm、还原时间50min;在此试验条件下铜的置换率可达到98.5%。钒的回收试验表明,萃取试验的最优参数为:萃取O/A比1:2,萃取时间5min,室温(25℃),在此试验条件下获得钒的单级萃取率为67.3%,连续进行3级逆流萃取,钒的累积萃取率可达到97.5%;双氧水反萃最优参数为:nH2O2/nV2O5=5:1,反萃O/A比10:1,反萃时间40s,室温(25℃),逆流反萃级数为3级,在此条件下钒的累积反萃率达到97.2%。镍的回收试验表明,最优的硫化沉镍参数:nNa2S/nNi2+=2.0,反应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沉镍率达到95.4%。本工艺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为石煤中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赵兴龙,付道鹏,左旭辉[5](2012)在《辛醇废碱液除油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聚结除油工艺机理及研究进展,通过酸化破乳试验及聚结填料的优选试验,确定了聚结除油的最佳pH值、最佳填料及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辛醇废碱液的聚结除油试验,结果表明,辛醇废碱液中C8以上有机相去除率高达80%以上,COD去除率可达50%左右,说明该工艺适合用于辛醇废碱液中C8以上有机相的去除。

赵兴龙,付道鹏,刘丽军[6](2012)在《辛醇废碱液除油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聚结除油工艺机理及研究进展,通过酸化破乳试验及聚结填料的优选试验,确定了聚结除油的最佳条件,即以聚丙烯球为填料,pH为3~5,聚结反应器进料线速度为2 m/h。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辛醇废碱液的聚结除油效果,结果表明,辛醇废碱液中C8+有机相的去除率≥80%,COD去除率约50%,说明该工艺适用于辛醇废碱液中C8+有机相的去除。

岳淳[7](2011)在《丁辛醇装置缩合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文中认为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丁辛醇原有高压钴法羰基合成生产装置是1976年从德国BASF公司引进的专利技术,该装置于1982年建成投产,随着国外羰基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高压钴法羰基合成技术与现代低压液相循环羰基合成技术相比较,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高、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平衡吉林石化公司三十万吨/年乙烯装置的丙烯产量,经工厂、公司充分论证,提出对高压钴法羰基合成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丁辛醇2000年改造项目是采用DAVY/UCC第二代低压液相循环羰基合成技术,对原有丁辛醇高压羰基合成生产技术进行扩产改造。改造后的生产工艺,在丁辛醇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碱液,其有机物含量高,CODCr浓度在30000-130000mg/L左右。大量有机物若随水排放,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而且造成有效资源浪费。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废水治理技术及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用酸化萃取法处理丁辛醇高浓度废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酸化是萃取的前提,通过酸化可使碱性废水中的丁酸钠转化成丁酸,并使萃取剂等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提高了萃取效果。丁辛醇缩合废水经酸化分离有机物后,出水可生化性大为提高。酸化到PH为2,酸化出水生化处理后COD的去除率可达77%。萃取阶段采用静态混合萃取技术,将生化性较差的废水转化为生化性良好的废水,丁辛醇缩合废水酸化到PH为2,经萃取后COD去除率可达54.61%,萃余水接生化处理后全程COD去除率可达90%。

刘恋[8](2009)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增溶吸收治理VOCs》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随着对大气污染物认识的提高,VOCs的高效、经济控制方法已经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吸收是一种发展较早、工艺成熟、应用范围广泛的化工分离操作,能在消除气态污染物的同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是常用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之一。采用吸收法处理VOCs主要受到吸收剂的限制,本研究利用甲苯可以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从而增大典型VOCs-甲苯的表观溶解度的特性,吸收净化含甲苯有机废气。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拟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吸收体系;(2)甲苯与吸收剂间的气液吸收平衡关系;(3)吸收传质过程、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分析;(4)填料塔实验室小试;(5)吸收剂再生。结果表明:(1)利用在吸收过程中自动形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甲苯/水微乳液的方式增溶吸收净化含甲苯的有机废气是可行的。(2)在不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对于Tween体系,Tween-60优于其它表面活性剂;而对于Trition X (TX)体系,TX-100较好;单一或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佳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同样均为15;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非离子型微乳体系的增溶吸收能力,提高增溶容量的能力大小顺序为:正丁胺>正丁醇>正丁酸,最佳助表面活性剂是正丁胺;短碳链的助表面活性剂更有利于增溶吸收;直链醇优于支链醇。研究发现当分析助表面活性剂对相行为的影响时,使用Bansal, Shah, O’Connell (BSO)公式并不适用微乳液体系,而采用HLB值来分析更为合理;温度对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低温条件更有利于吸收;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本身不带电荷,因此盐的加入对增溶吸收几乎没有影响。(3)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胶束形成,对有机物甲苯的增溶作用显着;增溶曲线在CMC处出现折点;微乳液较表面活性剂溶液增溶能力更强,增溶比更大。同时可以看出,所选Tween体系的CMC值较低,即表面活性剂溶液在极低的浓度条件下就可形成胶束,有利于增溶吸收含甲苯有机废气。(4)采用双磁力搅拌器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吸收甲苯的传质机理及反应动力学。在温度为30℃,液相转速为120 r/min, Tween-20溶液浓度范围为8.157~40.783 mol/m3, Tween-20/甲苯/水微乳液体系的液膜传质系数κL=9.183×10-5 m/s,气膜传质系数κG=7.502×10-7 mol/(m2.s),吸收为液膜控制过程;Tween-20溶液吸收甲苯为快速拟一级反应,二级反应速率常数κ2=0.00122 m3/(mol·s)。实验获得的增强因子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2.904%。吸收速率和吸收容量随着Tween-20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尤其是当浓度高于CMC浓度时,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增加更显着;当气液两相有效接触面积不变时,吸收剂体积仅影响吸收剂的吸收容量;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和降低温度更有利于微乳液增溶吸收甲苯有机废气。(5)采用微乳液作为吸收剂在填料塔内进行实验室小试,探讨了喷淋量、甲苯浓度负荷、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助表面活性剂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吸收处理甲苯废气具有显着的效果;采用Tween-20作为表面活性剂时最适喷淋量为40 L/h(液气比为1:5),且随着甲苯浓度负荷的升高,甲苯去除率随之增加;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甲苯的去除率,Tween-20/正丁胺/甲苯/水微乳体系为吸收甲苯的最佳体系。在微乳液低浓度条件下,甲苯的最高去除率可达65%。(6)通过采用直接蒸馏的实验方法,可以对饱和吸收剂实现再生,且解吸率均在98%以上,因此直接蒸馏为吸收剂再生可行的方法之一。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吸收净化含甲苯有机废气克服传统液体吸收剂存在的成本高、溶剂挥发损失大、二次污染问题突出等限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VOCs污染控制提出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张颖心[9](2008)在《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竹特产我国,是我国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毛竹的综合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毛竹产业还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循环经济以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因此,本课题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其中,“竹叶黄酮厂”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毛竹叶资源尚未得到较好地开发利用,为了实现毛竹叶黄酮的连续工业化生产,从而大规模地开发毛竹叶资源,本课题对毛竹叶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链中的“竹叶黄酮厂”进行了工艺流程的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首次提出了一条毛竹产业链,以毛竹资源的深加工为主线,构建了从毛竹林培育、鲜笋加工到毛竹全株利用的产业体系。该产业链主要包括笋竹两用林、笋制品厂、竹叶黄酮厂、竹材人造板厂、竹炭厂、手工厂和饲料厂等七个环节。七个环节之间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再用和循环,以及能量的集成,以期实现产业链的低消耗、低排放。2.为了较准确地测定毛竹叶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重点考察了NaNO2-Al(NO3)3-NaOH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lCl3-(HAc-NaAc)显色法,发现以AlCl3-(HAc-NaAc)显色法测定毛竹叶总黄酮含量比较好。3.研究了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工艺,考察了浸取溶剂、固液比等条件对浸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一条较好地浸取毛竹叶总黄酮的工艺路线。然后采用间歇萃取的方式对浸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分离研究,考察了溶剂类型、萃取次数、萃取剂用量、原料液浓度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到了间歇萃取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合适的工艺条件。4.针对现有脉冲萃取塔中脉冲发生器容易跑冒滴漏的现象,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脉冲发生器。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以磁力驱动旋转阀代替传统的机械旋转阀,解决了泄漏问题,而且只用两个脉冲罐就实现了同现有脉冲发生器(含有四个脉冲罐)同样的脉冲效果,从而简化了设备。然后以该新型脉冲发生器为基础,搭建了一套相应的脉冲填料萃取塔装置。5.为实现毛竹叶总黄酮的连续化分离,促进毛竹叶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将所研制的脉冲填料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首先考察了正丁醇-水体系在脉冲填料萃取塔(塔径25mm,有效填料高度0.70m)上的液泛特性,然后研究了脉冲速度、相比、流体总流量等因素对总黄酮萃取效果的影响。

摄丽鹏[10](2008)在《高级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高级氧化技术对水体中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具有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等众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环境学者的关注。文章以四氢呋喃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级氧化技术中的Fenton试剂法、UV/Fenton试剂法和Ti02光催化氧化法对其进行处理,考察这三种高级氧化法在处理四氢呋喃废水时的各种实验条件、影响因素及处理效果,并探索Fenton试剂法、UV/Fenton试剂法和Ti02光催化氧化法反应的过程和化学机理。研究发现,Fenton试剂(Fe2+ + H202)法在反应前PH为6,FeSO4·7H2O为0.003mol, H2O2: FeSO4·7H2O(摩尔比)为5:1,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0min,反应后调PH为10的条件下,处理四氢呋喃废水出水的COD去除率约为37%,COD浓度从18572.118mg/L降到11000mg/L。UV/Fenton试剂法在温度为25℃,紫外光照射时间为4.5小时, FeSO4·7H2O为0.003mol,H2O2: FeSO4·7H2O(摩尔比)为3:1,反应前PH为6的条件下,处理四氢呋喃废水出水的COD去除率约为60%,COD浓度从19228.722 mg/L降为7800mg/L。在用Ti0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时发现,在温度25℃,紫外光照反应时间4小时,膜面积36㎝ 2,中曝气量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大部分条件下达到90%,COD浓度从18572.12mg/L降为1000mg/L左右。紫外吸收光谱图以及生化验证试验证明废水中四氢呋喃的浓度降低,结构发生了改变,用以上方法处理的废水出水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实验结果证明了高级氧化技术可以处理四氢呋喃废水,并提高其生化性能,为四氢呋喃废水及其它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提供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二、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2.2 丁辛醇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2.3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4 丁辛醇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5 三羟甲基丙烷+丁辛醇混合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3 石化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1.3.1 物化预处理法
        1.3.2 生化预处理法
    1.4 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生物预处理抑制性研究
        1.4.1 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生物预处理抑制性研究需求
        1.4.2 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特征污染物的鉴别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水解酸化抑制特性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污泥
        2.1.2 试验废水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药品
    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步骤
    2.4 试验条件
    2.5 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5.1 常规指标测定
        2.5.2 其他指标测定
        2.5.3 分析方法
    2.6 主要致毒有机物鉴定评价方法
3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和2-乙基己醇水解酸化抑制特性分析
    3.1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特征污染物组分解析及主要致毒有机物的拟定
    3.2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中2-乙基己醇含量的确定
    3.3 三羟甲基丙烷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分析
        3.3.1 COD和 TOC的变化
        3.3.2 VFA的变化
        3.3.3 酶活性的变化
        3.3.4 胞外聚合物的变化
        3.3.5 特征有机物的变化
    3.4 2-乙基己醇对生物产酸的抑制性
    3.5 本章小结
4 丁辛醇废水和2-乙基-2-己烯醛水解酸化抑制特性分析
    4.1 丁辛醇废水特征污染物组分解析及主要致毒有机物的拟定
    4.2 丁辛醇废水中2-乙基-2-己烯醛含量的确定
    4.3 丁辛醇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分析
        4.3.1 COD和 TOC的变化
        4.3.2 VFA的变化
        4.3.3 酶活性的变化
        4.3.4 胞外聚合物的变化
        4.3.5 特征有机物的变化
    4.4 2-乙基-2-己烯醛对生物产酸的抑制性
    4.5 本章小结
5 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混合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分析
    5.1 COD和 TOC的变化
    5.2 VFA的变化
    5.3 酶活性的变化
    5.4 胞外聚合物的变化
    5.5 特征有机物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枇杷简介
    1.2 枇杷采后主要品质变化
    1.3 枇杷保鲜技术
        1.3.1 低温贮藏保鲜
        1.3.2 NO处理
        1.3.3 气调包装
    1.4 脱氧剂在食品保鲜中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4.1 脱氧剂的除氧机理及成分组成
        1.4.2 脱氧剂的研究概况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5 气调保鲜在果蔬保鲜中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枇杷冷藏保鲜最适脱氧剂配方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脱氧剂的制备
        2.3.2 样品处理
        2.3.3 脱氧剂配方优化
        2.3.4 缓释脱氧剂的制备
        2.3.5 氧气减少量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脱氧剂优化单因素实验
        2.4.2 脱氧剂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4.3 缓释脱氧剂的开发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本章小结
第3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氧气含量
        3.3.3 感官评价
        3.3.4 硬度
        3.3.5 色差值
        3.3.6 失重率
        3.3.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3.8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9 相对电导率
        3.3.10 可溶性糖含量
        3.3.11 可滴定酸含量
        3.3.12 挥发性风味物质
        3.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脱氧包装对包装内氧气含量的影响
        3.4.2 脱氧包装对枇杷感官评价的影响
        3.4.3 脱氧包装对枇杷硬度的影响
        3.4.4 脱氧包装对枇杷色差值的影响
        3.4.5 脱氧包装对枇杷失重率的影响
        3.4.6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4.7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8 脱氧包装对枇杷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4.9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10 脱氧包装对枇杷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3.4.11 脱氧包装对枇杷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过氧化氢含量(H_2O_2)
        4.3.3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
        4.3.4 丙二醛含量(MDA)
        4.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4.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4.3.7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4.3.8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4.3.9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
        4.3.10 抗坏血酸(AsA)含量
        4.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脱氧包装对枇杷H_2O_2含量的影响
        4.4.2 脱氧包装对枇杷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4.3 脱氧包装对枇杷MDA含量的影响
        4.4.4 脱氧包装对枇杷SOD活性的影响
        4.4.5 脱氧包装对枇杷CAT活性的影响
        4.4.6 脱氧包装对枇杷APX活性的影响
        4.4.7 脱氧包装对枇杷GR活性的影响
        4.4.8 脱氧包装对枇杷GSH含量的影响
        4.4.9 脱氧包装对枇杷AsA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氧包装对枇杷呼吸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处理
        5.3.2 呼吸速率
        5.3.3 丙酮酸含量
        5.3.4 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
        5.3.5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
        5.3.6 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
        5.3.7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
        5.3.8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
        5.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脱氧包装对枇杷呼吸速率的影响
        5.4.2 脱氧包装对枇杷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5.4.3 脱氧包装对枇杷PDC活性的影响
        5.4.4 脱氧包装对枇杷ADH活性的影响
        5.4.5 脱氧包装对枇杷MDH活性的影响
        5.4.6 脱氧包装对枇杷SDH活性的影响
        5.4.7 脱氧包装对枇杷CCO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废水中芳香烃的转化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治理
        1.1.1 芳香族化合物废水的产生及危害
        1.1.2 芳香族化合物废水的治理技术
    1.2 邻硝基溴苄的合成综述
        1.2.1 邻硝基溴苄的性质
        1.2.2 邻硝基溴苄的合成方法
    1.3 含醇废水的处理
        1.3.1 醇的性质
        1.3.2 含醇废水的处理
    1.4 含吡啶废水的处理
        1.4.1 吡啶及吡啶衍生物
        1.4.2 吡啶废水的产生与危害
        1.4.3 吡啶废水的处理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邻硝基溴苄的制备
    2.1 引言
    2.2 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原理及步骤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步骤
        2.3.3 检测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反应温度对邻硝基甲苯溴化反应的影响
        2.4.2 不同催化剂对邻硝基甲苯溴化反应的影响
        2.4.3 溴化试剂用量对邻硝基甲苯溴化反应的影响
        2.4.4 溴化氢浓度对邻硝基甲苯溴化反应的影响
        2.4.5 本章实验图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醇及溴化氢废水的处理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原理及步骤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步骤
        3.3.3 检测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丙酸丙酯、丁酸丁酯、戊酸戊酯的标准曲线
        3.4.2 H_2O_2用量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4.3 萃取剂种类对含醇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4.5 本章气相色谱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nton法处理吡啶废水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原理及步骤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H_2O_2投入方式与投入量对降解吡啶废水的影响
        4.4.2 pH对降解吡啶废水的影响
        4.4.3 温度对降解吡啶废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4)含钒多金属石煤矿中有价金属矿物综合回收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储量及分布
        1.1.1 石煤的储量及分布
        1.1.2 石煤中钒铜镍的储量及分布
    1.2 钒资源的加工利用
        1.2.1 钒钛磁铁矿提钒
        1.2.2 石煤提钒
    1.3 铜资源的加工利用
        1.3.1 铜的火法冶炼
        1.3.2 铜的湿法冶金
        1.3.3 铜的生物冶金
    1.4 镍资源的加工利用
        1.4.1 硫化镍矿的冶炼方法
        1.4.2 氧化镍矿的冶炼方法
    1.5 石煤中钒铜镍的综合利用现状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矿样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分析方法
        2.2.1 溶液中五氧化二钒浓度分析方法
        2.2.2 矿样中五氧化二钒含量的分析方法
        2.2.3 固体及溶液中其它元素的分析方法
第3章 混合浮选
    3.1 磨矿细度的影响
    3.2 浮选时间的影响
    3.3 硫化钠用量的影响
    3.4 丁黄药用量的影响
    3.5 丁铵黑药用量的影响
    3.6 水玻璃用量的影响
    3.7 矿浆浓度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精矿浸出试验
    4.1 浸出动力学探讨
    4.2 酸浸条件试验
        4.2.1 硫酸用量对钒铜镍浸出的影响
        4.2.2 助浸剂用量对钒铜镍浸出的影响
        4.2.3 氯酸钠用量对钒铜镍浸出的影响
        4.2.4 浸出时间对钒铜镍浸出的影响
        4.2.5 浸出液固比对钒铜镍浸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铜的回收
    5.1 浸出液预处理
    5.2 置换回收铜的研究
        5.2.1 还原铁粉用量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5.2.2 还原时间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5.2.3 搅拌速度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钒的回收
    6.1 溶剂萃取原理
    6.2 萃取试验研究
        6.2.1 相比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6.2.2 萃取时间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6.2.3 萃取级数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6.3 反萃取试验研究
        6.3.1 相比对钒反萃率的影响
        6.3.2 反萃时间对钒反萃率的影响
        6.3.3 双氧水用量对钒反萃率的影响
        6.3.4 反萃液初始 pH 值对钒反萃率的影响
        6.3.5 反萃级数对钒累积反萃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镍的回收
    7.1 硫化钠用量对沉镍率的影响
    7.2 硫化时间对沉镍率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7)丁辛醇装置缩合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丁辛醇及其生产工艺
        1.2.1 丁辛醇的用途
        1.2.2 国内外丁辛醇生产概况
        1.2.3 吉林石化公司丁辛醇生产现状
    1.3 丁辛醇废水的环境危害及其治理技术
        1.3.1 丁辛醇废水来源、特点
        1.3.2 丁辛醇废水的环境危害
        1.3.3 丁辛醇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4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丁辛醇废水现状
        1.4.1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丁辛醇废水来源
        1.4.2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丁辛醇废水组成
        1.4.3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丁辛醇废水特点分析
第2章 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法
    2.1 前言
    2.2 废水水质
    2.3 试验方法概述
        2.3.1 可生化性试验
        2.3.2 探索试验
        2.3.3 酸化-萃取试验
        2.3.4 微波诱导低温催化湿式氧化试验
        2.3.5 专业术语
        2.3.6 分析方法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可生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探索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厌氧水解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其它探索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酸化萃取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酸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酸化出水的生化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酸化萃取条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微波诱导低温催化湿式氧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微波诱导低温催化湿式氧化试验结果
        3.4.2 微波诱导低温催化湿式氧化试验结果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工业化应用实验
    4.1 原料规格、来源及消耗量
    4.2 公用工程来源及消耗量
    4.3 生产工艺
    4.4 流程说明
    4.5 装置实际运行情况
        4.5.1 前期开车存在的问题和改造过程
        4.5.2 装置的改造
        4.5.3 装置标定期间的数据统计
        4.5.4 标定期间存在的问题
    4.6 装置工业化运行结论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增溶吸收治理VOC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
        1.1.1 VOCs简介
        1.1.2 VOCs污染控制技术
    1.2 吸收法处理VOCs研究进展
        1.2.1 吸收机理
        1.2.2 吸收设备
        1.2.2.1 吸收设备的选择
        1.2.2.2 填料塔
        1.2.3 吸收剂的选择
    1.3 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吸收分离中的应用
        1.3.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其作用
        1.3.1.1 临界胶束浓度
        1.3.1.2 表面张力
        1.3.1.3 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1.3.1.4 增溶作用
        1.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简介
        1.3.3 温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4 微乳液吸收剂
        1.4.1 微乳液的定义
        1.4.2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及制备
        1.4.3 微乳液的影响因素
        1.4.4 拟三元相图
    1.5 本研究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收体系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拟三元相图绘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最佳表面活性剂筛选
        2.2.1.1 TWEEN体系表面活性剂筛选
        2.2.1.2 TX体系表面活性剂筛选
        2.2.2 最佳HLB值
        2.2.2.1 TWEEN体系最佳HLB值
        2.2.2.2 TX体系最佳HLB值
        2.2.3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2.2.3.1 TWEEN体系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2.2.3.2 TX体系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2.2.4 醇碳链长度的影响
        2.2.5 助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影响
        2.2.5.1 助表面活性剂结构对TWEEN系列的影响
        2.2.5.2 助表面活性剂结构对TX系列的影响
        2.2.6 温度的影响
        2.2.6.1 温度对TWEEN系列微乳液的影响
        2.2.6.2 温度对TX系列微乳液的影响
        2.2.7 盐浓度的影响
        2.2.7.1 盐浓度对TWEEN体系微乳液的影响
        2.2.7.2 盐浓度对TX体系微乳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苯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汽液平衡关系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2 滴体积法测表面张力实验原理
        3.1.3 实验方法
        3.1.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3.1.3.2 甲苯增溶量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TWEEN系列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变化规律
        3.2.2 TWEEN体系胶束溶液对甲苯的增溶作用
        3.2.2.1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增溶作用的影响
        3.2.2.2 助表面活性剂对增溶作用的影响
        3.2.2.3 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
        3.2.3 TWEENS/甲苯/水微乳液体系的增溶作用
        3.2.3.1 TWEEN系列微乳液与表面活性剂溶液增溶作用比较
        3.2.3.2 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增溶作用的影响
        3.2.3.3 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增溶的影响
        3.2.3.4 温度对微乳液增溶的影响
        3.2.4 表观亨利系数计算(H_C)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WEEN-20微乳液增溶吸收甲苯传质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1.2 实验装置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吸收传质机理及传质系数分析
        4.2.2 甲苯吸收反应动力学区域的确定
        4.2.3 拟一级反应及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4.2.4 增强因子分析
        4.2.5 快速拟一级反应的验证
        4.2.6 吸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2.6.1 TWEEN-20液相浓度对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的影响
        4.2.6.2 吸收剂液相体积对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的影响
        4.2.6.3 助表面活性剂对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的影响
        4.2.6.4 温度对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料塔-微乳液增溶吸收法净化甲苯废气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5.1.2 填料塔小试实验装置
        5.1.3 解吸实验装置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吸收剂组成对甲苯吸收的影响
        5.2.2 TWEEN体系吸收剂筛选
        5.2.3 TWEEN-20浓度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5.2.4 喷淋量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5.2.5 甲苯浓度负荷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5.2.6 助表面活性剂对甲苯去除率及吸收容量的影响
    5.3 微乳液体系再生初步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符号说明
    C.1 术语
    C.2 希腊字母
附录D 填料塔设计图

(9)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
        1.2.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2.2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基本发展模式
        1.2.3 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产业链
        1.2.4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方法
    1.3 毛竹的生物学介绍
    1.4 毛竹产业现状
        1.4.1 竹子的开发利用
        1.4.2 毛竹产业现状
    1.5 竹子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6 竹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6.1 竹叶的化学成分
        1.6.2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6.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进展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章参考文献
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2.1 前言
    2.2 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
        2.2.1 笋竹两用林
        2.2.2 笋制品厂
        2.2.3 竹材人造板厂
        2.2.4 竹炭厂
        2.2.5 竹叶黄酮厂
        2.2.6 饲料厂
        2.2.7 手工厂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及浸取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3 毛竹叶总黄酮的测定
        3.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3.3.2 NaNO_2-Al(NO_3)_3-NaOH显色法
        3.3.3 紫外分光光度法
        3.3.4 AlCl_3-(HAc-NaAc)显色法
        3.3.5 关于毛竹叶总黄酮测定方法的总结
    3.4 毛竹叶总黄酮的浸取
        3.4.1 浸取过程中的指标
        3.4.2 石油醚脱脂对毛竹叶总黄酮浸取的影响
        3.4.3 浸取条件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分离及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4.1 前言
    4.2 毛竹叶总黄酮的间歇萃取研究
        4.2.1 实验原料及操作
        4.2.2 萃取溶剂的选择
        4.2.3 萃取次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2.4 萃取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2.5 原料液浓度对萃取效果及产品纯度的影响
        4.2.6 数据分析
        4.2.7 讨论
    4.3 脉冲萃取塔的研制
        4.3.1 萃取设备的选型
        4.3.2 新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4.3.3 脉冲萃取主塔的设计
        4.3.4 脉冲萃取塔装置图
        4.3.5 脉冲发生器的工作说明
        4.3.6 脉冲萃取塔的设计特点
    4.4 脉冲萃取塔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4.4.1 正丁醇-水体系液泛实验
        4.4.2 脉冲萃取塔(Φ25)用于毛竹叶总黄酮的萃取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毛竹叶总黄酮的精制探索及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5.1 前言
        5.1.1 正丁醇萃取物所含杂质分析
        5.1.2 皂苷和总酚的测定
        5.1.3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5.3 皂苷的初步鉴别及测定
        5.3.1 泡沫试验
        5.3.2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5.3.3 皂苷的测定探索
    5.4 总酚的测定探索
    5.5 反萃取实验
    5.6 水转溶实验
    5.7 HSCCC分离毛竹叶总黄酮的探讨
        5.7.1 操作步骤
        5.7.2 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实验
        5.7.3 讨论
    5.8 柱层析法精制毛竹叶总黄酮的探索
        5.8.1 聚酰胺柱层析
        5.8.2 大孔树脂柱层析
        5.8.3 讨论
    5.9 竹叶黄酮厂的流程设计
    5.10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作者简历

(10)高级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难降解废水概况
    1.3 处理含有机物废水的高级氧化技术
    1.4 四氢呋喃废水现状及其性质
    1.5 课题来源
        1.5.1 课题背景
        1.5.2 四氢呋喃废水处理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种高级氧化法的基本原理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方法理论分析
        2.1.1 Fenton 试剂法基本原理
        2.1.2 UV/Fenton 氧化法基本原理
        2.1.3 TiO_2 光催化氧化法基本原理
        2.1.4 羟基自由基(·OH)的性质
    2.2 试验研究对象
    2.3 试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2.3.1 试验药品
        2.3.2 实验仪器
        2.3.3 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Fenton 试剂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
    3.1 引言
    3.2 正交实验
        3.2.1 理论投加量的计算
        3.2.2 影响因素及试验水平的确定
        3.2.3 实验结果
    3.3 单因素实验
        3.3.1 初始PH 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3.3.2 FeSO_4·7H_2O 的量对四氢呋喃废水 COD 去除率的影响
        3.3.3 H_2O_2: FeSO_4·7H_2O 的比值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3.3.4 温度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3.4.1 小结
        3.4.2 原水试验
第四章 UV/Fenton 试剂法氧化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
    4.1 正交试验
        4.1.1 正交因素试验水平的确定
        4.1.2 正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2 单因素试验
        4.2.1 温度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4.2.2 紫外照射时间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4.2.3 Fe~(2+)浓度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4.2.4 H_2O_2: FeSO_4·7H_2O 比值的大小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4.3.1 小结
        4.3.2 原水试验
第五章 TiO_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
    5.1 TiO_2 膜的制备实验
        5.1.1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
        5.1.2 TiO_2 膜的制备实验
        5.1.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2.2 膜的制备
    5.2 正交试验
        5.2.1 正交因素试验水平的确定
        5.2.2 正交试验
    5.3 单因素试验
        5.3.1 温度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5.3.2 曝气量大小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5.3.3 紫外照射时间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5.3.4 膜面积对四氢呋喃废水COD 去除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4.1 小结
        5.4.2 原水试验
第六章 生化探索性试验
    6.1 四氢呋喃废水出水的结构分析
        6.1.1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6.1.2 紫外光谱图及普图分析
    6.2 生物法处理验证试验
        6.2.1 活性污泥法简介
        6.2.2 试验仪器
        6.2.3 试验内容及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COD 测定方法.
致谢

四、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羟甲基丙烷和丁辛醇生产废水水解酸化抑制特性研究[D]. 付龙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脱氧包装对冷藏枇杷冷害发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D]. 高姗. 扬州大学, 2020(05)
  • [3]废水中芳香烃的转化及利用[D]. 王慧敏. 东南大学, 2018(05)
  • [4]含钒多金属石煤矿中有价金属矿物综合回收工艺[D]. 颜志良. 湘潭大学, 2013(03)
  • [5]辛醇废碱液除油工艺研究[J]. 赵兴龙,付道鹏,左旭辉.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2(03)
  • [6]辛醇废碱液除油工艺研究[J]. 赵兴龙,付道鹏,刘丽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2(04)
  • [7]丁辛醇装置缩合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D]. 岳淳.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8]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增溶吸收治理VOCs[D]. 刘恋.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9]毛竹叶总黄酮的分离研究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毛竹产业链设计[D]. 张颖心. 浙江大学, 2008(03)
  • [10]高级氧化法处理四氢呋喃废水的试验研究[D]. 摄丽鹏. 长安大学, 2008(08)

标签:;  ;  

空气催化氧化-ClO_2助氧化处理药用辛醇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