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

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

一、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论文文献综述)

董成伟[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取得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中国在世界上的“抢眼表现”,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彰显举国体制的现实例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运用举国体制的强大制度威力,全民抗疫取得了战略性成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双胜利。后疫情时代,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亟需发挥举国体制这一重要法宝,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新一轮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中占据优先位置,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入探析举国体制的理论渊源,清晰梳理举国体制的逻辑演进,总结概括举国体制的运行机理,形成对于举国体制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拓展“中国之治”的学术话语表达,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为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此,本文以近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原则属性、理论资源、发展历程、实践机理等内容,阐明了举国体制是实现全国人员、资源、组织、部门一盘棋,以快速动员和快速调集的方式,确保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和供应的制度安排。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深层次变革,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领域、实践基础、实践根基、基本经验和实践进路等问题,以更好阐明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引,明确举国体制的方向和任务,有助于为我国集中力量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基本原则和基本属性,阐明了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举国体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核,为举国体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理论渊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包含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总体意见及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是指从制度生成、制度实践和制度比较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第四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三个发展时期;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运用和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办成了许多大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制度优势,经历了制度建构和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拓展和创新三个演进阶段。第五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内在机理、实践方法。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包括:政治根基、经济根基、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举国体制的内在机理包括:组织构成、制度规范、方向原则。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包括: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如何坚持好和发展好举国体制: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夯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保证。通过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我们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办成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二是中国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而确立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国体制的实践向度更加明确,制度框架逐步构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启,使举国体制的实践维度不断拓展,作用优势不断彰显,制度规范逐步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国体制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有了更多的现实例证,制度构建不断完善。三是举国体制显着优势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建设、抗击自然灾害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上。

胡绍豪[2](2021)在《济宁市域煤矿采煤沉陷现状及未来十年沉陷状况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济宁市是我国重点煤炭基地之一,区内现有生产煤矿53座,煤炭开采每年可形成约140亿元的财政收入,但同时地表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对矿区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科学开展济宁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各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方案,必须全面掌握市域各县区采煤沉陷现状和未来十年采煤沉陷区变化状况。因此本文在收集与分析济宁市域各煤矿地质采矿条件、采煤沉陷现状和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地表沉陷预计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关系的统计公式,结合各煤矿开采规划进行了未来五年和十年的开采沉陷预测。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收集和整理了济宁市域53座煤矿地质采矿条件、采煤沉陷现状和地表移动观测资料,掌握了济宁市域采煤沉陷区分布及其主要特征等重要数据;为科学制定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与方案奠定了资料基础。(2)针对开采沉陷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反演时存在的多峰多态函数寻优问题,利用天牛须搜索算法提高了最小二乘拟合反演模型参数的收敛精度和效率;基于模块化分层设计思想开发了“采煤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及参数确定系统(SPPD)”,为大规模开采沉陷科学预测提供软件工具。(3)基于66个观测站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济宁市域煤矿开采沉陷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和地质采矿条件间的统计关系,为各煤矿未来采煤沉陷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4)结合济宁市域各煤矿中长期采掘规划,预测分析了济宁市域53座生产煤矿2019-2025年和2019-2030年新增采煤沉陷状况,为科学制定济宁市域采煤塌陷地治理中长期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该论文有图83幅,表57个,参考文献94篇。

王娜[3](2019)在《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刷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与技术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蕴于技术设计的发端、创造、实现、应用过程中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对技术设计价值体系进程起支配和引导作用的价值原则、尺度、观念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设计领域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日益频繁、多元、复杂,这不仅是当代技术设计中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技术哲学和价值哲学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技术价值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系统完善,还有助于确保技术发展中的正确价值方向,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良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本研究在阐释技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价值的概念基础上,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进行了确立,认为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一定的技术设计价值场域中所面临的价值认知的相左、价值选择的两难以及价值行为中是与非的抗争,强调价值抗争发生的激烈程度:二是不同技术设计价值体系之间的取向性对立,同一技术设计价值体系内由于价值级序排列的难于抉择以及价值风险的存在可能而产生的摇摆不定的价值矛盾状态,强调价值关系不协调、对立的呈现状态。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包括冲突主体、冲突客体以及冲突中介三个方面,其本质和最终源头是一种利益冲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中,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在为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些许启发和动力的同时,更带来了技术设计价值思想和价值实践中的困惑和混乱。对此,要调适、缓和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负面效应,就要先对其形成场域、表现形态、产生根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解和认识,而后为其寻觅一种可能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进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有三种,即道德域、知识域以及实践域。在道德域中,当人性欲望呈现出恣意冲撞态势的同时,也就颠覆了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德性价值义务,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在知识域中,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违背了柏拉图传统知识定义中的真、确证、信念三大知识价值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的价值规则产生了边界变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由于实践域隐含着道德与知识在价值方式上“由分而合”的结构化过程,如果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道德域”或“知识域”中出现某种不恰当或失度,那么也就意味着技术设计价值在实践域中将会产生某种应然抉择的现实偏离,主要表现为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本研究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进行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划分和阐释。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有三种:价值模糊、价值捆绑以及价值反弹。价值模糊是指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在面临技术设计价值原则、规范的认知、选择、判断时所产生的技术设计价值意向的困惑:价值捆绑是指技术设计价值主体以附加着其自身利益的价值规范、价值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价值客体原初价值意愿和自由价值意志的强势先行篡改、追加,来达成其自身的某种价值目的的行为;价值反弹是指技术设计价值发展方向的偏移或背离,也就是技术设计的发展路径在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两个向度上发生了断裂、变移甚至颠覆。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也有三种:道德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知识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以及实践视角下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即技术设计中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另外,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以及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的调适是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的落脚点。基于此,通过论证,本研究认为对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进行合理、适度调适具有可行性,并提出调适目标在于为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构建一种以“公共善”为前提、以“道德一知识一责任”为主线的“技术设计价值妥协观”。技术设计价值妥协作为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办法,是有原则、有秩序、有条件的,其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以及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总之,技术设计价值活动的未来发展应当是一种“人一技术一社会”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和谐美好共存,而不是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郑国锋[4](2019)在《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的力学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饱和土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全面了解其力学行为是经济且有效地解决与非饱和土相关工程问题的基础。尽管最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非饱和土的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本构关系去描述非饱和土的力学行为,仍然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非饱和土的很多力学性质都与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孔隙比影响非饱和土的SWCC。本文主要从强度、体变以及渗透系数三个方面研究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基本力学性质的影响。结合数字图像测量系统,将常规的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必要的改进。假定标准的三轴试样在变形时是侧面形状为抛物线型的旋转体,根据全表面应变场将试样进行三维重构,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的体积测量方法。在饱和土试验中用该方法与天平的排水体积进行比较,证明所提出的方法在测量三轴试样体积的准确性并可直接应用于非饱和土的试验中。应用此方法并测量试样的排水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非饱和土在三轴试验中的所有物理力学指标。选取一种高岭土和尾矿的混合土料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一系列的SWCC试验、控制吸力的等向固结试验和控制吸力的三轴试验,除了常规的试验结果以外,在试验中观察到初始近似饱和的混合土在吸力平衡时的体变行为具有三个明显的阶段,即初始固结阶段、稳态渗流阶段和二次固结阶段。整理文献中的若干组强度试验数据,发现当使用单一的SWCC去描述非饱和土的土水状态时,基于有效应力的抗剪强度公式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大部分非饱和土的强度,但是对一些砂性土,尤其是密度较低或相对松散的土,传统的强度公式预测误差比较大。分析SWCC形态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将状态曲面函数引入传统的强度公式,提出一个孔隙比相关的抗剪强度准则。根据新的强度准则,精确确定特定净应力下的吸力强度曲线需要将对应净应力下的收缩曲线引入状态曲面函数;而精确确定净应力强度曲线时,需要将不同吸力的等向固结曲线引入状态曲面函数来准确描述非饱和土的土水状态。整理混合土的试验数据发现,当考虑孔隙比变化对SWCC的影响时,强度公式能更精确地预测混合土的抗剪强度,也能合理地解释吸力影响净应力强度曲线的斜率、净应力改变吸应力强度曲线的形状等一些相对复杂的非饱和土力学形为,表明该混合土料的净应力和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并非独立。随后,选取文献中的数据,对新的抗剪强度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对混合土料和另外一种标准高岭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一系列的干燥收缩试验,结合收缩曲线和相应的等向固结曲线得到吸应力固结曲线,数据表明吸应力固结曲线与相应饱和土的等向固结曲线近似重合,形态也一致。因此,认为在等向受力条件下,作为内力的吸应力和作为外力的净应力对土体变形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为了描述非饱和土在等向受力条件下发生湿化的体变行为,将有效饱和度作为一个变量,在有效应力、有效饱和度和比体积三维空间内建立一个虚拟的等向固结曲面。非饱和土在湿化时,其体积变化是有效应力降低的卸载过程和屈服应力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湿陷发生时屈服应力降低在其体积变化中占据主导作用。由于状态曲面函数描述了非饱和土在湿化稳定后的土水状态,因此结合等向固结曲面和状态曲面函数,可以确定土体湿化的体积变化。对刚性土,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主要是由初始孔隙比决定,分别提出考虑初始孔隙比影响的相对渗透系数和饱和渗透系数模型,并通过文献中的若干组试验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表明这两种模型均能比较精确地预测相应的渗透系数,也就能精确地预测非饱和刚性土的渗透系数。预测结果表明,在试验吸力范围内,刚性土在进气值以后的相对渗透系数与吸力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可以近似看成一条直线,不同孔隙比的相对渗透曲线的斜率几乎相同。对可变形土,考虑吸力变化同时对孔隙比和饱和度的影响,结合收缩曲线和状态曲面函数确定非饱和土在不同吸力下的孔隙比和土水状态,用数值的方法可计算出特定初始孔隙比的相对以及饱和渗透系数。

梅兴无[5](2019)在《诞生于“长江”舰上的两大战略构想》文中提出1953年初,中央决定在6月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掌握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主席决定从武汉至南京进行沿江考察,沿途听取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和建议,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一是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是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三峡大坝工程。

耿京华,刘春婷[6](2018)在《水利工程的土石坝施工方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工程中,经常采用土石坝来作为挡水设施,以对周边水体含量进行控制,土石坝在施工中,相关人员能要注意该种坝的防渗漏能力以及挡水强度和承载能力,还要做好坝的基础工作等施工事项,如此土石坝施工质量才会得到保证,其优势才会得到完全发挥。土石坝的种类有很多,每种坝的施工方法都不一样,相关人员要基于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韩典乘[7](2018)在《梯级泵站优化调度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泵站的日常调度普遍存在着浪费能量、效率不高或者不经济的情况,主要由于单位流量水泵提供的扬程远大于目标工况所需扬程导致的能量浪费,或者满足目标任务运行工况时水泵的轴功率/电能并不是最优或接近于最优量,水泵没有发挥其最优性能,为了充分的利用水泵性能和泵站现有条件,合理的分配机组台数、过流量、变频系数等参数,研究泵站的优化调度并开发相应的可视化界面系统有很大的意义,对其他工程也能起到借鉴意义。本文先从如何建立和求解优化调度模型入手,首先整理了工程整体布置和工程设计参数,包括水泵、电机型号、泵站设计指标等参数,再根据实际运行数据对一些系数进行修正,建立了简单、好用且较适用的基础数学模型。首先,基于已经建立的基础数学模型,针对含变频泵的梯级泵站优化调度这一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拆分为能耗优化和电费降低两个问题,分别建立了梯级泵站能耗优化模型、梯级泵站电费优化模型,对于梯级泵站能耗优化模型同样将其以扬程为关联量拆分为单级泵站子系统模型和梯级泵站站间水位分配模型(即单级泵站交互),水位分配采用动态规划法,将单级泵站子系统以流量为关联量拆分为工频泵和变频泵子系统模型,对各子系统模型分别采用了隐枚举法、动态规划法进行求解;对于梯级泵站电费优化模型,将不进行任何优化、只进行能耗优化和同时进行能耗优化加日流量分配三种情况进行类比,对比发现建立的基于能耗优化模型进行日流量分配的电费优化模型所得的单位电费消耗最少,对以能耗优化模型为基础进行日流量分配的电费优化模型也采用了动态规划法求解。通过动态规划(DP)-分解协调法不仅能够优化含变频泵的梯级泵站,使梯级泵站能耗和日运行费用都得到明显降低;而且与单独采用动态规划法解决含变频泵的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相比,算法的运行时间步长得到较大缩减。其次,由于在实际的运行的过程中,实际运行的参数并不能精确控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一些基于传统算法或者群算法的优化调度方案并未运用到实际运行中去,本文基于已经建立的泵站能耗优化模型和电费优化模型,创新性的提出了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了实际运行的特征,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Morris法,以瞬时流量、瞬时扬程以及日调水量、日均扬程和峰谷最大最小流量为变量参数,改变其取值范围得到含变频泵的单级泵站对应敏感性参数下模型输出结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实际运行的特征,对全面了解泵站的实际运行和指导泵站的实际运行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最后,再从已建立模型、敏感性分析和功能需求出发,本文以Matlab2016为核心计算程序编写工具、Visual Studio 2012为UI界面开发工具结合数据库设计并研发了智能优化调度系统,具有用户分类管理、资料查询、单级优化、梯级优化、敏感性分析、优化记录及报表查询,实现实时控制一体化和便捷管理。

王俊钗[8](2017)在《强干扰区域水动力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以沙颍河为例》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流域综合管理的重大挑战。本文依托“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专项“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课题,以受到人类强干扰的淮河-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域的水量、水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采用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重点研究河段的水量、水质关键要素变化规律,为淮河流域水量-水质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采用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三个评估指标评价淮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内河南、安徽境内发生各类干旱的频率相对较高,干旱强度和干旱站次比呈轻微减少趋势但不显着,流域主要发生全局性和局域性轻度干旱。(2)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空间聚类法和季节性M-K法评价沙颍河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汝河、沙河干流、澧河的水质优良,贾鲁河和小颍河受污严重。各站点水质情况在汛期、非汛期均聚为四类,水质优良区、水质恶化区和两类一般区。2009~2015年,贾鲁河多项指标改善趋势明显,沙河多项水质指标开始恶化,小颍河中上游水质恶化明显,下游和支流渐趋改善,干流下游安徽境内水质改善趋势明显,全流域总磷浓度上升趋势明显。(3)采用MIKE11 HD模型和基于Pressimann四点偏心隐式格式编制的与SQL SERVER数据库交互的水动力模拟模型,模拟沙颍河闸坝集中的周口-沫河口段水动力要素变化特征。将模拟河段划分为五个模拟单元,结果表明,MIKE11 HD模型率定期流量模拟确定性系数均在0.8以上,水位确定性系数0.9以上;验证期流量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4,水位0.88;编制的一维水动力模型率定期流量确定性系数0.82以上,水位确定性系数0.97以上,验证期平均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768、0.85。模型基本可以满足工程应用需求。(4)选择槐店-耿楼河段为模拟河段,以界首为验证断面,采用MIKE11AD模型模拟氨氮浓度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率定期最大相对误差33.79%,平均相对误差15.37%;验证期最大相对误差16.52%,平均相对误差12.88%。模型基本能反映氨氮浓度的变化趋势。

刘烨华[9](2015)在《超大直径PCCP施工规划与关键工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我国近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蓬勃发展,PCCP在近20年的使用实践、调查比选和经验摸索过程中,其经济实用、可靠耐久、综合性能优异得到了普遍认可,已成为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包括南水北调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选用的管材。这些工程输水流量大、压力高因而管道尺寸、重量大,特别是DN3.0m以上的超大直径PCCP在运输、吊装方面存在特殊性和难点,如何施工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工期和造价。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双排DN4.0mPCCP在公称压力、壁厚管重及运输吊装等方面有明显突破和相当难度,以其为研究对象开展运输、安装等关键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超大口径PCCP供管方式采取现场建厂和厂家直运的方式,采取方案比较法、评分优选法比较上述方案得出现场建厂为较优选,并通过最小运输费用法选定其中最优的建厂方案。管厂宜现场集中布置在供应管段中点附近,与当地企业结合既充分利用现有厂区、减少征用并可加快管厂建设,是实施阶段厂址选择中的首选方案。PCCP的运输主要受制于管节尺寸,应用了凹心平板拖车和专用驮管车,凹心平板拖车利用汽车行驶平衡方程复核其爬坡能力,专用驮管车则演示了装管工序,两种车辆现场测试上路运输性能,并提出安全措施、配套要求、资源配置及控制要求并计算运输效率。两者均实现了安全运输,在转弯半径、稳定性、运输及装卸工效方面专用驮管车占优,但适用范围有限、费用高。PCCP的吊装与供管、运输统筹考虑,在筛选常用的吊装设备和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设备情况的基础上,对履带起重机和龙门起重机两种互斥方案应用评分法优选,综合各方面因素槽底龙门起重机较优。在此基础上分析龙门起重机吊装工法的典型工序及其工法特性,总结对安装工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控制内容。并结合现场两种吊装对接方法的安装试验,计算其管道安装工序时间、管道安装效率,提出单节管道安装合理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南水北调北京段PCCP工程于2008年竣工后,截至2014年4月向北京输水累计达16.1×108m3,工程,工程质量经过近7年的安全运行期得到了验证。

宋馥李[10](2014)在《水价博弈:怎么涨,涨多少?》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在即,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水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正以倒计时的心态,迎接着这项浩大工程实现通水的时刻。 最新的消息是: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要求高程,标志着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至此,南水

二、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
    2.1 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
        2.1.1 举国体制的提出
        2.1.2 举国体制内涵的界定
    2.2 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
        2.2.1 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着优势
        2.2.2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着优势
        2.2.3 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显着优势
    2.3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属性
        2.3.1 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
        2.3.2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
        2.3.3 举国体制的基本属性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举国体制思想
        3.1.1 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具体呈现
        3.1.2 举国体制是权威思想的集中体现
        3.1.3 举国体制是集权思想的时代映现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
        3.2.1 举国体制是党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彰显
        3.2.2 举国体制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3.2.3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创新
    3.3 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3.3.1 健全和发展举国体制的治理机制
        3.3.2 构建举国体制治理机制的话语体系
        3.3.3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
    4.1 对文明史的通贯考察中,理解和传承举国体制
        4.1.1 农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2 工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3 数字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举国体制
        4.2.1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重要经验
        4.2.2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重要机制
        4.2.3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法宝”
    4.3 对举国体制构建和演进的深刻把握中,创新和完善举国体制
        4.3.1 举国体制的构建和形成
        4.3.2 举国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4.3.3 举国体制的守正和创新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
    5.1 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
        5.1.1 政治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经济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1.3 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1.4 社会根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
    5.2 举国体制的实践机制
        5.2.1 举国体制的组织构成
        5.2.2 举国体制的制度规范
        5.2.3 举国体制的基本要求
    5.3 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
        5.3.1 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
        5.3.2 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
        5.3.3 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
    6.1 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
        6.1.1 讲清楚举国体制视域内的“大事”
        6.1.2 引导社会公众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国体制
        6.1.3 重视举国体制实践经验的总结
    6.2 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
        6.2.1 加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领导机制
        6.2.2 巩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组织保障
        6.2.3 完善党领导人民参与举国体制运行的体制机制
    6.3 发挥公有制经济对于举国体制的坚强支撑
        6.3.1 巩固公有制经济对举国体制的物质基础保障
        6.3.2 强化国有经济对举国体制的战略支撑作用
        6.3.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举国体制的科技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济宁市域煤矿采煤沉陷现状及未来十年沉陷状况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2 济宁市域煤矿及采煤沉陷现状(截至2018年底)
    2.1 济宁市域煤矿概况
    2.2 济宁市采煤沉陷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及参数确定系统设计开发
    3.1 系统功能与结构设计
    3.2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概率积分法参数智能反演模块
    3.3 矿区开采沉陷预测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概率积分法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关系统计分析
    4.1 市域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地质采矿条件统计
    4.2 市域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概率积分法模型参数统计
    4.3 概率积分法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关系的统计分析
    4.4 拟开采工作面概率积分法参数确定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济宁市域煤矿中长期采煤沉陷状况预测分析
    5.1 宁汶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2 济宁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3 兖州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4 滕州、丰沛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5 金乡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6 巨野煤田区域中长期采煤沉陷预测
    5.7 济宁市域煤矿中长期采煤沉陷状况统计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哲学视域下技术设计研究综述
        1.2.2 技术价值及其冲突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概念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说
        2.1.1 技术设计
        2.1.2 技术设计价值
        2.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
    2.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构成
        2.2.1 冲突主体
        2.2.2 冲突客体
        2.2.3 冲突中介
    2.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本质
        2.3.1 利益与价值
        2.3.2 利益冲突的本质
    2.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社会效应
        2.4.1 积极效应——价值启发与价值动力
        2.4.2 负面效应——价值困惑与价值冷漠
    2.5 本章小结
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形成场域
    3.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与价值场域
        3.1.1 技术设计价值相关者
        3.1.2 技术设计价值场域
    3.2 人性欲望恣意冲撞的道德域
        3.2.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
        3.2.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
        3.2.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
    3.3 价值规则边界变移的知识域
        3.3.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认知由自
        3.3.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审视偏狭
        3.3.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思匮乏
    3.4 应然抉择现实偏离的实践域
        3.4.1 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判断任性
        3.4.2 技术决策者的价值选择悖谬
        3.4.3 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与产生根源
    4.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宏观表现形态
        4.1.1 价值模糊
        4.1.2 价值捆绑
        4.1.3 价值反弹
    4.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态
        4.2.1 功利性价值与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2 目标性价值与知识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2.3 描述性价值与实践性价值之间的冲突
    4.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产生根源
        4.3.1 道德域中的经济利己
        4.3.2 知识域中的信仰迷失
        4.3.3 实践域中的责任失度
    4.4 本章小结
5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的调适
    5.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与可行性
        5.1.1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必要性
        5.1.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目标
        5.1.3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可能性
    5.2 技术设计价值冲突调适的基本原则
        5.2.1 作为底线原则的社会他律
        5.2.2 作为一般原则的伦理自律
        5.2.3 作为美好原则的责任自觉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的力学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非饱和土基本性质的研究进展
        1.2.1 应力状态变量
        1.2.2 基质吸力与土水特征曲线
        1.2.3 抗剪强度
        1.2.4 非饱和土体变
        1.2.5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
        1.2.6 量测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
    2.1 三相体的平衡与有效应力
    2.2 四相体的平衡与有效应力
    2.3 多孔介质力学的相平衡与有效应力
    2.4 本章小结
3 非饱和混合土的力学特性试验
    3.1 数字图像测量系统与试样的体积测量
        3.1.1 全表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
        3.1.2 基于全表面应变场测量试样的总体积
    3.2 试验设备与校准
        3.2.1 改进的土水特征曲线仪
        3.2.2 非饱和三轴试验系统
    3.3 试验材料
        3.3.1 试验土料的选取
        3.3.2 试验土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3.4 试验方案及步骤
        3.4.1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3.4.2 初始饱和三轴试样的制备
        3.4.3 控制吸力的等向固结试验
        3.4.4 控制吸力的三轴试验
    3.5 试验结果
        3.5.1 土水特征曲线
        3.5.2 控制吸力的等向压缩试验
        3.5.3 控制吸力的三轴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强度的影响
    4.1 不考虑孔隙比影响的非饱和土强度
        4.1.1 外力土骨架应力与抗剪强度
        4.1.2 不考虑孔隙比影响的强度验证
    4.2 强度预测的误差分析
        4.2.1 强度预测的判定标准
        4.2.2 传统抗剪强度公式的误差分析
    4.3 孔隙比相关的强度准则及其验证
        4.3.1 基于状态曲面函数的抗剪强度准则
        4.3.2 混合土料的强度验证
        4.3.3 进一步数据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非饱和土在等向受力条件下的孔隙比变化
    5.1 非饱和土的干燥收缩
        5.1.1 混合土料的干燥收缩试验
        5.1.2 干燥收缩试验结果
        5.1.3 干燥收缩的机理
        5.1.4 反演土水特征曲线
    5.2 非饱和土在湿化时的孔隙比变化
        5.2.1 弹塑性的湿化模型
        5.2.2 湿化时的孔隙比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6.1 不同初始孔隙比的非饱和渗透系数
        6.1.1 刚性土的渗透系数模型
        6.1.2 渗透模型的数据验证
    6.2 可变形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诞生于“长江”舰上的两大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走水路, 乘军舰去”
“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 怎么样?”

(6)水利工程的土石坝施工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工程土石坝快速施工必要性
2 水利工程土石坝施工方法
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方法
4 混凝土坝施工
5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
6 土石方明挖、高边坡开挖
7 结束语

(7)梯级泵站优化调度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2.2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数学模型建立
    2.1 工程管路布置
    2.2 工程设计参数
        2.2.1 水泵及电机型号
        2.2.2 泵站设计参数
    2.3 实际运行数据数学模型建立
        2.3.1 水泵性能特性曲线
        2.3.2 管路特性曲线
        2.3.3 电机损失
第3章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模型构建及求解
    3.1 系统概化
    3.2 优化调度的数学背景
    3.3 单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
        3.3.1 单级泵站优化调度的内容
        3.3.2 单级泵站能耗优化模型
    3.4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
        3.4.1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内容
        3.4.2 梯级水位优化理论
        3.4.3 梯级泵站模型
    3.5 模型求解
        3.5.1 单级泵站
        3.5.2 梯级泵站能耗优化模型求解
        3.5.3 梯级泵站电费优化模型求解
    3.6 实例运用
        3.6.1 研究区域概况
        3.6.2 时间步长优化
        3.6.3 梯级泵站总能耗优化
        3.6.4 梯级泵站电费优化
    3.7 小结
第4章 敏感性分析研究
    4.1 前言
    4.2 模型与方法
        4.2.1 敏感性分析
        4.2.2 泵站优化模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研究区域详情
        4.3.2 能耗优化模型敏感性分析
        4.3.3 日运行电费优化模型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系统开发
    5.1. 系统软件概述
        5.1.1 开发目标
        5.1.2 实现功能
        5.1.3 软件结构
        5.1.4 面向用户
    5.2 运行环境
        5.2.1 配置
        5.2.2 支持软件
    5.3. UI设计
        5.3.1 登录界面
        5.3.2 主界面
        5.3.3 账户管理
        5.3.4 功能
        5.3.5 皮肤设置
        5.3.6 能耗优化
        5.3.7 电费优化
        5.3.8 敏感性分析
        5.3.9 调度报表
        5.3.10 工程资料
    5.4 计算效果图
        5.4.1 单级泵站能耗优化
        5.4.2 梯级泵站能耗优化
        5.4.3 梯级泵站电费优化
        5.4.4 单级泵站敏感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强干扰区域水动力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以沙颍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动力模拟研究进展
        1.2.2 水质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2.3 强干扰区域水动力水环境研究进展
        1.2.4 沙颍河水动力水质模拟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淮河-沙颍河流域概况
    2.1 淮河-沙颍河流域地理位置
    2.2 淮河—沙颍河流域水文气候特征
    2.3 沙颍河流域地形地貌
    2.4 沙颍河流域土壤植被
    2.5 沙颍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2.6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状况
第3章 淮河-沙颍河流域干旱水质时空分布分析
    3.1 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分析
        3.1.1 研究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及分析
    3.2 沙颍河流域水质时空分布分析
        3.2.1 研究数据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沙颍河干流水动力模拟及应用
    4.1 MIKE水动力模型应用
        4.1.1 MIKE模型简介
        4.1.2 MIKE11 HD控制方程
        4.1.3 MIKE11 HD方程数值求解
        4.1.4 MIKE11 HD模型应用
    4.2 基于Preissmann四点偏心隐式格式的水动力模拟
        4.2.1 控制方程
        4.2.2 离散求解格式
        4.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4.2.4 一维水动力模型应用
    4.3 模型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沙颖河干流水质模拟及应用
    5.1 MIKE 11 AD水质模型介绍
        5.1.1 MIKE11 AD控制方程
        5.1.2 控制方程离散求解
        5.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2 MIKE11 AD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超大直径PCCP施工规划与关键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超大直径PCCP工程实例
        1.2.2 超大直径PCCP生产、运输技术研究进展
        1.2.3 大型结构及大直径PCCP吊装技术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大直径PCCP供应方案
    2.1 方案概述
        2.1.1 PCCP供管要求
        2.1.2 比选内容
        2.1.3 方案拟定
    2.2 方案比选
        2.2.1 方案比较法
        2.2.2 评分优选法
        2.2.3 最小运输费用法
    2.3 应用方案
    2.4 供管规划要点
第3章 超大直径PCCP运输方案
    3.1 凹心平板拖车运输
        3.1.1 设备型式及工况
        3.1.2 爬坡能力复核计算
    3.2 半挂驮管专用平板拖车运输
        3.2.1 设备型式及工况
        3.2.2 装卸管工序
    3.3 车辆性能及道路运管测试
        3.3.1 车辆性能测试
        3.3.2 车速及装卸管用时测试
        3.3.3 运管效率测算
    3.4 运输工法过程控制
        3.4.1 车辆选型及安全措施
        3.4.2 运输特性与资源配置
        3.4.3 道路配套控制要求
第4章 超大直径PCCP吊装方案
    4.1 吊装方法概述
        4.1.1 主要吊装方法
        4.1.2 工程使用方法
    4.2 吊装方案比选
        4.2.1 比选的基础条件
        4.2.2 比选方案的拟定
        4.2.3 方案比选
    4.3 应用方案
        4.3.1 设备及工法
        4.3.2 典型吊装工序
        4.3.3 资源配置
        4.3.4 工法特性
    4.4 吊装工法质量和进度控制
        4.4.1 质量控制标准
        4.4.2 质量控制要点
        4.4.3 施工进度控制
第5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建议、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D]. 董成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济宁市域煤矿采煤沉陷现状及未来十年沉陷状况预测分析[D]. 胡绍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 王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孔隙比变化对非饱和土的力学行为影响研究[D]. 郑国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诞生于“长江”舰上的两大战略构想[J]. 梅兴无. 档案记忆, 2019(05)
  • [6]水利工程的土石坝施工方法探析[J]. 耿京华,刘春婷. 工程技术研究, 2018(10)
  • [7]梯级泵站优化调度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D]. 韩典乘. 山东大学, 2018(12)
  • [8]强干扰区域水动力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以沙颍河为例[D]. 王俊钗. 武汉大学, 2017(06)
  • [9]超大直径PCCP施工规划与关键工法研究[D]. 刘烨华. 清华大学, 2015(08)
  • [10]水价博弈:怎么涨,涨多少?[N]. 宋馥李. 经济观察报, 2014

标签:;  ;  ;  ;  ;  

南水北调山东段准备就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