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探讨

关于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探讨

一、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宇[1](2021)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PT公司实验室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扩大,世界各国产品质量检测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向外界扩张,促使产品质量测试机构面临很多挑战,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一方面,检验行业具有广阔前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外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民营企业检验校准机构的介入促使国内实验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成立之初,PT公司实验室一直为PT企业内部的项目提供服务。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PT公司想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原有管理制度,突破企业原有“舒适圈”。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如何将当前质量体系管理优化和完善,以及新机遇下的历史责任,一直是现阶段PT公司实验室改革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PDCA戴明环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从影响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入手,对PT公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仪器设备、检验样品、实验室环境、检验方法中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性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PT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查找造成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并针对分析出的原因明确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本文中的研究目的致力于改善PT公司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运转。在标准实验室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检验检测工作中,对实验室的各类质量活动进行了合理优化和改进,使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以确保质量的有效性、适用性和长期性,追赶检验检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实验室在检验检测市场的竞争优势。

高頔[2](2020)在《AS建筑材料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越来越受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检验检测机构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检验检测机构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检测数据,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信息化薄弱、人工失误繁多、成本不受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其发展。在检验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快速适应时代发展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节约成本以及规避行业风险,这也是现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以AS实验室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系统开发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LIMS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对是AS实验室现状、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AS实验室作为一个全方位的检验检测机构,一直存在管理模式局限性大、资源浪费、数据传播慢、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AS实验室发展战略的分析,得出引入LIMS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LIMS建设的必要性,设定新的建设目标,并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设计出新的工作流程并加以实施。最后,对LIMS的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投入产出指标的建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分析和调查问卷的方式,验证了LIMS可以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通过本文研究,应用本文设计的LIMS可以提升AS实验室的管理效率,达到优化工作流程、控制成本、提高质量的目标,为LIMS在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卢慧芳[4](2020)在《第三方通信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检测行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其中检测机构在整个检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机构的自身管理是否合理高效,如何既能保证检测质量又能实现了良好的效益,提高检测机构工作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选取E检测机构为载体,通过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对E检测机构进行实际调研,并对其进行工作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地构建。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构成。应用德尔菲法构造指标判断矩阵,由层次分析法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E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管理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取得最终评价结果为“良好级”。根据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结果,针对评分较低的那些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并寻找改进措施,提出对于提高工作质量更好的建议。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找出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不足点:人才培养意识不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缺陷产品的管理意识欠缺、承担科研课题能力较弱。并针对不足的五点,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3)积极开展内部学习讨论活动、(4)通过智能化手段建立检测价值链、(5)建立检测工作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并简要给出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方法供参考。

刘娟娟[5](2020)在《基于顾客感知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检测和校准市场开放后,顾客对检测和校准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检测和校准机构要切实做好检测服务,必须要注重服务质量,满足顾客与市场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检测和校准机构的服务质量为夯实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系着顾客的产品质量。因此,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一定要围绕顾客需求展开,从顾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建立全面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从中准确评价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水平,获得顾客的信任与忠诚,从而全面提高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基于顾客感知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分析检测和校准机构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实验室,提高检测和校准机构的服务质量,为检测和校准机构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也为同行业机构提供参考。首先,在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服务质量理论和顾客感知理论的基础上,从顾客感知角度出发,按照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流程,分析顾客服务中心、实验室、质量监管部门的构成要素,建立检测和机构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其次,对比常用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法,构建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检测和校准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和实验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其服务质量薄弱环节和薄弱实验室提出对策,改进检测和校准机构的服务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和校准机构在保证公平、公正、有效服务的基础上要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要关注整个机构的响应性服务质量,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服务人员意识,提高服务人员效率,另一方面要关注服务质量相对效率较低的实验室,分析其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有针对性的稳固优势因素和改进劣势因素。

刘志泓[6](2020)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是生命体维持正常生理职能的重要组成,其止血、聚集等功能特征的快速检测对于对早期血栓性相关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能效监测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高性能产品合作量产开发,针对提高检验效率、增加检验模式和实现检验流程信息化管理等功能需求,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基于多模块并行检测架构的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与信息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多模块架构是提高检测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控制、通信与操作管理功能复杂,对系统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基于CAN总线的上下级嵌入式系统,由管理机与四个控制机模块组成,实现多通道并行检测。其中控制机相互独立,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经过样品稀释、诱聚剂添加、血细胞计数和液路清洗等子流程完成单次血小板检测。管理机作为上位机,承担人机交互、数据统计处理等功能,协调多个控制机模块稳定可靠地完成检验任务,并提供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论文首先在综述介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背景意义以及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仪器高性能开发的特点需求和发展趋势。再从检验效率、参数和功能角度分析,提出多控制机模块并行检测的升级方案,优化检测流程;针对医疗信息化需求,设计建立以检验科实验室为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网段内各类体外诊断设备,实现检验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随后论述了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控制机与管理机软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快速检测流程、数据精度控制、数据库管理、试剂管理等具体业务的实现。接着针对多模块检测带来的多节点通信问题,在管理机和控制机之间引入具有松散耦合特征的通信模型开展数据分发服务,基于发布/订阅机制,将各类消息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划分,同时开辟数据缓冲区,结合CAN总线讨论分析该模型实现的具体要求和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保证分布式系统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然后从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的高可用性和拓展性设计出发,在通信组件、数据管理、结果推送和任务下发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设计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异步消息机制实现多任务处理,同时给出了节点变化时任务的动态分配策略。最后,本文通过对多模块检验系统与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的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方案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王晓宾[7](2020)在《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章印文鉴定作为一项传统的司法鉴定项目,一直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伪造印章印文的技术越来越多,加之人们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发案量飞速上升。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员对可疑印文(检材印文)进行检验,分析其形成方式,判断其与样本印文的一致性,进而为法庭诉讼提供证据,为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印章印文鉴定作为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司法鉴定人员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及鉴定人员针对印章印文鉴定的技术方法展开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司法实践而言,印章印文鉴定的正确率并不理想,领域内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缺乏系统研究,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随着诉讼中对证据审查严格化、采信标准规范化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印章印文鉴定结果备受关注,因此,系统的开展对印章印文鉴定的质量监控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和尤为必要。本文在深入了解印章印文鉴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印章印文质量监控的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与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主要因素的深入剖析、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进行模拟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导论共六章,分别为:导论;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特点及价值取向;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导论;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包括第一章;第三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1)系统的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析。从鉴定主体、鉴定客体、鉴定程序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并通过评估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分别划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构建出影响因素的分级结构,为后续开展鉴定质量监控工作打下基础。(2)详尽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六个部分入手细化监控点,为开展质量监控监控工作明确着力点。(3)完整的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进行了构建。通过设计构建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搭建平台。导论部分论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印章印文鉴定的案件数量众多,一直是文件检验鉴定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研究人员多关注技术方法,加之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繁杂,因此印章印文鉴定质量一直亟待提升,质量监控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利用文献梳理法、实证调查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借鉴法等研究方法,借助法律、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可实现丰富其理论基础;提升印章印文鉴定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能力;保证印章印文鉴定意见证据价值;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目标。第一章对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及当下印章印文鉴定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提供了资料。本章首先从印章的发展起源入手,简述了印章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并介绍了不同时期印章名称的变化。接着叙述了雕刻法、成型热压法和光敏技术三种主要制作工艺制作印章的原理和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印章进行了分类。然后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间维度,分别从典型案例、鉴定理论、主要鉴定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了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历程。最后在总结印章印文鉴定在伪造技术、科学属性、新技术方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标准化体系等发展方向。第二章着重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监控工作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对司法鉴定质量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依据鉴定过程、鉴定对象、监控措施、监控方式对司法鉴定质量监控进行了分类,并综述了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研究现状成果,了解当前的前沿和热点。第二节重点归纳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三大特点为具有动态性、监控对象具有易变性、监控具有持久性;提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机制和措施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分为预警功能、排查功能、监督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功能五个方面的功能。同时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明晰准确和高效是初级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是高级价值取向。第三节在探讨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关系的基础上,概括了司法鉴定困境的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法官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和社会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质疑,总结了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分别是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民众对鉴定意见的认知存在偏差;鉴定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社会负面舆论的误导影响。并根据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对社会稳定秩序、法律权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司法鉴定学科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适时出台《司法鉴定法》、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做好司法鉴定人的准入、退出和培训教育工作、构建司法鉴定追责制度、做好司法鉴定舆论宣传工作、发挥“智能辅助鉴定人”的作用等缓解措施。第三章解析了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鉴定主体因素、鉴定程序和方法因素、鉴定客体因素,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为开展印章印文鉴定质量打下了基础,明确了鉴定质量监控的重点。本章在探讨印章印文鉴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质的基础上,对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进行阐述,并根据因素的类型、因素的来源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共完成了四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其中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鉴定机构性质、经费来源、等级和规模;鉴定人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预期、主观经验、道德水平、知识背景。第二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因素,分为鉴定材料的影响、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鉴定程序的影响、鉴定文书的影响,其中鉴定材料的影响包括检材、样本、鉴定材料收集与保管过程;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包括鉴定技术、鉴定方法;鉴定程序的影响包括分析阶段、比对阶段、综合评断、核实阶段;鉴定文书的影响包括鉴定文书的形式、鉴定文书的内容。第三部分解析了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分为印文色料、外界环境、盖印压力、承印物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通过定向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专家评价法,对23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以影响力的大小将影响因素分为显微层、基本层和关键层,为分层次对影响因素进行监控提供了依据。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为构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提供了内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监控任务艰巨,监控内容众多,这是由其复杂性、开放循环性、动态性、持续完善性所决定的。本章节为更清楚的厘清监控的主要内容,方便监控实施方更准确的把控监控要点,梳理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第二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合法性、可靠性、充分性、可比性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方法和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第四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第五部分是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监控的主要内容,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第六部分是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并尝试进行应用,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成果的检验,综合考察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适用性。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梳理和比较。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目前对印章的使用和管理除刑法明确规定的相关犯罪行为外,还有多款与印章相关的治安管理办法草案。技术规范方面,国内主要介绍了国家标准(GB)、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和权威技术组织分别颁布的有关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国外主要介绍了SWGDOC技术标准和ASTM技术指南。在对国内外进行比较时,可发现二者在制订单位、内容、修订规则、鉴定人员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然后结合印章印文鉴定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出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为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和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接着构建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设计了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并且各个子系统中包含有若干模块,以实现对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提出为确保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应进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其他保障。最后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采用典型案例测试的方式,实施了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检验了监控与评价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陈琳[9](2020)在《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北方居住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墙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是进行建筑物节能评估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研究目标限定为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建筑外墙,针对目前建筑外墙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的不足,基于红外热像法的优势,探索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一种便捷、无损的建筑外墙热阻现场检测方法,进而获得传热系数。首先,本文基于建筑非稳态导热反问题理论,提出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外墙热阻进行系统辨识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外墙热阻辨识建模的技术路线,为建筑外墙热阻辨识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变导热系数对外墙热阻值的影响。其次,建立了外墙传热的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调研,获取了寒区建筑外墙的典型或常见的构造形式。然后利用CFD方法对冬季外墙典型工况(室温恒定和变化)进行数值实验,得到了墙体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数值实验结果为外墙热阻辨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样本数据。再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外墙红外图像温度数据的校准模型。本文以红外热像仪测得的温度数据和材料的发射率作为输入变量,热电偶测量的数据作为输出变量,分别选取BP(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RBF(Radial Basis Function,径向基)神经网络和MNLR(Multiple Nonlinear Regression,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红外热像法测温数据的修正模型并进行了误差对比。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校准模型的修正精度最高。另外,编写了墙体表面有效区域温度数据的快速提取程序,通过该程序可以得到排除异物后的有效墙体温度信息,实现了校准后红外数据和有效区域图像的可视化。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外墙热阻辨识模型的输入变量包括时间序列、室内平均温度、室外温度和墙体内、外表面平均温度等参数。本文将CFD模拟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分别采用了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GRNN(General Regressio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PSO-SVM(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搭建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首先考虑时间序列的总长度(检测周期)对辨识误差的影响,确定12小时为最佳时间序列。然后对四组模型样本集的预测能力和测试集的泛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SO-SVM模型的泛化能力要明显优于其它三种方法,其准确率高达94.7%。并对PSO-SVM模型的抗噪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采用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两种方法验证了外墙热阻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两组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PSO-SVM热阻辨识模型测得的墙体热阻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6%,与传热系数检测仪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5%,且PSO-SVM检测值低于理论值,热阻辨识方法检测结果较为合理。五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5的误差较大,其原因是红外热像仪拍摄角度过大。因此,本文对其进行重新修正,之后得到的五组实验相对误差平均值为7.1%。总的来说检验结果较好,验证了PSO-SVM模型测试外墙热阻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进行建筑外墙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林海标[10](2019)在《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血细胞分析俗称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检查之一。主要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网织红细胞等。血细胞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迹象,可以为临床判断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疾病等提供证据。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对疾病病情的判断。目前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均由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仪器或不同实验室检测可造成同一份样本得到结果存在差异,进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可能造成影响等,因此,要实现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可比和准确性,血细胞分析的标准化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A浓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我国也发布相应的卫生行业标准,旨在促进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标准化进程,实现不同场所、不同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数据可知我国临床实验室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厂商超过150家,其中国产近140家.如何实现测量结果的标准化是目前血细胞分析测量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建立血细胞参考方法,探讨使用新鲜血液样本在区域内验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度和在厂商实现量值溯源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探讨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最值溯源,实现测最结果的标准化。应用建立的参考方法在区域内进行正确度验证调查.评价区域内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国产厂商提供血细胞分析量值溯源服务,节约资源。方法: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文件,并结合我国卫生行业标准要求,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评价其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和稳定性等分析性能,并评定其不确定度。应用研究方法:1.使用具有互通性的新鲜全血作为检测样本,进行区域内的正确度验证计划,探讨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检测系统测量结果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2.通过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系统,与血细胞分析检测系统生产厂商合作,为其提供新鲜全血的赋值服务和校准服务,探讨第三方实验室为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的可能性。结果:1.性能评价 5个血细胞分析测量项目(WBC,RBC,PLT,Hct,Hb)的分析性能均满足参考方法的要求,评定不确定度分别为:RBC:(4.17±0.07)×1012/L(k=2);WBC:(9.11±0.22)X109/L(k=2);PLT:(204±5.3)×109/L(k=2);Hb:(148.6±0.96)g/L(k=2);Hct:(38.04±0.0061)%(k=2),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2.应用研究①根据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评价标准判断:1号样本有2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4号样本Hct有一台设备超出允许范围,总合格率为99.5%(657/660)。参照CLSI推荐标准进行判断,W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4台次,RBC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19台次,HGB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台次,Hc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32台次,PLT项目有不合格数量为2台次,总合格率为89.4%(590/660);大部分项目不同品牌的仪器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应用新鲜全血样本对国产某公司的Z3和Z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并进行校准验证,结果满意。结论:在本实验室成功建立了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且性能符合要求,该参考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建立地区间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测量正确度验证计划,并可为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商提供量值溯源服务。

二、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PT公司实验室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相关综述
        1.4.2 国内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相关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 PDCA戴明环理论
    2.3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章 PT公司实验室简介及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3.1 PT公司实验室简介
    3.2 PT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3.2.1 组织及人员架构管理现状
        3.2.2 样品输入流程管理现状
        3.2.3 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
        3.2.4 实验流程管理现状
        3.2.5 实验室环境管理现状
第四章 PT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人员经验匮乏,年龄结构断层
        4.1.2 设备管理混乱,无法及时溯源
        4.1.3 检测方法滞后,缺少方法验证
        4.1.4 环境管理缺失,数据随意编造
        4.1.5 样品管理粗放,样品试剂混摆
    4.2 实验室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人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2 仪器设备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3 检测方法问题的原因分析
        4.2.4 实验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4.2.5 样品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PT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优化方案
    5.1 提高人才素质建设
        5.1.1 加强对实验室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5.1.2 完善人员培训制度
        5.1.3 编制确实可行的监督记录
    5.2 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5.2.1 完善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5.2.2 做好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
        5.2.3 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5.2.4 建立规范的标识系统
    5.3 树立科学实验操作
        5.3.1 按类别对作业指导书进行分类
        5.3.2 明确标准查新、方法验证
    5.4 加强实验环境监测
        5.4.1 明确监控项目、加强环境监控
        5.4.2 对有影响的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5.5 规范质量控制流程
        5.5.1 做好质量控制计划
        5.5.2 做好实验室间比对计划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AS建筑材料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信息系统开发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2.1.1 信息系统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2.1.2 信息系统开发国内研究现状
    2.2 LIMS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2.2.1 LIMS国外研究现状
        2.2.2 LIMS国内研究现状
    2.3 管理流程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2.3.1 管理流程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2.3.2 管理流程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2.4 目前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S实验室建筑材料检验检测现状分析
    3.1 AS实验室的概况
        3.1.1 组织基本架构情况
        3.1.2 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3.2 AS实验室建筑材料检验检测的流程分析
    3.3 存在问题分析
        3.3.1 传统管理模式各模块联动性不强
        3.3.2 信息传播缓慢导致资源浪费
        3.3.3 数据记录依赖于传统记录模式
        3.3.4 管理流程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S实验室的LIMS建设方案设计
    4.1 LIMS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4.1.1 AS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分析
        4.1.2 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问卷
        4.1.3 AS实验室信息化的必要性
    4.2 基于企业调研的LMIS建设目标
        4.2.1 LMIS构建原则
        4.2.2 LIMS建设的目标
    4.3 LIMS工作流程的分析
        4.3.1 检验检测全过程的优化
        4.3.2 非检验检测模块的增加
    4.4 LIMS工作流程的设计
        4.4.1 资源管理模块
        4.4.2 检验检测的全过程管理模块
        4.4.3 其他管理模块
    4.5 系统的实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LIMS在 AS实验室信息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5.1 信息化评估因素的选择
    5.2 信息化评估模型的建立
        5.2.1 投入产出指标的建立
        5.2.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分析
    5.3 评估结果的分析
        5.3.1 人员优化情况分析
        5.3.2 原料使用情况的预测分析
        5.3.3 管理效率提升分析
        5.3.4 质量提升分析
        5.3.5 统计效率的提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第三方通信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评述
    2.1 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理论研究
        2.1.1 ISO17025与ISO9001标准的相互联系
        2.1.2 ISO17025与ISO9001标准的相互区别
    2.2 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的优势
        2.2.1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原则
        2.2.2 工作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2.3 工作质量评价原则及方法
        2.3.1 工作质量评价维度
        2.3.2 工作质量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2.3.3 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4 综合评价相关方法评述
        2.4.1 评价方法分析与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三方通信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状况调研
    3.1 第三方检测机构现状和不足
        3.1.1 检测机构现状
        3.1.2 检测机构工作质量不足
        3.1.3 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趋势
    3.2 上海市E检测机构概况及特点
        3.2.1 E检测机构概况
        3.2.2 E检测机构特点
        3.2.3 工作质量管理方针
        3.2.4 E检测机构质量保证状况
        3.2.5 E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市第三方通信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4.1 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及原则
        4.1.1 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导思想
        4.1.2 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系统构建的原则
    4.2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相关资料
        4.2.2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相关能力要素分析
    4.3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综合评价
        4.3.1 检测机构工作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说明
        4.3.3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工作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4.3.5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5.1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5.2 E检测机构工作质量改进措施
        5.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2 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5.2.3 积极开展内部学习讨论活动
        5.2.4 通过智能化手段建立检测价值链
        5.2.5 建立检测工作知识管理信息平台
    5.3 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质量的改善建议
        5.3.1 基于政策提高工作质量的建议
        5.3.2 基于产业能力提高工作质量管理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顾客感知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服务质量概念研究
        1.2.2 服务质量构成研究
        1.2.3 服务质量测度研究
        1.2.4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相关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2.1.1 服务质量
        2.1.2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2.1.3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2.2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2.2.1 检测和校准机构界定
        2.2.2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
    2.3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顾客感知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步骤
        3.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理论基础
        3.2.2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流程
        3.2.3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构成要素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准则层评价指标构建
        3.3.2 方案层评价指标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4.1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思路
        4.1.1 服务质量指标权重方法选取
        4.1.2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选取
        4.1.3 服务质量评价概念模型
    4.2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指标权重确定
        4.2.1 判断矩阵构造
        4.2.2 一致性检验
    4.3 检测和校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3.1 整体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3.2 实验室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问卷设计与问卷统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统计
    5.3 服务质量评价
        5.3.1 整体服务质量评价
        5.3.2 实验室服务质量评价
    5.4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对策
        5.4.1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4.2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权重调查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1.2.1 血小板聚集检测技术及相关仪器
        1.2.2 嵌入式技术在体外诊断仪器中的应用
        1.2.3 快速多通道模块化检测发展
        1.2.4 控制系统架构发展
        1.2.5 医疗检验流程信息化发展
    1.3 已有工作基础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检测设备功能与需求分析
        2.1.1 平台性能要求
        2.1.2 检测效率要求
        2.1.3 检测参数要求
        2.1.4 操作管理要求
    2.2 检测设备平台概述
        2.2.1 管理机硬件与软件开发平台概述
        2.2.2 控制机硬件平台概述
    2.3 检验系统方案设计
        2.3.1 血小板分析仪总体设计
        2.3.2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仪控制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控制机软件总体设计与实现
    3.2 管理机软件总体设计
    3.3 快速检测业务实现
        3.3.1 单控制机检测模式
        3.3.2 多控制机并行检测模式
    3.4 数据精度控制业务实现
        3.4.1 检验参数定标校准
        3.4.2 单控制机质量控制
        3.4.3 多控制机质量控制
    3.5 数据库管理模块实现
        3.5.1 数据表设计
        3.5.2 数据库连接池设计
        3.5.3 数据库维护功能
    3.6 拓展功能设计与完善
        3.6.1 试剂管理模块实现
        3.6.2 数据上传模块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仪分布式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4.1 中心化通信中间件模型设计
        4.1.1 通信中间件模型概述
        4.1.2 发布/订阅机制设计与实现
        4.1.3 数据缓冲层设计与实现
        4.1.4 通信状态监控设计与实现
    4.2 CAN总线通信设计与实现
        4.2.1 CAN总线物理连接方式
        4.2.2 CAN总线报文设计
        4.2.3 CAN总线交互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检验科实验室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5.2 信息管理软件总体设计
        5.2.1 软件架构设计
        5.2.2 软件开发环境
    5.3 信息管理系统通信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与设备通信模块
        5.3.2 与LIS通信模块
    5.4 信息管理系统后台业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数据存储管理模块
        5.4.2 异步消息交互模块
        5.4.3 结果推送监控模块
        5.4.4 任务动态下发模块
        5.4.5 样本审核验证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估分析
    6.1 测试方案设计
    6.2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试
        6.2.1 静态测试
        6.2.2 功能测试
    6.3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验证
        6.3.1 样本上传验证
        6.3.2 任务下发验证
        6.3.3 管理功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印章印文鉴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印章起源与发展
        一、我国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二、国外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三、印章名称的发展
    第二节 印章制作工艺和种类
        一、印章的制作工艺
        二、印章的种类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
        一、古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二、现代印章印文鉴定发展
    第四节 我国印章印文鉴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困境
        二、我国印章印文鉴定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基础
        一、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含义
        二、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的类型
        三、国内外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现状
        四、印章印文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特点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功能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
        一、司法鉴定质量与司法鉴定公信力的关系
        二、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表现形式
        三、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产生的根源
        四、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造成的危害
        五、司法鉴定公信力困境的缓解路径
第三章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解析及评估
    第一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概述
        一、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因素的原理阐述
        二、影响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的因素分类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鉴定机构的影响因素解析
        二、鉴定人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程序和方法影响因素解析
        一、鉴定材料的影响因素解析
        二、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因素解析
        三、鉴定程序的影响因素解析
        四、鉴定文书的影响因素解析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客体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印章印文鉴定客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印文色料的影响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盖印压力的影响
        五、承印物的影响
    第五节 影响印章印文鉴质量影响因素评估
        一、调查评估的设计
        二、评估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内容
    第一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复杂性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开放循环的系统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内容的概述
        一、印章印文鉴定意见的审核要点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主体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机构的监控
        二、印章印文鉴定鉴定人的监控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合法性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真实性
        三、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充分性
        四、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的可比性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人的组成形式
        二、印章印文鉴定方法的监控内容
        三、印章印文鉴定检验记录的监控内容
    第六节 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可靠性
        二、印章印文鉴定判断标准的稳定性
        三、印章印文鉴定综合评断的准确性
    第七节 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监控
        一、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形式
        二、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内容的监控
        三、印章印文鉴定文书的审核
    第八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内容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依据和情况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印章印文的法规及技术规范
        一、我国关于印章管理的法规
        二、我国现行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三、国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
        四、国内外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比较
        五、我国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的未来制订方向
    第二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原则
        一、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原则
        二、全员参与原则
        三、持续改进原则
        四、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原则
    第三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概述
        二、印章印文鉴定材料管理系统
        三、印章印文鉴定过程管理系统
        四、印章印文鉴定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
        五、印章印文鉴定质量评价与反馈系统
    第四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保障
        一、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
        二、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
        三、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技术保障
        四、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的其他保障
    第五节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实例——以G司法鉴定中心为例
        一、G司法鉴定中心概况及印章印文鉴定案例简介
        二、印章印文鉴定案例鉴定质量监控实施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印章印文鉴定质量影响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北方居住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建筑外墙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2 红外热像法在建筑热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机器学习在建筑热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1.3.4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外墙热阻辨识方法理论分析
    2.1 外墙导热正问题数学模型
        2.1.1 控制方程
        2.1.2 初始与边界条件
    2.2 外墙导热热阻反问题描述
        2.2.1 传热学反问题概述
        2.2.2 外墙导热热阻反问题建立
    2.3 外墙热阻辨识技术路线
        2.3.1 系统辨识方法概述
        2.3.2 外墙热阻辨识建模方案
    2.4 关于变导热系数的考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墙传热仿真数值实验
    3.1 数值模型
        3.1.1 CFD数值实验概述
        3.1.2 模型建立
        3.1.3 模型验证
    3.2 数值实验方案
        3.2.1 墙体构造方案
        3.2.2 数值模型参数设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一材料构造墙体
        3.3.2 两种材料复合构造墙体
        3.3.3 实墙墙体
        3.3.4 含窗户墙体
        3.3.5 含热桥墙体
        3.3.6 热阻值对墙体表面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红外热像法测温修正与有效温度提取
    4.1 红外热像法测温数据修正模型样本获取
        4.1.1 红外测温数据修正方案
        4.1.2 实验仪器的选择与参数设定
        4.1.3 实验样本
        4.1.4 测试结果
        4.1.5 发射率检测
    4.2 红外热像法测温数据修正模型建立
        4.2.1 ANN和 MNLR用于建立红外测温数据修正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4.2.2 修正模型样本数据处理
        4.2.3 基于BP网络的红外测温数据修正模型的建立
        4.2.4 基于RBF网络的红外测温数据修正模型的建立
        4.2.5 基于MNLR的红外测温数据修正模型的建立
        4.2.6 修正结果对比
        4.2.7 红外热像法测温修正模型的实验验证
    4.3 有效区域温度数据的处理与提取
        4.3.1 有效区域温度数据提取方法
        4.3.2 有效区域温度数据提取程序检验结果
        4.3.3 红外图像数据处理软件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墙热阻机器学习辨识方法的建立
    5.1 热阻辨识模型的建立
        5.1.1 建模方法选取
        5.1.2 输入变量确定
        5.1.3 基于GRNN的外墙热阻辨识模型的建立
        5.1.4 基于PSO-SVM的外墙热阻辨识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对比分析
        5.2.1 时间序列的影响
        5.2.2 模型辨识结果对比分析
        5.2.3 热阻辨识模型抗噪性检验
    5.3 热阻辨识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5.3.1 热阻辨识系统界面简介
        5.3.2 热阻辨识系统界面功能介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墙热阻辨识方法验证
    6.1 实验室测试验证
        6.1.1 检测方案
        6.1.2 检测数据
        6.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6.2 现场测试验证
        6.2.1 检测方案
        6.2.2 检测数据
        6.2.3 检测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性能评价
    1.1 样本采集与要求
    1.2 参考方法的建立
        1.2.1 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
        1.2.2 血红蛋白参考方法
        1.2.3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1.2.4 红细胞比容参考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1.4 性能评价结果
        1.4.1 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
        1.4.2 血小板计数
        1.4.3 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1.5 讨论
    1.6 结论
第二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
        2.2.1 红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2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3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2.4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2.3 结果
        2.3.1 红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2 白细胞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3 血小板计数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4 血红蛋白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3.5 红细胞比容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应用
    3.1 临床血细胞分析测量结果的正确度验证调查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通过为厂商校准标准血细胞分析仪,建立第三方量值溯源体系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知情同意书
    附录3:健康调査表
    附录4: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PT公司实验室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夏天宇. 延边大学, 2021(02)
  • [2]AS建筑材料检验检测机构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研究[D]. 高頔. 天津大学, 2020(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第三方通信检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研究[D]. 卢慧芳.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顾客感知的检测和校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刘娟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6]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D]. 刘志泓. 东南大学, 2020(01)
  • [7]印章印文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王晓宾.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北方居住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方法[D]. 陈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10]血细胞分析参考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林海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关于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