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秆抗倒伏力学分析

玉米茎秆抗倒伏力学分析

一、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周顺利[1](2022)在《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与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茎倒伏造成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籽粒生理成熟后无法继续田间站秆脱水,影响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关于玉米抗茎倒伏相关的性状,前人从植株形态、节间形态、解剖结构和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结果不完全一致,同时这些性状对茎秆抗倒性作用大小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茎秆力学测定方法、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的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内容,希望为进一步研究玉米抗茎倒伏相关性状及其评价方法,培育抗倒伏品种和优化栽培措施提供参考。

魏丽娜[2](2021)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资源利用率低。近年来,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不断增加,导致玉米植株间的水养及空间竞争加剧,玉米茎秆细弱、根系生长不良,进而玉米倒伏程度加重。针对这个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两年以‘先玉335’作为供试品种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两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平地无覆盖(CK)、半膜平铺覆盖(M)、全膜双垄沟覆盖(RFM)三种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倒伏特性以及对春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显着改善春玉米土壤水分状况,增加整个生育时期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RFM对株高的改善最为明显;两季的叶面积指数趋势均为RFM>M>CK;地膜覆盖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平地无覆盖处理,RFM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果更为显着。2、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茎秆的3-5茎长、茎粗和茎节干重。2018-2019年RFM的平均节间粗较CK高出11.7%、较M高出8.5%;RFM的平均茎长与CK和M相比分别高出9.2%-19.5%、3.7%-8.5%;与CK相比,RFM和M处理的第三节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增加;覆膜处理的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均高于平地无覆盖。3、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茎秆的力学强度。两年中,各处理间的抗压强度、穿刺强度和弯折力均表现为RFM>M>CK。RFM处理对增加茎秆的力学强度效果更为显着;与CK相比,覆膜处理提高了茎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两年试验结果中,各处理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表现为RFM>M>CK。4、与平地无覆盖相比,覆膜处理有效促进了根系发育。与CK相比,覆膜处理增加了根系地下根层数,RFM处理和半M处理的地下根层数为8层,平地无覆盖处理有7层;地膜覆盖处理还显着的增加了根的生物量,其中RFM处理根干重最大,两年试验较CK平均增加了81.7%。覆膜处理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与CK差异明显,RFM>M>CK。5、地膜覆盖提高春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明显。两年中RF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M和CK相比平均高出4.87%和15.15%。覆膜处理增加了春玉米产量,有效提高了春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其中RFM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中,RFM处理的产量分别较M和CK高出13.74%和59.94%因此,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春玉米茎秆发育和根系生长,可以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使用。

吴浩[3](2021)在《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下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农田玉米种植水肥利用效率不高,水肥流失易造成玉米植株细长,易引起茎倒伏,而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对改善玉米植株生长状况与解决玉米倒伏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进行了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下的夏玉米水氮处理试验,设置两个处理,即补灌/施氮处理(W)和施氮量处理(N),补灌/施氮处理依据夏玉米吸氮曲线分别于播种时、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4个时期开始时补灌/施氮4次(W1处理),播种时和大喇叭口期2个时期开始时补灌/施氮2次(W2处理),施氮量处理按施氮量分为210kg/hm2(N2处理)和150kg/hm2(N4处理)两个施氮水平,研究夏玉米不同生育期茎叶形态参数、茎秆力学参数、抗倒伏力和产量等指标,探究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综合调优的水氮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2处理显着降低了抽雄期和灌浆期的重心高度,W2处理显着降低了玉米茎秆抽雄期和灌浆期的重心高度。W1N2处理与W2N2处理显着增加了灌浆期近穗位五叶平均面积与叶向值,有效调节了植株冠层结构,避免玉米植株生长过旺或长势过矮。不同补灌/施氮和施氮量处理对不同时期夏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的干物质量并无显着性影响,N2处理较N4处理在灌浆期茎秆基部第三节间节长显着缩短8.47%,显着增加了灌浆期和蜡熟期茎秆基部第三节间茎粗与横截面积。(2)在相同补灌/施氮次数的情况下,N2处理在灌浆期和蜡熟期显着提高了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的抗折强度、穿刺强度与径向抗压强度,而补灌/施氮次数的改变对茎秆力学参数并无显着性的影响。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W1处理较W2处理抽雄期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的抗折力可以显着提高33%;在灌浆期和蜡熟期,W1N2处理和W2N2处理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的抗折力、穿刺强度与径向抗压强度显着高于另外两个处理,其中W1N2处理在抽雄期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的抗折力与径向抗压强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在灌浆期与蜡熟期,W1N2处理和W2N2处理的抗倒伏指数显着高于另外两个处理,W1N2处理的抗倒伏指数在抽雄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抗倒伏指数在各生育期内与夏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抗折强度、穿刺强度与径向抗压强度呈显着正相关,在灌浆期与蜡熟期与茎秆基部第三节间横截面积呈显着正相关,在灌浆期与株高、重心高度和茎秆基部第三节间节长呈极显着负相关。(4)在各个生育期内玉米茎秆倾斜角度超过35°至破坏时W1N2处理与W2N2处理抗倒伏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从灌浆期至蜡熟期过渡期间进行跟踪测定,各处理抗倒伏力逐渐增加,W1N2处理抗倒伏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根据不同理论推导出的4种倒伏风速计算公式发现W1N2处理与W2N2处理在测定生育期内临界倒伏风速均显着高于另外两个处理,且临界风速与抗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可以有效的评价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5)将夏玉米产量、临界风速和抗倒伏指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加权处理分析,W1N2处理与W2N2处理抗倒伏能力显着优于其他处理,W2N2处理在实现高产的情况下抗倒伏能力也表现优异。统筹考虑下,建议试验区微喷补灌条件下水氮处理的方案为:夏玉米生育前期雨水较为充沛时,在播种时和大喇叭口期进行补灌/施氮即可,无需多次补灌,施氮量可增加至210kg/hm2。

薛军[4](2020)在《玉米生长后期抗倒伏研究》文中提出机械粒收是我国玉米生产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与传统收获方式不同,机械粒收要求玉米籽粒含水率控制在25%以下,一般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自然脱水2~4周才能达到机械粒收的要求。玉米田间站秆籽粒脱水期间,茎秆衰老加速,倒伏风险远高于生理成熟之前。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茎腐病菌处理下生长后期植株形态,茎秆碳水化合物组分、水分、解剖结构和机械强度,根系垂直拉力和根系形态,田间倒伏率及机械粒收质量等指标,明确了倒伏对玉米机械粒收田间损失和收获效率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玉米生长后期抗倒伏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评价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综合指标,并且研发了测定玉米抗倒伏能力的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明确了玉米倒伏对机械粒收产量损失和收获效率的影响。倒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落穗损失,倒伏率每增加1%,落穗率增加0.15-0.59%;倒伏对黄淮海夏玉米落穗损失影响高于北方和西北春玉米;倒伏降低了机械粒收速度;玉米发生大面积倒伏,收获时降低收获机割台、放慢行走速度可以将部分倒伏植株果穗捡起,降低产量损失。(2)阐明了玉米生长后期自然衰老对倒伏的影响。玉米生长后期,茎折率升高是倒伏增加的主要原因。玉米生理成熟后植株衰老使茎秆基部节间干物质和水分含量减少,导致基部节间机械力学强度和茎秆抗折断力下降,当茎秆抗折断力降低至14.3 N时,茎折率≥5%;不同品种之间茎秆质量下降幅度和茎折率差异显着;适期收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站秆时间过长引起的倒伏。(3)明确了茎腐病对玉米茎秆质量及倒伏的影响。玉米生理成熟后,茎腐病是影响茎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茎腐病率每增加1%,茎折率增加0.14%。茎腐病菌通过分解节间中可溶性糖,降低节间充实度,分解维管组织,外皮机械组织,从而降低茎秆强度。茎腐病菌是由节间髓部向外皮侵染,随着时间的推后,侵染程度逐渐加重。(4)提出了抗倒伏玉米品种的评价指标,为培育抗倒伏品种提供依据。当前玉米品种在抗茎折和抗根倒方面无相关性。植株鲜重/根系拉力指标可以用于解释田间根倒,单位根系拉力承重越高,根倒风险越高。培育灌浆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体积)干重和含水量较高、穗位较低、根系下扎较深的玉米品种是提高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方向。(5)研发了基于茎折临界风速指标的测定装置,为抗倒伏鉴定提供测试工具。茎折临界风速可以作为评价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综合指标。设计了一种可以在田间综合评价玉米抗倒伏能力的装置,该装置运行稳定、便于操作和移动,可以鉴定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玉米生理成熟后茎折临界风速先升高后降低,参试品种在生理成熟后16-24d时茎折临界风速达到最大。临界风速受叶面积、鲜重、茎部韧性、穗高等因素的影响。

徐瑶[5](2020)在《大豆植株力学特性受冠层光谱组成与激素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在我国广泛种植,且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消费持续增加,实现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大豆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发生倒伏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倒伏不仅会造成大豆减产,降低大豆品质,还会增加机械收获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了产量损失。大豆植株的力学特性是最重要的抗倒伏性状,而大豆植株的力学特性受冠层光谱组成以及其调控的激素水平所调节。为此,开展大豆植株力学特性及受冠层光谱组成与激素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生产意义。本试验于2014-2017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展开。通过田间小区种植30个大豆品种,分析大豆植株形态指标与抗倒伏性的关系,并筛选出两个植株形态、抗倒伏性、适宜密度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密度试验和光环境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较系统地研究了大豆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变化特点及冠层光谱通过内源激素对力学特性的调节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在大豆的抗倒伏性状中,力学特性直接影响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其中茎秆弯矩和植株重力矩在大豆的生育时期内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R5-R6期。大豆的抗倒伏系数的变化趋势呈“U”型曲线,在R6期降至最低值,说明大豆在R6期最容易发生倒伏。大豆的形态指标中,植株鲜重和茎粗与茎秆挫折力和弯矩呈极显着正相关,并且茎粗/株高(D/H)与抗倒伏系数、茎秆挠度和茎秆转角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茎粗/株高能够较全面反映大豆抗倒伏能力的定性形态指标。茎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弯矩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茎秆中纤维成分的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但与重力矩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纤维含量高也增加了植株自身的致倒伏力。(2)增大种植密度,大豆表现出典型的避阴反应。主要表现为茎秆节间伸长,株高增加,植株鲜重和茎秆直径降低。大豆植株的光合作用减弱,茎秆单位长度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显着降低,植株单产降低,供试的两个大豆品种在试验的密度范围内,群体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黑农48和合农60分别在30万株/hm2和40万株//hm2达到最高产量。(3)增大种植密度,茎秆挠度和转角呈现下降趋势,大豆茎秆的挫折力、弯矩、重力矩和抗倒伏系数显着降低,在D20和D50处理间差异显着。(4)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和冠层深度增加,大豆冠层光谱中的光合有效辐射(PAR,400-700nm)、红光(645-655nm)和蓝光(455-465nm)强度大幅降低,而远红光(730-740nm)强度降幅较小,导致冠层中光质红光与远红光比例(R/FR)显着降低,形成遮阴光环境。(5)减少PAR或降低R/FR能够诱导大豆幼苗茎秆中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增加,水杨酸和茉莉酸的含量降低,调节大豆幼苗茎秆节间和下胚轴的伸长生长,株高增加,地上植株鲜重增加,茎粗和根重降低,并且两种遮阴光信号对大豆的诱导作用能够叠加,在遮阴+远红光的处理中,大豆的内源激素水平和形态变化显着大于其他处理。(6)增加红光和蓝光的照射,诱导大豆幼苗茎秆中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降低,水杨酸和茉莉酸的含量升高,明显抑制茎秆节间的伸长,降低幼苗株高,并且蓝光的抑制作用更强烈。照射红光和蓝光有增加大豆幼苗地上植株鲜重、茎粗和根鲜重的趋势,并且根鲜重在遮阴+红光和遮阴+蓝光中与遮阴处理差异达到显着水平。

郭聪聪[6](2020)在《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机收粒夏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明确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机收粒夏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新乡试验基地进行夏玉米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取裂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A(A1:小双行;A2:单行),副区为密度B(B1:8.25万株·hm-2;B2:6万株·hm-2),副副区为肥料类型C(C1:缓释肥;C2:普通复合肥),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穿刺强度、压碎强度)、节间长度的变化(第3节间、第4节间、第5节间)和产量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明确玉米节间碳水化合物变化与机械强度的相互关系;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三大构成因素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株高、穗位高、重心系数与机械强度的相互关系;穗位系数、重心系数与节间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玉米产量与茎秆机械强度形成及抗倒伏力的关系。因此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施肥措施下夏玉米生长后期茎秆的耐密抗倒的规律,为玉米密植高产稳产栽培及机粒收抗倒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影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株高在密度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种植方式之间存在不显着差异。在A1(小双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的株高低于A2(单行)种植;在B1(8.25万株·hm-2)和B2(6万株·hm-2)处理下郑单958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在C1(缓释肥)肥料类型下郑单958的株高低于C2(普通复合肥)。在A1(小双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的穗位高低于A2(单行)种植;在B1(8.25万株·hm-2)和B2(6万株·hm-2)处理下郑单958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在C1(缓释肥)肥料类型下郑单958的穗位高低于C2(普通复合肥)。(2)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影响玉米茎秆干物质积累和节间长度。在A1(小双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的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高于A2(单行);在B1(8.25万株·hm-2)和B2(6万株·hm-2)处理下郑单958的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在C1(缓释肥)肥料类型下郑单958茎秆干物质量高于C2(普通复合肥)。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内,郑单958的第3节间、第4节间、第5节间长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变化不大。在相同的生育期内,各处理下的第5节间长度均大于相应处理下的第3节间。在A1(小双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的第三、四、五节间长度均短于A2(单行)种植;在B1(8.25万株·hm-2)和B2(6万株·hm-2)种植密度下郑单958的第三、四、五节间长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成上升的趋势;在C1(缓释肥)肥料类型下的第三、四、五节间长度均短于C2(普通复合肥)。在A1B1C1处理下,郑单958的茎秆干物质积累最量高并第三、四、五节间长度最短,其光合作用最强,抗倒能力随之增加。(3)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影响茎秆抗倒性能。在开花期至成熟期间,A1(小双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的穿刺强度(RPS)优于A2(单行)种植;B1(8.25万株·hm-2)密度下郑单958的穿刺强度(RPS)优于B2(6万株·hm-2);C1(缓释肥)肥料类型的穿刺强度(RPS)优于C2(普通复合肥),在A1B2C1处理下的穿刺强度(RPS)出现最大值,为50.42N·cm-2。第4节间压碎强度(SCS)均随着生育期的增加而降低。A1B2C1处理下的压碎强度(SCS)出现最大值,为176.52N·cm-2。选用A1(小双行)、B2(6万株·hm-2)、C1(缓释肥)的栽培措施均有效提高夏玉米穿刺强度(RPS)、压碎强度(SCS),大幅度提高夏玉米的抗倒性和耐密性。田间倒伏率与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茎秆抗倒伏力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机收粒夏玉米品种应具备耐密性好、茎秆强度大的特点。(4)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影响玉米产量。达到较大的生物产量,获得高产的条件为玉米果穗大且重,这就使茎秆承受的重量增加,造成植株的重心高度上移,易出现倒伏。因此,高产与抗倒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在玉米实现高产过程中要结合密度和倒伏的关系,合理密植。根据本试验结果,在保证高产的基础上,通过选育穗位系数较低、茎秆抗穿刺强度压碎强度能力较强的品种来提高玉米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力,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在本试验中,郑单958的穗粒数、粒重、单穗重、理论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郑单958在A1(小双行)种植方式、B1(8.25万株·hm-2)密度和C1(缓释肥)肥料类型下的夏玉米产量最高,高达13.58 t·hm-2。施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得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且肥料和密度互作效应显着。综上所述,根据茎秆抗倒伏指标在不同密度、种植方式、肥料类型下的差异表现,郑单958的适宜密度为在小双行种植下8.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有利于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穗位系数、重心系数,夏玉米得群体质量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外皮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提高抗倒伏能力;有利于茎秆中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的积累,为高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茎秆中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提高植物细胞壁强度;对提高玉米籽粒千粒重的效应较大,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李宝军[7](2020)在《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倒伏已成为影响油菜优质高产和机械化收割的主要限制因素。油菜的抗倒伏能力与其茎秆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探究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可为油菜高产抗倒栽培措施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华杂62”和“金油杂158”油菜茎秆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S1、S2、S3)、播种密度(D1、D2、D3)及施氮量(N1、N2、N3)下的油菜茎秆进行了弯曲、剪切特性试验,探究了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然后测定了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的各化学组分含量和截面结构参数,从化学组分含量和截面结构角度分析了栽培因素对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最后探讨了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抗倒性的影响,并建立了茎秆力学特性与倒伏指数的相关模型,验证了应用茎秆力学特性指标评价油菜抗倒性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TMS-Pro质构仪对“华杂62”和“金油杂158”油菜茎秆进行弯曲和剪切试验,探讨了播期、播种密度及施氮量对其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及施氮量对油菜茎秆的力学特性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播期推迟、施氮量增加,均可降低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播种密度增大,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在播种密度为60×104株hm-2时,油菜茎秆的力学特性强度最大;盛花期和角果期油菜茎秆的力学特性强度优于终花期。(2)以“华杂62”油菜茎秆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的化学组分进行测定,并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茎秆各化学组分含量与茎秆力学特性各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茎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含量均降低;随着播种密度增大,茎秆中纤维素、果胶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含量变化不明显;随着施氮量增加,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含量均降低。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弹性模量的关联度均大于0.70,说明纤维素和木质素对茎秆弹性模量均具有显着的影响;纤维素含量与弯曲强度的关联度最大,花期和角果期分别为0.75和0.68;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剪切强度的关联度最大,花期和角果期分别为0.79和0.76。(3)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栽培因素下“华杂62”油菜茎秆的厚壁组织、基础薄壁组织及髓质等截面结构参数进行提取,分析了茎秆截面结构各参数与力学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与S1相比,播期S3下油菜茎秆厚壁组织和基础薄壁组织面积占比分别减小1.80%和2.97%,髓质组织的面积占比增大4.77%;播种密度增大,油菜茎秆厚壁组织和基础薄壁组织的面积占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播种密度为60×104株hm-2时达到最大值;施氮量增加,在相比120 kg hm-2下,当施氮量为360 kg hm-2油菜茎秆厚壁组织和基础薄壁组织面积占比分别减小4.61%、5.18%,髓质的面积占比增大7.48%;茎秆截面中厚壁组织和基础薄壁组织面积占比与茎秆力学性能强度呈显着正相关,髓质组织面积占比与茎秆力学特性强度呈显着负相关。(4)以“华杂62”和“金油杂158”油菜茎秆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油菜抗倒性随栽培因素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油菜倒伏指数的预测模型,以验证应用茎秆力学特性指标评价油菜抗倒性的可行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及施氮量对油菜抗倒伏能力影响显着(P<0.05),油菜抗倒性与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呈线性显着负相关。应用力学特性指标对油菜抗倒性进行预测的拟合精度值在90%左右,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三个力学性能指标可以表征油菜茎秆的抗倒伏特性。

马德志[8](2020)在《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气候低温冷凉,土壤犁底层厚而耕层浅,质地粘重,在玉米生长阶段常受到阴雨寡照和水汽交换不畅等气候因素影响,不但抑制种植密度提高,而且导致倒伏情况极易发生。此外当地农户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沿用传统耕作方式,这十分不利于发展黑龙江省玉米行业,严重影响农业效益和阻碍农民收入。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种植于852农场的36份玉米杂交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分析,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倒高产玉米品种,进而研究不同抗倒性品种倒伏机理及其相应的抗倒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从而为抗倒伏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的方法,将36份玉米品种分为3个不同级别抗倒高产型品种,其中高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鑫科玉2号、天和1号、东农265、p5697、禾田6号、龙育11、东农266和德美亚1号,共8个;中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德美亚3号、丰垦008、东农257、迪卡556、东农281、垦沃6、先达205、富单12、兴垦9号、丰垦139、天和2号、东农276、益农玉10、东农254、瑞福尔1号、绥玉29、克玉18和哈育189,共18个;低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丰泽118、中玉990、禾田4号、大德216、丰禾7号、冠玉707、38P05、先达203、和育187和龙育10,共10个。(2)利用抗倒系数来表示品种性状在高低密度下的差异,通过对各项指标抗倒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将试验测定的16个评价倒伏的指标转化合成6个各自独立的综合指标。这6个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77.80%,且经过第二年试验证明选取的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和瑞福尔1号四个抗倒品种均未发生茎折,且产量较高,可见该筛选方法具有客观合理性。(3)根据品种间各性状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穗位高、穗位系数、茎秆折断强度、穗位以上叶面积和叶夹角、茎秆可溶糖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半纤维素、皮层厚度、总维管束数目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茎折能力的重要指标;植株抗推力、气生根条数、气生根入土深度、气生根干重、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根倒能力的重要指标。(4)田间倒伏表现为天合2号未发生倒伏,丰垦139、瑞福尔1号和德美亚3号发生不同程度根倒。倒伏品种的发生与根系系统发育及台风影响有关,2019年“利奇马”和“玲玲”台风的影响,导致土壤含水量相比于去年显着增大,使根倒极易发生。(5)品种的抗根倒性、抗茎折性和产量均存在差异,分别表现为天合2号>瑞福尔1号>丰垦139>德美亚3号;天合2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德美亚3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天合2号>德美亚3号;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产量并不是最高的,需要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实现良种与良法的有效结合,使抗倒伏玉米品种遗传特性得以充分表达,从而达到抗倒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王群[9](2020)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温光因子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倒伏是造成玉米减产、收获成本增加和品质下降的重要生产问题。本文通过设置播期试验,明确播期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筛选出不同生育时期影响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关键指标,比较不同温光环境下玉米茎秆发育及抗倒能力的差异,探讨温光因子与倒伏指标间的关系,为玉米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新疆奇台农场,2017-2019年4-5月份设置5个不同的播种日期,分别编号SD1-SD5。2017年种植中熟品种KWS9384(≥10℃有效积温2300℃),2个种植密度:9.0×104株hm-2和12.0×104株hm-2;2018年选用3个不同熟制品种,分别为:早熟品种KWS2030(≥10℃有效积温2000℃)、中熟品种KWS9384和晚熟品种KWS3564(≥10℃有效积温2900℃),种植密度12.0×104株hm-2;2019年重复2018年试验,并增加9.0×104株hm-2密度。通过测定吐丝期(R1)、乳熟期(R3)和完熟期(R6)的茎秆抗倒伏相关指标,比较不同播期下玉米茎秆抗倒能力的差异,筛选出不同生育时期影响玉米茎秆抗折断力(SBF)的关键指标,分析茎秆发育过程中温光因子对抗倒伏指标间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玉米播种至出苗、出苗至拔节、拔节至吐丝的天数均呈减少趋势,但灌浆期延长;早熟品种的生育期呈缩短趋势,中熟品种晚播(SD5)的生育期明显延长,晚熟品种晚播的处理不能成熟。玉米拔节至吐丝期是茎秆形态建成、干物质积累和机械强度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形态建成先于节间强度形成。随播期推迟,节间伸长速率加快,快速增长期及穿刺强度(RPS)形成期提前,干重和RPS增大。茎秆强度和植株形态受光温条件影响较大,在不同年际间随播期推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基部节间含水率随生育期推进呈降低趋势,节间单位长度干重(DWUL)随生育期推进有升高趋势。R1时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及形态是影响茎秆抗倒的主要因素,R3时穂位高度和茎秆中的物质积累决定茎秆的抗倒能力,R6时茎秆的抗倒能力与茎秆和雌穂的物质积累有关。拔节至吐丝期累积光温资源对中晚熟品种吐丝期的茎秆抗倒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生育期内累积的光温资源越多对玉米茎秆抗倒越有利。结论:播期推迟后,玉米生育前期光温资源增加会缩短吐丝前的生育进程,而后期光温资源不足会延长灌浆进程,生育期总体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过晚的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延长或不能成熟。不同的生育时期,影响玉米SBF的关键指标不同;物质的积累是抗倒的重要前提,较低的穂位是抗倒的有效保障。总体来说,生育期内累积光温资源越多对玉米茎秆抗倒越有利。

董荷荷[10](2020)在《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持续提高单产是我国小麦生产的硬性要求,增加种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是增加单产的重要技术途径。种植密度增加,小麦茎秆细长,充实度降低,木质素积累量下降,群体质量变差,容易发生大面积倒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绝收的现象。不同的抗倒伏品种因遗传背景的差异,在茎秆各类形态指标方面表现有所差异。因此,研究不同抗倒伏品种的小麦在抗倒伏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品种选育以及增加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小麦茎秆既具有机械刚力又具有柔韧度,因此,评价小麦茎秆质量应综合考虑。研究证明,合理的施氮时期可以改善小麦茎秆的抗倒伏性能,基肥:起身肥:孕穗肥1:1:1施肥可以提高小麦茎秆的质量。在群体增密的条件下,本试验选用抗倒伏品种济麦22(JM22)和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SN16),密度采用300万株·hm-2,氮肥施用300kg·hm-2,氮肥的1/3以及全部磷肥、钾肥作为基肥施用,剩余2/3的氮肥设置四个追施模式。拔节期全施(CK),起身期和孕穗期1:1追施(T1),拔节期和开花期1:1追施(T2),孕穗期全施(T3)。从茎秆的各个节间表观特征、力学特征以及木质素代谢方面来阐述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整体抗倒伏性能和不同抗倒伏品种在相同处理下茎秆抗倒伏性的差异。以期为优化栽培措施提高茎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本试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表观性状的影响不同的追肥时期对小麦的茎秆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试验选取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测量了小麦植株的表观性状,包括株高、节长、重心高度、茎粗、壁厚、茎秆充实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株高差异不显着,重心高度倒伏敏感型品种高于抗倒伏品种,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重心高度所占株高的比例显着增加。孕穗期追肥的处理可以显着增加茎秆的壁厚和茎秆充实度。同一时期相同处理下,不同节间茎秆的壁厚和充实度表现为从基部节间向上依次减小且差异显着。起身期:孕穗期1:1追肥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分蘖数,也为后期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了茎秆的充实度。2.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力学特征的影响利用茎秆强度测定仪,选取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三个时期,对两个品种茎秆各节间的抗折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茎秆的抗折力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为T1>T3>T2>CK,成熟期SN16基部第二节间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36.47%,21.07%、18.82%;JM22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20.13%、16.67%、9.87%(两年抗折力的平均值)在开花期,茎秆的抗折力表现为T1、CK>T2、T3,孕穗期追肥显着增加了茎秆各节间的抗折力。抗倒伏品种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显着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不同节间从基部向上抗折力依次减弱,茎秆抗折力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折力在灌浆期到达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充实度与抗折力呈极显着正相关。3.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木质素的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木质素合成途径起始酶的活性以及三种单体的积累量和规律。结果表明,抗倒伏品种木质素的积累量显着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从开花期到成熟期木质素的积累量和三种单体的积累量一直增加,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木质素合成途径起始酶的活性也在逐渐降低,(T1)起身期:孕穗期追肥可以提高生长后期茎秆各节间木质素的积累量和三种单体积累量的总和,以成熟期第二节间为例,SN16第二节间T1处理S单体比CK、T2、T3增加了13.01%、25.62%、5.55%,JM22 T1处理比CK、T2、T3增加了24.62%、11.34%、11.22%。孕穗期、开花期追肥可以减缓茎秆各节间从开花期到灌浆期、灌浆期到成熟期木质素积累量的降低。拔节期全部追施不利于生育后期木质素合成,茎秆抗折力降低。不同节间之间表现为从基部节间依次向上茎秆中木质素的积累量、S型木质素单体、G型木质素单体以及三种单体的总和呈减少的趋势。说明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及代谢产物有显着影响,在群体增密的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追施氮肥的时期,可以达到提高茎秆质量,增强小麦茎秆整体的抗倒伏能力的目的。4.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合理的施氮时期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本试验中,孕穗期追肥可以显着增加小麦收获时的千粒重,产量以T1(起身期:孕穗期1:1)追施最高,SN16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出7.47%、4.37%、5.49%,JM22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出9.97%、6.58%,12.59%(两年产量的平均值)。虽然T3(孕穗期全部追施)处理千粒重较高,但由于追肥时期过晚,植株成穗数少,导致T3产量低于T1,说明过晚追肥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二、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与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茎秆田间倒伏发生特征与影响因素
2 玉米抗茎倒伏能力评价与测定方法
    2.1 抗茎倒伏能力的评价方法
        2.1.1 直接测定方法——田间倒伏率与程度分级
        2.1.2 间接测定方法——田间模拟与实验室测定
        2.1.3 综合评定方法——倒伏指数
    2.2 抗茎倒伏能力评价指标测定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2.2.1 茎秆力学指标测定方法的标准化需要加强
        2.2.2茎秆力学性状测定的位置、时期及存在的问题
3 影响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性状
    3.1 植株和茎秆形态
    3.2 茎秆解剖结构
    3.3 茎秆化学成分
4 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原因
5 展望
    5.1 玉米抗茎倒伏能力是一个复杂性状,茎倒伏模型的研究与开发亟待加强
    5.2 玉米抗茎倒伏评价是一个复杂过程,多学科交叉和多角度的针对性研究需要加强

(2)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覆膜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1.2.4 玉米倒伏基本性状与倒伏特性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
        2.3.2 水分利用效率
        2.3.3 春玉米发育指标
        2.3.4 茎秆特征指标
        2.3.5 茎秆力学指标
        2.3.6 纤维素和木质素
        2.3.7 根系指标
        2.3.8 考种与计产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倒伏特性的影响
    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含水量的影响
        3.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穗位高和穗位系数的影响
        3.1.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5 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特征的影响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间长的影响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茎粗的影响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茎节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影响
        3.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弯折力的影响
    3.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条数和根干重的影响
    4.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干重分配比例的影响
    4.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4.3.1 根表面积
        4.3.2 根体积
        4.3.3 根长
第五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1 不同覆膜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2 春玉米茎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春玉米根系特征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6.1.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6.1.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下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玉米倒伏类型
        1.2.2 玉米倒伏内因
        1.2.3 玉米倒伏外因
        1.2.4 抗倒伏能力评价指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夏玉米取样
        2.3.2 夏玉米株高、穗高、重心高度、叶长、叶宽和叶垂直高度原位测量
        2.3.3 茎秆基部第3 节间鲜重、干重、节长和茎粗的测量
        2.3.4 茎秆力学性能试验
        2.3.5 叶向值
        2.3.6 抗倒伏指数
        2.3.7 临界倒伏风速方法推算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夏玉米植株性状参数
    3.2 夏玉米叶片形状参数
    3.3 夏玉米茎秆基部第三节间性状参数
    3.4 夏玉米基部第三节茎秆力学参数
        3.4.1 夏玉米基部第三节茎秆抗折力
        3.4.2 夏玉米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
        3.4.3 夏玉米基部第三节间茎秆径向抗压强度
    3.5 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试验
        3.5.1 夏玉米茎秆抗倒伏力
        3.5.2 夏玉米生育期抗倒伏力定位跟踪测量
        3.5.3 夏玉米茎秆抗倒伏力转换风速
    3.6 夏玉米茎秆抗倒伏指数
    3.7 夏玉米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各参数及4 种转换风速的相关分析
    3.8 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9 夏玉米各指标归一化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叶形态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4.5 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情况

(4)玉米生长后期抗倒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玉米倒伏类型、时期及对产量的影响
        1.2.2 玉米抗倒伏评价指标
        1.2.3 玉米生理成熟后植株衰老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1.2.4 玉米生育后期衰老对茎秆抗病能力的影响
        1.2.5 玉米抗倒伏测定方法及设备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倒伏对玉米机械粒收田间损失和收获效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田间自然倒伏、落穗与落粒调查
        2.2.2 模拟倒伏对玉米机械粒收产量损失影响试验
    2.3 结果分析
        2.3.1 田间倒伏及产量损失
        2.3.2 田间自然倒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2.3.3 人工倒伏处理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2.3.4 人工模拟倒伏处理对玉米收获速度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玉米生长后期自然衰老过程中倒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后期倒伏率变化
        3.3.2 茎秆抗折断力变化及对倒伏的影响
        3.3.3 重心高度变化及对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
        3.3.4 茎秆基部节间力学强度的变化
        3.3.5 茎秆基部节间干物质的变化
        3.3.6 茎秆基部节间含水率的变化
        3.3.7 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玉米生长后期茎腐病对倒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生理成熟后玉米田间茎腐率变化
        4.3.2 生理成熟后田间茎折率的变化
        4.3.3 茎秆接种后侵染进程
        4.3.4 茎秆接种后机械强度变化
        4.3.5 茎秆接种后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抗倒伏玉米品种选育的评价指标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茎秆抗折断力和根系拉力变化及与倒伏的关系
        5.3.2 茎秆和根系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5.3.3 影响玉米茎秆抗折力的因素分析
        5.3.4 影响玉米根系拉力的因素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玉米抗倒伏能力测定装置研发与应用
    6.1 引言
    6.2 玉米抗倒伏评价装置的研发
        6.2.1 田间玉米倒伏分析
        6.2.2 整机结构与原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试验设计
        6.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6.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不同种植密度之间茎折临界风速差异
        6.4.2 茎腐病对茎折临界风速的影响
        6.4.3 不同玉米品种茎折临界风速
        6.4.4 风速与植株扭矩的关系
        6.4.5 田间自然茎折率变化
        6.4.6 茎折临界风速、茎秆机械强度和茎折率的通径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大豆植株力学特性受冠层光谱组成与激素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倒伏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2.2 作物力学特性与植株特性的关系
        1.2.3 作物植株力学特性与倒伏关系
        1.2.4 冠层光谱分布对植株形态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1.2.5 激素对作物形态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大豆品种植株力学特性的比较与筛选试验
        2.1.1 试验设计
        2.1.2 取样方法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2 大豆植株力学特性、冠层光谱分布与密度关系试验
        2.2.1 试验设计
        2.2.2 取样方法
        2.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 大豆苗期植株形态、内源激素与光环境关系的模拟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取样方法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相关计算
    2.5 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品种抗倒伏性状差异
        3.1.1 供试大豆品种的形态指标
        3.1.2 大豆抗倒伏性相关力学特性指标
        3.1.3 大豆的抗倒伏系数
        3.1.4 大豆抗倒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 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与植株形态指标随密度变化
        3.2.1 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变化
        3.2.2 大豆株高随密度变化
        3.2.3 大豆鲜重随密度的变化
        3.2.4 大豆茎粗随密度的变化
        3.2.5 大豆茎粗/株高随密度的变化
    3.3 大豆抗倒伏力学性状随密度的变化
        3.3.1 大豆茎秆挫折力随密度的变化
        3.3.2 大豆茎秆挠度随密度的变化
        3.3.3 大豆茎秆转角随密度的变化
        3.3.4 大豆茎秆弯矩随密度的变化
        3.3.5 大豆植株重力矩随密度的变化
        3.3.6 大豆抗倒伏系数随密度的变化
    3.4 大豆茎秆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变化
        3.4.1 大豆茎秆单位长度纤维素含量随密度的变化
        3.4.2 大豆茎秆单位长度半纤维素含量随密度的变化
        3.4.3 大豆茎秆单位长度木质素含量随密度的变化
    3.5 大豆植株形态指标和茎秆纤维含量与力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6 大豆冠层中光谱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1 大豆冠层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2 大豆冠层中蓝光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3 大豆冠层中红光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4 大豆冠层中远红光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5 大豆冠层中红光/远红光比值(R/FR)分布随密度的变化
        3.6.6 大豆冠层中光谱的降幅随密度的变化
        3.6.7 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与光谱分布的相关性
    3.7 密度及冠层光谱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3.7.1 密度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3.7.2 密度对大豆节位结荚数的影响
        3.7.3 密度对大豆节位籽粒数的影响
        3.7.4 冠层光谱与大豆结荚数和籽粒数的相关性
    3.8 大豆苗期植株形态指标随光环境的变化
        3.8.1 大豆苗期株高随光环境变化
        3.8.2 大豆苗期植株地上鲜重随光环境变化
        3.8.3 大豆苗期节长随光环境变化
        3.8.4 大豆苗期下胚轴长度随光环境变化
        3.8.5 大豆苗期茎粗随光环境变化
        3.8.6 大豆苗期根鲜重随光环境变化
    3.9 大豆苗期内源激素含量随光环境变化
        3.9.1 大豆苗期生长素含量随光环境变化
        3.9.2 大豆苗期赤霉素含量随光环境变化
        3.9.3 大豆苗期水杨酸含量随光环境的变化
        3.9.4 大豆苗期茉莉酸含量随光环境的变化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大豆冠层光谱分布的影响
    4.2 冠层光谱对成熟期大豆株高及产量的影响
    4.3 冠层光谱分布对大豆内源激素的影响
    4.4 内源激素对大豆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4.5 冠层光谱成分对植株力学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机收粒夏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1 前言
    1.1 玉米生长后期茎秆倒伏研究进展
    1.2 玉米生长后期茎秆倒伏对机收粒质量的影响
    1.3 栽培措施对玉米后期茎秆倒伏的调控效应
    1.4 干物质对玉米后期茎秆倒伏的调控效应
    1.5 茎秆强度与茎秆倒伏的相互关系
    1.6 玉米植株形态对倒伏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仪器
    2.5 测定项目和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株高的影响
    3.5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穗位系数的影响
    3.6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下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重心系数的变化
    3.7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玉米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3.8 玉米节间长度的变化
4 讨论
    4.1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对夏玉米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4.2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特征的影响
    4.3 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互作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茎秆生物力学特性研究现状分析
        1.2.2 栽培因素对作物茎秆力学特性影响
        1.2.3 茎秆化学组分及其与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1.2.4 茎秆截面结构及其与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油菜茎秆生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油菜茎秆弯曲试验
        2.2.2 油菜茎秆剪切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位移-载荷曲线变化规律
        2.3.2 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2.3.3 不同生长时期油菜茎秆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油菜茎秆化学组分与力学特性相关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化学组分
        3.4.2 茎秆化学组分与力学特性参数的关联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油菜茎秆截面结构特性及其与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4.2.2 油菜茎秆截面图像获取方法
        4.2.3 油菜茎秆截面结构参数提取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茎秆截面结构变化分布规律
        4.3.2 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截面结构特性的影响
        4.3.3 油菜茎秆截面结构参数与其力学特性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菜倒伏指数预测及其与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5.1 油菜抗倒伏性测定及其与力学特性关系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菜倒伏指数预测
        5.2.1 BP神经网络结构
        5.2.2 BP算法原理分析
        5.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1.2.2 玉米倒伏的类型
        1.2.3 玉米倒伏的危害
        1.2.4 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Ⅰ材料
        2.1.2 试验Ⅱ材料
    2.2 试验地点
        2.2.1 试验Ⅰ地点概况
        2.2.2 试验Ⅱ地点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Ⅰ-抗倒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2.3.2 试验Ⅱ-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玉米倒伏率
        2.4.2 植株形态
        2.4.3 茎秆性状
        2.4.4 力学特性
        2.4.5 理化性质
        2.4.6 显微结构
        2.4.7 根系性状
        2.4.8 土壤指标
        2.4.9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倒高产品种筛选
        3.1.1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的抗倒系数
        3.1.2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相关分析
        3.1.3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3.1.4 36份玉米杂交种抗倒高产能力综合评价
    3.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性状比较
        3.2.1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田间倒伏类型、倒伏分级和倒伏率
        3.2.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3.2.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抗推力
        3.2.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指数
        3.2.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性状
        3.2.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
        3.2.7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气生根性状
    3.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1 植株、茎秆性状的相关分析
        3.4.2 茎秆内在因素的相关分析
        3.4.3 土壤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4 根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抗倒高产玉米品种筛选
    4.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情况
    4.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形态性状比较
    4.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比较
    4.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和根系性状比较
    4.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不同播期条件下温光因子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倒伏研究现状
        1.2.2 温光因子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茎秆抗折断力
        2.2.2 植株形态及重量
        2.2.3 基部节间形态和机械强度
        2.2.4 基部节间含水率和单位长度干重
        2.2.5 基部节间解剖结构
        2.2.6 田间自然倒伏率
        2.2.7 气象数据获取及处理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播期条件下温光因子的差异
    3.1 玉米生长季内光热商的差异
    3.2 玉米播种季的低温冷害
    3.3 不同播期条件下吐丝前的平均气温
    3.4 不同播期条件下累积温光因子的差异
    3.5 讨论
第四章 播期对玉米茎秆发育及抗倒伏能力形成的影响
    4.1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4.2 播期对玉米形态学指标及干重的影响
        4.2.1 播种日期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4.2.2 播种日期对玉米基部节间形态的影响
        4.2.3 播种日期对植株干重的影响
    4.3 播期对玉米茎秆发育的影响
        4.3.1 播种日期对基部节间发育的影响
        4.3.2 播种日期对基部节间解剖结构的影响
        4.3.3 播种日期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含水率的影响
    4.4 播期对玉米茎秆强度及倒伏率的影响
        4.4.1 播种日期对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
        4.4.2 播种日期对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4.4.3 播种日期对玉米田间自然倒伏率的影响
    4.5 相关分析
        4.5.1 各倒伏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4.5.2 抗折断力与其他倒伏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6 讨论
        4.6.1 播期影响玉米的生育进程
        4.6.2 播期影响玉米形态及干重
        4.6.3 播期影响茎秆的发育过程及充实度
        4.6.4 播期影响玉米的茎秆强度和倒伏率
        4.6.5 影响茎秆抗倒能力的关键指标
第五章 温光因子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5.1 温光因子对玉米吐丝期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5.2 温光因子对玉米完熟期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茎秆表观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
        1.2.2 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的关系
        1.2.3 茎秆微观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
        1.2.4 木质素合成调控与抗倒伏的关系
        1.2.5 施氮时期与抗倒伏的关系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小麦茎秆各节间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小麦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测定
        2.3.4 小麦各节间木质素总量的测定
        2.3.5 小麦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测定
        2.3.6 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活的测定
        2.3.7 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含量的测定
        2.3.8 成熟期产量及构成要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时期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1.1 施氮时期对小麦灌浆期株高及重心高度的影响
        3.1.2 施氮时期对小麦各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
        3.1.3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充实度的影响
        3.1.4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影响
    3.2 施氮时期对小麦各节间木质素合成调控的影响
        3.2.1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2 施氮时期与各节间木质素单体积累规律的关系
        3.2.3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3.2.4 施氮时期对各节间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氮时期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1.1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影响
        4.1.2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表观性状的影响
    4.2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调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2.1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积累量与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2.2 施氮时期对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的活性及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2.3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2.4 施氮时期对木质素单体的积累的影响
    4.3 施氮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与评价研究进展[J]. 赵雪,周顺利. 作物学报, 2022(01)
  • [2]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魏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下水氮处理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研究[D]. 吴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玉米生长后期抗倒伏研究[D]. 薛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5]大豆植株力学特性受冠层光谱组成与激素调控的研究[D]. 徐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机收粒夏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影响[D]. 郭聪聪.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李宝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D]. 马德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不同播期条件下温光因子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D]. 王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D]. 董荷荷.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玉米茎秆抗倒伏力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