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家庭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以《狂人日记》《激流》《富家子弟》《白鹿原》为例

20世纪家庭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以《狂人日记》《激流》《富家子弟》《白鹿原》为例

一、20世纪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以《狂人日记》《激流》《财主底儿女们》《白鹿原》为个案(论文文献综述)

胡学丽[1](2021)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逆子文化人格研究 ——以高觉慧、祁瑞全、蒋纯祖为中心》文中认为逆子形象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一种独特的人物谱系,呈现其行为和思想精神内核的文化人格是审视这些形象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家》中的高觉慧、《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全、《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为家族中典型逆子的核心,力图呈现他们的文化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同质性,进而揭示近代社会青年知识分子激烈与矛盾的性格特点。逆子文化人格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认为逆子文化人格的生成受多重内外因素的制约,第一,家族传统专制腐朽文化孕育的“恶之花”在文化转型期失去伦理道德的正当性,由传统引发的对立冲突呼唤着能够大胆反叛的人格出现;第二,启蒙文化催生时代“新人”人格觉醒,逆子高扬起的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大胆、叛逆、充满战斗激情与活力的现代人格;第三,长幼有序伦理秩序下的异变决定同一时代的家族青年生成具有显着区别的人格特征,逆子在宠爱与忽视并存的氛围中成长,边缘化的状态致使逆子游离于家族中心。三个方面的交集造就逆子文化人格区别于他者的时代性和先锋性。其次,逆子文化人格经由现代作家的书写,赋予了多重喻涵。其一,逆子以层累立体的性格组合屹立在中国文化旷野之上,内向化的寻求与救赎通过聆听孤独彷徨的心灵回响涂抹逆子文化人格的底色与反抗基调,灵肉扬抑的情爱心理审视逆子的情感冲动,在“收与放”的对立统一探究逆子人格张力和性格矛盾性。其二,逆子人格外化的实践表现出叛逃围城的先锋意识即对家族大胆决绝的反叛,在冲突与契合中逆子审判思维的突显促进精神动力的发展,冲破道德伦理的围城打破稳定的家族秩序和僵滞发展的状态,从围城到旷野——漫长的精神流浪展现出从家族狭隘的视野进入广阔世界的精神图景。其三,逆子寻求异路的时代选择,寄寓了作家的新国民构想,表现出想象未来的热烈狂欢与悲壮感,展现逆子特立独行的血肉温度。最后,逆子的文化人格既有建构意义同时也有对缺失的反思。逆子文化人格的建立在社会历史的潮流中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破坏原有的文化结构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的民族文化到现代文明精神的转换;在重建的努力中流露出文化攀附的趋向揭示出对文化激进的“拿来”和认同传统精髓的态度;作家审美焦虑导致的复杂性缺失造成逆子没有穿过现代意识形态的现实而形成具有历史性的哲思。

孙轲[2](2020)在《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文中指出在知青作家笔下,长子形象构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形象序列。其中典型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白孝文、鹿兆鹏、黑娃,张炜《古船》中的隋抱朴,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冯家昌,李锐《银城故事》中的刘兰亭等,既反映了时代的典型特色,也内蕴着作者的文化抉择。文革之后,知青作家面临着信仰重建的内部危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物化价值观又进一步加深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加之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知青一代在精神文化上处于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抉择时刻。他们以作家之眼重新梳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长子形象便承载着他们的这一思考,成为了代表传统和现代之矛盾的一种能指符号。根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当代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可分为“守成建设者”、“恶逆破坏者”和“去而复返者”三种类型。以白嘉轩、隋抱朴为代表的“守成建设者”呈现出文化守成、仁义忠厚和隐忍求全的特征;以白孝文、鹿兆鹏和冯家昌为代表的“恶逆破坏者”具有反叛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反叛特质;以黑娃和刘兰亭为代表的“去而复返者”则先于青年期“出走”,后又从政治、家庭和文化三个方面完成了自觉回归。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与现代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相比,呈现出“悲壮性”“颠覆性”和“复合性”的新质。“守成建设者”的悲壮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人生价值的书写两个方面。“恶逆破坏者”的颠覆性则从形式上的长幼身份互置和内容上的彻底反叛来体现。“去而复返者”的复合性在形式上表现出“合三为一”的身份特质,在人物内涵上具有古今相融的文化价值。在极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催生出人类新的恐慌时,陈忠实和李佩甫依然抱有对土地无限的眷恋。李锐则保持生命意识的绝对清醒和独立。而张炜主张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出口。知青笔下的长子形象继承了“五四”以来家族小说中伯仲形象的精神内核,也是“共和之子”几种文化选择的高度概括,亦是知青作家生命体验的具象化呈现。

邱丹[3](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研究指明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秦原[4](2019)在《走向革命的“宅门逆子”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家族叛逆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类常见的文学形象,在20世纪的家族、革命叙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家族叛逆者中踏上现代革命道路的“宅门逆子”为研究对象,立足符合有关定义的家族及革命历史小说,从文本和文学史角度系统地研究其在20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中的生命历程。论文的内在逻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本层。从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宅门逆子”奔赴革命的契机具有多样性:符合主流的家国情怀、对婚恋自由的向往追求与庸常甚至功利的多种缘由,均展现出时代大背景下青年人迥异的精神心理。而“宅门逆子”殊途同归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所在。其中,参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宅门逆子”在革命过程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鉴于出身于剥削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他们必需获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认可,以实际行动证明自身对革命的忠诚。这一考验贯穿他们的整个革命生涯,使“宅门逆子”始终“负重前行”。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史层。笔者基于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发生以来的文学史,分析非文学因素影响下“宅门逆子”形象的历时性变化。从早期革命文学到建国后50至70年代的“十七年”文学,由于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一定影响,“宅门逆子”形象逐渐丧失个体生命特质,甚至他们的死亡结局也蕴含着政治隐喻。“文革”结束尤其是80年代之后,“宅门逆子”形象在对革命历史和家族故事的重述中获得新生。一方面,辛亥革命及其后走向国民党阵营的“宅门逆子”形象走进文学的视野,既丰富了家族叛逆者群体,也使得家族和革命历史叙事变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新的“宅门逆子”形象与传统家族和现代革命构成了立体的文学空间,个体、家族与革命的复杂关系得以浮出地表,寄寓着作家对百年历史的反思和展望。总结并分析这些新的变化,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李娜[5](2019)在《论路翎1940年代小说中的癫狂者形象》文中认为在路翎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癫狂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这些人陷入癫狂的原因有,现实的压迫,自身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思想探寻的艰苦等等。这些人从正常到癫狂再到毁灭的一生,狂躁不安、孤独软弱的性格特征,都体现了路翎对个体真实生存状况的思考和批判,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癫狂者是路翎194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独特景观,既包含了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又充满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1940年代的中国是风雨飘摇、炮火连天的,这既造成了物质与经济上的贫穷和困顿,又让人们承受了精神上的冲击与灵魂上的煎熬。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时代是非常敏感的,不但承受着那些痛苦,还借助自己手里的笔,展现了对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路翎怀着青春的激情进入了中国文坛。路翎1940年代的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一个个癫狂的个体和痛苦的灵魂,在混乱敏感的精神炼狱与孤独凄凉的痛苦中爆发出了强大的原始强力。看似癫狂实则痛苦挣扎和追求的精神界战士,歇斯底里的反抗者,荒诞现实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受害者等癫狂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癫狂者的出现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与社会,又充满了个体的敏感体验,既体现了对胡风文艺思想和外国文学的自觉追求,又体现了对鲁迅传统的继承。路翎面对着山河破碎、千疮百孔的景象,用真实的笔墨书写了战火中的苦难现实,而且还借助癫狂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与痼疾,延续了“五四”新文学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文学传统。而且与他1940年代小说中狂躁不安的形象相对应的是小说中混乱无序、泥沙俱下甚至失去控制的个性化语言,狂乱变形的环境以及怪诞变态、扭曲变形的心理。与此同时,因为癫狂者的多义性与复杂性,这些人物还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路翎还借助癫狂者表现了对个体存在的重视,对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的关注,也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病态的原因,对于个体的发展与塑造良性的社会有积极影响。路翎凭借其1940年代小说中的癫狂者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丰富经典的形象,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这同样是路翎小说到现在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原因之一。

吴桐[6](2019)在《论“雪米莉现象”的发生逻辑》文中指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雪米莉”以百余本通俗小说作品及其高销售额,占领文化市场的实地,拥有了庞大的阅读群体。在这个时期,署名“(香港)雪米莉”,以描写警匪争斗、都市爱情等小说得到大众追捧的现象被称为“雪米莉现象”。目前的研究状况,国内外对此文学现象的关注和研究稍显不足,本论文旨在补充对此现象的理论缺失。论文分三大部分来论述“雪米莉现象”的发生逻辑。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意义,阐释了“雪米莉现象”的由来、作为文学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内涵,对“雪米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并陈述了论文总体思路和框架。第二章是从“雪米莉现象”的表征出发,对“雪米莉”等作品属性和“雪米莉现象”的特征进行分析,“雪米莉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消费自由、娱乐自由的表现,同时大众对于“雪米莉”作品的趋之若鹜也暗含了大众的审美偏向,而大众审美的偏向往往和作品的参与是分不开的,因为二者的互动触发了新的文学潮流和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总结其属性和特征,对于发现它的优劣以及引出发生的原因也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论文第三章从核心成员田雁宁、谭力两位青年作家的创作历程出发,论述关于他们纯文学创作的理想落空后,从纯文学转向俗文学的原因,分别从地域文化、文学资源、自身的发展需求三方面论证二人命运的转折。再从“点”即个人命运到“线”即“雪米莉现象”的推手—通俗小说兴起的联动机制,当代通俗小说不是拔地而起的,它既有理论基础的准备,也有文化背景烘托,其理论基础是世俗精神即消解神圣化,通过论证“雪米莉现象”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神圣性的消解,将文学资源变现的能力抬高到了现实的价值观念中,同时也证明了大众文化是世俗精神的载体,而大众文化的衍生物:书商,承担着炒作、包装通俗作品、作家的职能,炒作的极致又产生了作品的分叉发展道路,由此就衍生出一条完整的通俗文化兴起的联动机制。论文第四章论述了现象下各种关系的对立碰撞,从生产线到了空间之中,以内地“雪米莉”冠以“香港”之名为引线,打开现象背后诸多对立因素的碰撞,世俗与人文的碰撞,在田雁宁、谭力二人纯文学到俗文学的道路就已埋下伏笔。追溯历史,从《金瓶梅》的佚名开始到“雪米莉现象”发生,都能看见崇拜时代和憎恶时代的矛盾,矛盾外显出的情绪就是极端的自傲与自贱,自傲于顺应时代需求,将有限的文学资源开发变现,很大程度上证明了通俗文学的价值,尤其是在商业价值方面;自贱于以低俗无聊的文字,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挑动大众的神经为其作品买单。论文第五章总结了“雪米莉现象”发生的生命力来源何处,作为中间物抓住时代更替变化的脉搏进行的一场狂欢,“雪米莉”是时代交替的产品,是大陆30年代通俗文学出现了品类的空白后,在港台通俗文学刺激下,通俗文学本土化的“中间物”,由于从出生就有“过渡”的烙印,所以注定了他们的被替代、遗忘的命运。“雪米莉”从发生到走向衰落,在其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层的文学价值,通过“雪米莉”以香港为中心建构的狂欢世界来论证“雪米莉现象”开启的当代通俗文学高速发展时代的作用。

吴世奇,程亚兰[7](2019)在《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在中国社会及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数千年"家国同构"的观念影响深远,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家族小说的兴盛。进入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及全球化进程的迅速蔓延,社会转型给人的存在及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嬗变。这一巨大的时代、社会、思想变迁,反映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家族小说的博兴,呈现出家族史与革命史、民族史、乡村史、心灵史相融合的特征,注重从个人化、民间化的考察视角,体现出较为独特的历史审美意识。

王田璐[8](2020)在《《白鹿原》《山本》中的神秘文化与历史叙述》文中提出产生于远古时期的中国神秘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时隐时现。《白鹿原》与《山本》是九十年代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叙述文本,作品涉及了少则十几年多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将视角转向家族和村庄的同时添加了民间生活和神秘文化的书写而颠覆了“十七年”传统现实主义历史叙述文本的叙述方式和历史观念。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分别介绍了陈忠实《白鹿原》与贾平凹《山本》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分为三章,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依托小说《白鹿原》与《山本》具体细节,分析神秘文化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描述和历史观念改变三个方面的影响而建构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传奇历史,善恶、虚实、神秘的特质塑造了一个个生命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对人性、道德、价值的看法;过去被遮蔽的荒诞的,民间的等非政治性的历史内容逐渐浮出历史地表,鬼神信仰实则表现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另一个领域,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循环性和多面性拆解了历史必然性、单一性和线性发展的传统观念,而以上所显示的都是《白鹿原》与《山本》所探寻的对新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二章基于对小说部分典型神秘意象的分析以及对陈忠实与贾平凹民间资源的取材上,探讨神秘文化对历史隐秘性与丰富性品格的影响。神秘意象与人物命运、历史走向建立联系,扩大了小说的叙述视角,从而生发出一种判断历史和评价历史的新的路径,陈忠实与贾平凹虽然同为陕西作家但由于生活地域和所见所闻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心态也有不同,因此神秘文化进入文本形成历史丰富的维度也有不同而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中国形象。第三章主要从叙事美学着手,分析神秘文化的介入,使《白鹿原》与《山本》所呈现的一个写实与虚构并存的局面,且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客观写实的手法而分别具有了“史诗性”和“传奇性”的特质。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白鹿原》与《山本》中神秘文化对历史叙述的作用。本文基于陈忠实《白鹿原》与贾平凹《山本》的文本视角,分析神秘文化作为一种民间资源进入历史叙述文本,贯穿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民间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始终引发的对历史、人生、社会的感想,同时转变了历史发展观,增添了历史小说的“立体蕴藉感”,因此二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指导意义。

张太兵[9](2016)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家族小说是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与其他类型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现出殊异的景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藉此窗口,既可以考察家族小说的源流、主题、叙事、审美等走向,亦可审视当代文学的回归本体之路。论文以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赵树理、梁斌、欧阳山、柳青、朱晓平、莫言、霍达、苏童、陈忠实、王安忆、李锐、张炜、周大新、庞瑞垠、李佩甫、范剑平、阿来、王蒙、张炜、桑邑、刘震云、高建群、余华等人家族小说文本的研读,阐释家族文化与家族小说内在关系,梳理家族小说的源与流、时间分期与主题呈现等问题。论文共九章,论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展开。一至五章侧重讨论家族小说“写什么”,六至九章则主要讨论家族小说“怎么写”。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探讨家族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模式、叙事利弊及家族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元素,找寻家族小说创作的规律及走向,挖掘文本中潜隐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因素。讨论家族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怎样最大可能逼近历史真相、历史本相,规避人物形象塑造雷同化、平面化、符码化等问题,进而阐释家族小说的审美价值。

刘敏[10](2014)在《《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从《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入手,综述并分析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狂人"再现、艺术表达手法上的继承发展、思想意蕴上的开拓创新等三个方面研究现状,以促进《狂人日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20世纪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以《狂人日记》《激流》《财主底儿女们》《白鹿原》为个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以《狂人日记》《激流》《财主底儿女们》《白鹿原》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家族小说逆子文化人格研究 ——以高觉慧、祁瑞全、蒋纯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1 选题缘由
    2 研究现状综述
    3 概念界定
    4 研究思路及价值
第一章 逆子文化人格生成原因
    1.1 专制腐朽文化孕育的“恶之花”
    1.2 启蒙文化催生的时代“新人”
    1.3 长幼有序伦理秩序下的异变
第二章 逆子文化人格的多重喻涵
    2.1 内向化的寻求与救赎
        2.1.1 孤独彷徨的心灵回响
        2.1.2 灵肉扬抑的情爱心理
        2.1.3 “收与放”的对立统一
    2.2 叛逃围城的先锋意识
        2.2.1 审判思维的突显
        2.2.2 冲破道德伦理的围城
        2.2.3 从围城到旷野——漫长的精神流浪
    2.3 寻求异路的时代选择
第三章 逆子文化人格的建构与缺失
    3.1 重建新的价值体系
    3.2 表征下的文化攀附辨识
    3.3 作家审美焦虑导致的复杂性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视角
第2章 知青作家建构长子形象的历史背景
    2.1 知青作家的身份困境
    2.2 社会转型的忧患之思
    2.3 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第3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类型
    3.1 守成建设者
        3.1.1 文化守成
        3.1.2 仁义忠厚
        3.1.3 隐忍求全
    3.2 恶逆破坏者
        3.2.1 反叛亲情伦理
        3.2.2 反叛婚姻伦理
        3.2.3 反叛社会伦理
    3.3 去而复返者
        3.3.1 政治回归
        3.3.2 家庭回归
        3.3.3 文化回归
第4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的长子形象新质
    4.1 悲壮性
        4.1.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
        4.1.2 从“殉葬品”到“守望者”
    4.2 颠覆性
        4.2.1 颠覆“伯仲”的角色定位
        4.2.2 颠覆“出走”的道德美感
    4.3 复合性
        4.3.1 合三为一式的人物特质
        4.3.2 古今相融式的价值熔铸
第5章 知青作家视域下长子形象的意义
    5.1 现代小说中长子形象的拓展
    5.2 知青生命体验的具象化呈现
    5.3 “共和之子”文化抉择的象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走向革命的“宅门逆子”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叛逆之起:“同归殊途”地奔赴革命
    (一)时代感召:理想、信仰与家国情怀
    (二)浪漫回声:婚恋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三)必然性解构:无关崇高的多样性动机
二、革命之途:艰难的身份认同
    (一)革命前:融入到群众中去
    (二)革命时:在家族与革命间抉择
        1.毫不犹豫地舍弃
        2.在痛苦挣扎中背叛
    (三)革命后:再被质疑与悲剧退场
        1.“阶级血统”决定论
        2.“连坐式”的家族悲剧
三、形象之隐:传统革命叙事的附庸
    (一)“人”的失落:被“规范”的革命者
    (二)“服从”历史:死亡结局的“命定”设置
四、全景之现:浮出地表的个人、家族与革命
    (一)重述家族文化
        1.“掘墓人”和“精神废墟”
        2.走向认同的终点
    (二)反思并重构现代革命
        1.正义的悖论
        2.“拨云见日”的“革命同路人”
    (三)寻回个体的存在
        1.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
        2.无法承受的“历史之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论路翎1940年代小说中的癫狂者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癫狂者形象的类型
    第一节 看似癫狂实则清醒的精神界战士
        一、蒋蔚祖:“人间底王者”
        二、蒋纯祖:精神探索者
    第二节 歇斯底里的反抗者
        一、郭素娥:双重饥饿下的爆发者
        二、金素痕:卑微反抗的“恶之花”
    第三节 黑暗社会中的受害者
        一、张小赖:古代英雄的殉葬者
        二、许晓东:道德上的自我惩罚者
        三、罗大斗:自虐与施虐并存者
        四、王老太婆:虚妄幻觉的体验者
第二章 路翎的美学追求与癫狂者形象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路翎的美学追求
        一、表现自我与反映现实
        二、鲁迅传统与胡风文艺思想
        三、俄国文学与欧美文艺
    第二节 癫狂者形象的美学价值
        一、癫狂者与审丑美学
        二、癫狂者的悲剧意蕴
第三章 癫狂者形象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癫狂者存在的意义
    第二节 作为疾病的癫狂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雪米莉现象”的发生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2 “雪米莉现象”的表征
    2.1 “雪米莉”的作品属性
    2.2 “雪米莉现象”的特征
3 文学理想的困境与转向
    3.1 文学资源的分流
    3.2 边缘地区的封闭与发酵
    3.3 推手:通俗小说兴起的联动机制
4 现象中的分裂人格
    4.1 世俗与人文的碰撞
    4.2 憎恶时代与崇拜时代的延续
    4.3 极端的自傲与自贱
5 中国当代通俗文学“中间物”:生命力与可能
    5.1 新时期通俗文学本土化的“中间物”
    5.2 “中间物”的狂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白鹿原》《山本》中的神秘文化与历史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史书写与神秘文化
    第一节 亲近人物:生命化形象
    第二节 还原生活:神秘化情节
    第三节 走进历史:传奇性叙事
第二章 意象审美与神秘文化
    第一节 原始意象与历史的隐秘性
    第二节 地域风俗与历史的丰富性
第三章 叙事审美与神秘文化
    第一节 写实与虚构
    第二节 史诗与传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 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论题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族、家族文化与小说文本
    第一节 家族、家族文化与家族小说
    第二节 作家的家族情怀与经验书写
    第三节 家族文化对文本的浸润与滋养
第二章 家族小说的源与流
    第一节 家族小说溯源
    第二节 家族小说流变
第三章 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时间分期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小说
    第二节 1980年代的家族小说
    第三节 1990年代以来的家族小说
第四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主题呈现
    第一节 个体、家族、民族的整合
    第二节 宏大主题的消解
    第三节 个人话语的重建
第五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书写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抗日战争书写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土地改革书写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文化大革命”书写
第六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叙述视角
    第一节 全知视角与次知视角
    第二节 “正常人”视角与“非正常人”视角
    第三节 魔幻叙述与现实书写
第七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村落史模式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家族史模式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权力斗争史模式
第八章 当代家族小说叙事的利弊阐释
    第一节 寻根的复杂性
    第二节 审美的多元化
    第三节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错位
第九章 当代家族小说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元素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文化学元素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社会学元素
    第三节 家族小说的心理学元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狂人”再现
二、艺术表达手法上的继承发展
三、思想意蕴上的开拓创新

四、20世纪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以《狂人日记》《激流》《财主底儿女们》《白鹿原》为个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家族小说逆子文化人格研究 ——以高觉慧、祁瑞全、蒋纯祖为中心[D]. 胡学丽. 河北大学, 2021(02)
  • [2]论知青作家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 ——以《白鹿原》等四部作品为例[D]. 孙轲. 湘潭大学, 2020(02)
  • [3]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 [4]走向革命的“宅门逆子”形象研究[D]. 秦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论路翎1940年代小说中的癫狂者形象[D]. 李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论“雪米莉现象”的发生逻辑[D]. 吴桐.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当代家族小说的历史叙事[J]. 吴世奇,程亚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8]《白鹿原》《山本》中的神秘文化与历史叙述[D]. 王田璐. 青岛大学, 2020(02)
  • [9]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研究[D]. 张太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10]《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研究综述[J]. 刘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20世纪家庭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以《狂人日记》《激流》《富家子弟》《白鹿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