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

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

一、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洋[1](2019)在《口岸治理现代化视角的全国通关一体化研究 ——以郑州海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讨论治理现代化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在国家深化改革宏观背景下,治理现代化视角的全国通关一体化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两中心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海关一体化改革是在深化海关内部机构改革大背景下的全新改革尝试,旨在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科学配置海关执法权,通过精简机构数量,改变原有执法分散化零碎化执法现象,力争做到科学管理,执法统一,降低企业政府制度性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型社会政府机构建设。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总结了海关同仁关于通关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列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画出研究路线图。第二部分遵循从管理到治理到治理现代化到口岸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脉络,明确海关服务口岸工作方向,找出全国通关一体化与口岸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对碰点。第三部分利用案例分析法,以郑州海关打造两中心三制度为例,从打造动因、实施方案、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为域外经验分析,研究美国贸易便利化,分析为何选择美国、美国海关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和对中国海关的启示。第五部分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建议。

朱勤滨[2](2018)在《清代前期帆船出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帆船出海管理是海洋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主体、特定空间和民间基础四个方面,对清代前期的帆船出海管理进行研究。文章主要认为:清代前期出海帆船规制存在变化和适用范围。以船体规定来看,出海船只桅杆数量,从“商船双桅、渔船单桅”的管控,转到不予限制。船只尺寸大小,从最初通过桅杆数量进行牵制,转向限定载重量和梁头尺寸。与此同时,各项标准严宽不定,适用上内海、外洋有所区别。船只刊烙油饰,从清初的不成文规定,经强化推行转而制度化,落实上地方各异并有反复重提的特征。对规制的考察不能仅局限在禁限出台时的形态,还要重视其流变过程、适用范围和地方形态。官方对帆船的管理深入出海的整个环节,照票在其中起到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照票体系的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管理能力的强弱,其经历了混乱不清到分离有序的过程,体现了背后职能部门从权责交织向分工协作的转变。船照的申领、变更、调适,以及与关牌、验单的配套使用,呈现了文武衙门、上下层级机关在出海管理中的协作。清朝的帆船出海管理不止于陆上防范,对于船只出入的港地和海上航行都有相应规定,这是官方对船只在海域空间强化管理的表现。沿海港地的船只出洋权限有所不同,粤、闽、江、浙四省,不仅海关大关口岸有船只出洋许可权,一些重要港口也获准船只出国。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奉、直、鲁三省没有成为官方指定的船只通洋口岸。帆船于海上航行并非毫无约束,逐汛挂验、指定航线、两地觉察等措施都是官方希图强化对海上船只的管理。船只出海管理还有赖于民间机制。出海活动关系国计民生,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并客观存在的内容。整个出海活动有各类主体参与其中,他们分享着出海带来的利益。官方将管理的对象瞄准这些主体,充分利用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机制,使其相互制约,分担相应的出海管理职能。从而平衡官方管理与民间出海的双边需求。清廷正视海洋活动的作用,海洋管理的目的兼顾海防与经济民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海洋政策,“严禁”不是清朝海洋管理的全部。在具体管理上,各项措施的完善与体系化,管控能力的提升,管理基础的拓宽都深刻体现了清朝海洋管理能力的提升。官方对帆船出海的过于强势管制,以及过于琐细的管理举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帆船自由航行的活力,限制了清代的海洋发展。不过,管理中存在的弹性空间,则削弱了上述的负面影响。

李若娴[3](2018)在《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后,中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深化。在对外开放历程中,我国已形成6类共100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别较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相应文件,旨在将各类特管区整合成功能更齐全、监管模式更先进的综合保税区。保税区是国内首批特管区,原有政策优势不断弱化。近年来广州保税区出现严重的区内外政策倒挂现象,不少企业早已迁出保税区。优化贸易监管体系对于广州保税区顺应国策、重构优势、参与塑造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理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分析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原因,总结出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方案。首先,本文依据历年海关文件和相关政策梳理出国内保税区贸易监管的历史演变,并通过相关网站和调研成果,描绘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内容和现状,一改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研究空白的局面。基于调研现实和后续持续回访,得出其问题如下:(1)企业申报往返部门多,申报手续相对繁琐;(2)未实现区间联动监管,区内企业转关受限;(3)仍以手册为监管载体,监管模式粗放;(4)管理部门错综复杂,直属海关执行政策易失误;(5)内销监管不成体系,内销流通受限;(6)24小时通关受众少,物理围墙通关时间长;(7)多种加贸业务监管繁琐,缺乏相应便利监管措施。其次,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贸易监管内容,结合广州保税区实际情况,对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提出对策建议,包括(1)打造专业职责分明的监管主体,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监管;(2)采用多种创新监管措施,将纳入便利的客体多样化;(3)纸质手册过渡到电子账册,监管载体电子化;(4)实现诚信管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联网互通监管。

姜舰[4](2017)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国际、国内公共管理的“国门”,必须全面平衡“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尤其是中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创新监管理念,以海关为中心,通过部门合作、“海关—商界”合作等方式改进现有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通关模式,不仅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关监管理论的创新。本文研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海关监管理论更多以经典贸易理论模型和管理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理论分析中通常将进出口环节的众多成本为简化为一个统一的“关税”,但现实中虽然海关是口岸管理部门的中心、征收关税也是海关的基本职能,但实际贸易便利化政策效果和通关成本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便利化“短板”部门以及部门间协调效果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经济学模型研究;第二章的理论模型表明海关监管效率直接影响出口商对于东道国的选择,海关只有通过与其他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将监管重点从事中货物监管向事前、事后的企业监管转移,加强自身政策透明,才更利于提升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第三章“纵向”分析了中国海关现有监管制度的沿革、现状及特点,表明现有监管手段更多集中在事中的行政管理;第四章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中国海关在十八大之后主要推进的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分析政策必要性和实施效果;第五章“横向”对比部分发达国家海关贸易便利化、服务标准化以及服务新业态的改革创新,并且结合中国海关关境保护、监管执法需要探讨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第六章在前述文献、理论模型、“纵向”和“横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关监管对于外贸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发挥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效果需要海关与口岸部门合作,并且应该透明通关程序、加强海关与商业的合作。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以及经济新势、贸易新业态,中国海关还需要在现场通关、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监管领域进行改革,并且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全供应链服务便利、“一带一路”沿途口岸部门国际合作等领域继续深化改革。

娄万锁[5](2016)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中的海关法律问题探析》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和海关与口岸其他执法部门"三互"建设两个维度,分析了长江大通关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以及海关立法、海关执法等问题。借鉴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经验,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条例》,设立长江经济带口岸管理局等专门执法机构,修改《海关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是完善长江大通关体制的建设性方向。

水英豪[6](2015)在《海关便捷通关管理模式研究 ——以宁波海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引入宁波海关案例,针对通关管理模式下:进出口货物通关仅是口岸海关单个部门的职责、任务,通关监管的有效性和通关效率仅是口岸海关任务;口岸通关整体效率底下,进出口货物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管,造成即不能有效履行职责,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的矛盾和不足。分析现行通关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弊端,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海关的便捷通关模式,运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和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对海关便捷通关模式提出个人的观点。探讨宁波海关新型的便捷通关模式:构建为实现便捷通关、有效监管的目的,从宁波海关整体构建便捷通关模式。一是在整体布局上,调整现有的“四大中心”过于集中的做法,依据海关总署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关区内实行,企业自主选择报关、口岸放行的整体通关格局;二是对通关流程的相关环节进行改革调整。构建关区风险监控中心,探索实施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和集约化、专业化的研判处置,统筹、监控、指挥关区业务的开展。三是实际通关中,通过报关的“前推后移”,“一次报关、分布处置”,“预审价格备案”,“企业自主申报缴税、后续监管”等方式和机制,改革“以货物为单元”的逐票监管向“以企业为单元”守法管理转变,改变以往以报关单为龙头的通关模式,改变现场核定价格向预先价格备案、事后核对的模式转变,改变口岸海关单兵作战向海关整体协同管理的模式转变,从而缓解通关相关环节的矛盾,提高通关效率;通过在查验环节提高科技应用,在物流监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海关监管效率,促进货物通关效率。通过推广网上电子支付,无纸化通关,优化电子口岸建设,促进货物通关无纸化、智能化操作。

袁跃新[7](2015)在《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合理优化稀缺资源及国际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地位显而易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离不开国际物流的发展,它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物流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总体物流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广大内陆地区的物流体系还很薄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内陆地区发展本地国际物流产业的需求日益强烈。海关是国际物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通关监管行为直接作用于国际物流活动。国际物流内陆化发展的新趋势为海关通关监管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机遇,海关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四川地区在国际物流内陆化发展趋势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地处内陆,长期以来本地国际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3年以来,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体系推进通关物流改革,对于推动内陆地区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整体物流产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体系这一案例进行研究。本文从我国海关通关物流体系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案例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案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分析。关键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信息共享,即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定位、结构搭建和运行;监管服务,即便捷转关、无纸化转关和通关一体化;运行保障,即理念转变、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通过对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的逐一分析,说明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过程中成功的做法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对案例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总结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这一案例的成功要素,对于其他地区海关部门进行相关工作具有普遍的实际借鉴意义和启示。

梅叶[8](2014)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文中提出保税港区一般与港口相连或相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推动区港联动发展是激发港口发展后劲、促进保税港区功能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大物流综合平台的关键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区港联动良性发展、促进物资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成为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1]本文介绍

黄健[9](2014)在《关于深圳港海关通关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港口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第五代港口功能转变,船东、货主对港口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港口的装卸效率、时间、安全性构成了港口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港口业务受到海关、国检、海事、环保等部门的依法监控,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需要上述部门的有效支持。尤其是海关通关问题,包括报关、查验、放行各环节。目前我国海关税已经成为仅次于增指税之外的第二大税种,海关肩负着打击走私、征收海关税、替国家守大门保卫国家安全三大职能,因而实施严格的海关监管非常有必要。同时港口的服务对象对海关的通关效率提高意愿迫切。因而海关通关问题研究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分为以下主要部分:一、海关通关问题的主要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二、现行的海关通关模式问题研究。三、海关通关流程分析。四:我国沿海港口海关通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石苗苗[10](2010)在《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首当其冲的是沿海地区的低端进出口制造企业,为了使沿海地区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东部制造产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策略。2009年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建立就是对国家这一政策的响应。国家给予重庆保税港区以厚望,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不容许它表现平平。而任何一个程序的运行都需要严密的程序口令即规则,保税港区的运行同样如此,被给予厚望的重庆内陆保税港区更是如此。我国保税港区自2005年设立以来,数量已达13个之多,但是发展程度良莠不齐,关键问题在于各个保税港区不同的运行规范。相较于国外自由区,两者最大的不同也在于立法和设区的先后:国外自由区是先立法后设区,我国则相反,是先设区且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立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全面分析国内保税港区相关概念、法律性质、现行立法以及国外自由区相关概念、现行立法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内陆保税港区自身面临的法律困境,提出重庆保税港区在构建立法、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海关监管体制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困境的解决办法。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保税港区的概念、法律性质、现状以及重庆内陆保税港区区别于国内其他海关特别监管区域和国外自由区的特点。笔者认为立法既要有原则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只有在完全分析清楚重庆内陆保税港区区别于其他相关特殊区域的特点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重庆内陆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保税港区现有法律制度的梳理。由于重庆内陆保税港区拥有一些和保税港区相同的特点,有些原则性的立法是通用的,有些法律困境也是相同的,所以完全有必要对我国保税港区现有法律制度进行梳理。这部分把我国保税港区的现有法律制度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规范保税港区整体运行和区内税收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一块是我国部分保税港区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体制。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内陆保税港区的特点,总结出其面临的法律困境,本文选取其中的三个:立法困境、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困境以及海关监管体制方面的困境。第四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外自由区较为成熟的相关法律制度,为本文最终目的服务。从经验借鉴上来讲,我国向来不是“拿来主义”的国家,但也不闭关锁国,有好的经验当然值得学习。国外自由区早于我国保税港区产生,法律制度也较我国健全,因此我国在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制度时应有选择地借鉴国外自由区相关法律制度的经验。第五部分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为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构建法律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本文第三部分当中重庆内陆保税港区存在的法律困境,结合第二和第四部分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的经验以及本文第一部分当中重庆内陆保税港区独有的特点,提出了比较详细的立法建议。总的来说,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关键内容还图文并茂,力求清楚地描述重庆内陆保税港区的特点,全面地总结它所处的法律困境,准确地提出符合其现实需要的法律建议。

二、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口岸治理现代化视角的全国通关一体化研究 ——以郑州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特色
二、口岸治理现代化与全国通关一体化
    (一) 口岸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二) 全国通关一体化与口岸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三、案例研究:郑州海关打造“两中心三制度”的实践分析
    (一) 打造动因
    (二) 实施方案
    (三) 主要成效
    (四) 存在问题
四、域外经验:美国海关贸易便利化治理的启示
    (一) 为何选择美国
    (二) 美国海关贸易便利化措施
    (三) 经验启示
五、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的改革建议
    (一) 科学运用领导小组
    (二) 基于满意度制定绩效考核体系
    (三) 海关监管重点的前推后移
    (四) 建立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的信息反馈机制
    (五) 提升海关科技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代前期帆船出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文章资料与框架
第二章 海洋帆船管理规制的演变及其适用
    第一节 帆船桅杆数量限定
    第二节 帆船尺寸大小规定
    第三节 帆船刊烙油饰规制
    小结
第三章 多重照票下的官方出海管理职能
    第一节 船照的时空差异与类型
    第二节 船照申领、登记与更换
    第三节 船照、关牌与验票的联合使用
    小结
第四章 港口出入权限与海上航行稽查
    第一节 清初设海关之原意
    第二节 海关与对外通商口岸
    第三节 沿海省份船只出洋权限
    第四节 海上航行稽查
    小结
第五章 出海管理的民力利用与秩序维护
    第一节 船户利益与管理
    第二节 船只租赁及其管束
    第三节 海上贸易牙行与出海管理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研究贡献
第二章 国内外自贸区和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监管研究现状及其模式借鉴
    2.1 贸易监管体系概念
    2.2 国内外自贸区与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监管体系研究
        2.2.1 全球自贸区排名及可供我国海关贸易监管借鉴标的研究
        2.2.2 美国对外贸易区监管研究现状及其如今监管模式
        2.2.3 国际上其他自由贸易区监管研究现状及如今监管模式
    2.3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监管研究现状及国内自贸区(港)先进监管模式
        2.3.1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监管研究现状
        2.3.2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贸易监管模式
        2.3.3 国内自由贸易港贸易监管的模式借鉴
    2.4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研究现状及国内保税区的先进监管模式
        2.4.1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研究现状
        2.4.2 国内保税区贸易监管先进模式研究
    2.5 研究现状评述和国内外相关区域监管模式总结
第三章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保税区概念及其贸易监管的历史演变
        3.1.1 保税区的概念
        3.1.2 国内保税区贸易监管的历史演变
    3.2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体系及其现状
        3.2.1 监管目标
        3.2.2 监管主体
        3.2.3 监管范围
        3.2.4 监管过程
        3.2.5 监管责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企业申报往返部门多,申报手续相对繁琐
        4.1.2 未实现区间联动监管,区内企业转关受限
        4.1.3 仍以手册为监管载体,监管模式粗放
        4.1.4 管理部门错综复杂,直属海关执行政策易失误
        4.1.5 内销监管不成体系,内销流通受限
        4.1.6 24小时通关受众少,物理围墙通关时间长
        4.1.7 多种加贸业务监管繁琐,缺乏相应便利监管措施
    4.2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问题的原因
        4.2.1 海关监管人员积极性不高,创新监管措施落实较慢
        4.2.2 监管部门对政策解读死板,贸易监管缺乏服务意识
        4.2.3 保税区监管网络技术不足,区间监管层面欠缺沟通
        4.2.4 广州保税区受重视程度低,一线监管机构独立性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对策研究
    5.1 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路径
        5.1.1 目标定位:优化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现状
        5.1.2 监管主体优化:打造专业化细致化智能化监管
        5.1.3 监管客体优化:纳入监管便利的客体多样化
        5.1.4 监管载体优化:监管载体电子化
        5.1.5 监管模式优化:诚信管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联网互通监管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州保税区微信和电话访谈记录
附录2 黄埔海关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情况表
附录3 中央机构有关保税区的政策文件
附录4 中央机构有关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文件
附录5 上海自贸区与贸易监管相关的政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1.4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海关监管理论
        1.2.2 贸易便利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3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公共部门合作关系
        1.2.4 海关监管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3.3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海关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贸易与海关监管相关理论
    2.2 海关监管与贸易互动机制分析
        2.2.1 海关监管对于出口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
        2.2.2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抑制作用分析
        2.2.3 海关监管对于贸易激励作用分析
        2.2.4 贸易推动海关监管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2.3 海关及口岸部门“单一窗口”的作用分析
        2.3.1“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审批数量的影响分析
        2.3.2“单一窗口”对申请事项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2.3.3“单一窗口”的动态性影响分析
    2.4“海关—商业”经认证的经营者(AEO)模式机制分析
    2.5 海关信息透明对开放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2.5.1 透明度对合并均衡和分离均衡的影响分析
        2.5.2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关系
        2.5.3 信息透明度与市场垄断效力
        2.5.4 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周期
    2.6 基本观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概况
    3.1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沿革
    3.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现状
    3.3 目前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主要措施及其海关监管新要求
    4.1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4.1.1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4.1.2 提升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4.1.3 改善全球治理结构、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4.1.4 服务“新常态”,改善公共制度供给
        4.1.5 适应国内、国际新规则
        4.1.6 跟踪世界经济新方向
        4.1.7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
    4.2 新形势下中国海关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4.2.1 海关关境保护环境分析
        4.2.2 海关监管执法环境分析
    4.3 海关、商业合作的新形势
        4.3.1 各国海关积极缔约多边协议,将监管、服务纳入共同法律框架
        4.3.2“海关-商界”加强信息对接,实现以数据换便利
        4.3.3 创新海关监管服务措施,适应国内外贸易新业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关监管措施及效果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贸易便利化方面
        5.1.1 预先申报、裁定
        5.1.2 电子平台和电子支付
        5.1.3 货物与海关税费分别处置
        5.1.4 风险管理
        5.1.5 海关稽查
        5.1.6 经认证的经营者
        5.1.7 易腐货物快速处理
        5.1.8“单一窗口”和口岸机构间协调
        5.1.9 在海关监管下的货物进口运输
    5.2 监管服务标准化方面
        5.2.1 区域经济体内部的“一体化窗口”
        5.2.2 快速放行及平均放行时间确立
    5.3 服务新型业态方面
        5.3.1 服务全球一体化生产
        5.3.2 服务全球一体化科研
        5.3.3 服务全球一体化监管
        5.3.4 服务全球一体化物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海关监管深化改革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中国海关监管制度深化改革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海关便捷通关管理模式研究 ——以宁波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案例导入:宁波海关现行通关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宁波海关现行通关管理模式概述
        一、整体业务布局概述
        二、实际业务流程概述
    第二节 宁波海关现行通关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关模式与总署改革思路不一致
        二、口岸海关单兵作战,属地海关功能弱化
        三、通关环节多,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四、纠结于每个环节准确率,忽视通关效率
        五、社会对通关效率不满的困惑
第二章 宁波海关现行通关管理模式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监管理念保守、滞后
        一、管理理念过“时”
        二、监管面过“宽”
        三、监管尺度过“严”
    第二节 制度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一、重实际货物的监管,忽视物流链的监管
        二、重口岸环节的监管,忽视后续环节的综合监管
        三、重视统一业务指标业务,忽视口岸的实际特点
        四、重海关个体战斗,忽视与社会的协同作战
    第三节 运行流程设计不合理
        一、整体海关业务流程复杂化、繁琐化
        二、业务流程涉及部门过多
第三章 构建便捷通关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构建便捷通关管理模式的原则
        一、便利性原则
        二、效率优先原则
        三、信息化共享原则
        四、社会化管理原则
        五、监管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 更新观念:开拓国际视野,接轨国际惯例
        一、服务型政府理念
        二、国外海关新型的管理理念
    第三节 顶层设计:构建区域通关模式一体化
        一、全面恢复各海关作业现场通关职能
        二、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由企业自主选择申报地点
        三、简化通关手续,实现关区内通关一体化
        四、优化审单作业模式,建立统一的专业审单平台
        五、从“以货物为单元”向“以企业为单元”转变
    第四节 流程设计:构建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通关管理模式
        一、探索综合监管的管理模式
        二、探索通关申报的前推后移,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
        三、探索建立“集约式”的风险管理的机制
        四、再造通关核心流程
        五、构建物流监管全程信息化管控机制
        六、构建智能化的查验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海关通关物流研究现状
        1.2.2 国外海关通关物流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海关通关物流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我国海关通关物流体系的实践总结
        2.1.1 我国海关通关物流的发展历程回顾
        2.1.2 国内部分省市海关通关物流的实践与启示
    2.2 我国现行海关通关物流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2.2.1 海关通关物流体系存在的不足
        2.2.2 海关通关物流改革的发展趋势
    2.3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典型性
        2.3.1 物流通关利用便捷的信息共享
        2.3.2 监管服务实施创新的作业模式
        2.3.3 体系建设提供全面的保障条件
第三章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案例描述
    3.1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历史背景
        3.1.1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内在要求
        3.1.2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外在动力
    3.2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发展过程
        3.2.1 前期建设重点物流项目
        3.2.2 中期创新模式试点
        3.2.3 后期推广和深化改革成果
    3.3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具体做法
        3.3.1 提升物流信息共享效率
        3.3.2 推行监管服务创新改革
        3.3.3 做好体系运行保障工作
    3.4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成效分析
        3.4.1 物流体系实现信息化运行
        3.4.2 通关监管形成一体化模式
第四章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信息共享分析
    4.1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设计
        4.1.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进行信息共享的现实需求
        4.1.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进行信息共享的功能分析
    4.2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4.2.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搭建过程
        4.2.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构成要素
    4.3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
第五章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监管服务分析
    5.1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监管服务模式目标设计
        5.1.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优化监管服务的现实需求
        5.1.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优化监管服务的目标分析
    5.2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监管服务模式的搭建
        5.2.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监管服务模式的搭建过程
        5.2.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监管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5.3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监管服务模式的运行
        5.3.1“区港联动”监管服务模式的运行
        5.3.2“多点报关,多点放行”监管服务模式的运行
第六章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建设保障分析
    6.1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建设保障路径的理念设计
        6.1.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实施建设保障的现实需要
        6.1.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实施建设保障的理念分析
    6.2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建设保障路径的搭建
        6.2.1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建设保障路径的搭建过程
        6.2.2 成都全域通关物流体系建设保障路径的构成要素
    6.3 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建设保障机制的运行
        6.3.1 科学进行前期调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
        6.3.2 提高通关工作效率,降低整体海关成本
        6.3.3 总结部门功能体系,技术实现流程优化
第七章 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启示
    7.1 突破全域通关瓶颈,实现物流信息共享
        7.1.1 提升信息共享功能
        7.1.2 搭建高效共享平台
        7.1.3 改善共享平台运行
    7.2 提升全域通关效率,加强监管服务创新
        7.2.1 创新便捷转关方式
        7.2.2 优化监管评估机制
        7.2.3 调整海关管理流程
    7.3 落实全域通关要求,提供体系运行保障
        7.3.1 明确全域通关的目的
        7.3.2 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7.3.3 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湾保税港区简介
    1.1 港区概况
    1.2 港区主要特点
2 前湾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困境
    2.1 优势
        2.1.1 完备的综合功能区
        2.1.2 大量的优惠政策
        2.1.3 优越的区位条件
    2.2 困境
        2.2.1 通关方式落后
        2.2.2 缺乏高效化、系统化、共享化信息资源平台
        2.2.3 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 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
    3.1 大通关的含义
    3.2 构建大通关模式的主要举措
        3.2.1 改善口岸环境,实施区域通关
        3.2.2 全面实施无纸化通关
        3.2.3 完善监管服务
        3.2.4 完善港口检验检疫措施
        3.2.5 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
4 结束语

(9)关于深圳港海关通关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深圳市港口通关环境现状
    2.1 深圳港港区建设
        2.1.1 深圳港主要港区
        2.1.2 主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2 深圳市港口通关服务与监管现状
        2.2.1 现行特殊货物通关
        2.2.2 港口通关与海关监管改革措施
    2.3 深圳港口通关管理组织模式
        2.3.1 协调通关的行业协会组织
        2.3.2 协调通关的地方政府组织
        2.3.3 现行港口通关的协调成果
第3章 深圳市港口通关与海关监管中的问题探讨
    3.1 港口通关满意度和通关效率评价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深圳港口通关满意度的分析
        3.1.3 深圳港口通关效率的分析
    3.2 港口通关流程方面的问题
        3.2.1 港口通关流程结构
        3.2.2 海关国检查验环节
        3.2.3 特殊货物通关机制
        3.2.4 不同监管区域间的货物流动
        3.2.5 海运物流监控
        3.2.6 货物通关过程中的拆拼箱
    3.3 港口通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3.3.1 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尚需提升
        3.3.2 各港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均衡
        3.3.3 新舱单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阻力
    3.4 港口通关协调机制问题
        3.4.1 口岸单位间缺少合作机制
        3.4.2 地方组织协调力度不够
        3.4.3 “信息共享”尚需政策的推动
        3.4.4 深圳港整体优势没有发挥
    3.5 港口通关政策法规建设问题
        3.5.1 部分管理法规衔接不足和相对滞后
        3.5.2 缺乏地方性政策
        3.5.3 查验配套设施由企业承担
第4章 国内外同类港口通关经验借鉴
    4.1 货物通关
        4.1.1 简化报关手续
        4.1.2 深圳陆路口岸通关
        4.1.3 创新监管机制
        4.1.4 水水中转
        4.1.5 参数化商品归类
        4.1.6 查验移箱指令前置
        4.1.7 特殊货物通关
        4.1.8 检验检疫
    4.2 信息化建设
        4.2.1 全面使用高新信息技术
        4.2.2 南沙保税区信息系统建设
    4.3 协调机制
        4.3.1 区港联动
        4.3.2 协调机制经验借鉴
    4.4 港口发展措施
        4.4.1 无水港和“三区联动”的格局
        4.4.2 “舱单互认”模式
第5章 提高深圳市港口通关效率的措施和建议
    5.1 全面树立“大深圳港”的理念
        5.1.1 大范围合作联盟
        5.1.2 市场化运营下的政府监管和口岸环境改进
        5.1.3 政府针对各港区功能定位进行专业化查验设施投资
    5.2 通过整合各层次各范围的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化港区”
        5.2.1 “物联网”支撑下的网络化园区配套服务功能
        5.2.2 政府在“网络化港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5.3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高通关效率
        5.3.1 建立完善有效的“无纸化”通关模式
        5.3.2 搭建港口通关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5.3.3 海关加强通关信息公开
        5.3.4 搭建可信网络安全平台,确保电子数据安全
    5.4 进一步优化港口通关流程
        5.4.1 实现“哑铃型”通关结构模式
        5.4.2 创新拓展“舱单互认”模式
        5.4.3 实现“水水中转”业务快速通关
        5.4.4 实现特殊货物快速通关
    5.5 通过深圳市港口通关地方立法工作保证通关效率
        5.5.1 加强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
        5.5.2 建立港口发展的法制保障
        5.5.3 加强深圳口岸综合管理立法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深圳市港口通关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深圳市港口通关效率调查问卷
致谢

(10)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概述
    一、我国保税港区的法律性质及现状
        (一) 我国保税港区的概念及法律性质
        (二) 我国保税港区的现状
    二、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设立及特点
        (一) 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设立
        (二) 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特点
第二部分 我国现有保税港区法律制度
    一、我国保税港区的立法现状
        (一) 规范我国保税港区整体运行的法律规定
        (二) 有关保税港区税收管理的法律规范——《关于洋山保税港区等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三) 有关保税港区外汇管理的法律规范——《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以及《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操作规程》
    二、我国保税港区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海关监管体制
        (一) 我国保税港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 我国保税港区的海关监管体制
第三部分 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法律困境
    一、现有立法的不足
        (一) 滞后性
        (二) 现行法规与国家政策不配套
        (三) 海关现行监管模式不适应保税港区发展的形势
        (四) 缺少关于保税港区的基本法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
    三、海关监管体制的不足
第四部分 国外保税港区法律制度对构建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国外自由区立法
    二、国外自由区行政管理体制
        (一) 国外自由区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二) 国外自由区行政管理体制给我国的启示
    三、国外自由区海关监管体制概述
        (一) 区域监管
        (二) 货物监管
第五部分 解决我国内陆保税港区若干法律问题的建议
    一、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立法
        (一) 尽快制定相关的全国性的基本法律
        (二) 完善保税港区的配套法律规范
        (三) 完善规范保税港区整体运行的《暂行办法》
    二、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海关监管体制
        (一) 进口程序
        (二) 出口程序
        (三) 分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方式)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口岸治理现代化视角的全国通关一体化研究 ——以郑州海关为例[D]. 孔德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2]清代前期帆船出海管理研究[D]. 朱勤滨. 厦门大学, 2018(07)
  • [3]广州保税区贸易监管优化研究[D]. 李若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海关监管制度研究[D]. 姜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5]“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中的海关法律问题探析[J]. 娄万锁. 海关法评论, 2016(00)
  • [6]海关便捷通关管理模式研究 ——以宁波海关为例[D]. 水英豪.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7)
  • [7]成都海关构建全域通关物流体系的案例研究[D]. 袁跃新.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J]. 梅叶. 集装箱化, 2014(05)
  • [9]关于深圳港海关通关的问题研究[D]. 黄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0)
  • [10]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D]. 石苗苗. 西南政法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宁波海关实行多点报关口岸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