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观察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观察

一、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色素动态变化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玲,戴小娟,李艺珍[1](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的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损害多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化,首次发病症状各不相同,容易出现误诊或诊断延迟。部分以舞蹈病起病的,容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部分以血液系统症状起病的,如血小板减少,易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

熊祎,张永兰,黄艳华,杜忠东[2](2020)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服用华法林致消化道出血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儿科临床对华法林所致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口服华法林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病例1为5岁女童,因川崎病合并右侧串珠样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1年,因柏油便、面色苍白3天入院,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2.5,血红蛋白56g/L,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窦炎,经停用华法林、静脉注射维生素K、输注红细胞、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后患儿出血终止,1周后恢复华法林治疗,消化道出血诱因为胃窦炎。病例2为3岁男童,川崎病合并右侧冠状动脉巨大瘤2年,规律口服阿司匹林及华法林,但未监测凝血功能,本次因便血就诊,便常规提示隐血阳性,血红蛋白109g/L,INR 3.78,经停用华法林、阿司匹林2天后未再排血便,1周后恢复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治疗,出血诱因为未监测INR,从而导致华法林剂量偏大。结论华法林的血药浓度受多因素影响,需定期监测INR从而确定最佳剂量。合并消化道基础病的患儿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患儿一旦出血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唐文珏,张鹏,陆盅伃,林子惠[3](2019)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川崎病冠脉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广西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23例KD住院患儿,分为冠脉扩张组和无冠脉扩张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免疫功能。同时与35例正常儿童对比。结果男性更容易并发冠脉扩张(P<0.05);在无冠脉扩张组中四肢硬肿、脱屑、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更高(P<0.05),且口唇皲裂发生率高达91.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WBC、PLT、ESR、CD4、IgA、AST、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损伤组N、PCT、CRP、ALT、Hb更低(P<0.05),CD3、CD8、IgG、IgM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患者WBC、PLT、N、IgA、IgM、ALT明显升高(P<0.05)。而Hb、AST、CK-Mb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男性、贫血、免疫紊乱,为冠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唐文珏,张鹏[4](2019)在《广西儿童川崎病特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发病、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223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典型川崎病(CKD)和非典型川崎病(IKD)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①CKD与IKD在四肢硬肿、脱屑,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1.0%vs 22.9%,χ2=30.89;88.2%vs 32.1%,χ2=74.68,94.9%vs 39.0%,χ2=83.92;77.2%vs34.5%,χ2=40.54;80.8%vs42.5%,χ2=34.74,P=0.000)。②KD发病率1岁左右最高;3月、5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期。③两组在白细胞(WBC)(χ2=6.942,P=0.008)、中性粒细胞(N)(χ2=23.474,P=0.000)、C-反应蛋白(CRP)(χ2=12.82,P=0.000)、CD3+T淋巴细胞(χ2=8.566,P=0.003)、CD8+T淋巴细胞(χ2=7.416,P=0.006)、谷丙转氨酶(ALT)(χ2=7.584,P=0.006)、民族(χ2=3.944,P=0.04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归分析显示:WBC(OR=0.464,95%CI 0.219~0.980,P<0.05),N(OR=0.319 95%CI 0.138~0.736,P<0.05),与IKD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汉族儿童典型川崎病的发病率更高;不典型川崎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更低。

孙亮[5](2019)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探讨影响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天津市第二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且出院诊断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56例,分为有效组92例,无效组64例。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儿常规资料,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改变,肺外并发症和治疗方案。3结果纳入讨论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156例,其中有效病例为92例,有效治愈率为58.97%。无效病例64例,无效率为41.03%。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热程(d)、热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色素、血小板、CK、CK-MB、ALT、AST、γ-GT、CRP、ESR、LDH、铁蛋白,临床体征包括喘息、皮疹、呕吐、神经系统变化等。选取的观察指标中,热程、铁蛋白和LDH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无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LDH、热程(d)、皮疹、γ-GT、胸膜炎和激素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是影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的因素。4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常伴随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累及系统多见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系统等。在RMPP患者中常伴有喘息、呕吐、皮疹,胸膜炎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热程(d)以及AST、LDH、γ-GT与RMPP预后有相关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在治疗RMPP中具有重要意义。

韩姝奕[6](2019)在《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TLR-2通路分子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改变》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MyD88)、核因子-?B(Nuclear factor-?B,NF-κB)的mRNA、蛋白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改变,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发病机制,以期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方法:病例选择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的患儿,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设立健康对照组、RMPP组及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组。所有入选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于就诊时或住院后抽取静脉血2ml,4℃条件下以转速3000rmp/min,离心10min,将得到的血清及细胞成分分装在无菌EP管内。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人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人半胱氨酰白三烯(Human 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以及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4,MCP-4)的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患儿血中TLR2、MyD88、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MPP组的病程天数、发热天数均高于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MPP组及MPP组血中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与MPP组相比WBC、N%、CRP及LDH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MPP组和普通MPP组血中IFN-γ、CysLTs、IL-8和MCP-4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与普通MPP组相比,IFN-γ、CysLTs和IL-8指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P-4无差异(P>0.05)。4.RMPP组血中TLR2、MyD88、NF-κB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P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TLR2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D88和NF-κB表达无差异(P>0.05)。5.RMPP组和普通MPP组血中TLR2、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与普通MPP组相比,TLR2、MyD88、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PP患儿WBC、N%、CRP、LDH、病程和发热时间显着增高时提示可能为RMPP;2.RMPP组患儿血中IFN-γ、CysLTs和IL-8显着增高,提示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RMPP的原因之一;3.RMPP患儿TLR2/MyD88/NF-κB通路异常活化可能与炎性因子表达增高有关。

晋兴楠[7](2018)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损害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损害患者及不合并肺外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合并肺外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且出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共538例。其中男251例,女287例。选取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156例,按其是否合并肺外并发症,分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组(n=107)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合并肺外并发症组(n=49)。比较2组间在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并将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分类,评价各要素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1.非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322例,其中合并肺外并发症28例(占8.70%);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156例,其中合并肺外并发症107例(占68.59%)。2.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出现肺外损害,累及1个系统的53例(49.53%);累计2个系统的35例(32.71%);累计3个以上系统的19例(17.76%)。最易累及消化系统,共52例(33.33%),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伴有ALT和(或)AST增高。3.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组与不合并肺外并发症组2组间在年龄、热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血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热程、铁蛋白及D-二聚体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组,根据病理检测结果提示有无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将患者分为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及不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两组。2组间患者在热程、肺泡肺炎支原体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热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激素治疗组:76例加用甲泼尼龙,其中45例2mg/kg.次,每天1次;28例2mg/kg.次,每12小时输注1次;3例为甲泼尼龙2mg/kg.次,每8小时输注1次;疗程3-7天停用。1例合并脑梗塞患者糖皮质激素疗程3周。评估患者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易合并肺外并发症。2.年龄,热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计数、CRP、LDH、ESR增高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有相关性。3.热程及肺泡MP-DNA载量增高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有相关性。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肺外并发症症状。

周光中[8](2017)在《IP-10、ApoA-1、ApoB及CD64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目前已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川崎病的严重性取决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部分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后容易形成血栓,可进展为冠状动脉阻塞性扩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梗死,造成儿童及青壮年猝死。因此,川崎病又称为儿童的“冠心病”,而且是一个从儿科到成人都必须接力治疗,比冠心病还凶险的特殊冠心病。【2】如果能够早期诊断确诊该疾病并进行相应治疗,会极大降低心血管损伤的风险。但是对于川崎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目前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而耽误了某些患儿的治疗,导致这些儿童冠状动脉异常及其它心脏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新型的与川崎病早期病理学相关的生物标识物,通过检测该生物标识物来进行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本实验选取趋化因子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以及Fc段受体Ⅰ(CD64)作为检测指标,用来研究是否这四种指标可以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实验中选取了31名具有发热症状并具有某些川崎病临床表现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为川崎病的命名为川崎病组(16例),发热未被诊断为川崎病的命名为发热对照组(15例)。我们抽取了他们不同阶段的外周血液样本,并且测量了这些样本中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以及外周血cd64的表达水平(16例川崎病患儿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15例发热对照组患儿及1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64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kd组中发热1-3天者ip-10浓度3034±254pg/ml,发热4-8天者3485±167pg/ml,相比于发热对照组975±114pg/ml有显着提高(p<0.05);(2)apoa-1的浓度在川崎病患儿及发热对照组中无显着性差别;(3)apob的的浓度在发热1-3天的kd患儿中为94.7±15.2mg/dl,发热4-8天的kd患儿中为99.8±24.0mg/dl,均显着高于发热对照组中apob的浓度71.5±15.1mg/dl(p<0.05)。(4)kd组中cd64的表达水平为13276±6531/中性粒细胞、46358±14589/单核细胞,相比于发热对照组(cd64的表达水平为3029±108/中性粒细胞和22035±9960/单核细胞)及正常对照组(cd64的表达水平为1197±392/中性粒细胞和15072±6035/单核细胞)有显着提高(p<0.05);并且在kd组,川崎病患儿在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20天cd64表达水平有显着下降。结论ip-10、apob的浓度在川崎病发热早期就会有明显的提升,可以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从而尽早的为川崎病患儿确诊,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避免引起后继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它心脏并发症。另外CD64的表达水平也可以作为一个川崎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且可以作为跟踪治疗效果的一个参考指标。

艾奇,乔丽津[9](2015)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能的血液细胞毒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对其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ITP患儿,根据治疗药物分为2组,观察组(n=101)给予IVIG1 g·kg-1·d-1冲击剂量1次,同时加用阿赛松1.6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mg·kg-1·d-1静滴;对照组(n=106)仅给予阿赛松1.6mg·kg-1·d-1口服和地塞米松0.2mg·kg-1·d-1静滴。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2d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发生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及单核细胞减少症的人数观察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VIG冲击治疗ITP可以观察到多种血液细胞成分数量下降,认为与其细胞毒性有关。

王文英[10](2012)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提高年轻医师对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及积累诊治经验。方法:报告一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文献复习。设计:病例报告。病例:一例8岁男性患儿,病程中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瘀斑、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严重损害,综合患儿实验室检查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干预:开始时经积极抗感染、血浆及红细胞、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对症等治疗,病情好转。但上呼吸道感染后,临床症状、体征再次加重,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依托泊苷化疗后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但经再次感染后,临床症状较前次加重,继续原方案治疗。结果:治疗效果欠佳,家长放弃继续在我院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血液性疾病,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积极免疫—化疗的治疗是较为恰当的治疗。

二、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色素动态变化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色素动态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服用华法林致消化道出血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简介1
    1.2 病例简介2
2 讨论

(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临床表现、住院天数
    2.2 实验室指标
    2.3 川崎病与对照组在血常规上比较
    2.4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转氨酶比较
    2.5 川崎病与对照组在免疫功能、转氨酶中比较
3 讨论

(4)广西儿童川崎病特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发病季节
    2.2 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5)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诊断标准
        1.1.2 研究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的检验
        1.2.2 临床观察指标
        1.2.3 实验室检查
        1.2.4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2.1 RMPP有效治愈率
    2.2 RMPP患儿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2.3 正态性分布检验
    2.4 定量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2.5 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TLR-2通路分子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损害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分组结果及观察指标
    1.1.3 检查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支气管镜检术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地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IP-10、ApoA-1、ApoB及CD64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能的血液细胞毒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家族史
    7. 体格检查
    8. 初步诊断
    9 诊疗经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0. 最后诊断
临床讨论与分析
    1.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
    2.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
    5.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
总结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经历
致谢
附录
    附录1 实验室检验参考值
    附录2 缩略词表

四、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色素动态变化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郑丽玲,戴小娟,李艺珍. 社区医学杂志, 2020(07)
  • [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服用华法林致消化道出血报道[J]. 熊祎,张永兰,黄艳华,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2)
  • [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 唐文珏,张鹏,陆盅伃,林子惠. 当代医学, 2019(21)
  • [4]广西儿童川崎病特点临床研究[J]. 唐文珏,张鹏. 中外医疗, 2019(15)
  • [5]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D]. 孙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TLR-2通路分子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改变[D]. 韩姝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损害临床分析[D]. 晋兴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IP-10、ApoA-1、ApoB及CD64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D]. 周光中. 江苏大学, 2017(01)
  • [9]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能的血液细胞毒性的临床观察[J]. 艾奇,乔丽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05)
  • [10]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王文英. 兰州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