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的火花更加灿烂——试论江苏卫视故事片的创作

让思想的火花更加灿烂——试论江苏卫视故事片的创作

一、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季嫣然[1](2018)在《苏州水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区域竞争愈演愈烈,城市作为区域间的主体,它的竞争力就代表着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莫过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这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有利于创建品牌城市,加速城市全方位发展。本论文选取苏州作为研究对象,苏州的水文化是其城市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今天的苏州。要研究苏州城市形象,找到提升城市形象的方法就必须从苏州城市文化中最重要的水文化入手,了解苏州从古至今水文化的演变和建设,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化建设,并探讨苏州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点出苏州城市新形象,且从中总结出苏州水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其他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最后从同样是水城的威尼斯文化发展道路中,比较苏、威两座城市在文化上水性特征的异同,探寻威尼斯如何通过水文化来提升自身形象,给苏州未来的城市形象发展找到可供借鉴的方式。本文力图从苏州的历史发展、哲学意蕴、水文化实践以及城市形象的认识出发,对现代苏州水文化进行了解析论述,结合具体时间实例做出具体的经验总结,有其现实意义。将水文化与城市形象联系起来的研究并不算很多,本研究致力于丰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水文化研究和城市形象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朱继东[2](2013)在《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成为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的大国。但是,新时期的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新时期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三大考验,不仅“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历史虚无主义等在国内曾销声匿迹的有害言论也借机沉渣泛起,再加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凸显,使我们面对的挑战、考验和冲击前所未有,而意识形态是首当其冲。这一切都对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在已经完成的对2000多名领导干部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不少领导干部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轻视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问题。出于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与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双重需要,本文立足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采用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双重脉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和整理,阐述了意识形态能力的萌芽、发展,力图真实展示意识形态能力的丰富内涵以及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本文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意识形态能力概念、发展脉络、基本内涵、现实考验、建设路径等进行了一些理论结合实际的有益探索,第一次尝试阐发了意识形态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一些创新性观点。本文认为意识形态能力就是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和破解现实难题等建立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通过建立、巩固和弘扬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感召、激励、引领作用,团结、动员、指引国民齐心协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或者对立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奋斗的能力。在阐明意识形态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加强意识形态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概念从列宁时期萌芽到毛泽东时代发展,再到新时期成为时代的呼唤和广大领导干部的期待,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在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三大考验的同时,也有着苏共亡党、卡扎菲、查韦斯等国内外的不少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并面临着不少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等十个方面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迎来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的春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和人类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丰富发展,是执政能力的核心,是破解当前很多难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真正得到重视,“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郑天放[3](2010)在《时代变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换》文中指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纪录片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始终都有时代的痕迹。从政治化纪录片,到客观再现,再到多元化的主观表现,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在不断往前发展。虽然纪录片与时代相辅相成,但关于这方面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有的也仅仅只是某些作品对特定时代的一些反应,没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引进了叙事学的叙事视角作为主要工具,通过研究纪录片叙事视角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探讨时代对纪录片的影响。在本文中,叙事视角有三种,包括全知全能、限知视角和多元化视角,突出反应了中国纪录片从单一乏味到高高在上,再到回归纪实、平视大众,最终趋于多元的过程。通过叙事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也是经历了单一、枯燥、激情、平视,再到现在的五彩斑斓。可以说,纪录片叙事视角与时代的发展是平行的,两者是有其相同点的。另外,本文在引用叙事学这个工具外,还将文学的发展也同时引进来,实质上文学是反应时代的最好工具之一,纪录片与文学虽然传播媒介不同,但实质上两者与时代的勾连是一致的。

章剑华[4](2010)在《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文中认为文化是人文积淀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审美内核和不竭的生命动力。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识和艺术意境,促成了书法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象征。而书法的根性力量,则在于传统伦理和汉字文化的绵延传承。如今,面对文化发展的新使命,面对文化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书法的现代建构问题就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其试图通过对现代书法现象的归纳和综述,来追寻到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书法的现代建构主要组成部分涵盖书法传统的现代转换、书法艺术的现代创作和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三大部分。书法传统的现代转换是在基于书法艺术蕴藉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艺术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从文化、功能、观念、规律、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以期从文化大背景的角度追寻到书法艺术转换的深层原因;书法艺术的现代创作则从创作的目标、背景、范式、创新和创新的意义五个角度展开论述,并确立了书法的创新永远是书法生命力的不竭动力;书法的现代传播则分别从传统和现代两个传播系统组织论述,寻找书法艺术传播的规律。这三大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并不是油水分离、界限分明的。命题的划分是相对性的,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它们相互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融汇的“书法现代建构”的统一体。它是我们书法艺术再创新的基础,是我们研究、分析、批判、取舍、发展、变化的基础与依据。书法艺术的现代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更加成熟、更有创意和更具活力,并且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纯粹的当代书法精神,也当然会真正体现出当代中国的艺术精神!正如尼采所说,一切事件都是解释性的,事件本身并不存在,真正发生的事情是,一组表象被一个善作解释的生物组织和联系起来。抓住一个视角对以往的事件表象进行整合梳理,提供某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对未知的推测,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是有意义的。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头。

肖静[5](2009)在《天降大任——吴栋材与一个村庄的命运》文中认为引言不久前我去了一个颇为神奇的村庄——每天有许多城市精英开着轿车来这里上班,一些着名的专家学者每月乘飞机往返于这个乡村;这里有近百名农民开着轿车送自己的孩子去城市读重点高中;这里投资了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国家级的工业园

周志友[6](2008)在《德胜世界——一个人和他的重建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几年前,他从海外回国,创办企业,成功后捐资助学,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事。这位特立独行者的真正意义在于:他给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一份"民间实践"的样本。

唐晨光[7](2001)在《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人类现代文艺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就是电影的发明,作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木,电影总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切都非常敏感地作出反应。电影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更在于它集中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传达出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时代观念的更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与此同时,电影自身也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在继承与超越,借鉴与创新中不断掘进与开拓,在不同民族的比较中更加珍视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并且进而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经历着从思想内容到形式表达的急剧变更。 电影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记录——不管是记录排演的故事还是发生的事件,而纪录电影则主要是记录后者。纪录片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显示出特殊价值,它犹如时代的多棱镜与社会的万花筒,在一系列众多的纪录片所观照出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文化精神中,我们总可以观察到一幅幅社会生活的斑斓图景,总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风云起伏和沧桑变迁。因此,在电影家族中,纪录片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特殊宝藏。 美国史专家怀特在1989年的《美国历史评论》上曾发表文章提议创立“影视史学”(Historiophygra),试图让历史借助现代传媒重新走向民众,进而达到振兴历史学的目的。如何对待历史,如何讲述历史,是纪录片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革和风雨历程;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纪录片,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影像中的二十世纪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 纪录片作为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也与中国社会变迁这一大背景紧密相联。本论文以二十世纪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在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时,试图就史学与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形成一个中国纪录片的研究专着。透过它,一方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也总结出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历史。从而为飞速发展的我国影视大众传媒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也为纪录片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韩祝鹏[8](2001)在《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文中认为 处于世纪交替的艺术创作,理念上的诸多嬗变,融入了对新事物、新精神、新品格、新境界的诸多祈求。人类在历史进程的各个转型期,往往孕育着一种回眸张望的茫然情绪、一种徘徊于现实的期盼心理和一种穿透时空的忧患意识。这一时期,主流的思想观念非常地举足轻重。反映在艺术创作中,一些曾经活跃抢眼的浅斟低唱、风花雪月、野史钩沉、猎奇斗艳的东西都昔日黄花般退落,而那些能与时代脉搏共振、

二、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水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背景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苏州水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
    第一节 苏州水文化与城市形象关系探讨
        一、水文化决定苏州的城市定位
        二、水文化影响苏州的城市格局
        三、水文化蕴养苏州的城市精神
    第二节 苏州新形象——人间天堂,自在苏州
        一、上善若水的理念形象
        二、城水融合的视觉形象
        三、海纳百川的行为形象
    第三节 自在苏州的“水性特征”
        一、细致灵巧的精致性
        二、海纳百川的开放性
        三、自强不息的创新性
        四、刚柔并济的坚韧性
    第四节 自在苏州对城市文化起推动作用
第三章 苏州水文化阐述
    第一节 古城苏州水文化渊源
        一、水城苏州的形成与演变
        二、水与苏州的物质生活
        三、水与苏州的精神生活
    第二节 现代苏州水文化实践
        一、水城风貌与现代元素和谐共存——造城市之形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守城市之根
        三、广宣传造声势——兴城市之名
第四章 苏州水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打造水文化和谐新形态
        一、加强亲水特征构筑水系新风貌
        二、提升环境活力建造绿色新家园
        三、注重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旧文脉
    第二节 完善水文化软硬件设施
        一、举办水文化活动丰富水文化气息
        二、建造水文化基地完善水文化设施
    第三节 采取市场化运作
        一、产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宣传推广重视品牌宣传效应
第五章 威尼斯城市文化与形象案例镜鉴
    第一节 威尼斯水城概述
        一、水城的辉煌历史
        二、当代威尼斯——艺术节之城
    第二节 苏州与威尼斯城市文化比较
        一、苏州与威尼斯文化上的相同特色
        二、苏州与威尼斯文化上的相异特色
    第三节 给苏州城市形象建设带来的启示
        一、借助科技创意 彰显新艺术风采
        二、博采东西众长 造历史文化名城
        三、增加节事营销 提升城市知名度
        四、做强文化产业 促商业文化联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呼唤
    一、 加强意识形态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 国内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节 意识形态理论的起源、波折和演变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提出
        二、 “意识形态”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波折
        三、 “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一、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及其在《莱茵报》的革命斗争
        二、 完成向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马克思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闪光思想和里程碑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一、 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
        二、 从创办《新莱茵报》到总结法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
第二章 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的提出和内涵
    第一节 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 恩格斯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并成功实践
        三、 从列宁到斯大林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探索
    第二节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向历史新高度
        一、 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和最早提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毛泽东关于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的思想
        三、 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的鲜明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极端重要性
    第三节 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内涵变化
        一、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巨大冲击
        二、 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的提出和发展
        三、 意识形态能力的内涵和变化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期面临三大考验
    第一节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一、 全球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二、 全球化的特点和本质
        三、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第二节 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一、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本质
        三、 市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第三节 网络化的巨大冲击和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一、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二、 微博兴起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特点
        三、 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第四章 国外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苏共亡党的意识形态教训及时代警示
        一、 领导层的背叛是最关键、最主要的原因
        二、 国内外多种错误思潮泛滥危害巨大
        三、 新闻舆论的失控甚至反动加速亡党进程
    第二节 自我背叛导致卡扎菲走向灭亡的根源和警示
        一、 卡扎菲完全倒向西方国家的巨大转变的深层原因
        二、 卡扎菲对理想信念的自我背叛后果严重
        三、 卡扎菲走向自我毁灭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第三节 查韦斯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一、 将毛泽东思想作为“21 世纪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 带领民众学习马列着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三、 查韦斯敢于反对美国霸权向全世界普及了社会主义思想
第五章 从十个方面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第一节 坚定信仰、加强学习构建价值自信
        一、 以领导干部道德为抓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能力
        二、 以纠正错误倾向为抓手,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
        三、 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抓手,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建设价值自信的能力
    第二节 拒腐防变、调查研究团结共创伟业
        一、 以清除不合格党员为抓手,加强纯洁性建设,增强主动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 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抓手,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增强团结共创伟业的能力
    第三节 坚持原则、尊重民意抵制渗透演变
        一、 以真实性原则为抓手,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掌控舆论阵地的能力
        二、 以通达社情民意为抓手,加强六大能力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 以坚持共同富裕为抓手,加强市场经济研究,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四、 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抓手,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增强反和平演变的能力
结论 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尝试用理论指导现实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时代变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目录
引言
1.绪论
    1.1 关于研究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1.4 关于研究的架构
    1.5 关于研究期待
2.改革开放前:叙事视角:全知全能=单一乏味
    2.1 1958—1978年中国的时代特征
    2.2 改革开放前中国纪录片的形态
    2.3 特殊时代留给纪录片的遗憾
3 上世纪80年代:叙事视角:全知全能=俯瞰众生
    3.1 1980年代中国时代特征
    3.2 198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形态
    3.3 叙事视角俯瞰现象解析
    3.4 精英意识留给纪录片的时代烙印
4.上世纪90年代:叙事视角:内视角=平视大众
    4.1 1990年代中国时代特征
    4.2 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形态
    4.3 叙事视角平视现象解析
    4.4 平民视角与纪录片的求实探索
5 新世纪:多元视角记录百味人生
    5.1 新世纪中国时代特征
    5.2 新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形态
    5.3 叙事视角多元化现象解析
    5.4 多元化时代的纪录片突围
6. 结语
    6.1 时代促进了中国纪录片的进步
    6.2 电视纪录片的时代责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概念的解析
        一、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二、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论争
        三、“现代性”的概念内涵
    第四节 研究目标的设定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书法传统的现代转换
    第一节 书法定义的反观与重释
        一、历史沿革
        二、古今比较
        三、重新定义
    第二节 功能的转换
        一、实用功能
        二、审美功能
        三、经济功能
    第三节 观念的转换
        一、开放性
        二、时代性
        三、参与性
    第四节 书法发展的规律性
        一、书法发展的形式和分界
        二、书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书法发展的道路与趋势
    第五节 中国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艺术内涵
        二、书法艺术发展环境的重建
第二章 书法艺术的现代创作
    第一节 书法艺术现代创作的背景
        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
        二、“星星美展”与“八五思潮”
        三、书法美学大探讨
        四、日本等国家创作形态的引入
    第二节 书法艺术现代创作的目标
        一、新颖的时空
        二、时尚的色彩
        三、丰富的情感
        四、现代的载体
    第三节 书法艺术现代创作的范式
        一、创作的条件
        二、创作的原则
        三、创作的环节
    第四节 书法艺术在现当代创新的探索
        一、笔墨的创新
        二、章法的创新
        三、书体的创新
        四、形式的创新
        五、材料的创新
    第五节 当代书法艺术创新探索的意义
第三章 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
    第一节 书法与传播
        一、书法艺术的涵义及其与传播的内在联系
        二、书法艺术与传播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书法传播方式
        一、传统的书法传播方式
        二、书法的现代传播方式
    第三节 缺失与挑战
        一、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传播发展的文化背景
        二、书法艺术在现代传播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第四节 回归与创新
        一、回归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坚守原创性
        二、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
        三、大力倡导书法绿色传播
        四、提高书法元传者、继传者、受传者的艺术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统计
致谢

(7)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总序: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第一篇 诞生和萌发
    纪录片的传入及其萌发(1896年-1905年)
        1、 纪录片的传入
        2、 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第一章 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年-1931年)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一幅斑斓的民族奋争史
        1、 1905年-1921年的发展概况
        2、 1922年-1926年的发展概况
        3、 1927年-1931年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早期纪录片的形态特征:初始的新闻纪录
        1、 简单再现
        2、 纪录片的初始形态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的映照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一:从杂耍起步
    第二章 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年-1945年)
        第一节 抗战纪录片:一幅抗日战争烽火图
        一、 1932年-1937年:划时代变革时期
        二、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烽火图
        1、 国统区出品的纪录片
        2、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纪录片
        3、 香港出品的纪录片
        4、 日军占领区的反动纪录片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形态特征:用事实说话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二:鼓动民众
    第三章 新时代的曙光--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
        第一节 解放区纪录片: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第二节 时代变动中的纪录片形态特征
        第三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三:纪录胜利
第二篇 发展和扭曲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纪录片(1949年-1966年)
        第一节 纪录片的走向:曲折中行进
        一、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竟任务的1949-1953年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953-1966年
        第二节 社会背景与纪录片形态特征
        第三节 变革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四:形象化政论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1976年)
        第一节 纪录片的艰难跋涉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要特色及创作经验
        第三节 “十年浩劫”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一、 历史与影像交织回放
        二、 “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究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五:为政治服务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年-1989年)
        第一节 社会在徘徊中前进的记录
        一、 新闻纪录电影
        二、 电视纪录片
        第二节 艺术复兴的最初实绩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六:政论性的回归
第三篇 突破和局限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至今)
        第一节 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对话
        第二节 社会与纪录片同步发展与繁荣
        第三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七:走向多元化
        一、 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型
        二、 文献纪录片的审美特质
        三、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90年代纪录片审美特质
        四、 电影真实美学的引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水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 季嫣然.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1)
  • [2]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D]. 朱继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3]时代变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换[D]. 郑天放. 暨南大学, 2010(10)
  • [4]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D]. 章剑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1)
  • [5]天降大任——吴栋材与一个村庄的命运[J]. 肖静. 雨花, 2009(08)
  • [6]德胜世界——一个人和他的重建之路[J]. 周志友. 中国作家, 2008(01)
  • [7]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 唐晨光. 南开大学, 2001(01)
  • [8]让思想火花更灿烂——浅谈江苏电视专题片创作[J]. 韩祝鹏. 群众, 2001(01)

标签:;  ;  ;  ;  ;  

让思想的火花更加灿烂——试论江苏卫视故事片的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