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贸易论坛报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重要新闻

中国经济贸易论坛报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重要新闻

一、中国经贸导刊评出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要闻(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然[1](2021)在《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特别是在体育对外交往方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体育声音,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体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实施体育外交战略,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贡献体育力量,在全球化进程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体育外交发展策略指导我国体育外交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是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公共外交发展的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明确取得的成绩和研究的不足,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对中国体育外交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一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拓展国际空间,擅于抓住战略机遇;三是积极同各类国家开展体育外交活动,在交往中可分轻重缓急,但不要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四是积极融入国际体育组织,提高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五是推动中国体育对外援助从“无偿援助”到“有偿合作”转变。然后,对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四国的体育外交历史进行了研究,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为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提供域外镜鉴,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从国家层面进行体育外交顶层设计;二是从公共外交视阈审视体育外交的发展;三是利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平台开展体育外交系列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本国体育明星资源进行体育外交活动;五是重视体育外交人才,意在提高本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六是在体育外交活动中重视媒体国际传播,紧抓国际舆论引导;七是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八是增强国际体育实力,获取世界的广泛认可。最后,本文在梳理中国体育外交历史经验与域外镜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对我国体育外交的要求,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展望,从体育外交基础、目的、范围、主体、客体、方式六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体育外交的发展策略,发挥体育外交的巨大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宋彦洁[2](2020)在《《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文中提出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两国进入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中俄关系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双边关系,被称作是“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两国关系的楷模”,深受国际上的重视。同时中俄两国的关系也是我国极其重视的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曾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两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做好中俄关系的对内和对外传播都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人民日报》一向重视中俄关系报道,旨在讲好中俄合作共赢故事,为中俄关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内容质量的提高以及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本文以2013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关于中俄关系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文中引入议程设置理论,首先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理念、报道与政策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从报道议题、内容、态度倾向、体裁、报道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其报道议题的特点、报道内容的特点以及报道呈现形态的特点,总结其议程设置的特点。除了与我国对俄政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外,《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致力于真实地报道中俄合作现状,为中俄关系的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报道注重重大活动的多维策划与反映;不仅传递了中国的形象与理念,也讲述了合作共赢的中俄故事。《人民日报》以此为自身的报道理念,建构出了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政治高度互信、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发展,推动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和平的中俄发展图景。在新闻业务上,《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议题设置随着中俄关系发展议程的变化而变化,议题范围较为广泛,政治议题是主要的报道议题。另外,经济议题与文化议题的报道数量也不断增加。从报道内容上来看,报道内容以正面态度倾向作为主要的报道基调;以两国的战略合作为核心主题展开;人物报道主要集中于两国的领导人,突出了两国领导人在两国友好往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道中的细节描写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从报道的呈现形态上来看,以消息为主要报道体裁;刊登版面经历了以要闻版、国际版为主到头版、要闻版为主的转变;版面编排方面具有灵活性,图文结合的形式让报道更鲜活;报道来源较权威,显示出了《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也充分利用了最接近官方机构与专家学者的优势。最后,基于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研究,得出了几点《人民日报》对国内主流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启示:根据两国关系客观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以多重视角展现大国关系与领导形象;用民众的声音更完整地讲好中俄故事;主流媒体更应恪守双边关系报道的平衡原则。

张航[3](2020)在《中国电竞游戏产业的主流媒介话语变迁 ——以《人民日报》(1981-2019)游戏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游戏是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话题,它曾是我国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因为“游戏成瘾”让许多家长老师叫苦连天的“电子可卡因”,更是现如今“如日中天”的产业经济发展新增点。本文选取国家重要党刊《人民日报》在1981-2019年间发表的2370篇涉及游戏话语的新闻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发展视角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视角对文本进行梳理与分析,讨论电子游戏在主流媒体话语的构建下,如何从无到有、从“不务正业”到“民族游戏”、从“游戏成瘾”到“文化自信”。通过分析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对游戏话语样本的报道数量变化、版面分布、关键词变迁、新闻语篇以及主题结构所呈现的特征进行梳理,探究不同时期要素变化的原因。根据报道主题的分布特征,将1981-2019年间《人民日报》游戏话语分为以下七大框架:“技术发展”框架、“文娱新方式”框架、“游戏成瘾”框架、“法治规范”框架、“产业经济”框架、“电子竞技”以及“文化传播”框架,探究不同时期不同框架的选择。在框架理论与历史发展的视角下将主流媒体报道的游戏话语分为:1981-1988科技文化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1989-2000政治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2001-2008经济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以及2009-2019文化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这四个阶段。通过对游戏话语变迁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展现了不同时期主流媒体对电子游戏话语报道转变,根源其实就是话语权的更迭,主流媒体游戏话语的变迁实际上就是话语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体现。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谷合强[5](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张勇丽[6](2019)在《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以英敛之满族下层旗人、天主教徒和着名新闻人的三重身份特征,全面梳理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剖析新闻人英敛之与法国天主教势力、旗人英敛之与清末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客观全面认识在“天主教徒”和“满族人”等身份交织影响下的“新闻人”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北方新闻业中的影响及历史贡献。内容主要涉及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研究、新闻活动研究、与天主教、清末政治和辛亥革命之关系研究、新闻思想研究等方面,在结语中对英敛之的历史地位作了归纳性阐释。第一部分探讨英敛之人生道路的三次转折:从底层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又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再从声名显赫的“舆论娇子”成为离世脱俗的“隐士”。三次人生转折与时代、社会和人物个性、人物出身、人物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对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下层旗人的出身、生性好道的个性使其一直追寻挽回世道人心的办法,并因此与“博爱合群”的天主教结缘。成为天主教徒对英敛之一生影响重大;通过《益闻录》等天主教报刊开始涉足新闻界。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使英敛之意识到变法自强的重要性,决意通过办报继续戊戌政变后一度中断的变法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办《大公报》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探讨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选取清王朝政治改革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英敛之创办和主持《大公报》期间在“拒俄运动”、“抵制美约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态度和变化,呈现英敛之爱国主义和满族主义情绪的交织、矛盾和抉择。隐退之后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着重于借助报刊宣扬天主教、为天主教辩诬和推动天主教中国化运动以及募捐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对英敛之新闻实践活动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以一生报刊实践践行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报刊理想和人生信条。文章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英敛之与清末政治(清末新政、君主立宪及君主)之关系。研究了英敛之推动清廷“预备立宪”以巩固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舆论宣传,详细梳理了英敛之对清王朝统治从充满希望到逐渐失望的态度演变过程。认为英敛之虽对亲贵专政不满,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仍为保存清廷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摇旗呐喊,表现浓郁的宗族情结。在“族”“国”二选一困境中,英敛之顺应时势接受共和政体以保存国家,展现了宗族情绪和爱国主义双重价值夹缝中报人英敛之的矛盾、挣扎和最终选择,肯定了英敛之的爱国情怀。其次考察了英敛之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包括法国天主教和法国领事馆)的关系及其演变。考察了创办《大公报》时期英敛之对法国天主教势力的巧妙借助、《大公报》创刊初期双方短暂的“蜜月期”、报纸出版后不久英敛之即陷入与法国天主教势力的纠集矛盾,以及最后彻底摆脱法国天主教势力控制的详细过程,展示了晚清报人在清朝统治集团和洋人势力双重压力为实现“言论救国”的报刊理想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最后研究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及共和之关系,考察了英敛之对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权的关系和态度变化,呈现了英敛之在辛亥首义爆发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一阶段态度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英敛之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英敛之新闻思想有三个来源的观点,以之为主线从新闻功能观、新闻自由观、新闻本体论、新闻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英敛之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归纳出英敛之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等新闻思想特征。通过对英敛之人生经历、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的全面梳理,本文认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是一个在外敌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是一个在封建专制环境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也是一个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更是一个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民主共和大势的明智新闻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应具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程永俊[7](2018)在《《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三月街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作为白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大的物资交流市场,更是大理州人民一年一度的欢聚盛会。饱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月街,一直延续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联络白族与其他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大理三月街已经从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庙会发展成如今的集商贸、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三月街在新时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街长期存在于报纸的“记忆”中。如今,为了扩大三月街影响力,传承优秀的白族文化,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历史记忆”功能,理清三月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得到该时期有关三月街发展变化的民族志,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搜集到的43年(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仅有43年的报纸资料)的《大理日报》报道的三月街的版面数量、版面比重、报道的时长、三月街开幕前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做了全面的分类统计,并从时域上得到反映《大理日报》报道三月街情况的曲线。通过对各项报道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三月街本身的变化节点,将三月街的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从报道主题、官方色彩、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四个方面对《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做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结合《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大事记和《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1982年报纸复刊并开始正常发行,1991年三月街被政府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2008年三月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理日报》开始出现电子版),将三月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第一时期(1960—1981年),第二时期(1982—1990年),第三时期(1991—2007年),第四时期(2008—2017年)。第四章以赛马、药材市场、物资交易、文化活动为例并结合对《大理日报》报社记者的访谈探讨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综上,本文以搜集到的1959—2017年《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媒体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围绕着《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转折点和四个时期展开分析。通过研究,试图梳理《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历史变迁过程,并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蒋静飞[8](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李德俊[9](2017)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中国的应对之策》文中认为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历史悠久,自美国建国开始,无论是在冷战之前,还是在整个冷战期间,文化外交一直是美国政府整体外交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伴随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和一国外交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美国开始把文化外交视为其在冷战后巩固和扩大全球霸权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并不断加大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力度。具体到对华文化外交而言,美国在冷战后不断加强对华文化外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冷战后美国学界所涌现的各种新理论,也有美国对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世界发展态势以及中国发展状况的现实判断。总体来讲,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既着眼于目前美国在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利益,又立足于未来美国“和平演变”中国的战略需要,其外交本质在于通过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方式在华谋求霸权地位,使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诉求。从实施效果看,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持续推进,虽然对中美两国本身、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明显的霸权主义特征以及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也给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对此,在看待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实施效果时,应秉持辩证的态度,既要坚决抵制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中的霸权行为,扞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与安全,又要主动吸收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中的积极因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用。为了更好地应对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我们除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美国文化霸权外,还需要注重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扞卫国家文化主权、扩大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既要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又要不断增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往能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效地抵制美国的文化入侵,不断扩大在中美文化交往中的发言权。

金强[10](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二、中国经贸导刊评出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贸导刊评出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要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取得的成绩
        (二)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四、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国际关系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外交
        (二)体育外交
        (三)体育外交策略
    三、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经验
    一、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阶段(1949 年-1960 年)
        (二)“反修反帝”阶段(1961 年-1970 年)
        (三)“三个世界战略构想”阶段(1971 年-1980 年)
        (四)“独立自主与不结盟”阶段(1981 年-1988 年)
        (五)“韬光养晦”阶段(1989 年-2002 年)
        (六)“和平发展”阶段(2003 年-2012 年)
        (七)大国外交实施阶段(2013 年-至今)
    二、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
    三、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经验
    四、小结
第四章 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域外镜鉴
    一、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日本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三)法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四)澳大利亚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经验借鉴
    三、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制定的现实依据
        (一)体育外交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体育外交发展的域外镜鉴
        (三)体育外交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实施的主要目标
        (一)根本目标:增进国家利益,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
        (二)短期目标:把握冬奥机遇,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中期目标:改善舆论环境,加强区域体育合作交流
        (四)长期目标: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体育外交主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二)体育外交客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三)体育外交基础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体育外交目的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五)体育外交方式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六)体育外交范围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外交基础——服务体育外交新战略,提升体育外交整体地位
        (二)外交目的——把握体育外交新使命,深化体育外交价值判断
        (三)外交范围——重视公共外交新发展,激发民间体育交流活力
        (四)外交主体——发挥多元主体新力量,提升全球体育治理能力
        (五)外交客体——塑造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六)外交方式——搭建体育交流新平台,加强体育对外文化交流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核心概念阐述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概况
    2.1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理念
    2.2 对俄政策对《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影响
    2.3 《人民日报》建构的中俄关系
        2.3.1 推进睦邻友好,实现合作共赢
        2.3.2 政治高度互信,务实合作深化
        2.3.3 推动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2.4 中俄关系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外双边关系报道中的位置
    2.5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变化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议题特点
    3.1 议题兼顾面广,以热点事件为选题重点
    3.2 政治议题凸显,是新闻报道中的“引领者”
    3.3 经济、文化议题并驾,成为报道的热点议题
    3.4 媒体议题设置展现中俄关系发展议程
第四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内容特点
    4.1 内容倾向以正面倾向为主
    4.2 报道内容以合作主题展开
    4.3 报道人物以两国领导人为主
    4.4 细节描写使报道更具可读性
第五章 《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的呈现形态
    5.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5.2 报道版面多居重要版面
    5.3 新闻来源多元且权威
    5.4 信息呈现形式较灵活
第六章 《人民日报》对国内主流媒体中俄关系报道的启示
    6.1 根据两国关系客观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
    6.2 以多重视角展现大国关系与领导形象
    6.3 用民众的声音更完整地讲好中俄故事
    6.4 主流媒体更应恪守双边关系报道的平衡原则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电竞游戏产业的主流媒介话语变迁 ——以《人民日报》(1981-2019)游戏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选取与重组:电竞游戏话语的媒介呈现
    2.1 电竞游戏话语样本的分布情况
    2.2 样本主题结构变化
    2.3 电竞游戏话语样本的内容特征
    2.4 电竞游戏话语样本的信息源分析
    2.5 报道立场逐渐中立理性
    2.6 电竞游戏报道框架的构建
3 从“电子可卡因”到经济新增点:电竞游戏的话语变迁
    3.1 科技文化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1981-1988)
    3.2 政治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1989-2000)
    3.3 经济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2001-2008)
    3.4 文化权力作用下的电子游戏(2009-2019)
4 电竞游戏话语变迁背后的价值探索
    4.1 主流媒体与电竞游戏行业实践的互塑
    4.2 主流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4.3 主流媒体话语对游戏文化认同的构建
    4.4 主流媒体话语对电竞游戏话语变迁的影响
5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英敛之的生平与经历研究
        二、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三、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研究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从下层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
        一、家世并不显赫的满洲旗人
        二、历经艰辛后信奉天主教
        三、英敛之放弃儒释道皈依天主教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
        一、与皇室“淑”女联姻
        二、恐因言获罪远避滇越
        三、庚子奇祸无完卵
        四、友人出资邀办报
    第三节 从名声显赫的“言论骄子”成为出世离俗的“隐士”
        一、民国初创与英敛之退隐
        二、英敛之退隐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节 报人生涯的开端
        一、诗文投稿《益闻录》初涉新闻界
        二、通过“提问”与《格致新报》初识
        三、撰写“论说”在维新报刊发声
    第二节 新闻生涯的峰巅:《大公报》十年
        一、《大公报》创办前天津的新闻环境
        二、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对社会关系的“借助”
        三、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退隐后借助新闻媒介的有关活动
        一、提倡创办天主教报刊
        二、利用《大公报》宣传天主教
        三、在报刊发声为天主教辩诬
        四、撰文鼓吹天主教“中国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敛之与天主教关系研究
    第一节 创办《大公报》中对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借助
        一、筹创《大公报》时期对天主教的“借助”
        二、天主教“多方”助力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动因剖析
    第二节 与法人在华天主教势力的短暂“蜜月期”
        一、在“教案”报道中“护教”
        二、宣扬天主教教义引导中国旧风俗改良
    第三节 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抵牾纠结”期
        一、天主教对英敛之及《大公报》的“两手”
        二、英敛之对抗天主教的“两手”
    第四节 摆脱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对《大公报》的干预
        一、拒俄运动成为英敛之“亲日疏法”的导火索
        二、日俄战争期间《大公报》的舆论立场及馆址迁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敛之与清末政治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与“清末新政”关系之研究
        一、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生态
        二、致力开智化俗为推行新政奠定民智基础
    第二节 英敛之与“预备立宪”关系之研究
        一、《大公报》呼吁“预备立宪”的言论
        二、英敛之支持、监督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言论
        三、推动社会改革以适应“预备立宪”
    第三节 英敛之与清朝“君主”关系之研究
        一、真诚称颂“英明果敢”的光绪帝
        二、遵循前朝遗诏支持摄政王辅政
        三、失望于摄政王任用亲贵的辅政举措
        四、默认隆裕太后降“退位”旨以保国家和平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
    第一节 促成辛亥革命的三重势力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兼领导者
        二、立宪派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辅助力量
        三、西方列强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间接推动力量
    第二节 英敛之对辛亥首义及共和态度之演变
        一、为清廷维稳献计做最后呐喊
        二、对武昌起义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
        三、关注君主民主立宪政体之解决
    第三节 英敛之对创设民国和南北和议态度的变化
        一、指责革命军在议和期间选举临时大总统是“行共和专制”
        二、批评孙(中山)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是“私相授受”
        三、批评朝廷与民军和谈拉锯是“各谋私利”
        四、顺应民心大势认同共和政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三个来源
        一、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理想的现代化转换
        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的影响
        三、天主教“仁爱合群”观念的糅合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英敛之关于“新闻功能”的思想
        二、英敛之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三、英敛之关于“新闻本体”的思想
        四、英敛之的报刊编辑思想
    第三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宗旨
        二、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
        三、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在列强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
    二、在封建君主制度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
    三、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
    四、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大势的明智新闻人
附录·英敛之新闻活动日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概述
        (二)关于报刊资料对民族节日的研究概述
        (三)关于三月街的研究概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
        (四)基本观点
        (五)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一)媒体人类学
        (二)《大理日报》
        (三)三月街
第一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统计分析
    一、三月街报道规模分析
        (一)版面数量分析
        (二)版面比重分析
        (三)报道时长分析
    二、三月街报道形式分析
        (一)开幕前后报道数量分析
        (二)开幕前后报道内容变化分析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多视角解读
    一、三月街报道主题分类
    二、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官方色彩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广度
    四、三月街报道内容的深度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四个时期
    一、第一时期(1960—1981年)
    二、第二时期(1982—1990年)
    三、第三时期(1991—2007年)
    四、第四时期(2008—2017年)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大理日报》报道内容看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
    一、赛马的演变与发展
    二、药材市场的演变与发展
    三、物资交易的演变与发展
    四、文化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9)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中国的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实证分析法
        (四) 动态研究与规律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外交概念阐述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
        一、文化概念界定
        二、文化在一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文化外交概述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界定
        二、文化外交的基本特性
        三、文化外交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 美国文化外交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美国文化外交的缘起
    第二节 美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思想根源
        一、美国文化中的宗教“使命观”
        二、美国文化中的“理想主义”价值观
        三、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四、美国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第三节 冷战结束前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发展演变
        一、20世纪3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
        三、20世纪70年代初至冷战结束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推进对华文化外交的驱动因素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推进对华文化外交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终结论
        二、文明冲突论
        三、软实力论
        四、民主和平论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推进对华文化外交的现实原因
        一、世界政治格局变革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三、在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需要
        四、在华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需要
        五、对华未来发展走向预判的推动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政策实践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二、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基本手段
        三、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实施环境
        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二、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三、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四、三个阶段的比较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本质及特征
        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本质
        二、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一、国家大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国家外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
        一、对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目标的评价
        二、对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手段的评价
        三、对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目标与手段匹配程度的评价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开展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冷战后美国开展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冷战后美国开展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消极影响
第六章 中国未来应对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对策
    第一节 坚持辩证看待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两面性
        一、积极吸收对华文化外交中的新的积极因子
        二、继续强烈抵制对华文化外交中的意识形态渗透
        三、坚决反对对华文化外交中的一切文化霸权行为
    第二节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一、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增强中国对外文化交往能力
        一、坚持文化共存共赢理念,塑造中国文化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拓展文化国际传播途径,拓宽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空间
        三、建立对外文化传播长效机制,增强中国文化外交能力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中国经贸导刊评出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D]. 王超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人民日报》中俄关系报道研究(2013-2019)[D]. 宋彦洁. 河北大学, 2020(08)
  • [3]中国电竞游戏产业的主流媒介话语变迁 ——以《人民日报》(1981-2019)游戏报道为例[D]. 张航. 暨南大学, 2020(04)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6]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D]. 张勇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7)
  • [7]《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D]. 程永俊. 大理大学, 2018(12)
  • [8]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9]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中国的应对之策[D]. 李德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10]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中国经济贸易论坛报2001年经贸工作十大重要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