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CT影像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一、CT成像在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侯敏捷[1](2021)在《MS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FOP患者57例, 周围型肺癌患者70例, 比较两组病灶MSCT征象及CT值差异。结果 FOP组CT征象多边形形态、边缘模糊、支气管充气征、弓形凹陷征和液化坏死的比例分别为71.93%、68.42%、57.89%、36.84%和45.61%, 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组(P<0.05), 而深分叶、纵隔淋巴结肿大比例分别为3.51%和3.51%, 明显低于周围型肺癌组(P<0.05);FOP组动脉期CT增加值、总CT增加值分别为(30.02±5.59)HU和(45.50±8.19)HU, 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P<0.05);动脉期CT增加值、总CT增加值鉴别周围型肺癌和F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和0.755(P<0.05), 截断值分别为25.00 HU和33.82 HU, 灵敏度分别为88.00%和92.00%, 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50.00%。结论 FOP与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有所差异, 其中增强前后CT增加值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郭西源[2](2021)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及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活检病理或临床确诊的109例患者共116个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其中良性病灶62个,恶性病灶54个,比较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的增强时相(ΔT<2.5s为早期增强,ΔT≥2.5s为晚期增强)及增强模式(杂乱血管型增强、弥漫样增强、迅速基底树枝样增强、缓慢基底树枝样增强、混合样增强、无增强)。结果:1、良性病灶增强时相以早期增强为主(82.3%),恶性病灶以晚期增强为主(6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良、恶性病灶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呈杂乱血管型增强的恶性病灶多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个vs 23个,P<0.05),呈迅速基底树枝样增强的良性病灶多于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个vs 3个,P<0.05)。3、恶性病灶组中,鳞癌与肺癌病灶增强时相及增强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患者共72个病灶的CEUS与CECT图像特征,比较二者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能力。结果:CEUS、CE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1%和93.2%、71.4%和64.3%、79.2%和81.9%,二者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0.687和0.754)。结论:CEUS和CECT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方面均有较高价值,两者结合有助于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明确诊断。

孟繁杨[3](2021)在《人工智能在早期肺腺癌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基于CT的影像组学鉴别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体检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筛查的普及增加了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s)的检出率。GGNs的病理可以是良性的,浸润前病变或浸润性肺腺癌。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提出了一种新的肺腺癌分类系统,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和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1],其中AAH和AIS为浸润前病变。浸润前病变和微浸润腺癌生长缓慢,甚至长期不变,5年无复发生存率接近100%[2],被定义为惰性腺癌,推荐进行胸部薄层CT随访、限制性肺段/肺叶切除,而浸润性腺癌临床标准治疗方式为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淋巴结采样/清扫[3]。因此,术前准确区分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浸润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基于CT的影像组学标签,并融合临床特征、CT形态学特征构建诺谟图,术前无创地评估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509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及CT影像特征。CT表现为单发直径≤3cm的GGNs。由2名分别具有12年及7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评估GGNs的CT形态学特征,利用飞利浦星云探索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半自动分割靶病灶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70%的患者被纳入训练组,30%的患者被纳入验证组。联合应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GGNs浸润性相关的临床特征和CT形态学特征。将保留的临床特征、CT形态学特征与影像组学评分相结合构建诺谟图。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分别评价影像组学标签及诺谟图的预测效能、校正效果及其临床效用。研究结果:(1)年龄、吸烟史、结节长径和平均CT值是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预测因子。(2)浸润性腺癌的平均影像组学评分高于惰性腺癌(训练组1.53 vs-0.97,P<0.001;验证组1.36 vs-1.03,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影像组学标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训练组 AUC 为 0.892(95%CI,0.860-0.926),验证组 AUC 为 0.892(95%CI,0.838-0.947)。(3)结合年龄、吸烟史、结节长径、平均CT值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诺谟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训练组AUC为0.940(95%CI,0.916-0.964),验证组AUC为0.946(95%CI,0.907-0.986),优于单一应用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效能(Delong’ test,P<0.001)。研究结论:联合临床特征、CT形态学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诺谟图可以在术前精准预测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供无创的预测工具。创新点:(1)利用影像组学的先进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探索CT上人眼不可识别的高维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2)利用多维度数据,包括临床特征,CT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诺谟图,直观、精准评估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供无创的预测工具。第二部分 基于CT的深度学习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研究背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引起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持续的大流行。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COVID-19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020年3月11日,WHO正式宣布COVID-19是一种流行病[5],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公共卫生的极大关注。目前公认的COVID-19诊断金标准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6],但有研究显示该试验的敏感性低于胸部CT[7,8],限制了对感染患者的及时诊断。胸部CT作为一种常见的简单、快速的诊断工具,是RT-PCR的重要补充。然而,由于影像特征重叠性,胸部CT易将COVID-19与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混淆,延误诊断,错过了早期隔离治疗的机会。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COVID-19仍然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挑战。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开发和测试一种深度学习算法,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与临床医生的诊断效能比较,探索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作用。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共493例胸部平扫CT,包括248例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的COVID-19及245例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CAP。将80%划分为训练/验证组,20%划分为测试组,每组中COVID-19与CAP的比例为1:1。采用5倍交叉验证法在394例CT上训练并验证深度学习模型,在99例CT上进行独立测试。此外,八名临床医生,在不知道RT-PCR检测结果和深度学习模型诊断结果的情况下,独立评估测试集的数据。用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及临床医生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1)在训练/验证组,深度学习模型的平均诊断效能为准确性94.7%、敏感性95.9%、特异性 93.1%和 AUC 0.95。(2)在独立测试组,深度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为准确性93.9%、敏感性96.0%、特异性 91.8%和 AUC 0.94。(3)在独立测试组,8名临床医生的平均诊断效能为准确性64.3%、敏感性47.3%、特异性81.6%和AUC 0.64,深度学习模型的诊断性能优于8名临床医生(P<0.05)。研究结论:深度学习模型比八名临床医生更能准确区分COVID-19和CAP。因此,深度学习模型可能辅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准地对COVID-19做出诊断,从而及时隔离受感染者,减缓疾病的传播。创新点:(1)利用深度学习的先进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取数据的高级复杂的抽象特征,建立模型自动鉴别COVID-19与CAP。(2)比较深度学习算法与临床医生的诊断效能,探索深度学习算法对临床医生辅助诊断的作用。

邵小南[4](2020)在《18F-FDG PET/CT预测早期肺腺癌病理亚型和生长模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使用FDG-PET和HRCT的简单预测模型鉴别表现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肺腺癌中的浸润性腺癌背景:肺磨玻璃结节(GGN)是肺密度云雾样增高,在CT上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边缘,其中保留了血管和支气管结构。随着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普及,肺腺癌的检出率已逐渐提高。先前的报道表明,大多数持续性GGN是浸润前或微浸润性腺癌(MIA),由于多步进展,有20%-30%的结节生长为浸润性腺癌(IAC)。当肺腺癌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SPN)时,通常仍处于I期。然而,即使在IA期,IAC的预后仍显着低于原位腺癌(AIS)和MIA。因此,确定孤立性GGN的浸润性至关重要。目的:分析表现为GGN的早期肺腺癌的FDG-PET和HRCT特征,并建立新的风险模型来预测早期肺腺癌的侵袭性。方法:患者分为IAC组和浸润前-MIA组。分析了 FDG-PET参数,HRCT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浸润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效能。建立并评估了预测早期肺腺癌组织病理学侵袭性的数学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IAC组48例,浸润前-MIA组8例。与浸润前-MIA组相比,IAC组的GGN在HRCT上显示出更大的直径,更高的磨玻璃成分(GGO)密度和更多的胸膜凹陷征(70.8%);他们还显示出更高的FDG-PE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 SUV 指数(P=0.001-0.037)。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了一种通过 CTGGo和SUV指数建立的预测孤立性GGN的IAC的风险模型。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表明,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最高(AUC为0.948;灵敏度为95.8%;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4.6%)。结论:依靠单一的影像学手段预测以孤立性肺GGN为表现的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价值有限,通过HRCT和FDG-PET联合评估GGN形态学和功能学参数,并建立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诊断效能可显着提高。第二部分 HRCT和PET/CT联合的浸润性评估模式对早期肺腺癌治疗决策的价值背景:肺癌是迄今为止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癌症死亡的23%。在大多数国家,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一半。IAC的早期诊断以及和浸润前-MIA之间的区别对于孤立性和多灶性GGN患者的治疗决策都是重要的,已成为肺外科治疗的主要领域之一。目的:在表现为3 cm或更小的GGN的肺腺癌中,评估HRCT结合PET/CT在术前区分IAC与浸润前-MIA。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1年11月至2018年11月之间3 cm或更小GGN的肺腺癌患者的数据。比较了 GGN的HRCT和PET/CT参数,以区分IAC和浸润前-MIA。使用单变量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定性和定量参数。使用ROC曲线和McNemar测试比较了不同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该研究招募了 89例肺腺癌患者(24例男性和65例女性),平均(±SD)年龄为60.1±8.1岁(范围36-78岁)。IAC GGN的混合性GGN类型,形状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分叶形或尖形,以及支气管扩张、扭曲或截断征的比例高于浸润前-MIAGGN,并且IAC GGN的CT上GGO成分的CT值(CTGGO)、SUVmax和SUV指数(即肿瘤最大SUV与肝脏平均SUV的比率)也更高(P=0.001-0.02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TGGO和SUV指数是IAC GGN的独立预测因子。CTGGO结合SUV指数预测IAC的准确性(按每GGN计算)为81.4%,按每位患者为85.4%。与单独的形态特征,HRCT和PET/CT测量参数相比,HRCT和PET/CT联合的方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P<0.001)。结论:HRCT和PET/CT联合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在术前鉴定出表现为3 cm或更小的GGN的肺腺癌中的IAC。第三部分 FDG-PET联合HRCT对以磨玻璃结节为特征的IA期肺腺癌病理亚型和生长模式的诊断价值背景:IAC根据肿瘤生长模式不同分为贴壁生长型、腺泡型、乳头型、微乳头型和实性型5个亚型。不同的组织病理学亚型和肿瘤生长模式其预后不同,AIS和MIA的5年无病生存率接近100%,非黏液肺腺癌贴壁为主型、乳头状为主型和腺泡为主型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3%和84%。肺腺癌不同的生长模式是独立于临床分期的预后预测指标。因此,如能术前根据GGN的无创影像学特征预测肺腺癌的组织病理学亚型和其生长模式,则有助于合理的制订治疗方案和有效的预测预后。目的:探讨FDG PET结合HRCT在预测早期肺腺癌的病理亚型和生长模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因GGN行PET/CT显像并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IA期肺腺癌的患者,分析其PET的SUVmax、HRCT影像征象及两者联合后诊断和预测肺腺癌组织病理学亚型和生长模式的截值和效能。结果:1)97个GGN被定位且被手术切除,SUVmax中位数为2.1(0.5-8.7)。2)伴有侵袭性CT影像学征象的GGN SUVmax高于无此征象者(P<0.05),GGN直径、磨玻璃成分与邻近肺组织的CT值差值是GGN摄取FDG的独立预测因子(OR=1.660和 1.012,P=0.000 和 0.011)。3)IAC 组的 SUVmax 显着高于 AIS-MIA 组(SUVmax中位数2.0 vs.1.1,P=0.008),SUVmax=2.0是区分IAC和AIS-MIA的最佳截值,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0.0%、86.7%和55.7%。腺泡-乳头状生长为主肺腺癌的SUVmax显着高于贴壁生长为主(SUVmax中位数2.1 vs.1.3,P=0.037),SUVmax=1.4是区分肺腺癌生长模式的最佳截值,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6%、57.1%和67.0%。4)联合HRCT后可显着提高区分IA(C和AIS-MIA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可达到79.3%、66.7%和77.3%,但由于不同生长模式的早期肺腺癌CT征象存在交叉重叠,对FDG-PET无明显增益。结论:FDG-PET可用于预测早期肺腺癌侵袭性的组织病理学亚型和生长模式,联合HRCT后对预测浸润性的组织病理学亚型有增益价值,但对侵袭性生长模式的预测无明显增益。第四部分 基于18F-FDGPET/CT的影像组学区分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生长模式背景:术前IAC生长模式的明确对于GGN的危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虽然SUVmax是唯一可以区分IAC生长模式的独立因素,但其鉴别效能仍然有限。影像组学(Radiomics)是一个新兴领域,其中探索了大量客观和定量成像特征以选择与临床,病理,分子和遗传特征最相关的特征,从而提高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这种方法的潜力在于量化组织和器官的特性,超出了视觉解释或简单度量标准的能力。在18F-FDG PET/CT图像上进行的纹理分析已经显示出在NSCLC中具有很大的诊断实用性。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以预测早期浸润性肺腺癌(IAC)中的中高危生长模式。方法:纳入80例IA期IAC患者的82个GGN,均接受了术前18F-FDGPET/CT诊断扫描,并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测。LIFEx软件包用于提取反映肿瘤异质性和表型的52个PET和49个CT影像组学特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用于选择影像组学特征并开发影像组学标签。我们使用ROC比较了由常规CT指标、影像组学标签及其组合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开发了基于常规CT指标和影像组学特征评分(Rad-score)的列线图。结果:82个GGN分为贴壁组(17个)和腺泡-乳头组(65个)。选取了 7个影像组学特征来计算Rad-score,其AUC为0.819,而CTGGO为0.686,两者的差异尚不显着(P=0.177)。当将Rad-score和CTGGO结合,联合模型的AUC增至0.846(内部验证后95%CI[0.741-0.951]),显着高于CTGGO(P=0.007)。进一步绘制三者的决策曲线,联合模型的临床价值更高。结论: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早期IAC中高危生长模式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为危险分层、临床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用的方法。

范聪[5](2019)在《肺超声联合炎症标志物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肺部超声(Lung ultrasound,LUS)影像学特征。以胸部CT作为CAP诊断“金标准”,探讨LUS联合炎症标记物对于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的诊断价值,以期为提高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2月期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老年病三科门诊就诊,经现病史、严密的体格检查考虑疑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门诊或住院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于就诊或入院当天完善胸部CT予以明确诊断,在签署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入组患者胸片及LUS影像学资料,并予以留取患者静脉血送血液分析+降钙素原检查。观察CAP在肺超声下出现的肺实变征象、胸膜线异常、B线、肺滑动征异常、胸腔积液征、动静态支气管充气征、肺泡间质综合征等影像学改变。以胸部CT作为诊断金标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炎症标志物代表因子,比较LUS联合WBC、PCT与胸部X线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的优劣。根据患者LUS征象、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分别及联合检测对CA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估对成人CAP的诊断价值,并与胸部CT进行诊断一致性比较。结果已将72例CAP疑诊患者纳入该项研究中,其中,50例(69.4%)患者经胸部CT扫描被最终诊断为CAP,并以此作为诊断金标准及一致性检验标准;41例(56.9%)患者经LUS予以诊断,敏感度为82.00%,特异度为90.01%,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69,并伴有多种不同超声征象,其中表现为B线征敏感度为68.00%,特异性为59.09%;肺滑动征明显减弱或消失敏感性为42.00%,特异性为72.73%;肺实变征及碎片征敏感性为76.00%,特异性为81.82%;支气管充气征敏感性为58.00%,特异性为86.36%;胸膜线异常敏感性为56.00%,特异性为54.55%;胸腔积液征敏感性为20.00%,特异性为86.36%;肺泡间质综合征敏感性为12.00%;特异性为86.36%。38例(52.8%)患者经胸部X线予以诊断,敏感度为76.00%,特异性为81.82%,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25;37例(51.4%)患者WBC高于正常水平,敏感度为74.00%,特异度为68.18%;22例(30.6%)患者PCT水平升高,敏感度为44.00%,特异度为90.91%;LUS联合WBC、PCT予以诊断48例患者,敏感度96.00%,特异度95.54%,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03,提示与胸部CT诊断一致性较好。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疑诊CAP的患者,及时检测血清PCT、WBC及进行简化肺部感染评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但是在对CAP的最终确诊上,仍需要联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肺部多普勒彩超(LUS)作为一种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具有无电离辐射、可在床旁开展、可重复进行且造价便宜等诸多优点,其诊断价值不亚于胸部X线。本研究表明与单独应用LUS、CXR等影像学检查相比,LUS联合WBS、PCT等炎症标志物对于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并且与胸部CT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图7幅;表2个;参85篇。

关建中,田建明,陈燚,谢立旗,刘莉娜,姜涛,叶勇[6](2008)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局灶性肺炎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肺炎35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对局灶性肺炎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35例病灶均位于肺野周边部,病变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26例,病变边缘呈锯齿状或有粗长毛刺28例,具有周围血管充血聚拢25例,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MPR及VRT在显示局灶性肺炎的形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及与胸膜的关系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结论多层螺旋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T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病人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显示局灶性肺炎的基本征象,为局灶性肺炎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邓靓娜,张国晋,林晓强,景梦园,张斌,韩涛,周俊林[7](2021)在《能谱及灌注CT成像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能谱及灌注CT成像在鉴别周围型肺癌(PLC)和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中的准确度。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怀疑为肺恶性肿瘤患者,行胸部一站式能谱联合灌注扫描并经病理证实,最终纳入PLC患者45例、FOP患者33例。测量两组病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能谱参数,包括CT40 keV值、CT70 keV值、CT100 ke V值、碘(水)浓度(IC)、水(碘)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70 keV)。同时测量两组病灶的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比较两组病灶的能谱参数及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组病灶能谱参数及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在动脉期和静脉期,FOP组的能谱参数CT40 keV、CT70 keV、能谱曲线K70 keV、IC及Zeff大于P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57、-3.10、-3.06、-3.00,P均<0.05)。FOP组灌注参数BV、BF、MTT及PS低于P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2.56、4.58、2.43,P均<0.05)。双期能谱参数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大于灌注参数的0.80,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6、0.83和0.84。结论与灌注CT成像相比,能谱CT成像鉴别PLC和FOP的准确度更高。

郭西源,朱丽静,土继政,王博娟,张凯,郝磊,王兴华[8](2021)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患者共72个病灶的CEUS与CECT图像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比较二者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对CEUS、CECT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72个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中,恶性病灶44个:包括肺腺癌24个,肺鳞癌9个,肺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和肉瘤样癌各2个,转移癌、低分化非小细胞癌、非典型类癌、低分化癌和低度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各1个;良性病灶28个,包括局灶性肺炎12个,肺结核9个,机化性肺炎5个,肺脓肿和淀粉样变性各1个。CEUS、CECT对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1%和93.2%、71.4%和64.3%、79.2%和81.9%,二者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0.687和0.754)。CEUS和CECT对于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59(P<0.001)和0.602(P<0.001)。结论:CEUS和CECT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方面均有较高价值,两者结合有助于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明确诊断。

周淼[9](2021)在《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增强CT、99m锝标记的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及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 1.1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SPN 169例(所有SPN均经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收集所有病例术前1周的胸部增强CT和99mTc-MIBI SPECT/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88例,女性81例,年龄范围25~80岁,平均年龄(58.44±10.97)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SPN进行良恶性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区分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良恶性SPN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年龄、性别、CT基本形态学特征及SPECT/CT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的良恶性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法评价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及Lung-RADS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并计算SPECT/CT早期及延迟期99mTc-MIBI摄取比值临界值。结果:(1)增强CT、99mTc-MIBI-SPECT/CT诊断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9%、54.20%、84.1%、83.9%、84.0%和87.6%、52.1%、82.2%、62.5%、77.5%,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均高于单独的增强CT(x2=57.44,P<0.05)和99mTc-MIBI-SPECT/CT(x2=29.96,P<0.05)扫描。(2)年龄、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分叶征、是否强化、肿瘤微血管征在良恶性SPN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结节平均直径、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优势比分别为1.041、0.081、1.131。(3)ROC曲线示增强CT诊断良恶性SPN的AUC值为0.75,99mTc-MIBI-SPECT/CT的AUC值为0.70,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AUC=0.77)。(4)良、恶性SPN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T/NT)均无统计学差异(t=-0.45、t=-1.97;P均>0.05);ROC示良恶性SPN早期T/NT>1.4、延迟期T/NT>1.6时,Youden指数均最大,AUC值分别为0.59、0.68。(5)ROC曲线示Lung-RADS分级诊断实性结节的AUC=0.77,均高于亚实性结节(AUC=0.71)和总结节(AUC=0.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亚实性SPN中恶性平均CT值大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ROC示亚实性SPN平均CT值>-398,可用于判断恶性SPN(AUC=0.715,P<0.05)。结论:(1)增强CT联合99mTc-MIBI-SPECT/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2)年龄、结节平均直径及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恶性SPN的独立影响因素。(3)实性SPN Lung-RADS分级诊断效能高于亚实性结节和总结节;亚实性SPN平均CT值恶性高于良性。

郑岩[10](2021)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CaSupp)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光谱CT及MRI扫描。医师A、B采用二分法对Casupp图进行主观评价;医师C对MRI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以其结果作为金标准。医师A、B的评价结果采用Kappa检验评估诊断的一致性,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在常规CT图及CaSupp图上分别测量骨折椎体及其邻近一位正常椎体CT值并计算骨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的CT值差值,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急慢性骨折椎体间的常规CT值及CT值差值、CaSupp图的CT值及CT值差值,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测量值的诊断效能。结果:MRI诊断急、慢性压缩骨折椎体数分别为48和11。医师A、B评分高度一致(Kappa=0.782),二者诊断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0.882和0.857、85.4%和89.6%、90.9%和81.8%、86.4%和88.1%。急慢性压缩骨折间的常规CT值、CaSupp CT值、CaSupp CT值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值、、CaSupp CT值、CaSupp CT值差值的AUC依次为0.824、0.930、0.934。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CaSupp技术对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CT成像在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成像在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及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增强时相和增强模式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人工智能在早期肺腺癌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CT影像在早期肺腺癌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应用
        2.1.1 早期肺腺癌的CT影像诊断
        2.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诊断
    2.2 基于CT的人工智能在非小细胞肺癌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应用
        2.2.1 人工智能在影像医学应用的发展
        2.2.2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的工作流程
        2.2.3 基于CT的人工智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
        2.2.4 基于CT的人工智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应用
    2.3 人工智能在影像医学应用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3章 基于CT的影像组学鉴别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临床特征与CT形态学评估
        3.1.3 CT采集、ROI分割和特征提取
        3.1.4 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及诺谟图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临床特征与CT形态学预测指标
        3.2.2 影像组学标签的建立与分层分析
        3.2.3 诺谟图的建立
        3.2.4 影像组学标签及诺谟图的诊断效能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CT的深度学习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COVID-19影像分期系统
        4.1.3 深度学习算法的开发
        4.1.4 临床医生的评估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4.2.2 深度学习算法的诊断效能
        4.2.3 临床医生的诊断效能
        4.2.4 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视化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18F-FDG PET/CT预测早期肺腺癌病理亚型和生长模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FDG-PET和 HRCT的简单预测模型鉴别表现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肺腺癌中的浸润性腺癌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RCT和 PET/CT联合的浸润性评估模式对早期肺腺癌治疗决策的价值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DG-PET联合HRCT对以磨玻璃结节为特征的ⅠA期肺腺癌组织病理学亚型的诊断价值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区分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浸润性肺腺癌的生长模式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18)F-FDG PET纹理分析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肺超声联合炎症标志物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设计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2 主要试验设备、观察项目及操作方法
        2.1 实验设备及操作方法
        2.2 主要观察目标
    3 研究方法
        3.1 患者处理
        3.2 LUS正常与异常征象
        3.3 CAP诊断标准及流程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数据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1.3 各项检查检测能力结果
    2 LUS联合炎性标志物对于CAP诊断的价值评价
    3 LUS影像学复合征象对于诊断CAP的意义
第三章 讨论
    1 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 LUS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3 LUS、WBC及PCT的基本原理
    4 不同LUS征象对于CAP诊断的意义
    5 LUS联合WBC、PCT对于CAP的诊断意义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述 经胸肺超声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致谢
第八章 导师简介
第九章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局灶性肺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能谱及灌注CT成像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扫描方法
    1.3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LC组和FOP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2 PLC组和FOP组能谱及灌注参数分析
    2.3 PLC组和FOP组的能谱及灌注参数鉴别
3 讨论

(8)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CEUS诊断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结果
    2.3 CECT诊断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结果
    2.4 CEUS与CECT对良、恶性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9)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CT扫描及后处理
    1.3 MRI扫描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主观评价
    2.2 定量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胸部及肌骨系统疾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CT成像在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MS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 侯敏捷.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9)
  • [2]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及与增强CT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 郭西源.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人工智能在早期肺腺癌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诊断的研究[D]. 孟繁杨. 吉林大学, 2021(01)
  • [4]18F-FDG PET/CT预测早期肺腺癌病理亚型和生长模式的临床研究[D]. 邵小南. 苏州大学, 2020(06)
  • [5]肺超声联合炎症标志物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D]. 范聪.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局灶性肺炎的临床应用[J]. 关建中,田建明,陈燚,谢立旗,刘莉娜,姜涛,叶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S1)
  • [7]能谱及灌注CT成像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对比研究[J]. 邓靓娜,张国晋,林晓强,景梦园,张斌,韩涛,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12)
  • [8]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 郭西源,朱丽静,土继政,王博娟,张凯,郝磊,王兴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1(11)
  • [9]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周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10]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技术在急慢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D]. 郑岩.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CT影像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